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202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
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学例2。(题略)
(1)教学例2的第一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一道题。
幻灯投影:第一道题的图,在每筐苹果边加画苹果树一棵。教师讲解每筐苹果是从相对应的苹果树上采摘下来的,平均每棵采摘25千克。
②全班学生看题、图后独立解答。
(2)教学例2的第二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二道题。幻灯投影出菜园的一排菜畦、教师讲述菜畦的意思,每畦可收菠菜150千克。
②学生独立解答。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板书算式。
2、棵苹果收。25×3=75(千克)
3、畦产菠菜:150×4=600(千克)
答:(略)
(4)提问:
①刚才例2的两道题中的第一个已知条件都是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都是讲平均产量。即单产量。
②两道题中的问题都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都是求总产量。
教师归纳、例2的两道题中的“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和“每哇收菠菜的重量”,我们叫它单产量。(板书:单产量)
“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
“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莱的重量”,我们叫它总产量。(板书:总产量)
(5)再问: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指名学生回答后总结出: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6)小结:我们掌握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个
关系式,平常在解答求总产量的应用题时只要找出单产量和数量,然后用单产量乘以数量就求出总产量了。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
问:谁能举出已知条件是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实际计算问题呢?
指名学生口述实例,并解答。
(2)试练。解答下列各题后,再分别指出每道题的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各是什么?
①每吨甘蔗可以产糖120千克,5吨甘蔗可以产糖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马铃薯收140千克,4畦收马铃薯多少千克?
③每吨海水可晒盐2千克,1000吨海水可晒盐多少千克?
二、课堂综合练习。
请指出下面各题分别属于哪一种数量关系?每道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分别是什么量?问题是什么量?(学生回答后,再解答出来。)
1、每双童袜2元,买同样的6双应付多少元?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5只母鸡每月共下蛋多少个?
3、蔬菜小组每平方米平均收大白菜25千克,一畦8平方米的菜地能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4、排球每个25元,学校买回4个用了多少钱?
三、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的第1—4题。
202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例2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教师:老师想说的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14,第3个数是21。(板书:7,14,21)你们知道我想说的第4个数是多少?
学生:28。
教师:我想说的第5个数是多少?
学生:35。
教师:你们是怎样猜到老师的想法的?
学生:老师,你报的数有规律,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后面的数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师:看来,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发现规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
教师: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小朋友在讨论装篮球的问题,小男孩说每8个篮球装一筐,小女孩问男孩16个,24个,32个,40个篮球分别装几筐。
教师:要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
学生1:列除法算式计算。
学生2:把条件和问题列成一张表会更清楚一些。
(2)填表发现规律。
①教师: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想法。书上也给我们列出了表格,我们先来完成书上第76页的表格吧。
②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表中第2行的'数不变。
学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数分别一个比一个大。
③教师:从你们刚才的发现中,你猜测到了什么?
学生: 这3行数的变化肯定有规律。
④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第1列3个数量为标准, 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⑤学生以第1列为标准,举例进行比较。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篮球的总个数和
装的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根据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么新发现?
(3)列式总结规律。
①教师:谁来列出筐数的除法算式?
板书: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观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③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④引导概括规律: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象的认识过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规律的必要性。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观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
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真能干!下面看看你能找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
(1)出示例2,学生按箭头指示的方向观察。
(2)教师: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第1个数720,7202=360,360即为第2个数。
第2个数360,3603=120,120即为第3个数。
第3个数120,1204=30,30即为第4个数。
除数依次增加1。
三、综合训练,深化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评讲。
①说说排列的规律。
②回答:后面两个数是怎样填的?
2.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找规律画图。
(2)说明方块的排列规律,展示画的图。
3.练习十四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了规律,还运用了规律,同学们真棒!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事物,发现规律,做有心人。
202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202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三、笔算比赛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202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P5—P7
教学目标:
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
3、鼓励学生根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大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能结合购物情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教学关键: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具: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货比三家
奇奇文具店:铅笔盒4.9元 橡皮2.63元 尺子2.5元
丁丁文具店:橡皮2.36元 书包8.2元 铅笔盒5.1元
豆豆文具店:书包8.5元 橡皮2.65元 水彩笔3.05元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4.9元﹤5.1元
答: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2、试一试
(1)10元5角﹥10元3角
(2)在○里填上“﹥”“﹤”或“=”。
2.45元○1.83元 2.68元○2.70元 7.09元○7.03元
三、练一练
1、在 里填上“﹥”“﹤”或“=”。
1.25元O2.4元 0.48元O1.3元 0.05元O0.50元
2、35×8 81÷3 45×3 210÷3
3、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小熊商店:毛巾3.82元 牙刷2.50元 牙膏4.35元
小猫商店:毛巾4.00元 牙刷2.62元 牙膏4.52元
小狗商店:毛巾4.10元 牙刷2.55元 牙膏3.85元
你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
4、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比一比同类商品的价格。
小结
作业:课后二题(jz139.com 迷你句子网)
202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02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记住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2、能正确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培养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通过归纳揭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定目标
1、"小小售货员"游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乘法应用题的一些数量关系。)
2、教师小结:从上面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应用题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同类型
乘法应用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口头展标l、2)。
[评析:通过游戏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标及时合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二、导学达标
1、求总价数量关系的教学。
(1)出示例1。
例1、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铅笔每支8分,买3支用多少钱?
