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华九篇)

发布时间:2025-01-09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9篇讲读课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拟定、锻炼”等10个词语。

2.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毛泽东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

(2)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

(3)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了解背景,交流资料。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生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毛主席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五、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了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但是,他作为一位领导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还有后续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二、掌握内容,感受细节。

1.感受丧子之痛。

(1)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想,踏上朝鲜战场才一个多月,年仅28岁的毛岸英就牺牲了。

①读电报,感受战争的残酷。(配上战场的枪炮声)

读了电报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②再读电报,感受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请大家再读电报,想想毛岸英牺牲的这个消息对毛主席来说简直就是什么?指名回答。(噩耗、晴天霹雳)

(2)请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在重点词句下加上小圈,然后多读几遍,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教师设置语境,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用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就像一个月那么长”“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啊!”)

②“‘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教师通过“轻一点!是喃喃!”“声音有点大了,应该是轻声呼喊!”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4)小结引读。

①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

②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

③更何况毛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

④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⑤此时此刻,老人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他的眼睛模糊了,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⑥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

2.体会抉择之痛。

(1)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不止如此,秘书带来的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文,让这颗滴血的心更痛了。

出示电文的主要内容,轻声地读。这封电文的到来,说明毛主席面临着什么?

(2)面对这封电文,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出来?指名回答。(犹豫、痛苦)

(3)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

②“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体会到主席矛盾、痛苦的心情了吗?用你的朗读再现主席当时的心境吧。

(5)小结引读。

①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他决定——

②岸英从小受尽苦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他决定——

③岸英是杨开慧烈士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

(通过个别指导朗读,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结引读,一步步把气氛烘托出来,让学生走进毛主席的内心,细细体会伟人的悲痛。)

(6)但是,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 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 。

(教师在说过渡语时,出示上句,与学生互动。)

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毛主席提不起,更放不下。

(7)出示“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你闭上眼,走近他,贴近他这颗滴血的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这个夜晚。

学生进行练笔,播放音乐《神秘的花园》来烘托气氛。出示练笔的开头:“窗外的风更大了……”

学生完成练笔后,点名反馈。

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三、朗读诗句,总结全文。

1.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

毛泽东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句诗!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毛岸英牺牲,毛主席巨大悲痛。 ——普通的父亲

(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超人的胸怀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

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毛主席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伟人毛主席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

2.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紧扣文中的描写进行教学。语言描写,如“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岸英!岸英”。动作描写,如“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神态描写,如“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3.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在进行人物刻画时,要求学生不要忽略心理描写,其实心理描写就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以及毛泽东作为一位父亲和领袖的复杂情感。

2.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诗句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 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毛泽东在得知儿子牺牲后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归葬的抉择过程,感受其超人的胸怀。

难点:深入体会“青山处处埋忠骨”诗句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

教学准备:

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包含抗美援朝战争图片、毛岸英生平介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2. 提问:你们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吗?在这场战争中,有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令你感动?

3. 引出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介绍作者晓年及课文背景。

二、自主阅读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讲解课文

1. 分段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归葬的抉择过程。

2. 结合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性和毛岸英在战争中的表现。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诗句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

四、情感体验

1.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毛泽东,你会如何抉择毛岸英的遗体是否归葬?为什么?

2.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爱国精神?

五、拓展延伸

1. 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

2. 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围绕“爱国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和分享。

六、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强调“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诗句的深刻含义。

2.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毛岸英或抗美援朝战争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2.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恰当?如何进一步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情感体验如何?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方法。

4、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5、学会本课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主席悲痛、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伟人的博大胸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课题)。

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在文中是怎样说的?

