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11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方天帝伏羲读后感汇集,欢迎大家分享。
东方读后感 篇1
“柯南道尔之后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每一个开始走进推理小说世界的读者,都能多多少少看到这些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有关的赞誉之词。这也难怪,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中唯一的女作家,因为其很多推理作品主题和题材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和经典度,阿婆少不了会受到无数读者对她的爱戴。另一方面,从通俗的角度来说,包括我在内,很多推理爱好者都会有所好奇,在刻画逻辑脑洞和惊悚悬疑的的领域,女作家的优势可能并不那么明显,那么阿婆是怎样推陈出新,用怎样旗帜鲜明的推理笔法奠定了自己在推理小说史上的宗师地位,引得后人竞折腰?
《无人生还》初识阿婆便对她炉火纯青的推理心生敬佩,《东方快车谋杀案》读毕后更是感动于阿婆笔下藏匿在事态万象背后那点滴的人情冷暖。
正处交通运行淡季却意外爆满的火车,席位一票难求。小胡子侦探波洛不知不觉中卷入了火车上一场扑朔迷离的案件中:因突如其来的雪灾,火车被迫停封闭,除了一位知心好友外,连得力的警察也没有。侦探波洛孤身奋战,对付12位嫌疑提前布下的陷阱,想想都替他捏一把汗。在《东方快车》全书读到三分之二,种种蛛丝马迹和阴谋逐渐显露出来时,阿婆的勇气便可见一斑,这样剧情中易出bug的宏伟故事背景,即使是在推理的黄金年代,这种战略性的构思也是超前的。更彰显推理实力的是,全书没有一处叙诡,包括12位嫌疑人的证词在内,波洛发现的每一处证据都按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循着理性的光辉迸发在读者的眼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种种可能被体察到的人性之恶被阿婆借波洛之手“温柔”得撕开、揭露,评判正义和罪恶的法官继《无人生还》后,这次以脱离常形的“审判之义”再次出现在了《东方快车》之中,借助于“推理”这把快准狠的“利刃”,对多样人性的探讨和揭露,是阿婆作品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主题。
一位侦探加一位得力的帮手(华生)是福尔摩斯的故事,两位“侦探”(兄弟两人共同写作)对付罪犯是埃勒里奎因的传说,那么一位侦探对付12位嫌疑人和更多的谜团,似乎只有小胡子侦探波洛。
不难想象,阿婆的很多其他作品:如《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如果诞生在一些国内推理作者的笔下,很可能会为了猎奇将犯罪场面写得五腥八味。可是阿婆的文笔在推理作家中是少见的熨帖优美,让我感受到了紧贴于缜密逻辑之中、英伦风味十足的文学美感(暂时没读过连城三纪彦)。不管是一个接一个离奇死亡的《无人生还》,还是密闭空间中一具尸体、12个嫌疑人的紧急情形,在阿婆的笔下纯粹的恐怖氛围都被瓦解分离,取代之以娓娓道来、不急不慢的叙述。这虽然不免让一部分人觉得阿婆的文字过于啰嗦,可是如果没有了这样具有层次、不吝心血的描写,也无法施展出这样张力十足的情节起伏,想想如果没有那一页一页的证词、证据展现于你眼前,就算直接告诉我们凶手是谁恐怕也会让人云里雾里。作为女作家的阿婆有与生俱来的细腻体察感,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张一弛都能被她精准得捕捉到,《东方快车》中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戏精”美国哈巴特老太太,整个案件中的她的动作和形象就像是大街上的的'多事老太,一刻也停不下来,波洛对她也是无可奈何。然而在她真实身份公布之前,我一点也没怀疑过她的“演技”,更无法想象这居然是她的演技。在阿婆的刻画下,她的乖张和“做作”却显得并不做作,给沉重的案子增添了几分人情味。
这是阿婆的厉害之处之一。
另一方面,让我觉得有趣的一点是,在没读阿婆作品之前,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认知远低于百年来世界读者口口相传的侦探代表福尔摩斯,这也反映出了一个事实:“福尔摩斯”系列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但是相比而言阿加莎写的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这是毋庸置疑的。绝大部分她的作品中,推理的笔墨都是详细而循次渐入的,简单领略一下也好,想完全参与到这场推理游戏中更是没问题。波洛的形象或许并不如福尔摩斯般让读者讨喜,但是,阿婆作品中那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值得仿佛咀嚼的文字美感却如福尔摩斯般流传扎根在我们心中。在某个慵懒的午后,一杯咖啡,一张椅子,即使再次打开某一本读过的阿婆的书,又会是一场奇妙的探险。
东方读后感 篇2
