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课件
发布时间:2023-11-11 微型课件微型课课件。
学生们享受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堂首先离不开老师认真提前备好的教案和课件。现在可以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课堂教案和课件了。教师制定的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阶段,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微型课课件”这个话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该文章!
微型课课件(篇1)
《我的母亲》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文是胡适在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事,叙述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
由于自身和家庭原因,现在学生只关注自己,一向不理解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位母亲的苦心,感悟母亲和孩子间的深厚情感。
另外,学生在组织材料和提炼材料能力上不足,如果不了解背景,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因而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拓宽视野。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
3.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和学习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
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看似无疑处挖掘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针对课文写法与段落上不懂的地方提问。
3. 运用圈点勾划信息点的学习方法,培养复述情节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一) 导入: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没有读过书,却把儿子培养成北京大学的教授,她23岁上守寡,做了别人的后母后婆,却把家里治理的井井有条,她是严师,又是慈母。她就是文学大家胡适的母亲冯顺弟。胡适先生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深的影响。”那么他的母亲给了他哪些影响,让他一生受用呢?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位母亲,共同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你搜到哪些资料,请你说一说。
1胡适简介 (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曾主修哲学。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才。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19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
课前安排预习,针对生字词语在字形字音乃至字意上来认识生字。
朗读课文,说一说“我”从母亲身上都学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试着在书上圈画出来。
授课时学生可以说:学到了母亲宽厚,善良,仁慈和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品行。学习上勤奋,做人上刚强。
那么从哪些细节体现出教子严格呢?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归纳出:“当我说轻薄的话时”和“督促我学习严格又是充满爱意”的环节时让同学找出“母亲用舌头舔眼翳”这一细节,并让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
当学生找出体现母亲温和宽容的句子时,再让学生读一读当债主除夕之夜到家讨债的部分,去体会文中平实的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让学生重点读这一细节“这样过年”“从不”这几个词都体现了母亲的包容和度量。
读过本文,你还有那些疑问,提出来让我们共同研究。
学生针对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提出:
1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到母亲,是否切题;
2写母亲对我的教导就可以了,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经过讨论可以分析出:前三段写自己在别的方面没有发展机会,除了读书外,给我做人训练的就是母亲,这样顺利过渡到母亲给我的深远影响。而第二个问题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母亲在平时待人接物方面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可见文章字里行间对母亲饱含怀念敬爱之情。
母亲常常为我们默默的付出,她的爱从不张扬做作,她把对你的关爱都融到你的生活细节中,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细节,模仿文章写一个小片断。
结语:母亲就像一棵大树,她的爱,她的榜样给我们一世荫凉,让我们在这样的大树的荫蔽下茁壮成长。
本次课的创新设计之处在于结合文章结尾提出“母亲给了我那些影响?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依据,从而揭示母亲性格,并且围绕母亲发生的事就像串珠子一样被串起来,从细节上分析了母亲的伟大品质。讲解时注重朗读,把握对细节的理解,给学生读书时间。
反思:胡适的文笔很有分寸,像“一丝一毫”“如果”这样的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在分析时有可能对词的分析不到位,需要课后补充。
板书是文章的思路的归纳,整体内容把握,本课设计主要从人物性格,即作者感情入手,概括文意。板书简洁,一目了然。
微型课课件(篇2)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五、学习反馈。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即本课达成目标)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如果我们大同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画出切实可行的简图。(注意:抓住大同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七、板书:
微型课课件(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9~70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1.师: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结合课件出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设计意图】由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导入课堂,自然地引出例题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预设1:左边的雕窗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右边的雕窗外面是圆的里面是方的。
师:我们可以将上述特征分别概括地称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师: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组合图形)你能用学具组合出这两个图形吗?
学生操作,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组合与位置关系,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产生。与此同时,激活了原有的关于组合图形的认识,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
预设1: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师:只告诉你这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你能计算出这两部分的面积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的?
预设:正方形的面积是2×2=4(m2),减去圆的面积(3.14 m2),等于0.86 m2。
师:在右图中你能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吗?(不能)该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呢?
追问: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相当于什么?(底是2 m,高是1 m,相当于圆的直径和半径。)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师:这样一来,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呢?相当于什么?(底和高都是1 m,相当于圆的半径。)
师:那么,圆与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练习,分析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得出公共边以及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达成问题的解决。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只用几个简单的设问,引出的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展示。
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左图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师:像这样,你能计算出右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师: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1 m代入上述的两个结果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一般的数学规律是本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利用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
(1)有一块长20米,宽15米的长方形草坪,在它的中间安装了一个射程为5米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它不能喷灌到的草坪面积是多少?
(2)一件古代铜钱的模型(如图),已知外圆的直径是20cm,中间正方形的边长为6cm。这个模型的面积是多少?
在每个正方形中分别作一个最大的圆,并完成下表。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汇报展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正方形面积为,圆的面积为,面积之比为。
师:如果是在圆内作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就作为今天的课外作业。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的设计在于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强调对结果进行验证的意识。拓展练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进一步揭示了圆与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微型课课件(篇4)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 说教材
《我的母亲》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文是胡适在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事,叙述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
(二) 说学生
由于自身和家庭原因,现在学生只关注自己,一向不理解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位母亲的苦心,感悟母亲和孩子间的深厚情感。
另外,学生在组织材料和提炼材料能力上不足,如果不了解背景,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因而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拓宽视野。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
3.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和学习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 说教学方法
1. 启发提问法
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看似无疑处挖掘问题,解决问题。
2. 质疑讨论法
让学生针对课文写法与段落上不懂的地方提问。
3. 运用圈点勾划信息点的学习方法,培养复述情节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没有读过书,却把儿子培养成北京大学的教授,她23岁上守寡,做了别人的后母后婆,却把家里治理的井井有条,她是严师,又是慈母。她就是文学大家胡适的母亲冯顺弟。胡适先生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深的影响。"那么他的母亲给了他哪些影响,让他一生受用呢?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位母亲,共同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板书)说明:
(二) 介绍作者及其母亲资料
你搜到哪些资料,请你说一说。
1胡适简介 (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曾主修哲学。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才。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1916年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
2介绍其母:冯顺弟。
(三)检查预习
课前安排预习,针对生字词语在字形字音乃至字意上来认识生字。
(四)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五)再读课文
朗读课文,说一说"我"从母亲身上都学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试着在书上圈画出来。
授课时学生可以说:学到了母亲宽厚,善良,仁慈和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品行。学习上勤奋,做人上刚强。
那么从哪些细节体现出教子严格呢?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归纳出:"当我说轻薄的话时"和"督促我学习严格又是充满爱意"的环节时让同学找出"母亲用舌头舔眼翳"这一细节,并让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
当学生找出体现母亲温和宽容的句子时,再让学生读一读当债主除夕之夜到家讨债的部分,去体会文中平实的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让学生重点读这一细节"这样过年""从不"这几个词都体现了母亲的包容和度量。
(六)质疑探究
读过本文,你还有那些疑问,提出来让我们共同研究。
学生针对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提出:
1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到母亲,是否切题;
2写母亲对我的教导就可以了,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经过讨论可以分析出:前三段写自己在别的方面没有发展机会,除了读书外,给我做人训练的就是母亲,这样顺利过渡到母亲给我的深远影响。而第二个问题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母亲在平时待人接物方面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可见文章字里行间对母亲饱含怀念敬爱之情。
(七)拓展交流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八)作业
母亲常常为我们默默的付出,她的爱从不张扬做作,她把对你的关爱都融到你的生活细节中,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细节,模仿文章写一个小片断。
结语:母亲就像一棵大树,她的爱,她的榜样给我们一世荫凉,让我们在这样的大树的荫蔽下茁壮成长。
四、 创新与反思
本次课的创新设计之处在于结合文章结尾提出"母亲给了我那些影响?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依据,从而揭示母亲性格,并且围绕母亲发生的事就像串珠子一样被串起来,从细节上分析了母亲的伟大品质。讲解时注重朗读,把握对细节的理解,给学生读书时间。
反思:胡适的文笔很有分寸,像"一丝一毫""如果"这样的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在分析时有可能对词的分析不到位,需要课后补充。
五、板书
板书是文章的思路的归纳,整体内容把握,本课设计主要从人物性格,即作者感情入手,概括文意。板书简洁,一目了然。
严以教子
母亲 宽以待人 怀念 敬爱
刚 气
微型课课件(篇5)
本文作者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7月初,他应一些台湾学者之邀,赴台讲学,期间,他游览了著名的阿里山,并为之陶醉,回国后写下此文。文章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文章文质兼美,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移步换景”的写法,故在教学中作简单处理,把主要精力放在品评、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上,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品味作者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1、按游踪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营造学习氛围。
一、导入 品评《高山青》的意境,引出“阿里山”,导入本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阿里山的美景。多媒体<高山青>
教师故意读错“桧”字。(如此美文,本不该读错,但为了引起同学注意字词,忍痛为之,且选择了文末的学生易读错且又便于发现错误的词。)
四、理清思路。
教师提示方法:从文题看是“纪行”, 可以找出作者的“行踪”。
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学生跳读全文,找作者“行踪”,然后回答。
五、学生讨论、交流,找出文中描写阿里山景色的段落,分别朗读。
六、反复诵读、想像、品味美文、美景。
1、一同学读文章,同桌闭目想像阿里山美景;
2、欣赏阿里山风光图片,回味文中描写的阿里山美景,品味作者用词及语言美。
七、通过以上诵读、品味,学生摘抄优美语句,体会语言特色并用固定格式说明原因。这里准备一些例句,用以启发学生并提供比较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化认识。
这一句用 (的方法)描写(展示、突出、表现------)了
第三板块 仿写练习 .总结升华
微型课课件(篇6)
《寻找时传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
2、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3、学会"对比"思考方式。
二、教学重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小黑板
七、教学流程:
1、导入:
2、介绍通讯知识:
概念: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类别: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
特点:报道祥细深入;注要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评论性。
3、消息与通讯的比较
标题 电头、导语 篇幅 表达方式
消息 引题、正题、副题 有 短 概括、简洁
通讯 正题、破折号引起副题 无 长 具体、细致
例:(消息标题)"织女"安卧"广寒宫"(引题)
四棉设置恒温休息室解决女工休息问题(正题)
4、生字词(形近词对比)
① 偌(ruò)大 诚挚(zhì) 揣(chuǎi)着 黯(àn)然
老茧(jiǎn) 淳(chún)朴
② 解放 差别 ③ 揣着 崇高 沧桑
解差 差劲 惴惴不安 鬼祟 苍翠
姓解 出差 瑞雪
参差
5、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课文(板书设计)
who 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 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 寻找 干不好,大家不方便
正侧面描写 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 when
北京 以前:义务掏粪热、预约、光荣、价值观崇高
现在:不体面、嫌弃、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6、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却有不少带有机锋的语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含有机锋的地方。(机锋: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波澜不惊,但在平静舒缓的话语中反映着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的锋芒直指人性中最隐蔽最脆弱的地方。)(1)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2) 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3) 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4) 这世界,变化真大!
