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沉浮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体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重点:初步理解沉浮
难点:认识标记并简单分类
活动准备:
1.石头、铁夹子、玻璃球,积木、塑料、泡沫块等十三份及图片一幅。
2.贝壳、磁铁、瓶盖、乒乓球等十二份,抹布每人一块。
3."↑"与"↓"的标记各两份,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各一,盛水脸盆三个,筐筐若干,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你们好,我是哥哥,我叫"浮起来",专喜欢浮在水面上的玩具,你们看我的嘴巴都往上翘了。我是弟弟,我叫"沉下去",专喜欢沉在水底下的玩具,你们看我的嘴巴都向下垂了。"引导幼儿分别和他们打招呼。
2.师:"他们今天带来了很多玩具。"教师逐一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认一认、说一说。
二、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
1.师:"哎呀,他们兄弟俩的玩具不小心混在一起了,哥哥的玩具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弟弟的玩具放在水里会沉下去。怎么办呢,我们帮他们把玩具分分开吧。"
2.师:"我们先来猜一猜这里面有哪些玩具是浮起来哥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弟弟的。"
3.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自由猜测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图片。
4.幼儿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师:"你们猜的对不对呢?老师准备了三盆水,请小朋友们把筐筐里的玩具一件一件地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玩一玩,仔细观察哪些玩具放在水里的时候是浮起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
5.提醒幼儿玩具轻拿轻放,注意不要把水弄湿了衣服。
6.幼儿亲手实验后,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请说清楚什么东西放到水里之后是浮上来的还是沉下去的。"
7.教师针对每件物品根据多个幼儿实验后的回答,调整黑板上的图片。
8.师:"我们看一看浮起来哥哥有哪些玩具?沉下去弟弟有哪些玩具?"
9.教师总结:我们发现木头积木、塑料模具和泡沫放到水里之后会浮在水面上(老师在"浮上来"表情旁边画"↑");石头、铁夹子、玻璃珠放到水里之后会向下沉(老师在"沉下去"表情旁边画"↓")。
三、认识标记,再次操作
1.引导幼儿看黑板上的箭头标记,师:"现在老师把浮起来和沉下去用箭头标记来表示,箭头向上表示什么?箭头向下表示什么?"
2.教师出示贴有标记"↑"与"↓"的两只筐筐,引导幼儿将玩具分别放在两个筐筐里。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浮起来哥哥的玩具放在箭头表示浮起来的`筐筐里,把沉下去弟弟的玩具放在箭头表示沉下去的筐筐里。"
3.教师提供贝壳、钥匙、瓶盖、海洋球等物品。师:"瞧,妈妈又给他们买了新玩具,也请你们来分一分,看看哪些玩具是浮起来哥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弟弟的。"请幼儿先操作,然后再放到相应的筐筐里。
4.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兄弟俩分清楚了他们各自喜欢的玩具,他们要向你们说一声"谢谢"呢。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本领,把玩具放到水里就能知道这个玩具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我们把这个本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科学沉浮小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枯燥的石头或海绵等物体的浮沉,不是很感兴趣。于是通过幼儿喜爱和熟识的蔬果,开展了此次活动《果蔬沉浮》。让幼儿学习和获得沉浮概念。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
1.表达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学习简单的记录及统计。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蔬菜水果浮沉实验前后对照图,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的实物和图片,水箱。
活动重难点:
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活动过程:
●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它们是谁?说出蔬菜、水果的名称。
●观察实验,理解浮沉概念。
你们见过蔬菜水果游泳吗?
自选一种蔬菜和水果,把它放到水里,观察在水中的状态。用语言表达浮沉现象。
●猜测蔬果浮沉现象,用蔬果图片粘贴方式表现蔬果浮沉实验前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在水面和沉在水底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的统计。
●请幼儿将蔬果放到水里做实验,观察它们在水里的现象,也用蔬果图片粘贴的.方式表现在蔬果浮沉实验后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沉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统计。
●将实验前后结果对照,增加活动趣味性。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科学沉浮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动脑探索。
2、通过探索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物体的沉浮。
【活动准备】
1、试验材料:(泡沫积木、空瓶子、钥匙、硬币、橡皮泥、木块、棉花、乒乓球)两份。
2、记录卡每人一份,水槽、笔。
幼儿已有相关知识: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投放了很多材料,幼儿与这些材料很熟悉,知道轻的物体浮在上面,重的物体沉在水底。
【活动重点】发现物体沉浮现象。
【活动难点】尝试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好玩的物品,小朋友先猜一猜都有什么?(用语言调动幼儿的兴趣)现在把它们请出来。(幼儿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想知道是什么。)
1、请幼儿说出这些操作材料的名称。
幼儿一起说出了有积木,空瓶子、钥匙、硬币、橡皮
木块、棉花、乒乓球。(幼儿都认识这些材料)
2、师:如果我把这些物品放到水槽里面,它们会怎么样呢?
