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来信了读后感 篇1
这本书里的几个小故事我只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当我遍遍回味,试着去感受那份感情时,我的脑海里却突然显现出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那个毫不起眼却让我最记忆深刻的镜头。那是在电影即将结束时,龙洋一(那个从初中时代就喜欢松子的学生)悔恨自己所做的一切,在松子去世的那片草坪上对警察说他是凶手,而后就在警察们想来制服他时,天空刮来了一阵微风,将那几名警察吹得一趔趄。我相信这是中岛哲也设计的一个巧妙的情节,因为松子就算不在人世,也不希望她爱的人受到伤害,但她的力量毕竟有限,只能化作一阵微风来帮助她的爱人。松子就像这个陌生女人,纵使她们遭遇不同、结果不同、感情经历也不同,但就是那一瞬间,她们愿意化作微风、化作一束白玫瑰,来陪伴——她的爱人。
来信了读后感 篇2
女主公爱的纯粹、无私、高贵、彻底、浓烈,爱得有尊严而悲烈,所有关于爱情的高尚形容词都可以用到她身上。可以作为一个美好凄美的爱情故事来赏读。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她的爱成全了她的爱人,成全了她的儿子,成全了她纯洁的爱情观,却是以她的家庭与爱她的家人以及爱她的所有人,更重要的是她本可以幸福的一生为沉重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爱是狭隘的、极度自私和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唯一可以赞誉的是,她少女时代那无欲无求、积极向上的爱,所引发她使自己变得更好的动力。而故事后序情节,表面上女主人公无欲无求,但却一直期望作家能够认出来她,正是这个看似卑微的欲望一直牵引着她靠近他、等待他,并最终使自己绝望。如果无所求,就不会有绝望,而是一种恬静的释然与美好。在现代女性独立的时代,可以此警示所有女性,要爱,请深情但豁达积极地爱,让自己为爱变得更好,去争取去表达,但不强求,不只是狭隘地占有与控制,而是与对方共同携手平等地享受爱情带来的美好与成长。
来信了读后感 篇3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关于一个女人的爱情,她自己一个人的爱情,潜隐了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
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八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爱你,以我整个的一生,无论你认识我与否,无论你在我身边与否。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也会感到寂寞,疼痛。但我以我的方式爱你。这已然成了我的事,与你无关。
我们都曾深深爱恋过某个人,读书时的同学、生活中的偶遇、工作中的同事、聚会中的相识,也可能是窗前经过的那个她。反正就那样不知不觉的,然后为之疯狂,着了魔,上了瘾。一种纯真的爱沐浴着我们全身,一个眼神、一丝不经意的微笑都会令我们怦然心动,芬芳沁脾。这种傻气的爱恋就如同天大的秘密,我们不能告诉任何人,它属于我们独享。但我们会细细观察她的习惯,她的冷暖与爱好,她的每一个动作和每天要经历的人和事。我们为她祈祷,为她祝福,总是深情的希望她能永远的幸福与快乐。就如同张爱玲那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小心翼翼的守望。为着他不经意的一句话而雀跃,而失落。
总是习惯在人群中寻他的影子,远远的见了,或是单是听了那人的名字心跳就蓦然漏了一拍。怀有秘密爱情的女子,宛如一朵悄然结籽的莲花,含蓄而笃定。小说终究是小说,他不爱她,她又不肯要他俯身相就。她爱他,不想让他有一丝忧虑。她宁可独自承担一切,也不愿让他背上那个包袱。她要使自己成为他钟情过女人中独一无二的一个。
可是当然,他从来没有思念过他,甚至已经把她早遗忘在九霄云外去了。她知道,用道德、用伦理、用孩子是可以束缚住他的躯体。而她没有那么做,因为她知道那样他将不会快乐,他本性就是崇尚自由,热爱任性潇洒的翱翔天空。自始至终,她炽烈如一,无悔无惧,类似殉道的爱情人生不由让人肃然起敬。可能她不需要怜悯,因为她是何其的神圣,何其的高傲洁芳。所以直到临死前她才说:我死的很轻松,因为远处的你是永远不会感觉到的。倘若我的死会使你感到痛苦,那我也不会死了。我一直在想,男人在收到这封信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阅读。这晴天霹雳的重磅炸弹,必然使其心灵缺失一角,然而其已41岁了,再无风花雪月的青春浪漫,他该深度的思考人生了。
来信了读后感 篇4
很喜欢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过无数次,最近又翻出来读,有了一点新的感受。因为对原著有着比较深的感情,所以一直抗拒看徐静蕾的电影。至少姜文在我的心中是不适合那个角色的。
茨威格用很细腻的笔法讲了一个暗恋的故事,一个女人暗恋了一个男人一生,和他几次交欢,生下一子。迫于生活,沦入风尘。但直到女人死亡,男人却依旧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在记忆中也并无痕迹。第一次读的时候,一把眼泪,惊异了很久,一个男人怎能有如此女性化的心理?