(5)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6) 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7、本课小结:
纵观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老师通过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能学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比"。
微型课课件(篇7)
《桃花源记》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它的微型课教案。
理解桃花源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社会的象征含义。把握其永恒性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社会的象征含义。把握其永恒性和局限性
1、“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给人怎样的联想?
2、“世外桃源”何以称为“世外”?她究竟在何处?围绕她又有怎样的传奇?
4、提问理解有疑问的语句,合作探讨;落实全文翻译。
1、你认同“不足为外人道”的说法吗?桃花源有哪些方面是值得向外人称道的?
2、桃花源中人强调“不足为外人道”,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意味,流露出哪些信息?
3、平淡日常的农耕生活为什么被桃花源中人如此珍视?(桃花源作为一面镜子,反照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背景?)
4、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反映了陶渊明怎样的内心世界?寄托了他怎样的精神追求?
1、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作者虚构的?作者在行文中侧重于体现其真实性的一面还是侧重于体现其虚幻性的一面?
2、作者对桃花源亦真亦幻的处理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增强其传奇色彩,更令人难忘,更引人遐想。
3、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精神家园的桃花源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社会怎样的特点?
4、如果确有一个机会,你是否会选择生活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中?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
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例如:
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
过去的诗人对此就有不同解释。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按这种说法,渔人这天并非出来打渔,而是为了欣赏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觉间来到桃花林的。南宋诗人谢枋得的看法与此不同,他写道:“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这是说,渔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缤纷”,自然有不少花儿落在水面,随流而下,渔人是在看到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达桃花林的。这两种说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却也无妨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
2.渔人何以敢入洞?
渔人见桃林面积之广(“夹岸数百步”),又是纯一色的桃树(“中无杂树”),为人间所罕有,已有“寻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尽头,发现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为这是“天外有天”的标志,便决意去追寻光源,满心希望能由此而直达仙境。
3.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村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近六百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为培养学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不宜过多,更不宜琐碎,要给学生留出自己发挥想像的余地,办法就是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表达了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客观的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中考考点)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微课程课件必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根本。我们为您精心准备了“微课程课件”的相关资料敬请查收,我相信您会因此受益匪浅!
微课程课件 篇1
科目: 美术课题: 小动物
教学内容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4日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易学的笔触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
2教孩子们用简单流畅的线条和基本的几何图形来总结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培养绘画的几本技能;
三。通过贴近生活的简单笔触培养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引导他们在平凡的风景中发现生命的美;
4让孩子用毛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一、比比谁的红旗多?(3分钟)
分发画笔,并宣布上课纪律,表现好的小组奖励红旗(画的),看哪个组红旗多,如果全班表现好,完成教学任务,就奖励一个小故事。
二、猜猜我是谁?(5分钟)
在正式上课前,列出一些有趣的小动物猜谜语供大家猜猜:(根据班级情况,猜5个左右)
1.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青蛙)
2.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边。(乌龟)
三。耳朵像扇子,身体像山,鼻子又长又长,帮人做事。(大象)
4嘴像铁锹,脚像小扇子,左右行走,在水面上划船。(小鸭子)
5.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论遇见谁,总爱喊妈妈。(山羊)
三、跟我学画画(20分钟)
1开始教学生如何画动物,从简单的动物开始(例如蜻蜓和鱼)
2教学生画三种不同的动物。在画第三种动物,如蜜蜂时,时用不同的绘画方法。
四、我手画我心。
1引导孩子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鼓励它们用自己的方式画画,用自己平时的形象创作小动物形象。
2画完后,展示作品。如果台上的学生能说出来
是什么动物,就给予表扬,画的不好的给予鼓励。
3.挑选优秀作品贴墙上。
学生活动
1根据老师提出的谜语猜小动物。
2**教师自学绘画(蜻蜓、鱼和蜜蜂)。
三。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你最喜欢的动物。
4在小组中,猜猜其他学生画什么动物。并比一比谁画得最像。
微课程课件 篇2
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等方面教育。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职业教育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因此,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放在首位。国际护士协会指出,护士4项基本职责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因此,护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更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我校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以未来护理职业素养提升及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临床护理专家合作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努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进行育德实践。
笔者作为课程带头人,现将我校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做法报告如下。
一、课程教学设计
1.1德育为先,能力本位
能力素质是高职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视的,课程团队改变传统的重理论传授、轻能力素质养成的观念,重视能力素质培养,将课程内容合理整合,采用理论与病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2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而本课程团队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有效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3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
从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课程团队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调整,同时采取病例分析、临床不良事件反思、仿真实训以及临床见习等方式与前导后续课程相衔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良好职业素养,注重其未来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思政基本思路
2.1在课程教学文件中强化价值引领功能
在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中充分体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
2.2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强调、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独特作用,与思政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产生合力。教学实践中,我们课程组达成的共识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思政,但不能把课堂变成思政课程课堂。
2.3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儿科护理课程教师应积极通过学校搭建的课程思政工作平台,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组建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形成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并利用多种途径与其他院校同仁经常性交流探讨,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学中的育德能力。
三、课程思政做法
3.1引入正、反向临床经典案例及社会热点事件
课程组教师和行业专家一道,不断挖掘《儿科护理》课程的育德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搜集并精选正向、反向临床经典案例,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加强价值引领,如:敬业、奉献、责任意识、视患如亲等。例如,在学习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这一内容时,正向案例选取“林巧稚与五胎妈妈”,而反向案例选择“关键的24小时”。由此来引导学生要敬業,要有爱心、责任心。
3.2小组协同,团队合作
教学中采用团队学习法,使得每个人责任扩大化,更加积极进取,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此来促进学生沟通表达、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的提升。
3.3设置情境,角色扮演
对人的尊重、认可、关心、爱护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其必要性、重要性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最为突出和显著。教学中,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富含人文精神的情景模拟扮演,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三结合。
3.4多元化评价,凸显德育为先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纳入德育/素质标准,当素质要求不达标时,总体考核结果即为不合格,强化学生对自身的素质要求。
四、课程思政效果
通过探索和实施“课程思政”,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注重价值引领的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教学文件全方位渗透德育元素,落实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切实保障全过程育人;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师生更加享受每一节课,营造出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打造了一支专技结合、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学风优良、具有创新精神、较强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优秀教学团队,为“培养适合临床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我们也期待,改革成果可以在其他课程应用推广,带动更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最终是社会各用人单位和广大患者受益。
微课程课件 篇3
教案(首页)
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教学内容:
绪 论
0.1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机械,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一、机器
机器的概念多少年来已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并不断发展。机器的种类繁多,构造、性能、用途各不同,但有三个共同的特征:
① 人为的实物组合(不是天然形成的);
② 各运动单元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③ 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凡用来完成有用功的称工作机,凡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称原动机。
二、机构
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的各构件(包括机架)的基本组合体。
具有①②两特征。
很显然,机器和机构最明显的区别是:机器能作有用功或转换机械能,而机构不能,机构仅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两者之间也有联系,机器是由若干个机构组成的系统,最简单的机器只有一个机构。
三、基本概念
构件:运动单元体
零件:制造单元体
构件可由一个或若干个零件刚性连接而成。
机架:机构中相对不动的构件
原动件:驱动力(或力矩)所作用的构件。→输入构件
从动件:随着原动构件的运动而运动的构件。→其中输出预期运动的称输出构件0.2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及在培养人才中地位、任务和作用
一、研究内容
1、机构的结构学:
① 机构
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
② 机构的组成原理;
1、机构的运动学:
从几何观点分析机构的运动规律,按已知规律设计新机构。
2、机构和机器的动力学:
① 机构各构件的力分析、惯性力的平衡;
② 确定机械效率、已知力作用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
③ 作用力、构件质量和构件运动之间的关系,即机械的运转和调速问题。
以上内容也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1、机构和机器的分析: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力作用下真实运动
2、机构和机器的综合(设计):运动设计、机构的平衡、机器速度波动的调节。
二、在培养人才中地位、任务和作用
地位: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作用: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0.3 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机械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机械正朝着高速、重载、高精度、高效率、低噪声的方向发展;机械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机械学科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相互渗透,诞生了若干新学科,如机械电子学、仿生机械学、机器人机械学、机械CAD等。
机械原理的研究课题与日俱增:
1、新机构不断涌现—如自控机构、机器人机构、仿生机构、柔性及弹性机构、机电气液综合机构等。
2、注重机械的动力性能—在机械分析与综合时,由只考虑运动性能过渡到同时考虑其动力性能。
3、考虑机械的动态特性—机械在运动过程中,构件的振动和弹性变形、运动副的间隙和构件尺寸误差,对运动及动力性能的影响。
4、连杆机构—重视空间连杆机构、多杆多自由度机构、连杆机构弹性动力学和动力平衡研究。
5、齿轮机构—发展齿轮啮合原理,提出了许多性能优异的新型齿廓曲线和新型传动,加速了对高速齿轮、精密齿轮、微型齿轮的研究。
6、凸轮机构—重视对高速凸轮机构的研究。
7、新的设计手段日新月异—在对机械的分析与综合中,计算机的作用日益重要,发展并推广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优化设计、考虑误差的概率设计。
教学设计:
绪论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明确本课程的目的及重要性。在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时,可先就本课程的名称“机械原理” 指出:顾名思义本课程研究的对象自然是“机械” ,然而什么是“机械”呢?本课程研究的有关机械的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可先概括地介绍一下关于“机械”、“机器”、“机构”等概念,然后再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机械(如内燃机、牛头刨床、电动机)的动画,经过演示和分析,说明各种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各种机构。然后进而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内容,并最后概括为机构的分析和综合两个方面的问题。
至于“为什么学”的问题,可就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机械原理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强调本课程是一门主干的技术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起“桥梁、过渡”作用。同时,结合介绍机械原理学科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的作用,介绍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概况。
最后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和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从而说明“如何学好本课程”。
在讲授本节课时,要始终想着讲授的重点是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坚定学习的信心。在准备时,应寻找几个应用实例,活跃课堂气氛。
微课程课件 篇4
一、本课说明
本课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对刚建立的课程表进行编辑,包括绘制表格斜线表头、插入空行、对齐表格的文字。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对表格进行各种编辑调整,使课程表越来越好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
了解表格的单元格的多种对齐方式,熟练选中表格的单元格、行和列。
2、技能性目标
掌握在表格中绘制表格的斜线表头的方法,能够在表格中插入和删除行,会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3、情感性目标
通过对编辑课程表的基本方法的介绍,以及协作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友爱、合作的情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绘制斜线表头;
(2)插入行;
(3)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
2、教学重点
(1)绘制斜线表头,并输入文字;
(2)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
四、教学准备
上一节课制作的课程表、水电费统计表。
五、教学过程
1、展示作品、激发兴趣。
(屏幕展示上一节课完成的课程表和编辑后课程表)请同学们比较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观察、汇报。
对,后面一幅课程表进行了编辑,输入了表格斜线表头、插入了空行、对齐了文字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绘制斜线;
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帮助。
(2)指导学生在表格中插入行。
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设置表格中文字的对齐方式。
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巩固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课的`“试一试”。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心得。
4、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后,小组同学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和作品完成情况对书中的“评一评”打上星星。
教后反思:
上课时,先展示编辑后的课程表,让学生比较编辑前的课程表和编辑后的课程表的不同,指出前一课制作的课程表的不足之外,使学生对表格的编辑修改越来越有兴趣。
微课程课件 篇5
在我们班上有这么一个人,我们对他都很熟悉。他呀,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洁白的牙齿。他活泼可爱,热情大方。有一次,写作业的时候,我忘了带笔,他马上借给我一支。
同学们,你们猜,这个小朋友是谁?
