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以自学为主,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旅行家树那种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为人类造福的高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课后练笔。
二、教学重点
了解旅行家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理解作者借旅行家树所抒发的感情,即: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难点
运用本课作者抓重点、按顺序观察的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笔。
四、教学方法
以自读为主,让学生带问题独立思考,培养阅读能力。注意写、读结合,提高写作水平。
五、学生学法
运用边听边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自学课文。
六、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预习】
读读本课“预习要求,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想想旅行家树生长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旅行家树。画出描写旅行家树样子的语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别墅、土壤肥沃、炙烤、贫瘠、荒凉、跋涉、通都达邑。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旅行家树那种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为人类造福的高尚品质。
3、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在自己的心中。”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4*旅行家树
1、前提测评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读下列词语,注意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音,联系课文解释带横线的词。zhuō dí yā zhái shù yǎ
非洲布隆迪枝丫住宅别墅幽雅rǎng jìng máng yǎng shì
土壤肥沃竟然茫茫沙海仰望解释jí zhì kǎo yì báshè y?u贫瘠荒凉炙烤通都大邑跋涉幼苗
2、认定目标
明确学目标,引入新课。
3、导学达标
(1)释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问】旅行家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18页预习中的1、2句话)
【学法指导】做预习作业前,要读读“预习要求,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
指名分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以下问题,画出有关词句(课件演示):
①旅行家树都生长在什么地方?
②它为什么叫旅行家树?
【学法指导】别人说话或读课文时要养成边听边想,专心致志的好习惯。指名回答以上问题,检查初读情况。课件出示生长在别墅门前和茫茫沙海中的旅行家树,引导学生用“既……又……“句式回答问题①。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问题②。
(3)细读课文
自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下列问题(课件演示):
①查字典弄清下列词意:腹地、挺拔、别致肃然起敬、土色土香。
②旅行家树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如何观察、描写的?
③文中的“不同环境”指那些环境?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④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里怎样造福于人?用笔画有关句子。
【学法渗透】“边读边想”是下一个训练组的训练重点,这里要求边读边想,将为下一个组的学习做铺垫。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以上问题,检查细读情况。
指名读出有关旅行家树样子的句子。课件演示树的婀娜姿态,并齐读描写其样子的句子,感受树的美。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③(文中的”不同环境”是指繁华富丽的通都大邑和贫瘠荒凉的茫茫沙海,前者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优越,后者则相反。)
【板书】(生长地点)通都大邑茫茫沙海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④(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都是姿态优美,翠绿欲滴充满了勃勃生机。这说明了旅行家树外柔内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板书】(外形)姿态优美翠绿欲滴
指名读出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里怎样造福于人的句子。
【板书】(用途)增添幽雅情趣供旅行家解渴
(4)突破难点
【问】作者是怎样赞美旅行家树的?找有关句子读一读。该句子中的“它”指谁?“性格”指什么?
