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亲节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节心得体会200 篇1
寒假,我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一、爱心与教育体现在优秀生的培养上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现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不但只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相反,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他们认为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比如,在学校进行组建新班时,几乎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却未必正确而且全面。当我们第一次从新生报名册上认识“优生”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共同教育的成果。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他们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的教育。
而且,这种“从零开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据是这些“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对一般学生相对(注意:只是相对)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2、“优生”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
3、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4、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通知范文吧 wWw.Tv2288.cOm]
李镇西老师在培养优生时,首先就“优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优生”的培养方法,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指出: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李镇西老师笔下的程桦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二、爱心与教育体现在后进生的转化上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镇西老师要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在教育后进生的同时更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用母亲般的爱使其转化,用班级的集体力量改变他们温暖他们感悟他们。万同同学就是在李镇西老师的这种感召下,由一个“后进生”成长为一名“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三、爱学生要走进学生心里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付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母亲节心得体会200 篇2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寒假的酸甜苦辣,在我心中是挥之不去的。正月初四的下午,我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去儿童福利院看望小朋友们,并献上了一份爱心。
正月初四一大早,我和哥哥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去超市买了些水果和零食。我们还精心准备了几个节目。下午两点半,我们就兴奋地来到福利院。进大门上了二楼,我们便看见20多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小朋友坐在教室里看少儿节目。我们刚到门口,他们就异口同声地喊:“哥哥姐姐好!”我听了,一股热流在心中涌动。走进教室,我看到的是一群有着各种残缺的可怜的孩子,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哥哥把带去零食分给他们,只见他们个个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接下来,我和哥哥就每人吹了两首歌曲给小朋友们听。仅管我们的表演并不是十分精彩,但是,我从他们那一张张笑脸中感受到了他们是那么的快乐。然后,我们又去参观了他们的房间。他们的房间很整洁但比较简陋,床硬硬的,被子也不厚。这又又使我起了怜爱之心:他们失去了父母,得不到母爱和父爱,生活条件又不是很好,真是太可怜了!最后,我们还跟他们进行了交谈,玩游戏……我跟他们交谈的时候,虽然有时听不清楚他们在讲什么,但我仍然很努力地想听清楚他们讲的话,想听一听他们的心声,想多给予他们一点快乐。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要回去了。临别时,那一只只小手抓着我们的手不肯放,有的小朋友还主动伸过手来让我们去握。看来,他们是多么渴望有人去疼他们、爱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欣慰和幸福呀!他们是多么渴望生活中多一个人去爱他们呀!