⑵师:大家猜猜看,他是谁?学生贴“名片卡”。老师根据名片卡进行教学指导。问题一:你为什么猜**?
问题二:为什么答案会有这么多?是因为他们没有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
师出示正面范例(幻灯片出示范例),引入教材中人物的描写方法。学生读一读,学习方法。
⑴外貌描写:
(课件出示)他的头发又黑又硬,一根根向上竖着……学生读这句话,说说这个同学头发的特点
师:回到老师一开始出示的范例,这段文字写了这个同学的头发、眼睛、嘴巴、牙齿,但没有抓住最有特点的写,所以大家猜不出是谁。
⑵性格特点:
师:有时人物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外貌上,还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课件出示:他特别爱笑,一个小笑话就能他让笑个不停……)
学生读,师:这写出了人物独有的性格特点,让读者一读就能猜出了这是谁。
回到老师一开始出示的范例:他活泼可爱,热情大方。有一次,写作业的时候,我忘了带笔,他马上借给我一支。
这种乐于助人的例子,在很多同学身上都会发生。那我们在举例的时候,就要写出人物的独特。越独特,就越能让人一看就猜出是谁。
⑶品质描写:
他关心班里的每个人。有一次我数学没考好,心情不好,他主动来安慰我,还送给我一盒酸奶……
学生读,师:在这里,人物的描写举出了一个同学关心他人的例子,让读者在读的时候,了解了人物的优秀品质。我们的习作,尽量描写出同学真善美的一面。
⑷特长描写:
他酷爱踢足球,也喜欢跑步,经常能在操场上看到他奔跑的身影……
师:这次的习作怎么让读者一读你的习作,就能猜出他是谁呢?独有的特长描写,必不可少。这里形象、具体地说出了这个同学爱踢球的特长。
师:除了课本上提到的这四个方面,我们在表现人物特点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选择哪些方面表现?生发言,师相机板书
师总结:在描写人物时,我们可以抓住特点,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人物的独特。
预设1-2名外貌上很有特点的模特上场(做好预设),其他同学观察,他们在外貌上有什么特点,说一说。用同样的方法来说性格特点、特长等(做好预设)(幻灯片)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同班同学……
⑶师小结:大家就可以学着这样,从不同的方面,抓住特点来写人物。
老师提出习作要求:你选的是谁?他有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选择一两点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开头要空两格。
1.老师挑选写的比较好的几份习作,张贴在教室,学生进行围观学习,贴“名片卡”猜一猜他是谁
2.讲评3-4份习作,让作者上台进行朗读,台下的学生进行猜测:习作中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师相机进行习作的指导
微课程课件10篇
我们希望能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微课程课件”,并确保您感到满意。我可以给您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但最终决策权在您手中。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重要工作,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学生的反馴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动态的反馈。
微课程课件【篇1】
作者:茅樱欢
**:《文理导航》2013年第33期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学校和老师都在努力争取用最简单的方法教会学生最复杂的知识,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尽情遨游。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老的文化及教育理念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淬炼最终形成了一系列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接触到国外简单、精炼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后,就会发现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必须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小学美术课程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欣赏水平、审美观念,以及道德情操等,所以小学时期美术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下面就以小学美术课程中活动设计为例,概括介绍一下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 创新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据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年龄是人生中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接受新事物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个性兴趣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美术可以提供他们最基础的审美观念,提高其欣赏水平和道德情操,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授美术课程时太过于保守,只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授而不是以学生为重点的学习,这就会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程失去兴趣、厌学等现象。
因此,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注重美术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教学思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有兴趣,学习什么课程都是手到擒来、行云流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前的思想,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只不过是学生漫长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可以让他们的走的道路更顺利、平坦些,而不能取代学生,着重的把教育思想放在如何教会学生上,还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可把以前被动式的学习转换为主动的求学,学生才能在改革的教学模式中受益无穷。例如在进行“贺卡”教学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贺卡的理解,在设计贺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主进行设计,激发学生对贺卡方面知识的学习,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亲自制作贺卡。
微课程课件【篇2】
这节课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对情感的感悟,通过学生自读、自悟,逐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更注重问题的生成。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动笔的良好读书习惯,受益终生。另外,这节课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想像说话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很自然的渗透了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
教学设计不是教师上课的范本,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同教材的使用一样,教师要和学生一同走进教材,但还要一同走出教材。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非常浅显的、好笑的,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就等于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对于学生已经了如指掌的内容,即使教师精心设计了,也毫不吝惜地舍弃。
微课程课件【篇3】
1、组织教学,师:操作课件,让孩子们观看小人书哭了,引导幼儿讨论:小人书为什么哭了?(原来是小人书被有的小朋友撕坏了,所以哭了)
2、幼儿自由发言,让孩子说,师引导幼儿说说怎样保护书,孩子大胆说。幼儿:不撕书、不破坏书、不在书上乱写等。师:总结怎样爱护书。
3、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歌曲的名字是:小人书不要哭,你们想学吗?(想)。
4、放录音,让幼儿欣赏一遍歌曲,大体上了解歌曲歌词的意思,教师讲解歌曲歌词。让幼儿了解知道小人书哭了的原因。
5、教师示范演唱一遍歌曲,让幼儿再欣赏一遍。教师教幼儿学说歌词。师说一句,幼儿说一句,和教师一起说歌词。
6、学唱歌曲,教师完整演唱歌曲,鼓励幼儿小声跟唱。分成2组比赛演唱歌曲,看哪组唱的好。
7、教师和幼儿共同演唱,在幼儿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由编动作,表演歌曲内容。
8、让幼儿共同讨论:我们应该怎么保护书?把破的书放到区角中,进行修补。表扬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微课程课件【篇4】
1选题
《C#程序设计》内容涉及范围广泛,选题应立足于课程实践,兼顾学生的兴趣、社会的需要和知识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有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又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在内容上一定要丰富、新颖,特别注意难度适中,不能让学生可以轻易在网上直接查找到完整的源代码,然而也不能难度过大,让学生觉得束手无策,一点可学习、借鉴的知识都查不到。因此,选题来源上,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方式一:汇集指导教师主持或参与过的横、纵向课题作为选题,我校具有农业背景,为现代化农业服务,横向课题以各个农场的实际项目为主,为农场高效生产、科学管理搭建信息化平台,例如,温室大棚监控、党建管理系统、田间灌溉系统等,纵向课题包括厅局级科研项目,省、国家级自然基金项目,例如,奶制品溯源管理、育秧棚植株苗间监控、母猪发情行为采集系统等;方式二:来自往年大学生创新项目,如智能牛舍监控系统、仔猪饮水量管理系统等。选题时一定注意控制设计的工作量,明确训练的核心内容,并将题目及时下发。
2创新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利用课程设计一、两周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里只将C#课程设计视为其中一个环节,作为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次尝试和探索。不同的需求,设计出的程序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学生展现其创造力,学生可以设计出赏心悦目的界面、实用的功能按钮、功能封装的自定义函数,编写数据库操作的'触发器和存储过程,及下位机的读写命令等等。凡是学生想要做的,就鼓励其大胆尝试,并配以指导教师,解决技术上的瓶颈问题,即使尝试失败了,也要求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总结教训,失败是为下次成功做最好的积累。
3时间安排和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的题目多源自于实际项目,学生对于实际项目的需求和设计目标缺乏感性认识,盲目开始设计,会多走弯路,影响设计的时间进度。因此,在课程设计正式开始前,学生需要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基础知识储备和项目需求储备。基础知识储备在《C#程序设计》的理论课程及其前续课程中已讲授;对学生而言,大部分实际项目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眼界,因此,花费时间,深入了解整个实际项目流程非常必要,步骤为:首先,为学生提供每个项目负责教师的联系方式,要求学生自己主动沟通,了解课题的实际需求;其次,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已了解需求的学生向其它学生表述项目需求的核心内容,通过学生的表述及其他学生的理解情况,评估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求学生在开展设计前提交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前期准备就绪,正式进入实际操作环节,指导教师在该环节中,应多听少讲,主要负责科学评价和必要的技术指导。实践环节的考核,其方式和评分方法要实现公平、公开和公正是相当有难度的。通常在掌握学生基本编程能力的基础上,对其系统功能的实现进行考量,额外增加其创新部分的奖励。目前采用的考核为“三道基础问题的上机操作+系统汇报”结合的方式,尽管这种做法,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此方法已在我校《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中连续实验了的总人数多于参照班,课程设计的题目类型覆盖面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及需要选择题目,并且在掌握了需求的基础上开始设计,因此成绩相对理想。实验总体效果表明,对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结论
本文利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结合农业特色背景,从选题出发,对创新能力培养、时间安排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调整,并开展了多轮实践,从成绩比较结果表明,此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选题模拟实际项目,学生掌握实际编程能力,有益于缩短参与企业项目的对接时间。
微课程课件【篇5】
课程名称:可爱的扶沟
1、 课程资源:一方面通过网络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
二、课程类别:历史人文
三、授课对象:6年级学生
四、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扶沟的历史渊源。
2让学生了解扶沟的历史人物和风景名胜。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5、 课程内容:历史人物、旅游景点、历史故事、工农业发展、辉煌教育。
六、课程实施:
1通过组织学生**,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
2通过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7、 课程安排:18学时,每周1节课。
附一课时教案:
《抗日爱国名将吉鸿昌》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的
1体验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吉鸿昌的革命精神。
2理解革命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3.了解吉鸿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吉鸿昌《就义诗》四字词语做成投影或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1.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 认识作者
吉鸿昌(1895-1934)生于河南扶沟。1913年参加冯玉祥的军队。他因英勇善战被提拔为旅长和师长。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人称“吉大胆”。1930年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
1931年8月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他周游欧美,发表反日演讲,寻求国际支持。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将日军驱出察境。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在天津开展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他被国民党复兴会特务刺伤,11月24日在北平军监狱英勇牺牲
3. 读书交流,体验情感。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书本上,三言两语都行。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 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如有遗漏或不完整之处,其他同学应加上。
4. 朗读感悟,升华情感。
(1)通过轻声读、放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读课文,同学互评,教师点拨,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感。
(2)朗读吉鸿昌在刑场上以树枝为笔、以地为纸书写的《就义诗》,加深感悟。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5.赏析《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虽寥寥几笔,却将他临难时的愤懑之情直泻而出。1933年5月,吉鸿昌同冯玉祥等组织,与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同盟军军纪严明,同仇敌忾,收复了许多失地,深受全国人民的拥护。
大敌当前,外侮在即,然而蒋介石**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意志,公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屈膝退让,对内疯狂**抗日爱国志士。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吉鸿昌将自己的命运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一个革命者的宽广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后两句,紧承上句,“国破尚如此”,“国破”是因其壮志未酬身先卒之憾恨而让他刻骨难忘。东北沦陷,生灵涂炭,而日寇的野心也肆意膨胀,华北危急,平津告难,在此国之将亡之际,腐败的国民党**依然推行其不抵抗的**政策。吉鸿昌早已抱定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毅然决心。
如果你不能死在抗日战线上,留着这个头骨又有什么意义呢。其悲壮之势,豪迈之情,直逼云霄。
6.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精神?
