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10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700字 篇1
马皇后,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她救朱元璋于危难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饿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她虽然是一个女子,却颇有胆量。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饰财务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傲,并告诉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更难得可贵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
朱元璋要杀朱正文,她劝告朱元璋,朱正文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请你不要杀他;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外甥你是你的养子,留他一命吧;朱元璋要杀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王家呢?
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贵。
她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拒绝医生为她医治。朱元璋问她原因,她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相对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这样做的。她在病床上留下给朱元璋的遗言:“愿陛下有始有终,子孙各个贤能,百姓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马皇后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700字 篇2
今天感觉怅怅然,很失落,一时之间还沉浸在一种历史的感觉中,因为我终于合上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一个月来,我一脚跌落进明朝里,再也出不来了。随着当时明月那独有的、千年不遇的文笔,或悲或喜,或惊或叹。不知多少次,我会摇着头自言自语,“原来张居正是这样的人”、“原来袁崇焕是如些的'性格”、“崇祯真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啊”,不知多少次,我会为作者那幽默的文笔而莞而,“他无法逃脱,因为他的面前有一条大河,波浪宽。”;也一次次为他的独到的见识所折服,“历史是精彩的,但无一例外是悲剧,正常人读历史,只能是看故事,却很难以之为鉴,比如岳飞,比如袁崇焕,千年后,他们依然会死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篇文章,纯粹原创,绝无抄袭,在书写属于自己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们眼见得它高楼起,高楼塌;眼见得他牛了,又怂了;眼见得他兴了,又废了。正所谓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想起了曹雪芹的话,“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如何做好自己这篇文章,如何写好自己这点事儿,还真是个事儿,也不算个什么事儿。不过,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对未来抱一分善念,一分坚持,一分希望,一分浪漫,相信这篇文章也不至于糟到哪里去。
谢谢当时明月,谢谢您写出这么一本千古奇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700字 篇3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小说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朝代的崛起。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曾经乞讨过,他曾经当过和尚,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为了给所有被害死的百姓报仇,他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最后,推翻了元朝,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从此以后,天下百姓被元朝统治了68年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朝代。
“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每当听到这气势磅礴的歌曲,我都会想,那些处于权力顶峰的帝王们,他们步入人生暮年,看着锦绣山川,遥想着当年的丰功伟绩,但这一切在历史的面前的多么的渺小,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他们会做何感想?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凭借自己的勇气与决心,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最终成为了大名天下的创造者。是的,其实命运之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天下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与无谓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700字 篇4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一共有七部,它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儿。它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的十七帝和其他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由其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官场政治、战争以及带王心术……
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致看了看《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主角——朱无璋。朱元璋在元朝未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那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做和尚,讨饭吃。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人物,以此借口来杀他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所以,朱元璋在这种环境下才造就得如此伟大。
这种种原因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战斗,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这三件宝结合起来,使他造就了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他从这道防线中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有重新再来的勇气;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只有在做每件事之前都能如此,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解决,达到成功。
朱无璋虽然厉害,但他在考虑子孙后代的问题上解来犯下了一个苍天大罪!他变得残暴了,他登基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辣。此外,朱元璋还对自己的官员其不信任,有许多官员被活活怨死。
应该说,朱无璋的某些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上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他的肃贪行为虽然十分可敬,但是效果不佳。他一味的猛打、猛杀使得他虽然在统治时期贪污十分少,但在他死后,明朝的贪污现象明显严重了许多。
朱元璋的精明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在这些问题上呈现出的却是一些很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习朱元璋的这种精明,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这种根本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时时刻刻都拥有这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这样我们才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成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700字 篇5
《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了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明朝那些事·洪武大帝》是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潘阳湖之战是朱元璋的成名之战,鄱阳湖之战也奠定了他统一中国的基础。在潘阳湖之战中,朱元璋之所以能赢是因为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陈友谅错误的结果。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军,朱元璋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水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多兵大舰的优势,形成了对陈友谅的战略包围,因此从开始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然后又集中大部战船和兵力逐次打击陈军,并善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抢占有利攻击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火攻,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终于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创造了我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潘阳湖之战因为朱元璋的冷静才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不能慌张,要冷静,不会因此而受到干扰。当事情露出破绽时,我们要迅速的观察到,并将破绽弄得越来越大,再因此将事情化不利为有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700字 篇6
近日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本。
其实我并不喜欢看这种历史类的书,但是我还是被《明朝》独特的叙事方法给吸引住了。我想这就是《明朝》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缘由吧。
我觉得《明朝》这本书用的写作手法很独特,有点类似于小说,但又没有小说那么注重细枝末节。《明朝》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几句幽默而凝练的话中,像是写一部青春励志小说一样,把本来死气沉沉的历史写活,写的生动又耐人寻味。
但是《明朝》也不是一本嬉皮笑脸的`“歪史”。我不太喜欢樱雪丸那种从动漫的角度写日本历史,那种写法,虽然让人轻松一笑,但是却有一种缺乏严谨的感觉。《明朝》就避免了这一点。
明朝虽然有作者自己的人物心理分析,但都有根有据,不缺乏严谨性。虽然语言幽默,比如开头写朱元璋的“职业生涯”,作者写了要饭、皇帝等。令人轻松,但也不会过于疯魔。
我觉得不仅是研究历史的人应该读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不同职业的人也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还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有热血小说的影子,激励我们努力。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700字 篇7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谬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也是很精彩的呀!