刚刚又看了一期东方时空节目,其中一个栏目写的是吉林省某投彩站一名月薪350元的中年妇女—王荣华受别人委托买的一注彩票中了全国只有两注500万元的其中一注后,及时通知中奖人来领取还揣在她口袋里的那张彩票。彩票背面已声明此票不记名,意思很清楚,若她将那500万元独吞后,即使委托人跟她打官司的话,也很难胜诉。但她没有那样做,凭着一颗善良的心将那张彩票物归原主。当时有记者要采访中奖人,她在电话里问过委托人的意见,委托人说不愿接受采访。为防意外,她和中奖人约好,等她在投彩站看到中奖人来到门口的.时候,自己跑出去,将中奖人“赶”出老远,才将彩票交给那人。此种行为遭到周围很多人的非议,有人说她的脑子就是花500万元也治不好,有人不屑她这种高尚的举动,有人怂恿她老公揍她一顿,还有人说她是那投注点的一个托儿。她听了心里很不舒服,因为她没收过人家一分钱,好在有老公和儿子支持着她。由此,我觉得她这种人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真的是寥寥无几,她的家庭如今还借着外债,她的儿子复员之后的工作还没有着落。虽然如此,但她丝毫不为那500万元所动。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她找到了一个好老公,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两个相爱的人当中的一个做了一件认为自己没错而又让大多数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的时候,非常需要另外一个人的鼓励与支持。如果后者给予了她(他)所想要的那些,那么她(他)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幸福的人,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纯精神上的,暂且不提物质上的因素。如果我能找到那样的人,那么我的今生也就足矣。呵呵!难哪,时间已不容我去细细选择了,恐怕我就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那个人了。不过,也让我遗憾的是,像我这样的人,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没有人打着灯笼在寻找呢我不知道,如今,我也不想知道。因为我都快麻木了,真的快麻木了!
东方读后感 篇3
我得承认我对于阿婆的波洛系列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尤其是像本书这样的经典之作,虽然我已经读过贵州和人文两个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但是看到新星版的时候,还是要找来又读了一遍。不过我没有考据癖,更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无法说出这三个版本的异同,不过无论这三个版本存在什么样程度的不同,却都不影响故事本身的精彩性,我想这也应该是经典故事的特点,那就是无论用何种语言来呈现,都不会令其失色。
我想波洛先生在本案中遇到了所有侦探都不愿意遇到的情况,似乎所有的人都拥有近乎完美的脱罪证据,也似乎都没有一点点的犯罪动机,好吧,有的人有,但却依然拥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这个推理界中永恒的题材——在本案中也呈现得几乎无懈可击。我不知道继续说下去会不会发生泄底这样扫兴的事情,那么关于谜底我只好说:最真实的答案也许正是窗外的那场大雪给出的。
我始终在考虑波洛先生为何会是一位伟大的侦探,我想除去他那完美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卓越的观察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应该就是他对于人性的绝佳的洞察力。每每在证据链完整之前,他就已经预感到了凶手是谁,只是还差一两个环节让一切“完美”起来,让他的“灰色的脑细胞”来确定出所有的事实。而也正是他对于人性的了解,也让他每每在揭穿谜底的同时,还能做出遵从内心的抉择,比如本案。
有时,我就在想也许波洛先生应该算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处时代的法律还不是无孔不入、巨细靡遗的,科技也没有如今这般霸道与强势,那古时的荣耀和正义还能在人们的心里占据一席之地,同时还有不少模糊的领域和地区,有条件让人们做出遵从良心的抉择。而如果是现在这个世界,我真不知道波洛先生该如何做他关于本案最后的陈词。也许,他的伟大更多地是属于那个失去的时代。
而赫尔克里波洛的伟大,也正映衬除了他的创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伟大。这位伟大侦探的所有特质都是她所赋予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推论出,我的的作者也拥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特质,而这也是我钦佩这些优秀的推理作家的原因。我想我们也应该算是幸运的,有伟大的作者和他们精彩的故事,来陪伴,而且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我想这一切应该让我感到满足。
给本书打分是多余的,因为它一定会是满分五颗星,甚至我都有点感到为这样的故事写评论都是多余的,如果真要写,也许三个字就够了:去读吧!