【板书】(性格)充满生机造福于人
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认为把树移至庭院仅是一种形式,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旅行家树的优秀品质在自己的心中生根发芽,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为人类造福、意志坚强,不因环境不同而改变信念的人。作者的这一愿望表达了对旅行家树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向往。)指名谈一谈自己如何细读课文。
【学法小结】阅读文章时要带问题边读边想,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弄懂问题,理解课文。
4、达标测评
(1)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并说明分段理由。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后作业】
(1)摘录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积累词汇。
(2)把课文中带有“像”“仿佛”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想一想这样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4、旅行家树
(外形)(生长地点)(用途)(性格)姿态优美通都大邑增添幽雅情趣充满生机翠绿欲滴茫茫沙海供旅行者解渴造福于人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复习《旅行家树》第一自然段,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
2、运用抓重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观察“满地金莲”,完成课后练笔。
二、教学重点
学会抓重点、按顺序观察“满地金莲”,先说后写。
三、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问】本组训练重点是什么?(按顺序、抓重点观察)
读《旅行家树》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着重抓住什么来写?怎样写具体的?(按下→上,干→叶的顺序抓住它不同于一般的树的特点写,运用优美词句、想象、比喻的方法写具体。)
2、认定目标
出示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3、导学达标
(1)读“练笔”要求,明确题意。
(2)简介观察的必要性与要求。
【板书】观察要实事求是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要抓重点观察要细致
(3)出示盆花“满地金莲”,按要求观察。
①确定观察顺序
【板书】茎叶花果远→近(观察)
②确定观察手段、观察重点
【板书】眼看手摸鼻闻
③引导学生从远处观察
用一句话描述远看”满地金莲”的样子,突出”叶绿花黄”的特点。
④引导学生从近处观察,着重观察叶、花。观察茎
说说茎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细长、柔嫩、翠绿)用手摸“茎,说说感觉。(光滑细腻)用一句话简述“茎”。
重点观察叶(课件演示大叶和小叶特写画面)
思考讨论:它的叶有什么特点?叶子什么颜色?可用哪些词表述颜色?(翠绿、碧绿、青绿、绿油油、翠绿欲滴)用上比喻句来描述“叶子”。用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叶”观察果实
用一句话简述果实特点。
(4)小结观察植物的方法,指导写作。
4、达标测评
抓住满地金莲茎、叶、花、果的特点,运用优美的词汇,按顺序说一段话,突出叶、花的特点,然后写下来。
【课后作业】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其它植物,写一个片段,要按顺序、抓重点、写具体。可写植物的外形,也可写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用途等。
【板书设计】
观察要实事求是观察要有顺序观察要抓重点观察要细致远眼看茎
观察手摸叶运用优美词汇花语句通顺连贯
近鼻闻果详略得当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篇2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泉水的美。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缶字旁,在具体环境中理解字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学习第一段的三个生字
同学们,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你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了吗?对于北方来说,春天来得比较晚,进入四月,春天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你们听,(播放流水的声音)看画面(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WWw.YJs21.Com
出示课文第一段,自由读,贴出生字:哦
股缝
1.读准字音
2.用多种办法识记生字:
“哦”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这个词表示明白了,在句子中该怎样读呢?个别读。师生对读。
怎样记住“股”字?月字旁的字大多跟身体有关,“股”指的是大腿,在这句话中指什么呢?读一读,用“一股”说话。指导书写。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看自己的手指缝,缝,就是物体间的空隙,谁还能用这个字组词?贴卡片:石缝。
过渡语:泉水就是从岩石的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泉水》。齐读课题。泉字大家已经认识了,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二、初读课文
画出生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对照屏幕画出生字。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读音节,纠正字音。
(2)把生字的音节去掉,找朋友。
(3)齐读生字
三、随文识字
1.请大家借助小组内的生字卡片,用多种办法记住字形,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
2.小组汇报生字
“塔”我们用三种办法记住了“塔”字,(换一换)(加一加)(想象记字),指导书写。看看图片,发现塔有什么特点了吗?谁能用这个字组几个词?指导书写。理解“水塔”的意思,“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泉水从山上源源不断的流淌下来,整个样子就象一座自然形成的水塔,可见,泉水真的是很多很多。怎样读出泉水的多呢?指导读文。
“罐”泉水很多很多,所以,山里的姐姐就提着瓦罐来打水了。出示
“瓦罐”的图片,怎样记住罐字?罐是缶字旁,缶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知道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器皿。所以,带有缶字旁的字大多跟器皿有关。
泉水从山腰流向平地,他又看见了谁呢?指读第三段。
出示“杜鹃花”的图片,由鹃字的鸟字边,你想到了什么?出示“杜鹃鸟”的图片。可见,鹃字也是形声字。师生对读第三段。
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4、5自然段,看看泉水又遇到了谁,说了什么?
让我们来听听画眉鸟的叫声吧!(播放课件)学习“脆”字。在哪里见过这个字?还能用“清脆”说话吗?
