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上课时幼儿园的老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知识能够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优秀的教案能帮老师们更好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再见了亲人课件精选10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教学时可从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或播放《英雄儿女》《上甘岭》电影片断导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进而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初读课文,交流: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初步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再读课文,通过体会最令人感动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升华一的情感,体会前三个自然段共同的写法──先叙事,再抒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由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彼此之间依依异别的深情,引导学生思考:在与别时朝鲜人民一也回想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从课文中找一找,结合着平日阅读,观看影视剧等说一说。使学生偏认识到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为亲人,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浇铸了中朝人民间牢不可破的友谊。最后,引导背诵、抄写和进行小练笔:展开想象,写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问导法、 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
三、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2)从哪些事情中能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3)找出能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朗读。(四-六自然段)
1、(指名读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是啊,分别的时候令人肝肠寸断,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3、小结: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能够深深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离开朝鲜的亲人,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啊!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他们也一定想早日回到回到祖国,回到白发双亲和妻儿身边,可是此时此刻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一点……
4、师导: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等让人割舍不下,比祖国的召唤更令人留恋的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让我们细细品味那些让志愿军战士刻骨铭心的一幕幕真情。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
(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3)感情朗读。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
(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谈感受。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
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都用第二称呼,这样写好像在面对面说话,更方便表达情感,而且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完成课后小练笔: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在写下来。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2)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3)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 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2、“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 大嫂
3、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3)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板书
14 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4)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5)
设计理念: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须有文体意识和篇章意识。语言文字运用要得到落实就要创新“粗读—精读—总结”的阅读教学模式,抓住可供学生借鉴迁移的文本表达独到之处,采用“认知—实践—迁移”的模式去习得表达方法,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随文学习“妮”“嫂”等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领悟文章反复运用“请求—回忆—反问”段式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点明文体,引读课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作家魏巍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请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2、说到亲人,你们马上会想到谁?(学生一般会说到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教师可予以肯定。如果学生说到一些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关系特别密切、感情特别深的朋友,也要肯定。)
3、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课题——
二、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1、自读课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请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词语“战役、硝烟、友谊、噩耗、跺脚、捣米谣、挎着篮子、雪中送炭”。(抽读,重点强调“役”“跺”的读音,“噩”“谣”“挎”的写法,“噩耗”“捣米谣”的意思。)
3、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相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强调读音:“嫂”是个生字,平舌音要读准。指导书写: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笔顺比较复杂,注意一竖要伸到下边来。)
(1)在文中,志愿军还怎样称呼大娘?
(出示课件:阿妈妮)阿妈妮是朝鲜人民对母亲的称呼,有浓厚的朝鲜民族文化味道。一起读一遍,感受感受。
“妮”是本课的生字,鼻音要读准。请看大屏幕——这是字典中“妮”的意思。(课件:妮(nī),〈方〉女孩儿。形声字。)
阿妈妮是根据读音翻译过来的名字,没有女孩儿的意思。为什么选用这个字呢?翻译家在翻译外国人名字时,一般只是注意表示读音,但也会尽量考虑表意的作用。所以,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很讲究的。
(2)文中还有一些反映朝鲜民族文化的词语。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抽生说,然后出示课件:顶打糕捣米谣金达莱花)
(3)金达莱花是朝鲜的国花,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杜鹃花。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了解了关于朝鲜战争的哪些知识?(捕捉学生发言,强调朝鲜战争中,朝鲜青壮年男人几乎都上了前线,村子里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生活非常艰难。)
4、是的,在朝鲜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刚才大家都读了课文,那么,八年来,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一般学生会按顺序将事情叙述得比较啰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短语表达,比如概括出“送打糕”这件事后,教师一边板书一边告诉学生,可以用这种动词加名词的格式来概括其他的事件:救伤员、救老王、挖野菜,并让学生批注在相应段落旁边。)
5、现在,请按照这些主要事件自己练习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抽生说,重点指导学生将事件和作者的抒情结合起来说。)
小结:抓住课题,结合课后练习,就能很快了解课文的顺序和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YJS21.COm
三、细读第一段,体会中朝人民亲人般的友谊
过渡:让我们先回到志愿军与大娘告别的场面,再次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送打糕、救伤员这两件事中,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
(学生一般会说:冒着、顶着、穿过……说明了大娘和全村妇女为了志愿军,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教师可表扬学生能够透过这些动词去想象画面和情感。)
1、聚焦“雪中送炭”。
(1)建议大家都把这个词批注在段落旁边:注意“炭”是个生字,上下结构,上边的“山”字头要写得扁一些,为下边的“灰”字让出空间。从字面上看“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通常比喻什么?(在急需时,给予别人帮助)
(2)请你把这个词送回句子中,读一读。
课件出示:……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3)这件事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雪中送炭”?
