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那一定会很好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学一做党课教案 篇1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1.《去年的树》中鸟和树这对好朋友那份浓浓的友情让我们感动。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2.关注“一定”一词,再读课题,更能读出语气。
(设计意图:承接前面精讲课文《去年的树》,由标题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词语中认读生字。
手推车 根茎叶 拆下来 旧木料
缩成一团 努力生长 吱吱嘎嘎
2.韵文中认读生字。
小小种子缩进泥,努力成树钻出地。
茎深叶茂心愿起,变身推车随它意。
吱吱嘎嘎想休息,旧车摇身变座椅。
挺直腰背很吃力,拆做地板铺满地。
童话故事多神奇,快快走进课文里。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主要内容创编的“小韵文”浅显易懂,巧妙地涵盖了7个认读字。此环节既是在个性化的语境中认读生字,又是对本课故事情节的引入与初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随机接读。
(设计意图:故事篇幅较长,教师朗读示范,和谐的乐曲让学生进入童话故事温暖阳光的情境中。随机接读,提高了学生倾听的专注力。師生合作朗读,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
四、阅读提示,明确目标
出示“略读提示”,明确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大道至简”,直入重点。略读课文的学习要依据“略读提示”的指引。“提示”中的两个问题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五、借助导图,自主学习
解决“略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1.出示学习指南,解读学习卡片。
①读: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
②选:任选一张适合自己的学习卡片;
③填:提炼关键词,填写卡片;
④讲:根据卡片提示,讲述“这段历程”。
学习卡片1:历程中的变化
种子—( )—( )—( )—木地板
学习卡片2:变化过程中愿望改变
站 □ 坐 □
种子—( )—( )—( )—木地板
学习卡片3: 进一步关注“怎样实现的目标”(关注人物、提取“动词”)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式的卡片设计,运用精讲课文习得的方法,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主要内容。三个难度等级的设置,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给予学生自主的选择机会,使自主学习更适切、更有效。)
2.自主学习,记录时间。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强调学生的“自读”,要让学生唱“主角”。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教学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此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出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训练。在前一篇精读课文《去年的树》的学习中,学生习得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故事的线索从而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本课则进行自主阅读,迁移运用,发挥了精读与略读的“典型引路”与“举一反三”的作用。)
3.分层反馈,讲述“历程”。
(设计意图:从选择卡片到自读填写,从书面填写到口头讲述,从同桌互讲到全班汇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习的个性需要,遵循由自主到合作的规律。)
4.依“情节图”,梳理“历程”,引出“四句话”,体会人物心情和心态,感情朗读。
5.观察“情节图”思考。
①在这一历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
预设:自身在变、它的想法在变、帮助它的人在变、做出的贡献在变……
②在这一历程中,什么一直没有变?
预设:它不论什么时候说的话里一直都有一句不变的话。
③回扣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设计意图:抓住故事中的四处语言描写,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体会情感朗读,感受树的阳光心态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6.回顾故事,回味这一“历程”。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是一段怎样的历程?(词语写在卡片上)
预设:美好、奇妙、漫长、心想事成……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尝试提炼与总结,给予其个性化理解的表达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选择有代表性的词语贴在黑板上,给予学生思维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最中央。)
六、小组合作、发现异同
过渡:相同的童话故事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两篇童话故事放在一起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1.出示“略读提示”第二个问题:“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小组合作交流,填写《合作学习卡片》。
3.共享各组学习收获。
相同点:都写“树”、拟人手法、想象丰富、语言描写、变化、历程、贡献……
不同点:情感(悲—喜)、主人公、叙述时间(短—长)……
(设计意图:精讲课文与略读课文,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略读提示”指引我们比较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开放的阅读空间,自由的比较方式,归纳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求同而温故,求异而知新”。这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七、质疑思考,激发写作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故事的结尾呈现了一幅温暖的画面。(配乐朗读)
2.它为什么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3.如果它真变成了一棵树,又会怎样呢?
