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1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二、教学重点:识字
三、教学难点:体会感悟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四、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查询泼水节资料,了解周总理生平,事迹。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时间:3月20日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二、观察插图、初读感知
1、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内容?
3、自读课文,思考感悟。
三、识字教学
1、抓“特务”。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消灭“特务”。借助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
3、交流识字方法。(感悟:有学生发现可用形声字规律识字识记的,也有编故事识记的如“褂”字,孩子说成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出了一件神奇的衣服。)
四、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1、看图发现,说说人物的表情、衣着,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2、课件出示语句段落,朗读体会。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总理衣着与表情的`句子朗读体会。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3)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
3、指导朗读(重点指导3、5、6、7、8自然段)
(反思: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所以我让学生进行分组、个别、比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反复地朗读课文,力图通过朗读来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我指导孩子朗读本文的语调定为稍高些,因为本文的感情基调始终是热情洋溢、幸福快乐的,也加上一些运气和吐音的知识,让孩子不光是语调提高,加上自己的情绪激动,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反思:问这个问题是预测孩子可能会想知道什么是凤凰花,想了解凤凰花的有关知识。果然,上课时就有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就给孩子们欣赏了凤凰花的图片,介绍了凤凰花的习性。)
读了第二自然段,你又体会出了什么?
二、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恩、凤、凰”)
三、作业:
1、积累词语和句子
2、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者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民祝福。
一手......一手......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2
鲁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文本的理解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尤其令我欣赏的是鲁老师在课文教授中依然没忘记对学生说话、听话、口语交际的适时指导,比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一同出现的“一边一边”,“一手一手”的句式训练;比如老师范读课文时有意的要学生“听好哦,等一下老师要请你来点评的哦。”而且还真的请学生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这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说话、聆听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课文拓展时老师要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老师能注重这个教学环节的生成是很难得的,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的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鲁老师的这堂课还有一个的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整堂课从“复习”到“新授”到“拓展”,老师的语言精美,衔接自然。比如在自由读课文后鲁老师就接着课文深情地说道:“多么幸福、难忘的泼水节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体会泼水节的幸福和难忘。”如此不留痕迹地就进入了品读课文的`环节,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带动了起来
在课堂上,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激励方法来表扬学生,口头的语言表扬也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恩,不错!”,“你真棒!”等,还有学生的鼓掌,让孩子们是倍受鼓舞。
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建议把有关傣族的知识在分析课文之前说一说,尤其是傣族的泼水节在傣族节日中的地位,(相当于我们汉民族的春节)这样也许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周总理到傣族地区过泼水节的深远意义。
2、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合理安排时间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3
听了何玲静老师一节《难忘的泼水节》,我真是收获良多,这是一节比较扎实的课,何老师的课让我感觉是眼前一亮,在此我就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里的收获吧:
一、真实、有效、扎实:
何老师上课不搞花架子,摒弃了以往公开课的虚假,还原真实的课堂,踏踏实实教学。
二、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
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每每把学生读书的'热情调动起来。读的形式很多,有个人读、小组读、男女赛读、齐读等等。
三、重视了引导读忽视指导读。
虽然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激发学生读书但指导不够。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老师没有利用这些词语让学生发现总理的可亲,而是老师告诉学生总理是可亲来引导朗读.
建议:
一、忘记了词语句式的训练,也就是双基的训练。如“一条”跟“一条条”的比较,“一手······一手······”的理解,跟“一边······一边······”的比较,等等。
二、课堂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把握课堂生成。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平等对话、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读书兴趣,点拨读书方法,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低年级要重视认字,加强写字,要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意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识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认识本课12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流程之一】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家喜欢过节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你们愿意吗?教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学生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识字:
⑴充分自读,边读边悟:
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你就请教小海螺和大海参,借助拼音识字,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⑵自主识字,交流方法:
①这么多的海螺和大海参都是生字,这么多的生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
②学生交流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多音字:好像欢乐盛满天空
你们知道带点的字还读什么音吗?