(教师可以点拨:你仿佛看到了她们送打糕的危险情景;你仿佛看到了志愿军遇到的重重困难。)
她们在志愿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送去了打糕,这就是——雪中送炭。
(4)同学们,大娘和全村妇女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她们送去的其实还是——(送去的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去的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啊!)
小结: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想出关键词语的意思。谁再用朗读来表达你的这种感受?(指导读:可以想象着送打糕的画面来读。练习读,抽读,一起读。)
2、聚焦“唯一”。
(1)大娘丢下了什么?(强调:唯一的亲人)
(2)“唯一”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3)也就是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娘的儿子、儿媳都没有了,只有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希望;也是大娘唯一的——依靠;还是大娘唯一的——寄托;丢下小孙孙,就意味着大娘丢下了——希望、依靠、寄托……
(4)指导朗读:大娘仍然没有丝毫犹豫,敌机来了,读——
小结:抓住关键词,从志愿军战士回忆朝鲜阿妈妮的两件往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板书:回忆)
四、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再见了,亲人》”,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娘的回忆,感受了中朝两国人民的亲人般的情谊。这节课,我们继续细读课文,去体会作者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
二、细读课文,体会“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
1、(课件出示第一段叙事部分)我们再用朗读来感受大娘和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男生读第一件往事,女生读第二件往事。
2、聚焦“反问句”。
(1)难怪志愿军深情地对大娘说——(课件: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比较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这是一个什么句?(板书:反问)它的意思是什么?(出示对比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哪一句感情更强烈?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2)教师范读。一起读(课件: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3、聚焦“请求句”。
(1)八年来,大娘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可在分别的今天,大娘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一程又一程,志愿军恳切地对大娘说——齐读。
(课件: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何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指导:注意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在写,这是志愿军和大娘面对面的告别,朗读的时候,眼前仿佛要看到大娘。范读,齐读。)
(2)志愿军对朝鲜大娘的深情都直接表现在这一声声诚恳的请求中。(板书:请求)
4、领悟表达方法。
(1)你们发现了吗?这段话是按怎样的结构表达的?
小结:作者就是用“请求—回忆—反问”这样的段式来表达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的。
(2)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你发现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吗?
(前三个自然段都是“请求—回忆—反问”。)
(3)我们一般写作文,要尽量避免重复,这里三段都用到了相同的段式,而且还写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四件不同的事情,老师觉得既重复又啰唆,你们觉得呢?四人小组运用课内外的资料讨论一下。
预设:
人物众多——是的,八年啦,有那样多的朝鲜亲人难以忘怀,写一个怎么够呢!
表达强烈的感情、情感强烈——是的,这种三段重复的段落结构,就像排比句一样,能够表达强烈的感情。
事例丰富——能突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之间类似的事例特别多,你很会思考!是的,这四个事例其实都在表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如果学生能说到“大娘、大嫂、小金花”能代表朝鲜留在后方的人民群体,也要肯定和鼓励。
(4)今后我们写作文,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5、迁移写话,升华对“亲人”的理解。
(1)其实不仅是朝鲜人民在为志愿军付出,八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更是为朝鲜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付出了无私的代价。请看:
(出示课件:1950年6月,美国发起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出兵130余万人,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年,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最终迫使美国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又用了五年的时间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八年来,无数个“老王”和“指导员”甘愿为朝鲜人民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朝鲜人民的和平与幸福。)
请你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情,展开想象,用“请求—回忆—反问”的段式写下来,注意使用第一人称来写。
(2)学生在音乐声中写作。
(3)交流评价:教师重点从表达方法上点拨评价:“你学会了一边叙事,一边抒情。”“你写的文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志愿军战士无所畏惧的情景。”“在一边请求一边回忆一边反问之中,我们感受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们的不舍之情。”
三、引读课文,体会“在叙事基础上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
1、在前三段叙事为主的基础上,文章的结尾还采用了直接抒情,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样的表达效果。
列车长鸣,车轮启动,志愿军含泪与亲人告别——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缓缓开动,亲人们流着泪,追着列车奔跑,从心里发出深情呼唤——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车隆隆,情谊深深,在列车飞驰的瞬间,从心里发出最后的呼喊——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再见了,亲人》”,一起来闯关吧!
