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9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600字(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宝玉挨打读后感 篇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红楼梦》不只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并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应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感情的杯具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杯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杯具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应对落花,她想到自我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所以仅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经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梦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我的梦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此刻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我的梦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终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宝玉挨打读后感 篇2
选文围绕宝玉挨打一事展开,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宝玉挨打的起因:一是由于宝玉不愿与“禄蛊”贾雨村扯淡,并为投井自杀的丫头金钏儿“五内摧伤”“垂头丧气””因而被父亲贾政数落了一顿;二是由于宝玉与戏子蒋玉菡(琪官)平等交往,惹恼了忠顺王爷,王爷派长史官向贾政告状,激起了贾政对宝玉这一“无法无天”行为的怒火;三是贾政庶出的儿子、宝玉的异母弟弟贾环,出于嫡庶间的矛盾和嫉恨,在贾政面前诬陷宝玉企图非礼丫头金钏儿,才使她赌气投井自杀的,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于是贾政下狠心要痛打宝玉这不肖子孙。第二部分,主要描述宝玉挨打的经过:一是贾政下狠心要打死宝玉。先不准任何人向里面报信,再逼着小厮们狠打,又自己亲自狠打,最后还说,为了不致“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要勒死宝玉,“以绝将来之患”;二是王夫人苦苦哀劝,先劝后哭,数落中想念死掉的长子贾珠;三是贾府至高无上的权威贾母,大骂儿子贾政,平息了风波。第三部分,主要写宝玉挨打后,贾府上下来探望宝玉的情形。这一部分重点写了四个人物:一是袭人,她是宝玉的贴身丫头,她精心照料宝玉,细心探察宝玉挨打的原因;二是薛宝钗,她先送上治伤的丸药,然后安慰宝玉,在安慰中暗送爱情,并劝宝玉改悔;三是林黛玉,她见了宝玉只有哭泣,最后怕被凤姐撞见,慌忙从后门逃走;四是贾宝玉,写他伤痛中仍细心想到别人,且表示:“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该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可以通过文中所涉及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写来把握。
贾宝玉。宝玉讨厌贾雨村这类拼命钻营、贪赃枉法的“禄蛊”;他同情丫头金钏儿的悲惨命运,因金钏儿的投井自杀而“五内摧伤”;他与地位低下的戏子蒋玉菡平等交往,互赠信物。这些都说明他不愿走勾心斗角、昏暗污浊的仕途经济道路,蔑视封建礼教,渴望自由、平等,具有个性解放的思想。虽然被打得遍体[伤,但对自己选定的生活道路仍无悔改之意。当父亲要打他时,他急于寻求保护伞,告知老太太,不过是权宜之计。逃过这顿打,他仍将我行我素。打他的过程中,他知道求饶没有用,故“只是呜呜地哭”。而他从痛楚中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不过为那些事,问他作什么!”他并没有在毒打之下屈服,他对前来看他的黛玉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表明他对已经选定的生活道路绝无改悔的坚定决心。另外,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宝玉对黛玉的一次真正的心迹袒露,话中的“这些人”说的是蒋玉菡之流,指的却是包括与林黛玉的儿女私情在内的叛逆情感,这话林黛玉也听懂了,认可了。在这之前,林黛玉始终是那么别扭,又要探贾宝玉的口径,又不让他把话说明,贾宝玉一旦把真情表露出来,黛玉就觉得受了冒犯,大生其气。但从此之后,黛玉便平静下来,再也没有闹过别扭。这一点,体现了作家曹雪芹对中国伦理文化、中国历史社会深刻的经验和解释。