2、学生汇报毛岸英的资料。

3、屏幕出示电报内容,理解勋鉴、殉职等词语。

4、学生汇报毛主席的资料。

三、研读课文,动情品文

1、指名读5、6自然段。

2、汇报你感受较深的句子。

3、教师指导朗读句子。

相机板书:

万分悲痛

4、你感受到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5、播放影片,情境渲染。

6、教师范读5、6自然段。

7、指名读5、6自然段。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7~12自然段。

2、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相机板书:

博大无私

3、谈谈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五、变序讲解,引导写法

1、默读1~3自然段。

2、体会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汇报战争的资料。

六、发展语言,培养创新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已离开我们的毛主席毛爷爷说点什么?

七、读写结合,培养习惯

教师推荐一本书《闪亮地灯》,读完写一篇读后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4

一、教材简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主要讲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了,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二、课前透视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二是方法上,更加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日常教学中,老师的指导要么过分精细,要么过分粗略,“度”很难把握准确。

三、设计思路

在略读课文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自己读懂课文。根据学生对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对毛泽东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围绕如何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个重点问题,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阅读实践,自读自悟,积极探究,有效合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语文综合素养在主体的主动发展中健康有效地前行。

四、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重点: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走近毛泽东。

①当一当诗人毛泽东。

②评一评伟人毛泽东。

2、揭示课题,朗读课题。

3、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二、检查预习,相机点拨,揭示学法

1、了解方法,有效预习。

2、揭示学法,明确目标。

三、学法引路,研读难点,品味感受

1、运用学法,自读自悟。

2、组内交流,畅谈感受。

3、以读为主,深度交流“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预设点有:忠骨、处处、何须。

四、读写结合,突破重点,升华情感

1、说一说,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2、读一读,品味提升。

3、写一写,“枕巾背后”的故事。

五、利用板书,结合资料,回归整体。

六、拓展实践

△必做题

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做题

听一听,有关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故事。

看一看,有关毛泽东、毛岸英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及文章。

背一背,有关毛泽东的诗词。

教后反思

说实话,这是一篇比较难处理的课文,因为学生的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如何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就成了教学这篇课文成功的关键。在这节课上,我把学生悄悄、自然地引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精心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把握时机,补充资料

小学生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毛主席及毛岸英的相关事迹知之甚少,这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解读这篇课文有不小难度。因此,教学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课前二分钟观看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既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又为课堂营造了氛围,为学生解读文本做了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在引领学生研读难点的过程中,巧妙而自然地补充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内容,加深了对主席悲痛欲绝心情的理解;在理解主席矛盾内心时,又补充了此前为了革命,毛主席相继失去五位亲人的资料。

由于时机把握恰当,过渡自然,这些资料的补充,并不让人觉得累赘、多余,反而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毛主席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宽广的胸怀。

二、研读难点,突破重点

在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紧抓住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个问题的理解,使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变得清晰简单,把文本中可供语文学习的“源”和“材”挖掘出来,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牢牢抓住对“忠骨、处处、何须”关键词的解读,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在对话中交流思想,在交流中理解文本,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从文中学到描写人物的写法,并把这种方法进行当场小练笔,写一写“枕巾背后”的故事,情感自然流露。

通过这一节课,使我了解了很多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应当侧重和注意的东西,开阔了我的思路,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加努力,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x的慈父情怀的主席的无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毛泽东同志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x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周我们感悟到了x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x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谁能接下一句?

(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2、预设:

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

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3、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教师介绍:

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毛主席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还有些生字,我们来认一认。请一位同学带读。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让舒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说出相对应的词语。

三、感受丧子之痛

1、同学们,当主席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描写他心情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还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些批注。

教师巡视。找到的同学可以自己轻声地读一读。

2、交流体会:同学们,此时痛失爱子的x心情怎样呢?

