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川剧进校园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川剧观后感 篇1
时尚、电子、科技,二十一世纪大部分青年都憧憬向往的方向风格。传统、民俗、戏曲,二十一世纪大部分青年都不愿意去了解情况深入的风格。新时代的事物在蔓延全球,传统的事物在大众的心里逐渐褪去。
成都,一座时代领先的城,IFS,全国经济排行老九;成都,一座绿色环保的城,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绿道;成都,一座古香古韵的城,变脸,吐火,滚灯;成都,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武侯祠,金沙遗址,太阳神鸟;成都一个装满美食的袋子,钟水饺,酸辣粉,四川火锅。说到四川火锅,我的心还属川西坝子。那儿不但服务设备高级,菜品滋味也是丰富。每逢过节我就迫不及待带家人去吃火锅。七八点,天蒙蒙黑,我就坐在院坝头看周末特演的川剧表演,这是川西坝子最绝的地方。
老人带着孩子围在戏台边,我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样是来凑热闹。这时,一个全身戏大袍,头顶彩缨帽的大花脸大胡子演员从“将出”的帘子里“踏踏踏”走出来,颇有节奏踩着点兜圈子,踩着点又停顿了片刻,一个转身,呀!换了张大花脸!这是变脸。过了会儿,演员拿了根大木棒,不知在嘴上做了什么动作,嘴里吐出一团烈焰,把戏台子晃得亮堂堂!这是吐火,可不是五毛钱特效。台下的老人孩子们都在拼命鼓掌。
川剧是国家四大戏剧之一,那些独门绝技也叫人佩服。在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川剧极为广泛,到处都能看到川剧的影子。苏坡立交桥的脚柱子上就画着一个又一个川剧脸谱。绿额顶的,白鼻子的,红眼睛的,每一个都不一样。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等地方,几乎几十米就有一个演玩皮影的戏班子,百多米就是个演变脸的大戏台子。成都博物馆传统本土文化呈列馆就有好几个,其中有个冷清的皮影馆,里面呈列了许多精品和资料,偶尔会遇见几个老人逛菜场似的走过。川剧,已经成了成都的印记。几千年的老成都在川剧源源不断的滋润向变得随和和安逸,古朴又典雅,同时又是那样的活跃。但真的完全是这样吗?不见得。
现在的成都越来越现代化了。年轻人总是在春熙路逛,在电玩城玩,在奥特莱斯购物。每当锦城艺术宫芭蕾舞表演的场厅里坐满了几千个人时,一旁路边川剧吐火表演的观众零零碎碎。每当父母把刚寄来的民俗戏曲光碟送给孩子时,孩子总把它扔到一边儿,然后点开电脑上直播电子音乐节目,乐滋滋得看。
也许,川剧已经在我们指尖溜走。
时代的变化如此之快又如此之猛,它刷新了整个社会,让过去的事物只残留一丁点痕迹。成都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它不能失去川剧。年轻人不能依靠老一辈来支撑,我们需要采取行动。对于我们来说,这固然很困难,因为时代不同了,但我们能就此放弃,让它自生自灭吗?
我们可以不喜欢它,但不可以不了解它。
川剧观后感 篇2
当古老的艺术与现代教育的殿堂相遇,我有幸成为了这场文化交融的见证者——参与了学校举办的“川剧进校园”活动。这场活动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活动当天,随着一阵清脆的锣鼓声响起,整个会场瞬间被浓厚的艺术氛围所笼罩。舞台上,川剧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脸涂精致的妆容,仿佛从古代走来的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首先,我被川剧变脸的`绝技深深吸引。那一张张色彩斑斓的脸谱在演员手中仿佛拥有了生命,瞬间变换,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对川剧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我仿佛能感受到演员们背后付出的辛勤与汗水,以及他们对川剧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接着,川剧的唱腔与表演更是让我陶醉其中。那高亢激昂的嗓音,配合着细腻入微的表情和动作,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被深深地带入了剧情之中,与角色同悲共喜,感受到了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活动还安排了互动环节,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川剧演员,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排练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川剧艺术的艰辛与不易,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传承和发扬川剧艺术而默默奉献的艺术家们。
此次“川剧进校园”活动,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川剧的艺术之美,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时,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它,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学校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它的魅力和价值。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学校会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让我们这些年轻一代成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总之,“川剧进校园”活动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它让我对川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我将铭记这次经历,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川剧观后感 篇3
四川,我的家乡,想必大家很熟悉它吧,不但有著名的麻婆豆腐、宫爆鸡丁等川菜,还有历史悠久的川剧。
有一次我陪奶奶看川剧,变脸表演开始了,一位男演员大摇大摆地走上了表演台,他先让我们看了看他的脸,然后把身子一侧,左手一抬,把头藏在大袖后,随后便把头转过来,本应有蓝脸的演员顿时脸为绿色。接着他用同样的方法让脸的颜色不停地变换,最后一次变脸还原成了自己的脸。我很惊讶,那位演员竟然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让脸的颜色不停的更改,犹如暴风骤雨,然而惊讶之余给我留下的是敬佩与好奇。事后,我在网络上搜索其中的奥秘,原来变脸大体分为四种——“抹脸”、“吹脸”、“扯脸”、“运气变脸”。经过演员们的练习,让我们看不出它的破窄。这让我领悟到了大人们常在我耳边说的一句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川剧的历史,也很悠久。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乾隆年间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还有许多绝活——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这精妙绝伦川剧令人叹为观止。另外,川剧还有许多有名的剧目——《柳荫记》、《情深》、《拉郎配》、《夫妻桥》、《江姐》。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虽然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但我相信,川剧永远是四川人的骄傲,永远在我们心中。
川剧是我们四川的精髓,我爱四川,我也爱川剧!