看过榕树下的一篇评论“不过对于这本书来说,可能女权主义的朋友们不太爱见吧。一个女人用自己一生的悲喜成为一个男人几个夜晚的玩物,这种男人本位的思想即使在这样反讽的文章中都显得黑色幽默。这本书与其说是驳斥了一个上层社会的黑暗,不如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男人的心理需求,一个默默守候,不求回报的女人对一个男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梦呢?”
我倒是不这么觉得。陌生女人的故事恰恰是很女性的,极端之极。首先,什么的暗恋?想到一段话“暗恋是容易的,甚至是频繁的——无法摆脱的暗恋却有着宿命的味道:爱一个人,就是,坠入深渊,永不超生。一个唯美主义者的爱,纯粹如银质子弹,清洁悲怆,它打中的,是那些还在承担着对爱有着精密的纯度要求和山一样负重的内心。暗恋是无法公布和分享的情感,渴慕但无处告知,相思却难以排遣,无边无际的忍受,无法打捞的欢愉,守口如瓶的暗恋有着收敛的'高贵。”暗恋是种单向情感,与其说陌生女人把自己的生命献祭给那个男人,不如说她献给了自己。献给了自己所设定的“爱情”。
她义无反顾的投入自己设定的爱情模式,小说家在她的心中是一个暗恋对象,更是一个男性符号。她爱的是心中所想象的人,一个完美的男性形象,并不是真实的他。她宁愿和他露水情缘,还是抗拒走进他真正的生活,她潜意识里害怕真实打破她心中的梦想。而她所关注的小说家的生活,不过是融入了很强自我意识的扭曲而已。陌生女人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她无法也不愿走入男性的灵魂,但是她对自己的灵魂却有着很深刻的掌控意识,所有的叙述都是从她角度上的一厢情愿。随着这种掌控意识的逐步增强,心里暗示的步步紧闭,我觉得这场爱情游戏,最后演变成一种强迫症的状态。她爱上他,爱上自己设定的他,爱上的“自己爱他”这个信念。“自己爱他”成为一种信仰,贯穿她的生命。
当后来孩子这个符号出现,更是完美这场头脑中的爱情幻想。而沦入风尘,在我看来有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祭精神。她让自己成为这场神圣爱情中的祭品,她创造了一种悲剧,强加给自己,渲染这场爱情的苦痛与伟大。同时也是对男性社会一种无情的嘲讽,用身体游戏他们其中,但是却在心灵上却给以深深的鄙视!
不过,这场自我的爱情,最后也迷失在自我之中,所谓人生,以迷恋一个男性群体中的精英人物,一个符号而告终。
女人何必执着于爱情呢?尤其是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纷扰变幻的年代。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也许比爱情要有趣千万倍,为了一个桎梏,困住自己,这又何苦。天下难有爱,庸人自扰之吧!
来信了读后感 篇5
爱情,是催生甜言蜜语的最佳引药。但凡有爱存在的地方绝对不会缺少感人肺腑、令人激动欣喜的言语。我听过、见过、看过无数至高无上的`爱情宣言,心里每每总是激起阵阵涟漪,然而当我看到这句台词,我感觉心里狠狠地震动起来,那就是“我爱你,但和你无关!”