东方读后感 篇4
记得曾听好友说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据说案情扑朔迷离,结果颇具特色。当时心动欲读此书,可惜不知怎的忘了此事。近日读杂志,看到此书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介绍,才记起这本小说。为了避免再度错过,遂于昨日前往图书馆借来此书。
昨晚花了4小时余读毕此书,果然未失所望。一时兴奋,遂继而将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侦探小说故事梗概都查看了一番。
阿瑟·柯南道尔因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个大侦探的典型而闻名于全世界,阿加莎·克里斯蒂德则用一个完全不同于福尔摩斯的可爱侦探形象——伟大的赫尔克里·波洛成为侦探小说界的女王。
福尔摩斯看得多了,波洛虽然了解相对较少,但比较福尔摩斯和波洛,两位大侦探的破案方式还真是很不一样:福尔摩斯是个坚定执著的侦探,有着侦探天生的敏感和直觉,性情有些古怪。他总是一言不发地在案发现场附近察看,并不时把什么东西小心的放进信封(当然还不忘留一半等警方去发现),一番镇定思考之后把凶手的特征说得清清楚楚。于是,所有的人都去找全世界符合特征的`疑犯。
波洛的形象属于可爱一型,性格随和,像邻家大叔。他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什么常常不动声色,到关键时候才说。他不是看看现场就能说出凶手特征的侦探,他的特长是在多个嫌疑犯中敏捷的找出真正的凶手。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凶手就在你们之中!”
福尔摩斯在破案时,从不讲人情味,显得冷酷无情;波洛则有趣得多了,总是和颜悦色,照顾到每一个当事者的心理。
二者对凶手的处理,也就是结局却恰恰相反:福尔摩斯在这种时候往往明显更有人情味儿,他有百分之二十的案子都放走了凶手;即使没有放走凶手,许多案子也往往是私下解决,真正交到法庭接受审判的人少而又少。
相比之下,波洛的态度就坚决多了,他认为“无论什么理由,杀人就要付出代价。”读毕《东方快车谋杀案》,还以为波洛处理凶手时颇具人情味。查看了其他故事结局后才知,波洛总是在最后一幕将所有相关人等聚集(多数时候警方在场),戏剧性地揭发凶手,凶手当然交给了警方。《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他默许了“十二人审判团”,并提出一种完全错误的报告给警方,是几乎唯一的一次例外,这样的情形似乎再没有过。(Www.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福尔摩斯和波洛的侦探故事之不同当然绝不仅限于此,待我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小说有更深了解后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吧。
东方读后感 篇5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题记
这天,学校组织出游伏羲山,我们乘车绕着环山公路曲折前行,往静谧的伏羲山开去。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去寻觅一份难得的安静。
浓浓的山间风光映入眼帘,泥土混着嫩草的芳香弥漫在空气中,大片大片怒放的花朵与蓝天白云相接。树木婀娜,郁郁葱葱地挺立在林中,炊烟袅袅,山中绿树掩映的村舍若隐若现……
到了山中,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近观峻峭挺拔的山峰,满眼的绿恰似给山穿上一件墨绿的外套,充满激情与活力。
在半山腰,花束扛着一束的花,浸着阳光,朵朵都是蜜饯。青草地上的青草,浸着阳光,柔嫩清润得似乎都能摘下来,直接塞嘴里吃。看着这满眼的`美,我不禁暗自感叹。
人往山上爬,山往云上爬,云往无处爬。我却跌下来被夹道的绿催眠了,像故事中的陈搏,一卧九百年,忽然不知世上已是几世几劫。
要说伏羲山最有名气的,便是瀑布了。
“跃龙瀑”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瀑布十来丈宽,七八丈高,声势有如万马奔腾,有如冲锋陷阵,有如十万游行队伍的高呼口号。远远望去,乳白色的瀑布像是一团团的浓烟下坠,又像是谁把天上的千万朵棉花往下掀,每个水柱,每幅水帘,激冲下来,撞到山根的石头,碰得零碎,像千千万万的珠子。四周是陡峭的山崖,青色的崖石上点缀着簇簇绿色的植物,犹如一幅硕大无比的水墨画。
伏羲山的湖是清秀的。“船缓进,水平流,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幅船头。”远远地望去,湖水被天空映得碧蓝,衬着几座远近不同的青山,恰如一颗遗落在绿色的丝绸之中的蓝宝石。荡舟湖上,不时的飘来几朵嫩白的小花,为这青山绿水做着点缀。