②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多少钱?
③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多少钱?
(以上三道题让学生自己解答)
(2)讨论(出示讨论题,四个小组讨论)。
①例1中的三道题都说的是哪一方面的事?
②题里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要求的问题又有什么共同点?
(3)单价、数量、总价含义的教学。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结果进一步说明:像这样,每件商品的价钱或单位重量的价钱;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单价(板书"单价"):买商品的件数或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作数量(板书"数量");买商品一共用多少钱叫做总价(板书"总价")。请你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例子来。
(4)引导学生总结数量关系。
根据例1的三道题的解题规律,请同学们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学生总结,教师板书总结出的数量关系。)
(5)看教材,勾画重点句子。
(6)做一做
①指出例l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②举出生活中像例1这种求总价的应用题。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产生成功的愉快感。
2、自学求总产量数量关系。
(1)按照老师教同学们求总价的方法,请你们带着以下思考题自学例2
出示例2(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
例2、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地产莱150千克,4畦地产菜多少千克?
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①两道题都说的什么问题,它们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什么叫单产量?什么叫数量?总产量?
③知道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2)检查自学情况(投影出示检测题)。
①例2的两道题都是求的应用题。
②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或每哇地产菜的重量叫做,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波菜叫做,一共收多少菠菜叫做。
③写出求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④例2中的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各是多少?
⑤举出生活中像例2这种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评析:学生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也会学习知识的快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小结。
以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和数量,用单价乘以数量就可以求总价;知道单产量和数量就可以求总产量。
三、达标测评
1、将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相应的数量名称连起来。
(1)皮球每个35元,买4个皮球一共用多少钱?
数量总价单价。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有5只母鸡。每月共下多少蛋?
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2、先说出数量关系,再解答。
(1)学校买了4个排球,每个23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2)畜牧场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15千克,20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3、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4、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5、把下列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
(1)葡萄园每畦产葡萄200克,有3畦葡萄。?
(2)每双童袜2元,,应付多少元?(补充不同的条件,用不同方法解答。)
6、一个水果店运来150千克苹果,平均放在6个筐里,每千克苹果2元。每筐苹果多少元?(用不同的方法解)
[评析:测评题有密度,有梯度,既体现了基础知识要求,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1、2题是检查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是否都掌握;3、4题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这节课的基础,而且还要会"选材"和"组装";5题的第(2)题补充不同的条件,要求学生思路要广,思维要灵活;6题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略)。
202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202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后的基础上学习的一节复习课,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
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为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作好必要的准备。例如,在复习笔算15×12时,学生可以很快地利用学习的口算15×10=150,15×2=30,150+30=180进行计算。这样有利于贯穿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提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重点复习乘的顺序及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让学生再次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进一步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有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经历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2、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整理知识,提升学生将知识整理成系统的能力,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整理卡、多媒体课件、作业单、检测单
课前自整理:
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设计意图】自主整理,给学生留有充分回忆旧知、梳理旧知的时间,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课前谈话:
回忆,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播放舒缓的音乐)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简单梳理,从头脑中出现的“形”抽象出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与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预期效果。
【设计意图】开篇直入主题,目标明确,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心中有数”这样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迷茫,对学习有方向得引领。
二、民主导学
1.刚才你在头脑中想到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得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学生拿出课前独立完成的整理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归类,并形成知识体系,能自觉地尝试整理知识,培养整理知识的意识。
2.小组交流。
出示温馨小提示:
(1)交流时小组内做好分工。
(2)每个人组织好语言,表达要完整。
(3)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有疑问或意见可及时补充。
(4)组内进行补充完善。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口算乘法”这部分的成果与大家分享?(举例说明)
个人汇报
师:哪个小组与大家说说“笔算乘法”?