师:手里拿着泡沫积木,请一名幼儿回答?
幼答:会浮在水面上。
幼答:放到水里会沉下去。
师:我也不知道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我们先来猜想。
3、请幼儿猜想结果,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4、师: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操作材料用什么符号表示,每个幼儿进行猜想,并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幼儿开始猜想并把猜想的.结果用沉浮标记记录下来,师在一旁巡视。(在猜想棉花时,一部分幼儿说沉在水底,一部分幼儿说浮在水面上,但我没有说谁说的对或错,而是告诉他们,一会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了。那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否一致。现在我们来动手实验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二、幼儿实验操作
1、师:鼓励幼儿大胆实验,并巡视指导,让幼儿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亲手操作,有的幼儿发现猜想的和实验的结果不一样。我鼓励他们要大胆操作,错了不要紧,而且我还奖励他们小红花。)
2、教师提问:什么物品沉下去、什么物品浮上来?师请xx小朋友回答,泡沫积木是沉还是浮。
幼答:是浮在水面上。
师:猜想的和实验的结果一样吗?
幼答:一样。
师:奖励小红花,全体幼儿为xx小朋友鼓掌。
师:空瓶子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答:会沉下去,这时一名幼儿抢着说会浮在水面上。
师:不要争论,咱们一起来做实验,我把空瓶子放在水里,幼儿看结果,空瓶子是浮在水面上的。这时只见这名小朋友有点不好意思,我看到后,走向前去摸了摸他的头说:回答错了没关系,你回答问题说明你很勇敢,老师奖励你一枚小五角星,作为鼓励。
师:小朋友棉花是沉在水底还是浮在上面?
幼答:xx幼儿说沉在水底,xx幼儿说浮在上面。
师:我请想xx幼儿回答棉花沉在水底的原因?
幼答:棉花吸了水会沉下去。
幼答:棉花轻会浮在上面。
师:看到这种情况(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先是干棉花放到水里,浮在上面,但过了一会棉花吸了水它悬浮在水中,看到这种情况,我说:“小朋友都说得对,说明小朋友都动手动脑了,老师为你们鼓掌,小朋友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3、教师通过幼儿实验总结:像泡沫积木、空瓶子、木块、棉花、乒乓球在水面的现象叫浮;像钥匙、硬币、橡皮泥在水底的现象叫沉。
三、沉与浮材料分类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动手实验,知道有些物品浮在水面上,有些物品沉在水底。现在我们和这些操作材料做一个小游戏。把它们送回家好吗?(幼儿非常高兴的回答好)
师:制作了两个小房子,在房子的上面有沉浮标记,幼儿看沉浮标记把它们送回家。(在这一环节活动中,场面秩序有点混乱,小朋友都一窝蜂的围了过去,我应该让小朋友们排好队,有秩序的把它们送回家。)
四、延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沉浮现象,我们平时多试一试,看看你们找到的物品到底是沉在水底,还是浮在水面上吧。
科学沉浮小班教案 篇4
一、教材:
设计意图:我班幼儿特别喜欢玩水,总喜欢在水桶附近徘徊,存废水的水桶里总是有被小朋友放进去的小东西,开始我以为是小朋友乱丢垃圾,后来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小朋友是想看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本活动实施时,并不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让幼儿自己玩一玩、看一看、试一试、说一说。在玩的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满足幼儿求知的愿望。
二、活动目标:
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需要在操作探究,亲身体验中去发现事物的变化。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
1、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四、活动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一个瓶口能进出乒乓球的瓶子、乒乓球、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饮料瓶、树叶、羽毛、棉花、玻璃球、橡皮泥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集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一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进行,在这个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猜测法、操作法、记录法、体验交流法、情景表演法。
五、活动流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讲故事
昨天有几个小朋友在一片空地上踢球,正玩得高兴时,一不小心,军军把球踢到空地旁的坑里去了。这个坑很深,坑口又小,军军怎么也取不出来,他们多着急呀!小朋友们,你们能帮他们想出办法吗?老师这儿有个瓶子(边说边把乒乓球放入瓶中),假设这个瓶子就是那个坑,用什么办法能把球取出来呢?