车子回程,天愈暮,云愈浓,想必云和湖必然有其互为轮回的关系吧?就像我们和自然,我们在路上醉心美景,记忆在流转,景色宜人,我们也在成长。
东方读后感 篇6
对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名,我想不用我多做介绍,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作为公认的“推理女王”,在她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总共出版了八十部侦探小说,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当然,跟大多数读者一样,在加婆的诸多作品里,我最爱两本经典佳作——《无人生还》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由于最近重温了一遍后者,故我想先来谈谈发生在豪华列车上的谋杀案。
起源于五年前的儿童绑架案,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女儿戴茜被人绑架,且绑匪勒索二十万赎金。阿姆斯特朗上校遵照指示,按时支付了赎金,却未能挽回女儿年幼的生命。当时已经有孕在身的上校妻子受到刺激,发生休克与尚未出世的孩子一道离世,阿姆斯特朗上校悲伤过度,也于不久之后饮弹自杀。同时黛茜的保姆被警方认定为共犯,不堪蒙冤的她从窗口跳下,坠楼身亡,然而之后她被证实是清白的。五条活生生的人命,竟在短短时间内猝然离去!
尽管六个月后,绑匪头目卡塞蒂在美国被捕,他却利用自己庞大的财力,如鱼得水般上下走动,甚至钻司法的漏洞,最后成功逃过判决,并改名换姓,离开美国,过着自由自在的富人生活。既然法律无法惩罚有罪之人,那便由我们自己来审判,12位与阿姆斯特朗家关系密切的受害人亲属,由此化身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陪审员,唯一的目的就是惩罚凶手,势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因此,沉寂五年的他们,为了完成最后的复仇,共同出现在东方快车上。难以想象,这12个人是怎么商量好,装作互不相识,却在夜晚轮流刺杀同一个人。于是在一个密闭的车厢内,一具尸体上出现了12道深浅不一的刀痕,看起来又像是一个人慌乱之下,胡乱捅了12刀,可是既有右手捅得,又有左手捅得,这样看来明显不是一人所为。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实在巧妙,倘若没有波洛于因缘际会之下,出现在这趟列车上,恐怕这桩案件将成为悬案。
12个人轮流杀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凶手,也可以说谁都不是凶手,毕竟没有谁知道是谁彻底断绝了死者的性命。因此在不知不觉间,有罪之人就这么被执行了死刑。或许每个人都无比渴望看着他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夺人性命,这12个人也曾讨论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动手,可是仇恨让人疯狂,每个人都不愿假手于人。相信这样的集体杀人,给足了柔弱者以勇气,闭上眼一刀下去便完成了复仇。
如果说五年前的绑架,是一切犯罪的起因,那么五年后的谋杀,则是结束罪恶的终点。不被法律保护的受害者,只能化身正义的使者,痛下杀手,惩罚有罪之人。
东方读后感 篇7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代表作品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谋杀案》等,作品曾被多次搬上银幕。
在假期,我阅读了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作为侦探小说的经典之作,我认真阅读完之后被深深震撼了很久。因为它作为反应当时社会的小说,放到当今社会也依然引入深思。
在作品中,一位美国富豪在列车上被谋杀,侦探波洛来调查此案,而列车上却很意外的出现了许多他的朋友,之后展开了离奇的探案经过。在最后真相浮现,十三个人都参与了谋杀,一共刺杀了十二刀。我非常佩服阿加莎对于群像的描写,因为每一位人物她都描写的十分生动,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意大利人,瘦小端庄、佣人模样的英国人,一个大个子、像是旅行推销员的美国人,一板一眼的俄罗斯老贵妇以及侍者,来自匈牙利的大使夫妇,还有阿巴思诺特上校和德贝纳姆小姐等人,都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物描写,让我在看书时可以想象出每个人的样子。
