心理课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1
抽象的书法艺术,常常会有具象想象,创作和欣赏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有的从书法创作运笔来想象,如李白《草书歌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有的从点画来想象,如宋代朱长文《续书断》中把颜真卿的书法列为神品。并评论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王羲之也说:“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如鹗口,尖如鼠屎。”还说“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似悬钩之钓水。楞曾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有的从结字来想象,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也有的从章法或风格来想象,南朝梁武帝萧衍说“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张芝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
书法欣赏中的具象想象,依凭的是抽象的书法艺术。书法中或形似现实而生具象想象,如元代赵子昂写“子”字前,先反复练习画鸟飞行的形状,而最后使“子”字有飞鸟的形象,那么欣赏者自然顺势而具象想象;或神似现实而生具象想象,如说颜真卿的书法“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怒目,力士挥拳”。书法自然以神似为上。神似,实质是书法的某些形式因素,所具有的某些意味,和现实的抽象沟通。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怨恨、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星列,风雨水火,雷电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怎样“寓”,只能抽象。当欣赏时,抽象又可在想象中回归具象。
书法的具象想象 ,我们不妨看看董其昌《草书张籍七言诗》(也称《与贾岛闲游》)轴,此幅书作大小145.1cm×34.7cm,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书写的文字是:
水北原南野草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知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款署:“其昌。”钤印有“董氏玄宰”、“大宗伯印”、“玄赏斋”。鉴藏印有“鹤舟所藏”、“紫云山房鉴藏书画印”。
这幅书作中的诗歌,表现了一种淡泊、从容、愉悦的意境。是啊,城中那么多车马在为名利奔忙,而有谁能理解超凡脱俗的人,在雪消风暖的春天,闲行在绿水粼粼、青草郁郁的原野上那闲情逸致呢?
那么这幅书作是否也能形成这样的意境呢?
这幅书作是竖幅,28个字,写了三行,行与行之间空白较大,而且最后一行只写了两个字,这种情况一般的书法创作者也许落款字数会多,如写上写作的时间地点、诗歌名称、作者姓名等等,但董其昌却只写了两个小字“其昌”,这就又留下大片的空白,真可谓疏处可以走马,这样的空白抽象形式,就有一种空灵、从容、静谧和淡泊的形式感,这和诗歌的意境神似,这为我们的具象想象提供了前提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幅作品有三个字用了超长笔画,是“新”、“中”和“行”,并且分布大体均匀,形成了一种相对来说是密密密疏、密密密疏、密密密疏的节奏,这样的节奏也是一种钟声式的节奏,给人宁静感。并且只从三个超长笔画来看,也给人气息舒畅而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创造了和诗歌和谐的意境。
其三,这幅作品线条流畅,而十一组两字以上的连笔字更增添了这种流畅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桥流水、潺潺而歌的诗意情景,这能形成一种心舒气畅的联觉,从而和前面的两种因素,共同形成书法作品的整体意境,在诗歌作品的方向诱导下,想象出闲行春野的画面。
看来形似是物象,神似是情象。书法以情象为上。张怀瓘《文字论》中说:“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西汉杨雄说:“书者,心画也。”朱熹所解释:“意者,心之所发也。” 孙 荪在《“尚意”:中国书法的本性》一文中也说:“而书法是心灵的符号,是心迹的展示或者说表现。如果说一般的汉字书写是生存的'需要的话,那书法就是生命的需要,是主体情志驱使下以线条笔墨之‘有形’表现难以言说的内心之‘无形’。”但书法作者要表达这种心中的情意,必定只能是一种带“镣铐的舞蹈”,只有依凭抽象的书法形式,这种书法形式又只能以暗示的方式流露出一种抽象的意味。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一是形式因素的意味层次;一是形式因素的想象层次,可包括听觉具象想象和视觉具象想象。明陈继儒评欧阳询代表作《九成宫礼泉铭》“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它刻可方驾也。”这里“瘦硬清寒”是意味层次,“深山至人”则是想象层次。梁武帝形容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荆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这里没有点出意味层次,只有想象层次,因此更给人神秘感。一幅书法作品,我们在欣赏中如果只有一种意味层次,也会在心中形成一种美感,如优美感、壮美感、端庄美、飘逸美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具象想象有的和书作文字内容和谐统一,如上例董其昌的作品;也有的想象方向并不确定,如书作有壮美的抽象意味,可想象惊涛骇浪,也可想象峻峰入天,可想象壮士长啸,也可想象狂风撼地。这可属于形式感的内容想象方向和性质想象方向两个类别。总之,想象是以书法的抽象形式所蕴含的形式意味,或称形式性格作为基础的,这决定了想象的方向性质,即所想象的内容也必定有这样的意味内涵。这意味是以形容词表述的,是能艺术心灵体会的。
