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发布时间:2023-07-08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三年级笔算教案 笔算教案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9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身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9篇,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练习四第12-1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更加正确、熟练地口算和笔算。

教学准备:

练习四第12题的口算卡片、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口算

(1)305504600840002

口算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整千乘的数,只要想几个十或几个百、或几个千乘几,就恩能够很快地算出结果。

(2)224133412

224013034120

口算时要求直接口答加法算式和得数。

指出:口算一位数与几十几或几百几十乘,可以把几十几或几百几十按数的组成分解,再分别和几相乘,然后把两部分的积相加。

(3)46+235+329+457+6

2、口算第12题。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

二、笔算练习

1、练习四第13题第一行。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请个别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练习四第14题。

先估计每一题的积大约在哪两个数之间,再计算。

3、练习四第5题。

(1)分小组进行比赛:事先在纸上写好算式,让小组进行接力赛,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2)提醒学生注意乘法与加法计算时的不同。

四、应用题练习

1、出示果园情景图。

(1)要求苹果采了多少筐,你会列式计算吗?

(2)学生独立列式并集体订正。

(3)梨比苹果多采了25筐,梨采了多少筐?学生列式计算。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3题第二行、16题第一行、17、18题。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准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整捆和单根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画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如果没有电脑设备,也可板书。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略)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篇3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乘法笔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进行熟练地计算;

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笔算习惯,通过应用题进行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进行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上的数乘一个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和百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提供材料

1.出示准备题32542

指名一生说说计算方法,师板演。

2.改一改,构建新的学习材料

师:如果我42改成142,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二)分析研究

1.研究这样的题目应该怎样算?

生想一想,做一做,同桌交换想法。

2.指名一生板演,其它学生观察他的做法和你的是不是相同,以及他有没计算错误:

325

142

650

1300

325

46150

3.比较两题,325的末位的5的位置怎样?5为什么要写在百位上?

生答:5是百位上的1与325的积的末位,所以要写在百位上。

4.试一试:把下而各题做完(投影出示)(指名口答)

325417

213358

9753336

3252085

小结:百位上的数与另一个数的积的末位的位置应该怎样处理?

(百位上的数乘另一个数,积的末位要和百们对齐)

5.投影出示,练一练(全班练做)

326285437

148164222

(三位同学做在卡片上,放投影机前校对。)

(三)认同规律,得出计算方法。

观察三题,你发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笔算方法是怎样的?

(独立思考,四人合作完成书P81页的填空,全班讨论汇报)

(四)运用规律

张家镇每天节约用水256吨。照这样计算,一年可以节约用水多少吨?

(师关于节约用水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方法是怎么样?

(六)作业本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几何图形理解算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利用几何图形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相关运算算理,并能正确地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重点:

1、能够简单利用几何图形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掌握计算中为什么进位。

难点:让学生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准备:练习本和文具

教师准备: PPT课件、题卡、动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和学生互动,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习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习习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习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Xx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师:妈妈做的真好。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每天喝一盒酸奶是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同学们春风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也喝一盒酸奶,今天我们就去帮帮春风小学解决一个有关酸奶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咱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1)生:因为48≈50,37≈40,50×40=20xx(盒),所以大约需要20xx盒酸奶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xx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先用一个乘数的个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计算中哪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2.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

5.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在学习新知时错的生展示.

6.小结。

同学这节课的功劳可真不少。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那么同学们在大家帮忙的同时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说一说

7.拓展。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会用到今天所学内容吗?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咱们还会和它见面吗?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9.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方法和笔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法,正确地、比较熟练地笔算乘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口算方法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73=

370=

3700=

65=

605=

6005=

240=

2400=

24000=

选几题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说出下列各题最后一步的算法和得数。

322=

2320=

133=

3130=

224=

2402=

选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口算练习五第8题。

用卡片出示,先指名学生口算,再集体在书上进行口算,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几道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三、笔算练习

1、

(1)谈话:这是老师在商店里了解到的一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根据以上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2)把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学生分组完成第1、2、3、5题。

要求: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同时指名学生上来板演。

(4)集体逐题检查,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了几十该怎么办?特别是连续进位的乘法要让学生说一说注意点。

(5)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谁来说一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6)根据刚才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比赛,做练习五第10题。

(7)让学生独立完成第4、6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8)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

(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你能编出一道应用题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3)学生根据编的应用题独立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9题。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602080206040300703080

1240330224026033330

3、笔算:

练习十五第2题:

391131312333

22241241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习: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篇7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一位数乘二、三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加大做题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及时验算的好习惯,以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的一次正确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笔算.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动笔练习.

二、教师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学习难度更大一些的笔算乘法.

三、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p20页情景图

2.学生看图编题提出问题:

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每小时加工59千克,7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

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每箱带鱼净重25千克,8箱带鱼一共多少千克?

海产品加工厂每个车间加工118千克,9个车间加工多少箱?

(1)由学生来列式,老师板书:597=

(2)学生估算:5960

607420

597的积比420小一些

(3)这道题同学们自已动笔试着做一做,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讲的有什么不同,你在做题时遇到什么困难了,一会可以互相交流.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4)汇报自学情况:

(今天做的竖式题是连续进位的,每乘一位都需要向前进位.而昨天的题不是连续进位.)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乘法.

你观察得真仔细,别看一道小小的一位数乘法,这里面包含的步骤还不少,更需要你们用耐心和细心去算.

板书竖式:59

67

453

强调:进位数字一定要写,还要写清楚(用红笔描一描)

(5)那同学们说一说与昨天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学生讨论)

交流汇报:(不论数字多大,数字多高,计算法则是一样的.都是从个位乘起,并且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3.学生试做绿点知识:

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每箱带鱼净重25千克,8箱带鱼一共多少千克?

列出算式并解答,学生独立做,集体纠正,讲解计算过程。

4.学生试做绿点知识::

海产品加工厂每个车间加工118千克,9个车间加工多少箱?

(1)学生试算,指两名学生板演,板演后学生说就这题与前面所学的进位乘法有什么不同?(连续进位)

提醒学生注意:用乘数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要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同样地,用乘数乘被乘数的百位时,也要注意进位问题。

(2)那同学们说一说与昨天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学生讨论)

交流汇报:(不论数字多大,数字多高,计算法则是一样的.都是从个位乘起,并且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四、巩固练习,反馈调节:

5248123116

7658

老师在订正时要强调竖式书写时要把字写清楚,进位数字一定要写对位置,向十位进几要写在十位上,向百位进几,要写在百位上.

四、多层次练习

1.对比练习

(1)(2)

教师提出要求(1)(2)(3)组做第(1)组题,(2)(4)(6)组同学做第(2)组题.

学生做完后讨论两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2组题都是连续进位的.

不同点:两组题中第1小题是一般的连续进位乘法,而第二小题则是乘得的积加上进来的数又要进位的乘法.)

2.火眼金睛辨对错.

47235547136

8425

32681220xx94580

3.在○内填上>、<或=.

○402○1325

○600○1122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连续进位乘法

1.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

每小时加工59千克,7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

597=453(千克)

59

67

453

5960

607420

2.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每箱带鱼净重25千克,8箱带鱼一共多少千克?

3.海产品加工厂每个车间加工118千克,9个车间加工多少箱?

258=453(千克)1189=453(千克)

25118

48

20xx062

课后反思: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6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2、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一位数乘二、三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加大做题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验算的好习惯,以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的一次正确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笔算.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动笔练习.

二、教师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学习难度更大一些的笔算乘法.

三、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2.学生看图编题:

有4盒奶粉,每盒545克,求这些奶粉共多少克?