五、作业设计
1、规范书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抄写感动你的句子或段落。
3、建议大家课后找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作家魏巍的文字特点。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会本课生字。
⑵ 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学习用“暂时”“雪中送炭”。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意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帝国主义的恨,珍惜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句子理解词语。
2、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时代背景导入
战场上,我们中国志愿军浴血奋战,在著名的松鼓峰战斗中,烈士们的尸体,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为了赢得朝鲜的解放,我们的志愿军宁愿放弃国内的安逸生活,在朝鲜挖野菜,吃白雪,钻防空洞;宁愿舍弃自己的家人,而在朝鲜国土上护卫着那里的人民,一去就是三年啊!就这样,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最后一批志愿军就要离开朝鲜国土回国了,(出示课件)这就是朝鲜人民送志愿军的场面,如果你是志愿军,或是朝鲜人民,你会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就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急切地想知道什么问题?
1、亲人指谁?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亲人指的是谁吗?
生:指朝鲜人民。
师: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
2、还有问题吗?
我到有个极为严重的问题,一提到“亲人”一词,我们会想到谁?
生:爸爸妈妈。
师:对,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那这里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说他们不是亲人,(板书:不是亲人)你们反对吗?
出现争议。
师:好,那我们就分成两派,同意我们的观点(即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的同学为反方,不同意我的观点(即:他们是亲人)的同学是正方。接下来我们就分成两大组,自由朗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出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好么?你可以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服我们,也可以通过你的朗读来说服我。开始。
二、辩论理解课文内容
1、反方: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
正方:大娘为志愿 军洗补衣服,而且是几夜没合眼可以体会到他们是亲人。
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来说服我?
生读。
师:反方的同学服气吗?我不服气。
2、正方:通过大娘送打糕一事,可以体会到这份亲情。
师:同学体会到了么?我们一起把这一部分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一个词语,一句话都可以。想想能不能让你体会到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份独特的感情?
生交流:
⑴ 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⑵ 雪中送炭:
①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② 在什么情况下送的?
(在我们空着肚子,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③ 假如在战士们都控着肚子的情况,大娘不给我们送打糕,会怎么样?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这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却胜似亲人!
这个时候你再读,你会怎样去读?练读。
3、师:正方同学,你还通过哪件事,体会到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正方:通过抢救伤员,失去亲人一事。
师:你能具体的阐述你下你的论据吗?
生解释为什么?
⑴ 读文字,哪些语句可以让你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的那种深厚的情谊?
⑵ 交流:
“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⑶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是啊,大娘对我们那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我们怎么能忘怀?齐读最后一句话
1、改为陈述句。
2、对比两个句子,说出不同。
3、再读这句话:
是啊,大娘对我们那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我们能忘怀吗?不能,所以说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是他们之间的情意却胜似亲人!
四、再读第一自然段
男女生对抗赛。
导语: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水,动情地对大娘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以上通过大娘为我们的做的几件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不是亲人但却胜似亲人,那正方的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情,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意比亲人还要亲吗?可以结合课前搜集到的故事、事例来说说。
(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朝鲜人民,你就是大娘,你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交流)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结合你搜集到的志愿军奋战的小故事,写一段大娘对志愿军所说的话。
六、总结
听,就在这时,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语要表达,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都发出内心的呼唤──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研讨一:集体备课:
1、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注重情的烘托渲染。
2、提供对话平台,创设对话氛围:如师生对话,人机对话,生生对话,要紧扣课题。
研讨二:
1、要找准突破点(围绕难点来设计)。
2、注重文章的整体性:
由“亲人”导入,要紧扣“亲人”设计,再扣到“亲人”上。
3、火车汽笛的声音不当。
研讨三:
1、既然形式采取辩论式,那就要以辩论贯穿始终。
2、效果比上一次好,让孩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7)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总结学法:
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用具
课件 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新课
1、板书“亲人”
2、师提问:什么是“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我们身边哪些是我们的亲人?父母、兄弟、姐妹……他们对我们怎样?十分关爱我们
3、师过渡:生活中也有一种人,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也被称为“亲人”。我们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大娘、小金花、大嫂)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4、补充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介绍时代背景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讲亲人
1、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些具体的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的几个)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归纳概括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为了志愿军,大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志愿军,大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__________
3、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
重点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我们长这么大,就是在我们父母这样的亲人的怀抱里成长着。他们爱我们,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爱比如:〈游子吟〉可以用歌曲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用电影和音像来表达。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二)诵亲人: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8年奋战终于取得了胜利,志愿军战士即将和朝鲜人民分别了。在分别的当天,年迈的大娘为志愿军送别,不肯停住脚步。小金花一直哭过不停,不肯离开。走路不方便的大嫂架着双拐也要出来为志愿军送别。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现在请你们以志愿军的身份和他们送别吧!谁想和大娘、小金花、大嫂诵别?