薛宝钗。在选文中,她比黛玉先来一步,“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接着”她命袭人“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可见其细致周到。问候了宝玉一句“这会子可好些”之后,她便切人正题:“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又回到她先前劝宝玉读书入仕的老路上。她心疼宝玉:“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出于少女的娇羞,“心疼”二字未能说出口,“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当宝钗问起宝玉挨打的原委时,袭人转述了焙茗的话,说是因薛蟠“不知在外头挑唆了谁来,在老爷跟前下的蛆”。不料宝钗说:“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挑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这番话语使宝钗性格中绵里藏针、心存主见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林黛玉。在本文中,她是在宝玉昏昏沉沉、半梦半醒之时出现的。待宝玉从梦中惊醒,发现黛玉时,“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可见来的时间和在此房中哭的时间都不短。黛玉的伤心发自肺腑,“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她对宝玉有千言万语要讲,却不知从何说起,半天才说出她的第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劝悔的话中却饱含着勉强的语气,这是基于对宝玉的挚爱而发出的一声无可奈何、言不由衷的哀鸣,更反衬出黛玉对宝玉的知己之情,说明她对宝玉有着宝钗难以比拟的挚爱。就在这时,外面人说王熙凤来了,黛玉因为自己哭肿的双眼而决意躲开,便出了后院。
作者通过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贾政、王夫人、宝玉、宝钗、黛玉、袭人等人的形象,写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宝玉挨打读后感 篇3
夕阳的余晖散落在碎金地上,我独自走在深深的小巷里,在朦胧的细雨中,我想起了那个呼吸着紫丁香的女人。细腻的影子在轻盈优雅的油纸伞下略带忧郁,而盘绕的旋律则略带浅薄忧伤的美感。坐在院子里,读着一卷书,吟诵着一个悲伤的词,想着一段过去。淡淡的茶香融化在唇齿间,苦涩带甜背。轻轻地用一点墨水打开书——《红楼梦》。
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个美丽的故事,一群美丽的人。红楼梦,一场紫烟紫雨的梦,会随着流水清幽。华丽的背景,美丽的情节,最终碎裂成碎片,留下一个悲壮而深刻的结局。也许曹雪芹的写作浅薄,但却蕴含着难以言喻的情感。只有真正了解《红楼梦》的人才能理解。感觉,品味,理解她,是一种享受。
也许他们的爱情以一个悲伤的结局结束,红坐冷漠,心碎,梦幻般的飞翔。我还记得贾宝玉和林黛玉在黄纸上读《红楼梦》的那一幕。现在是仲春,桃花映红了人们的心。他们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兰园奇葩,一块美玉”,专注于手中的书。这时,几片薄薄而完整的桃花瓣像蝴蝶一样落在书页上。黛玉笑着看着宝玉。他们面带微笑地看着对方。唯美主义的背后是一对苦涩的恋人。也许这足以让我们默默地看着对方。”风一吹,树叶就掉下来。谁知道我的心?我回首往事,沉默了数千次。我只是为过去的烟消云散而叹息。”我轻轻地写下这句话,送给他们,以纪念这段悲伤而美丽的爱情。人生就是这样,永远不会有完美,但只有不完整才值得记住。
在冰冷的窗前,我独自一人在月色渐暗的时候,不经意间,我心中又多了几份“断断续续,乱七八糟”的惆怅之情久久萦绕。在宣纸上,青城独特的笑容似乎讲述了许多不寻常的故事。金陵十二钗各具魅力。是黛玉的“两弯似铜非铜我烟眉,一对似哭不含泪”,还是王熙凤的“一对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垂顶眉”,曹老作品中的十二个发夹,像花水的浮影,却不如人美。它们与众不同而且美丽。或淡泊寥寥,或淡雅,或博学,或活泼可爱。纸扇后面凝结的粉末的出现等着我去寻找。梦回千转,回首往事,只抓住“简家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边”
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文本的境界。里面有许多聪明漂亮的女仆。如西仁、鸳鸯、晴雯等,但毕竟出身卑微,出身女佣生活。以晴雯为例,一个对主忠贞的姑娘,终究没有死。他们没有自由,没有自尊,甚至被虐待和遗忘。如果他们像宝钗一样,就不会“惨不忍睹”。这是封建社会所谓的权贵和奴隶,但他们试图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在朴素的紫檀楼里,倚在窗帘上的女子在杏雨下默默抚摸着古琴。她的气质像蓝色,她的思绪挥之不去。流沙般的时光终将变老。长时间的凝结呛住了这些美丽而聪明的人。在樱花散落的季节,抚摸着粉红色的花瓣,感叹“生命如梦,一瓶它仍是u河的月亮”。
我的'梦散落在江南的雨巷里。就像一艘船,唱着一首歌诗,伴着长笛声。我喜欢“美人灯”林黛玉,她像玉一样清澈,有两个酒窝和一个完整的身体。她是曹老苗作品中一个轻视世俗的充满激情和自豪的女性。只有当桃花像烟一样散落的时候,谁会在花开花落的土地上拥有她朴素的白裙和泪水?她感叹花的命运是“你今天埋了花,你知道它们是谁”。但她不知道她在埋葬他们。我欣赏她的身高,她的骄傲,她的优雅。这样的女人,在茫茫人海中又如何寻找。
除了黛玉,书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刘奶奶是土生土长的,当她走进大观园的时候,她没有穿衣服。贾宝玉,依旧激情似水,依然迷恋着林黛玉。是王熙凤一丝不苟的聪明伶俐,还是学识渊博、彬彬有礼的薛宝钗的优雅大方。贾府的兴衰,反映了当时的封建主义和腐败。但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此,还需要深入理解。也许《红楼梦》是尘封的神秘梦。它将永远吸引我们。
最后,用复杂的心情轻轻地合上书。在这个时候,我学到了很多。当悠扬的笛声再次响起,我如释重负。读一本好书,品味生活。