诗歌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为没有能够死在抗日的战场而深感遗憾和对民族前途的无比担忧以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
7.拓展练习
就义诗杨超 漫天风雪漫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愁。
[注]杨超(1904-1927):江西德安人。1925年加入北京大学共产党,1927年死于南昌市得胜门外下沙窝。
(1)默写吉鸿昌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2) 第一句话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悲壮寥廓。为庄重激昂和悠闲的义做铺垫和渲染。
(3) 第二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更强烈、更坚定地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4)三四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理想?
作家死后,他将继续革命,消灭敌人。它表达了对革命结束的决心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5)拓展延伸,陶冶情感。在家长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吉鸿昌的相关信息。
微课程课件【篇6】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小组讨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5、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6、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7、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微课程课件【篇7】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经过世代的沿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逛花市、写福字、贴春联、画年画作为崂山新年民俗文化的代表,充满喜庆与寓意的花儿不仅扮靓了环境,更是讨一个花开富贵、锦上添花的好彩头,对仗工整的春联架起了情感沟通的桥梁,色彩鲜明的年画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形式多样的福字寓意着人们对新年幸福的期盼。
《指南》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本主题通过大班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他们对崂山春节习俗的了解和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对即将到来的中国年充满憧憬。
大班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究欲望,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
随着他们社会经验的丰富、感受力的提高,幼儿越来越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针对大班幼儿的身心年龄特点,我们创新传统游戏形式,借鉴体验馆中富有情境的买卖游戏,创设富有崂山大集特色的庙会场馆,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感受逛庙会的热闹和欢乐。
花市上色彩斑斓的花儿和热闹的叫卖声引发幼儿对浓浓年味的体验,琳琅满目的民俗年画映入眼帘,油彩画卷拓印出猪年的喜庆,新春贺礼在篆刻印章下承载着对亲朋好友的满满祝福,民俗照相馆中一张张相纸记录着孩子们幸福的笑脸,一个个福字汇聚到一起化为新年最美的祝愿。
《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变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在“花儿开逛花市”的次主题中,通过参观花卉市场、欣赏各种花卉,感受花儿为生活增添的艺术美;在“写福字贴春联”的次主题中,通过调查访问和交流了解春联的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对崂山民俗产生兴趣;通过粘贴、线描、泥工等形式制作百福图,感受福字蕴含的深远寓意;
在“展年画迎新春”的次主题中,通过拓印、临摹等艺术形式创作年画,布置年画展馆;通过民间艺人现场制作年画,零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崂山人乐于传承古风,将鲜活纯真的年俗文化保存在千家万户。崂山的春节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借助“崂山娃逛庙会”让幼儿深入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悠久历史,将浓浓的乡情根植于心中生根发芽。
核心经验:知道花的种类及寓意了解春联和福字的美好涵义感受传统年画的艺术美萌发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课程目标
1、健康:了解崂山人春节期间的饮食特点,知道新年期间应合理饮食,不要暴饮暴食;能在较冷的天气坚持参加户外活动,不中途退出,不怕累、不怕冷;能根据天气和运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量,及时穿衣保暖;掌握躲闪跑、跳跃等身体动作,锻炼平衡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
2、语言:能说出自己喜欢的花的特征,能用比较恰当的语言对花进行描述;能通过多种途径主动搜集崂山民俗对联,尝试朗诵并创编句式押韵、对仗的春联内容;愿意听身边人讲述崂山民俗民间故事,感知崂山地域文化特色。
3、社会:初步了解花卉市场的功能,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体验逛花市的乐趣;萌发热爱崂山、为家乡的新变化感到骄傲与自豪的美好情感;知道崂山过年大集、崂山庙会、元宵喜乐会等具有崂山特色的家乡盛会,通过对比观察、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了解崂山新年民俗文化,加深对家乡变化的认识与感受。
4、科学:知道自己的家乡崂山是民俗文化的特色地域,通过游览、参观、交流等方式, 了解家乡崂山新年庆祝的独特方式;了解冰花冻住时需要的温度,学习看图示制作冰花并做好记录;知道春节前忙年的具体时间和相应的民俗习惯,让幼儿在多次翻阅查找中了解日历的内容和作用。
5、艺术:了解插花艺术,尝试创作自己喜欢的插花作品,感受插花艺术的美;会看歌曲图谱,并能在与同伴合作的基础上迁移经验来学习舞蹈;喜欢参加与崂山有关的丰富有趣的崂山新年民俗活动,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绘画、美术制作、歌唱、舞蹈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及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微课程课件【篇8】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要求设计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就让我以以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这一课的教学计划简介为例说说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生(社会)创新教学设计的理解。
首先确定《当灾害降临的时候》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材上只有地震和洪水来临时的内容,而火灾、飓风等天灾人祸来临时的内容就没有,于是我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这样设计了教学环节:
活动一:地震灾害 活动二:洪水灾害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自然灾害 活动四:灾害预防预报有良方 活动五:灾害中的自救 活动六:灾害无情人有情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灵活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但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微课程课件【篇9】
大学课程教案
大学课程教案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的路线图,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一个优质的大学课程教案能够确保学生全面掌握课程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表现。本文将详细讨论大学课程教案的重要性、教案设计的原则以及如何编写一个生动具体的教案。
一、大学课程教案的重要性
1. 为教师提供指导:教案为教师提供了课程的整体框架和分解细节,通过清晰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规划合理的教学过程,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2. 提供学习指导:教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详细列出了每个学习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促进他们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
3. 提高教学质量: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组织学习活动,使得教学更具条理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案设计的原则
1. 教学目标明确:教案中应明确列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程要求,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
2. 内容合理安排:教案的内容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能够渐进式地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同时,内容应具备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3. 教学方法多样化:教案中应包含多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方法,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体验。
4. 学生参与激励:教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启发式问题、小组合作和实践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5. 教学评估合理合适:教案中应包含相应的评估方法和标准,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评估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及时反馈学生和教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提升教学质量。
三、如何编写一个生动具体的教案
1. 教师需预先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目标和学术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教案。
2. 教案应具备引人入胜的开篇,通过介绍实际例子、提出问题或引用有趣的事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
3. 教案中的内容应简洁明了,使用清晰的语言和逻辑结构,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式。
4. 教案应包含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如讲解课件、小组讨论、实验实践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实践能力。
5. 教案中应加入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如参考书目、学习资料和多媒体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体验。
6. 教案的评估部分应具体明确,包含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估方式,并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评估标准和反馈。
:
大学课程教案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它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课程。一个生动具体的教案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表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遵循教案设计的原则,编写质量高、内容丰富的教案,为教学活动提供合理的引导和支持。
微课程课件【篇10】
像所有其他学科的课程一样,数学课件既要优学,也要优教。对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学课件的设计如图1所示:
如上数学课件的.课程设计流程图,首先要对该数学学课课件的知识进行层层分解,分出章节,最后得到较小的知识单元,然后列出或找出每个知识单元的所有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点表示为条件一动作对。
例如:运用2个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规则有2条:
(1)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有n类办法,而每类办法中又有几种方法,只要采用任何一种方法,此事即能完成,那么计算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就用加法原理。
(2)如果完成一件事情分几个步骤,而完成每一个步骤又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依次完成各步骤,此事才能完成,那么计算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就用乘法原理。
问题:药品橱内上层有6种药品,下层有5种药品,且它们的药理作用互不相同。现从中任取一种药,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练习题的步子的跨越要小些,并且每道练习题后都附有答案,使学生可以及时得到正误反馈,进行修正。在实例和练习题后,要对前面的实例和练习进行小结。
测试题的编写可以不必像练习题那样细致。学生在做完所有题目后,才能给出正确答案,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英语微课件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英语微课件,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英语微课件(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单元第10课是一篇题为“ MAKF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的阅读教材,通过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叙述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文中主要运用现在完成时态的句子,其中也穿插了一般现在时和过去时,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感觉和发现英语时态的变化,从而达到正确运用英语的时态能力。
2、教学目的
教学大纲指出要从英语的学科的特点出发,激发培养学
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克服学习中产生的畏惧心理和困难,建立语感,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
(1)知识目标
这一课的知识目标很明确,就是围绕“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继续学习和巩固现在完成时态的用法,利用本课所学习的话题,把功能与语法教学紧密结合一起。
(2)能力目标
本课首先利用课前问题(pre—reading questions),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就有关话题开展讨论,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吸取信息,掌握新的知识,丰富经验,从而达到独立阅读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本课重点在其运用完成时态的句子谈论环保这一话题。
(2)难点:对课文内容及时态含义的理解。
(3)关键:在于是否能突破难关,达到正确运用完成时态表达句意、理解全文的目标。
英语微课件(篇2)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2第4单元Wildlif Protection 阅读部分 How Daisy Learned to Protect Wildlife。我将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我的课: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板书设计。
首先,我想分析一下教材和学生情况,我所要讲的课是本单元的第一部分,也就是warming up 和阅读部分。本单元的话题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学生对动物保护非常的感兴趣,所以在提到野生动物以及保护措施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见解。我的学生来自高中一年级,他们大都能够用一些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英语热情高,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会尽量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及口头表达活动,给他们足够的空间练习口语。但是他们阅读能力还比较弱,没有掌握好阅读技巧,尤其还不会运用读前预测,跳读,精读等阅读技巧理解课文。本节课我将着重教授阅读技巧如读前预测、跳读、精读等。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第一、语言知识,学生在warming up 和pre-reading时尽量能够掌握本单元重点单词和短语。第二、语言技能,本课主要是以阅读为主,所以学生要学习和掌握扫读,跳读,精读等阅读技巧。第三、情感目标,学生知道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动物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小动物。第四、文化意识,学生了解保护野生动物不是一个人,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了解世界上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如WWF。第五,学习策略,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而本课的重点是学生能够自由发表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能够形成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阅读技巧的掌握是即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交际法。
接下来,是关键的环节——教学步骤,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warming up,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和homework。
步骤一、warming up(5m)
我首先播放一个视频,视频的内容是野生动物如何面临死亡、灭绝的。通过视频引发学生对野生动物为什么越来越少的思考,学生根据短片和自身了解给出多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这之后,我会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很多保护野生动物的组织逐渐形成,如WWF(介绍这组织的)。我会让学生翻开课本的27页,这里有对WWF具体的介绍。
在这个环节中,引入本文主题,学生能够熟悉本文的重要话题——野生动物保护,以及了解重要的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他们形成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步骤二、pre-reading(5m)
这里我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How Daisy Learned to Protect Wildlife及在热身环节的讨论过的话题,预测一下文章将要讲述什么样的内容。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如何通过文章的标题找到跟文章内容相关的信息,并能掌握预测技巧运用到实际阅读中。
步骤三、while-reading(25m)
While-reading是正文部分,将花费25分钟。首先,我会给出文章中各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打乱循序的。要求学生跳读文章各段给各个自然段找到正确的中心意思。学生能够运用跳读技巧找出各段体现主题的词语和句子,选出各段的中心意思。其次,我要求学生根据我设计表格来精读文章,表格是关于Daisy三次拜访野生动物的经历,包括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和野生动物未受保护和受保护的不同结果。学生认真的阅读课文,阅读后,学生四人为一小组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了解进行讨论,最终得出小组答案,我会让小组代表说说该组的最终答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通过精读找到文章中的细节内容,这些细节内容都体现文章的话题,是对文章话题的具体表现。有助于学生跟好的理解话题。同时学生间小组讨论合作有利于学习互补。根据以上对各个段落的中心意思的总结及Daisy三次野生动物拜访的总结,学生可以根据已知的信息很容易的总结出本文的主旨。为了能够及时巩固已学的知识,接着,我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各个段落的中心意思及Daisy三次野生动物拜访的总结复述课文。
步骤四、post-reading(8m)
我要求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如何保护野生动物的对策,比赛哪组是“献计王”。学生通过激烈地讨论,集思广益。那组的对策最多最妙为赢家将得到“献计王”的称号。
步骤五、homework(2m)
在文中找到表达建议的语句。
上网搜索保护野生动物的对策,并能用建议性的语句给WWF写三条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还要上网多了解一些世界保护野生动物的组织。写三条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是为了下节课写作做准备。
板书如下:
Unit 4 How Daisy Learned to Protect Wildlife
Paragraph(main idea ) Animal Situation Result
Para.1 Tibet Antelope Be hunted Numbers are descreasing
Para.2 … … …
Para.3/4 … …. ….
