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的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在给定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由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
学习重点:根据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的位置。
学习难点:探索特殊的点与坐标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坐标纸,三角板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预习疑难: 。
2、填空:
①规定了 的直线叫做数轴。
②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
③画数轴时,一般规定向 (或向 )为正方向。
二、探索与思考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观察:在数轴上,点A的坐标为 ,点B的坐标为 。
即: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 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 。
反过来,知道数轴上的一个点的坐标,这个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2、思考:能不能有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
3、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 、原点 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 或 ,习惯上取向 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为 或 ,取向 为正方向;
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
4、点的坐标:
我们用一对 表示平面上的点,这对数叫 。表示方法为(a,b).a是点对应 上的数值,b是点在 上对应的数值。
(二)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个点
1、以A(2,3)为例,表示方法为:
A点在x轴上的坐标为 ,A点在y轴上的坐标为 ,
A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2,3),记作:A(2,3)
2、方法归纳:由点A分别向X轴和 作垂线。
3、强调:X轴上的坐标写在前面。
4、活动:你能说出点B、C、D的坐标吗?
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不要写反。
5、思考归纳:原点O的坐标是( , ),
x轴上的点纵坐标都是 , y轴上的横坐标都是 。
横轴上的点坐标为(x,0) ,纵轴上的点坐标为(0,y)
(三)象限:
1、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一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2、注意: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你能说出上面例子中各点在第几象限吗?
三、理解与运用
1、在游戏中学数学:以某同学为原点,以他所在的横排为x轴,以这一组为y轴,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1)下面大家一起找一找自己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什么?
(2)下面这些坐标分别表示谁的位置? A(2,1);B(2,-1);C(-1,1);D(0,3);E(0,-1)
2、例 写出图中的多边形ABCDEF各个顶点的坐标.
(1)点B与点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线段CE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3、归纳:点的位置及其坐标特征:
①.各象限内的点;
②.各坐标轴上的点;
③.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
④.对称于坐标轴的两点;
⑤.对称于原点的`两点。
4、对应练习:教材43页1、2题(在书上完成)。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若点M(x,y)满足x+y=0,则点M位于( )。
(A)第一、三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 (B)x轴上;
(C) x轴上; (D)第二、四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
2、第四象限中的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 )
(A)a (B)-a (C)-b (D)b
3、点A(-m,1-2m)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在第一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
(A)m(B)m (C)m (D)m0 。
(二)填空题:
1、点P(3,-4)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2、已知A(a,6),B(2,b)两点。
①当A、B关于x轴对称时,a=_____;b=_____。
②当A、B关于y轴对称时,a=_____;b=_____。
③当A、B关于原点对称时,a=_____;b=_____。
六、解答题
1.在下图中,分别写出八边形各个顶点的坐标.
2.下图是画在方格纸上的某岛简图.
(1)分别写出地点A,L,O,P,E的坐标;
(2)(4,7)(5,5)(2,5)所代表的地点分别是什么?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Yjs21.COm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篇3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 (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篇4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学生能了解实数绝对值的意义。
3、使学生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
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有理数?
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
(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判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
5、实数的绝对值:
6、实数的运算
讲解例1,加上(3)若|x|=π(4)若|x-1|= ,那么x的值是多少?
例2,判断题:
(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
(2)在实数范围内,若| x|=|y|则x=y。( )
(3)0是最小的.实数。( )
(4)0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
解:略
三、练习
P148 练习:3、4、5、6。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
1、P150 习题A:3。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案例范文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幼儿园教案《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案例范文(热门6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