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盗梦空间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盗梦空间观后感 篇1
片名简单易懂,体会为穿越星际,讲述了为什么要进行星际穿越,如何穿越星际,穿越过后又能得到什么。影片总时长花了近3个小时来讲述,但是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都没有浪费,而是真真切切表达了影片的核心思想。它不是一部普通的科幻片,用了较多的类似地心引力的视角来展现太空人所面临的境地。太空人也是人,是真是的,有人类亲情的温馨,有人类的误解,人类的自私,人类的恐慌,人类的暴力,还有最重要的`人性。看过许多影评,都说片子里的物理天体理论太不贴近现实,但是据考证,这是最贴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科幻片,就连黑洞的模型都是有美国拉萨组织的参与,绝不仅仅是幻想。
作为一个心里有宇宙梦的伪科幻迷,很喜欢那种天马行空的科幻片,但此片却把人带会到现实,用仅有的现实理论演绎了一部惊天的科幻片,不同与地心引力的个人视角,一人一片的新科幻模式,此片带着探索宇宙,探索高维度,探索未来的理念,让人很容易有代入感,体会片中世界带来的感受。
此片看了两次,或许我还会找时间再看,因为每看一次,感受不同,注重的细节和人物感情不同,想更深层次的理解此片。
此片和《穆赫兰道》带给我一个共同的.感受:片子一模一样,当你看的角度和体会的心情不同,获得的观后感会有不同的体会,好片子就是用简单的演绎带给人无穷尽的体会和感受。细细体会,慢慢品味。
盗梦空间观后感 篇2
《盗梦空间》(Inception)是部“山寨片”——如果仅仅看它的硬件设定的话。能够说,入梦”的硬件条件,让一切“硬科幻”迷们抓狂;那个让大伙一齐做梦的机器(梦机,以下简称“焖鸡”),电影从未解释过其原理,也没有什么复杂的物理结构,要不是出此刻本片中,你很可能意味那只是一套普通的医疗仪器;大家“连根线就能进入一个合梦时空”的设定,让你想到小时候玩过家家时用易拉罐作电话的情形。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设备可行性,根本就不是影片的重点;硬件设定,对于类似本片的幻想故事而言,只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硬科幻迷们可能认为这之间区别很大很严肃,但对讲故事而言,一切都只是个由头而已。就像牛顿同学的“第一推动力”,玄是玄了点,但丝毫不能掩盖在那个前提下他整个力学体系的光辉。同理,诺兰哥哥只但是以这个“能够一齐做梦”的机器为契机,来讲一个情感、意识与心理的复杂而美妙的故事。当我们理解硬件设定上“无中生有”的假设之后,《盗梦空间》的创意听起来还是“有点悬”:像这种在硬件层次无视科学基础,转而以感情为核心,底下还搞些心灵救赎之类东东的架构,很有可能制造出三俗的玩意儿,比如《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之流。不是说玩“心灵鸡汤
”必须很廉价,而是说如果那样的感情表现得太直白而且用重复的手法不断强调(类似“不断回到过去拯救”之类的桥段),就会显得很腻歪,连带着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无聊起来;反过来,如果有足够复杂微妙的外壳包裹想要表达的感情、能让观众费尽心思才能体会到那个感情核心的乐趣以及成就感,这样的欣赏心理过程才会更超值,而且也更能展示编导的技能。对我而言,这样一个精妙的过程就应是“有追求的”电影该表现的重点,而诺兰哥哥(ChristopherNolan)的《盗梦空间》恰恰是一部将“1”拓展成“99”的完美案例。
盗梦空间观后感 篇3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充满奇特幻想的梦空间。
在这个梦空间里,我们成为了自己的造梦师,编织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空间,所有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念来自由支配。本来一个人就有一个梦空间,可是造梦的人多了,或许是当时心中相似的懵懂的意念,于是有的奇遇于同一梦境。
造梦是因为有梦可做,或是出于一种强烈的意念,这种意念分不清好坏,不好把握,抑或被催眠受惑于别人的梦空间。在梦空间里实现自己的欲望,无拘无束,让人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所以,人们都常留恋于那个令人着迷的梦空间中。