carpet
fur
distant
mercy
certain
burst into laughter
in relief
…
英语微课件(篇3)
英语lesson12教学设计
I 教学目标: 学生可以读、写、说出并听懂下列词汇:
描叙天气状况的形容词: cloudy, rainy, snowy, sunny, windy
以及句子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It’s ____.
II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单词和句型描叙天气。
III 教具、学具:卡片;录音机。
IV Main Activiti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一 Greeting and reviewing.
1 Say “hello”to the students.
2 Sing a song.
3 用手势复习介词。
4 用卡片复习天气:sunny, snowy, cloudy, rainy, windy
二 new concepts.
(一) what is it?
1 用剪笔画分别带出新的名词单词: sun, snow, cloud, rain, wind.
2 教单词sun,教师提问what colour is it? Is the sun hot or cold? Is the sun far from here? What colour’s sun do you like?
3 教cloud, TPR教学,结合所学介词来造句。
4 教rain, TPR教学,教师提问:Do you like raining? 出示卡片教师再提问:what is the cloud? Where is rain?
5 教授单词wind, TPR教学,用卡片巧妙的.教授课本句型:The wind is blowing the tree’s leaves.
6 教授单词:snow, TPR教学。
7 教师教读课文。
8 Play “point to “ game.
9 教师说单词,同学们做动作; 教师做动作,同学们说单词。
10 Play “ what are missing”game.
11 Play “ guessing game”.
12Listen and draw.
13Try to describe the weather.
(二) song.
1 让同学们对歌曲中不懂的部分提问。
2 指着课本的图向学生提问,并教读学生歌词。
3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radio, and sing after the tape.
板书设计
sunny snowy cloudy rainy wind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n snow cloud rain wind
英语微课件(篇4)
一.
时态是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决定了我们如何描述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因此,掌握时态对于学习英语非常重要。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英语中的各种时态,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以及将来进行时。
二. 一般现在时
一般现在时是英语中最基本的时态之一,用于描述现在经常或习惯性发生的动作或状态。例如:I eat breakfast every morning.(我每天早上吃早餐。)这里的eat是动词的一般现在时形式。
三. 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动作或状态。例如:She watched a movie last night.(她昨晚看了一部电影。)这里的watched是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形式。
四. 一般将来时
一般将来时用于描述将要发生的动作或事件。例如:I will meet my friend tomorrow.(我明天会见我的朋友。)这里的will meet是动词的一般将来时形式。
五. 现在进行时
现在进行时用于描述当前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例如:They are studying for the exam.(他们正在为考试而学习。)这里的are studying是动词的现在进行时形式。
六. 过去进行时
过去进行时用于描述过去某个时间点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例如:I was reading a book when she called me.(她打电话给我时,我正在看书。)这里的was reading是动词的过去进行时形式。
七. 将来进行时
将来进行时用于描述将来某个时间点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例如:They will be playing soccer at 3 p.m. tomorrow.(他们明天下午3点将正在踢足球。)这里的will be playing是动词的将来进行时形式。
八.
掌握英语时态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非常重要。在这个课件中,我们详细讨论了英语中的各种时态,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通过练习和实践,我们将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时态,更加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祝大家学习愉快,取得进步!
英语微课件(篇5)
acquire习得
active l vocabulary 积极外语词汇
bilingual 双语的
classification 分类
communicative ability 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function 交际功能
a communication-oriented activity 以交际为中心的活动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比较和对照
cross lingual technique 跨语言(教学)法
equivalent expression 相对应的表达
flt(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外语教学
free interpretation 自由口译
functional equivalent 功能对应的表达
grammar formula 语法公式
initial 首字母缩写词
l proficiency 外语水平
language proficiency 语言水平
plural noun 复数名词
privacy 隐私
reference system 参照系统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异同点
style 风格
taboo 禁忌
target culture 目标语文化
teaching/learning technique 教/学方法
third person singular 单数第三人称
word list 单词表
conversion drill 转换练习
decode 解码
demonstration:示范
encode 编码
information gap 信息沟
inhibition 约束,抑制
interaction 交互作用,互动
mechanical drills 机械操练
motivation 动力
nonverbal 非言语的
pantomime 哑剧,用手势表达
participation 参与
receptive 接受性的
scenario 剧本
stimulate 激发
stimulus 刺激,促进因素
substitution drills 替换练习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指要学习的语言
unpredictability 不可预见性
cluster sampling 整群抽样
cohort design 类似群体设计
control variable 控制变量
criterion group design 标准组设计
dependent variable 依变量
expectancy effect 期望效应
experimental mortality 实验死亡率
external change 外部变化
external validity 外部效度
history 历史
independent variable 自变量
instability 不稳定性
instrumentation 手段
interaction of several factors 因素的交互组合
internal change 内部变化
internal validity 内部效度
interrupted time series design 间断时间次序设计
maturation 成熟
moderator variable 调节变量
non-designs 前实验设计
nonequivalent dependent variables design 非等值依变量设计
observational techniques 观察技巧
one-group posttest-only design 一组实验后测试设计
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一组实验前后测试设计
operational definition 操作定义
outcome variable 结果变量
posttest-only control group design 只有实验后测试的控制组设计
pres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实验前后测试的控制组设计
pretesting 前测试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准实验设计
questionnaire 问卷调查
quota sampling 定额抽样
random sampling 随机抽样
repeated treatment design 反复处理设计
research hypothesis 研究假设
selection 选择
statistical regression 统计回归
systematic sampling 系统抽样
true experiment 真正的实验
untreated control group design with pretest and posttest
language learning objective 语言学习目标
curriculum 课程目标
action and interaction 作用和相互作用
examination prescription 考试指南
philisophy of teaching 教学观念
practicality 实用性
pragmaticality 实效性
motivational drive 动力驱动
reality 现实性
learning strategy 学习策略
terminal objective 结果目标
enabling objective 过程目标
evaluation 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形成性测试
assignment 作业布置
language acquisition 语言习得
individual difference 个体差异
auditory 听觉
scientificity 科学性
variety多样性
flexibility 灵活性
creativity 创造性
learner-centered 学生中心
awareness of syllabus 大纲意识
contextualized setting 语境
affirmative answer 肯定回答
allocation of roles 角色分配
assessment 评估
assessor 评估者
bilabial 双唇音
brainstorm 集思广益/大脑风暴
chinese pinyin 汉语拼音
closed pairs 练习式结对活动
designing 设计
communicative ability 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function 交际功能
content feedback 内容反馈
consonant clusters 辅音连缀
compulsory course 必修课
classroom teaching 课堂教学
demonstration 示范,演示
demonstrator 示范者,演示者
diphthong 双元音
elicitation 诱导,引出
evaluation 评价
exponents 范例
feedback 反馈
form feedback 形式反馈
falling tone 降调
fluency practice 流利度训练
group work 小组活动
information gap 信息沟
instructor 指导者
intensive reading 精读
interactional language 交际性语言
intonation 语调
indoor activities 室内活动
jazz chants 爵士乐
jigsaw games 拼图游戏
language units 语言单位
language input 语言输入
language proficiency 语言熟练度
manners of articulation 发音方法
mime 模拟, 模仿
monitor 监督者,监督者
nasals 鼻音
noughts and crosses 拼字游戏
open pairs 演示性接对活动
organizer 组织者
outdoor activities 室外活动
pair work 结对活动
participation 参与
places of articulation 发音部位
practice stage 实践阶段
procedure 步骤
prompts 提示性语言
pronunciation practice 语音练习
quiz 知识小测验
remedial measures 补救性措施
rhyme 韵律
rhythm 节奏
rising tone 声调
received pronunciation 标准语音
role plays 角色扮演
safety coefficient 安全系数
scan 略读
skim 快读
supplementary form 补充形式
supervisor 督促者
stress 重音
structure practice 结构练习
teaching syllabus for full-time secondary schools 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
tongue twisters 绕口念
vocal organs 发音器官
vocabulary practice 词汇练习
alphabet chart 字母表
authentic printed material 原文材料
flip chart 浏览图表
grammar chart 语法图表
jefc 初中英语
model 模型
object visual 实物教具
phonetic chart 语音图表
picture flash card 图画卡片
questionnaire 问卷
sentence building card 组句卡
sentence building grid 组句表格
speech organ 发音器官
syllable wheel 音节风车
teaching aids 教具
visuals 可视教具
wall picture 墙画
wall poster 墙贴
word building card 组词卡
word flash card 单词卡片
word map 联想图表
word slide 单词滑梯
work card 练习卡
work sheet 分发材料
blackboard arrangement 黑板布局
board writing 板书
dynamic person 动态人物画
full cursive 草体
inanimate object 静物
main board writing 主板书
minor board writing 副板书
printing style 印刷体
simple blackboard drawing 黑板简笔画
simple cursive 简单草体;行体
simple picture 简笔画
static image 静物画
stick figure 简笔人物画
writing style 书体,字体
web 网状图形
active listening积极聆听
agenda议程
attention span注意力
automatic reaction机械反应
classroom interaction课堂互动
classroom routine课堂常规
communicating style传播风格
communication model交际模式
consultant咨询者
cyclical (sequence)循环次序
facilitator协助者
follow-up跟踪练习
group work activities小组活动
half dialogue补全对话
information gap信息沟
instructor指导者
linear sequence线性次序
loss of control(课堂)失控
motivation动机
questioner提问者
remedial teaching纠错教学
rhetorical devices修辞手法
pair work activities结对活动
personalizing个体化
prompts提示
repetition dialogue重复对话
substitution dialogue替换
sequencing次序安排
supervising监督,管理
the need to communicate交际需求
transmission model传授模式
whole class work activities全班活动
allophonic : 音位变体的,语音变体的。
articulation: 发音动作,发音。
consonant clusters 辅音
content words 实词
contraction: 缩略形式。
discrimination: 辨别。
form words 虚词
homophones: 同音异形词
inflection: 变音;转调;语音的抑扬变化。
jingle: 叠韵的诗句。
lateral consonant 边辅音
linking of souds 音的连读
mimicry 模仿
minimal pair: 最小对立体。
nasals 鼻音
ongoing 持续的
oral cavity 口腔
phoneme:音位(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
prosodic feature: 韵律特征。
remedial teaching (此处为)纠音教学法
rhythm: 节奏。
segment: 单位;切分成分。
segmental phoneme:切分音位。
sight words: 同形异音词
soft palate 软腭
super segmental phoneme: 超切分音位
utterance: 发声,表达,话语(指两个停顿或可能的停顿之间的一串言语,通常在话语的末尾用上升或下降的终端连音表示)。
vibration 振动 共鸣
willy-nilly:不管愿不愿意。
anticipate 预测
brainstorm 集思广益
chunk 片语
coherent unity 前后一致的整体
command 命令句
competence 能力
compile 收集
comprehensive recognition 理解性认知
conjunction 连接词
context 语境,上下文
coordinator 协调连词
creative writing 创造写作
cursive 手写体
diagram 图表,图集,文图
diction 语言风格
exclamation 感叹句
feedback 反馈
framework 框架
gap filling 填空
genre 风格,体裁
highlight 标明
incorporate 包括,纳入
information explosion 信息爆炸
interaction 交流,合作
interior relation 内在的联系
jigsaw writing 割画写作
linker 连接词
matching words 词组填空
morphology 形态
muddled 乱序的
ohp overhead projector 投影仪
pattern drills 句型练习
picture writing 看图写话
pie chart 饼型图表
proofread 审读
punctuation 标点
readership 读者
rearranging scrambled sentences 乱句重组
reference注解
resulting text 完成稿
revise 校订
rhetorical purposes 修辞目的
semantic 语义的
sentence chains 句子连接
sentence combining 句子组合
sentence completion 完成句子
sentence judging and making 判断句子和造句
sentence linking 连句成段
sequencer 顺序词
statement 陈述句
structurally complete 结构完整
substantial guidance 大量的指导
syntax 句法
transcend 超越
transformation 转换
transition 过渡连接
treasure hunt 寻宝
comprehensible input 有意义输入
cue 提示词
chain drill 链式操练
deductive method 演绎法
function 功能
inductive method 归纳法
morpheme 词素
multi- slot substitution 多成分替换
morphology 词法
syntax 句法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
transformation drill 转换练习
single-slot substitution 单一成分替换
backgroud knowledge 背景知识
bottom-up processing 自下而上认识法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
decode解码
encode编码
information input/output信息输入/输出
interactional purpose 互动目的
lead-in导入
linguistic competence语言能力
phatic寒暄
top-down processing自上而下认识法
transactional purpose 信息传递目的
code 语码
a system of words, letters, numbers, etc.
decode 解码
to discover the meaning of a code
encoding 编码
putting … into a code
decoding 解码
discovering the meaning of a code
skimming 掠读
