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四季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3-08-26 认识四季教案 四季教案认识四季的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下“认识四季的教案”的相关信息,愿本文能给您带来启示不要忘记将其珍藏!
认识四季的教案 篇1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寨奉,或者说不必作那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捱过冷酷的冬罢。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大自然在春天曾经显得俏丽、欢乐,像一个眺用将来的姑娘;草地变成金色,秋天的花朵露出它们苍白的花瓣,雏菊现在很少用白色的眼睛截破草地,色调转为浓重,阳光已经倾斜,让橙黄色的和倏忽的微光,让长的闪亮的痕迹溜进树林里面,这些痕迹象向你告别的妇人的拖在地上的袍子一样,很快就过去了。
春光在万山环抱里,更是泄露得迟。那里底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到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教地面的花草在它底荫下避避光焰的威吓。岩下底荫处和山溪底旁边长满了该藤和其它凤尾草。红、黄、蓝、紫的小草点缀在绿茵上头。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也象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的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这里固然有绝崖、陡壁、喷泉、草地,但更为离奇的却是那波光流思的冰湖。那湖水碧蓝见底,湖面映浮着远山的倒影。在霞光尽染的傍晚,你在湖边草地支起帐篷,升起黄火,看明澈的冰湖里的繁星,和那被黄火染得一片通红的雪山,简直忘掉盛夏的酷暑,如置身神话世界了。
天上白云缓缓地飘着,广阔的大地上三三两两的农民辛勤地劳动着。柔嫩的柳丝低垂在静溢的小河边上。河边的顽童,破坏了小河的安静:“看呀!看呀!泥鳅!这个小蛤模!”叫声笑声飘散在鲜花盛开的早晨,使人不禁深深感到了夏天的欢乐。
秋雨打着她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高阔的天空挂满着星斗,于冷干冷的寒气,冻的星星也直僵着眼。
温暖的阳光在湖面上闪动,山林里最后一批红叶还傲然挺立在枝头,鲜红和碧绿,这并不调和的色调,组成了别具一格的冬景。有时,一阵风吹来,没有了叶子的枝条,发出了一阵沙沙的声音,也会使人产生一种萧索悲凉的感觉。可是你再看看那些枝条,新生的嫩芽早已孕育起来了,这毛茸茸的不起眼的嫩芽,使你立刻又想到未来的春天,想到那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日子。
冬天的田野,显得特别空旷、辽阔。东北风在田野里一无阻挡地呼啸着。村子里的柴草堆被吹得翻飞起来,大树像强打精神一样,竭力站稳身子,让自己的枝条和风吹闹着,摇晃着,可是树枝上的前后几片黄叶被吹落了。这些叶子也象怕冷一样,一片跟着一片向土沟里滚着,向路上的行人脚下滚着。
认识四季的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四季里常见的花。
2、知道四季变化的顺序,初步感知四季是不断变化的。
3、学会表达自己对四季变化的认识。
第一课时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四季的花儿》、笔。
活动重点:
了解具有季节代表性的花朵。
活动难点:
用连线的方法将各季的花儿与相应的季节连起来。
活动过程:
1、各种各样的花。
看图:"你认识这些花吗?你见过吗?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引导幼儿从花的形状、颜色来表述。
2、教师指导幼儿阅读幼儿数学用书,并讨论:春、夏、秋、冬各季有季节代表性的花分别有哪些?
你家里或幼儿园里是否种植过这些花呢?
3、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将各季的花儿与相应的季节连起来。
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四季的拼图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了解四季有意的变换顺序。
教师有意不按顺序出示四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各个季节的主要特征。
引导幼儿根据四季的特征正确排列四季的变换顺序。
2、分组进行拼图游戏。
幼儿分组进行拼图游戏,教师巡回指导,不断提醒幼儿要按不同的季节进行拼图并排序。
鼓励各组幼儿按排列的顺序,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四季变化特征。
3、制作册教师引导幼儿在四张纸上分别画出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
将画好的四季特征按顺序装订在一起制作成四季册,并请幼儿写上自己的名字。
幼儿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四季册。
认识四季的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四季里常见的花。
2、知道四季变化的顺序,初步感知四季是不断变化的。
3、学会表达自己对四季变化的认识。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四季的花儿》、笔。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具有季节代表性的花朵。
活动难点:用连线的方法将各季的花儿与相应的季节连起来。
活动过程:
1、各种各样的花。
看图:你认识这些花吗?你见过吗?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引导幼儿从花的形状、颜色来表述。
2、教师指导幼儿阅读幼儿数学用书,并讨论:春、夏、秋、冬各季有季节代表性的花分别有哪些?
你家里或幼儿园里是否种植过这些花呢?
3、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将各季的花儿与相应的季节连起来。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能照顾到幼儿的理解能力。都是用一些幼儿经常接触到的颜色和幼儿比较容易做的动作来上课。用幼儿容易想到的花朵来代表每个季节,做到层次分明,容易区分。趣味性强,能挑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认识四季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2.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感情。
3.学习词”毛茸茸“”蹦蹦跳跳“ 活动准备:小兔子,多准备些食物。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朋友,大家快来看看这位好朋友是谁(直接出示小兔子)
教师提出问题”小兔子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自由交流。
让幼儿观察小兔子的头部和眼睛,提出问题为什么兔子的眼睛是红色,再观察,小兔子的身体让幼儿去触摸小兔子,问幼儿兔子身体是什么颜色,问小朋友摸小兔有什么感觉?学习”毛茸茸“:教师同幼儿一起兔子的外部特征,”小兔子长什么样“。
1.小兔子的生活习性,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2.实验:
让幼儿喂小兔子,让幼儿拿各种各样的青菜喂。
让幼儿说说喜欢小兔子的理由,教师问喜欢小兔子,那么我们应该为小兔子做点什么?
教师问幼儿,你们除了见过小白兔小朋友们还见过那些小兔子,出示图片给幼儿观察,各自交流。
认识四季的教案 篇5
一、说课题名称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四季》。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二、说设计意图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燕子、柳条、落叶、雪花。。。都是他们身边常见的景色,但是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是不能准确的将这些景色与四季明确对应。《纲要》指出,在幼儿生后经验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幼儿从身边入手,培养初步的认识和行为。为此,我设计本次活动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旨在通过活动让幼儿认知四季。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从观察生活的点滴开始的,因为他们的思维都具有直观形象性,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去挖掘大自然,并指导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比较、认知、创造,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由此,也就生成了本次科学活动的设计理念。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基本动作的发展情况,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认知:从自然景色的变化,了解四季的特征
(2)技能:培养幼儿根据四季穿衣的能力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第一条目标是主导目标。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认知四季,第二条目标是辅助目标,包括能力目标和感情目标。我想通过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操作代替说教,让孩子获取知识,获取愉快的体验。
四、说活动重难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接收知识的能力水平,我将活动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如下
(1)重点:引导幼儿认知四季,对自然界的四季特征有直观的初步认识
(2)难点:幼儿能自主地根据四季变化穿衣,并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五、五、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采用了演示法、提问法组织教学。由于这些方法有利于幼儿直观的观察事物,形象思维,提升了幼儿的辨识能力,促进师幼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我打算帮助幼儿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六、说活动准备
为了能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的,活动前做了如下物质准备:
(1)物质准备:图片、木偶道具、视频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的生活知识储备
七、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围绕目标来设计的,为了让幼儿快乐学习,达成目标。在本次活动中,我设计了如下流程:情景导入---图片展示—分组讨论—游戏操作。
八、说活动延伸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活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融合性,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活动内容我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区,请小朋友去美工区画出喜爱的季节。
认识四季的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数学教案-认识时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1、电脑展示画面,你认识它吗?它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事情?
1、 我们家里的小闹钟真可爱,今天我们自己动手也来做一个。
2、 四人小组合作一起做,做好后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画了些什么?
②哪个小组画好了就把钟面贴到黑板上来。
选择4个钟面大家来说说,钟面上分别有些什么?
②教师点拨,弄清位置。
请你闭上眼睛,记一记这12个数字的位置。
用手势指一指。12在哪里?6在哪里?9在哪里?你是怎么记的?
1、 指第一个钟面,这是几时?你能读出这是几时吗?
