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毛主席在花山观后感 篇1
有一天我看了一篇课文叫《毛主席在花山》,我很爱感动,不知为什么我这几天又想看这篇课文了,我又拿起了语文书仔细看起了这篇课文。
课文里有一段令我终身难忘:毛主席说:“同志,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有今天这个胜利的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所进行的斗争,不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吗?”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笔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毛主席说的这些话让我深受感动,我想我们老百姓更应该感谢他们才对,因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毛主席不把自己摆在特殊的位置上,这使我懂得了:真正伟大的人绝不会强迫别人尊重自己的。
毛主席在花山观后感 篇2
这几天老师带领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毛主席在花山》,我很爱感动,不知为什么我又想看这篇课文了,我又拿起了语文书仔细看起了这篇课文。
课文记述了警卫员怕耽误首长的事,和村长商量让乡亲们到别处碾米去,毛主席为了不耽误群众的正常吃饭,又让警卫员到花椒树下碾米,并且沏茶水给碾米的群众和,还帮助群众推碾子。从这些件事中,体现了毛主席平等待人,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德。
所以我也要为班级服务,为班级同学着想,做一个不搞特殊,平等待人的小公民。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主席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也许正是因为毛主席对人民的热爱,他才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并且也让我学会了平等待人。
毛主席在花山观后感 篇3
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人之一,他虽然是一位卓越的领导人,一个伟大的人,但他拥有着高尚的品质。虽然我以前听说过许多关于他的事,但我对毛主席此人仍是一头露水。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通过学习《毛主席在花山》这篇课文,我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篇文章记叙了1948年春夏交替,毛主席在河北省阜平县花山村发生的三件小事,虽为小事,但充分表现出了主席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崇高精神,歌颂了主席时刻与人民同在,与人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的高尚质量。
本文讲述了毛主席在花山做得三件事:将群众请回花山下碾米,给群众们送茶水,帮人民群众碾米。顺着之前做的课堂笔记,我又一次翻开了书,读了起来。当我读到毛主席让警卫员将乡亲们请回到花椒树下碾米时,我心如浪涛翻滚,主席为了解放全中国,夜以继日地操劳着,警卫员此行此举并不无道理,可是,主席为了不影响群众生活,宁可受到干扰,如果是我,一定会受不了的,可主席不顾这些。尤其是:“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就影响群众生活。”这句话,更是让我思绪万千。继续读下去。当我读到“我看你是把我放在特殊位置上了。”我的内心被触动了,主席!你总是把群众放在首位,短短几句朴实的话语,其中饱含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主席明知那茶叶来之不易,可偏给群众喝。这不是大公无私那什么是呢?这就是共产党员身上最亮的闪光点吧!含着泪花读下去。下面是主席帮群众推碾子了。此事突出了共产党员不打官腔、不摆官架子、和蔼可亲、与人为善的优秀质量,脚踏实地为人民办事,这才受到百姓的拥护的吧。
“碾盘上的玉米,在碾子的碾压下,伴随着毛主席与乡亲们的谈话声,飘向好远的地方。”合上书,文章读完了,可毛主席的话语仍在我耳边回响,心里如浪涛翻腾,久久不能平静。
毛主席在花山观后感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碾、簸、箕”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知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2、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⑴ 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自己挑出一些生字或词语,考查同桌同学是否能够读准或理解。
2、感知课文内容:
⑴ 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⑵ 过渡:
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新中国的建立转战南北,夜以继日,指挥了许多叱诧风云的战役,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音容笑貌,听到了他为群众着想的肺腑之言,读起来既让我们觉得那么亲切近人,又在心中涌起一份感动。
三、细读感受
1、默读思考:
让我们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把你有体会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在旁边简略地写一写。
2、小组交流:
把你批注的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找找还有什么你们都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明确讲了三件事: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⑴ 请群众回来碾米:
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
语言描写:(略)
神态描写:严肃。
动作:“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了头,”“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的香烟又放下了。”、“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
(说明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做饭、吃饭的事情挂在心头,并且很重视这件事。从中体现了他不搞特殊化,和人民大众处于平等位置的思想和礼貌诚恳地对待普通老百姓的态度。)
⑵ 给群众沏茶喝:
学法:先让学生自由谈。如果学生谈得不到位,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明确: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⑶ 帮母女俩推碾子:
学法: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的质疑:一位老人为什么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明确: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4、总结全文:
⑴ 毛主席是一个领导大事的领袖,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明确:毛主席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些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
⑵ 带着感受朗读全文。
四、体会写法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了本组课文后,谈谈你对毛主席的认识。
课件,设计,毛主席,教学反思,语文
毛主席在花山观后感 篇5
《毛主席在花山》一文叙述的是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关心群众碾米;让警卫员沏茶给老百姓喝;帮助群众碾米,亲自端茶给群众喝。
第一件事是关心群众碾米,因为警卫员和村长说:“碾米声太大,怕影响主席工作,所以让乡亲们到别处碾米,让主席知道这件事,主席让警卫员告诉相乡亲们花椒树下碾米,并把警卫员批评了一顿。
第二件事是主席让警卫员给群众沏茶,刚开始警卫员没答应,但是在毛主席的劝说下终于同意了,因为他知道这桶茶是南方同志在多次辗转下才送到主席手里的,所以刚开始没答应。
第三件事是主席帮群众推碾子,亲自给群众送茶。在群众喝茶时,有位年老的'大叔凑到了警卫员身边,说:“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他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的说喝茶有许多好处,提神,益思等。”“这样说乡亲们是听不懂的。”毛主席在旁边说。一位大娘和一位小姑娘在旁边看着,越推越慢走到主席身边,主席给他俩舀了两碗茶,然后主席和警卫员一起推碾子。
通过这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时刻为群众着想的革命情怀,歌颂了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与人民同甘共苦,共命运,不搞特殊化的高尚品质!
毛主席在花山观后感 篇6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具学具自制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毛主席在花山
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情?
二、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用小黑板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2)“碾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毛主席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4)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5)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学按自学思考题讨论交流。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按自学思考题逐题讨论。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碾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毛主席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4、毛主席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5、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干部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三、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课文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是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是次要的内容,课文中一带而过。
四、通过对“毛主席在花山”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
板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观后感 篇7
《伟人的足迹——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记录了扭转乾坤的伟人毛泽东一些闪光的足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子之间》这篇故事。
毛泽东既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又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普通人。(.)他出身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因受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就连读书的自由也没有了。
毛泽东14岁时,就被父亲停了学,但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每天下地时,他总是悄悄地带着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有一回,他被父亲逮住了。父亲骂了他一顿,并要罚他挑粪。
由于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懂得了许多道理,了解了许多知识,也受到了有益的影响,他深深感到为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为中国革命服务,进而改变中国现状的重要性。
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人,是和他少年时代发愤读书是分不开的。所以,多读书,读有益的书,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