skimming means reading quickly to get the gist, i.e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it is the method in which the reader reads only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of a whole passage and then recalls everything and identifie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after that he/she sets a goal for the assignment and plans how to do intensive reading of the entire document at a slower pace
scanning 略读
scanning means to read and locate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figures, schedules, tables, news heading, etcthe key point in scanning is that students have something in their mind and they should ignore the irrelevant parts when reading
top-down approach 自上而下模式
it is a model of teaching reading in which the teacher teaches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first so that students equipped with such knowledge will be able to guess meaning from the printed page.
bottom-up approach 自下而上模式
it is a reading model that follows a linear process from the recognition of letters, to words, to phrases, to sentences, to paragraphs, and then to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text
distinguishing 辩识
finding the main idea from supporting details
predicting 预测
guessing what is coming next
sqr strategy sqr阅读策略
sqr is a five-step procedure made up of surveying, questioning, reading, reciting, and reviewing,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ading a variety of reading materials, including textbooks and journal articles, as long as the structure or organization of the material is not too complex.
the first step is to survey the material for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 to create a mental map of the text and selective reading;
the second step is to predict questions that may be answered by the 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to serve as an individualized knowledge framework or template of the passage to which details may be added later;
the third step is to read the assignment one section at a time for content, search for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main ideas and their supporting details, look for information that answers the predicted questions, and take note of unexpected ideas;
the fourth step is to recite to actively make mental connections among main ideas and details;
finally, review the entire chapter or article to see how the information fits together.
pqr strategy pqr阅读策略
pqr strategy is a six-step process that involves previewing, questioning, reading, reflecting, reciting, and reviewing
the first stage is to preview the material for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 to create a mental map of the text and selective reading;
the second step is to predict questions that may be answered by the material;
the third stage is to carefully read the complete text, unlike sqr to read section by section, recording notes in the margin or underlin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that answers the predicted questionsin this stage, reflection phase, information from the entire chapter or article is linked togetherthe reader should attempt to develop insight into the topic and make associations among the important material noted while reading
the fourth stage, recitation, involves summarizing the main points and supporting details of the complete text
in the final stage, review, make sure the predicted questions have been answered and that the author's purpose is fully understood
rap strategy rap阅读策略
the rap strategy is a three-step approach involves reading, asking questions, and paraphrasing, which targets the reader's ability to understand main ideas and supporting details by emphasizing paraphrasing skills
read one paragraph of the text at a time;
ask oneself wha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ragraph is, then;
paraphrase the identified details supporting the main idea finally and record them.
reap strategy reap阅读策略
the reap strategy is a four-step strategy that involves reading, encoding, annotating, and pondering, armed with ten varieties of annotations, each focusing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a text, that help to improve student writing skill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comprehension of main ideas
the first step of the strategy is to read the text.
after reading the text, the information is paraphrased (encoded) by the student into his/her own words in the second step
annotation of a text that explains and/or critique the text is made in the third step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text are handled differently when writing annotationsall together there're ten annotations, namely, summary annotation; thesis annotation; question annotation; critical annotation; heuristic annotation; intention annotation; motivation annotation; probe annotation; personal view annotation; inventive annotation.
in the fourth step the student evaluates (ponder) the annotation for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the teacher should consider how the text relates to other readings, to course objectives, and to classroom activities.
snips strategy snips阅读策略
the snips strategy is a five-step reading approach for facilitating on-line processing through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aidsthe steps are: to start with questions, to note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hints, to identify what is important, to plug the important matters into the chapter, and see if you can explain the visual to someone
the first step is to start with questions like “why am i looking at this visual aid?” the reader then asks questions to determine what kinds of information on which to focus,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visual aid presented
in the second step, note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hints, look for hints or cl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visual aid in the title, caption, lines, numbers, or colorsand activate prior knowledge as it relates to the subject
identify the main idea of the graphic in the third step.
plug the important matter into the chapter in the fourth stepconsider how the visual aid relates to the main ideas of the chapter or article
in the last step, see if you can explain the visual to another person or just explain it aloud to yourself if no one is available.
prsr strategy prsr阅读策略
prsr stands for preview, read, self-test, and reviewtext organization, paraphrasing, and self-evaluation are stressed in prsr strategy.
in previewing stage, read the title, introduction, the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 to determine the main ideas covered in the textexamine the illustrations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look at the words in italics or bold printread the summary and then skim any review questions or discussion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in reading stage, form the headings into questions and then read with the goal of answering those questionsidentify important points by underlining or taking notesclarify meanings further with visual imagery
in self-testing step, monitor understanding by answering self-made questions as well as review and discussion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without referring to the textuse summaries to organize important informationtry explaining key ideas and concepts to another person
for reviewing check answers to review questions against the textreconsider information that was forgotten or misunderstoodrepeat the self-test and review stages until the material is masteredthen review periodically to keep the information in long-term memory
pror strategy pror阅读策略
the pror strategy involves pre-reading, reading, organizing and reviewing
in pre-reading stage, use the title, headings, introduction, and summary to form questions to guide readingrecall prior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subject to form more questions
in the second stage, read with the goal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sannotate key concepts, supporting details, and examplesconsider how illustrations relate to the text
in organizing stage, develop rehearsal strategies to organize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nd commit it to memoryanswer the questions aloudcompare the text to lecture material
last, reduce the information to the bare essentialstarget the information that was uncleartalk through the material to yourself or another student
parts strategy parts阅读策略
the parts strategy is a five-step procedure that guides students in carefully reading an assig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learningthe five steps are: to perform goal setting, to analyze little parts, to review big parts, to think of questions you hope will be answered, and last, to state relationships
for the perform goal setting stage, consider the reason you are analyzing the text parts.
in analyzing little parts stage, divide the text into parts, such as title, headings, visuals, and wordsanalyze one part at a timeexplain the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each partthen, based on one part, predict what the next part will discussafter reading all parts, tie them together.
during the review big parts stage, review the introduction and summary of the textsearch for signal words, such as “the most important” or “the purpose is,” that indicates the main ideasdecide what the author's main goal or purpose isrelate the new information to knowledge you have already read about the subjectparaphrase the main ideas into your own words
in the think of questions you hope will be answered stage, identify your own questions based on titles and headings, previous knowledge, and predictionscheck the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text
for the last stage, state relationships, consider how the text relates to other texts in the unitconsider how the text relates to the course objectives indicated on the syllabusconsider how the text relates to what you already know about the subject
dissect strategy dissect阅读策略
dissect stands for discover the word's context, isolate the prefix, separate the suffix, say the stem or root word, examine the stem or root word, check with someone, and try the dictionaryit is a word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it emphasizes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a word using context and word element clues
cssd strategy cssd阅读策略
the cssd strategy is a four-step procedure combining a number of approaches for learning vocabulary words and meaningssccd stands for context, structure, sound and dictionary
the first step is to consider the context of the word
the second step is to break the word into smaller parts and look for familiar prefixes, root words, and suffixes
the third step is to analyze the word phonetically by breaking it into units of sound.