在案件中有十二个“凶手”,与其说是一场集体谋杀,不如说是一场集体审判,对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审判,对人性的审判。最后波洛的成全让我很感动,毕竟不是每个这种以牺牲为代价的人道主义复仇故事在真相暴露之后都有一个好结局。尤其是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件比如江歌案出现了一些与其相反的结果,在法律上凶手可能并不算犯罪,但在感情上凶手确是不能被原谅的,虽然相反,但这与小说有极高的相似。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阿加莎大胆地将当时的热点事件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法律介于正义和情理诉求之时,私刑是否能取代法律来维护正义?符合法律审判和运用模式的私刑又是否能够提升私刑的正义性质?这也是当今社会大家可能需要思考的。不过我们还是一定要遵守法律的。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由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制作,肯尼思·布拉纳执导,肯尼思·布拉纳、佩内洛普·克鲁兹、威廉·达福、朱迪·丹奇、约翰尼·德普、乔什·盖德、小莱斯利·奥多姆、米歇尔·菲佛、黛茜·雷德利等主演的惊悚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了在大侦探波洛所坐的“东方快车”上,大富翁雷切特死在自己的包厢里,波洛最后成功地解开了一宗谋杀案谜团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观看一下。
东方读后感 篇8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为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世人誉为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在她五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总共创作出八十部侦探小说。作品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东方快车谋杀案》作为她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次有幸重温经典,令人激动不已。
一票难求的豪华列车,漫天的大雪,一名离奇死亡的乘客,12名嫌疑犯。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似乎更加扑朔迷离,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次是在出差的路上进行阅读,虽然不能沏一杯红茶,配一张躺椅,但是能在火车上阅读到这部讲述火车上发生案件的经典之作,真的别有一番滋味。红彤彤的鼻尖,两撇向上翘起的小胡子,还是那个熟悉的小个子。从在餐车吃饭时对旅客细致入微的分析,到“我只接受感兴趣的案子”的有力回应,再到案情严密的逻辑分析,对十个提出问题的一一回答,在一点一滴中将这位比利时神探的个性和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搜查乘客行李后的收获,对乘客身份的一一验证,种种离奇的桥段无不彰显出作者构思之巧妙,语言之睿智,让人大呼过瘾。
尤其是作品的最后,两种结果的提出令人出人意料,最后的结局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究竟孰对孰错,一方面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另一方面又彰显出作者内心对正义和良知的分析与判断。也许这就是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这次新星出版社印刷的新版作品,获得了外国出版公司的独家授权,不仅以最权威的英文版本为底本,进行了全新的翻译,更是加入了双语作品年表和独家授权的照片、手稿等资料,为广大读者全景呈现出这位侦探小说女王的文学魅力,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作品,是在小时候的电视屏幕上。《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一部部经典名作改编成的电影,陪伴自己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一句句台词,一个个桥段,大侦探波洛的传奇故事又给自己留下了无数的快乐。
时光流逝,经典永存。无论是1974年改编的同名电影,还是即将上映的大片,无不体现出全世界粉丝对作品的喜爱。重温经典,不仅是分享精彩,更是找寻那份美好的回忆,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东方读后感 篇9
