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摄影师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相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体味本文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2、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涵泳美读,品评赏鉴作品。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一“雨”字,请同学们自由联想,用三言两语简述之。
二、介绍作者
他生在大陆长在中国台湾,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中国台湾,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散文家、评论家,他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大家一定不会忘了那篇情思绵绵的《乡愁》。
余光中曾经说过,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中,必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化,字字玑珠,绝无冷场。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从情感和语言两个角度来感悟本文蕴涵情致。
三、研习课文,把握情感。
分组讨论: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突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3、怎样理解冷雨的“冷”,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汪: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淋淋雨意----听雨-----绵绵乡愁
(冷雨)(热肠)
四、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师:一篇美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问:这种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
余光中说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他的.语言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1.有评论家说,《听听那冷雨》只要轻轻吟诵一遍,就会感到有一支军乐队正弹拨乐器跟随方阵伴奏演进。找一找,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所欣赏的语段。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赏析过程:
音乐美:
(1)叠词(音律美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多的是平声营造氛围氛围越细腻越是想念越感伤)
(2)句式:长句短句倒装句(参差之美感情浓烈用文字来一气呵成来抒胸中之情)
(3)修辞: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
比如叠词,除了这个,全文还有多少?找出来,挑你所喜欢的说说。读一读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比如句式,为什么选用这样的句式?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对比朗读)
余光中曾说:中文标点不可拘泥于文法,而应依照文气
(相机点拨):除了音乐美,还有绘画美?
优秀的作家也是丹青妙手,如果你们依照本篇散文画一幅画,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来?(水墨画)什么色调?(冷)为什么?
选用了冷的意象和词语,营造了冷的氛围,融情感于其中。
意蕴美:化用诗句,不留痕迹,营造古典的意境。
归纳:
我们从这些角度进行了欣赏
语言美:
音乐美
画面美
意蕴美
师:语不惊人死不休。
文章的语言的确很美,真是如诗如画如歌,我还是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他的语言为什么能够如此美丽?
情感美
哪些感情?
爱祖国爱中华爱传统文化民族情结怀旧之情
这样的情跟景结合就带来了意境美
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谓境随意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学艺术以情感人
五、总结全文
主题意蕴
通过对中国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结束语: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幸好那时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了中华民族心头最深重的国殇。
品读美文,可以悦心志怡性情,满口余香
好的文章,多读多品,才能品得深!
六、迁移巩固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化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声声慢(宋)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你们了解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吗?
同学们交流资料,最后明确:
(高尔基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他还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二、初读课文,围绕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小摄影师》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摄影?在摄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他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要以小摄影师为题?……)
2.初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在读文中解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解决。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按照读课文,画生字、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可按要求填写表格。表格略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和纠正。
2.分析字形结构。
“摄”左右结构,“耳”的最后一笔是“ ”;第一个“又”最后一笔是“ ”。
“胶”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 ”,不要写成“ ”。
“杂”上下结构,上边是“九”不是“几”,下边是“一”加“小”不要写成“木”。
“鞠”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 ”,不要写成“一”;右里侧“米”字最后一笔是“ ”不要写成“ ”。
“躬”当“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不要出头。
“社”左右结构,左边是“ ”字旁,不要写成“ ”旁。
3.比较法识记字形。
贴吩社侧
沾纷杜测
秘胶者杂
密郊著染
四、理解词语: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
2.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是要求对方按自己的'要求做。课文中指高尔基听小男孩的话,拿了张报纸,坐下来。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指事先没有料到,一眨眼事情发生了。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一下子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高尔基没有想到会发生眼前这样的事情。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由于忘了带胶卷,因此没照成相的事。)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相机》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交流自己喜欢的相框的造型和图案,感受相框装饰的美。
2.了解相框装饰的方法(对称、间隔),尝试用面状材料装饰相框。
3.能选择适量、适当的材料进行装饰活动,知道节省装饰材料。
活动准备:
1.手机各种相框资料,了解相框的外形和装饰方法。
2.收集可以装饰相框的面状材料。
3.幼儿已经有粘贴各种及简单的的纸的造型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有相框的作品,引导幼儿欣赏和交流。
教师:你喜欢什么样的相框?相框上有什么装饰?花纹有什么规律?
(二)教师出示各种相框图片,师幼共同讨论相框的制作方法。
1.教师:你会做相框吗?它可以用什么制作?怎么做呢?(装饰的位置、方法、纸的造型等)
2.教师:怎样选择合适的'纸张做相框又节省又好看?做装饰时,怎么选择材料又节省又好看?
3.教师:还可以怎样装饰相框?怎样让自己的相框更漂亮?相框里需要有什么?