川剧观后感 篇4
“变脸”这个听起来极富速度感和画面感的字眼,与新闻联系到一起,便构成了一条闪光的故事链,多彩而不失个性。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变脸》,然后又浏览了很多关于它的评论,我一方面讶异于两位作者的大智慧,他们不仅给了,这些年轻记者一个机会,也给了年轻的中国年新闻一个机会,这些不曾上报也不会上报的幕后故事,似乎与新闻理论新闻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在我看来,它们的意义胜于一板一眼的课堂教育,另一方面我敬佩那些叫“奋斗”的'年轻记者们,那些真实的好像在眼前发生的一件又一件的新闻故事,记录着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也感染着我,让我本不坚定的脚步走得更加平稳。
中国是个容易被误解的国度,而作为中国的媒体工作者,必然会以同样的方式遭到误解甚至排挤,这本书从侧面让西方主要是美国媒体和中国的问题专家,认识中国新闻界的年轻一代,中国有很多的记者也是在以很专业的方式从事着新闻工作。
恩格斯说过:新闻记者的最大荣幸就在于目睹历史怎样形成的。我们也都在书本上学到了很多的权威的定义,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记者对于这个职业的定义都各不相同,周轶君说记者永远不是故事的主角,自从学了新闻就不断有人告诉我们女孩子做个记者会比男孩子更难,但是周轶君却凭借着自己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一名战地女记者,她从加沙发回的报道,充满着人性,充满着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她的报道“定居点内外”生动真实,我想这不仅只是从一个记者的角度客观冷眼的旁观报道,更多的是人的本性,当她意识到一个巴勒斯坦孩子在她的镜头中死去的时候,她并没有回办公室发稿件,而是去参加了这个小男孩的葬礼。
我想她说的很对,记者永远都不是故事的主角,我们看着这个世界发生什么,然后记录下来,附加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引导这个世界,然后企图改变这个世界上那些反人类反道德的事情,正源于她,我也清晰的认识到什么是记者,可能面对一些事情,记者职能变得卑微渺小,我们只能眼看着情节向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备受争议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饥饿的女孩》,还是非人性的灾难报道,关于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英国新闻教科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show, don’t tell”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记录整个事实而结论由读者去做,这样无疑是记者明哲保身最好的办法,既把事实公诸于众又不至于遭受舆论的口水,但是就我自身来说,如果可以,专业与道德我都希望能做到完美,但是一旦两者冲突,我肯定是做到道德至上,就算是记者也不能把灾难缩小成一批冰冷的数字,把百姓的痛苦和挣扎当做是炒作的噱头,更不能踩在受害者的身上追求商业利益。
从我选择新闻专业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铁肩担道义,辣笔著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记者该做的事情,然而大多时候,记者只是一个职业的代名词,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是看了这本书,我深信,只要踮起脚尖,就能更靠近梦想,随着我们慢慢的成长,我越来越看到“在一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地方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非常原始的资本主义角落里”这个社会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是只要我们敢写就能被改变的,“变脸”里的王军说当记者恐怕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像一个外星人,看这个地球上人的生存状态是什么;第二种,历史像一台戏,我们就是站在最前排的观众,看这个戏还是蛮过瘾的,可以看到很多细节;第三种状态,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儿。做一个记者这三种境界都要有,既不能只旁观,又不能只说话,虽然记者不是故事的主角,但是他们同样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果一次努力能改变一种命运,我们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近20年是中国媒体人觉醒的时代,写报道不再是跟写判决书一样生硬,但同时媒体的市场化运作,让媒体出现了很多的不正之风,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新媒体人长江后浪推前浪般得涌现,让像我一样对记者行业充满期待的学生有了更加坚定的目标,当今社会,记者不再是无冕之王,甚至还会遭到社会某些人的歧视,有人说:别人无中生有的把你说成魔鬼,然后你必然变成魔鬼。这句话说的很对,我们要做的就是紧追“变脸”的风潮向世人证明,我们不是魔鬼,我也想起了《变脸》里最打动我一个人——马寅。他伴随辽小虎一路的成长,他在记者行业里的不加修饰,他争取采访机会的真诚,他如何让女排看到“记者不是魔鬼”如何从走进女排的工作到走进他们的生活,,他的努力感动了我,我想这一路的回忆胜于那些世人给予你的名誉。
接触新闻的时间也不短了,从之前的迷茫到今天的笃定,我想是那些“变脸”的主角们感染着我,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它让我更期待未来,当今的社会有时黑暗,有时复杂,有时会让我们辨不清方向,看完这本书,我也问自己,这个社会,变脸给谁看?今天当我回味那些印在我脑中的关于它的记忆,没有太多新闻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感染,我想只有知识而没有精神的记者只能被称作是历史的复读机吧,这个社会需要时刻的“变脸”不是为了迎合所谓的前进的脚步,而是给善良留下一些故事,一些让我们不会后悔的故事。
我想我更加确定了,等到我离开这个领域,我会理直气壮的说:“关于记者,该做的,我都做到了。”这就是我想要的未来,《变脸》指引给我的未来。
川剧观后感 篇5
基本上动作片我很少看,但是有一个人的作品例外,那就是中国制造的吴宇森!