宝玉挨打读后感 篇4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作爱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欲望,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尚能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尝不会酿成不堪的悲剧!我不愿再进行痛斥,柏杨先生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唯愿独修其身,却又不忍责任的折磨。整个社会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保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美好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宝玉挨打读后感 篇5
她,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也醉了世人——走进《红楼梦》一书,我被她深深吸引,她就是林黛玉。
她,“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有着天仙般的美貌;她,行动如风拂柳,娴静如花照水,娇娇柔柔,惹人怜爱。从对她寄人篱下的怜悯,到对她出口成章的钦佩;从对她哭哭啼啼的厌烦,到对她病若西子的怜爱;从对她故作清高的憎恶,到对她焚稿断情的痛惜……林黛玉一生凄惨的命运令我扼腕叹息。
她身上的气质是常人所不可比拟的,她的文采和才华令人赞叹。对于她来说,诗就是她情感和精神的寄托。读着她写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种莫名的伤感便不禁涌上心头,花落了花不知,人死了人不知,这是怎样的悲伤啊!一首《葬花吟》道出的也正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她的一生是坎坷悲惨的.。她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身世沉浮,与宝哥哥错过,为了报恩,流尽了眼泪,那个时代的她,也许怨过,也许恨过,命运的作弄,他和她彼此错过,只是过客……我曾埋怨黛玉命运的不公,让她临死前都没能看懂宝玉对她的爱有多深。但是,我又为她庆幸。若是她活得长久一点,看到贾府被抄的人间惨剧,岂不是要把眼泪流干?以黛玉脆弱敏感的心,如何能承受家破人亡的巨大不幸?以黛玉的高傲、纯洁,她如何面对那样一个污浊的世界?倒不如“质本洁来还洁去”,做她高傲清高的绛珠仙子,畅游于“太虚仙境”。
《红楼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人情世态,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透过林黛玉,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红楼梦》,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林黛玉当时所处封建社会的黑暗。我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她悲惨的命运而惋惜。然而,正如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覆灭,在那个时代,黛玉注定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终究是黛玉醉了红楼,乱了浮华。走进《红楼梦》,邂逅那一抹温情,那一世凄凉……
宝玉挨打读后感 篇6
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曹雪芹先生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这一故事——石头记,以甄(真)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一位著名学者曾说过:“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丝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
但八十回之后,高鄂的续写有许多的破绽,他的知识是远远赶不上曹雪芹先生的。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倒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无论如何,《红楼梦》还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与其他三大著作并称四大名著,其价值可见一斑。
宝玉挨打读后感 篇7
多年前读过红楼,可惜那时少年心性,此书又博大精深。我没耐心读完,更不解悟其中的含意。书里细致而繁琐的描写不逊色京剧里的老生开始唱啊字,一个字唱几分钟,直让你瞌睡。尽管都是国粹,但吃不起消化不了。完全没有琼瑶阿姨一串一串的水晶梦来的直接又快活。如今渐老,琼瑶书籍亦如嚼过吐了的泡泡糖,再不想看一眼。重拾红楼这块石头硬啃,竟然别有一翻味道,越嚼越香,越看爱看,早晚不舍。
首先我认识到这本书不只简单地写些你情我爱。它涉及到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那时候又没有电脑,这个曹雪芹他是怎么把如此巨大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实实地让人震撼他的毅力。而整部书又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还说后人专门有研究红学的,真是不为过啊,不为过。