想象,有时就是一种艺术通感。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说:“所有调性、音律、和弦,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只有在大自然中,在彩云或五光十色的日晕的惊人美妙的闪烁和北极光的光芒四射中才可以遇到!在那里还有真正的升C、B和降A,以及所有你想看到的音。”音乐是这样,书法也是这样,也会产生艺术通感的。那有遒劲、豪放、昂扬特点的书法作品,你也许会听到《英雄交响曲》,那柔和、委婉、恬静的书法作品,你也许感到正在欣赏民乐《春江花月夜》。
一笔一个想象,一字一个想象,往往从整体来看有失和谐,如“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因此从书法意象想象,总不如从书法整体意境来想象更好。
心理课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2
汉字书法艺术起源于中国的甲骨文时期,虽然那时候没有笔墨纸砚,而仅仅使用各种兽骨,石块,或者兽皮等原始材料,但是文字已经形成了最初书法艺术的雏形。欧洲的文字设计,却起源于古埃及时代,起源于法老帝国时期。
书法艺术形式多样,并非笔墨纸砚所独具。任何材料都可以作为文字载体并可能发展成为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文字的书写艺术。凡是下了功夫,认真书写,并书写得具备了美学欣赏价值的文字书写方法,都可以归纳成为书法艺术。现今的人们论及书法艺术,习以为常的概念就是笔墨纸砚,当然很多人会认为毛笔,宣纸,墨汁,砚台等就代表了书法。这是一个错觉,是一种狭隘的认知心理。其他先不说,但就碑刻和印章,难道就不算书法艺术么?可见,只要是对文字进行艺术加工和美学创造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书法艺术来看,而不能局限书法艺术的具体工具和载体。
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化和美学化文字书写的过程。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的实质是针对文字进行美化的工作,而不是针对文字内容进行删改的文学工作。那么书法艺术到底有无具体的练习规范呢?
我个人认为,创造美的书法,不存在严格的和必须的定论以及规范。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想象力也是不可限制的,故而,用临帖的方式去练习书法,常常会扼杀书法爱好者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对于临帖行为,不予以推荐和支持。
书法界的绝大多数人们,认定了练习书法的基本前提是练习楷书。但是,我却认为,楷书也不过是一种书写规范,而且,也仅仅局限于汉字的书写。如果用美学的观点和创造性地角度来分析,那么,书法艺术是不存在什么规范和定势的。书法艺术的本质,在于书写者能否书写出具备审美价值并能震荡人心的文字书法作品,而不是看他写出了什么符合某些概念化的规范和套路。
故而,书法艺术的行为之核心本质,和绘画,文学,摄影等等其他的.艺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创造美,创造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而进行的主观艺术创造行为。
可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在强调临帖呢?原因有三!
一强调临帖的人,把书法艺术狭隘的归纳为汉字的书写艺术。而汉字的书写艺术,的的确确有着不少名家名帖等着书法爱好者们去步人后尘的崇拜并模仿。
二汉字的书法艺术,讲究从最基本的笔划书写入手。而初学书法的人,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不知道怎么写才能写好每一个笔划,故而,楷书中概念化的笔划结构模式,往往成为书法爱好者们常用的练习规范。
三很多人以抄袭和模仿为荣,喜欢把自己作为前人的弟子而沾沾自喜。他们竭力想要追求的是抄袭的水平和模仿的仿真程度。绝大多数人不懂也不想弄懂什么叫作书法艺术。他们错把书法当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和行当,以为只要师从了某一位古人的书法帖子,就可以名扬世界,就可以登入书法艺术的殿堂。他们不了解艺术的真谛,也根本搞不懂美学和美术欣赏。
书法艺术从属于美术的一个分支。但是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或者所谓的书法专家们,他们在事实上根本不懂得“美”是何物,根本不明白什么叫作创造和个性,根本搞不懂文字书写艺术和临帖模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去抄袭古人的作品,只知道以某一位前人的作品为师而把自己禁锢于某一种书写格式中。
中国古人论及书法,有这样一句名言:“不见字形,唯见神采,方为上乘”。又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而近代某一位国画大师更是语惊四座,谓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其艺法以达自由之境者生,学其表面而至形而上者死。可见,真正的书法和国画大师们,最终强调的还是神采而非字型。
前天去了京都市美术馆观看京都市展。在看完书法部门的所有作品后,只有一个感觉:颓丧!