2、 你是怎么看的?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时间》。)
4、(再指另一个)那这个怎么看?
分针指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
1、 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吧!
①巩固认整时。看着图你想说什么?
②并抽1个说说怎样看时间?
③你认为他这样安排合理吗?
④渗透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
2、 认识半时。
刚才小朋友们特别聪明,都知道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时间老人他说还想请小朋友来帮一个忙,小朋友们你看:(出示一个半时的钟面)
①你看这是几时?
②这时分针,时针在哪里?
③如果2时半,分针、时针在哪里?
④8时半呢?
⑤小结:看半时它的分针都指着6,时针呢,指着几和几的中间。
3、 你们想知道老师一天的时间安排吗?
学了这么长时间,小朋友们大该都累了吧,时间老人说让我们小朋友到它家去轻松一下,跟着他一起去跳舞。
放轻松的音乐《在钟表店里》跟着音乐做动作。
1、小朋友们学得可真认真,时间公公直夸我们呢,他还想考考我们呢?
看老师写一个,学生写。
(七)总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认识四季的教案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春夏秋冬是一个更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各种不同的变化。为中班幼儿设计《认识四季》的谈话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四季的不同,区分和了解各个季节的不同景象。同时,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可以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喜好和正确认识各个季节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不同景象,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中班孩子的交谈和谈话能力整体情况来看都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智力水平也处于正在发展时期,社会实践经验基本为零。所以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感受、体会大自然的变幻,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充分认识四季的谈话活动,对幼儿的身心都有很好的发展和提高,话题也能较好的引起幼儿兴趣,为其发展提供了帮助。
活动目标
1、围绕认识四季为主题进行谈话,学会用我喜欢夏季(或春季、秋季和冬季),因为,我不喜欢夏季(或春季、秋季和冬季),因为的因果句式来表达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专注地倾听同伴谈话,轮流交谈的习惯,并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对四季的认识。
3、使幼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乐意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地谈话。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四季,知道四季的特征,区分和了解各个季节的不同景象。
2、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对四季的认识。
活动准备
1、事先让幼儿在家人的帮助下填写调查表我喜欢的季节。
2、老师准备好春、夏、秋、冬不同景物的图片和投影设备。
活动过程:
1、引出谈话主题,激发幼儿谈话兴趣。
(1)老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是什么季节?(鼓励幼儿用完整语言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对四季的了解、感受)。
(2)带领幼儿观看图片和投影设备,让幼儿充分认识四季。教师带幼儿来到布置好图片和多媒体投影等物品的活动角,通过让幼儿观察实物、图片、投影等方式,让他们认识四季,并选出自己喜欢的季节。
2、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讲述、交流自己的调查表。
(1)老师引导个别幼儿进行示范性讲述:老师:你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引导幼儿用我喜欢,因为。我不喜欢,因为的句式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调查结果,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安静的倾听别人的讲述)。
(2)幼儿两两合作,轮流讲述自己的调查表,谈谈自己喜欢的季节和喜欢的原因。老师巡回进行指导,注意发现幼儿问题和讲的好的方面,给与针对性指导。(3)集体交流,请部分幼儿在集体面前,围绕主题进行讲述、交流,讲述中运用较完整、连贯的语句。
3、运用交流与提问,拓展谈话的范围,激发幼儿深层次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春夏秋冬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启发幼儿围绕主题,有兴趣地与旁边的小朋友进行交流与讨论(或集体讨论),使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2)教师进行评价与总结。通过交流自己喜欢的季节后,让幼儿充分认识四季的,了解它们的变化和不同之处。
认识四季的教案 篇8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2、 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1) 到20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 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的12﹪提高的6月的99.3﹪。
(3) 到20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认识四季的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4,理解数字4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进一步理解4以内数之间的量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片,小朋友看看是数字几,数字是几就拍几下手,看看那个小朋友最聪明了。(拍完后说说:数字几,你们拍了几下)
(1)小朋友看看老师带什么来了?出示3面小旗,让幼儿说出小旗的总理,并用手指比划出来。
如果再添上一面小旗是几面小旗?再出示1面小旗,引导幼儿说出3添上1是4。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本书添上1本书是4本书。
(4)、教师将讲述过程,幼儿操作,集体说出结果:3本书添上1本书是5本书。
(5)、教师演示,幼儿集体说说4的形成。
1、拿雪花片(请小朋友拿3个雪花片,看看怎样变成4个雪花片,集体说说操作过程)
1、问:4面旗子、4本书、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它们的数量(圆点、数字)
2、请小朋友找找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
认识四季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一年中气温会变化,初步了解这种变化的规律性。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绘制曲线图,并根据绘制的曲线图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4、能利用统计表、统计图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7、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善于倾听的意识。
8、渗透事物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世界观。
4、准备挑选有本地特征的能突出四季特点的典型图片若干张。
1.谈话:一年四季,春华秋实,寒来暑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请大家说说看一天中气温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发言)
3.谈话:刚才我们说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在我们这儿,一年四季中气温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
1.出示本地四幅春夏秋冬景观图。
请学生看图后,讲讲自己对气温变化的直接感受和亲身体验。
2.在学生讲述他们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一年四季中气温的变化有规律吗?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知道它是否有规律呢?
3.学生讨论交流找规律的方法。
4.师生统一研究方法。
5.师生交流收集的本地气温资料。(表中的数据资料准确地表现出了气温一年内的变化状况,但不够直观。怎样才能更直观明了的表示出一年内气温的变化状况呢?)
1.学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曲线图。
教师巡视、查看。鼓励指导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任务,重点指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任务。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2.展示交流学生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1.观察曲线图,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吗?
2.小组内学生交流。
3.集中交流,教师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补述。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自我评价。
认识四季的教案 篇11
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首先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从而发现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教学重点: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1)报数游戏。
游戏规则:请12名同学站在讲台上,先1个、1个地报数,台下同学记录最后一名同学报到几;再5个、5个地报数,台下同学记录最后一名同学报到几。
(2)全班同学分组参与游戏。
(3)师生小结游戏中数的规律。
(1)教师介绍:今天我们的课堂上也有12个数字朋友,同时它们也和60这个数有关系。
(2)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请学生尝试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介绍自己的想法。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报数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观察例1主题图时,既回顾了已有的知识,又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
(1)认识钟面。
①仔细观察钟面学具,同桌互相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②数一数钟面上的大格。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钟面上的小格。
(2)认识1分。
①钟面上分针走一小格(课件聚焦钟面上的小格)是什么意思?
②让学生在钟面学具上拨出1分,同桌互查。
(3)认识几分。
①分针在钟面上走2个小格的时间是几分?3小格、4小格呢?