让我们一起去关爱他们吧!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能让那些孩子们感受到虽然失去了爸爸妈妈,但是有社会上许许多多人去关爱他们,使他们觉得生活是快乐而幸福的。而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快乐是无限,心灵是满足的。
虽然寒假已经过去,但这件事却一直烙印在我心头。它使我永远不会忘记爱,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可怜的孩子,我还要去看他们。
母亲节心得体会200 篇3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又来到了。作为一个母亲,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些有关亲子关系的话题。
我们怎样做一个好母亲?传统观念下的好母亲,主要是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喂养和照料。母亲的概念是无微不至,是任劳任怨,是温暖,是关爱,是呵护,是安详。因此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咏叹。
但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对母亲的角色赋予了更新更高的期待:做母亲,还要重视对儿女的心灵喂养。这种喂养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和推进他们走向心理上的独立,而不是始终将他们保护在自己的膀臂之下,控制在自己的视线当中,使他们像一棵瘦弱干渴的小树,被荫蔽在两棵粗壮挺拔的大树下。
从我们的儿女呱呱坠地,我们就有一种期盼,盼望他们快快长大,健康,成才。但是当他们真的长大了,我们又害怕起来,害怕他们的心与我们渐行渐远。
当孩子十岁的时候,我们做母亲的不能仍把他当五岁的幼儿对待;当孩子二十岁的时候,我们不能仍把他当十岁的孩童对待……母亲的视线要依循着儿女的年龄增长而移动,从最早的俯视他们渐渐变成与他们平视,再随着自己的衰老渐渐变成仰视他们。如果一个母亲完全懂得让自己的生命始终处于变通和成长的过程中,她的儿女才能是快乐的、身心健康的。
母亲节心得体会200 篇4
会心的微笑,轻轻的呢喃,微皱的眉头。无一不体现出妈妈对孩子的爱。任时光匆匆流去,唯一不变的,便只有妈妈对自己的爱了。
为何突然如此感悟?只因儿时的不懂事,不能感悟母亲对自己的爱罢,只因上中学住宿后,才体会到妈妈的好,平时在家娇生惯养的我,竟要独立生活。为了这,我还跟妈妈闹了脾气。想想真是不应该。
刚刚住校一个星期,便有些吃不消了。回家直呼加菜,妈妈嘴上不声响,但还是加了几个我爱吃的菜。吃饱饭,我便撺掇妈妈在我住校时给我送菜。妈妈的嘴角勾了勾,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我想,她可能是没当回事,我也渐渐淡忘了。
几天后,班主任叫我去校门,说是有人找我。我正纳闷,这才想到,几天前我对妈妈说的话。走到校门不远处,看见一个妇女焦急的背影,冷风嗖嗖的刮着,把她的头发吹得有些凌乱。太阳下山了,余光映在她的头发上,金黄金黄的,美丽之余,却透着她的心事。这也许是我与她的特殊暗号。我小跑了过去,我拍了拍她的肩膀,以示我来了。我从她手中接过饭盒,却发现她的手冰凉的有些僵硬。我的心猛地一缩,我问她:“等了多久?”她并不回答,从脖上取下围巾,套在我头上,还恬怪我穿的如此单薄。便转身走了。——简洁,一向是她的特色。看着她渐行渐远的身影,我才发现,她,老了。身子干瘦干瘦的。脸,也因家庭工作的原因略显苍白,我的心,像尖刀扎了那般痛。走在返回宿舍的路上,风依然嗖嗖地刮着,钻进我的衣服,与我的脊背亲热。这风像钻子一样,把我的心,钻得千疮百孔。让我反思:我是否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母爱像久旱得甘霖,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母爱像夜空中悠扬的歌谣,让我们陶醉其中。妈妈的一举一动,行动的目的,也许都是以我们为中心。平凡的我们,在妈妈的眼里,似乎都是独一无二。
妈妈,我终于读懂了你的爱。在小事中感悟母爱,让我们知道,无论我们如何,在妈妈眼里,我们终究是孩子。我们快乐的生活在母爱的怀抱里!
母亲节心得体会200 篇5
世上有着许多东西,是可以用金钱买来的,但,有一种不是东西,也不能用金钱买来的,那就是──母爱。
妈妈,您的付出,使我成长,您的教导,使我更懂事,您的温暖,使我快乐,没有您,我只是个在黑暗中徘徊,不知去向的小鸟,您是我一生中的贵人,也是我永远的妈妈,而您的付出,您的教导,您的温暖,绝对没有白费,因为,您的女儿,将会一辈子着您的恩情。
妈妈,您的恩情似海,永无止尽,您的恩情如山,屹立不摇,妈妈,您是我的灯塔,在我迷路时,发出光芒,指引我回家,同时,您也是我的知心好友,每当我遇到挫折,您总是听我“吐口水”的讲完,谢谢您!妈妈,有您真好!
如果要我选,世界上最细心的人是谁,我会说:妈妈,因为:如果您是农夫,我是苹果树的话,农夫会细心的照顾,把苹果树安至的舒舒服服的,到时,苹果树再用好吃的苹果,来报答辛苦的农夫,而我也会尽自己所能的来报答您──妈妈。
亲爱的妈妈,谢谢您帮我准备三餐,我才能拥有这充满“福气”的身材!“谢谢您”这句话,就算讲了几万遍,也不及与您的恩情相比,而这句话,也必须在适当的时机讲出来,我认为,最棒的日子就是,因此,妈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辛苦了!祝您母亲节快乐!”