(1)一生:心情悲痛。我从“从收到这封电报起,x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段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

a、“整整一天”给我印象最深,我从这个词语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已经一天没有说过一句话了,从中感受到主席心情的悲痛。

b、“一支又一支”给我印象最深,我仿佛感受到主席靠着不停地吸烟来排解心中的痛苦。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吗?(生读)

c、“原封不动”这个词语给我的印象最深,从中可以从侧面看出主席心情的极度悲痛,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你能读出那种茶饭不思的沉痛吗?(生读)

师:同学们,知道以前人们所说的人生四大悲事是那四件吗?那就是——雪上加霜,年幼丧母、中年丧妻和老来丧子。对于当时已经将近60的毛主席来说,失去像岸英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对他来说是怎样剜心刺骨的痛啊,读——师:更何况岸英已经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这是一种怎样肝肠寸断的痛啊,读——师: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主席虽然很悲痛,但他有流泪吗?(没有)那他的眼泪在哪里呢?(心里)是啊,他心里难受的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师:此时,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一件件地浮现在他的眼前,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岸英——生答(预设:小时候的岸英趴在x的腿上,央求着爸爸给他讲革命战斗的故事。)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少年岸英在他的书房——生答(预设:岸英在他的书房偷偷地看书的时候。)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青年岸英从部队回来时——生答(预设:开心幸福的模样)是啊,有岸英在身边的日子,总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高兴,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作为主席他希望岸英能成为一个为国家人民奉献的英勇战士,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只是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简单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幸福。读——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是啊,主席此刻是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假的,希望岸英还在他身边啊。

(3)你还找到了哪句话?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在主席仰起头的瞬间,他的眼泪不仅在心里,还在哪里?(在眼眶里)为什么你觉得是在眼眶里?(因为主席仰起头不想让他的眼泪落下来给别人看见。)

师:此时此刻,透过天花板,你分明看到了主席怎样的眼睛?

生:盈满泪水的眼睛。

生:布满血丝的眼睛。

生:疲惫不堪的眼睛。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吧。

四、感受抉择艰难

1、同学们,你知道痛失儿子,此时主席最想的是——(生:见见儿子)

是啊,此时他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豪气万丈的主席了,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城楼上气定神闲的主席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一个想再见见自己儿子遗体的父亲而已。

2、然而第二天早上,当秘书来到主席的卧室时,竟然看到电文稿下那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明明主席这么想见见岸英的遗体,为什么他会决定将他葬在朝鲜呢?你能告诉我吗?(你能用文中语句告诉我吗?)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4、同学们也找到这段话了吗?(找到了)。那么毛主席是真的不爱岸英了吗?(不是)难道失去了爱子,主席真的不悲痛吗?(不是)那么难道是主席真的不想再见岸英的遗体了吗?(不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5、同学们请把手放下,不急。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你又读懂了一个怎样的主席呢?

生: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

生:一个舍己为公的主席。

6、是啊,就是在作为父亲与主席这两种身份之间,x作出了这样一个普通却又伟大的决定,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7、可是同学们,要做出这个决定对于刚闻得噩耗的x来讲,又是怎样一种艰难而痛心的抉择啊!文中哪句话最能触痛你的心?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五、情感升华

1、是啊,一个曾经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的主席,一个曾经带领红军顺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主席,一个曾经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主席。这样无畏的他竟然流泪了。也许这验证了一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透过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喃喃地对他的爱子说……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想到的写下来(想想他会说什么?)

预设:岸英啊,岸英,我是多么想要再见见你,可是你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你就安心地在朝鲜长眠吧。我的儿啊。

师:多么慈爱的父亲啊!多么伟大的主席!

2、拓展升华

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有一叠整整齐齐的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

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主席爱子情深。)

3、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作为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想到这里主席挥笔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时这句话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和面对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2. 体会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在情感与职责之间的挣扎与抉择,展现其超人的胸怀与情怀。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尊重英雄、崇尚英雄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毛泽东在儿子牺牲后的心理变化。

2. 感悟毛泽东在处理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时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与作为领袖的双重身份在情感上的冲突与融合。

教学准备:

课文资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视频片段,简要介绍历史背景。

2. 提问学生:如果你们的亲人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你们会有什么感受?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后的故事,看看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如何面对这一巨大打击的。

二、新课学习

1.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记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2.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组讨论:毛泽东在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他是如何抉择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与作为领袖在情感上的冲突与融合,体会其超人的胸怀与情怀。