我,肯定也有一个可能自己不知道的但确实存在的梦空间,这个空间由多种不同意念所组成,由一层梦境进入另一层梦境,殊不知什么时候走火入魔直接进入LIMBO层,那就永远活在无休无止的幻境中了。
每个梦中的世界都是真实而又完整的世界,真实到必须借助一些辅助的工具才能对世界作出判断。所以我需要一个类似“小陀螺”一样的“图腾”来证明自己在不在其他人的梦里。但是我却不能证实是否在自己的梦境里。
我常常作出一些反省,以此证明是否迷失了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单纯早已满目疮痍。其实打破梦空间,就像电影里所说的有三种方法:音乐定时唤醒、坠醒、梦中死亡。
我所理解的“音乐定时唤醒”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五日三省吾身”,时常静下心来,摸摸自己的良心,问问自己,无愧于天,无愧于人,无愧于己,心安则善矣。但我常常感到惭愧。“坠醒”就是在自己无法把握的情况下,别人对你提出的忠告或是一种教训,让你幡然悔悟,不至于迷失,就像我父母时常关心我要注意身体,多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梦中死亡”我不想多解释,单从我的感受莫过于被心爱的人致命一击,彻底打破那个美丽的童话般的梦境,回到现实。
梦空间对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实”或者说真实世界的标准是什么?其实世上本没有梦,想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梦。
盗梦空间观后感 篇4
你在等一趟火车,
这趟车会把你带去远方,
你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但不确定,
火车开向哪里,
但是没关系,
因为我们会在一起!
影片讲的是一个经验老道的盗梦窃贼——科布在一次任务中由于其潜意识里的阻碍,未能成功窃取雇主所需的资料,从而面临被杀的危险。为了保命,他们的同伴把他们出卖了他们之前窃取梦境的对象——齐藤。齐藤希望科布能为自己服务找到全球垄断巨头的儿子,并在其头脑中植入公司的一年,从而消灭自己的竞争对手,如果成功,齐藤将洗刷科布的罪名,将他带回国。由于科布迫切想回家见自己的孩子就答应了齐藤的请求,因此而开始的整个盗梦故事。
主人公科布其实是一个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而他自己不知道。他的精神障碍来自于对他妻子做的实验。这个实验是不可行的,而他非要尝试。结果他的妻子也由于一直生活在潜意识的边缘而无法自拔而最终自杀。
科布是盗梦高手,因为以往的经历使他游走在现实和梦境边缘,玩着危险的游戏,不能自拔。在他的梦中妻子是他的自责、自罪感,因为过度强烈,所以他的妻子十分强大凶悍,甚至攻击科布自己。开始科布心中有一个大的阴影,对妻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思念,这是缠绕他的心病,女主人公对科布说,“如果你想要完成任务的话,你就必须原谅你自己,并且学着去面对她”。他最后做到了,不管在梦里还是在所谓的现实,终于放下了对妻子的内疚,最后他看见了孩子的脸也足以证明以前那个不敢面对,总是挣扎于现实与梦境的科布终于走出了梦境。最后转动陀螺虽然没有看到结果,但是他终于明白了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他对亲情的渴望。
在盗梦的过程,从一层梦境进入到另一层梦境,体现出最多的就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力量。从现实中的开始做梦,到第一层梦境再到后面的梦境,每一层都有一个人守护着这层梦,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影响到最终的结果。最后他们胜出了,科布顺利的通过了安检。看过这个影片其实影片还告诉我们,什么是梦境什么是现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是你最想要的。人要有梦。如果“现实”就是你的梦,那就追随“现实”而去。
人要有梦,正如片中的一个人说的“亲爱的,做梦就做大一点”。
盗梦空间观后感 篇5
只有到达这种“失神顏真赤苦悶”般搜肠刮肚思索的境地,你才能够说你是真正地融入了《盗梦空间》的世界;相信我,只要你还有一点点好奇心,你都会不由自主地一头栽进去的,问题是你会在什么时候选取放下——或者说——“懂得”放下。