母亲节心得体会200 篇6
有一次,我们班的小朋友做的是手工制作。看着他们做出了精美的作品,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心中充满了喜悦的`微笑。这些孩子不仅有着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很懂礼貌,这些孩子在以前并不会主动跟老师、同伴打招呼,只是在家里能主动帮助他人。
一次,我们班的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写了一封家长的信,我拿到信后便和小朋友聊起了他的学习生活。信中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学习很好,也很听话,也特别有上进心,有很多作业能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改正这个缺点,让他们也变得好。”我们也都知道,只要我们用心,爱孩子们,孩子们一定会很快乐的。我们也都知道,只要我们用心去和爱护他们,爱护他们,孩子们也会变得很优秀的。
母亲节心得体会200 篇7
暖暖的烛光照的我的心里也暖暖的,父亲买了一个蛋糕为母亲庆祝属于她的节日——母亲节。回忆如一只只帆船搁浅在我的脑海边,只待一阵风的吹过,便能扬帆启程,望着妈妈慈祥温柔的脸庞,记忆的浪潮向我卷来,我坠入了无限绵延的思绪中。
无情的暴雨夹杂着风的怒吼在灰蒙蒙的空中肆虐,犹如一张张魔鬼恶毒的脸向人们张牙舞爪地狞笑着,顿时,我的心坠入了万丈深渊。迈着沉重的脚步我走上了楼梯,刚想敲门,指尖轻触斑驳的铁门时传导的一阵刺骨的寒意使我不禁颤抖了一下,我怔了一下,而后麻利地掏出钥匙打开了门。
开门时钥匙摩擦的脆响似乎还在这潮湿的房子中回荡,鼻子一酸。那些最不愿意想起的回忆又一次向我无情地扑来,我无法逃避,任由它侵蚀我的大脑。父亲夺门而去时那无情的眼神,母亲气愤而有无奈的哀叹,只剩下我在一旁无助孤独地哭泣。周围的空气犹如被吸空了一般,我甚至觉得呼吸都有些困难。
晚上,母亲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了。没有一句亲切的问候,也没有一个温暖的眼神。有的只是如陌生人一般的漠然与沉寂。我依然吃着她做的饭菜,却没有了往日温馨幸福的味道。我无法理解,父母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要我这个幼小的心灵来承受呢?
暮色四合,暖暖的灯光映衬着米色的窗帘,虽然与窗外呼啸的暴风雨声显得不是那么搭调,但也会使人感到暖暖的幸福。可我的心却没有那么宁静与安详。桌子上的一杯热牛奶还在升腾着袅袅的热气,我知道这是母亲每天都会为我“赶夜车”准备的。可今天看见它犹如看见一杯毒药一般,我愤怒地拉开了窗帘,推开窗户把它无情地泼向了大雨瓢泼的窗外。看着那乳白色的液体与雨水混为一潭,渐渐隐没在朦胧的雨幕中,这时我甚感爽快。
此后的几天,母亲仍旧精心准备着,我也依旧重复着我无知的行径。直到一天,那杯牛奶忽然不见了踪影,我开始慌乱起来,如一只惊魂的小兔般不知如何是好。“小榕,你妈手臂骨折了!”“啊!”我惊恐地冲向了门外。
后来我知道,母亲在回来的路上心事重重,思想不集中,撞到了路边的护栏。陪伴母亲住院的几天,我却觉得像几个世纪那么漫长,愧疚包裹着我的心,令我无比悔恨。
烛影重重,母亲的侧脸勾勒出优美的线条,只是头上有了丝丝银发。没想到,刚才我的稍一出神,母亲竟老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