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介绍自己。
2、了解学情,探究原因。
3、了解语文,明确目标。
【教学重点】
1、真正了解“语文是什么?”
2、明确“语文该怎么学?”
【教学难点】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有效地提出要求和建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够走进一个班级,一起学习语文,是我们的缘份,感谢缘份让我们坐到一起。
今天我们坐在九年级的课堂上,这是一个让人油然而生紧迫感的课堂,在这里,你们要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正因为它的重要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些总结和展望,当然,这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快地相互认识和了解。所以,请大家不要有什么顾虑,我们只是坦诚地交流这样几个话题。(幻2)
二、明确“语文”及“学语文”概念。
1、我是否真正了解“语文是什么”?
《乞丐的故事》
英国,街头。一个平常的日子。
一个盲人蹲坐街角行乞。他的面前有一块牌子,上书:我是个瞎子。过客行色匆匆,但是很少有脚步停留。于是盲人收获甚微。
第二天,著名诗人雪莱经过,挥笔就改了牌子上的话,令人意外的情形出现了,行人纷纷驻足,施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牌子被改后的文字为:春天来了,我却什么也看不见。
这就是语文,诗意的,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
2、我的语文学得怎样?原因?
3、语文,我们怎么学?
(1)商量着学。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只是帮助你学习的,所以要学会主动学习,不会的问题和同学商量和老师商量。
(2)幸福地学。学习不只是一项任务,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如果我们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生活就会变得痛苦。怎样让学习不痛苦呢?我们还是先做一下《幸福的约定》。
三、提出要求和建议。
1、老师保证:
(一)、尊重每一个同学,不打你们,不骂你们。如果生气,告诉你们。
(二)、保持微笑,尽量不生气,不发火,不迁怒于你们。如果发火,提醒老师。
(三)、说到做到,有错就改。
2、希望你能做到:
(一)、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告诉老师;如果不多,请一定完成,并保证不抄袭。
(二)、积极地、大胆地在发表你的意见,可以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就说。
(三)、无论如何都要诚实,做一个好的自己,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3、几点建议: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3)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5)大方交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2
【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 “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
1、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3、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⑴ 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⑵ 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
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一、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二、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三、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四、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习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五、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3
教学目标:
1、新学期伊始,开学第一课师生共讨论教室布置。并发动学生准备布置材料。
2、仔细翻阅新教材,师生共同找出新旧教材的异同处。开学第一课。
3、针对每节不同的内容,找出所需材料并做记录。开学第一课为整个一学期学习作准备。
教学重点:
记录每节课所需材料,为一学期学习作准备。江苏版第九册。
教学难点:
让学生找出不同课所需的多种不同材料。江苏版第九册。
课前准备:
美术教材、铅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第一部分:(自我介绍)同学们,进入江苏版美术教室有一种装修一新的感觉,但你觉得美术教室还缺少点什么吗?就这个小问题展开讨论。
(以几个人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讨论)。
1、如何进一步整体地美化我们的美术教室?
2、针对一扇窗、一扇门、一堵墙或整个教室进行装饰。
3、江苏版美术,完成具体作品的讨论。(布置工作:两周内,以组的形式,自由布置好美术教室。即时评奖)。
第二部分:新的书,你有什么新的感觉?
小结:书的外形大了、书中的内容多了、图片美了、有趣味了、准备的材料面广了……希望大家一同把美术课上的更好!
三、作业布置:
1、以第一课“印象深刻的事件”为例:书中图片上应用了那些工具?
(水彩笔、彩色铅笔、蜡笔、油画棒、水彩、水粉颜料、国画工具、油性笔、梦幻笔……)。
2、列出第一课到最后一课所应用的工具。(要求仔细翻阅每一页,特别是。
手工类可扩展工具或联想到其他工具。)。
3、作业在“成绩一览表”一页完成。江苏版美术。
四、巡回指导:
1、全面观察学生作业。
2、及时发现学生对每一课工具的认识不足,并引导细心观察。
五、总结: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节课所带工具。(工具可以以组为单位带好,也可自己带好工具。)。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一)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2、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a、公路上、公共场所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有的人安全意识不强。
b、班级举例: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c、国家、政府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d、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
(三)、中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学生讨论。
2、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课外不玩火,不玩水。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切勿双手撒把。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四)、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五)、教师小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4
学习目标:
1、会说出诗歌大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会辨别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决措施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
流程预设:
预习导学
1.正音:
分外( ) 妖娆( ) 竞折腰( ) 稍逊( ) 成吉思汗( ) 数风流人物( )
2、解 词:
惟余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3、题解: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 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有 派和 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 和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
《沁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4、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 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整体感知
1、 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精读品析上阕:
1、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5、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探究质疑下阕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2.逐层理解下阕:
①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③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④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简要说明。
⑤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拓展延伸:
1.《沁园春 雪》的体裁是 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雪”是______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 。全词的主旨句是___ _____ _______ _。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 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
2、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 , ”。
(用《沁园春 雪》中名句填写)
3、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4、阅读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试与《沁园春 雪》就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作一些比较。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 此 行何去?