绝大多数作者都喜欢工于表面的模仿和抄袭,几乎没有一幅作品配得上“书法艺术”这四个字,如果去掉“艺术”两个字,那么里面的所有作品都无可非议。因为“书法”两个字代表的无非就是书写的方法。而所有书法部门的作品,毫无疑义都是形而上地模仿和抄袭了不少名家名作的书写规范。然而,如果把他们的作品称为“书法艺术”,那么就太糟塌“艺术”这个词汇的含义了,因为没有一幅作品真正具备了书法艺术的神采和魂魄:展出的作品全都是死气沉沉的东西,没见到一个活着的文字!
形而上的抄袭和模仿,是从事书法艺术的大忌!
真正的书法艺术,是书写的方法和艺术化追求之有机结合的结果。真正的书法艺术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使用材料以及某个国家的文字。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丰富和繁荣着他们自己的文字书写艺术,所以,书法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汉字书法艺术,也不过是世界书法艺术中的一葩而已。
心理课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3
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印发文件、制作文字材料使用钢板蜡纸刻字(谓之誊写仿宋体),油墨印刷,或者手写流利的钢笔字。那时候单位制图描图全是手工,整洁的工程图上布满均匀的线条,图签和文字说明均是工整的仿宋体或魏碑体。单位会议横幅、宣传标语等也靠毛笔手写,端庄的美术字或流畅的行楷书。
看到这些,赏心悦目,心里羡慕不已,就有了练字的冲动。爸爸常说“字是打门锤,练好字对工作有帮助”。于是买来字贴慢慢练习,并且尝试给单位誊写文件和描图,记得当时,只要一张腊纸有一两处刻得不满意,一幅图纸有线条失败或字体不如意,我会毫不犹豫地撕掉重作。当我刻出的腊纸、描出的工程图,得到同事们不断地赞赏,心中满是喜悦。
后来,有了电脑打印复印,不用刻腊纸了,再后来CAD制图普及,不需描图了,但是,我对写字还仍然保持浓厚兴趣。原本练字为实用慢慢爱上书法,从颜真卿、王羲之、赵孟到汉碑,从《多宝塔》《曹全碑》《圣教序》到《书谱》,都有接触,但没有一本字帖认真地系统临习的,多数时间束之高阁,倒是对一些自认为“好看”的现代人作品进行模仿,不知“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的古训。读过许多理论文章,也是碎片式不成体系,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没有老师指点,就凭兴趣练习,缺乏专一和系统性,始终不得其要领。随着应酬增多,惰性使然,一曝十寒,便把书法这一雅好搁置于心底,动手少了,几近荒废。虽然兴趣尚存,情结未了,偶尔弄墨涂鸦,终不得进步。
因为对书法的兴趣,无论走到哪儿,看到题字、匾额等总会多瞅几眼,由于鉴赏水平局限,有时候也是良莠不辨,对一些夺人眼球的江湖书法还啧啧称奇。
因为对书法的兴趣,逛新华书店,第一个去到的柜台一定是字帖区。有了智能手机,关于书法的APP,总要下载用用,不好的删掉,微信出现后,关于书法的.公众号,总爱关注关注,选择好的留着。搬过几次家,卖了丢了不少书,唯有书法书籍全保存。
2017年9月,区文化委组织“文以载道——机关干部文化艺术培训”,我报了书法班,有幸听到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李健老师的课,获益匪浅。感觉以前自学的东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属瞎练,好在瞎练没使劲练,偏离不算太远,心中还有古贴。2018年7月,“文以载道——机关干部文化艺术培训”第二季开班,再一次聆听李老师授课,对书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我常调侃道:“已进入书法班二年级了”。
以前练习书法只顾形体的模仿,没有笔法的讲究,更谈不上墨法章法什么的。看李老师教习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和《雁塔圣教序》,落笔轻重灵巧,顾盼生趣。行笔急缓宛转,阴阳相生。结体外密中疏,舒展多姿。通篇轻灵跳动,恣肆潇洒,气脉通畅,节奏感强。每一堂课都是一种享受,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熏染。我过去对楷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颜欧柳赵,通过学习,似乎有所悟,越写越陶醉于褚体楷书的流畅俊美和灵动魅力。
除了上课,李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书法作品展,从区文化馆到重庆美术馆,亲身感受书法艺术之美,有的舒卷自如、行云流水,有的古拙淳朴、清新明丽,有的铁画银钩、力透纸背,有的雄浑奔放、纵横洒脱。并且听李老师对每一幅作品认真的点评讲解,对提升书法素养、拓宽眼界和鉴赏能力均有极大的帮助,也更加增强我对书法的浓浓兴致。
练习书法,不是为了挣钱糊口,更不是为了成名成家。爱上书法,是被汉字的神韵魅力所吸引,是对书法百态横生的玄妙之美所迷恋,逐渐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膜拜。
让书写成为一种习惯,书法是笔墨间一个人的修行,“书,心画也。”青灯伏案,心灵在墨香书韵中憩息,书法乃是我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