生词:凤凰傣族咖啡长寿
(读后说一说是什么意思)
⑶巩固识字:
出示一棵大果树,树上长满各种各样的果子,摘下一个果子,读对了,这个果子就属于你。(学生读字音并组词)
2、写字:
⑴出示小朋友写字图:大家看,这个小朋友写的多认真啊!你能做到吗?学生自主写字。先观察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然后再写。
⑵根据学生写字情况适时进行指导。小组内展示写字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
1、这么快我们就和生字交上了朋友,现在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了,读给其他同学听,他读得好,你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
(学生练读、互读)
2、细细品读:
⑴读一、二自然段,体会周总理到来之前傣族人民特别高兴的心情。
(学生个别读,其他同学当评委,评评他读得怎么样,也可以自己评评读得怎样)
⑵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当时场面的热烈,人们兴奋的心情:
①学生个别读。
(指导学生读好“四面八方”“赶来”“一条条……驶过”“一串串……升上”“欢呼”“周总理来了!”等词句)
②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是怎样的'场面。
③学生谈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⑶读四、五、六、七自然段,体会周总理和普通的傣家人一样,十分容易接近:
①多媒体课件展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面。观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②抓住描写人物服装、动作的词句反复朗读。
(“周总理一手……一手……”“……一边……一边……”“泼呀,洒呀!”等词句)
③小朋友,总理为人民祝福,人民为总理祝福,大家笑哇,跳哇,多么开心。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体会幸福快乐吧!
(放音乐学生读课文)
④齐读后两句。
⑷读全文。
四、课文扩展,强化表达
你听说过或在电视里看过什么节日也很热闹?讲给你的好伙伴听。
五、课外作业
把泼水节的热闹场面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流程之二】
一、读题设疑导入
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联系生活说说什么事令人难忘,理解“难忘”的意思。“泼水节”到底是怎样难忘,为什么会令人难忘?
二、交流学习方法
学习课文之前,你都做些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习?师生归纳整理:
1、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提问题。
3、找资料。
三、学习课文
1、面对一篇新课文,我们先做点什么?(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顺应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内容大致如下:
2、学生字:
⑴教师范读,学生要听清楚生字的读音。
⑵分组自学,学生自读,边读边画生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这些生字。
⑶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
⑷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喜欢哪一个就读哪一个。
3、读课文:
⑴请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做代表(分自然段)读,其他组同学当评委,评价读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学会赞赏他人)
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⑶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重点抓住:“赶来”“跳舞”“笑呀,跳呀!”“一条条……驶过……”“一串串……升上……”“……一手……一手……”“多么令认……”等词句,体会热烈的场面,兴奋的心情,以及总理平易近人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读的方式采用:自读、指读、评读、仿读、范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
⑷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感情朗读。
(学生自评、互评)
⑸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抓重点)
⑹谈感受。如果你也是傣族人民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说说泼水节怎样难忘,为什么难忘?
(创造性的积累,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⑺读全文。
四、写好字
引导学生自主写字,采用自评、他评等办法,互相帮助,写好字。
五、课文延伸
同学们课前都查找了什么资料,把你了解到的与同学进行交流,让同学分享你的课外收获。
(其他节日的热闹场面,对周总理的一些了解等)
【附言】
“条条道路通罗马”,阅读教学过程、方法应当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愿将以上两种教学“基本式”与同行进行交流,共同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5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今天听了陈老师这节课,深深地佩服陈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尽管这节课我听过很多次,但陈老师的这节课仍然带给我很多启发,在学校大力开展“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背景下,陈老师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深入研究文本,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堪称完美地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纵观全课,值得我学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理解词语方法多
1、借助图片:学生通过图片认读本课部分生字词,如“西双版纳、凤凰花、傣族”,结合图片理解“象脚鼓”以及“象脚鼓点”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一年一度”这一词语时,先鼓励学生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像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一年只能过一次,我们把这样的节日就称作是“一年一度”。
3、借助汉字偏旁:在教学“吉祥如意”中的“祥”字时,引导学生关注该字的偏旁是“神示旁”,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发现含有这样偏旁的字大多与“祖先、祝福”有关,这里“祥”就带有“吉祥祝福”之意。
陈老师能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灵活选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这样理解生字词的教学目标不露痕迹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们听得也觉得很自然。课堂就是这样做到不生硬,和谐自然。
二、小组合作效果好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是很不容易的。合作什么,怎么合作,怎么展示,这些都是困扰老师问题,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效果的核心问题。陈老师这节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这节课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两次:一是请学生观察书上人们相互泼水的画面,小组讨论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二是提供句式练习说话:我想把水泼在身上,祝……
最让我惊叹的`是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我听过很多老师上这一课,但几乎从未有老师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关注作者怎么写的。陈老师设置这一环节不但能锻炼孩子观察图片的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自己说的基础上和文本进行对比,更能体会出文本语言的精妙。同时这样的即兴看图说话对二年级孩子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这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降低了难度,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后续的展示效果很好,学生观察仔细,不但注意到图中人物的动作,还关注到人物的表情和心情,合理想象画面中存在的泼水声和欢笑声。这样的合作学习的设置是恰到好处的,不生硬,不做作,真实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小组合作,是不是每节课一定要小组合作,我想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只是新课标做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已,它不是万能,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习实际,有效取舍和设置。正如特级教师刘志春校长所言,“问题导学”中的“问题”不应指向文本本身,而是应该指向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利用一篇篇课文教的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是语文素养,绝不仅仅是文本内容。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一、欣赏激趣,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孩子们,喜欢过春节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生自由谈理由)是的,