4.整理计算方法。
师:老师将他们的方法整理了一下,请同学读一下
5.小结。
同学们是总结、归纳知识的小能手。老师想考考大家运用知识的能力,设置5个关卡。如果闯关成功,得分最高者获得一个“智慧王冠”,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知识的整理,指导知识整理的方法,并通过交流提升,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学以致用
第一关:填一填
1.口算160×3,可以先算( )×( )=( ),然后在( )后面添上( )个0,结果是( )。
2.口算23×40,可以先算( )×( )=( ),再 算 ( )×( )=( ),最后用( )+( )=( )。
3.笔算48×51时,先用51个位上的1去乘( ),得( )个一,再用51十位上的( )去乘( ),得( )个十,再把( )和( )加起来是( )。
第二关:算一算
24×3 17×5 180×3 24×10
60×900 44×20 400×12 75×10
14×50 70×50 11×50 16×30
第三关:改一改
第四关:送一送(笔算并连线)
3420 2646 1222 3136
42×63 76×45 32×98 26×47
第五关:做一做
冬冬家有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
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
四、知识检测。
师:恭喜同学们顺利闯关,下面老师要对大家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拿出检测单在2分钟内完成。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我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掌握的更牢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后的基础上学习的一节复习课,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和大家分享:
1.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
这节课我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从“自主梳理建构、预设有效目标、指导复习方法、学生合作交流、知识检测”等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并通过交流提升,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合理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
整节课,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合理选择、整合和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的支持学生的学习、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学生也能熟练操作电子白板,学习积极性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是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
202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经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知识的整理过程,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在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前提下提高运算能力,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口算、估算、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培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解答。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错题引入,揭示目标
1、出示一道错题。
提问:这是前测题中一位同学的作业,对还是错?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先独立思考,写一写,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1):估算25×12≈25×10=250(把12看成10进行估算)
25×12≈30×12=360(把25看成30进行估算)
25×12≈30×10=300(两个乘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乘整十数,进行估算)
预设(2):口算25×12=25×4×3=300
预设(3):笔算
3、 小结交流情况并揭示课题。
师:我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25×12=660”是错误的。这些方法中有估算、口算和笔算。其实在本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今天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揭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查漏补缺
1、回顾单元内容。
说说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树形板书)
让我们检验一下自己学得怎么样。
2、复习口算算理。
(1)用20、40、50、80编几道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交流后得出:写算式时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说说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师:说说“20×40”你是怎么算的?
20×40=2个十×4×10=8个十×10=80个十=800
师:任选一题,和同桌说一说算理。
3、复习笔算算理。
(1)笔算练习。
①出示:24×63与42×36算出准确结果。
师:能口算吗?当不能口算时,我们需要笔算。
②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A:计算下面两题:
B: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C:带着你的发现,完成后一组练习。
D:与同伴说说你的发现。
(2)交流反馈。
①A组算式,完整说说笔算过程。
C组算式,说部分积末位对位问题(进一步明确算理)。
②说说你的发现,找找乘数的特点。
师:像这样的算式很有趣,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回文算式”。
师:有同学猜想回文算式的结果也一样。到底这个大胆的猜测是否正确,需要验证。
(3)小结笔算法则。
师:谁来说说,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练习,沟通方法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出示问题:三、四年级的同学去春游。大队长向辅导员汇报人数:每班48人,两个年级共12个班,共567人。用数学的眼光判断这句话是否有问题。你是怎么判断的?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积的末位上的数,快速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2、课件出示发票:
国税
师:这是商店老板给老师的一张发票,如果你是老师,你的判断是什么?
小结:在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可以解决问题,如:将“14”估成“10”,乘48已经大于412了,可以断定算错了。但是开发票,需要知道准确结果,因此要正确笔算。
师:如果三年级6个班所买的东西一样,数量一样,那么三年级一共要花多少钱?
3、春游活动中还安排了包饺子项目。
同学们计划要包480个饺子,全班平均分成了8个小组,每组6人。平均每人要包多少个?怎么解决问题?
4、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了春游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形成策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单元,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
师:通过复习,我们将口算、估算、笔算很好地联系起来了其实计算是一种工具,通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能让我们的计算稳操胜券!
师:刚才研究回文算式时,老师留了一个小秘密。其实简单的笔算中含有不简单的大学问,能使结果一致的回文算式中,因数是有特点的,课后可以继续研究。(附: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的积与两个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相等时,将算式从左到右与从右到左读,形成的回文算式,结果相同。)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在方框中填数
幼儿园教案《2024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精华10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年级下册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