②(课件演示)分针从刻度12走到了刻度1,经过了几分?为什么?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或算一算,看看分针在钟面上从刻度12走过钟面上的每一个刻度数,各经过了几分。
④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⑤教师课件演示分针从刻度12依次指向1、2、3、4等刻度,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快速记忆每个刻度数字表示几分。
⑥记忆游戏:同桌两人一人拨动分针到不同刻度数,另一人回答各是几分,可以交换进行。
(1)师生拿起钟面,将时间拨到12时,观察这时时针、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
(2)学生从12时开始,在钟面学具上按顺时针方向边拨边读,教师可以选择几个时间检查学生是否手口一致。学生拨到12时30分,教师讲解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3)让学生继续将分针拨到12,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时钟面表示1时。
(4)仔细观察现在时针与分针的位置,说一说与12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5)引导学生总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教师板书:1时=60分。
【设计意图】利用钟面学具拨一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分针所表示的意义,区别时针和分针的不同。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准确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课件出示例2的三个钟面图,让学生先独立读出时间,再尝试写出来。
(2)教师具体指导三种代表性时间:第一幅图强调几时零几分的读写法;第二幅图强调半时的两种读法;第三幅图强调每当分针走过半时,时针会靠近下一个刻度,要认真加以区分。
(3)师生小结方法: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4时多少分。
(4)试读时间。
①再次回顾例1主题图,尝试读出图中上课时间。
②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读写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体会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认读时间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1页的做一做后,在全班交流认读的方法。
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设计意图】在练习的设计上充分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一节课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你能读出下课的时间吗?(课件出示钟表)
2.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认识季节的教案精华15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 学生的反馈可以反映教学的成功与否。我们专门为你推荐一份值得阅读的文章题目叫“认识季节的教案”,本次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仍需听取专业意见!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1)
主题:认识季节
季节是气象学上划分年份的方法,通常根据气温、降水、日照等要素的季节性变化来界定。人们对四季的认识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季节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第一部分:认识季节
一、秋季
秋季是一年中比较爽朗的季节,气温适宜,有时候也降雨。秋季的树叶颜色多样,黄色、橙色、红色、棕色、紫色等,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感觉。秋季的水果如:苹果、梨、柿子等,格外的美味。此时,在田野上,庄稼渐渐成熟了,是个丰收的季节。
二、冬季
冬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为了抵抗大自然的寒冷,我们必须穿着厚衣服,常常往取暖的地方去。冬天是滑雪运动的好季节,所以许多爱好者到山区去滑雪。冬季的食品以肉类为主,如羊肉、牛肉、猪肉等,作为食品补充能源。
三、春季
春季是一年中最为美丽的季节,四周充满了新的生机。野花烂漫,果树开花,小草往日已枯萎了,肆意伸展。春季天气温暖,出门旅游、散步最适合不过了。在春季里,能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四、夏季
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高热、高湿的天气让人们呼吸不畅。为了防止被晒伤,我们要涂上防晒油来遮挡阳光。水上运动也是夏日出行的不错选择。时令的食品有蔬菜和水果,但也要注意防腐措施。
第二部分:认识季节对身体的影响
季节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以下是季节对身体的影响:
一、秋季
秋季气温适宜,空气质量好,适合户外活动。而且秋季的水果和蔬菜对身体有好处。比如:苹果和梨,这些水果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秋季还要注意防火,因为农村经常会燃放农事用火,而火灾是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冬季
冬天很容易感冒,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身体保暖。我们要穿厚厚的衣服,避免冻疮和湿气等疾病。此外,人们在冬季吃肉的热量较高,容易导致肥胖和心脏病,所以人们在冬季也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饮食。
三、春季
在春季中,由于天气温暖,大气中的花粉和尘埃也会增加,对敏感的人造成麻烦。此时,需要注意保护身体,简单的遮挡、戴口罩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此外,春季多雨,会导致流感季节早到,也要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
四、夏季
夏季的高温已经成为人们最头痛的一件事。高温的环境容易使人中暑,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及时调节体温。夏季还有很多昆虫,如蚊子、苍蝇、蜂蜜等,这些昆虫会叮咬人,引起不适。所以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第三部分:总结
认识季节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使人们更加合理地安排日常生活,把握好自己的身体状态。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认清这些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天气条件。因此,我们需要锻炼好自身的身体免疫力,同时保证自身的安全,行动上都需谨慎慎重,争取在不同的季节中一年四季都能拥有怡然自得的心境。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2)
主题一:四季的变化
学习目标:
认识四季的变化及其特点,了解气温和天气的变化对人们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可以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四季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四季变化的美丽和神奇。
二、新课讲解
1. 春天的特点
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天气晴朗,万物复苏,花木徐徐开放,绿草茵茵,春雨绵绵,水草葱葱,春风吹拂,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2. 夏天的特点
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天气炎热,雨水充沛,万物茂盛,酷暑难耐,人们纷纷外出旅游,水上运动成为夏季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
3. 秋天的特点
秋季气温渐凉,清爽宜人,天高气爽,天空湛蓝,落叶纷飞,果实丰收,金风送爽,秋高气爽,人们纷纷外出赏秋,一般会去看红叶,采摘水果,游玩山水。
4. 冬天的特点
冬季气温偏低,天气寒冷,大地一片洁白,雪景如画,山水静谧,奇峰伟岸,冰天雪地中,人们开始迎接新年和过年。
三、活动展示
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四季图片展示、观察太阳直射角、四季草木标本展示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四季变化的特点和气候因素。
四、总结回顾
通过展示活动,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四季变化的特点,以及气候因素对人们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五、延伸拓展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和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四季变化的知识,并组织学生开展四季主题绘画、课件制作等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主题二:四季的活动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四季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运动和活动特点,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四季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从而引出不同季节的活动和运动。
二、新课讲解
1. 春天的活动
春天气温回升,适宜进行户外运动和旅游。比如:打羽毛球、跑步、爬山、野餐、春游等。
2. 夏天的活动
夏季气温高,人们更多的选择在水中玩乐。比如说:游泳、冲浪、划皮艇、玩沙、打水枪等。
3. 秋天的活动
秋季稳定的天气,成为爱好户外运动的最佳选择。比如:独木舟、滑翔、骑自行车、登山、划船等。
4. 冬天的活动
冬天季节冷,适合进行冬季运动。比如:滑雪、滑冰、打雪仗、制作雪人等。
三、活动展示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四季活动的图片展示、运动比赛、DIY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四季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四、总结回顾
通过活动展示,让学生了解四季不同的活动特点,以及人们根据不同季节选择体育活动的原因。
五、延伸拓展
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组织运动会或者户外活动,让学生合作、竞争、锻炼身体,增加乐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3)
活动设计背景
春夏秋冬是一个更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各种不同的变化。为中班幼儿设计《认识四季》的谈话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四季的不同,区分和了解各个季节的不同景象。同时,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可以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喜好和正确认识各个季节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不同景象,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中班孩子的交谈和谈话能力整体情况来看都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智力水平也处于正在发展时期,社会实践经验基本为零。所以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感受、体会大自然的变幻,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充分认识四季的谈话活动,对幼儿的身心都有很好的发展和提高,话题也能较好的引起幼儿兴趣,为其发展提供了帮助。
活动目标
1、围绕认识四季为主题进行谈话,学会用我喜欢夏季(或春季、秋季和冬季),因为,我不喜欢夏季(或春季、秋季和冬季),因为的因果句式来表达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专注地倾听同伴谈话,轮流交谈的习惯,并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对四季的认识。
3、使幼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乐意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地谈话。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四季,知道四季的特征,区分和了解各个季节的不同景象。
2、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对四季的认识。
活动准备
1、事先让幼儿在家人的帮助下填写调查表我喜欢的季节。
2、老师准备好春、夏、秋、冬不同景物的图片和投影设备。
活动过程:
1、引出谈话主题,激发幼儿谈话兴趣。
(1)老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是什么季节?(鼓励幼儿用完整语言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对四季的了解、感受)。
(2)带领幼儿观看图片和投影设备,让幼儿充分认识四季。教师带幼儿来到布置好图片和多媒体投影等物品的活动角,通过让幼儿观察实物、图片、投影等方式,让他们认识四季,并选出自己喜欢的季节。
2、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讲述、交流自己的调查表。
(1)老师引导个别幼儿进行示范性讲述:老师:你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引导幼儿用我喜欢,因为。我不喜欢,因为的句式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调查结果,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安静的倾听别人的讲述)。
(2)幼儿两两合作,轮流讲述自己的调查表,谈谈自己喜欢的季节和喜欢的原因。老师巡回进行指导,注意发现幼儿问题和讲的好的方面,给与针对性指导。(3)集体交流,请部分幼儿在集体面前,围绕主题进行讲述、交流,讲述中运用较完整、连贯的语句。
3、运用交流与提问,拓展谈话的范围,激发幼儿深层次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春夏秋冬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启发幼儿围绕主题,有兴趣地与旁边的小朋友进行交流与讨论(或集体讨论),使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2)教师进行评价与总结。通过交流自己喜欢的季节后,让幼儿充分认识四季的,了解它们的变化和不同之处。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4)
主题:认识季节
一、引言
季节是地球自转、公转所形成的自然现象,它决定了我们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进行什么活动。同时,季节还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认识季节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二、认识季节的重要性
季节是自然界的周期,是地球上一年四季交替的过程。通过了解季节的变化,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在不同季节内,天空、气温、风、雨、雪、阳光等都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也与自然界内的植被、动物活动、环境能源、生态周期等息息相关。因此,认识活用季节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实践的过程。
三、认识春季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代表着生命和希望。在春季,大地开始变得温暖,动物也回归欣欣向荣的生命状态。此时,我们可以进行休闲娱乐,野外露营、滑冰、踏青等都是不错的活动选择。此外,在春季我们还可以尝试从事种植、摄影、采摘等活动,以感受自然带来的生命力量。
四、认识夏季
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此时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晒和补水。夏天也是休闲度假的最佳时间,海滨游泳、沙滩排球、避暑山庄等都是很好的旅游选择。此外,在夏季,让我们还可以进行露天烧烤、会友畅饮、户外音乐会等活动,以度过这个热烈的季节。
五、认识秋季
在秋季,我们经常会感到天空更加清晰,空气更加清新。随着农作物的成熟,秋季也被称为“收获季节”。我们可以进行摘果、采摘红枫等活动,也可以在秋游中观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此外,在秋季,还可以在自然保护区、公园等地,探索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系统。
六、认识冬季
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对于我们来说最需要注意的是保暖。在冬季,我们可以在温泉、温室度过一段舒适的时光。同时,在冬季,让我们可以尝试雪地滑雪、滑冰和其他冬季运动项目,体验冰雪世界的独特魅力。
七、总结
认识季节,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实践的过程。通过了解不同季节内的自然环境和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自然界中的季节变化,活用季节,感受自然的魅力。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5)
认识季节教案: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春季的特点和变化。
2.学习描述春天天气和自然景色的词汇。
3.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
4.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二、教学步骤
1.引入
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春季的话题,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或实物的特点。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春天是哪个季节?春天有什么特点?