尤其是小说语言艺术魅力的成功驾权,不愧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仅仅三言两语就把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例如刘姥姥一进贾府见王熙凤,那凤姐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周瑞家的和刘姥姥站了一会子凤姐不问不敢打招呼,足见凤姐平时在贾府的威严和厉害。凤姐见刘姥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这时的刘姥姥已经在地下拜了几拜,刘姥姥够机灵的,迅速能看准形式找对在家做主的人。最好笑的是,刘姥姥还没有开口求接济,这凤姐先哭半天穷,可见凤姐心计多手腕灵活。一来一去笔墨不多,人物性格尽显突出,让读者感到人物可见可摸。
红楼内涵精深,但作者都是写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也是从这种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万物人为灵长,有情有爱才不枉为人,而爱情更是让人愿生死相随的强烈感受。宝玉生在百花中独爱一枝,那枝已逝何来相恋。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究竟是物是人非梦一场,万境归空。
宝玉挨打读后感 篇8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记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都有着独特的风景,供人们慢慢品评,细细回味。
多少次读红楼,方知道人生竟是咫尺天涯,那座繁华的大观园也只是作者的理想世界,却隔绝了许多院外的污浊,当院外的黑暗势力一点点的侵入院内,便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开场。林黛玉的潇湘馆,十二女伶的离乡怨,薛宝钗的恨无缘,直到贾宝玉悬崖前撒手离红怨,无不让人泪落沾襟。
林黛玉,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桂抚秋难耐,她的海棠诗技惊四座,冷风敲窗时引出了秋窗风雨夕,在水边付出了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只有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共读西厢,情愫暗生,那是她对封建礼教的直接挑战;两方旧帕,几多情思,那是她为自己的爱情做斗争。一次次,她用久病的身躯担起爱情的希望,但大观园的高墙是她的障碍,没落的封建世家不是她的依托。一则“调报计”让黛玉在忧伤中孤独的死去。正如一片落叶从树上落下,再风中打着转却不肯入土,最终还是免不了零落成泥的命运。黛玉得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看不得宝玉和别的姑娘共下一盘棋,她在为自己的爱情做了无数次抗争却失败了,太虚幻境才是她的净土,潇湘馆里弥漫着她生命的芳香。
薛宝钗博学多才,她知晓许多风土人情和古今故事,虽然她也留居贾府,却有这幺做宝二奶奶的青云之志,处处留心观察,“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她的处事态度。金钏儿被王夫人逼死,事后王夫人心中不安,宝钗冷酷地说钏儿是失足落水死的;在贾母给她过生日时揣摩贾母的心思选戏选食……宝钗的这套处世态度得到了贾府上下的喜欢,她劝宝玉多读些仕途经济为日后获得高官厚禄做准备,却让宝玉对她愈发方案。宝钗空有一副婚姻的躯壳却得不到宝玉的真爱,最终落了个独守空房的悲惨命运。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是《红楼梦》中兴儿对王熙凤的评价。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势力人物。嗜钱如命的王熙凤为了自己的私利,私扣仆人月钱,敲诈丈夫贾琏,谎骗尤二姐,此外,王熙凤因利益关系对自己的亲人呈现出不同的亲疏,足以证明她的自私。王熙凤的大肆挥霍最终导致贾府走向衰落,为应对贾母八十大寿不得不变卖府中物品;因还不起一名暴发户的五千两白银而将探春远嫁;王熙凤药方中的二两人参无法供应……王熙凤一生用尽心机,最后却是凄厉的死去,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好读书,最喜欢和姑娘们在内帷中厮混,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她和黛玉共读西厢;受到父亲毒打后仍不忘安慰黛玉,为晴雯撰写祭文……他和黛玉的爱情却没有得到封建家长的赞同,他们认为只有捍卫封建制度的宝钗才配做他的妻子。宝玉生性叛逆,偏僻又乖张,他蔑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钟爱和怜悯女孩,钟爱她们的纯洁美丽和过人的才智,怜悯谈们的不幸遭遇。他寻求的爱情是志同道合,两情相悦,却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这是一起普通人的悲剧,而普通人无法避免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
在那个世态炎凉贫富悬殊的社会,阶级不平等和地位的不公正是形成黑暗社会的根源,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和豆蔻年华的热烈,也写尽了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一个个鲜活的红颜,或纯洁善良,或有着几分才华,又一个个被成年男子所扼杀:李纨年轻守寡,迎春被折磨致死,惜春出家,金钏儿跳井自尽,可卿含冤而终……这样的红楼,是为那个黑暗社会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大观园女性的怜悯。那样一个小小的大观园只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温柔富贵乡,有勾心斗角,又凶狠残暴,在这个烈火焚烧的世界里塑造了大量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他们不被世俗所污染,而是用高洁的姿态去面对黑暗,让我们看到了那世间生命的觉醒。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斯人已逝,风景依旧,曹雪芹用他那带有墨香的笔和锐利的笔尖揭露了黑暗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写尽世界种种生命的风景。