四、巩固练习
1.这些字跑到别的地方,认识吗?游戏,点击花朵,读出句子或词语。
2.配乐读全文
知识点
字:坡、喝、饱、静
词:石缝、灿烂、瓦罐、杜鹃、歌唱、清脆
重点句子:
1、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3、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4、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
B讨论:
(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概括。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篇4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篇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巩固练习
写一写,填一填,画一画。(针对课文内容画一画)然后写出青蛙讲的故事的名字。
二、表演
1.说一说小鱼心情的变化。(板书:好奇――着急――高兴)
2.说一说青蛙的表情。(板书:大眼睛转了一下大眼睛转了两下)
(教师如果随学生的回答板画,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3.全班推荐4个小评委,组成评委团。
4.分小组排练。(教师要提醒学生分工合作――小导演、小解说、小演员。注意加上动作,表情的变化,如果能加上合理的想像,语言表达完整,就被评选为表演优胜小组。还可以设立多种奖励的名称如最佳小鱼、最佳青蛙、最佳导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5.小组展示。
三、作业设计
自己试着画一幅画,然后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词读句,完成练习。
2.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选字填空
1.出示“再、也、又”。指名读。教师讲解:这三个词都有重复的意思,但在运用时也有差别,让我们看看他们怎样用在句子中。
2.学生独立做。
3.订正。
二、完成“看一看,填一填”
1.说说这些偏旁的名字。
2.仔细想一想,他们都和什么有关?
3.学生独立填写,可以多写几个。
4.补充填写书后的偏旁表。
三、完成“想一想,填一填”
1.学生独立填写。
2.指名读句子,检查填写情况。
3.延伸练习,拓展思维:青蛙和小鱼都有(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展开讨论)
四、作业设计
1.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20个生字,练习书写。
2.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并收集两首李白写的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朋友卡,加深对朋友的了解。
2.积累李白的诗,加深对李白的了解。
3.掌握一把“金钥匙”:“多比比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赠汪伦》
1.谈话导入:课下每个同学都收集了李白的资料,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白吧。(交流收集的资料)
2.学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
3.指名读。看字音是否读准确。
4.教师讲诗意。
5.学生练习背诵。
6.交流收集到的李白写的其他的诗。
二、“金钥匙”
1.自由读。对“金钥匙”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
2.说说你拿到了一把什么样的金钥匙。
3.你打算怎样“多比比”呢?(引导学生从自检的角度来谈,可以跟自己以前比,看到进步,激励自己;可以跟同学比,看到差距,继续努力,通过比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制作朋友卡片
1.让学生看看书中提供的朋友卡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补充上什么内容?
2.学生填写朋友卡片。(可以写在书上,也可以写在本子上进行装饰,保存。)
四、作业设计
1.已经掌握了“多比比”这把金钥匙,就将自己的情况写在本子上。
2.认真填写朋友卡片,经常翻看运用。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引入
齐读课题。秋天是我们看菊花的时候,在这时候作者想到了谁?(母亲)。这是史铁生为了怀念母亲,写下的文章,谁能介绍一下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吗?(学生介绍老师补充)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本课的生字(投影打出,读准即可)。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可简单说)教师板书:“关心我”
2、默读课文,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画出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把简单的体会批注在书旁。
3、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信“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让学生透过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
同学们刚才体会得不错,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这种爱读一读吗?学生自由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指名读,互评后再读。
(四)讨论交流
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读书,联系上下文后说出:母亲希望“我”和妹妹好好活着,“我”和妹妹都知道母亲对我们的希望,一定不让母亲失望。
(五)进行口语训练
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伟说些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概括出词语板书:愧疚、热爱、怀念。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篇7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月光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美好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总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了解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推进新课
1、前提测评:
(1)我会读:(开火车)(查字典)
贝多芬 入场券 激动 乌云
仿佛 微波粼粼 安详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齐声朗读第一段自由朗读,老师走一走,听听哪组声音最大)
2、品读课文,感受贝多芬的人民性。
学习内容:自由读2————7自然段,然后思考一下问题。(分角色朗读)
(1)贝多芬在旅行途中经过小镇时听到了什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然后出示穷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悟盲姑娘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
①盲不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 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得,哪有多好啊!”