2.学习词汇
教师板书并讲解一些描述春天天气和自然景色的词汇,如:温暖的、花朵盛开、绿树成荫、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等。让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听说训练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短视频,让学生们观看并听一听。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一些与春天有关的问题:春天的天气如何?春天的花朵有哪些?春天的颜色是什么?
4.阅读练习
教师给学生发放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并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问题可以包括:文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的特点?你最喜欢春天的哪一个特点?为什么?
5.写作练习
教师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词汇和以春天为主题的短文模板,进行写作练习。模板可以是这样的: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春天,天气变得温暖,花朵开始盛开,树木变得绿油油的。整个世界充满了生机和希望。我最喜欢春天,因为……
6.口语表达
教师组织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对话,表达自己最喜欢的春天特点,并与组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观察实物和图片的过程中认识春季的特点和变化,学习与春天相关的词汇,并通过阅读与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表达能力。在口语表达环节,学生可以与组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并关心环境的意识。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6)
认识季节教案
主题:认识季节,学习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引言:
季节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结果,季节的变化是自然界不断发生的。我们了解季节的发展和变化,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促进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本教案的活动来认识季节、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早晨小游戏:猜季节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气候讨论不同季节的特点,用手指模拟太阳的位置,在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础上猜测当前是哪个季节,加深对季节的印象。
二、小组讨论:季节的发展和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季节的发展和变化,包括季节的概念、季节发展的规律、不同季节的特点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结合实际情况,提供有关资料等,指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季节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观察实验:秋天的叶子
教师组织学生调查现在的季节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在校园内收集落叶,比较不同季节的落叶颜色、形状和数量的变化,观察秋天的叶子从绿色到黄色和红色的转变过程,了解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小组写作:季节的主人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季节中的主人公,如春天的花儿、夏天的太阳、秋天的果实和冬天的雪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人公,展开小组写作,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表达对季节的认识、感受和想法。
五、实践探究:季节的保护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季节,如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关注气候变化、减少污染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如制作节能灯泡、DIY节能小车、植树造林等,让学生感受到以实际行动保护季节的重要性。
六、总结回顾:认识季节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回顾,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程内容,强调认识季节的重要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季节变化,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创建美丽家园。
结语: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们对季节及其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想象力,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和促进创新。我们相信,只有认真了解季节,才能掌握生态环境保护这门重要科学,从而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7)
认识季节
【导语】季节是自然界的天赋之美,它以四分之一年的时间为周期,轮回变换着。每一个季节都有着独特的形象和特点。通过认识季节,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本文将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变化和人们的活动等方面,介绍一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季节。
【正文】
一、春天的美丽
春天是季节的序幕,也是大自然的一次大复活。随着气温的回升,草木开始抽芽,鸟儿开始歌唱,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春天的天空是碧蓝的,阳光是温暖的。纷飞的蝴蝶,婀娜多姿的花朵,形成了春天的独特景色。小河也开启了河水之门,轻盈的水滴如珠子般闪耀着光芒,潺潺水声更是增添了春天的韵律。
除了万物复苏,人们的活动也多了起来。春游、踏青成为了一种共同的活动。春天是阳光明媚、温度适宜的时期,大家纷纷走进大自然,享受着春天的美好。春天是一个发掘的季节,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去探索并发现属于自己的乐趣。
二、夏天的炎热
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是阳光最强烈的时候。在这个季节里,阳光已经变成了金色,把大地照得通红。
夏天的天空常常是湛蓝的,云朵好似白色的棉絮,那么洁白而饱满。树木郁郁葱葱,绿油油的叶子仿佛在迎接夏天的挑战。河流也变得湍急,欢快地继续着自己波澜壮阔的旅程。
夏天是出游的好时机,人们纷纷踏上旅途,在旅途中畅游,感受着夏天的热情和豪迈。海边的沙滩上,人们奔跑,跳跃,放声欢笑。这是快乐的夏日,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贵礼物。
三、秋天的丰收
秋天是季节的收官,是大地丰收的季节。随着季节的变化,秋天的色彩变得更为绚烂多彩。
秋天的天空是湛蓝而凉爽的,云朵像白羊般洁白而纯净。秋天的树木变得红、黄、褐,彩色斑斓的落叶铺满了大地。一只只稻草人在田野里辛勤工作,等待着丰收的到来。
秋天是食物的季节,人们开始忙碌地收获庄稼,进行丰收的时刻。农民们辛勤劳动,熟练地将稻谷、玉米等农作物收获起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劳动的幸福。
四、冬天的寒冷
冬天是季节的休憩,是大自然的一次停顿。夜晚来临的时候,大自然呈现出凛冽的寒风和压抑的天气。
冬天的天空是灰暗的,云朵像黑夜一样暗沉而低垂。大地被白雪覆盖,形成了一幅漫天皑皑的美景。冬天里,河水形成了冰面,白茫茫的雪地上,孩子们踩着欢快的步伐,投入到滑冰和堆雪人的游戏中。
冬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这个时候人们更加团结,彼此关心。我们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围坐在火炉前,享受着冬天的温暖。冬天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但它同样也有着美丽之处。
【结语】
四季轮回,不仅是大自然的表演,也是生活的真谛。通过认识季节,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万物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所以,让我们积极参与到季节的变迁中,用心感受每一个时刻,让大自然的美丽永远伴随我们。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8)
认识季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掌握四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能描述不同季节的天气、活动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活动、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对不同季节的感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喜欢大自然,充分理解季节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四季的基本特征和描述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季节变化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对季节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季节主题的手工制作和口头表达。
四、教学过程
阶段一:导入新知
1. 教师播放季节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把图片内容与相应的季节进行配对。
2. 配对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图片中季节的特点。
3. 教师以问题方式导入新课:季节是如何变化的?造成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总结季节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阶段二:课文学习
1. 教师播放课文《四季的变化》的课件,让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2.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四季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并记录下来。
阶段三:小组活动
1.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用大纸张记录下各自研究的结果。
3. 学生根据小组研究的结果,设计制作一个与季节有关的手工制品,并进行展示。
阶段四:课堂展示与总结
1. 学生将制作的手工作品进行展示,介绍自己所选择的季节,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季节的感受。
2.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手工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季节的变化有哪些特点?
(2) 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季节的资源?
四、板书设计
认识季节
四季的特点: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季节的变化
原因:地球公转、地轴倾斜
合理利用季节资源
五、课堂延伸
1. 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季节变化与气候、植物、动物等的关系。
2. 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季节变化,展开更多的探究和研究,形成小组报告或PPT展示。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我们要认识季节,了解四季的特点?
2. 你更喜欢哪个季节?喜欢它的哪些特点?
3.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季节的资源?
