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在北极读后感 篇1
还记得儒勒.凡尔纳写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吧,里面的福特先生就像神一般,只用了八十天就环游了一次地球。而作者儒勒.凡尔纳也不愧是写科幻小说的好手,他的另一篇文章——《海底两万里》,讲述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我曾了解过这本书的写作背景,那时没有潜水艇,而作者儒勒.凡尔纳通过自己的想象构造了一个奇幻的潜水艇。在阅读了他的《海底两万里》之后,研发人员开发出了第一代潜水艇。他的另一篇文章,描写了一个航天的故事,他的小说中写了离纽约州处有一个航天中心,20xx年后,那里果真出现了一座城市——休斯敦。
《海底两万里》中,以第一人称描写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潜艇——鹦鹉螺号,以及一个性格怪异的艇长——尼摩艇长。小说中是以一个生物学家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他们先是以为这个潜艇是一个巨型的鲸鱼,然后他们带着各种武器去捕捉这个“鲸鱼”,包括捕鲸叉,可是后来,他们进入了这个“鲸鱼”内部,原来这是一个潜水艇——鹦鹉螺号。
随后,博士和捕鲸手跟随着性格怪异的尼摩艇长环游了海底,他们来到了“海底平原”,见识到了“海底森林”,以及数不胜数的美景。
合上书后,我时常想象,如果我是博士,我会干些什么呢?
如果我是我博士,我在进入鹦鹉螺号之后,我会自暴自弃吗?我会被船长的种种诱惑打动而不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吗?我会竭尽全力地逃走然后惨死大海吗?这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我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做。
在文中,我最佩服的一个人物就是“尼摩船长”。在文中,儒勒.凡尔纳对于他的描述是“他身材高大,前额开阔,鼻直口方,两手纤细,用手相学术语来说,极富“通感",也就是说与他高傲而富于情感的心灵相辅相成。可以说,这个人恐怕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最为完美的一类人。尚有一个细微特征,他的两眼,隔得稍开了些,可将一方景色尽收眼底。这种功能——我后来得到了证实——使他的眼力比尼德兰高出1倍。当这位陌生人眼顶住一件东西的时候,他总是双眉紧蹙,宽大的眼皮微微闭拢,眼皮包裹着眼珠,因而缩小了视野。他注视着,多么犀利的目光!”
在我的眼中,他自信。对于自己的鹦鹉螺号百般信任。把整个生命都托付给了自己研发的潜艇鹦鹉螺号。
在我的眼中,他勇敢。在遇到敌舰袭击鹦鹉螺号的时候,他展开了歼灭式的袭击,最终击沉了敌舰。
在我的眼中,他镇定。即使是遇到冰山封路,即使是遇到章鱼围攻,即使是遇到敌舰偷袭,他也如往常一样镇定自若,沉着应对。
尼摩船长无论是在做人和做事方面,都值得我学习,这本《海底两万里》,没有白白地阅读,从中,我懂得了许多。
阿罗在北极读后感 篇2
《海底两万里》与《鲁宾逊漂流记》一样,都是探险一类的小说中的经典,也许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心里都会有对于未知地域的好奇与对于探险的喜爱,所以当时这两本书也曾经是我十分心爱的宝书。
在海底形形色色的鱼儿与各种神秘的生物,据有关数据的统计,海底的生物种类起码是陆地上的生物种类的五十倍到一百倍,就现在已经发现的海洋生物都已经是远超陆地了,更别提那些在更加深远的海域中我们都不为所知的生物。
还有珍珠!《海底两万里》中所描写的尼克船长的“珍珠养殖厂”大约对于每一个女孩子来说都有着十分致命的吸引力,那些被人工驯养着但成色却还要超过天然生成的珍珠。
以及那些凶猛的海兽——手搏大海鲨,捕杀海底鲸,围剿恶章鱼......虽说十分凶险,但也充满了迷人刺激性。
我喜欢他们身上的那种冒险精神。试想,如果是你,你做得到吗?虽说这样的历险的确十分刺激兴奋,也很快乐,但你却必须终日流浪,也几乎不可能再见到你的亲人好友,并且在历险的途中你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而在那样的茫茫大海深处,死亡后的结果只有一个,无非不过葬身鱼腹罢了,甚至不会有人知道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再也不会回来。
我想,我大概是做不到的。但是,做不到归做不到,在我的心中,仍然十分渴望能够像那些充满了勇气的人一样,放下所有的凡尘俗事,放下所有的纷扰烦忧,来一场有趣刺激的冒险旅程。
阿罗在北极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自己在家里看书,我自己选了一本《海底两万里》,我就看了起来。我先被书中的插图迷住了,看完插图,我就入神的看了起来。故事简直太迷人了。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写的,妈妈告诉我他还有两部作品也很好看,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另一部是《神秘岛》。这两部我还没有看过。