if these methods do not work, consult the dictionary in the last step
vocab game 词汇游戏
the vocab game is for students to determine the meanings of out-of-context words through an understanding of morphemes, word parts, and etymology (word origins).
the steps of the vocab game are: to divide the class into groups, to discuss and select vocabulary words, to select a scorekeeper and recorder, to present the words, to define the words, to analyze the words, to check the definitions, to record points, to do group discussion, to record the word lists, and to evaluate the students.
the patterned language approach 模式语言策略
the patterned language approach is to practice word identification skills with an emphasis on word meaning
it follows these steps: to select the reading material, to read the selected material, to make and match text strips, and to write word cards.
the creative mapping strategy 图式阅读策略
the creative mapping strategy is to use pictorial images to help students recognize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in content readings and reorganize the main ideas and details of the text
guided reading 指导性阅读
guided reading refers to timed reading conducted in class under the control and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pre-reading activities 阅读前活动
we mean tasks/activities that students do before they read the text in detail.
a transition device 转换方式
a transition device is the way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referential words 指示词
referential words are words such as pronouns to refer to people or things already mentioned previously in the context
making inferences 推理
making inferences means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it requires the reader to use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order to infer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author.
role-play 角色表演
role-play is a very common language learning activity where students play different roles and inte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oles they play.
subvocalization 默念
subvocalization means a more subtle type of saying the words, also called thinking each word without actually moving the lips or tongue.
英语微课件(篇6)
活动目标:小学英语公开课:我会走路。
1.初学儿歌:《我会走路》。
2.能和老师一起朗读儿歌,和老师一起弹儿歌。
3.通过表演与演示教具相结合,让孩子初步感受动物与动词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一只鸟,一只兔子,一只小狗,一个狼头饰,一个大毛毛虫,骨头,每个五个胡萝卜。
2.有鸟,兔子和狗的房子。
3.音乐,鸟叫,狗叫,黑板。
活动过程:
1.通过歌曲 I am a cat 营造英语氛围。 T:早上好,:好:好听的歌,是吗?现在让我们一边欣赏这首歌,一边用CD 唱歌。
2.通过情景表演,让孩子初步感受句型“I can”,初步学习儿歌“I can”。
——介绍情景表演。复习句型“谁是谁?” “是我。”
T:好的,很高兴爱你!
C:我也爱你! (1)、学我会飞
T:今天,有些动物会来。但是,他们是谁? (思考)听! (听)
——老师戴上鸟头饰,躲在黑板后面敲门。
T:音乐鸟鸣。
C: 是谁?是谁?
T:是我。是我。
——老师说完就从黑板后面飞了出来,一边飞,一边说“飞,飞,我会飞”。走在蹒跚学步的孩子前面
跑完一圈后向蹒跚学步的孩子问好。
T:你好,男孩和女孩。
C:你好。
T:很高兴认识你!
C:也很高兴认识你!
T:是的,我是一只鸟。我能飞! (说话和飞行)
T:现在,男孩和女孩,让我们像鸟一样,好吗?
C:好的!
T:请几个孩子一起做一个鸟的形状,并鼓励他们一起阅读。哦,你,你,你,请站起来!让我们排队跟随我。当你走路时,
你应该说:“飞,飞,我会飞”。请大声一点!
——老师提醒孩子们在飞行的时候要大声跟着老师“飞,飞,我会飞”。
T:(奖励贴纸)请走到你的座位。
(2)、学我可以:音乐! (进行听证),谁来了?
T:是的,现在,请跟我念:“走,走,我会走”。 (集体背三遍)
——请三个孩子上来玩小狗。
T:(老师带领孩子们做 Woof 的动作,让孩子们大声念出来。)
T:你清楚了吗/ C:是的!
T:(其他孩子)伸出你的手指跟我来。
(带领其他孩子拍手,和上面表演的孩子一起朗诵童谣,伴着音乐)。
(3) 学习我会跳。 T:(从黑板后面伸出兔耳朵和手指)谁来了?是的,兔子可以,我可以跳。请三个孩子上来玩兔子。
3.游戏:送礼物。
T:哦,看,我有三个朋友,一只鸟,一只兔子和一只狗。今天,我想告诉他们很多人都知道,鸟喜欢蠕虫,兔子喜欢胡萝卜,狗喜欢吃鱼和骨头。
让我们去找那只鸟吧。 (引导孩子一边走路,一边说“飞,我可以在福利院飞”。如果孩子不说,他们可以停止玩耍)。
T:请停下!当你飞的时候,你应该说:“飞,飞,我会飞”。继续。 - 听音乐和玩游戏给小狗和兔子送礼物。
4.结束活动。
T:今天,所有的男孩和女孩都做得很好。我很高兴! T:哦,我好饿!你饿了吗?
C:是的!
T:我们回家吧,好吗?
C:是的!
T:好的,请站起来!跟老师说再见吧。
C:再见老师!
T:跟我来:“走,走,走,我会走。
(走出教室,结束活动)
6. 延长活动
大灰狼出现在最后,回答问题你能做什么?--我可以走路,然后回家。
英语微课件(篇7)
Watching English movies, English TV programs, listening to English songs and learn English on some special occasions are also excellent and vivid English learning ways as we may combine English with some certain scenes to deepen our memory.
看英文电影,收看英语电视节目,听英文歌曲和在某些特定场景学习英语也是很棒和很生动的英语学习方式,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把所学英语与某些特定的场景联系起来以加深记忆.
小学英语学习的小窍门
1、晨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上醒来啦,精神焕发,阳光鸟鸣,
一切都显得那么富有诗意那么美好。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抒发一下对生活的热爱,
对父母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期待。
如何抒发呢?打开美文大声朗读。
如果感觉哪一段或者哪一句特别有共鸣,不妨背下来。
2、看英文电影电视剧
它们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嘴边话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
无论你喜欢的题材是青春成长系列,
还是幽默风情的,又或是惊悚悬疑的,
都能在电影中找到此类题材最常用的表达法。
3、听听音乐
Mp3随身带,下载几十首自己喜欢的'英文歌。
如果你喜欢唱歌并想在同学面前露一手,
那么就多学几首英文歌曲吧。
有些歌曲不仅旋律优美,歌词也很有诗意,
记住了可以很自然的套用到作文中去呢。
4、出去逛街关注身边的英文
你完全可以上超市逛一圈,
那些水果蔬菜,肉食品,日用品的英文名字你能脱口而出吗?
街上的各种车子,你能说出它们的英文名字吗?
注意观察生活,乐于思考,
并自主把不知道的生词写到本子上,记到脑子里。
5、读一本小说
选择难度适宜的读物。
一页中有3至4个生词的那种。
不要查字典,试试猜出它们的意思。
快速阅读。这样可以培养语感。
把其中好的句子划下来。
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读物哦,
要不然可能读着读着就没兴趣了。
好的小说非常引人入胜,恐怕会让你茶饭不思呢。
英语微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复习与运用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相关知识来描述天气。
2) 能正确地描述他人正在进行的活动。
3)能根据所提供的相关材料描写某地的天气情况及某人正在进行的活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天气,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了解世界各地的天气情况,增加世界观念。知道大自然的力量是神奇而伟大的,我们应当好好学习,立志学好科学知识,为长大后探索神奇的大自然,打好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短文,描述某地的天气及某些人物正在进行的活动。
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描述某地的天气及某人正在进行的活动。
2.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描述某地的天气及某人正在进行的活动。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Have a dictation of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 learned in Section B.
2. Let some Ss read the postcards in 2b.
3. Watch a video program about the weather forecast.
Ⅱ。 Presentation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 and present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eriod.
(skate, snowy, winter, Russian, snowman)
2. Ss read the new words and try to remember them.
Ⅲ。 Free talk
Finish some exercises.
Ⅳ。 Writing
1. T: Here's another postcard from Kate to Xiao Lu. Look at the pictures on the postcard. How's the weather there? And what is the girl doing?
Let some Ss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2. Let some Ss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that they don't know.
3. 思路指导:
首先, 应读方框里的单词, 掌握每个单 词的意思。
其次, 通读一遍短文, 理解短文大意。
然后, 认真读每个句子, 分析每个空格处前后上下文的意思,确定空格处所缺单词的意思。如:第一、二两空格前有weather一词,可知空格处只应填snowy和windy一词。第三空格后面有“俄罗斯面包”一词可推知,空格处应为buying一词。第四空格由空格后面的on a river可知应是“skate”一词。最后一空格是take a photo of …,应用现在进行时态,故填taking.
4.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方法下,读信的内容,然后补全短文内容。
5. Check the answers.
V. Writing
1. Imagine you are on vacation. Write notes about your vacation.
2. Let some Ss read the questions aloud.
3. Make sure Ss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questions.
4. Ss think and write down some notes about their vacations.
5. Let Ss read out their own vacation notes.
VI. Writing
1. Write a postcard to a friend. Tell your friend about your vacation and what you are doing.
2. 写作指导:
回想一下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度假活动。
可以将在3b中问题的答语, 做为写作的内容。
假想你现在正在度假。将回答问题的几个句子连起来,形成一个语句连贯的短文。
注意,应用现在进行时态来表述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3. 学生们根据老师的指导方法,大胆地进行写作,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出好的内容。
4. Let Ss read their postcard to the class.
VII. Self Check 1
1. Tell Ss we've learned some words about feelings, weather and activities. Now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Add more words in the box.
2. Ss work in pairs and add more words in the box.
3. Let some Ss read their words. Let other Ss add more words.
VIII. Self Check 2
1.Read the sentences below on the left and find the responses on the right.
2.思路指导:
首先,应通读所有选项,掌握对话的大意。可知本对话是一个打电话的情景,由打电话的常识可知左栏第一句话为首句,句意为“你好,我是詹妮”可知答语应是右栏中的第二句话。
由左栏第二句末的“我可以给她带个话吗?”一句可以确定其答语为右栏中的第三句话,“好的。你可以让她打电话876-54321吗?”.
当A方回答“没问题”后,B方应当表示感谢。
3. Ss read the sentences below and find the responses.
4.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Then let the Ss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with a partner.