3.由学生来列式,老师板书:

4.师:这道题同学们自已动笔试着做一做,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讲的有什么不同,你在做题时遇到什么困难了,一会可以互相交流.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5.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1:我发现今天做的竖式题是连续进位的,每乘一位都需要向前进位.而昨天的题不是连续进位.

师:你说的真对,你找到了今天的题与昨天的题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地方.

老师板书课题:连续进位乘法.

学生2:我在做题中遇到的困难是:每乘一位都向前进位,每乘一位都要加上进上来的数,一共用了3次乘法和2次加法,等于做了5道口算题,特别复杂.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别看一道小小的一位数乘法,这里面包含的步骤可多啦,更需要你们用耐心和细心去算.

老师板书竖式:

师:进位数字一定要写,还要写清楚(用红笔描一描)

6.师:那同学们说一说与昨天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学生讨论)

交流汇报:

生1:我觉得不论数字多大,数字多高,计算法则是一样的.

生2补充:都是从个位乘起,并且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7.巩固练习,反馈调节:

老师在订正时要强调竖式书写时要把字写清楚,进位数字一定要写对位置,向十位进几要写在十位上,向百位进几,要写在百位上.

四、多层次练习

1.对比练习

(1)(2)

教师提出要求(1)(2)(3)组做第(1)组题,(2)(4)(6)组同学做第(2)组题.

学生做完后讨论两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2组题都是连续进位的.

不同点:两组题中第1小题是一般的连续进位乘法,而第二小题则是乘得的积加上进来的数又要进位的乘法.)

2.改错练习.

3.在○内填上>、<或=.

○402○1325

○600○1122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1:今天我学会了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生2:乘的方法与前面学的一样,每乘一步都要进位,每乘一位都要加进来的数,比较复杂.

生3:今天虽然做的是笔算,可我觉得每一步都用到了口算,今后我要加强练习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笔算乘法教案通用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教师自我提高与发展的敲门砖,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幼儿教师教育网在翻阅中发现了一篇十分实用的“笔算乘法教案”,如果您觉得本文有用请把它加入收藏夹中!

笔算乘法教案【篇1】

1、出示主题图和例1

(1)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和例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板书:24×12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求12个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说明:24乘2我们已会算,24乘12我们还没有学过,这是两位数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以12转化成我们这过的知识呢?4人为一小组讨论。

(2)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板书:口算

口算: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48+240=288元

另一种笔算

教师:刚才我们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3)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笔算时,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笔算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数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积的末位4要和十位对齐,因为1个十乘4得4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4)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好。

②笔算中乘了几步,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样?(乘了两步,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步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不需要进位的,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第二步要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个位数上的0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笔算乘法教案【篇2】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说课稿

太和镇希望小学:柯红英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知识点的关系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多位乘法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整个学习中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的,例1通过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引出笔算竖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安排不仅是巩固和实践先前的知识,而且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进位乘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及目标确立的依据

学生已经学过整十数与一位数相乘,一位数与一位数相乘,对100以内数的加减也已经很熟了,在教之前学生已经会口算不进位的乘法了,因此,初步学会用竖式进行笔算乘法,并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运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本节课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算理和算法的数学学习过程。在协作和通信过程中,要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学习,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笔算加法和口算乘法转化为笔算乘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懂得算理,真正意义上学会计算的方法。同时,我把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加强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因此,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学习情况的分析,我认为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非进位)的计算。

二、说教法选择: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同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为主,多**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对话、回忆与交流、讨论与归纳、强化实践等教学方法进行指导。

三、说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过程去发现新知,让学生在闯关、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复习铺垫。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导入,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通过一组口算,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因此,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观察**并形成模型。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使用以下步骤突出显示此焦点

[感知交流]请一两个人在黑板上演示不同的算法,并告诉我们如何计算它们。

【观察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说说不同算法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合作、**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笔算乘法竖式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从而得出笔算乘法竖式的写法(相同数位对齐)和算法(从个位算起),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算理】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结合具体情境的基础上,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笔算加法和笔算乘法有什么联系”,帮助学生感受笔算加法和笔算乘法的联系与区别,体会笔算乘法的算理,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第四部分:知识应用与技能形成。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部分:质疑与总结、反思与评价。

本课的总结采用学生总结的模式,就是让学生学会把学到的知识整理出来,然后我来总结学生总结。在这一部分中,我用课件展示了以下问题:⑴你今天学了什么?

⑵你有什么收获?⑶你有什么感想?⑷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⑸你还有什么疑惑?⑹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收入。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指黑板)这是我们班的黑板作文。这样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简洁明了;同时也突出了课程的教学重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六、说课后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在本课中,我首先请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乘法公式-12×3 =?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算法。通过交流和展示,学生们发现了不同的算法。如:

有的用“12+12+12=36”;有的用口算的方法,即“10×3=30 2×3=6 30+6=36”;还有的学生由于得到家长提前的指导,知道笔算乘法的书写,所以用竖式计算。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对于班上提出用竖式计算的同学,我立刻请他上台讲一讲计算的过程,但他却说不清楚,很明显他只知道该如何计算,还是不理解算理。所以我的教学重点是先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然后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总结算法。结合学生口语计算的过程,使学生快速了解书面计算的计算原理,了解如何得到最终的产品。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再加上我又较重视学生叙述算理,所以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这也是值得教师思考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分析。由于时间短,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批评指正。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笔算乘法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四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1)课件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笔算乘法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63页的例1及做一做题和练习十五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策略。

2、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的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的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两位数乘多位数的口算,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2×3=42×2=15×4=

12×30=42×20=15×40=

2、笔算:(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师:上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下面的题请大家拿出草稿纸做一做吧!23×756×4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二、自主探索,研究算法:

1、创设情境。

师:前两天老师在新华书店看中一套12册的连环画,每册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接着问“你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吗?”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

师:刚才同学们估了,那老师付240元够吗?

生:不够,少了,付的钱数应比200元和240元都要多。

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师:采用设疑,“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与讨论。

(4)汇报交流内容。

①连加法:24+24+…+24=288(元)(12个24相加)

②生2:先算出10本书的价钱240元,再算出2本书的价钱48元,最后将240元和48元加起来就是12本书的价钱了。算式是:24×10=240(元)、24×2=48(元)、240+48=288(元)

③我先按一本20元算,再算加一本4元,最后加起来就是12本价钱算式是12×20=240(元)、12×4=48(元)、240+48=288(元)

④我把12分成9和3,先算24×9=216(元),再算24×3=72(元),最后216+72=288(元)

⑤竖式计算

师:“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3、教师精讲点拨

(1)同们真聪明,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笔算方法计算24×12。(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2)让学生根据竖式结合24×2=48、24×10=240、240+48=288说出竖式计算的原理,在这里是这样引导的:这个48怎么来的?这个1×24相当于什么相乘,所以这个乘出来的积末位4要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把这个0和“+”空着,可以写吗?(让多个学生对着竖式说说)

(3)师:请同学们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对照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结果是比240要多,说明计算很正确。

师:是啊,估算也是一种检验计算结果的方法,在今后的计算过程中你就可以运用它来检验计算结果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题

(逐题列竖式计算,最后指名板算,共同订正。)

23×1333×3143×1211×25

41×2132×1222×1421×34

2、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题的第一组(指名板算,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1题的第2、3、4组。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24×12=288(元)

24

×12

48……24×2的积

24……24×10的积

288

答:一共要付288元。

笔算乘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小棒、口算看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

6×24×220×340×2

300×220×450+76+40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教学例1

师:观察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图意,并且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第60页例1情境图)

生:图中小红、小丽和小明在一起画画儿,他们三人用的是同样的彩笔,已知每盒装12支彩笔,求3盒一共有多少支。

师: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生:12×3,也就是求3个12是多少。

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盒大约共有多少支?