之所以说极致,因为《变脸》是迄今为止吴宇森在好莱坞最成功、也是在最举足轻重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无论是艺术,还是票房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成功。十年过后,我在重温这部经典依然感慨万分。
提到吴宇森,我们不能不谈他的“暴力美学”。迄今为止,虽然我找不到对“暴力美学”的明确解释,暴力与美,看似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吴宇森把他们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的电影中,暴力占了大量的戏分,可正是这一个个或是惊险,或是柔情,或是感人的场面,让我们获得了充分的视觉享受!
特拉沃塔杀不杀凯奇已经无关紧要,是否能换会自己的脸也无足重轻。我们在影片里,更多的看到人性的复杂,与凄美。凯奇看上去是一个穷凶极恶的魔鬼,可是在平时玩世不恭的他看着自己唯一的亲人从高空上坠落,自己的眼眶也湿润了。毕竟他也是人,或许大多数时候,自己都是在身不由己的工作。
而真情也总是在枪火中不合时宜的涌上心头,如同《无间道》陈永仁看见黄警官坠楼惨死一样,他们不痛苦吗?也许下一秒中,这情感又会淹没在那种似乎是命中注定的身不由己里。
凯奇在变脸后,为“妻子”准备了烛光晚餐,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呀,我们想象,凯奇知道什么是家吗?他渴望,但命运无法给他这个机会,也不许他有这个机会,可怜的人,终于能在一个安稳的夜晚,和自己心爱的妻子,一起进入甜蜜的梦想。
对于年幼的亚当,本应是阳光彩虹的童年确无情的被暴力抹杀了。特拉沃塔在此时,挺身而出,抱住了亚当,冲了出去,那一刻,他们超越了人性的隔膜,特拉沃塔的父爱战胜了FBI的子弹。
其实,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与生死与共的道德。而这恰恰是当今社会所不具有的。也许正是这个电影,让无数人记住了凯奇那忧郁的眼神,记住了亚当那可爱的微笑,记住了世界上那最美的东西!
川剧观后感 篇6
一个人在霎时间中可以变出多种面目来,这可真是和京剧中一张面孔唱到底不同。川剧中最有名的就是它的变脸艺术,甚至不用唱词,光是变脸,就足以撑起一个舞台了。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高腔的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的脸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特定部位上,用手往脸上一抹,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采用“抹脸”的手法。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采用的便是“吹脸”的方式。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还有一种方式是“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川剧观后感 篇7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川剧进校园”。这场活动不仅让我近距离领略了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一踏入会场,那浓厚的艺术氛围便扑面而来。舞台上的布景简约而不失雅致,一袭袭华丽的戏服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色彩斑斓,仿佛瞬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随着锣鼓声的响起,一场精彩的川剧表演正式拉开序幕。
首先吸引我的是川剧变脸的绝技。只见演员在舞台上轻盈地穿梭,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一张张色彩斑斓的脸谱在眨眼间便完成了更替,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我深知这背后凝聚了演员们无数次的练习与汗水,是对川剧艺术深沉热爱的最好诠释。
随后,我还欣赏了川剧的`经典剧目片段。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忠肝义胆的英雄豪杰,还是温婉贤淑的大家闺秀,都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动人的故事。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川剧的唱腔与音乐。那高亢激昂的唱腔,既有四川方言的幽默诙谐,又不失戏曲艺术的庄重典雅。而音乐则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为整个表演增添了无限的韵味和感染力。我沉浸在这美妙的旋律中,仿佛被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通过这次“川剧进校园”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和敬仰。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继续发扬光大,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同时,我也希望学校能够多举办类似的文化活动,让我们这些年轻一代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