4. 你有什么想法或创意,可以更好地利用或保护季节的资源?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够描述四季的天气和活动等。通过小组合作和手工制作等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并培养起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改进之处在于课堂时间的安排,需要更加紧凑,增加一些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和理解季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9)
活动设计背景
巩固对秋季特征的认识,知道秋季是丰收的季节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相邻季节的交换
2、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秋季的特征
难点: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知道四季的轮换。
活动准备
1、 秋季景色图片一幅。
2、 认识几种秋季成熟的水果,观察秋季的花、草、树等植物的变化。
活动过程
1、 谈话导入
2、 请小朋友谈谈秋天(出示图片)。
天气什么样?花草树等植物有什么变化?我们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
3、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天到了,哪些水果成熟了?(你最喜欢秋天的什么水果?)
秋天到了,我们能吃到哪些蔬菜?(你最喜欢吃什么蔬菜?)
秋天到了,哪些花结籽了?
秋天到了,田里的庄稼长得怎么样?
请一位幼儿连续讲述秋天成熟的东西,使幼儿明确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4、 引导幼儿谈论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5、教师总结。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10)
认识季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四季的变化,并学会分辨和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
2. 学习一些与季节有关的词汇,并能用英语进行描述;
3. 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内容:
四季的变化,季节的特点,相关词汇。
三、教学准备:
PPT,图片,季节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话题(5分钟)
使用图片或幻灯片等展示四季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讨论和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
Step 2:学习相关词汇(10分钟)
1. 教师出示图片或卡片等,介绍和教授与季节有关的词汇,如spring(春天)、summer(夏天)、autumn(秋天)、winter(冬天)等。
2.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学习和模仿,重点掌握词汇的发音和用法。
Step 3:进行对话练习(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话练习,每组分配一个季节的代表,要求描述该季节的特点和喜爱的活动。
2.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和回答,加深对四季的了解和词汇的运用。
Step 4:听力训练(10分钟)
播放一段描述季节的录音,学生听后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季节的理解和听力能力。
Step 5:综合练习(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组选择一个季节,用英语进行介绍和描述。
2. 学生可以使用图片、图片描述和自编对话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Step 6:拓展活动(15分钟)
1. 学生自由展示关于四季的作品,如单词卡片、绘画作品等。
2. 学生可以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演讲或描述,展示对季节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季节的介绍和相关词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分辨不同季节的特点。通过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加深学生对四季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通过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11)
有益的学习经验:
1、 愿意与同伴交谈讨论,乐于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初步了解天气变化,认识简单的天气符号,会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天气情况。
3、 喜欢观察活动,逐步养成观察记录天气情况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 环境创设:维尼熊和飞天猪的家、气象站
2、 物质材料:天气符号图片(多套)、 油画棒、 每个小朋友一个记录天气的卡片、 天气预报光盘、VCD、电视、雨伞
活动过程与指导:
一、 看一看、想一想
1、维尼熊和飞天猪的对话,引起幼儿对天气情况的关注。
2、观看天气预报,引出幼儿对天气符号的关注。
关注点:激发幼儿对天气情况的观察兴趣,注意幼儿对天气符号的认识理解程度。
二、 想一想、说一说
认识天气符号
1、 教师请幼儿自选天气符号卡片,自由分组讨论天气符号的意义
这些都是什么符号?你在哪里见过他们?
猜一猜:你想想这些符号表示哪些天气?
2、 教师总结幼儿对天气符号意义的理解,向幼儿做出正确的评价
关注点:A幼儿是否愿意猜测和探论天气符号的意义。
B幼儿观察和理解天气符号内容时是否认真、仔细、有不同见解时,是否能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三、 试一试、我能行
1、 游戏天气预报员
教师鼓励幼儿在布置好的气象站模仿电视里的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关注点:(1)幼儿观察是否认真、仔细,播报时对天气符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2)语言组织是否连贯,对天气情况描述得是否得当。
2、 游戏天气观察员
室内做观察记录:幼儿把当天的天气情况用天气符号记录在天气记录卡上。
关注点:幼儿观察的天气情况与记录的天气符号是否对应准确
延伸: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周六周日的天气情况,并填到记录卡上
评析:1本次活动中,教师结合《纲要》主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分组讨论,理解各种天气符号的意义,从而扩展幼儿的社会常识。
2幼儿讨论过程中,教师准备的天气符号难度较大以至部分幼儿没有至始至终参与探讨活动
3预设的天气符号数量过大,孩子们在认识过程中有些吃力,只知道一部分天气符号的内容和意义,没达到预期效果。
4 在记录天气情况时,生成了部分幼儿不会写日期,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较好的完成了日期的书写学习。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知道时钟的基本用途。
2、感知时间,体验时间的长短。
3、发现时间的价值与自身努力的关系。
活动准备
时钟、写字本、积木、图书、画纸、铅笔、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认识时间
老师出示时钟,提问:
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这是时钟,是用来看时间的)
你会看时间吗?现在是几点?(9点)
你怎么知道的?(长针指向12,短针指向9,就是9点整)
如果长针和短针都指向12,是几点?(12点)
小结:当长针指向12时,短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感知时间
有谁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很短、不知道、很长)
我们一起来玩和时间赛跑的游戏。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在这一分钟里,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做什么事,时间到了就停下,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事情多。
(幼儿游戏,教师计时。孩子们纷纷离开座位,有的去拿纸,有的去拿积木,还有一个孩子呆呆地站在一边在想要做的事。)
幼儿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我觉得一分钟实在太短了,什么事都没做时间就过去了;
我在一分钟里画了一个圈;
我在一分钟里搭了一个积木┄┄
小结:小朋友都说一分钟太短,老师在这一分钟里可做了许多事情:回答了天天的问题,给如如拿了一张纸,观察了所有小朋友的活动,看到有人在争吵,然后找了把椅子坐下来。我们再玩一次,看看这一次我们在一分钟里能做多少事情。
(我这样做小结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感觉到他们做得很多事情都被忽略了,只要抓紧时间就可以做许多事。第二次游戏时,好多孩子果然加快了速度,没再出现争执。)
幼儿再次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我在一分钟里拿了一张纸,画了一个小人;
我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找到了自己的数学本,写了26个数字;我在一分钟里拿了一堆雪花片,搭了两架飞机;
我在一分钟里看了5页书......
3、总结交流
提问: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发现?
学会了看时钟;知道一分钟很短,但我们加快速度也能做许多事情。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13)
认识季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季节的概念,认识四个不同的季节;
2.认识和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和景观;
3.学习相关季节的英语词汇和表达;
4.通过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四个不同的季节的特点和景观;
2.学习相关季节的英语词汇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
图片、相关季节的实物、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 “季节”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T: What is "season"? Do you know what season is it now?
S: It's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2.用图片展示四个季节,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对应的季节。
T: Look at the pictures, which season is it?
S: ...
Step 2 学习四个季节的特点和景观
1.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四个季节的特点和景观。
T: Now let's learn more about each season. (展示图片和实物)
2.学生观察并用英语表达每个季节的特点和景观。
T: Please describe the features and landscapes of each season.
S: Spring is warm and everything begins to grow. Summer is hot and sunny. Autumn is cool and the leaves fall down. Winter is cold and snowy.
Step 3 学习季节词汇和表达
1.通过图片学习和复习季节词汇。
T: Now let's learn some vocabulary about the seasons. (出示并教授季节词汇)
2.通过对话学习和复习季节表达。
T: Let's practice the expressions about seasons in pairs. (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Step 4 观察和讨论
1.通过观察和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T: Look outside, what season is it? How do you know?
S: It's autumn. Because the leaves are falling down.
2.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季节现象,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发现。
T: Now I will divide you into groups. Observe the different phenomena of seasons and discuss what you find. Then, present your findings to the class.
Step 5 小结与巩固
1.复习所学内容。
T: Let's review what we have learned today.
2.学生进行小结。
S: Today we have learned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ir features, landscapes, vocabulary and expressions. We also observed and discussed the phenomena of seasons.