生:把12看成10,用10×3=30,3盒大约共30支。

师: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该怎样算呢?先在小组里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摆小棒,也可以画图等。

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的解题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方法一:摆小棒,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

也就是得36。

方法二:画图

3个长条共30个方格,再加上单个的6个共36个。

方法三:连加。12+12+12=36。

方法四:分解组合,先算10×3=30,再算2×3=6,然后算30+6=36。

方法五:拆数。①9×3=27,3×3=9,27+9=36

②8×3=24,4×3=12,24+12=36

③7×3=21,5×3=15,21+15=36

④6×3=18,6×3=18,18+18=36

师:组织学生讨论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方法一和方法二都好理解,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三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麻烦。方法四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方法五虽然因数不管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相乘,乘后再加,比较麻烦。

师: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

教师板书并讲解:

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2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上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36。

进一步说明: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10,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

教师再次板书:

12……因数

×3……因数

36……积

可以请学生再说一说乘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今天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把一根长10米的木料锯成2米一段的短木料。每锯一段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笔算乘法教案【篇6】

笔算乘法(不进位)

课题

不进位乘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生将初次接触乘法的笔算,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本领,如何开个好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1.自主探究,体验笔算乘法的必要性。

通过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教师适时地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比一比,在探究中自主建构新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面的学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仔细观察,掌握笔算乘法的格式和算理。

在学习乘法竖式时,教师先不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演示了解乘法竖式的写法,体会乘法竖式的算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巩固强化学生学到的知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信息卡片。

1课时

时安排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6分钟)

1.计算。

2×20

3×30

2.观察下面的算式,与上面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12×3

1.在练习本上完成习题,小组之间交流答案。

2.找出两组算式的区别,小组之间讨论。

1.算一算。

8×10=

4×20=

8×7=

6×5=

8×9=

6×4=

3×30=

7×20=

答案:80

140

2.填一填。

①2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②143是由1个()、4个()和3个()组成的。

③4个3是(),5个10是()。

④6个100是()。

答案:2

600

3.改一改。

改正

:

改正

:

答案:

4.把一根长10米的木料锯成2米一段的短木料。每锯一段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答案:4×3=12(分钟)

二、探究学习新知(25分钟)

1.探究12×3的计算方法。

(1)想一想,该怎么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总结算法。摆学具;口算;用连加法计算;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比较一下,你们喜欢哪种算法?说一说理由。

2.探究不进位乘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尝试把12×3写成竖式计算。

师生互动交流算法。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10,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板书:

1.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算法:

(1)因为三个12相加即12+12+12=36,所以

12×3=36;

(2)2×3=6,3×10=30,6+30=36;

2.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做并在全班交流。

总结:

两位数乘一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的个位就写到哪一位的下面。

3.引导学生推想:322×3得多少?

4.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老师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把一位数写在多位数的下面,与多位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下。

3.学生交流讨论。

4.学生试算并交流算法。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巩固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1.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2.独立完成,并说说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好奇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究不进位乘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首先探究12×3的计算方法。全班交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摆学具;口算;用连加法计算;利用数的组成计算。比较一下,你们喜欢哪种算法?引导学生学会笔算的方法计算。从而推导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计算方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积极地向学生渗透推理、类比的思想方法,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笔算乘法教案【篇7】

教材分析

1、要求学生能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本节内容是在三年级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本节内容在课本的第三单元第二节安排的,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之后教学。为后面的因数中间有零和因数末尾有零教学做好铺垫。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1.学生对计算题学习兴趣不浓,部分学生计算时很粗心,没有验算的习惯。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方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

3.学生认知障碍点:进位时口算错误;书写不规范,影响相加时的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师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指名说出计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改动情境图,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让学生尝试计算245×12。

2、交流算法,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

3、教师设疑,让学生答疑。(引出算理,并同时强调该注意的地方。)

4、初步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同桌合作完成情境图中剩下的两个问题)

三、巩固强化,内化新知

1、改错题。(强调难点)

2、看谁是我班的神算手。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进行总结。

笔算乘法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练习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规则,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需要连续进位的计算。

2、使学生结合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进一步熟悉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有关的连续两问应用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表内乘法练习

4×5=

3×8=

6×7=

9×9=

6×5=

4×8=

9×3=

5×5=

8×3=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二、笔算练习

1、笔算下面两题

436×67×185

(1)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练习。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笔算乘法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改错题

出示一些学生的错题。

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错在哪里?并分析错误原因。

学生独立改正。

3、笔算比赛

小组进行笔算比赛:

比赛规则:每个小组的同学,每人做一题,从第一个同学开始做,依次往后传,速度最快并且全对的小组获胜。

三、应用题练习

1、出示练习五第7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要求上午一共去了多少人?你准备怎样列式计算?要求一天一共去了多少人呢?

(3)学生独立计算。

(4)集体订正。

2、小结: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注意些什么?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6题。

笔算乘法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多次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多次进位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口算

4×2+9= 7×5+5= 5×3+7=

5×5+6= 6×9+8= 9×4+5=

2、笔算

58×7= 156×4= 253×5=

二、自主探究

1、完成第8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完成第9题:改错题,先检查,判断,然后把错题改正过来。

3、完成第10题:先读题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三、巩固拓展

1、第11题:读题,讨论

怎样求第4辆车要坐多少个同学?你能想出多少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分步解答。

2、第12题:读题分析题意

要求合唱队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乐队人数?

3、第13题:指导学生观察各题的因数与积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

四、梳理整合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完成练习册第57页

笔算乘法教案经典十二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优质课堂,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防止学生抓不住重点,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笔算乘法教案经典十二篇,欢迎你的品鉴!

笔算乘法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对原教材的信息作了丰富)

师:“六一”节就要到了。每个班都要举行一些活动。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就有许多的数学信息,你们发现了吗?

生:3个小朋友。两摞图画纸。三盒彩笔。……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生3:一共画了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

生:3×12 12×3

二、猜想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三、提供空间,探索竖式

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创造出一种更简单,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自由谈:

生1: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生3: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

四、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

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研究的内容:笔算乘法。

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五、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师:我们刚才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算法。

2.我会填!

3.竖式计算。(可选期中两栏解答)

14×2 33×3 21×4

423×2 212×3 2442×2

4.顺口溜:(抢答)

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__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___条腿。

一只蜘蛛8条腿,11只蜘蛛___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___条腿。

5. 解决实际问题.

小刚在布置房间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应该放一瓶花,于是他到房间里选了这样4种鲜花:

①买2束百合,应付多少元?2束米兰,3束郁金香呢?

②如果搭配起来插一瓶花,你打算怎样插瓶?

六、知识梳理,师生小结。(略)

笔算乘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小棒、口算看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

6×24×220×340×2

300×220×450+76+40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教学例1

师:观察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图意,并且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第60页例1情境图)

生:图中小红、小丽和小明在一起画画儿,他们三人用的是同样的彩笔,已知每盒装12支彩笔,求3盒一共有多少支。

师: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生:12×3,也就是求3个12是多少。

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盒大约共有多少支?