春节是我们汉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傣族人民也有着与春节一样热烈而又温馨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兴奋不已。
2、配乐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图片。老师相机旁白: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的六、七月份,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欢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族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达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水泼在身上越多,就表示对他人的祝福越真诚。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独特的魅力。
3、观赏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图片后,你最想说什么?(生谈感想)
4、(课件出示课文7、8自然段)是啊,傣族人民也和你们一样有着许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请同学们一起读!(生读)
5、示题质疑:傣族人民年年都过泼水节,可1961年(板书:1961年)的泼水节却给傣族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吧。(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反馈读书所得:读了课文,你觉得1961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什么?(周总理来了,老师相机板书:周总理)
3、交流汇报资料:同学们,你对周总理了解多少呢?(生自由汇报)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就是这样的好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大家心情怎样?(特别高兴)你是从哪些段知道的?请读出来。
1、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指导读出傣族人民的兴奋心情。
2)、齐读第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过渡:就是这样的好总理要来,傣族人民又会怎样欢迎他呢?
1)、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勾画出描写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句子,然后读一读。
2)、指名汇报。
3)、(课件依次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文字及相关图片)指导学生感悟第3自然段。
a、体会“四面八方”和“赶来”。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傣族人民从遥远的小山坡赶来了,从山间的平地赶来了,还从哪里赶来?(生说)参加泼水节的人们从首都北京赶来了,还从哪里赶来?(生说)人们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赶来了,来参加泼水节狂欢。指名读这句,指导读出傣族人民内心的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再全班齐读这句话。
b、体会红色的意义。这还不够,傣族人民还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孩子们,你觉得这里的红色代表着什么?(喜庆、热情、吉祥……)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感情。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7
11月27日,年轻的成欣欣老师给我们展示了《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对于这次“青鸿欲飞展风采”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我们师徒高度重视,授课一周前成老师就开始为这节课做准备,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制作课件,然后我们一起讨论完善,初步确定了上课思路。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这节课设计新颖,结构完整,用时分配合理,环节紧凑,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现就成欣欣教学过程谈几点感受:
1、从老师的个人素质来看,成老师整节课精神饱满,仪态大方,态度谦和,她尊重学生,关爱学困生,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整节课师生关系洽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2、成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字词教学比较扎实。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多种方法的理解和识记让学生理解词义,并通过学习说句子,在句子中运用字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练习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练说“这是一个的泼水节。”既巩固了字词教学效果,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内化积累。又如,在学习课文第2段时,成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具体语句,初步领会句子的意义,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
3、朗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整节课成老师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反复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需要改进之处:
1、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课堂应变能力,有时会忘记一些细节,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纠正和引导,板书不能及时出现,课件播放与教学进度不符,有感情朗读环节忘记等。这些方面还需今后进一步努力改进。
2、教学设计时能紧扣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预设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但实际操作时又将课文进行过细的解析,逐句讲析体会,显得课堂教学琐碎杂乱,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理解。
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也是我们师徒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8
【设计理念】
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自主,分类处理,分化难点,突出重点,突破识字难关。
课文有一幅占一个整页的插图,我们不应忽视。本课教学可以图文结合,用好插图,引导阅读;再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2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2、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
2、学生准备:
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1、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
(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
(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或挂图)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找到不认识的字。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
1、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
凤凰恩敲襟褂
咖啡踩端蘸寿
⑴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
抽生读,全班读。
⑵你觉得最容易认的字有哪些?