Step 6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有关季节的练习。
2.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Seasons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 warm and everything begins to grow
- hot and sunny
- cool and the leaves fall down
- cold and snowy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季节的概念,认识到了四个不同的季节。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学生对每个季节的特点和景观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学习了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整节课设计合理,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14)
认识季节
【导语】
季节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反映着地球气候和生物的变化。季节的交替给人类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本文通过介绍不同季节的特点和人们对季节的感受,让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季节的变化。
【正文】
一、春季
春季是指立春后到立夏前的三个月,也叫做初春、迎春、仲春、孟春等。春季的特点是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开始复苏,鲜花盛开,绿叶抽枝,万物复苏。春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也是春雷初鸣、百鸟争鸣的季节。
春季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一种活力和希望的感觉。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风吹拂着大地,带来了温暖和明媚的阳光。人们开始脱去厚重的衣物,穿上轻薄的春装,迎接春天的到来。春季的阳光明媚,天空湛蓝,空气清新,让人感到舒畅和愉快。大街小巷的花坛都被各种各样的花朵装点得五彩斑斓,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春季还是一年中最适合郊游的季节,人们可以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夏季
夏季是指立夏后到立秋前的三个月,也叫做初夏、盛夏、仲夏、孟夏等。夏季的特点是气温高,阳光炽热,雨水丰沛,万物长势旺盛。夏季是生命充盈、万物茂盛的季节。
夏季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炎热和沉闷。夏季的阳光强烈,天气炎热,大气湿度高,太阳直射地面,使人感到闷热和汗流不止。人们常常穿着简单的衣物,选择凉爽的地方度过炎热的夏季。夏季是游泳的好时机,人们可以去海边、湖泊或者游泳池游泳,消暑降温。夏季也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水果成熟上市,给人们带来了清凉和口感的享受。
三、秋季
秋季是指立秋后到立冬前的三个月,也叫做初秋、盛秋、仲秋、孟秋等。秋季的特点是气温逐渐降低,天空湛蓝,阳光温和,气候干燥,果实成熟,实物丰收。秋季是万象更新、五谷丰登的季节。
秋季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凉爽和舒适。夏季的炎热过去了,秋风吹拂着大地,带来了凉爽和清爽的感觉。人们可以穿上合适的衣物去郊游,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魅力。秋季的阳光温和,天空湛蓝,让人感到舒畅和安逸。秋季也是一年中最适合旅行的季节,人们可以去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去赏红叶,感受秋天的韵味。
四、冬季
冬季是指立冬后到立春前的三个月,也叫做初冬、深冬、仲冬、孟冬等。冬季的特点是气温低,天空灰暗,寒风刺骨,大地休眠,冰雪覆盖。冬季是大自然清冷、寂静的季节。
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寒冷和静谧。冬季的寒冷让人们不得不穿上厚重的衣服保暖。天空多是灰暗的,阳光比较稀缺,给人们带来了沉闷和郁闷的感觉。冬季是一年中最适合室内活动的季节,人们可以在家里温暖地度过冬季,享受家庭的温馨。冬季也是滑雪的好时机,人们可以去雪山滑雪,感受冰雪世界的迷人魅力。
【结语】
季节的交替给人类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也给大自然带来了生命的循环和变化。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美丽的景色,人们在不同的季节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和无穷的魅力。通过认识不同季节的特点和人们对季节的感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季节的变化,珍惜和享受每一个季节带给我们的美好。
认识季节的教案(篇15)
认识季节教案
引言:季节的轮回是自然界中的周期性变化,孩子从婴幼儿开始身体就会感受到自然的变化,而教育孩子认识季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敏感性,更有利于孩子发展各种生活技能和认知能力。
一、 教学目标
1、使孩子学会认识四季及其变化规律,区分不同季节的特征和重要节日。
2、让孩子理解季节变化与生活方式、季节主要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气象等的关系。
3、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游戏、体验、观察、互动等方法,提高孩子观察能力、感受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等,培养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环保习惯。
二、 教学内容
一、春天(3月到5月中旬)
1、春天这个季节是一个新的开始,所有花朵、树木和草地都在春天开始恢复生机。
2、在春天里,天气变暖,体感逐渐舒适,可以减少穿的厚或多层的衣服,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开始玩水、玩泥土、户外散步、玩耍。
3、春天也是啄木鸟回巢季节,桃花、李花、梨花、樱花、银杏花等等的花大量绽放,春田里种了各种蔬菜,红彤彤的草莓、黄橙橙的柠檬和橘子等都是春季的季节性水果。
二、夏天(6月到8月)
1、夏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气温变得很高,它使花开得更大更快,开始大量野外露天活动。
2、夏季的空气潮湿,孩子容易出汗,需要注意及时取水补充水分及注意身体的卫生和消毒。
3、夏天在大自然中是水的季节,孩子可以去游泳,玩水和沙滩球。
三、秋天(9月到11月中旬)
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收获丰满、凉爽,孩子会喜欢收获一切,小小的苹果和柿子,金色的玉米和棉花等等。
2、秋天的天气很美,宜人的气候给人们带来了轻松和享受,同时,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也会有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的日子。
3、秋天是紫菜、海带、核桃、栗子、梨子最嫩美味的季节,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温馨和感动。
四、冬天(12月到2月)
1、冬天寒冷,人需要穿上厚衣服保暖,但同时也是节日多多的季节,比如我们每年的春节,孩子们也要庆祝圣诞节等节日。
2、冬天也是一个有点孤独、深邃、缥缈的季节,这个时候自然界的花朵已经凋萎没有了生气,但是,春天的到来也会变地更加美丽。
3、冬天有很多美丽的景点,雪山、雪地、雪原等等,孩子们可以去进行冰雪游戏,玩雪人,堆雪堆,用想象力创造和自然融合。
三、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自主学习
3、教师讲解
4、活动任务
5、家庭作业
四、 教学步骤
第一步:让孩子看图识字
本节课的第一部分是展示四季不同的图片和季节特征的文字说明,让孩子对季节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图像。
第二步:和孩子们聊天
孩子们现在对季节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我们可以向他们询问季节的一些特征和活动。
第三步:观察
让孩子们观察季节的变化,比如:叶子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海拔高度的变化等等。
第四步:小组活动
让孩子们分组,完成由教师设定的小组任务。
第五步:家庭作业
安排孩子们在家里完成自己每周的季节观察日记和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个简单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们更有效的理解季节的变化。
五、 教学评估
最终评估是通过孩子们的努力和结果来检查教学的成果,评估可能会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作业评估、考试评估、观察评估等等,一般会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六、 教学成果
孩子们在本课上已经了解了季节的变化规律,并学会了认识四季的重要特征和重要节日。他或她们学会了观察季节的变化、比较不同季节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植物和动物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按照季节性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生活和运动的方式,从而适应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季节性的变化。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四季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四季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了解四季里常见的花,知道四季变化的顺序,初步感知四季是不断变化的,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四季教案吧。活动目标:
1、了解四季里常见的花。
2、知道四季变化的顺序,初步感知四季是不断变化的。
3、学会表达自己对四季变化的认识。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四季的花儿》、笔。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具有季节代表性的花朵。
活动难点:用连线的方法将各季的花儿与相应的季节连起来。
活动过程:
1、各种各样的花。
看图:"你认识这些花吗?你见过吗?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引导幼儿从花的形状、颜色来表述。
2、教师指导幼儿阅读幼儿数学用书,并讨论:春、夏、秋、冬各季有季节代表性的花分别有哪些?
你家里或幼儿园里是否种植过这些花呢?
3、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将各季的花儿与相应的季节连起来。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能照顾到幼儿的理解能力。都是用一些幼儿经常接触到的颜色和幼儿比较容易做的动作来上课。用幼儿容易想到的花朵来代表每个季节,做到层次分明,容易区分。趣味性强,能挑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边形的认识的教案合集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重要要素,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精选整理的“四边形的认识的教案”内容,请务必将这篇文章收藏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感谢支持!