IX. Self Check 3
1. Put these sentences in order to make a conversation. Then write your own conversation.
2. 思路指导:
本题要求将一对话排列正确的说话顺序。
首先,通读所有的句子,理解对话的大意。
其次,在通读对话的基础上确定对话的首句应是打招呼的“Hi, Jill”一句。
接下来,就可以确定“Not too bad.”是第二句。
比较询问天气的问句和询问在下雨天里在做什么事情,可知应先问天气情况。
最后,通读一遍对话,看是否通顺。
3. 学生们按指导方法,将对话的顺序排好。然后和伙伴练习这个对话。
4. 与伙伴共同编造一个与之相仿的对话。并向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表演一下。
Homework
找一张你度假时照的照片,写一篇小短文向你的'同学们介绍一下当时你度假的情况。包括以下内容如下:
? 在何地度假
? 天气情况
? 你们正在进行的活动
? 你对假期的感受
板书设计:
英语微课件(篇9)
1. 说课型 lesson type (Dialogue/ reading/ listening/ revision)
2.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status and function
Lesson 33 Saving the Earth is a dialogue. The lesson is focused on the topic of the problems of the earth and the functional items of Supposition/ Intentions/ conjecture/ Prohibition. Since it is a dialogue / reading. It’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s communicative/ reading ability.
3. 说教学指导思想 teaching guideline
(Teaching syllabus: Language is for communication, develop their four skills, lay special emphasis on reading; Grellet put it well in his book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develop reading skill/ discourse analysis; get them to understand the western culture better; improve the ability to discover, analyze & solve the problems; Reading is for information, for fun; Use Top- down model or Bottom- up model to activate Ss schemata; Interactive model)
4. 说教学目标和要求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be intended for Ss in key schools)
1)认知目标 knowledge objects
a. Enable the Ss to remember the following new words & phrases:
Damage, lecture, pollute, pollution, room, standing room, be fit for, hear about, turn into
b. Get the Ss to be familiar with this sentence pattern:
If the population keeps growing so quickly, there will only be standing room left…
Give the Ss a reinforced practice on the functional item Supposition.
c. Activate Ss schemata regarding the topic of pollution and help S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2)智能目标 ability objects
a. Ask the Ss to make up a similar dialogue.
b.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better and improve the four skills.
c. Develop their ability of thinking independently.
d.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discover,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e. Train them to collect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f. Train them with some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s to optimize Ss’ learning results.
3)德育目标 moral objects
a. Arous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b.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pollution.
c.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ove our earth and the nature.
d.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stopping pollution &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e. Encourage the Ss to do something to save the earth.
5. 说教学重点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生词、句型;培养阅读技能)
a. New words and phrases
b. Sentence pattern: If- clause
c. improve their reading skills.
d. Talking about problems of the Earth.
6. 说教学难点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语法;发展交际能力)
a. functional item: Supposition.
b. Develop their communicative ability. Act out their own dialogue.
7. 说教具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computer, software, OHP)
The teaching syllabus says that it’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use modern teaching facilities. It’s of great help to increase the class density and improve our teaching result. It can also make the Ss reac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by making the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At the same time, it arouses the S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英语微课件(篇10)
作者:刘静瑶
来源:《速读・下旬》第09期
课标指出,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个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听是理解的技能,是一种输入性的技能;说是表达的技能,是输出性的技能。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听力材料难度不等因素,使得听说课组织起来并不容易。
209月19日上午,我在初二年级二班上了一节听说课公开课。以下是本堂课的教学实录与反思,希望就如何上好初中听说课抛砖引玉,共同交流。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课课的主题是The secrets of success, 课型为听说课。语言功能是学会使用?have to?句型为他人提建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学完本课后能够:一、掌握have a dream, be
determined, be lucky, work hard等与“成功”话题有关的词汇(知识目标);二、根据听力材料回答有关Alex演讲内容的一系列问题(能力目标)。
二、准备过程
教材准备方面,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听力材料篇幅较长,内容上有一定理解难度,对于班上基础较差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如何维持其耐心,使其放松情绪做听力是个难题。但这篇材料主旨明确,条理清晰,我认为通过适当引导能够帮学生理清思路,排除理解障碍,锻炼听力能力,所以决定选择这篇材料做听力教材。课堂活动设计方面,在学案中设计了不同难度级别的学习任务,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学习中。
三、教学实录
第一环节 听前准备
进行课前问候,导入话题:
T:Are you happy today? (S:Yes!)
T:But I?m not happy today.(S:Why?)
T: I want to be successful, but I don?t know what to do, can you give me some advice?(S: work hard, have a dream, have money etc.)
T:If you have no idea, look at 1c on page 62 , it may help you. Read and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第二环节 听中活动
第一步 第一轮听力练习
告诉学生课本人物Alex也遇到同样问题听他的演讲,结合1c勾画出所听内容。听后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各自答案。
设计意图:对于本班学生听力水平较低,直接边听边写出要点难度很大,故降低难度,让学生看着选项勾选所听到的内容。让学生讨论意在使其通过交流加深对第一遍听力的印象,本轮听力练习不公布正确答案,目的在于整体感知听力材料。
第二步 第二轮听力练习
做判断正误练习。这个练习包含五句不同的陈述,是将说话者提到的五条观点做了细微改动,让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判断正误。
(1)播放录音前,根据第一遍听力对答案进行预测;
(2)播放后问是否有人听后答案和听前预测完全吻合;
(3)让学生拿出听力文本,对照文本寻找五句话在文中的'出处,然后分组讨论;
(4)挑选小组朗读句子并核对答案;
(5)在黑板上做一个小结,总结Alex提出几点成功人士需具备的因素。
设计意图:这一轮听力目的在于通过练习中的五句话引导学生对大段材料的整体脉络有所体会。预测答案是一项重要听力技能,学生通过预测能对即将听到的材料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在听中集中精神抓住要点。核对答案的方式是为了训练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找主题句的技巧。 第三步 第三轮听力练习
做填空练习。
(1)学生浏览需填空段落并预测答案;
(2)选几名学生说出其预测的答案及理由;
(3)播放录音,过后让学生再次拿出文本,核对答案;
(4)询问是否有人预测与正确答案完全吻合,给予表扬;并解答出错最多的问题。
(5)再次进行小结,将Alex提到取得成功的不必要因素罗列在黑板。
设计意图:本轮听力活动旨在训练学生对听力材料细节问题的捕捉和记录能力。活动难度相较于前两轮练习有一定提升,设计练习材料时将本单元需掌握的名词或动词词组设计成空白来考察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
第三环节 听后活动
第一步 半控制性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已总结出的两部分内容,提炼Alex演说的观点,给出句型 “ To be successful, Alex thinks you have to...”, 学生先结组练习,再每人说一句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本课内容的整体结构,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做简单输出,让学生体会如何用”have to” 给他人建议。
第二步 开放活动
为学生搜集一些成功人士对如何取得成功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小组合作,读名人名言,探讨和发现有哪些本课未提到而名人想到的成功因素,最后分享给大家。讨论前,把即将遇到的生词读音为学生领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班内可以继续拔高的尖子生设计的扩展活动,意在通过让这些学生能够通过补充材料能做出更高难度的输出,让其他程度一般的学生也能从中开阔眼界,进一步了解如何取得成功。
四、同行评价
(一)课堂教学亮点
主题选材积极,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学习任务难度有一定梯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理解听力材料,听中活动形式多样,训练学生不同的听力技巧。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最后的听后活动为本课亮点,学生能够利用本课所学知识以及扩展材料列举出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能够张嘴说英语。
(二)改进建议及个人反思
课堂语言不够简练,紧张时容易嗦;给学生的指令也不够清晰准确,造成小部分学生不能按要求行动。
板书设计不够清楚、美观。由于平时不注重板书的规划与设计,造成公开课上板书略显潦草混乱。
时间安排还可以更合理。在听后活动的处理生词环节略显拖沓,造成后面输出时间紧张,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展示时间。
教学是一门需要精雕细琢的艺术,无论课前做了多少遍的修改与完善,讲过后都总觉得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更加完美,只要用心就能在一次次成功与遗憾中收获满足和成长的力量。
英语微课件(篇11)
一、【课题名称】
字母歌:Hello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能实现《英语》课程标准的如下方面:
1、学生学习26个英文字母,学会唱英文字母歌,打好学习英语的基础;
2、学生可以学到见面问好的简单词汇,并能在生活实践中交际;
3、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4、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6、灵活运用语言,拓展课程资源。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启发点拨为线,以学生合作与竞争为基调,把语言的亲身体验、交际运用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大胆实践,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比赛教学法等。
交流、倾听等技巧;通过活动,检验学生基本问候词、句的掌握情况;通过完成任务,检验学生对本课语言功能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内容】
B、C、D等26个英文字母的正确发音,会唱字母歌。
2、认知内容:能听懂会说–How are you?—Fine,thank you。 –Hello! I’m??等问候语。
3、能力要求:学会用–How are you?—Fine,thank you。 –Hello! I’m??来问候和交流。
五、【重点难点】:
与人见面时一些简单问候语的学习,并进行问答对话练习
六、【课的类型】:
综合课
七、【教学准备】:
课件光盘、字母卡片、英文字母歌磁带、奖品贴画、教材相关人物的面具或头饰等。
八、【教学时间】:
45分钟
九、【教学过程】
(一)、英文字母
1、教学导入(5分钟):
提问“大家知道英文字母有多少个吗”,26个。把26个字母写在黑板上,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字母吗,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它们”,教师播放英文字母歌,让学生仔细聆听,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教学新课
(指导阅读法(5分钟):教师按照黑板上所罗列的字母顺序,逐一教导学生该如何去读,待26个字母都教过后,教师领学生读几遍,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他们能够自己大致将它们读出来。
(媒体教学法(6分钟):在学生已经大致能将26个字母读出来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播放英文字母歌,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如此练习几遍后,教师关闭录音机,让学生们自己尝试着一起唱。
(游戏教学法(4分钟):“抢读字母”这是一个训练学生认读字母的游戏,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逐个出示字母卡片,学生们举手抢答,教师让最先举手的学生读出该字母,读对的给该组奖励一个奖品贴画,最后得到的奖品贴画最多的组为优胜,教师给予适当的表扬。
(讲解法(10分钟):接下来,进入问候语的教学。首先,教师给学生播放与Hello有关的课件光盘(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问候语。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问候语之后,教师开始细化的向学生讲解该如何使用问候语,如:见面时对别人say“hello或hi”,然后介绍自己用I’m??,接着教学生——Howare you?—Fine,thankyou。的对话。此时教师可以拿自己作为例子来给他们讲解这些问候语的运用,先由教师问学生答,然后让学生们自己练习。
3、谈话法(5分钟):教师在教室中随便找一个学生进行谈话
T:Hello,I’m she Xiao Pei
S:Hello,I’m P1
T:How are you?
S:Fine,thank you !
如此多找几个学生进行谈话,让他们亲身体会用英语进行问候的乐趣。
(二)比赛教学法(6分钟):教师让学生俩俩组合进行对话练习,然后让学生举手到讲台上去表演,看哪个组的学生表演的好,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及鼓励。
(三)小结(2分钟)
以教师与全班同学的一起对话,对问候语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四)布置作业(2分钟)
让学生课后唱唱英文字母歌并用英文进行问候语的对话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