因为,对于电影的全面欣赏,要求我们既能“融进去”,还能“跳出来”,适当的“难得糊涂”是值得鼓励的。况且,如果诺兰仅仅是满足于设置迷宫来困住观众,那本片还是脱不了机巧的嫌疑,电影也会显得过于注重形式与结构而缺乏丰满的感觉。《盗梦空间》在情节细节上带给的,的确是个能够令人沉迷的结构;但正因为如此,它也相当于故意设置了一种全盘把握的障碍:它让你执着于将巅峰的“99”变成完满的“100”,不少影迷将超多的精力花在对结尾的完美解释上,以为是在追寻某个经常“雄躯巨震”的老师所提的“逝去的一”;其实,过分执着,也可能因为那个“一”而变得“一叶障目”。所谓“逝去的一”的终极奥义,就在“逝去”二字:你得感悟到“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正因为留有“1”这个口子,才有无限想象空间;这种创造无限想象空间的思维本身,才是那“逝去的一”。
按照这种思路,在适当的时候,不妨跳出诺兰构造的电影资料,将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你会体会到诺兰以往没有表现出来、或者没有表现如此充分的元素——情感。更为关键的是,他让你无论怎样构建自我对剧情逻辑的解释,都会发现无法绕开感情这个核心。大致说来,片中有三种爱,一种奠定了整个过程的经验前提(没有这个,“种梦行动”之多重梦境的设定就无法完成,同时过程也不会变的如此复杂与紧张),另一种则是促成种梦行动得以发生的动机,还有一种,则是完成行动所能利用的最佳心理逻辑;单单是看似作为利用道具展现第三种情感,其曲折与细腻的程度,也令人既拍案叫绝又心有戚戚焉。
而且,当你发现绕来绕去,始终都得绕回男主角的内心隐痛时,你也会逐渐体会到片中的他为什么无法释怀的心境,这时候,你才会意识到,电影在剧情结构上的超复杂细致设定,还不止是让电影显得很吸引人这么肤浅,而是在创造一种与表现资料“同质化”的体验:你能够解不开纷繁复杂的线索,但你会更加认同影片的情感主线;在适当的时候,你或者因为找到了自圆其说的解释而释然;或者因为领悟到所有这一切都但是是因为那段难舍的爱而感动,至于这种爱引起的是怎样的行动过程,对你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或者,你两种体验都能感受到,你能够清晰地分辨它们但你可能不愿意那样做,因为在资料、形式、风格与结构上能如此完美融合的感觉,是一个影迷梦寐以求的终极体验。是的,《盗梦空间》的情感核心,毕竟不像“心灵鸡汤”类影片那样容易把握,它需要你在欣赏编导玩弄观众预期的过程中去体会隐含的好处。一部分观众,可能喜欢直击人心的东东,不太愿意要经历一番曲折琢磨之后才能有所触动。可我个人认为,历经头脑风暴的情感,才是真正萦绕缠绵的。因为你想过,辨别过,才能筛选到真正有价值的。
盗梦空间观后感 篇6
《盗梦空间》(Inception)是部“山寨片”——如果仅仅看它的硬件设定的话。能够说,入梦”的硬件条件,让一切“硬科幻”迷们抓狂;那个让大伙一起做梦的机器(梦机,以下简称“焖鸡”),电影从未解释过其原理,也没有什么复杂的物理结构,要不是出此刻本片中,你很可能意味那只是一套普通的医疗仪器;大家“连根线就能进入一个合梦时空”的设定,让你想到小时候玩过家家时用易拉罐作电话的情形。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设备可行性,根本就不是影片的重点;硬件设定,对于类似本片的幻想故事而言,只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硬科幻迷们可能认为这之间区别很大很严肃,但对讲故事而言,一切都只是个由头而已。就像牛顿同学的“第一推动力”,玄是玄了点,但丝毫不能掩盖在那个前提下他整个力学体系的光辉。同理,诺兰哥哥只但是以这个“能够一起做梦”的机器为契机,来讲一个情感、意识与心理的复杂而美妙的故事。当我们理解硬件设定上“无中生有”的假设之后,《盗梦空间》的创意听起来还是“有点悬”:像这种在硬件层次无视科学基础,转而以感情为核心,底下还搞些心灵救赎之类东东的架构,很有可能制造出三俗的玩意儿,比如《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之流。不是说玩“心灵鸡汤
”必须很廉价,而是说如果那样的感情表现得太直白而且用重复的手法不断强调(类似“不断回到过去拯救”之类的桥段),就会显得很腻歪,连带着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无聊起来;反过来,如果有足够复杂微妙的外壳包裹想要表达的感情、能让观众费尽心思才能体会到那个感情核心的乐趣以及成就感,这样的欣赏心理过程才会更超值,而且也更能展示编导的技能。对我而言,这样一个精妙的过程就应是“有追求的”电影该表现的重点,而诺兰哥哥(ChristopherNolan)的《盗梦空间》恰恰是一部将“1”拓展成“99”的完美案例。