生:把12看成10,用10×3=30,3盒大约共30支。

师: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该怎样算呢?先在小组里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摆小棒,也可以画图等。

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的解题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方法一:摆小棒,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

也就是得36。

方法二:画图

3个长条共30个方格,再加上单个的6个共36个。

方法三:连加。12+12+12=36。

方法四:分解组合,先算10×3=30,再算2×3=6,然后算30+6=36。

方法五:拆数。①9×3=27,3×3=9,27+9=36

②8×3=24,4×3=12,24+12=36

③7×3=21,5×3=15,21+15=36

④6×3=18,6×3=18,18+18=36

师:组织学生讨论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方法一和方法二都好理解,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三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麻烦。方法四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方法五虽然因数不管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相乘,乘后再加,比较麻烦。

师: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

教师板书并讲解:

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2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上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36。

进一步说明: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10,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

教师再次板书:

12……因数

×3……因数

36……积

可以请学生再说一说乘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今天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把一根长10米的木料锯成2米一段的短木料。每锯一段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笔算乘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

多个南瓜形算式卡片(每张上一个算式)。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笔算乘法教案(篇4)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

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times;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times;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times;10=240

24times;2=48

240+48=288

方法二:24

times;12

48……24times;2的积

24……24times;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8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3、笔算:

4、正误辩析: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习: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times;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笔算乘法教案(篇5)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传统的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湖塘的大香林桂花节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意知识的迁移。

2、通过合作交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多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从高位算起,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去纠正,这个问题可以留待以后学习进位乘法时再加以解决。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使学生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法则。

六、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家乡美丽的大香林景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桂花节。十一长假,小明一家也来到了大香林,他们买了3张门票,每张30元。请问: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30×3)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30)怎样计算?(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景区内真是人山人海!入口处,3辆电动车正忙着把游客载往桂花林,(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上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有3辆电动车,每辆电动车上最多可以坐12名游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一个什么问题呢?(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板书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3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2、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人数,该怎么办呢?

怎样算一共可以坐多少人?(12×3)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12是多少)

3、探讨交流

1)12×3等于几?你想怎样计算?写在草稿本上。

2)学生独立思考,请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

4)请板演的.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算法。

方法1用加法算:12+12+12=36

方法2口算:10×3=30 2×3=6 30+6=36

方法3:列竖式 1 2

× 3

3 6

4、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指着竖式问:大家看懂了吗?6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表示什么?十位上的3怎么来?表示什么?

有这么多种算法,它们之间肯定是有联系的。这个6在第二种算法里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把它圈出来吗?

出示: ○○○○○○○○○○ ○○

○○○○○○○○○○ ○○

○○○○○○○○○○ ○○

"3" 你能圈出来吗?

5、强调竖式的写法,师生共同完成,师边讲解边板书。

12×3=36,在写竖式时,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注意3要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先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6写在哪儿?表示什么?乘完没有?还要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这个3表示什么?要写在什么位上?现在竖式算完没有?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么样?乘得的积要写在(百位上)。小朋友们请看,在乘法竖式里,12叫什么?3呢?最后乘得的结果36就是它们的(积)。竖式算完了,一定要记住在横式上写出得数。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一起口答。

6、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在计算12×3等于几时,不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而且还探讨了用竖式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齐读课题)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做一做

3 2 3 1 2 3

× 2 × 2 × 2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发现这3道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1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2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3位数。)

这3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小明一家乘着电瓶车来到了桂花林,他们看见路边放着许多花。每一边都放了342盆,两边共放多少盆?

你能列式解答吗?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3、小明一家去了钓鱼池钓鱼,小明和妈妈分别钓了14条鱼,爸爸钓了16条,一家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4、小朋友真能干!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难一点的题目会不会做?

□ 2 □ 2 □ □

× 3 × □

□ □ 9 8 □ □

师:看清题目中隐含的条件。第1题你会先解决哪一个数?接着填哪一位?还有不同填法吗?

师:第2题你会先填哪一位?为什么?

5、小明一家在大香林游玩了一圈,要回家了。小明想给阿姨家的2个妹妹带一件纪念品回去。妈妈给了小明50元钱,让小明自己挑选礼物。(出示图片:木挂件11元/个,竹水枪22元/支,风箱24元/只),小明会挑什么礼物?一共要花多少钱?还有钱多吗?多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12×3=36(名)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九、问题探讨

1、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独自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2、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乘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十、作业设计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3 1 1 2 2 4 1 3 1 1 2

× 3 × 4 × 2 × 4

2、解决问题。

(1)黄花有3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红花有多少朵?一共有花多少朵?(2)三年级有3个班,2个班都是42人,另一个班有45人。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你能写出多少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多。写好后,同桌互相交流。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你还能写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吗?

笔算乘法教案(篇6)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二、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练习为依托,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巩固练习,把本年级的研究结果——培养计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针对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一些有趣味、有时代科气息的练习,但实际并没有改变知识内容和结构。下面我对本节课知识点做了简单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先是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开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接着是由浅入深的学习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铺垫,又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打好基础。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巩固练习的同时,我把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培养计算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加强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初步理解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体会成功的快乐。

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谈话激趣、回忆交流、讨论归纳、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循循诱导,让学生在比赛、游戏、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想一想。学生可能会根据教材说学习新知。是啊,从课本的内容看这节我们要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法,但是老师想让大家看看最近几次的作业,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但是老师想问问:这几天我们学的知识,你们都熟练了吗?作业得怎么样?(可以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引导学生说一些学生还不太懂,应该再练习。……那就巩固复习一下,使我们计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吗?师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二)回忆交流,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1、回忆交流

师:好,那回忆一下,我们这几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对,这段时间我们就是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每天学习都一样吗?……

请学生想一想都学了哪几种情况的乘法,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在全班上说一说。

2、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师:你会计算这几种乘法题吗?你能说一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吗?小组内互相说说,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师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虽然有些还说不完整,但已有一些进步了。

师生一起来说算法,并理解算理。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算一算。

(这里这样安排同桌、及小组合作是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使学生体会小组合作的作用,培养初步合作的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然后师生一起说使算法进一步明确,算理更加清淅。)

(三)、强化练习

1、口算铺垫(开火车)

6×4=3×8=7×5=9×4+6=

2×8+7=3×6+4=8×8+7=4×2+3=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比赛谁快就可以到黑板上来做。然后请做题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1582632787

×4×5×7×6

3、师:同学们知道啄木鸟会做什么呢?……对,它是益鸟,专门给老树治病的。现在你们也来当一回医生,谁能帮助下面的题治一治病呢?

1252476

×7×4×8

7428388

集体评价。

师:同学们当医生好当吗?当医生应该怎样才能帮病人查出病来?

师:那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地方?学生说师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要细心,不能马虎,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里设计从口算到笔算再纠错的有梯度练习,并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积极地巩固和扎实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能稳步提高,同时也渗透一些科学和品德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科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1、师:刚才又是比赛,又是当医生,一定有点累了,那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许多苹果(苹果上有数),这边还有篮子(上面有乘法算式),如果你们摘对了,这个苹果和篮子都归你。你们想来摘吗?……

那我们怎么摘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然后请学生上来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摘?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培养能力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的追求。)

2、同学们,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吗?他是做什么的?……知道今年我国又有两位叔叔坐着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在太空生活水平生活了5天5夜,他们是谁呢?

……

师;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中国的骄傲。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个有关航天知识并来解决问题好吗?

小黑板出示: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需要114分钟,绕地球9周,需要多少分钟?

先让学生说说从上面的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能先估算一下,再独立解答。

(这里设计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一方面是多位数乘一位数应用拓展,因为计算教学如果只重视计算技能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只有把计算教学至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是有用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会更感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国家的一些大事,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练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你觉得比以前算得快了吗?算得准了吗?你认为怎样才能算又对又快呢?你还哪些收获?(这样设计学生自己来谈收获,是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

笔算乘法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四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1)课件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笔算乘法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上的例4、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三中的第 1~2题。

教学目的:

l.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6捆(每捆10根)零12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科书第10页的复习题。

2.学生板演(与口算同时进行):

共同订正,指名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及计算过程。

提问: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是怎样的?

二、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3乘24该怎样计算?先用小棒摆摆看。

师生一起摆小棒。第一行摆24根(2捆又4根),再摆同样的两行小棒,每行都是24根。

提问:(1)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

(2)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

(3)要求3个24根是多少根,怎样算?