四边形的认识的教案 篇1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本课主要是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识平行四边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出现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教材分析:
本节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学会做高。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体验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画出底对应的高。
3、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帮助学生掌握平行边形的特性:易变形。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逻辑观念。
知识技能: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使学生能够识别平行四边形,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会在平行四边形上画高。过程方法:
1.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通过有条理经历体验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形成表象,进而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量一量,画一画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兴趣。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画出底对应的高。
学具准备:每人一张平行四边形卡片,每人一张练习纸,三角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卡片、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1.游戏导入
回顾旧知:同学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做游戏—芝麻开门 猜测门后面是什么图形?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2.感受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把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中揭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初步了解要研究的问题,达到回顾旧知、引出新知的良好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先进的思维方式——迁移。】 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观察表象
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邻边。2.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独立研究老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卡片,测一测,量一量,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3交流汇报,描述特征。
每4人一组,说说发现了什么以及怎么发现的。
师:仔细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它有哪些特征? 思考:用什么办法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电脑展示,通过平移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4初步运用
下面哪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大数学观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和已学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抓住问题的关键,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推拉长方形框,既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从而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观察表象
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比较哪个更高。学生说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2.出示概念
通过多媒体边演示,教师边解释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师: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画几条高呢?你能分析一下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可以画无数条高吗? 3.研究画法
师演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指出哪个是底哪个是高。
学生在学习纸上练习画高,投影展示。
(三)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师推拉长方形框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形框变成平行四边形框的过程。
介绍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特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自我挑战 1判断
1)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周长变大了。()
3)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数一数
图中共有()个平行四边形? A、2 B、3 C、4 3判断下面的红色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四、小结收获。
想一想,你今天由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叫做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的认识的教案 篇2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请学生找有哪些平面图形,当说到平行四边形的地方用红课件闪烁一遍,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师生小结后问:“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更多知识吗?”教师板书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新欲望,明白探究内容。)
要求学生用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用眼先看一看边、角有什么特点,再用尺子、量角器实际量一量,并把发现的结论填入“我的发现”报告单中。然后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对发现多的及时进行表扬,师生共同整理板书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接着问:“刚才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么怎样定义平行四边形呢?”(同一组小声议一议,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等能力。且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师用长方形的活动木框,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内外拉。请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师生小结板书出性质。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你能从下图中找出你学过的图形吗?
3、标出下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四边形的认识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并能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
2.经历画、分、说、摆等过程,培养学生动手、交流、思考的能力,深化对四边形内涵的认识,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了解四边形的特征,并能正确辨认四边形
教学难点:
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
教学准备:
课件、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揭主题
1.师:同学们认识四边形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四边形
(板书课题——四边形)
2.你认为四边形是怎么样的?(不说话)
3.要求:①把你心目中的四边形用水彩笔画出来,尽量画大。
②静静地思考:怎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探究新知
1.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黑板上这么多图形,都是四边形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2.反馈:谁愿意上来给这些图形分分类,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放左边。
(可针对学生的分类进行提问。)
对他的分法,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3.问:这些图形形状大小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四边形?还有谁想说?
(板书:4条边,4个角)
4.问:这些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请任意选择一个图形,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4条直直的边,4个角
评价:要想画出直直的边,我们的秘诀是什么?(用尺子画)
这个画图习惯非常好!
针对长方体:它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它是立体图形,而四边形是一个平面图形。)
问:在长方体上能找到四边形吗?(拿出实物摸一摸)
课件演示:把长方体打开,6个面都是四边形。
5.师:刚才我们通过画、看、分,认识了四边形。现在谁来说一说:“怎
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小结:4条直直的边,4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6.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也就有4个顶点。现在给你四个点,依次连
接,会是什么图形?(为什么是四边形?)
拉动四边形,还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不管它的形状大小怎么变,只要它有4条边,4个角,都是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
1.在点子图上画几个不同的四边形,评价:是不是四边形。
师:画四边形之前请谁帮忙?
(画出长、正、平、菱等形状)
师:这几个图形都是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2.课件演示画四边形
师:给你画的四边形上加一条线段,把原来的四边形分成两个图形,试试看,你能想出几种结果。
四、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1)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
校园中有藏着很多四边形(播放图片)
(2)在教室里找一找,什么物体的表面有四边形?
摸一摸数学书、桌子、练习本的表面(边摸边说四边形的特征)
师:生活中处处有四边形,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让你的世界充满数学的味道。
四边形的认识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
(小组合作,分一分)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
(四边形)(板书课题)
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教学拓展――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
(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
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四边形的认识的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学习难点:
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学习准备:
课件、长方形框架、平行四边形纸、钉板
导学过程:
一、魔术表演:
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二、揭示课题和目标。
三、体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揭示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2、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例子吗?
3、图片展示。
四、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一)观察图形,合理猜想
请学生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纸,让学生大胆猜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发言。
(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操作实践。教师提示用三角板或者直尺验证。学生小组验证。
2、汇报交流验证的过程。
预设:1、测量后发现对边相等
2、延长对边不相交,所以对边平行
3、用画垂线的方法,从一边向另一边画垂线,垂线段都相等,所以对边平行。
3、归纳特征。
师:现在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教师帮助归纳并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4、应用做教材67页1题。
五、动手操作,认识“底和高”:
1、观察画出的垂直线段,告诉学生:
像这样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平行四边形的底。
2、请学生猜猜,平行四边形有多少条高?
3、揭示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
4、练习:画出四个平行四边形的高。
五、智慧屋(练习题)
六、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东西呢?
四边形的认识的教案 篇6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并掌握其特征。通过这节课深入的学习,使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中第一个例题,首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一些常见物体上的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举例,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相互交流,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第二个例题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揭示高和底的意义。“试一试”让学生动手测量几个平行四边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及相应的底,进一步感受高与底的意义。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利用材料做平行四边形并发现其特征;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动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让他们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归纳等来理解所学知识。
这节课教师要注重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主线,通过教师提问、演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我们认为在本课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学时应先让学生从生活场景图中找平行四边形,再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最后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到生活世界。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做平行四边形、相互交流,从中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中通过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本课教学安排了两次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之前我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样在合作交流时才有话可说,思维才能碰撞。
师:你们玩过七巧板吗?你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的吗?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七巧板。七巧板是由七块图形组成的,它可以拼出丰富的图案来。外国人管它叫“中国魔板”,在他们看来,没有哪一种智力玩具比它更神奇的了。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出示课题)
师:老师这儿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改变方向后问: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不管平行四边形的方向怎样变化,它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图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在这上面找到平行四边形吗?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平行四边形,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可相机出示:活动衣架)
1、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平行四边形,现在你能利用手边的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并选代表在班级里汇报。
3、刚才同学们成功的做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吗?你是怎样发现的?(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度。)
1、出示例题,你能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吗?(学生在自制的图上画)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2、师:刚才你们画的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4、这样的高能画多少条呢?为什么?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机动)
第4题引入:木匠张师傅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成两部分,拼成一张长方形桌面,假如你是张师傅,该怎么锯呢?想试试吗?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试一试 。
(1)师拿出自做的长方形,捏住对角相反方向拉一拉,看你发现了什么?师做生观察,互相交流。
(2)判断: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小组交流然后再说理由,此时老师可问学生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特殊在哪了?
师再捏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向里推。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觉得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呢?(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师: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举例后阅读教科书P45“你知道吗?”)
2、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我们学过的图形。
3、寻找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边形的认识的教案 篇7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较为系统得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它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感受图形与生活、图形与图形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用吸管和毛线做成的长方形,谈话:老师手里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拉成平行四边形,谈话:仔细看,现在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平行四边形
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揭题)
2.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
谈话: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其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出示挂图(电动移门、楼梯扶栏、篱笆),你能从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用彩色笔画出平行四边形。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
二、操作探究、发现特征。
1.谈话: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闭上眼睛在小脑袋里想一想平形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好,脑子里有平行四边形样子了吗?如果老师让你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你准备怎么做?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做。
做完后在小组里交流:“我是怎么做平行四边形的?”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3.谈话:谁愿意上台来展示自己的平行四边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生可能会这样做: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的;
3、在方格图上画;
4、用纸直接折的;
5、用剪刀剪的;
4.谈话: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如果把这些平行四边形画下来,就是这样一个平面图形。(边说边用多媒体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什么特征?(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儿发现,教师可以再问:它的边可能有什么特征?)
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5.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板书。6.课件出示“课堂活动”,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1、出示两个等边而不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教具粘贴在黑板上,便于画高。)观察:对边分别相等,为什么形状不同? 引导学生知道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同。
2、教师举例:我们都是四年级的学生,但高不同。怎样量一个人的身高?