盗梦空间观后感 篇7
《盗梦空间》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但是却有些看不懂,我也是看了两遍才看懂了这部电影,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现实并不是现实,只是我们深陷其中。也许你有过这样的感觉,生活中把梦和现实有些分不清楚。多姆科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是一个经验老道的窃贼。在人们精神最为脆弱的时候,他潜入别人梦中,窃取潜意识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秘密。在他看来,人类思维所能产生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靠思维就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重新制定社会的法则,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思维来进行犯罪。只可惜,面对如此宝贵的财富,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获取。而科布却恰巧拥有这样奇特的技能。他利用人们做梦的时候,从他们的潜意识里盗取秘密。因为往往人们在做梦的时候,精神防线是最脆弱的。科布把自己这种绝技称作“摄梦术”。不过,虽然科布的特殊技能,令他在这个贪婪的世界中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业间谍,但他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多姆科布成为企业间谍中令人垂涎的对象,也让他失去了所爱的人,并成为一名国际逃犯。如今,科布有了一个赎罪的机会,一个最后的行动将给回他原本的生活,只要他能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奠基(Inception)。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多姆科布和他的团队的任务不是窃取思想,而是植入思想,要让一个大企业的继承人自愿解散公司。如果他们成功,这就是一次完美犯罪。不过暗中的敌人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而只有多姆科布才能看到敌人的到来,因为犯罪现场存在于人的思想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伙伴,要制造出几乎不可能制造出的3层梦境,在不断躲避潜意识里的守护者的攻击中,他们有一些人进入了潜意识最边缘。为了让三层梦境更加稳定,多姆科布需要准备许多条件,并且需要人员的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在梦境中,人们可以创造任何东西,来做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有很多人为了得到这一份满足而长时间进入梦境。多姆科布利用这一点创造了一个梦境,给公司继承人灌输思想,让他以为在现实中,回到现实后,然他解散整个公司。
这部电影能够带动人的思维,跟着一起去思考,情节环环相扣,没有什么破绽。因为这部电影中的情节很符合生活逻辑。我们从梦中的无限畅想中醒来,回到这冰冷的世界,确实有些不如意。但是,不管你在哪,都还要生活,无论是平淡还是精彩,都在你的双手之中,靠自己的不懈追求与努力。也许能做的就是在每次睁开眼睛之后,都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没有一丝的遗憾。
盗梦空间观后感 篇8
如果理性化的梦境设定只是单纯贴合剧情需要,那本片最多只是从一个不一样方向重复《黑客帝国》等先驱走过的路;然而,当你真的有兴趣认真去体会诺兰哥哥设定的梦境世界时,你会异常惊讶地发现本片完全不是一部硬邦邦的“架空设定”之类的俗套,而是一部以充分的心理学逻辑为依据、全面贴合日常梦境特征的电影:你我所有在梦中有过的体验,诺兰在本片中都以一种绝对真实的影像与逻辑展现出来,好像你自己就在梦中似的。