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后提问:

这几种算法哪一种比较好?

然后教师边演示边说明,要算3个24根一共是多少根,先算3个4根是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另外2根放一边),再算3个2捆是6捆,加上前面的1捆合起来是7捆,一共是7捆零2根,即72根。所以3乘24等于72。

教师列出竖式。

提问:根据摆小棍的过程,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成如下形式:

说明:竖式的写法可以简化。教师边写出简化的竖式,边引导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先用3乘被乘数个位上的4得12,向十位进1,在积的个位上写2;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个十,再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是7个十,在积的十位上写7。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全班学生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同时指名四人板演。教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结合试算题提问:

(1)用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一;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几?积满三十呢?

……

(2)用乘数乘被乘数十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哪一位进?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计算乘法时,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教学例5。

由示例5:192×4。教师列出竖式,然后边将1遮住边提问:这道题应按怎样的顺序乘?先乘什么?(教师在积的个位写8)再乘什么?教师板书。乘到第二步时,提问:

4×90得多少?该怎样写?

教师指出:4乘90得360,在积的十位上写6,向百位进3。同时将遮住的l露出来。因乘数4还要乘被乘数百位上的1,所以进到百位的3应记在横线上。

下面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接着算完,并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4.做例5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名四人板演,集体订正。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做的情况,可将有代表性的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做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乘的顺序及过程。

笔算乘法教案(篇9)

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说教学互动环节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让学生审清题意,认真思考,先独立估算,再交流探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很容易列出这道算式,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交流探究出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反思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笔算乘法教案(篇10)

教学要求: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笔算

135×3= 28×2=

2、口算

14×2= 32×4= 41×3=

14×20= 32×40= 28×10=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

(1)看图

(2)你从图上了解到些什么?(单价、问题等)

(3)谁会来列式解决这个问题?(28×12=)

2、小组讨论: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题中的乘数是两位数,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28×12的结果是多少吗?(小组讨论,研究,把讨论的结果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组织汇报。(① 24+24+……+24=288(12个24相加)②12+12+……+12=288(24个12相加)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12×4×6=288 ⑥12×3×8=288 ⑦24×10+24×2=288 ⑧12×20+12×4=288⑨24×20-24×8=288 ⑩12×30-12×6=288 也有学生用竖式计算)

肯定期中的大部分方法,详细介绍课本上出现的两种情况。最后研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师:我们再来看看2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说说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每一步竖式的意义。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体会竖式计算的优点:简便,正确,注意数位对齐)

传统过程:(主要介绍课本上的28×10 28×2)

我们可以先计算定2个月牛奶需要多少钱,计算10个月需要多少钱,最后把他们合起来,你们会计算吗?

28×2=56(元) 28×10=280(元)

28 28

× 2 ×10

56 280

56+280=336(元)

280

+56

336

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

28

× 2

56

28

336

你能说说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3、巩固 12×28=

三、巩固训练

1、想想做做

24×23= 13×72= 62×41= 54×22=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3×21= 45×12= 13×52=

3、你能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53×60 40×22 68×40

27×30 92×20 70×29

4、改错:教科书第33页。

5、教科书第33页第5题。

教学后记:讲完例题,我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想想我们在计算时最容易做错什么?巫霈蓁说:“我把280写在了56的下面,而且是对齐的。”黎明瑶说:“算十位时有可能还是做成第一步。”

黎诗颖说:“我可能会个信和个位相乘,十位和十位相乘。”吴体均说:“加积时可能会算成减法。”罗润城说:“不知道十位乘的积对着哪一位写?”

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很高兴,这些计算时常犯的错误都由学生自己找出来了,以后他们做题时也该小心吧?

笔算乘法教案(篇11)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

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times;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times;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times;10=240

24times;2=48

240+48=288

方法二:24

times;12

48……24times;2的积

24……24times;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8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3、笔算:

4、正误辩析: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习: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times;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笔算乘法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借助点子图,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与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在相互比较中,自主掌握优化的方法。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沟通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点子图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列式:14×12)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估算:

我们能不能估计出它的结果?估一估,14×12大约是多少?比如

A:14估成10,12估成10,10×10=100。

B:14估成10,10×12=120。

C:12估成10,14×10=140。

……

追问:那到底少估了多少呢?B:少估了4个12,C:少估了2个14

到底需要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

2、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计算14×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部分学困生。

3、同桌交流:

能不能当小老师给你的同桌讲明白呢?(学生同桌互相交流)

4、全班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14+14+…+14=168(12个14相加)

或者12+12+12+……+12+12=168(14个12相加)

(2)连乘:14×2×6=168,14×3×4=168……

(3)拆数:14×10+14×2=168,12×10+12×4=168

(4)竖式:

14

×12

―――――

28

14

―――――

168

逐一请学生上台汇报,把竖式和拆数两种典型思路板书在黑板上。

(反馈的'顺序:横式、正确的竖式、竖式错例、非典型算法可以省略)

5、共同探究笔算、口算之间的联系

14

×12

―――――

28……2套书的本数……14×2=28

14……10套书的本数……14×10=140

168……12套书的本数……28+140=168

三、专项练习

数学课本第47页“练习十”第一题:22×13

借助几何直观,笔算的每一步从左边的点子图上圈出来,巩固算理。

四、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让学生安静地笔算)(好孩子的速度快可以多做,全班4道)P46页做一做

23×13、33×31、43×12、11×22

2、错误医院:“练习十”第三题(可以单独设计、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成错误)

3、(机动)解决问题:练习十第五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最关键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乘法运算律教案收藏十三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以下有关“乘法运算律教案”的内容供您参考。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建议你将这个链接分享到社交媒体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帮助!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1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一单元知识,回顾一下,在这一单元里,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黄河掠影,看看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黄河简介》并配以多幅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的黄河史。

2、启情:炎黄子孙为了纪念我们的母亲黄河,将其编著成册,题为《黄河掠影》。

三、情境引路,复习要点:

情境一:多媒体出示《黄河掠影》图书,注明:每本n元

1、引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主动提问题并自主选择同学回答)

学生可能提:买5本多少元?(5n元)

买x本多少元?(xn元)

2、点拨导入:如果每本15元,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练习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情境二:多媒体出示《黄河大桥》图

1、简介:大桥全长s米,汽车以每小时v米的速度行了t小时。

2、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信息表示出已知其中两个量求另一个量的字母关系式吗?(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3、引导:你还学过哪些数量关系式,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108页第一栏填空,然后交流发言。)

四、概括复习:用字母表示公式及运算定律

1、导入: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数量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生回答:用字母可表示公式及运算定律)

2、启发:通常怎样用字母表示长、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公式?(生说师板书,学生完成书第108页第二栏。)

3、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吗?(学生独立完成书第108页第三栏,并交流发言,师完成表格板书。)

4、引入:学了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呢?(一可以进行验算,二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1)435+724+565+10762)401325

3)451024)75199+75

(指生板演,讨论订正。)

5、减法有什么性质呢?你能用a、b、c表示减法的性质吗?[生说师板书:a-b-c=a-(b+c)]]

五、巩固应用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填一填

(1)每千克苹果a元,7千克苹果()元。

(2)小明家到学校465米,每分钟走b米,4分钟后离学校还有()米。

(3)一个菠萝重x千克,一个西瓜比这个菠萝的3倍重0.4千克,西瓜重()千克。已知菠萝重2千克,西瓜重()千克。

(4)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周长公式是()。

(5)四(1)班有学生42人,四(2)班的学生比四(1)少x人,四(3)班的学生比四(2)班多9人。

①42x表示()

②42x﹢9表示()

(6)a减去m的差的2倍是()