(三)幼儿自由操作,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1.强调重点:相框的制作方法。
2.注意难点:纸的造型和装饰方法。
(四)教师展示幼儿制作的相框,引导幼儿相互欣赏。
1.教师:你喜欢哪一个相框?为什么?我们可以把哪幅作品放在相框里?
2.引导幼儿将绘画作品装在相框里展示、欣赏。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创作自画像并装在制作好的相框里。
活动反思:
通过这项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幼儿园的依恋,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和依恋。但是,孩子们在活动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感到惊讶!同时,我感到自己的身体负担越来越重。毕竟,探索幼儿的潜力是我们学前班老师的责任。大班儿童的接受速度接近一千英里。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为孩子的向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儿童的沃土。孩子们可以向他们学习。我也可以从中班到东西。这种拖拉和想象的课程是尝试和起点。相信在我的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艺术活动将越来越精彩!
《相机》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13个生字、10个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吩咐”“摆弄”“突然”等词语的意思,能用“突然”说一句话。
3、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高尔基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1、思考练习
2、用“突然”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文字投影片、收集关于高尔基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齐读课题。
二、借助拼音通读全文,标画出有多少个自然段,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部分词语的读音:吩咐、胶卷、秘书、贴在、侧过。
学生汇报:(共有15个自然段;讲了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
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关于高尔基的资料。(教师相机板书)
四、默读全文,围绕着“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结合课后思考题,说说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将学生不懂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六、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内容将质疑的问题梳理、排序。
七、逐一解决问题。在这个流程中,重点理解摆弄、吩咐、突然等词语,初步知晓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名分角色朗读,想一想:小男孩还会回来吗?为什么?
3、讨论。
4、续编故事,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你认为哪个字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3、你认为哪个字写时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你来提醒大家。
教师指导“秘”的笔顺。
4、写一写你认为不太好记、不太好写的字。
5、听写:摄影师、杂志社、秘书、突然。
6、出示投影:比较几名同学同一个字的书写,集体评议。
7、自己对照书订正,教师随机批改。
三、指导用“突然”说一句话。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机》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相框的基本构成,可以制作简易相框。
2.发展手部小肌肉,锻炼动手剪贴纸的能力。
3.自由发挥想象,创意的装饰相框。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一个完整的相框,一张儿童照片,画有基本型的彩纸(每人一张),条形彩纸(每人四条,两种颜色为宜),小块彩纸若干,剪刀、固体胶、硬纸板、支架等每人一份。
教学重点:
制作相框的顺序,剪贴纸方法教学难点:折叠纸,画并剪出各种形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拿出一张儿童照,引起幼儿对自己照片的回想和谈论,师借此提问,小朋友的照片是怎么摆放在家里的'?"放在相框里"。师拿出提前做好的相框,并把照片贴上去,从而揭示这堂课的主题,做相框。
二、看图片提问幼儿"你们见过什么样的相框啊?"幼各种回答,"老师这里有很多漂亮的相框,让我们来看看吧!"看图片时,引导幼儿了解相框构成:底板、边框和支架三部分。认真观察边框的奇特造型。
三、做相框
1、"小朋友们今天没有带照片,那我们先剪一个好看的形状贴在硬纸板上,代表照片,回家后小朋友们可以把照片贴在这个形状上。"分发画有基本型的彩纸。
2、师拿剪刀示范如何剪纸,沿边线小心剪,然后分发剪刀,指导幼儿剪纸。剪完后把剪刀合好放在桌子上方。
3、分发硬纸板,师示范如何粘贴基本型,胶棒在剪纸的背面涂匀,找准硬纸板的中间位置,贴上去。然后分发胶棒,指导幼儿粘贴。
4、师示范条形纸贴边框,不要压住基本型边线,然后根据基本型颜色分发条形彩纸,指导幼儿粘贴。
5、游戏时间,《小白上楼梯》,奖励小贴纸。
6、"小朋友们看,我们的相框空空的,应该怎么装饰一下,它会变得漂亮一些呢?"启发幼儿说出"小贴纸","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了刚才游戏的贴纸,可以把它贴到边框上,我们的相框就会变得漂亮一点了。可是,小贴纸太少了,让我们自己来做一些吧,各种各样的小贴贴纸,粘到相框上。"分发小块彩纸。