雪里行军情更迫。 赣江风雪弥漫处。
头上高山, 命令昨颁,
风卷红旗过大关。 十万工农下吉安。
比较:
课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5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4、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2、能力目标:
⑴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活动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教学上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下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7
学习过程
一、诵读
①自由诵读全诗,标注生字字音。
②小组分段齐读,教师辨正字音。
③自由吟诵全诗,画出动人诗句。
二、内容
①概括诗作内容
②抓住声音描写
三、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明确: 琵琶声是媒介
彼此心声有共鸣
点拨:
“我” 听 琵琶声(比喻) 识 琵琶女
帝京朝臣 长安倡女
江州司马 (谪居卧病) 商人妇(独守空船)泣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你怎么理解“司马青衫湿”,诗人的眼泪是为什么而流?
①学生讨论
②个别回答
③点拨:官场失意、人事茫茫;远别亲人、他乡孤苦;朋友离别、相见无期等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
五、分角色诵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有人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不同理解,认为千百年来人们都这句诗当作对琵琶女害羞、矜持的神态描写不符合诗人本意。理由在于:
①琵琶女早年学成琵琶,以卖艺为生,当众表演已成习惯。
②一曲终了,和诗人没有充分的'交流了解而自述身世及内心隐秘,可见其性格外向。
③唐代社会风气开化,男女大防并不严格,琵琶女虽为有夫之妇,礼教束缚不会成为她心头顾忌。
④在白居易的小序中说琵琶女“曲罢悯然”,足见她内心忧郁、惆怅、凄苦,结合其身世不难看出琵琶女此时正处于失落、后悔、孤独、厌倦的情绪中。
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是她不了解诗人,不愿表演供人作乐,自己衷肠无法倾诉,没有知音的郁郁寡欢的心理折射。对此种意见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短文谈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8
一、导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
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难点)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
(一)基本知识学习
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
(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
(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二)重难点突破
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
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
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
“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
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
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
(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
(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
(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
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课堂交流流程建议:
导入→课前热身→介绍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揣摩关键词句→小结练兵
(二)交流点拨
可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词各部分的内容;再细读课文,分上下两阙进行讲解分析;最后三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也可以把揣摩关键语句放到细读课文时进行交流。
六、课后练兵,体验成功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2、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七、直击中考,幸福提升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9
【目标预设】
1、鉴赏诗歌中高超的音乐描写。
2、分析琵琶女形象。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步骤】
活动一:走近文本。
1、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白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罪恶的政治讽喻诗。代表作《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
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
前期
(入仕到贬江州司马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2、《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活动二:诗歌鉴赏。
一、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句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句式:),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句式:)。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句式:),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问:小序有什么作用?
二、赏“景”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别时茫茫江浸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绕船明月江水寒
(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三、品“声”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有三处描写音乐: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一)一闻琵琶邀相见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总结:【第一曲:悲凉、伤感】
思考: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写的?
(二)再闻琵琶诉沦落
【琵琶女出场】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总结:【第二曲:雄浑、激昂、大气】
赏析1:作者是如何描绘音乐的?歌女的琵琶曲为何感人?
赏析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三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同情和感激诗人:设问侧面表现感伤之深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问:我们能否从琵琶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问: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
问:为何作者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呢?他们“同”在何处?
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总结:【第三曲:凄凉、悲伤】
思考:本节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用了哪些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10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A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B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感受“声中之情”
声音描写技巧高超,要求讲完其段落后,学生能及时掌握并背诵。
主旨方面重点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句。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白居易 ,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习“序”
1. 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 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
(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四、录音范读 ,整体感知
思考:
1.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 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 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 诗人送客闻琴 (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 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 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A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 特征 情感
转轴拨弦 和缓低沉 (序曲) 先有情
低眉信手 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 (过渡) 无限事
1. 如急雨 粗重急骤
2. 如私语 轻微委婉
3. 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4. 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5. 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6.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高潮)
7.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8. 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B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六、学习3、4、5自然段
1. 思考:作者为何听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动,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
2.阅读3、4自然段(板书)
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 年老色衰
门庭若市 门前冷落
下嫁贾人 独守空船
(详写生平,略写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凄苦)
辞帝京,谪居卧病,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
黄芦苦竹,杜鹃啼血
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详写感受,略写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七、总结主旨
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
相信《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等奖)(优质十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说课稿一等奖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