(7)一个工厂原有煤x吨,烧了7天,每天烧a吨,还剩()吨。

(8)明明现有20元零花钱,如果平均每周积攒2元,照这样计算,7周后,他一共能积攒()多少元。

(指生口答,互相修正。)

2、火眼金睛辨对错。(观察后口答)

(1)(a+b)。c=a+(b.c)()

(2)78101=78100+78()

(3)a元可以买20个篮球,篮球的单价是20a。()

(4)正方形的边长是a,面积是4a。()

(5)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同样适应。()

(6)21.32(6.32+8.3)=21.32-6.32+8.3()

3、观察并回答(芝麻出油情况如下表)

(1)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出油x千克,需要芝麻多少千克?(学生观察后交流发言)

4、开放题:

联系生活实际,概括1006x,编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字母的功用有什么新的认识?(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七、布置实践作业

到生活中进一步去发现字母,了解字母还有哪些用处,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及加、乘法运算律

课后反思: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2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乘法运算》

幼儿园数学教案:乘法运算

活动名称:学习乘法运算

目标:

1、使幼儿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课件、字条、题卡、插板、电脑、铅笔、纸张作业。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第二组

7+8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幼儿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2、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也叫做“同数组成”。(出示字条)

3、(出示题卡)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2个3是6,6里面有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3个5是15,15里面有()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幼儿说出4个4.4个4是(),16里面有()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幼儿说出5个2.5个2是(),10里面有()个2

二、基本部分: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引出乘法)

2.展示课件《乘法运算》

教师边展示边讲解边提问: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1)这个符号叫什么?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2×5表示5个2连加,因此算式是2×5=10,读作2乘以5等于10.乘法口诀念做:二五一十。

(2)图片中先出现了几只鞋子,又出现了几只一共有多少只鞋子?盘子有几个?里面分别有多少萝卜?用加法算式怎么列?乘法怎么列算式?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几个几连加?用乘法口诀怎么念?

3、教师启发提问,图中共有几行?每行是几个?(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的内容)根据课件图片插棋子列算式

4、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幼儿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5、教师出应用题幼儿插棋子列算式

教师提出要求:

(1)每行摆3个棋子,摆5行,这是几个几?(5个3)

(2)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3333=153×5=15表示5个3连加)

(3)大二班小朋友去栽树,一行栽4棵树,问5行一共栽几棵树?(4×5=20表示:5个4连加)

(4)图书馆书柜一层放6本书,问3层一共放多少本书?

(6×3=18表示:3个6连加)

(5)小朋友架椅子一组架4把,问4组一共架多少把椅子?

(4×4=16表示:4个4连加)

6、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快乐的游乐场》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都可以进行计算。幼儿看图在插板上列乘法算式。

三、结束部分:

幼儿人手一份纸张作业,进行巩固练习。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及其应用--教材第74页5题及练习十七7-11题与12*-13*。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三步式题和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做练习十七的第7题。

(2分钟口算竞赛,直接在教材上写出得数)

二、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第74页第5题相关内容)

1.加法的运算定律。

教师: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让学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的形式: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师:除了加法有运算定律外,还有什么运算有运算定律?有哪些运算定律?让学生先用语言表述,再说出用字母怎样表示,教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它们的表达式类似,只是运算的方法不同。

3.做练习十七的第8题。

巩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看谁能够根据运算定律填写适当的数或符号。

4.加法和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做练习十七的第9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让先做完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不用说出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全班有多少学生没用简便算法计算。然后让没有用简便算法计算的学生说一说,算得快的学生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如果还有一些学生说不清楚,教师要结合运算定律进行讲解,使他们学会用简便算法。

三、作业

1.做练习十七的第10-11题。

2.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练习十七中的第12*题和第13*题。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六的第6-13题。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学过的运算定律,能够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下面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并说明符合什么运算定律。

a+ba(bc)

(a+b+c)b+a

(ab)ca+(b+c)

abacc+bc

(a+b)cba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在黑板上连线,并说明符合哪个运算定律。

教师: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做练习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核对。

1、核对第6题时,学生说出一种算法后,再提问:还有别的算法吗?教师把学生所说的算式都写在黑板上。

提问: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请几个学生发言。

3、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练习六的第11题和第13题。

(1)第11题,做题时要让学生特别明确口里填的是同一个数后,提问:

等号左面的式子还能等于什么?根据是什么?教师板书:3口十2口=(3+2)口。

想一想,5乘以什么数的积仍是这个数呢?

(2)第13题,是两个数的差同乘以一个数的规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依照乘法分配律类推,再提问:

等号左面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差相乘。)

等号右面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被减数和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减。)

教师: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起来,就表示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被减数和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减,结果不变。

你能不能再用两个其它的例子说明一下这个规律?

四、作业

练习六的第9、10题。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4、练一练,练习十六6~9题。乘法运算律的推广。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里填入合适的数。

8□=13□945=9(□□)

(32+28)6=□6+□6

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我们学过那些整数乘法运算律呢?

2、引入。

我们一进学习了整数乘法运算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使我们的计算简便,那么整数乘法运算律在小数中能不能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4。

2、能不能填上等号,要看什么?

独立完成,进行验证。

汇报结果。

3、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

4、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运算律的推广。

5、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2)先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方法,再计算。

(3)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讲。

你运用了什么规律。

6、小结。

在小数乘法计算中,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中,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再合理选择,灵活运用。

7、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怎样算的?

注意学生不同方法的指导。

8、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讲。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7、8题。

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

说说自己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怎样想到运用这个运算律的?

2、完成练习十六第9题。

要求80根钢轨的千克数,首先要求出什么?

怎样列式?

独立完成计算,汇报解题方法。

哪一种方法计算简便?合多少吨?怎样算呢?(除以1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中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0.250.7340.1543

=0.2540.73=0.15(40+3)

=10.73=0.1540+0.153

=0.73=6+0.45

=6.45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学习。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要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看看小明的同学们,正在植树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课学习

看他们热火朝天的植树真辛苦啊。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记录。

乘法交换律

首先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一共有25组,每组有4个人负责抬水、浇树。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

25×4○4×25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也就是说25×4和4×25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100.那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

25×4=4×25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

例如:86×4=4×86,100×33=33×100

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总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个规律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这就是乘法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a×b=b×a

三、巩固练习

(1)26×8=( )×( )

(2)56×( )=35×( )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二、新课学习

一共有25组,每组要植树5棵,每棵树要浇水2桶。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

25×5×2

请你算一算,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妙。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也就是说无论先计算那两个数的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

(25×5)×2=25×(5×2)

但是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有时候改变运算顺序会让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

例如:

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总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也就是说把能够让计算变得简便的两个数先结合起来相乘,再乘第三个数,这样就能算的又对又快。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a×b)×c=a×(b×c)

三、巩固练习

怎样简便怎样算

17×25×4 125×29×8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还记得们知道了乘法的那些运算律吗?谁来说一说。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今天我们来继续探究乘法的运算律,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新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还是来解决植树时的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一共有25组,每组里4个人挖坑种树,2个人抬水浇水。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请你算一算,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妙。

教师巡视,然后挑出做法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全班讨论(4+2)×25和4×25+2×25的相同于不同之处。

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2)×25=4×25+2×25

但是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有时候改变运算顺序会让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总结: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a+b)×c=a×c+a×c

或者:a×(b+c)=a×b+a×c

三、巩固练习

播放课件: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四、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还有分配律,合理应用这些规律会让计算变得简便。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3、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4、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简便,能合理、灵活地进行一些混合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1、P24复习题

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按怎样的顺序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怎样的顺序运算?

1、引入新课

2、教学例2

说说这道题要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为什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运算?