7、先画在彩纸上各种图形,再剪下来,贴在边框上。师示范几个简单图形,如:小树,汽车,小草,蝴蝶结,星星等。(中班幼儿,难度加大,教师可示范,先折叠纸再画形,剪出心形,花形,圆形等)8基本完成后,师帮助幼儿把硬纸板剪出波浪边形,贴好支架,把相框竖起来。
四、强调主题,点评作品。
请幼儿轮流介绍自己的作品:主题加详细内容。
教师用心听取并提取每个儿童的特别想法之处,以便向家长介绍。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相机》教案 篇6
一、布置预习
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
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
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
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
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
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
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具体略)
六、阅读拓展
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
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
七、作业
朗诵感受。
《相机》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
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集体交流
《相机》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相框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相框的方形、圆形或不规则的造型,能够为幼儿拓展极其丰富的创意想象空间,便于孩子们在自主设计、装饰美化的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大班创意美术“创意相框”引导大班幼儿在“自主探索、同伴互助、对话评价”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相框装饰的简单方法,带领孩子们在欣赏美、感知美的基础上进行表现美的艺术创造活动,有的放矢地提升了大班幼儿的创意设计和艺术表现能力。
活动目标:
1.运用创意彩泥自制成相框并进行装饰。
2.体验创意美术活动的乐趣,萌发“动手动脑、变废为宝”的艺术创作兴趣。
重点难点:
1.掌握相框装饰的简单方法(间隔排列、对称布局),尝试有规律地装饰、美化相框的4条边。
2.将2—3个花边纹样按照“颜色、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合理搭配,设计成不同样式的花边纹样或组合图案,尝试有规律地装饰、美化相框的4条边。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收集生活中的创意相框,陈列在班级区角内进行展览,邀请幼儿之间相互欣赏,积累相应的装饰经验。
2.材料准备:各类自然材料(果壳、贝壳和干燥花朵)、废旧材料(纽扣、珠片和彩色塑棒)、创意彩泥每组若干;幼儿人手一份木纹卡纸做成的空白相框、一张生活照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创意相框,引发装饰兴趣。
师:老师带来了几幅创意相框的照片,请你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创意相框都是利用生活中的什么材料做成的?
师:谁来说一说,创意相框上面的这些装饰花纹都有什么特点?
幼:第1个是用纽扣做的相框,这些纽扣都是整齐排列的,花纹间隔排列的,一个隔着一个,又整齐又好看。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第1个相框是用各种各样的纽扣做成的,这些纽扣的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也不同。设计师把它们有规律地、间隔着排列在一起,这样的装饰方法,既整齐又好看。
幼:第2个是贝壳做的相框,左边和右边的花纹是对称的,我喜欢这样的花纹。
师:是的,我们以前欣赏过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的装饰花纹。第2个相框上的花纹,是用了“对角对称”布局来装饰的,这样的装饰方法,很特别,也很有创意。
幼:第3个是用布头做成的相框,有爱心花纹,还有大大卷一样的花纹,这个相框我觉得也很好看。
师:第3个相框是布艺相框,设计师用白色和蓝色的布条做成了爱心花纹、螺旋线花纹和花朵花纹,这些花纹都是白色和蓝色2种颜色,间隔排列在一起,这样的布艺相框,非常具有创意。
环节说明: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幼儿自主欣赏、师幼对话欣赏等欣赏途径,帮助幼儿逐步感知、形象理解这3幅相框中蕴含的“左右对称、对角对称、间隔排列、颜色搭配”等装饰规律,从而为幼儿后期装饰与美化环保镜框做好了“经验铺垫”。
2.自主探索尝试,设计花纹样式。
(1)观察装饰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创意彩泥。
师:今天,老师还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带有自己的照片的小相框。请你仔细想一想,你准备怎么来装饰、美化带有自己的照片的小相框呢?
师:你可以先观察一下桌面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装饰材料,认真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准备怎么来装饰你们自己的小相框,好吗?
(2)第1次操作要求:幼儿每人自选“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创意彩泥”其中的1—3种装饰材料,设计并制作成一条“花边纹样”,然后将自己设计的“花边纹样”介绍给大家。
师:请你选择材料盒里的1种、2种或3种材料,自己先来尝试着做1条“美丽花边”,然后把你的这1条“美丽花边”介绍给大家,好吗?
(3)相互交流与经验分享:你选用了哪些装饰材料,设计出了一条什么样的“花边纹样”,请你介绍给大家,好吗?