②哥哥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所作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③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谈好这首曲子的。”
(2)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是怎样说的?贝多芬的感受是什么?于是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为了让学生明白贝多再一次弹曲原因,师出示下面重点句子让学生再次品读。(屏幕出示,请学生朗读)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的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精读感悟。
自学内容:8—10然段。(分小组朗读,评出最优小组。预习过了)
(1)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时,当时的环境怎样?(出示flash)
(2)
(3)想一想《月光曲》 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4)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
出示“月亮出升、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刮起大风”图片及音乐伴奏,让学生在情境中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旋律。
4、齐读结尾段:
这一段让你明白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本文通过记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以及他在音乐方面所具有卓越才华。
(四)布置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薄云。
2、课文《月光曲》通过记叙( )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 )和音乐的( )。
3、文中的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会认会写“寻”等八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开小火车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1.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
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一、作业导入,创设情境
1、前置性作业:
()的北风
()的谷粒
()的地方
()的朋友
()的身体
()地成长
()地哭泣
()地等待
()地奔跑
()地游戏
2、、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讲述故事,老师可以及时补充或纠正)
3、提问引入:马良用神笔做了些什么吗?(指生讲一讲)
4、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文中的小作者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会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23课《假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字教学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1)画出生字、词语;
(2)想一想,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小诗人会做些什么呢?
2.出示难记字的生字卡片,让学生通过熟字加熟字的方法,或熟字加减偏旁的方法来记字。生字卡片:健康、哭泣、缩着、寻食
分别找到含有“健康、哭泣、缩着、寻食”的句子,练习朗读。
(1)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3)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条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3、师配乐朗读课文。
4、生自由朗读,要求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想一想,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小诗人会做些什么呢?
5、请四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每人一小节,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想一想,
假如这位小诗人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做些什么呢?
6、生生评价,完成练习:假如这位小诗人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画()给(),画()给(),还会画()给()
7、全班交流。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节:
课件呈现:图1:一棵光秃秃的小树在寒风中独立。
(1)创设情境,品词悟读。
师:为什么要给窗前的小树画太阳呢?你们看这就是寒风中,窗前的小树,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们能表演一下小树吗?(全体起立,来表演一下小树吧)(再次开课件)!“小树小树,现在你感觉怎样?你想说些什么呢?(太冷了)(全体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这句话?(小树在寒冷的冬天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用逻辑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感情)
师: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师:小女孩看见了小树,给小树画了什么?(红红的太阳)
课件呈现:太阳图整节诗
师:还可以说什么样的太阳?(指名拓展)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小树身上,(学生做伸展的运动)小树小树,现在你感觉怎样?想说什么?现在是怎样的一棵小树?相机板书
师:有了太阳,小树还会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吗?(指导朗读: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想一想,该怎么读好这个句子?(指名——齐读)
(再出示: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再读)
(2)朗读整个小节。
师:看到小树那么高兴,小女孩的心情怎样,你们呢,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读这节诗吧!。
2.学习第二节。
师: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棵棵快活成长的小树,接着小女孩又用神笔做了什么事?课件出示:小鸟等妈妈图
并配上文字: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1)你看,图上都有谁呢?多可爱的小鸟啊!鸟妈妈为了不让小鸟饿肚子,一大早就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了,想象一下,鸟妈妈会去哪些地方找食物呢?(指名2个说),鸟妈妈离家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用课文的话说就是(在想象说话中明白“遥远”的意思)(指导朗读“遥远”)
(2)苦苦等待:你看小鸟在家从早上一直等到了天黑,鸟妈妈也还没有回来,小鸟伤心得流下了眼泪,小鸟小鸟,你现在想说什么?(指名)像这样等了很久很久,心里又担心又难受,就叫做“苦苦等待”(生读——指名——齐读)。
师:现在的小鸟是只怎样的小鸟?(指名回答)相机板书:饥饿的小鸟
(3)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学生感情朗读)师:小鸟,小鸟现在你最需要什么?(谷粒、米饭、面碎)课件出示:谷粒
整节诗
(4)小女孩又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生:谷粒)
师:有了小女孩画的谷粒,小鸟吃得饱饱的,再也不挨饿,还有鸟妈妈陪着呢!小鸟现在你觉得怎么样?(指名)师相机板书:(快乐的小鸟)
(5)小鸟们,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男女同学来比赛读这节诗吧!