抽生认,全班读。
⑶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难记的字多读几遍,思考如何记住它。再与全组交流识字方法。
⑷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
生做一做,再读。
⑸哪些生字组成的东西你见过?
说一说,再读。
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设计意图:12个生字,数量看起来较多,但是分类处理,区别对待,就能化难为易。有的字见过面,有的容易认读,这些就不需花太多力气;剩下的是学生觉得较难认的,我们可以多花时间,用多种方式帮助识记,比如做一做动作,说一说词句,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三、朗读片段,检验生字认识情况
师:刚才学的生字在词中、句中还会认吗?
1、生词卡认读:
(词卡呈现)
凤凰周恩来恩人敲打对襟白褂衣襟白大褂
咖啡踩伤端正顶端蘸墨水蘸水笔长寿
2、在句子中认读:
师:这几句话,看谁读得更流利:
周恩来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生字加粗)
3、自由读书,检验课文的字都会认了吗?
4、边读书边想,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还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提问。
5、哪一段你喜欢读,读给同桌听。
6、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再自己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将汉字及时纳入词中、句中,并在语言环境里会认会读,才算真正会认,这样的识字也才有真正意义。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复习。
2、生观察第一、二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
师:我发现这6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大家观察观察,再讨论讨论,看能发现些什么?
(恩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寿特两字都有寸,可是寸的点的位置不同)
3、观察讨论后,师范写,生试着练写2个生字。
设计意图:学生书写质量高低往往与动笔前的观察水平相关联。因此,写字指导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观察,耐心观察。
第二课时
一、生字巩固,区分多音字
1、复习12个会认的字:
师:大家上节课学的字还会认吗?现在考一考吧!呈现12个生字,再轮流抽读。
2、学习多音字:
师:12个生字会读了,现在出四个简单的字来认一认,看会认吗?
师呈现四个多音字好、空、乐、盛,抽生读。
(读好。若生读hǎo师问:还可以读什么?读hào。以相同办法读后三个字)
引导学生进行多音字的辨析、组词,注意纠正不当之词及读音。
设计意图:识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目标。在各课教学的各个教学时段中,我们都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识字及巩固练习活动。
二、自主读书,图文联系
1、师:看来,多音字难不倒大家。不着急,难的来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这样吧,大家抓紧时间读书,读得越熟越好,待会儿就有难题考大家。
(生自由读)
2、出示挂图:
(课文插图)
师:大家认真看图,注意图上画的内容,再对照哪些内容是书上有的句子或段落。
⑴用──画出反映图上景物的句子。
⑵用∽∽画出反映图上人物活动的句子。
⑶用====画出图上人物表情或心情的句子。
⑷把自己画出的部分读给同桌听,看自己勾画的句子正确吗?
三、重点段朗读
1、呈现课文第三自然段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⑴师:人们怎么赶的?
师引:东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大家会怎么说?走呀,快走吧,
西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
南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
北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
他们会怎样应答,怎样的心情聚拢来?只有这四个村吗?能读出怎么赶来的吗?
生读: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⑵读第三段全段:
师:你们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左边的同学读,右边的同学听课文想象,再左右交换。
师: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归纳并板书盛情迎候)
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人们的盛情呢?