走进书中,前面的古庙有点动静,一个小和尚刚睡醒伸着懒腰。那不是朱重八吗;远处传来马匹的奔腾声,朱棣骑着马,威风凛凛,后面的笼里拉着朱允炆,那副手无寸铁,无用至极的模样闪现在眼前;把皇帝视而不见的胡惟庸又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活”,蓝玉的骄兵悍将们又往北方奋勇杀敌……远处的夏言、徐阶、严嵩又在争夺内阁首辅的位置,万历(朱翊钧)还在厌倦地听张居正改革变法,放眼一眺煤山,崇祯垂头丧气,哭天喊地地上吊自杀,爱新觉罗皇太极浅浅一笑……
读《明朝那些事儿》吧,说不尽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策、道不尽的人性善与恶,让人欲罢不能;读《明朝那些事儿》吧,斗争中隐藏的人物形象,权谋中显露出复杂的政治背景,战争中显示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人心中反映出善良难统天下,使你回味无穷……
是呀,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精彩,仅以文字的魅力(全书没有一幅插图)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历史原貌,别开生面,《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典型。
历史可以是很精彩的,只要你走进书中,咬文嚼字,一定能找到历史的魅力。走进历史,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700字 篇8
对于理科生的我很少看历史,或者说基本不看历史,但这本“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实在是太精彩,金戈铁马让你热血沸腾、奸臣当道让你咬牙切齿、文人气节让你心生敬佩。作者用现代流行文学的描述手法和表达方式,让一个普通人能用轻松的读懂历史。
用一句话概况:“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字字震撼心灵。
明朝从不惧怕北边的瓦剌和鞑靼,南边和东边的倭寇,以及后期的后金,不服就一个字“打”,一直打到服为止。
强而不欺,威而不霸。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中国人向来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向大明朝致敬。非常感谢“当年明月”给我们带来如此经典的作品。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700字 篇9
我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心中感慨颇多,忍不住写下来作为留念。
第一部的《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从普通放牛郎到万民朝拜的皇帝奋斗史。当年明月用幽默、诙谐的语调讲述着明太祖从初期的安于现状到后来的被逼起义的过程,我也慢慢从另一角度重新看待了当年的历史,历史对于我而言再也不是枯燥的经年记事。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我印象中最深刻的除了拥有惊人军事天赋朱元璋,还有那些传奇的名将——徐达、常遇春、耿炳文等等。他们不仅有相当出彩的军事天赋,还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们陪伴着朱元璋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历尽艰辛,几度出生入死,最后君临天下。这种革命感情已经不是简单的袍泽之情了,而是互相的支撑和绝对的信任。相比起朱元璋称为明太祖之后所做的一些政绩,我更喜欢的是他们当初在战场上抛洒的热血和信仰。
看完这本书,我对明朝有了新的.了解,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以后有机会要把当年明月写的这个系列全部看完,去看看这个辉煌灿烂又群星闪耀的明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700字 篇10
《明朝那些事儿》看了几个章节,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了,随后酣畅淋漓的读完了整套书。当合上最后一页时,不禁慨叹:中华数千年朝代更替哪家优?世界几万里邦国兴衰何国雄?
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当年明月采用了流行文学手法,如幽默、推理、悬疑等,关注人物命运,介入个人情感。虽然一样是说史,但他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好几次动容变色,泪流满面,因为被感动。大明王朝,是专制到极致、黑暗到极致、残暴到极致、腐败到极致、堕落到极致的集权政治的标本,但是,即使是在这样一个专制、黑暗、残暴、腐败、堕落的夜空下,仍不乏有埋头苦干的人,不乏有为民请命的人,不乏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先生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在《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笔下,给予了极高的尊重和礼敬,作者让他们身上的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熠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我读到了许多人的死亡,这些人有为知己者死、有为气节者死、有为信念者死、有为尊严者死,这些人的死亡或许对挽救大明王朝的灭亡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于挽救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堕落的灵魂却有着无限深远和重大的意义,他们让我们这个民族有了一种可以值得传承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文天祥所谓的“正气”吧。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文笔幽默而生动、思想冷峻而深刻,他洞悉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对于历史人物的行为有自己的善恶评判,他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人物润色修饰张扬其善,也没有把自己讨厌的人物刻意贬低舒展其恶,他讲给我们听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在书的最后谈到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其实在整部书中,在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人生历程中,他都表达了自己的这一感悟,他说,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会丢失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但是,唯有理想和良心不能丢。读《明朝那些事儿》,可以看到一群坚守理想和良心的古人,可以看到一个坚守理想和良心的青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