学生板演。

3、教学例2

(1)说明:同样的,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出示例2

说说这道题例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这样算简便吗?为什么这样可以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按简便算法计算结果。

3、练一练

想先那些题可以用简便算法?

指名板演。

2、练习五2

做书上。第三题为什么可以用简便算法。

3、练习五3后两题

为什么这样算?

练习五1、3、5

课后感受

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习气氛好。注意强调运算顺序。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8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预计教学时间:2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8.5+2.5=6.5×3=6.25×7=3200÷8=8.46×100=。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观察下面每一组的两个算式,他们有什么关系?

小结:

2.教学例题8。

(1)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方法一:0.25×4.78×4方法二:0.25×4.78×4。

=0.25×4×4.78=4.78×(0.25×4)。

=1×4.78=4.78×1。

=4.78=4.78。

(2)尝试练习0.65×201。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课本第12页做一做。

2.课本第13页第4题。

3.课本第14页第7题。

【提高练习】。

4.课本第15页第11题。

5.课本第15页第12题。

【拓展练习】。

6.课本第15页第13题。

7.课本第15页第14题。

(四)全课总结。

找到适合于我们自己的解题方法以及简便方法,最后,运用恰当的算法进行计算,做到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0.3×2.5×0.40.78×1011.2×2.5。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9

一、引入

回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生:a+b=b+a (a+b)+c=a+(b+c)

 二、新知

1、猜测:乘法中有什么运算定律呢?

2、先填空,再想想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2+12=()+21

51+13+17=51+(( )+17)

12*7=7*( )

11*14*5=11*(14*())

生填空,并说说用了什么运算律。

我们来研究研究后面两个算式(板书这两个算式)

3、看12*7=7*12

对照加法交换律,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

这样的算式你们能不能举个例子?17*5=5*17

引导得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叫做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们会吗?

生:a*b=b*a

A和B可以是哪些数?

4、小巩固

我是小法官:

54*72=72*54( )

890*120=120*980 ( )

160*38=38+160( )

5、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式子11*14*5=11*(14*5)

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什么?

反馈:运算顺序变了,积不变。

就像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第一个先算11*14,第二个先算14*5

那个方便一些?

这两个算式可以填什么符号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得出: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生:a*b*c=a*(b*c)

6、回到刚才的算式里这两条条用了什么定律?

再加上一条

6*13*5=13*(5*6)怎么填?用了什么定律?

7、19*B*8=19*(()*8)

填什么?这个B可以代表什么数?

三、巩固练习

1、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3*15*2 5*37*2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课件讲解

2、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

4、34、5 5、12、11 10、25、2

3、仔细思考,你能很快算出它的积吗?

25*9*125*4*8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想想做做1~5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以小朋友购买文具用品为素材,在现实情境中分别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会列分步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学生也已经学过含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两步式题,这些式题由于乘法在前,所以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的。因此学生开始学习本单元时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为了分散难点,便于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和递等式的书写格式,教材一方面采取分步教学,另一方面,在“想想做做”中编制一些改错题,帮助学生通过改错来进一步掌握混合运顺序和正确的书写格式。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断提高理解水平;三是把混合运算的学习与运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四是在比较中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运算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购物情境理解、掌握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2、能用递等式表示脱式过程,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创设的购物情境,主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通过仿练、交流,掌握规范的脱式书写格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情感,在计算和规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用递等式表达脱式过程的书写格式。2、理解、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1、用递等式表达脱式过程的书写格式。2、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先算乘法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 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1、口答:5+8-7= 7+7+7= 3+3+3+3+3+2=

12÷4×4= 3×7= 3×4+2=

3×5-1=

提问:仔细观察,有什么想说?

【设计意图:第一组从旧知入手,归纳同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运算;第二组得出:结果相同,相同的数连加用乘法计算简便;第三组得出:前4个3连加可用乘法计算简便再加2,也可5个3连加用乘法计算简便再减1,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到乘加与乘减可使一些计算简便。】

2、老师:(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结合购物情境,探讨有乘法、加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1.老师:(课件出示:富有情境地说)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要先算出什么?(指名回答)

提问: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并计算呢?

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允许讨论和交流,

然后板书:5×3+20 5+5+5+20 20+5×3

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第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目(连同运算符号)要照抄(板书:照抄)下来,而且要写在相应的位置。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

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5×3+20

= 15+20

=35(元)

5.提问: 20+5×3,可以吗?

(1)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2)提问: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小黑板出示)

① 20+5×3 ②20+5×3

=25×3 =20+15

=75(元) =35(元)

6.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你认为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板书:脱式)(1、上下等于号要对齐,2、没有计算的数目连同运算符号要照抄下来,而且都要写在相应的位置。)

教师指出:逐步把计算的过程写下来,可以看清楚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便于自我检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7.提问:5+5+5+20这样列式可以吗?

引导发现:5+5+5+20就是5×3+20 ,几个加数相加,可以先把相同加数用乘法简算再加另一个加数

7.比较5×3+20和20+5×3

=15+20 =20+15

=35(元) =35(元)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创设较为宽松的氛围,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把旧知纳入已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三、结合购物情境,探讨有乘法、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1.谈话:同学们帮小军解决了问题。

老师:(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你们能列综合算式解决吗?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全班交流:你们的综合算式是怎样列的?为什么?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小黑板出示)

①50-18×2 ②50-18×2 ③50-18×2=14(元)

= 36-50 =32×2 = 50-36

=14(元) =64(元) =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中,重点从学生的作业中找出错误资源,引起学生注意与重视,然后结合题意,让学生在充分比较、反思、碰撞中,理解算理,总结出运算顺序,对书写格式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第—层次:说出下面计算的第一步。

1.15+3×2 2.100-25×3 3.54-44+16 4. 40÷4×2

3×2+15 25×5-100 54+16-44 40×4÷2

汇报交流。

教师指出:我们以前还学习了只有加、减法,只有乘、除法的,都是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形成完整的板书:

有乘法,又有加法、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设计意图:扩充所学知识的内涵,与以往所学知识构建清楚的块状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

第二层次:计算下面各题。

2+3×2 20-2×8 7×3+2 10×4÷2

2+3- 2 20÷2×8 7+3×2 10- 4×2

200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

20000-180×10

教师提问:这些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做完这些题目给你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设计数目较小的计算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计算后再通过比一比,启发学生计算前要仔细观察,弄清运算后再细心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最一组】

第三层次: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堂作业

【设计意图:既是复习巩固,又是检测,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调整老师的教学】

五、课堂小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混合运算

(1)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递等式

(2) 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脱式

5×3=15(元) 综合式 5×3+20 20+5×3 50-18×2

15+20=35(元) =15+20 =20+15 = 50-36

=35(元) =35(元) = 14(元)

答:一共要35元。 答:应该找回14元。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难点:乘法运算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策略:

1、情景创设策略: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与跨越式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自主探究、归纳乘法运算定律。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索新知、验证猜想、运用知识的工具,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课堂学习的互动。

3、感受成功策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通过科学的验证确定猜想的成立,感受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注入动力。

4、激趣策略:课件的使用比普通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课堂学习更具趣味性。

教法和学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理解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2、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还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

教学资源: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课本。

2、多媒体演示课件:利用图片、文字,创设情景,进行练习环节。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舒缓紧张环境。

(二)、在新课时有意识地设计了“问题创设,引发思考——自主探究、获得规律——巩固应用、解决问题”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新课程的理念。说教模型,解决问题。这是在(三)、在发现学习了结合律的规律后,安排了一个及时巩固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所学的规律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巩固。

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并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实用性、有用性的渗入)

(四)、在探索完乘法结合的规律后,直接引出两组算式,并由此让学生推导、验证出乘法的交换律。

这种简约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在乘法结合的理解基础上,并且乘法交换律相对简单易理解。

(五)、最后是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这是在学习完这两种规律后,在学生心中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主要是根据认知的特点,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同时也是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方便。第二篇: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环节

3、巩固练习:

为了构建学生完善的认知结构,我设置了几道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习题,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它们包括35面的做一做1、2,和32面的第2题。

环节

4、课堂总结

首先,我让学生自我陈述今天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帮主我诊断学生今天的学习情况,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单明了,并且重难点突出,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你们辛苦了。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①25x4=100

②4x25=100

①(25×5)×2

②25×(5×2))

25x4=4x25 =125x2 =25x10 a×b=b×a =250(桶)=250(桶)

(25×5)×2=25×(5×2))

(a×b)×c=a×(b×c)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12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验证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含用字母表示);

2、能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谈话:在数学课堂中,大家都非常欣赏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同学,下面就给大家一个机会,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哪位同学最先博得大家的欣赏!