3.学习第三节。
课件出示:西西坐在家里图
并配上文字图:他只能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鸟和飞燕.
(1)师:同学们,你们看课外活动,同学们在操场上( )、()他们多高兴啊。你们喜欢做游戏和体育活动吗?说说你最喜欢做什么游戏或体育活动。
(2)师:看课件图谈话:我们都有健康的身体,可以在操场上奔跑,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可西西怎么了?他只能坐在屋里,觉得西西怎么样?课文里用哪个词来形容西西?(不幸)你为什么觉得他可怜?除了这些,西西还想去做哪些事情?(指名回答)
(3)师:西西想做的事,他一件也不能去做,心情怎么样?
(设计意图:在换位对话中,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痛苦,产生了要帮助西西,还西西快乐的强烈愿望。情感熏陶和人文渗透水到渠成,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4)师:原来西西也和你们一样有一双健全的腿,可一场意外的事故,使他永远不能站起来了。西西心里该多痛苦啊!女孩读懂了西西的心。课件出示:有好腿的西西图
出示整节诗
(看图说)练习句子:西西有了一双好腿,他终于可以(),可以(),可以(),想做的事情都能去做了。西西心里多()、()、()。(师相机板书)
(5)品读: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西西,你这么高兴,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谢谢)小女孩,你帮助了西西,看到西西这么快乐,你的心情怎样?看到西西那么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小组赛读)
齐读——指导——再读(在师生评议练习有感情朗读)
4、指导背诵,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出示百度搜集的图片:
1、师:现在,老师也给你带来了一位朋友。她的名字叫“海伦”,她出生不久就双目失明了,还成了一名聋哑人。但她后来却克服了身体的缺陷,成了著名的作家。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怎样帮助她呢?(全班讨论)
2、师:请大家看图,这里是什么地方?(一望无际的沙漠)。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应该怎样改善这里的环境呢?(全班讨论)
3、这是山区失学的儿童,假如你有一枝神笔,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全班讨论)
4、师:来,能写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像书上的格式写一写。
5、抽学生上台展示。
五、指导书写
1.复习要写的字。记住字音,认识字形,扩词、用词语说句子。
2.小组交流。
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
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双:左边的“又”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六、总结
师:如果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3、能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科里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①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联作家左琴科的故事里,去认识一个也爱动脑筋的孩子,板书:科利亚一起喊喊他的名字,他有一个小木匣,可喜欢了,板书:木匣指导写法、读音。
②你认为木匣什么样?科利亚的木匣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预习提示: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②想想课文讲了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
2、交流。
①读词语:小手锯台阶多音字(量盛)
②课文讲了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
③帮老师完成板书,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木匣——()木匣——()
④文章哪几段写的是这些内容?
三、品读感悟,明白道理
1、埋木匣
(一)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科利亚的世界吧,请同学们认真读1-3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出示:“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1)指名读,哪些词语写出了科利亚的动作?
(2)再读,注意这些表示动作的词。
(3)师读生做动作,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利亚?
2、科利亚为什么这么认真的、小心的埋木匣?(简单补充卫国战争的资料)
3、这小木匣里到底装些什么?
出示:“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1)、同学们想想,里面还会有哪些小玩意儿?
(2)原来,小木匣里装了这么多小玩意,什么都有,句子中哪个词是这个意思?(各种各样)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对于五岁的科利亚来说,那可都是(),这个小木匣也可以称作他的(宝匣)
(3)再读句子。
4、难怪科利亚埋木匣时那样认真、小心,这可都是他的宝贝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爱,和科利亚一起埋下小木匣吧。(读埋木匣的句子)
(二)挖木匣
过渡:科利亚埋好了木匣后,跟随家人远离故土,来到了喀山城,这一住就是四年,整整四年啊!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科利亚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的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曾给他带来多少欢乐的小木屋,尤其让他惦念的是他心爱的——小木匣。四年的卫国战争终于结束了,回到家乡的科利亚多么想()。
默读4—12自然段,画出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找找他挖了几次?