3. 情感升华,感悟英雄。

(1)教师提问:毛岸英为什么会被称为“忠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英雄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三、拓展延伸

1. 分享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崇高品质。

2. 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践行英雄精神。

四、课堂小结

1.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毛泽东在面对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时的抉择与担当。

2. 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习英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收集更多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能力目标

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

教学媒体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了解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一)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深爱他的儿子。此时毛泽东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4.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的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和常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和常人情怀。

课前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导语、揭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质疑YJs21.COM

1、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导学案初读感知第2题。)(8分钟)

2、默读课文,画出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5分钟)

三、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交流读后感受,指导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四、训练拓展

主席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难眠的夜晚、艰难的抉择,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个夜晚他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发挥你的想象,动手写写。

五、小结反思

六、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闻噩耗——悲痛

常人情怀

做抉择——艰难

伟人胸怀

写批示——忍痛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体会作者对毛泽东主席的情感描绘和人物塑造。

2. 分析毛泽东主席在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心理变化和抉择过程,感悟其常人情感与超人胸怀。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并尊重英雄烈士的牺牲与奉献。

教学重点:

理解毛泽东主席在面临儿子牺牲后的复杂心情和最终抉择所表现出的常人情感与超人胸怀。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毛泽东主席的复杂心理,感受其情感的冲突与升华。

教学准备:

1. 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原文。

2. 毛泽东、毛岸英生平简介及抗美援朝战争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图片、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

2. 简要介绍毛泽东主席和毛岸英的生平,为理解短文内容做铺垫。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自主阅读短文,标注不懂的词句,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 分段朗读短文,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段落所表达的情感。

2. 讨论毛泽东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常人情感的表现。

3. 分析毛泽东主席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探讨其超人胸怀的体现。

四、交流分享,深化理解

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毛泽东主席情感与胸怀的理解。

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英雄烈士的奉献精神?

2. 组织学生观看英雄烈士纪念馆的视频或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课堂小结

1. 总结短文的主要内容及毛泽东主席的情感与胸怀。

2. 强调学习英雄烈士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书籍或文章,进一步加深对短文的理解。

2. 撰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短文的体会和感悟。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华九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青山处处忠骨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推荐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老师的上课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请阅读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编辑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4-17 阅读全文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6篇 一起来探索一下“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的内涵,让我们了解其中的故事吧。每位老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认真计划教案和制作课件,现在又到了老师们开始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的时候了。只有经过反复推敲,教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请大家认真品读本文,同时别忘了将其收藏起来!...
    2023-11-21 阅读全文
  •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 您或许会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感兴趣,它或许能给您带来一些新的启发。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来浏览本页的内容。每位教师上课前都需要认真规划好教案和课件,现在又到了他们开始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间了。教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手段。...
    2023-10-18 阅读全文
  •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今天为了大家精心选择了一篇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的文章,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您有所帮助。读书应该是自己思考和做决定的过程,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并且阅读过这本好书。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023-07-06 阅读全文
  •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推荐九篇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一份好的教案能够让教师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如果我的经验能够帮到至少一个人那么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2024-04-10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老师的上课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请阅读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编辑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4-17 阅读全文

一起来探索一下“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的内涵,让我们了解其中的故事吧。每位老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认真计划教案和制作课件,现在又到了老师们开始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的时候了。只有经过反复推敲,教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请大家认真品读本文,同时别忘了将其收藏起来!...

2023-11-21 阅读全文

您或许会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感兴趣,它或许能给您带来一些新的启发。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来浏览本页的内容。每位教师上课前都需要认真规划好教案和课件,现在又到了他们开始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间了。教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手段。...

2023-10-18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今天为了大家精心选择了一篇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的文章,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您有所帮助。读书应该是自己思考和做决定的过程,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并且阅读过这本好书。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023-07-06 阅读全文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一份好的教案能够让教师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如果我的经验能够帮到至少一个人那么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2024-04-1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