短短的八个字,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台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极其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令人惊叹的方式。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更富于献身精神和爱的能力。小说的具体情节,我不想再长篇累牍的叙述,我只想谈一谈其中那种持久的、痴迷的甚至是偏执的爱。
当女主角注意到年轻作家之后,作家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也给了她极大的冲击,给她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刺眼的阳光。从此,作家的一切成了她的呼吸,成了她整天的必需品,她深深的迷恋却从不敢外露自己的感情,更从不诉说给任何人听。她时刻的关注着他,慢慢的进入了他的世界,以他的开心作为自己的开心,以他的伤心作为自己的痛苦,她不停地幻想着一次次美丽的邂逅,可总是羞赧的不敢露面。在无尽的等待中,她煎熬的度过每分每秒,却又享受着这份得来不易的孤独。这种感觉想罢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过经历。
恐怕这就是爱情的萌芽,我们开始默默而又急切的关注着一个人,极其想让他发现自己关注着他,又极其的害怕被他发现,纠结的心理,往往使我们整天陷入郁郁寡欢之中。而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的痴迷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毫不在意。就像小说中的作家就从来没有记住过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她的期待最终换得了无言的心痛。谁说真爱不奢求回报?但凡我们付出了我们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希望得到点什么,哪怕是对方对我们的淡淡一笑,这也是对我们价值的极高认可,我们也会觉得物有所值。
她深深的知道,这位作家一往情深而又用情不专,但是她的爱彻底而又持久,她从不懂得退缩,她爱作家的一切,即使明知道是缺点。她爱他健忘的样子,毫不介意作家的滥情。这是一种偏执,这种爱是偏执的爱,这种爱,热烈而又绝望,纯洁而又伤感,但同时也有一点荒唐和不可理喻。
高尔基曾经表示,他被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深深感动。是的,这种爱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爱,可歌可泣,伟大而又卑微,热烈而又孤寂。女人甘愿花费生命的力量去爱着这个“无情”的作家。我不想过多的评价这种偏执的爱是好还是坏,但我知道这种偏执的爱值得感动。痴情也好,肤浅也罢,深深的爱过一个人,并且在等待中感受着幸福,即使知道可能并没有结果,但我们也会时时在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
“不求你爱我,只求你好好的,我爱你,但和你没有关系!”我知道,这句话停在了我的心里,经久不散,历久弥新。那你呢?
来信了读后感 篇6
为了缓解失眠的痛苦,避免把无谓的时间奉献给焦躁的情绪,睡前我会看会儿书。而此时最适合的书莫过于《读者》之类的文化快餐了。昨晚看了一篇《我爱你,与你无关》,故事的主人公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是一个女人用尽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直至她死去都不曾认识她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作家艺术加工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短篇小说。
突然想到“假如……”这个造句形式了,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要孩子用“假如”造句,有的孩子会说“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出更多的东西造福人类。”还有的会说“假如我考了100分,我的妈妈会请我吃KFC。”简单而呆板的造句,总是能让反复阅读的老师变得机械化。用在自己身上,假如我是那个可怜的女人,我会说出一切么?也许我也不会。假如我是那个风流倜傥的作家,我会想起来她么?也许我会。而这样故事的结尾就不会如此了。所以很多事情从句式上用“假如”没错,从“真实”出发却是天壤之别。说实话,心情挺沉重的。我的语文老师曾经这样定义“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成。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本人身上的真实故事,真实故事的结局是女人怀着作家的孩子自杀了,而作家本人也从女人的日记中悔悟,奔赴了女人那小老板丈夫的“决斗之约。”当然,作者没有在决斗中死去,却写出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句俗套点的句子来概括剧情:“我爱你,我就在你身旁,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女孩要有“勇气”,否则不会偷偷生下作家的孩子;女孩要有“信念”,否则不会独自支撑这么久;女孩要有“绝望”,否则有希望的分秒都是自我的吞噬。男人的生活看似奢靡而丰富,却隐藏不住内心的.贫瘠。他希望有爱,专属爱某一个人的经历,却失去了专心爱某个人的能力。这点经历和《天龙八部》的段王爷倒有一拼。在某一段时间里,他专注地爱着某个人,这让他自己都觉得美好而高尚。很多作家为着汲取“创作的灵感”也这样生活着。很难想像,这样的人生命走向尽头的那一刻会想些什么,可惜再不能拿起笔来告诉我们了。
我甚至能够体会作家再次加工这封真实来信的颤抖与悔恨。这种情绪并不来自于对女人的爱,即使她死了。他在她活着的时候没有爱过他,死了会吗?电视剧里经常有种结局,就是失去了以后才珍惜,悔之莫及。如果圆满了,谓之“正剧”。如果终生错失了,谓之“悲剧”。在那个女人的心里,她自己在导演一幕,本来她也想策划出一个“正剧”的结尾,可真实的存在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尾。这种“真实”令人惧怕却又令人迷恋,真实的人生总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来信了读后感 篇7