读一读。
2、指导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引导学生归纳出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敲鼓跳舞、泼水祝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敲鼓跳舞泼水祝福)【WWW.968OK.coM OK语录网】
设计意:通过对从四面八方赶来了的具体情境的再造,丰富了学生对于赶来的情境的想象,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朗读的干瘪状况。
四、再读全文,感悟体验
1、读课题,读全文,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师:这真是个难忘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能和傣族人民一起参加泼水节,大家太快乐了太幸福了。
2、师: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可以填幸福、欢乐、开心、特别的泼水节等)
设计意图:通过一种开放的句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概括自己的独特感悟理解,既发展语言,锻炼概括能力,又鼓励个性化的不同理解。
五、识字巩固,写字练习
1、观察第三、四排要求会写的字词,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范写。
3、生写,看谁写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把识字任务分解,把书写要求分解,便于各个击破,利于扎扎实实地落实识写任务。
六、板书设计
盛情迎候
11难忘的泼水节敲鼓跳舞
泼水祝福
设计意图:1961年的泼水节十分难忘。难忘的是傣族人民盛情迎候周总理的场面,难忘的是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同敲象脚鼓同跳傣族舞,更难忘的是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亲密无间互相泼水互致祝福,因此,板书抓住难忘的几件事情能突出重点,简明地反映课文主要内容。
【特别建议】
本课识字量写字量都较大,我们教学时可将任务分解,分在两个课时分别完成;还可以将目标进行分化,对容易者少花时间,把重点放在难认难记的字上。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不要只孤立记单个的生字,而应该尽快地将识记的汉字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认和运用,这才是最有效的识字巩固方式。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9
1、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课堂应变能力,有时会忘记一些细节,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纠正和引导,板书不能及时出现,课件播放与教学进度不符,有感情朗读环节忘记等。这些方面还需今后进一步努力改进。
2、教学设计时能紧扣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预设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但实际操作时又将课文进行过细的解析,逐句讲析体会,显得课堂教学琐碎杂乱,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理解。
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也是我们师徒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难忘的泼水节》评课稿 篇9
今天,我在坟台中心校参加了太和县中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决赛,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有了飞跃似的提高。懂得了教学设计与多媒体高科技紧密融合的好几点技巧,更大的收获是张老师的《难忘的泼水节》课堂教学给我的启发和反思。
我总喜欢把自己和同行的人相比较,回归平静,才理解年轻的张芹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
课堂上年轻老师少有的平和大方的态度,常话说得好:"老不看三国,少不谈水浒"。张老师的`课不张扬、不浮夸,教学流程像起伏的远山,平静的潭水一样有内涵和深度。丛生字词认读到句段文本的解析,环环相扣渐入佳境。哪怕是在开"小火车"的识字教学中也能用"火车火车从哪儿开?"的温馨的话语来导入。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10
今天,我在坟台中心校参加了太和县中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决赛,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有了飞跃似的提高。懂得了教学设计与多媒体高科技紧密融合的好几点技巧,更大的收获是张老师的《难忘的泼水节》课堂教学给我的启发和反思。
我总喜欢把自己和同行的人相比较,回归平静,才理解年轻的张芹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
一、课堂上年轻老师少有的平和大方的态度,常话说得好:"老不看三国,少不谈水浒"。张老师的课不张扬、不浮夸,教学流程像起伏的远山,平静的潭水一样有内涵和深度。丛生字词认读到句段文本的解析,环环相扣渐入佳境。哪怕是在开"小火车"的识字教学中也能用"火车火车从哪儿开?"的温馨的`话语来导入。
二、张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有广度和深度,比如:对"祝福"一词两个字的偏旁的辩论,就蕴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对多音字"铺""盛"的注音和组词的拓展就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的知识点。
三、同时,张芹老师对教材的开发和研读,有让我佩服的地方。张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看到,大胆的在课堂上展开对一个自然段文字的分析,能够弥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短文阅读的短板。比如:在解读第三自然段时,张老师大胆的提问:可以用"走来"代替"赶来"这个词语吗?为什么呀?再如:生活中你看到什么时候、在哪些场合要铺上红地毯呀?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能锻炼小学生说话能力。达到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大语文目标!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11
【课前透视】
课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总理的满面笑容、傣族人民的兴奋与喜悦在作者饱满的激情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搜集、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
(板书课题)
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读课题。你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二、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三、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
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
因为的为读wèi。
翘舌音有蘸、寿。
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
猜字谜、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
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五、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
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
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
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六、练习
1、填量词:
一( )花炮 一( )龙船
一( )花瓣 一( )象脚鼓
2、 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 火红火红
七、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⑴ 都是半包围结构。