学生知道:从人的最高点头顶量到脚底。尺子能倾斜吗?
学生明白:尺子要垂直于脚底。
3、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高怎么画? 教师:从平行四边形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教师边讲解边在教具上演示。
学生在学具上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可以画几条?试一试。让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教师: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四、实践游戏、练习提高。
1.拉一拉:课一开始,老师将长方形一拉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现在老师再轻轻一移又变成了长方形,同学们观察一下,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哪里变了,哪里没变,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生:相同点是它们的对边都是平行且相等;
生 :不同点是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2.教师:平行四边形不改变边长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这种特点在哪些地方有应用?
生:有种可以弹的那种拳击套;
生:晒衣服的衣架;
生:捕鱼的网;
3、七巧板的历史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在民间广泛流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近又有七巧图,七巧板
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七巧图”不知何时传到国外,受到他们的欢迎与重视,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特竟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法国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谁能想象到七巧板居然会跟拿破仑〃波拿巴、亚当、杜雷、爱伦坡特以及卡洛尔等人发生关系?实际上他们全都是七巧板的狂热爱好者。
玩过七巧板吗?那简简单单的七块板,竟能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谁能想到呢,这种玩具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
4、课堂活动的第3题。周长为126厘米
5、剪一剪: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剪一剪,试一试。
圆的认识教案
为了让您更加满意,小编特别准备了一篇“圆的认识教案”文章。在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通常都会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如果老师还没来得及准备的话,现在也来得及准备。学生的反应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调整和实现。欢迎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圆的认识教案(篇1)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来自xx小学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钟表》。下面结合佛山市数学说课改革的新果实,我着重从研究和教学这两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阐述。关于研究,我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说联系: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2、说目标: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如下:
3、说学情
关于学情,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共性学情还有个性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说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起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5、说教材处理:(教材处理)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以及再创造。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让学生猜出是闹钟,再来欣赏生活中常见的钟表。这样引出课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接着,我出示教材中“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境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钟面和电子表。并将钟面和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让学生加深对整时的认识。最后,我会出示基本练习题和课堂检测题。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写一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体验新知。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6、说新知教学的创新点
下面,我将以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来谈谈我的教学设想。在“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3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手上的钟面模型,看看有什么发现?在讨论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我还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贴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得出: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准备了12张卡片,上面有不同形式表示的时间。我把这12张卡片随机放到学生的桌子上。当音乐响起,有卡片的同学就要找朋友,相同时间的就是好朋友。(课件播放《找朋友》的音乐,其他孩子一起拍手唱,12个孩子开始找朋友)通过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达到乐学的境界,更把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推向高潮。
7、说练习处理
设计合理的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关于本课的练习设计,我把教材提供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第一题作为基本练习。(背)
1、我用课件出示小明愉快的一天,让学生边观察边互相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为什么有两个9时呢”。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连线题是一个基础巩固练习,让学生动手在书本上连一连,并个别提问学生。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
接着进行的是有趣的提高练习,我出示12时的钟面,并用小动物的谈话来引出问题:小猴家的表真的坏了吗?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然后我再拿出教具钟表,请一位同学上来拨一下12时,这时大家都会发现原来12时的分针和时针是重合在一起的。
3、最后进行的是拓展练习
我会出示教材87页的第8题,让学生说出前四个钟面的时间分别是什么,并写在图的下方。然后动动脑子,你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规律。当学生发现后面的时间比前面的增加了1小时,就能推理出第五个钟面是1时。
接着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和小狗的故事》,听完后我会提问学生,你是喜欢小猪还喜欢小狗呢?为什么呢?通过这个故事,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看时间,更应该做到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
接下来,我跟全班同学一起来欣赏《我国古代计时工具》。观看这个视频,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古代人的聪明才智,更大大增加了课堂学习的乐趣。
8、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因此在这节课里,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评价:一学习过程的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用点头、微笑、激励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还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习效果的评价,在“小结内化,反思收获”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巩固。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我有针对地设计了课堂检测题,能有效地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在这样的新课改思路下,我深有体会!我愿尽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以上是我对《认识钟表》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圆的认识教案(篇2)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百分数的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的认识、读法和写法,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求知欲。
4、个性品质目标:在学习中充分的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体现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引入课题时:我引用了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用数学语言表示就是: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这样引题不仅自然贴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天才不光是靠天分,更多的还是靠自己的能力和辛勤的付出,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新知的学习:我首先设置了一个派谁去罚点球的问题,淘气、奇思、不马虎三人都想为集体争光,都想来罚这个点球,但作为教练,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一定要以数据说话,这样既贴近生活,有利于引出使用百分数的必要性,更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然后“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意识。
接着让学生说说收集的百分数,不光要说说百分数本身的意义,还要说说从这个百分数身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当学生说到中国男性占百分之五十一,女性占百分之四十九,说明男女比例失调,渗透国情教育;
三、检测题目的设计:我也抓住了一些德育渗透点,比如把一些成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感受到了百分数应用的广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联糸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五、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受用一时,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写法:90%读法:百分之九十
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分数百分数
既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倍数关系。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睛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圆的认识教案(篇3)
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圆,在这个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 三个具体的内容,这三个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好基础。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中,结合动手操作、比较、测量等多种数学活动,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圆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3.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5.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想象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
1.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说明什么是圆,并结合周围物体说一说,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画圆、折圆、测量等活动,展现圆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圆中的各部分关系,从而掌握圆的特征并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情分析:
圆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这一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回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师: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d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
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P58 1
2.填表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活动三、实践与应用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二)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三)怎样测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
活动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的认识教案(篇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结合教材习题有序地进行。
1.复习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习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习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习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厘米
(2)复习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习“线段”的知识。
(1)复习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习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习“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习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习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习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圆的认识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过程目标
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圆的认识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56—58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学会使用圆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4、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圆片。
学具准备:圆规、直尺、圆片。
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情导入
同学们喜欢骑自行车吗?(喜欢)那么你们一定知道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出示图片)
为什么车轮设计成圆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学了今天的内容大家就会明白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师:除了车轮是圆形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看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2)学生举例。
(3)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圆的图片: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
(4)师:同学们我们不仅用圆来装扮我们的生活,还将圆的一些特征巧妙的用于生活。
(三)操作探究,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
1、折一折,认识圆心。
(1)让学生用老师准备好的圆形图片,对折后打开,换个方向后再对折打开,看有几条折痕,相交吗?再折几次,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所有的折痕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圆的中心)
(2)教师揭示:这一点我们把它叫做圆心,用字母“ο”表示。
(3)课件演示后,学生自己在圆上标出圆心。
2、连一连,认识半径、直径
(1)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γ”表示。
(2)课件演示。
(3)让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4)教师解释圆上、圆内、圆外
(5)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标出。
(6)想一想:同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实际测量认识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7)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
(8)课件演示
(9)学生互相指一指直径,并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
(10)想一想: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实际测量认识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比一比,掌握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直径的特征,那么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己先动手测量、比较,然后小组探讨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一:我们通过测量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小组二:我们把直径对折过去发现刚好是两个半径的长度,所以认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圆柱的体积》导学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把握教材特点优化课堂教学---- 谈分数乘法的教学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案 百分数 折扣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圆柱表面积教学案例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4)教师归纳小结: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表示是:d=2r或r=d/2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动手操作为主线,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四)动手操作,掌握圆的画法
1、认识圆规,教师介绍圆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
3、学生用圆规画圆,指名学生演示画圆,并让学生边演示边归纳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4、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完后同桌互相检验。
5、按要求画圆,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画3个同心圆,3个大小不等的非同心圆)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归纳: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设计意图:老师先示范画圆接着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圆,画圆之后,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同时让学生反复画圆之后,结合画圆的过程体会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便于学生深化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
六、实践应用,深化知识
(1)、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的两脚之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
3、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5厘米的圆大。( )
4、圆的半径是射线。 ( )
5、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2)、回放上课时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动画,谁能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3)、下面投球比赛中,那种游戏方式最公平?
队列3
队列2
队列1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七、总结新知 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象圆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来认识它,理解它,应用它。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经过自己的实践,一定会探索出大自然中的更多奥妙。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 心 0 在同圆内:
半 径 r r=d/2 或
直 径 d d=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