【这个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幼儿们的注意力,他们积极参与。】
2、谈话
大家刚才看到乒乓球是依靠什么力量浮起来了?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浮在水面上呢?引出课题《沉下去浮上来》。
二:大胆猜想谁会沉下去,谁会浮上来。
1、谈话:小朋友们,在桌子上的塑料袋中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小玩意儿,现在我们就把袋儿解开,把他们拿出来,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先来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2、猜测浮的物体放在左面,沉的物体放在右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
3、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沉下去,有的东西会浮上来?让幼儿发布自己的意见,再说说自己的意见。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小朋友们刚才的表现真棒,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和你们刚才说的一样吗?操作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来。
2、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四、沉浮变变,放飞思维
1、在刚才的操作中,小朋友们做得非常好,下面是闯关活动,你们想办法让沉的物体浮在水面,让浮的物体沉入水中,大家有信心和勇气去迎接挑战吗?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吧。
(一)挑战第一关(让物体沉下去)
1、谈话:刚才小朋友们把盖着盖儿的空饮料瓶放入水中它会浮起来,你们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2、幼儿分组操作
3、讨论:大家在操作中发现瓶中被灌上少量水后,它不沉也不浮,而是悬浮在水中。如果我们把它灌满水呢,它就沉入水底了。大家不但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还想到往瓶子里灌水、装石子、捆上重物等这么多好方法让空瓶子沉下去,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那你们想一想,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4、小结:看来,只要想办法把瓶子变重,就可以使它在水中下沉。
【幼儿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挑战第二关(让物体浮上来)
1、谈话:在第一关中,小朋友们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真是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接下来的第二关你们也会顺利通过的。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二关吧?噢,正好相反,第二关是让大家想办法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大家行动吧!
2、讨论:比较一下,各组想出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3、小结:看来,只要把一团实心的橡皮泥捏薄,做成空心的碗形或船形,或放在浮的物体上,用这些方法就可以使它浮在水面上。
浮在水面的物体,你们可以想办法使它们沉入水底;沉入水中的物体,你们也可以想办法使它们浮在水面。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
【幼儿们积极动脑,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橡皮泥能浮在水面时都笑着说个不停。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
五、拓展延伸,丰富经验
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哪些物体能沉入水中呢?老师把这个难题留给你们,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明天把你们知道的答案带到幼儿园里来,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吗?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教学的活动化、生活化、自主化和情感化,使幼儿通过本活动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
科学沉浮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初步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用简单的表格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木块、塑料块、磁铁、糖纸、玻璃球若干。
2、物体沉浮实验前后对照表。
活动过程:
1、拿出一个木块,让幼儿猜一猜,如果把它放进水里,它会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上;再把它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
2、把其它的.物体都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那些物体会沉下去,那些会浮起来。
3、请幼儿实验。实验前,先请幼儿猜一猜结果。并且做标记。然后与实际结果对比。
4、小结: 比水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比水重的物体会沉下去。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发现沉浮现象。我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操作来获得经验。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科学沉浮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准备:
水果若干、装水的盆、记录表、水果小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
师:今天李老师带来了一些水果,请小朋友看一看是什么水果呀?(幼儿观察水果,引导幼儿说出名称)
二、猜测结论
师:看到这么多的'水果,李老师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它们放到水里去,你们说好吗?那把它们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
三、自由探索并讨论结果
1、那它们在水里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去试一试。要求:我们要轻轻地把水果放到水里,再看看它们到底是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幼儿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3、探索完后,请幼儿讲讲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四、再次探索,请幼儿记一记:
1、出示记录图,指出水位线,请一到两个孩子尝试记录。
2、幼儿边探索边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科学沉浮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水,发现有的材料能浮在水面上,有的材料能沉在水里。
2.在玩水发展幼儿对操作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盛水的.大盆3-4个,内装有半盆水;每人一个塑料筐,内有多种材料(小积木.塑料玩具.玻璃球.铁夹子.木夹子等)
活动过程:
1.介绍各种材料,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
提问:小朋友很喜欢玩水,这儿有几盆水,每人还有一个小筐,小筐里有许多东西,你们一样一样地把它们放入水里玩玩,看看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引导幼儿边玩边说说自己的发现。
(1)组织幼儿谈话,问幼儿玩水时发现了什么。
(2)根据幼儿的发现,教师请幼儿再玩一次,看是否是这样?(不同的材料有的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活动建议:
活动继续进行,当孩子发现材料的沉与浮后,再请幼儿将会沉的材料归类放在一起,将能浮起来的材料归类放在一起。
科学沉浮小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感知三种不同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沉浮现象感兴趣。
2、尝试用实物粘贴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
3、乐于用语言、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记录纸、放水果的口袋一只,水盆。
2、香蕉、橘子、鲜桂圆实物和图片若干,幼儿挂牌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引出课题
请小朋友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袋子里有哪些水果。
二、集体猜想,大胆表达
1、提出问题:香蕉、橘子、鲜桂圆放进水里,谁会浮起来,谁会沉下去?
2、幼儿自由猜测,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测在大记录纸上进行记录。
三、实验操作,交流验证幼教频道
1、提出实验要求:请幼儿分别把三种水果放入水中,仔细观察水果的沉浮,并用相应的水果图片记录自己的发现。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指导幼儿用标记记录自己的实验发现。
3、交流验证,归纳总结:水果放在水里有的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活动延伸:探索生活中其他水果的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愿望。
幼儿园教案《科学沉浮小班教案内容》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水果沉浮科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