《海底两万里》讲的是自然科学史教授埃尔。阿龙纳科斯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去海底探险的故事。他们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海底动植物,让我知道了许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我印象最深的是遭遇大章鱼,开始他们遇见了许多大章鱼,他们就浮出了水面,一大群人拿着锄头朝大章鱼的脚和手砍去,最后大章鱼把潜水艇上面的一位水手给扔进了大海。船长正要向它砍去,大章鱼突然喷出了一团黑乎乎的墨,船长几乎什么都看不见。船长又回到了驾驶舱,把船倾斜了许多,把那些大章鱼跌到了海里。
看完这本书,我觉的作者凡尔纳的想象太丰富了,他讲的故事太神奇了。它让我想到一句话: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他们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阿罗在北极读后感 篇4
故事主要讲述了“我”——皮埃尔。阿隆纳克斯误打误撞进入了尼摩船长的“鹦鹉螺”号潜水艇,从而开始了我的海洋冒险之旅。由于“鹦鹉螺”号一直被世人当作“海洋怪物”,尼摩船长又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凡是上船的人都不允许下船。最后发生了一次大漩涡,把尼摩船长和“鹦鹉螺”号潜水艇永远地卷入了海底,而我却坐着小艇死里逃生。读完小说,我特别佩服尼摩船长,他意志坚定,从没放弃过要穿越海洋的伟大理想,但最终为了实现理想而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认为他是值得的,他死得有价值,反观现实生活中的我,做事总是虎头蛇尾,缺乏意志力和恒心,也从没有设立过目标。从现在开始,我要为自己设立三个目标:短期目标就是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要考入班级前五名;中期目标就是两年以后考入向明中学;远期目标就是八年以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我要为此而努力学习。
《海底两万里》中的灵魂人物尼摩船长正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像他那样意志坚定,顽强、刻苦地学习,以此来报答所有关爱我的人。
阿罗在北极读后感 篇5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哪本书?”我会不假思索地说:“我最喜欢《海底两万里》。”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首先,作者领着读者做了一次动人心魄的远游。鹦鹉螺号以飞快的速度,让读者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种生物:最远的极地、最深的深沟、最大的珍珠……大蜘蛛、章鱼、鲨鱼……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还耳目一新。
其次,它是一部十分出色的悬念小说。从海面上有神秘的“怪兽”出没,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漩涡吞噬为止,悬念迭出,环环相扣,扣人心弦。它讲述了一个“海怪”撞了几艘船,它和鲸类似,被人们认为是独角鲸。“林肯”号怎么也抓不住它。阿龙纳斯、康塞尔和尼德不小心掉入水底,被“海怪”救了。原来“海怪”是潜水艇,他们成了它的船员。潜水艇名叫“鹦鹉螺”号,船长叫尼摩。尼摩船长带领他们参观了“鹦鹉螺”号。他们又经历了许多次海底、海面历险,阿龙纳斯、康德和尼德终于逃出了海底,离开了“鹦鹉螺”号。
书中以“我”的活动为主线,展开了对尼摩船长、他的鹦鹉螺号潜艇、我的伙伴康塞尔和捕鲸手的描写和对海底景观的描绘。尼摩船长出众、优秀,而且温雅、重情义,他把同伴葬在绚丽的珊瑚下面,那种沉默的凄然令我感动。在通透的玻璃一样的海水下,珊瑚伸展开来,为尼摩的情谊致敬。
整个故事中,“我”总在旁观,康塞尔仁厚地看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捕鲸手对于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显得有些火大,总是在焦躁不安地等着逃走的机会,在潜艇上的生活就像是在耽误生命。也许他才是鹦鹉螺号最不行的访客,为捕鲸而来却不得不被非法拘禁数载,在这期间也许可以当做是旅游观光,但好好的生活却被过成了犯人一样的日子,慢慢地将一个人的棱角磨掉。这也许就是心灵咒语上所说的眼光不同,所处的世界便会不同的道理吧,他的心不在此,如此的旅程只会徒增痛苦。但对于海洋我完全没有兴趣。我所对于海的印象一向都是很差的——海水苦涩,难以下咽。当然,这也是我闲的发慌自找麻烦时所得的经验。不过是玩个沙子,我突然觉得乏味,就潜到海里去,挖一捧泥来。偏生的我还不太会游泳,呛了一口苦涩的海水,回到沙滩上,我一边咳嗽一边掉眼泪,居然没把那团泥弄丢。回来看看,好像带回来的还不止泥巴,泥中混了一只小海葵(后来干死了)和几只寄居蟹(现在只剩下贝壳了)。所有来自与海的感觉好像就是当时我手中的一团松松的泥土,早已干涸的小海葵和羸弱的,像虾米一样的寄居蟹和一口除了咸就是苦的海水。海水蓝得像天,绿得像玉,雪白的浪撞碎在岸边的礁石上,散成无数的珍珠,飞溅开来,又消失了,往往复复之间,海底的生命也在更替——在浪的底下,又搬来了几只海葵?又有几只寄居蟹在忙碌地奔波?诡异漩涡消失后,鹦鹉螺号又去了哪儿?再见了,尼摩船长;再见了,珊瑚墓地;再见了,海底神秘的虹光花园,你们就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被珍藏在海的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