宝玉挨打读后感 篇9
初读《红楼梦》时,已在看八七版《红楼梦》电视剧之后,看电视剧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看得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只记得大观园中的女子们个个美如天仙,身穿绫罗绸缎,彩带飘拂,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羡慕极了。就连大观园的丫鬟们也是锦衣玉食,犹如小姐一般,想想要是我也能在大观园中当个丫鬟也是很好的。当拿起《红楼梦》一书品读时,才真正感受到《红楼梦》所散发出的魅力,一旦捧起来读时再也难以放下。慢慢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更为书中精彩描写片段而深深折服。会自然而然地读,不为颜如玉,不为黄金屋。是发乎本性地读,随性随缘,自由自在地读。
读《红楼梦》,似真似假,似虚似幻。隔着烟云,淡淡的,如梦如幻。隔着水声,轻轻的,玄之又玄。尽管这只是虚构的故事,只是好像水中月,镜中花的一场唯美的梦幻,读的人却更愿意把自己置身在这场梦幻之中,一起游历。悠然自得,乐在其中,不知是仙里梦里。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为林黛玉的悲情而唏嘘,为薛宝钗的沉稳而赞叹,为王熙凤的精明泼辣而感慨。曹公的人物刻画如此生动,仿佛这些个人物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从金陵十二钗正册到副册的伏笔描写,到后来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外貌描写,以至于到后来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性格特征的显露,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鲜明地再现了读者眼前,甚至那举手投足间也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逼真。
纵观《红楼梦》中的人物,每个女孩都是那么可爱,与众不同。林黛玉手扛锄头,一曲《葬花吟》不知唱碎了多少人怜香惜玉的心?一向沉稳的薛宝钗拿着扇子捕捉蝴蝶,身腰轻闪,香汗淋淋,把个未成年的少女贪玩的本性就这样勾勒出来,一幅“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的唯美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勇晴雯病补雀衣”,那个争强好胜,美丽妖娆的俏丫头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每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态都能显露出每人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看到了大家闺秀,看到了纨绔子弟,看到了村妇,看到了达官显贵,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第二次读《红楼梦》,就想品一品栊翠庵的梅花雪,想尝一尝贾府腌制的茄鲞,想敷一敷宝玉兑制的茉莉花粉,也想试一试那滋阴补气的燕窝粥,更想置身于大观园中,看亭台轩榭,赏秀山明水,一览翠竹青萝、芭蕉海棠,听嗔莺咤燕……
所有的繁华在书中陈列,可悲的是最终都化为烟花,灰飞烟灭。万种风情都化成了万种闲愁,流水落花,无语怨东风。嗟叹,再华丽的人生也只是一场过往!莫不如做个平平淡淡的人,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真实而无风无浪,安然静好。
淡然人生,返璞归真。超越自我,找到真我,活出真性情,方能自在解脱。这也可能是曹公最终的本意吧!到头来,无非都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今再读《红楼梦》,我学会学习林黛玉婉约风流的文笔,欣赏史湘云灵慧韵致的诗句,喜欢薛宝钗温婉厚重的诗风,也佩服香菱的聪明好学……
黛玉那句“孤标傲世携谁隐?”不仅说出了自己孤傲高洁的风骨,也悲叹了自己孤单可怜的命运。宝钗的那句“珍重芳姿昼掩门”,把一个大家闺秀稳重端庄的身姿喻现出来。史湘云的“隔座香分三径路,抛书人对一枝秋。”更是香音袅袅,韵味无穷。妙语连珠的要属林黛玉了,李纨也夸黛玉的诗句风流别致,更胜一筹。
品读《红楼梦》,寻找一种不同凡响,清新淡雅,超然物外,豁达自然的心境。在红楼里做一枕虚幻梦,在心底与红楼欢欣,与红楼惆怅,与红楼叹息,也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情趣。
一部《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给世人带来唯美的感观,浪漫的追求。以奇特的视角,别致的笔风,不一样的结尾,让这部巨著千古不朽,世代流传!
如此经典名著,少之又少,虽然我对书中所深藏的博大知识也只是略读皮毛,但我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钟爱《红楼梦》的。一生中,总有些令你回味的话,总有些令你喜欢做的事,总有些让你丢不下的牵挂……谁会让你这样魂牵梦绕呢?《红楼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