传说,天地形成后,人们没有吃的,只好以树皮、野菜充饥。跋达走了一百天,向观音陈述苦情,恳求给柴五谷种子。观音给了他五个小葫芦、一个大葫芦、,告诉他:第一个三节葫芦里是荞种,要撒在高山上;第二个两节葫里是大麦种,要撒在半山腰;第三个细脖子葫芦里是灿米种,要撒大大河小溪边;第五个一节葫芦里是糯米种,要撒在水田里。大葫芦里装的是树川,要等撒完了五个小葫种子后才能撒。跋达按照观音的嘱咐,依次从山顶、山腰、河边、水田撒了五谷种子。因忙于撒种,把大葫芦的盖子丢了,等他撒完种回头看时,山山岭岭长满了树林,没有路回家了。人们见地上长出了五谷,高兴得连夜打着火把去地里看庄稼,然后呼喊着跋达的功劳,把他尊为五谷神王,并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尝新米,吃鲜犁,火上火把迎跋达。晚上,姑娘和小伙子们要举着火把,在田野山上绕,表示寻找跋达。人们则围坐在村中的.大火把周围,齐唱献给跋达的颂辞。
东方读后感 篇10
今年暑假,老师推荐我们看《中国神话故事》,老师说这本书有丰富多彩的知识和优美的四字词语。
这些迷人的`故事很吸引我,其中我最喜欢女娲与人的故事,如果你想听,就跟我一起来吧。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人,只有女娲一个人很孤独,忽然有一天女娲在河里洗脸,清清的河水映着女娲美丽的影子,女娲笑,影子也笑。过几天下了一场大雨,河边的泥土变成了泥浆,女娲抓了一团泥,团啊团啊,女娲看着手里的泥团,嘿!有了女娲照河水里的影子捏了眼睛、鼻子、嘴、手。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女娲冲着小人笑,小人也冲她笑,女娲假装生气小人也生气,女娲高兴极了,小人扑到了女娲的怀里,嘴里还喊着:妈妈,妈妈!
这本中国神话故事让我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还了解了许多传统节日的由来,我非常喜欢这本充满神奇色彩的书!
东方读后感 篇11
近日,《东方时空》中的百姓故事为我们讲叙了一位正处青春年华的白血病患者刘志乐观、坚强面对生命的故事。她对生命的乐观、坚强、自信和不懈地奋斗精神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敬佩、感动油然而生,她的笑容让我看到了短促生命的永恒——病魔不是不幸,在坎坷和不幸之后,坚韧不拔的人们必将得到生活的恩赐,感受快乐的美丽,也更懂得生命的来自不易,至少,我们每个人都该懂得笑对人生。
刘志,向我们展现了不仅仅是她为梦想坚持不懈地奋斗,而更多的是面对命运的摧残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无论是扎针的痛苦,还是化疗的残痛心扉,面对一个曾经满头乌黑长发过日子的自己,蓦然之间,只剩下光亮如镜的脑袋,痛、酸一涌心头,然而,她,没有哭泣,没有低头,没有放弃,面对“生”,她奔腾的血液中从来就没有退缩二字,渴望生存,渴望阳光,才铸就了一个超脱生命,敢于抗争命运的刘志,才铸就了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充满快乐微笑的刘志。命运曾给了她可能是一生的不幸,然而坚强的意志,向上的一股冲劲,把握现在生命的每一刻的执著,使刘志实现了一生梦想,活了下来,有价值地活了下来。我要感叹,感叹刘志的美丽,在人生的道路上,笑对人生。
一个笑对人生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美丽,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海伦凯勒乐观勇敢抗争聋、哑、盲,成为享誉全球的美国盲人作家;居里夫人在研究镭的过程中不知遇到多少失败险阻,可她不曾放弃,不断探究,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张海迪顽强抗争残疾,乐观向上,学习英语,创作文学……这难道不是乐观的力量吗?
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如此宝贵的生命,我们需要珍视,我们需要有刘志般正确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艰难或是坎坷,都无法阻挡生活主宰者的前行。不幸之中,痛苦之中,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所以生活才洋溢快乐,生活才显得充实,有价值。在你失意徘徊之时,何不尝试用心的余热和对生命的坦诚化解阴影和冰霜?当你受挫元气大伤之时,何不重振军威东山再起?难道“山穷水复”之后不再会有“柳暗花明”的喜悦?难道一缕季风、一阵沥雨,便使你的意志不再坚强?难道你的不如意会比刘志,一个面对即将死亡的人的悲惨遭遇更加不幸吗?
我为此而自愧不如,我所经历的人生磨炼,只是小小的艰难,却时常一蹶不振,消极生活,可是,我想我学会了面对坎坷,面对挫折,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处不幸,乐观、坚强、自信地笑对人生,挑战一切!
微笑中让我的生命化成霞光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