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暗恋男主人公18年,直至死才像他表白的刻骨铭心的单恋故事。确是“用这一生等待,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第一次见这小说是大一,看了开头却没看下去。那样的暗恋那样的心理描写对那时的我而言,无法理解。那时我想,我若喜欢一个人,是一定要去到他身边并告诉他的,一个人远远地喜欢着有什么意义呢。
时隔8年再读,跟着阅读每日读英文读完了整本小说。这次,似乎能够理解女主这执着甚至偏执的爱。
年少青春的女生暗恋了一个充满魅力英俊有才气的新邻居,并被他一举一动拨动心弦,为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而兴奋上半天,多么美好单纯的爱恋。年少时的我们也许都曾有过这样深藏于内心的爱,我们的故事大多应是随着时间推移,或勇敢追逐得到爱,或深藏淡忘埋葬过去,只是女主在自己的世界里暗恋了男主人公18年,男主人公毫不知情。
有人说,爱情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我喜欢你,与你无关。我想起你心欢,看着你满足,默默爱你不打扰,付出不求回报,女主就是如此纯洁无私的爱。也有人说,女主疯了,精神病,她是在自己的臆想里活了一辈子,凄惨一生。我想,女主确实一直喜欢的爱恋着的都是她想象中的以男主人公为原型的爱人,只不过,在她自己的心中,也许不觉得凄惨,因为她守住了心里的爱。她不告白,也许害怕失去这精神上的爱人,因为假设告白在一起了,那想象中的完美的爱人可能会崩塌,而告白后被拒绝,她的精神上的`爱人也会消失。她没有勇气接受可能的失去,选择了看上去更具勇气地暗恋一生,守住心里的爱人。
执着疯狂地爱总是容易让人感动。莎士比亚曾说,太过热烈地爱情不会长久,所以为了获得永恒地爱,他让朱丽叶在爱人的一吻中死去。朱丽叶死时不过十四岁,一个陌生的女人的来信里女主爱上男主人公的年龄十三岁,都是少女的年龄,都是可以疯狂地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年龄。女主也永远地留在了十三岁地爱里。
爱本是相互的,需要主体和受体。她爱他他却感受不到,她在对他的爱里痛苦煎熬感动满足,而她的爱对他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爱算什么爱呢?如果爱的定义是喜欢一个东西的情愫,而人际关系里的爱的表现应该是无私利他,以对方舒适幸福为原则的互动,那么自己一个人持久地暗恋,仅仅是借了暗恋对象为原型,这样的爱,更像是对自我的信仰般的爱情信念地坚守与成全,无需互动。
互动的爱需要坚守地信念,更需要以对方的感受,情感为出发点,互动反馈调整,争取关系中双方舒适,爱才能更完满。如果我们爱着爱着把自己感动了,却没有想过对方是否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爱,甚至自己的爱对对方而言是伤害,那么爱就已经变质了。我们说着都是为他好,而或许我们眼里的好在他眼里不是好,所以需要互动反馈调整,他若需要你离去,你也能怀着爱与祝福离去。
如果就是为了感动自己成全自己疯狂爱一场,那就疯吧狂吧爱吧,只要爱还是爱的信念,爱没有变质成伤害。
来信了读后感 篇8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著名的中短篇小说之一,它以书信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个陌生女人在生命弥留之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和坚贞不渝的爱情信仰,向一位著名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毫无保留而又不求索取的真爱,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而用一生去守候的挚爱。高尔基由衷地赞美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茨威格是“世界上最懂女人的人”。
透过这篇杰作,我们便可窥见茨威格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茨威格“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再现了女人痛苦的情感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这与茨威格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读他的作品,就犹如在审视我们自己,书中主人公走的心路历程,我们活多活少都曾走过。任何一个茨威格迷,不能品出书中人物心理的曼妙来,多少是不及格的。
这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封冗长的绝笔信,采用回忆的手法,简单勾勒出了女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时光定格在了女人14岁那年,那时她是个女孩,有着所有女孩都有的腼腆与羞涩,就是那匆匆一瞥便命中注定了女人一生的命运。初遇作家R,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爱得那么坚定,那么执着,可以用一生去等待,即便是永远没有结果的等待!从此以后,他的样子将她整颗心迷醉,生命之舞也只为他一人而歌,以至发出“我只对你的生活,只对你的存在感兴趣”这样的感慨。这时女人的爱,是单纯的,也是纯心灵上的,没有任何肉体的欲望与焦渴。当然,作者这样安排也才是中规中矩的,符合一个14岁女孩的生理与心智特征。在那时的女人眼中,“对你的'爱从来也没有像在这种天真的激情中表现得更为纯洁和热烈的了”。
时光也便在等待中向后退去,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某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他们把我拖到了因斯布鲁克去了,我已经一丝反抗的力气也没有了”,女人如数家珍般念叨。这一“拖”字用得妙极!它写出了女人内心的无法割舍,也写出了对作家R刻骨的爱。在没有他的两年里,她的世界一片孤寂,只有无尽的思念,“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而又感到孤独更可怕的事情了”。
在雾气迷濛中,傍晚,女人又回到了维也纳,回到了他的世界里。这时的女人,已然成熟而美丽。邻家有女出芙蓉,岂容男子不动心。生性风流的作家R,便假借美名与之销魂了三个春宵,然后相忘于江湖,一如从前那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再后来,就有了他们的孩子,就有了她迫不得已的委身,就有了孩子的死,也便有了这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封信,就是女人一生命运的写照,尽管其中悲剧多于喜剧,悲歌多于欢歌!