环节说明:此环节中,幼儿自主探索1条“美丽花边”,教师观察并发现其中有规律的花边纹样,随后请个别幼儿相互介绍与交流,帮助全体幼儿积累装饰“美丽花边”的.操作技能与装饰经验。
3.独立设计创作,装扮创意相框。
(1)第2次操作要求:先运用深色创意泥制作成相框的4条边,再运用1—3种装饰材料设计成不同的花纹图案,有规律地排列成漂亮的“花边纹样、组合图案”对称或连环装饰在相框的4条边上。
(2)幼儿独立操作:自选1—3种装饰材料,独立设计并制作“花边纹样、组合图案”有规律地进行装饰、美化创意相框。
(3)教师巡回观察与个别化指导,给予处于不同装饰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语言提示或技能指导。
环节说明:教师在巡回观察与指导的过程中,需要留意幼儿有创意的花纹纹样设计,支持并鼓励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给予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针对性、适宜性指导,帮助每一个幼儿在自身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的提升与发展。
4.邀请先完成操作任务的幼儿,可以自由走动并随意欣赏其他幼儿的创意相框作品,建议幼儿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
5.相互介绍交流,分享成功经验。
(1)邀请幼儿相互介绍、交流与分享自己独立设计的“花边纹样、组合图案”。
师:哪一位小设计师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创意相框?你的创意相框选用了哪些装饰材料,运用了哪些装饰方法或者是装饰规律,请你大胆地、清楚地介绍出来,请你试一试吧!
(2)采取“自主讲评、同伴互评、对话讲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行创意美术作品的评价活动。
环节说明:此环节中,教师需要关注“被讲评绘画作品”的代表性,可以选择2—3幅具有典型特征的幼儿小制作作品,比如“整体色调和谐、纹样设计独特、构图独具特色”的相框作品,给予幼儿“艺术美”的熏陶与感染。同时,在具体讲评过程中,教师可以顺势渗透一些美术装饰画的技能经验,因势利导地提升幼儿的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艺术审美能力。
活动延伸:
1.将幼儿自制的创意相框布置成班级主题墙,引发孩子们之间的相互欣赏与展示交流,进一步感知“创意生活”的艺术审美情趣。
2.继续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建议孩子们给予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或奶奶的照片分别设计并独立自制“与众不同、创意无限”的环保相框。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美术装饰技能,能够尝试有规律地设计并制作单独的横条或竖条“花边纹样”,但是在立体相框上设计并制作4条边围合的“花边纹样”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孩子们往往照顾了2条长边,就忽略了2条短边,因此如何能够考虑周全“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对角对称”等多元组合的装饰规律,这才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能够认真观察、科学分析每一位幼儿设计的环保相框4条边上所蕴含的装饰规律,随后根据不同装饰能力水平的幼儿进行针对性、个别化指导,有的放矢地帮助每一位幼儿在自身原有经验基础之上获得了经验提升与技能发展。
《相机》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 熟读及背诵这首诗。
2、 理解诗词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3、 体会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教会学生吟诵古诗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配乐诵读)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师:说到雨,你看过怎样的雨?
2 师:在诗人杜甫的眼里,又看到一场怎样的雨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一首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3 板书课题及作者。
4 请生读题--师: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
二 读古诗,读正确,读出韵味。
1 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师配乐范读
3 师:古诗不光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吟诗的方法。有兴趣吗?
4 普通话四声调-→古诗中的平声、仄声-→平长仄短规律
5 生尝试说第一行诗句的平仄规律。
(出示第一行古诗的平仄规律)
生试读、指名读。
6 师:相信你们也能读好整首诗。 (出示整首诗的平仄规律)
师读前半句的平仄规律,生读后半句。
师:发现了什么?
7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8 师:这样读诗,有什么感觉?
三 读出意境
1 师: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许多诗词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拿起你手中的材料,借助注释,认真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画面。
2 生默读。
3 师生交流。 (随机朗读)
(随机板书: 盼--听--看--想)
4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预设)春雨 细雨 好雨 夜雨 细雨
5 师:盼了听,听了看,看了又想,怎不让人欣喜若狂呢?作者因什么而喜?
生:因雨而喜。
6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让我们伴着美妙的`乐曲,读出自己的想象,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吧!" (配乐读)
四 人诗合一
1 师: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诗人如此欣喜?
2 (补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3 师:杜甫为什么而喜?
生:为民而喜。
4 师:再次吟诵,读出杜甫那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生读--
好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面对那从天而降的喜雨,他不禁即兴吟诵道-- (指导背诵)
5 师:此时你们已是人诗合一了。喜极而至的诗人此时多半会用吟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一起静心聆听--
(播放名家的吟唱一遍)
师: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动听。只要把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孩子们,一起跟随着杜甫,歌之舞之吧!
(连续播放)
五 总结拓展
1 谈本节课的收获。
2 布置作业:
尝试用上今天所学读古诗的方法,选择杜甫的其他作品品读品读,走近作者。
幼儿园教案《《相机》教案(集锦九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相机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