①引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②引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③引读:“大嫂,请回去吧!看,……”“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三)别亲人
1、不管我们怎样劝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都舍不得离开。是啊!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怎么舍得分开呢?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火车就要走了,千言万语难于表达内心的情感。现在让我们一起代表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作最后的送别吧!(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a组: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b组: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请你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此时此刻,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朝鲜人民也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分别时,他们握着手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登上了火车时,他们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马上就要开走时,他们说 …… (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远去时,他们仍然呼喊着说…… (生)再见了,亲人
3、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不合眼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雪中送炭)
救伤员 失去孙孙(唯一)
小金花 救老王 牺牲妈妈(同归于尽)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血的代价)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9)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课件放映图片: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三年,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3、板书:
抗美援朝时间1951年~1953年。
4、课件出示预习要求:
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中朝两国军民在火车站依依惜别。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5、板书课题,质疑:
⑴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⑵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6、认定目标,分步课件出示,一共五关。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⑵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主要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跟哪些朝鲜人民依依惜别?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志愿军向谁道别?她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
④想一想:
朝鲜大娘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你从哪里看出还做了好多事?说明了什么?
⑤有感情地练习朗读。(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者敬重的情感读。)
⑵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小金花、大嫂各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关: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与结尾,以及4~6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③朗读课文的四至六自然段。
④通过对以上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再见了,亲人”是对谁说的?是不是仅仅指课文中写到的这三个人?为什么称为“亲人”和“亲爱的土地”?(讨论)
这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来写的,因为他们在临别时候想起了朝鲜人民的深情厚意。
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因为志愿军也为朝鲜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介绍抗美援朝英烈的事迹)
第四关: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句来说。如:当志愿军请大娘“快回家休息”时,大娘会说些什么,问小金花“你怎样落泪了呢?”时,小金花会说些什么……)
查阅、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故事等。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
〖前提测评〗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定目标〗
1、领悟写法。
2、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3、开故事会。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用了哪些写作的方法。
⑵抒情叙事,相互交织:
(特别是情感线索,一脉相连。如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与这三段的最后一句话。)
1、听写。
1、请学生将课外搜集到的关于志愿军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0)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练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置疑问难:
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何成为亲人的呢?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第一自然段: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的意思。
再指名读,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个别读、齐读)。
师生再一起齐读最后两句话。
问:这样的人能不能被称作亲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代价什么意思?
(指为达到一个目的而付出的物力、精力。课文指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双腿残废了。)。
再指名读。
自由读,体会为什么大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大嫂是为了什么这样做,所以大嫂也称作亲人。
4、学习第三自然段:
大娘是亲人,大嫂是亲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们怎么看待?指名读。
理解噩耗是指不好的消息,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好的消息,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不好的消息。知道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
自由读。指名读。
重点指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齐读,再齐读。
为了一个中国战士,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这样的人我们称她为亲人。
5、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
同学们,刚才我们讲的这些人都是朝鲜人民,这三位就是朝鲜人民的代表,他们面对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外国人。(板书:志愿军)。
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6、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表演分别时的情景。
再交换角色表演。
三、总结,表演,练笔。
1、想象在告别时你是其中的一位志愿军,你会对朝鲜人民说什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表演。
2、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有血缘关系。
大娘不是亲人?
小金花朝鲜人民志愿军。
大嫂胜似亲人。
幼儿园教案《再见了亲人课件精选10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再见了亲人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