来信了读后感 篇9
女人,永远是一种感性动物。为了爱情,总是可以奋不顾身到失去自己,却偏执的认为爱上心中的那个他是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开始读《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的时候,还在想是不是只是叙述一个失去心爱的儿子的女人向一个陌生人倾诉其对儿子的爱与不舍的故事,可故事的发展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这个女人,却是向那位收信的作家吐露了自己对他穷尽一生的爱恋。
从十三岁开始,那个女人便无可救药的爱上这位在她看来是风度翩翩、儒雅、富有的男人,对了,他还是个作家,一个比她身边那些脏兮兮或是没素质的男人要牛逼的多的上流社会人士。他不像之前的邻居会欺凌她,会拿雪球把她的头砸的头破血流,他会发出迷人的、温暖的微笑,他会看很多的书,尽管他也经常带各色各样的女人回到住所。从十三开始,他就是她的世界,她会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嗅他吸过的烟头,她爱他爱得无可救药,即使是在随妈妈改嫁到斯鲁巴克,即使继父待她如亲生女儿,生活无忧,她却认为离开他生活便失去了阳光,整日郁郁寡欢,甚至十七八岁的时候孤身一人跑到原来的住所旁边工作,无数次站在路口只想让他想起他,想不起也罢,注意到也便是莫大的欣慰。
为了爱他,她把自己的姿态放得那么低,低到了尘埃里,终于,作家注意到这个美丽的女孩,带回了住所,一夜春宵,女孩只带走了四朵白玫瑰。肉体的欲望终究是人类致命的弱点,他们又有了两次,女孩把她当做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在她的心里,作家是最高尚的,甚至后来她说,在生下孩子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发誓没让别的男人碰过她的身体,她觉得,他碰过的身体多么圣洁啊,怎能让别人猥亵。自此,我不知道我抱得是一种什么心态,对于一个随意将各种各样的男人,这个女人还将他视为神祗,是该赞美的坚定的少女情怀还是爱的盲目?我真的不懂。为了作家的儿子能够像他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爸爸一样吃的舒心,穿的体面,女人去卖身。因为作家,女人拒绝过很多男人的求婚,甚至是在多年后再次碰到作家时,她都要撇下一个对他的极好的工厂主,却急于向作家献身,只想要作家想起她来,想起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那个十七岁的少女,可惜,一夜春宵后作家却给了她钱,多么可笑的结果。
女人最终还是和她的孩子一同死去了。作家看完信后亦只是震惊,却想不起那个为他耗尽一生的女人是谁,亦才发现,今年的生日没有了女人默默送的白玫瑰。看完后,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看懂,我不知道对于这个女人的这一生是否该用值不值去评价,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责怪过作家,自始至终都在为作家着想,可是谁又能鄙夷她?谁又能说她不值得呢?她有信仰,她爱他,她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他,她做的所有只是为了让他注意她和想起她,即使没有成功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理性或感性的思维去评判她,毕竟,爱,不忍心责怪。毕竟,我们自己,亦做不到她那般的奋不顾身。
作为小说来说,用“击节之作”来形容它毫不过分,我很讶异于一个男性作家能将一个女人的心思描述的这么细腻,绝望、欣喜,少女的缱绻情怀,早年徐静蕾将他翻拍成电影,不知晓效果如何。 其实在开始的时候不免觉得与岩井俊二的《情书》有一点点相似之处,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 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并寄了封信过去,而收到情书的女生并不认识渡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