1、交流。
(第一次)
出示:“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1)仔细读读这句,这里用的最多的是哪个字?
(2)从这五个“挖”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3)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指名读。
(4)师创情景领读此句。是的,任凭科利亚怎样挖,结果却是没挖到,此时的科利亚放弃了吗?他又是怎样做的?
出示:“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
1、科利亚在想什么?
2、他在想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总结同学们的想象,有这几种可能:木匣可能找不到,算术可能不管用,挖的方向可能不对,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3、和同桌交流,科利亚是怎样排除前三种可能的?
创设情境,老师采访科利亚。
师:科利亚,你的木匣可能找不到了吧?
科利亚,算术不管用了吧?
科利亚,你到屋子后边挖吧?
4、这些证据都证明了木匣一定还在,算术也管用,方向也对,那一定是自己的步子有问题,科利亚最终想明白了吗?
出示:“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1)、科利亚认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只量五步?
(2)、这时的科利亚认为自己终于找到原因了,心情怎样?
(3)、把你的感受送到这句话中吧。指名读。
(4)、科利亚想的对不对呢?你从哪个词知道的?
(5)、“果然”什么意思?再读这个句子。
(三)明白道理
1、捧着心爱的小木匣,科利亚可高兴了,他更高兴的是什么?
2、指名读13段。
3、通过挖木匣这一件小事,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起在变化吗?”
4、我想,他的小伙伴们也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起在变化吗?”于是,我们都明白了()
5、想想,我们周围都有哪些变化?
6、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上完这节课,你有变化吗?
四、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科利亚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时间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在变,可是,有一个大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园地七中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想想,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板书
26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明白道理)
一切都在变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完成故事续编,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帮助学生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教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动脑筋。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其发散思维。
教具运用:
使用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讨论
二、观察引导
1.(出示第一张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屏幕上的图片,看看画了些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幅图片的意思。
2.小朋友看到这些东西会怎么做呢?请继续观察第二幅图片(出示第二幅图片)并选择同学回答。
3.小朋友回到家后,会怎么救这只小鸟呢?板书的主题是“救小鸟”(出示第三幅图片)
①工作在小组里的前四名同学展开讨论:小朋友们会想出什么办法来救这只小鸟?
②课堂上进行全班汇报,引导同学说话。
4.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方法来救小鸟,并将其与前两幅图片连起来,把整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①在看屏幕内容的同时,随意地讲述故事的情节。
②邀请几位同学一起讲故事,并共同评估。
三、写作指导
写一小段话,也可以写几段话,就像刚才同学们讲故事的方式,如果遇到没有学过的字,请拼音书写。教师四处巡回指导。
四、交流评估
1.请几位同学朗读他们所写的话。
2.师生一起评估。
五、总结:
板书设计:
救小鸟
使用木棍赶走
喂食鱼引开
拿起玩具枪追打(杀虫)
穿虎面具吓走
点评:
《救小鸟》是语文出版社S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上语文百花园三的教材之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此课程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设计,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兴趣,忠实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展示课本中的图画,鼓励学生观察和表达欲望。接着,通过呈现“木棍赶”、“鱼引开”、“玩具枪打下”、“虎面具吓跑”等一组生动形象的画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此课程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在教材中,学生观察前两幅图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说出来,并不过多要求或限定规范。在想象如何“救小鸟”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汇报。学生们最终提出了几十种不同的解救方法。这一说话写话部分是教学中的重点,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自由表达的教学理念。
最后,此课程教师采用适当的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会肯定学生说话写话的优点,并对表达中的缺点,如表达顺序不当、用词不妥、遗漏重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及时指导。此外,此课程可从说话到写作,注重学生说写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