4.把你们的奇思妙想写下来,也尝试编一个“树”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文章耐人寻味的结尾,赋予故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激发起学生编童话、写童话的习作兴趣和创作愿望。由此与本单元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巧妙联系。)
两学一做党课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等8个生字。
2、能依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最终成为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能依据文段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粒种子的生命历程。
4、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妙。
二、教学重点
能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程,并能依据文段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生命历程。
三、教学难点
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妙。
四、教学方法
创境激趣法,谈话法。
五、学习方法
想象体验,沟通探究。
六、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播放音乐《童话镇》。
2、出示童话故事的图片,聊童话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情节,故事的结果。
(二)导入
1、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结合我们刚聊到的童话故事,用”那肯定会很好”练习说话。
(1)灰姑娘想:要是——,那肯定会很好。
(2)丑小鸭想:要是——,那肯定会很好。
(3)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要是——,那肯定会很好。
3、文中的仆人公是谁,他也有自己的愿望,对愿望他肯定满怀?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课题。
(三)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1、抽生读阅读提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师生合作读。
2、学习字词。
(1)出示图片学习“茎”字,茎的下半部分,在哪些字里见过。
(2)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努”,出示“怒”让同学猜字。
(3)说说自己分清“拆”和“折”的方法。
(4)学习拟声词“吱呀”“吱吱嘎嘎”。
(5)反义词和动作识记:推、拉
3、通过填写这粒种子的变化过程,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用自己的'话简洁说说种子经受的变化。
(五)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种子发生的这些变化,是由于它有美妙的愿望,找找它的愿望,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沟通找出的句子,要求读出对美妙愿望的期盼之情。
3、用“先……再……接着……然后……最终……练说种子产生愿望,愿望实现,再产生愿望的过程。
4、引导学习第一个愿望。
(1)默读思索: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按“缘由——愿望——做法——结果”引导同学复述课文。
(3)体会愿望实现后种子的心情。
5、扶学其次个愿望,引导同学复述。
6、自学后两个愿望,练习复述。
7、一粒种子渐渐长大,不断实现自己的愿望,最终又渐渐变老,多像人的一生啊,你认为童话中哪些想象特殊奇异?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段历程?
8、同样的童话,不同的孩子读就能有不同的想法,太有意思了,但我们都觉得能心想事成是多么美妙啊!
(六)拓展延长
1、看看这些图片,这些小动物、植物能心想事成吗?它会经受一段怎样的历程呢?选你喜爱的一幅图画,来讲一讲。
2、木地板又想变成一棵树,它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呢?那又会是怎样美妙的历程呢?
九、教学反思
今日我执教了《那肯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文章内容好玩,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以同学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鉴于此,我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那肯定会很好》一文中,“那肯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消失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主线绽开,引导同学默读找出含有“那肯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同学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欢乐与舒适。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同学质疑特别重要。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同学预习课文,让同学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奇怪 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肯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同学们会带着奇怪 走进课文。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同学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化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化,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索,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爱好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同学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爱好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仆人公的心理。孩子们爱好高涨,小组长分工支配,组员们默契协作,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同学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绽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绽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同学读文中引发同学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同学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过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欢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供应便利,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欢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同学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同学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假如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同学演种子,其余同学朗读,信任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肯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同学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把握的更娴熟。
2、由于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肯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实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
3、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分工明确,同学都能参加其中,这是一大进步,可在汇报之后,一节课结束时,不能对小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小结,使孩子们小组学习仍处于盲目状态,假如在课末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小组长对各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对各位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老师适当引导,信任同学小组合作学习会得益于法,今后会运用此法,使小组学习落在实处,并走向成熟。
两学一做党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3.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点难点
1.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2.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去年的树》,去年的树的遭遇让我们感到有些淡淡的忧伤。有一粒种子努力生长,它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又有哪些奇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课文《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
出示重点字词:缩成 努力 茎 手推车 吱吱嘎嘎 拆了 旧木料
2.指名读,师生一起正音。
3.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重点,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把含有“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很好”代表着这粒种子的愿望,那么它到底有过哪些愿望呢?它的愿望实现了没有?怎样实现的?小组讨论交流。
情节1:它是种子时。
A.小组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这样想?(站起来,呼吸新鲜空气。——那一定很很好)
B.指导朗读:哪个词能体现种子一定要站起来的决心?(一定)指导把句子读的响亮坚定。
C.交流:愿望实现没有?怎么实现的?(努力生长,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情节2:它是大树时。
A.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很很好)
B.体会心情,指出向往的`语气。
C.交流:它是怎么实现这个愿望的?(向农夫拂动,被做成一辆手推车。)成了手推车以后,它什么感受?(真很好)
情节3:它是手推车时。
交流:它为什么想停下来?它怎么想的?抓住“费力”一词,体会它的感受(坐着休息——那一定很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它费力的样子。
情节4:它是椅子时。
A.从它的感受来体会,抓住“吃力”体会心情。(想躺下——那一定很很好。)
B.指导朗读。读出吃力的感受。
情节5:它是木地板时。
A.交流:哪些词语能表现它的感受?“满意”、“舒展”。(很好极了)。
B.讨论:为什么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它觉得自己又变得年轻了。)
C.指导朗读。体会它满意的心情,并读出来。
2.: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特殊的历程,每一个历程它都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每一个历程也都为它带来了快乐。
四、对比阅读,讨论异同
前面我们学习了《去年的树》,同样是写树木,从体裁和内容上看,这两文章在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自主完成。
五、围绕主题,练讲故事
1.“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粒种子在历程中给人类做出了贡献,自己也感到了快乐。如果你是这粒小小的种子,你能把你的奇遇讲给别人听吗?
2.布置作业:给家长或他人讲《那一定很很好》的故事。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两学一做党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两学一做教师承诺书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