⑵ 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⑶ 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3、交流:
⑴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 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
(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② 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⑵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① 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② 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⑶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① 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② 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③ 练习说话:
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拓宽学生思路;当你写字时,当你画画时,当你出去游玩时,当妈妈带着你去拜年时,你或谁是怎样做的。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三、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
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
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四、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五、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 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 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的活动。傣,意为热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建国前,傣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西双版纳为代表的领主经济保存比较完整;德宏、孟连、耿马是代表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景谷、新平、元江等内地的傣族地区地主经济已经确立。
2、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
3、漫话竹楼: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阅读在线
绿色的竹楼
西双版纳,一片翠绿。那儿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把竹楼架高,不但能防潮,还能在楼下养牛喂猪呢!据说,这种建房子的办法,还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族人的呢!
进竹楼,先得把鞋脱下放在楼梯边,光着脚走在用竹子铺着的地板上,凉丝丝怪舒服的。人们盘腿坐在竹楼里火塘边的竹席上。老年人手拿一根二尺来长的大竹筒把一根小竹签在火塘里点燃,嘴斜着埋进竹筒里,呼噜噜地抽着。原来这是水烟筒。吃饭时,人们围坐在竹编的圆桌旁。摆在桌上的菜更新鲜。什么蚂蚁蛋拌酸笋啦,油炸青苔啦,而鸡肉是用香茅草裹着在火上烤熟的。
走出竹楼,满眼是绿树、鲜花,连围寨子的墙,都是长得又高又绿的仙人掌。
西双版纳真是绿色的土地。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我采取了让学生在读中思考的方法进行朗读,学生在边读中边开动了脑筋,并提出了关于课文内容的、关于课文中词语运用的一些相关问题。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比如:周总理为什么会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关于课文语言运用的问题比如:课文说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为什么不能说火红的地毯而用鲜红的地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既可以在朗读中理解课文作者写作的用意,达到自己学懂、学会的目的又锤炼了学生的语言敏感性,让他们在朗读中,品味中懂得怎样使所运用精妙的语言。
难忘的泼水节课件 篇1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的泼水节》,我的说课内容分成六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教法学法、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难忘的泼水节》是新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学段的阅读课文教学是区别于其他学段的。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着眼点。
2、教材编排特点: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标出较难生字拼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带领学生标出文中较难字词的拼音。
(2)、教师再次范读课文,指导学生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3)、全班跟老师读课文。
2、学习生字。
(1)、大屏出示本课需认读的生字词,教师带领认读。
(2)、全班齐读——交流识字方法(换一换:“思”—“恩”,熟字加偏旁:“咖”“啡”,形声字:“襟”“褂”等识字方法。)——再组词。
(3)、个别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学生认读过程中师纠错。)
三、品读课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2)、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3)、指名个别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初步感知本课情感。
(4)、全班流利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书写生字。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恩”,“龙”,学生跟着数控。
2、学生自由练习。(师指导评价)
五、教法学法。
1、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课文。
(1)、识字过程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认读生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以多种方式认读字词,认读过程中师纠错。
(2)、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朗读课文,例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轮读、齐读等形式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难忘的泼水节》这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1961年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因此,它是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要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在学生能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课文情感。
六、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识字方法:换一换:思——恩
加一加:咖、啡
形声字:襟、褂、踩
课文主旨:心连心周总理————————傣族人民幸福、难忘。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难忘的泼水节课件(汇编12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难忘的泼水节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