这种梦,不是你事后回忆起来觉得光怪陆离的那种梦,而是一种让你身在其中、无法辨别现实与梦境的真切“入梦体验”。当然,这一切都有个前提,就是你务必是CQ(CuriosityQuotient)较高的、总爱好奇幻想的童鞋。如果你没有一点探索精神,只是被动地理解表层物理光影,那你会失去欣赏本片99%的乐趣。因为,正如伟大领袖“阿金特史密斯”(AgentSmith)教导偶们的:一切事物的好处,在于目的(purpose);在《盗梦空间》那个看似机械的梦境设定背后,只有当你开始针对一个个小细节开始自问“为什么”的时候,你才可能开始意识到影片中原先还有如此多精妙好玩的细节设定(how/what/when),你的大脑会敏捷地捕捉到一个、两个火花,然后火花开始不断迸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你越想搞清楚
他们,就有越多的新问题蹦出来、以至于脑内存负荷过重崩坏生烟……但是,片刻之后你又抵受不住诱惑开始继续沉浸类似“寻宝”般的精神游戏,因为你明白,诺兰哥哥十年磨一剑,绝不会就如此把你晾在半空的,必须有个完全的解决方案能够连起所有的线索……本片强大而富含内在逻辑的细节设定,会像黑洞一样吸引观众。正是这种乍看不起眼、细想无穷尽的东东,像绝顶高手聚气成线而化成的无形粘丝一样、在你不知不觉中织就一个迷宫将你包围,偏偏你自己还乐在其中,一边歇斯底里地寻找出路,一边还狂呼过瘾……如此说来,诺兰不止是在电影中讲述inception的概念与过程,还等于是从梦境探幽的角度、在观众的头脑里来了个inception:他让你自己有主动的意愿去圆满这个故事。
盗梦空间观后感 篇9
今天看了新出的电影《星际穿越》,从头哭到尾。这是一部科幻片,怎么会从头哭到尾?因为爱,科学高速发展,人类能穿越星系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人与人间最远的距离不再只是大洲间,可以是星系间的了。那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导演通过影片表达,最重要的还是爱。这就是我感动的原因。
影片阐述了很多物理知识,比如,黑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奇点,三维,四维,五维空间……起码我能看懂或者说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起码能明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什么意思了。刚买了《临近奇点》这本书,我打算把这本书看完了,再去看一次电影。
影片中,布兰登博士说:“自然确实残酷,血腥,但它并不邪恶。”这句台词太棒了!命运(如果说有的话)也许残酷,但它并不邪恶,所以,不应该害怕。正如刚刚,我想拿起手机看电影,但想想,为了让我也能成为优秀的一员,我也应该好好地磨炼自己。
盗梦空间观后感 篇10
毫无疑问,《星际穿越》是近年来野心,视野最宏伟,涉及科学和科幻构思最深入的科幻电影。
《星际穿越》最出色之处在于:它前所未有地把科幻小说中的高度概念化的科幻构思和科学假说以视觉方式呈现出来,包括黑洞、虫洞、奇点、五维空间、时间膨胀与压缩(相对论)、全球食物危机、类地行星探索、深度休眠、墨菲定律等等。这个电影故事如果放到科幻小说中,可以说毫不新奇,甚至只及得上四五十年前的科幻小说设定。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无法克制地一直在想一部中国科幻小说:郑文光先生的《飞向人马座》!《星际穿越》的后半段基本就是《飞行人马座》的缩写版。尤其是主角在飞船燃料不足的情况下,借助黑洞的力量飞向目的地一段,简直和小说里的情节一模一样!但这个故事放到科幻电影中,《星际穿越》则是相当了不起的。影片把一些很宏大甚至有些枯燥复杂的科幻构思与人类情感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星际穿越》比诺兰的《盗梦空间》做得更好,后者整个复杂嵌套的故事基础是男女主角的爱情,其实缺乏坚实的`阐述。
影片中有不少科技硬伤,但都不算很严重,比如火箭离办公区如此之近,比如整个NASA似乎只有迈克尔·凯恩这么一位老先生在做基础研究,比如黑洞中既无强大得足以撕碎一切已知物质的引力也无超高温的.等离子流,比如飞船没有反推减速装置就能降临其他星球等等。
从麦田守望者出发去太空漫游!这就是影片全部的意义所在。不管怎么说,《星际穿越》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科幻电影,它重新拾起了科幻电影中的“朱庇特神话”题材(指非常传统的太空探险题材)。在这个科幻电影格局往往变得非常微小的时代,这种意义比它的水准到底如何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