2、教师报题,学生起立抢答。

3、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很难分出高下,下面换一种比赛形式。

(课件演示:一次性计算两道题,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4、启发猜想:这几天我们在学什么计算题,(笔算乘法)感觉怎样?联系刚才我们做的两题加法,你想到了什么?

5、引导猜想:a、乘法中可能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b、猜想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它们。

{板书猜想结果: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二、合作探究,举例验证

1、引导验证方法:老师为什么要在等号上加“?”!谁有办法把问号去掉?

请学生当即举一个乘法交换律的例子。(板书:学生所举例子,注:举例证明)

质疑:举一个例子能证明这个运算定律的正确性吗?(可能是巧合)

那怎么办?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举例!

2、小组合作验证

3、归纳两条乘法运算定律的文字叙述内容,揭示课题。

三、学以致用,加强巩固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笔者认为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加法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渴望。再如: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再如: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3、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总体上说: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乘法运算律教案实用


作为资深的小编我特别推荐这篇经典的“乘法运算律教案”,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阅读本文希望你喜欢。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老师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课堂教学。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1】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户)=1152(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16(52)=35254=

35(254)=121258=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下半页的内容,第10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三的第5~8题

教学目的:能应用乘法运算定律,根据已知数的特点,使小数乘法运算简便;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灵活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0.10.20.52

0.4252.50.4

81.250.812.5

2、出示:254784

这道题怎样做比较简便?

说说每步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二、进行新课

1、把复习题变为例7,问:变成小数乘法后怎样算比较简便?

(1)0.254.784

问:第一步怎样做,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

第二步怎样做,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

根据提问板书(略)

(2)0.65201

在整数乘法计算中,这样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呢?

小组形式讨论

汇报交流时说说应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板书:(略)

(3)指出:实际做题时,虚线方框里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这一步却是思考过程,解题依据)

2、练习

P10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简便运算的依据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算

0.72.540.26100.5

1.35+4.6+0.6512.53.4+1.254.6

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集体订正,重点评讲第二、三题

指出:做题时要看清运算符号

2、P11第6题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重点评讲第5、6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我们一定要牢固掌握这些定律内容,才能灵活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算。

五、布置作业

P11第5题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3】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一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2532448+648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

=0.2544.78乘法交换律

=14.78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1.5102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1020.45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13页4题。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教学设计二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适用于小数,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适用于小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不适用于小数(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谁来说说你们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定母表示。

生: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板书)

0.71.2=1.20.7

(0.80.5)0.4=0.8(0.50.4)

(1.4+3.6)0.5=2.40.5+3.60.5

师:(手指算式)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

生1:第一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

生2:第二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结合律;

生3:第三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分配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了什么?

生4:说明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师:(板书)0.254.784

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便计算,怎样算简便,请把你们的思路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学生观察,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共同研讨)。让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

(教师随着学生的归纳板书:看、想、算)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怎样算简便。

师:(板书)0.65201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路,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然后学生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抽取代表性的作业,用电脑投影展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1

=130+0.65

=130.65

师:(能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生1:我先找特殊的数201,因为201可以写成200+1,再把200和1分别与0.65相乘,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

(教师边说边板书,分解后再简算)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两种简算技巧,有的同学还有许多简算的技巧,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两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让学生独立做)

(电脑投影出示)321.25(4+2)0.9

三、拓展练习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数4、0.8、1.25请你们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编式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请你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1、必做题:

(1)1020.45(2)0.340.50.6(3)1.250.70.8

(4)1.22.5+0.82.5(5)(0.8+0.2)6.7

2、选做题

(1)991.45(2)991.45+1.45

(3)991.45+31.45-1.452(4)991.45+21.45-1.4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86页例4练习15第6~9题。

教材简析:

学生在四年级学习了整数加法以及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律,体验到运用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所以学生有运用运算律的意识和能力。但所有这些运算律都是在整数的范围之内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到的。这些运算律在小数范围内是否适用呢,还需要验证。在小数加减法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那么,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这就是这节课首先要学生研究解决的问题。

教材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三组式题的结果,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从而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很自然地推及到小数的乘法之中。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自主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经历了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加法的过程,对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应该没有很大的疑义,关键是让他们经历一个验证的过程,感受数学结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感受数学结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2、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小数的计算问题。下面进行几轮计算比赛。

第一轮:看谁算得对。

101.30.3210024+0.243.20.615-0.151.90.02

0.40.51.2582.540.2442000.160.60.1

第二轮:看谁算得巧。

2573432103768+276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教师小结:在整数乘法中,我们运用乘法的一些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提出问题: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

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小数乘法和加减法的口算,是进行小数简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看谁算得巧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调动起原有的整数乘法运算律的知识经验,并大胆猜想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

二、观察验证。

1、教师提出验证要求: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成立呢,需要我们举例来验证。

出示几组算式,提出要求:先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0.81.3○1.30.8

(0.90.4)0.5○0.9(0.50.4)

(3.2+2.8)0.6○3.20.6+2.80.6

(1)学生计算,汇报结果,发现每组的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

(2)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发现:第一组两个算式中,两个小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结果相等,符合乘法交换律。

第二组的两个算式中都是三个小数相乘,左边先把前两个小数相乘,再乘第三个小数,右边先把后两个小数相乘,再和第一个小数相乘,结果相等,符合乘法结合律。

第三组左边是把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是把这两个数分别乘以这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也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3)乘法的这些运算律是否在小数乘法中普遍适用呢,小组合作,再例举几组有这样关系的算式,通过计算来验证一下。

(4)交流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乘法运算律的推广和运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举例、再观察、发现的验证的过程,不但使学生经历形成数学知识的过程,,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结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严谨的认知态度。)

三、实际运用

1、谈话:乘法的这些运算律在小数乘法中有什么用呢?

2、试一试: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0.32403

(1)学生尝试计算

(2)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0.250.7340.32403

=0.2540.73..乘法交换律结合律=0.32(400+3)

=10.73=0.32400+0.323.乘法分配律

=0.73=128+0.96

=128.96

(3)教师小结:看到算式,首先要观察数据特点,再根据数据和算式特点,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练一练:用简便方法计算。

7.60.8+0.27.60.25360.85199

(1)学生尝试计算。

(2)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运算律进行简算的。

3、运用乘法交换律,还可以对小数乘法进行验算。

完成练一练第2题。

4、独立完成第87页第9题,交流思考过程和计算过程,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有简便运算的经验,所以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主要让学生尝试练习,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体会运算律的运用,掌握正确的简算方法。)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87页7、8、两题。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5】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61100=15254=6100=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72125=91000=9000=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6】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提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我们学校的读书月活动即将结束,为了鼓励在这次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同学老师现在正想为他们准备一些礼物。你们认为准备什么礼物好呀!

生:书、铅笔师:你们的提议真好,其实老师已经准备好了,请同学们们看【出示P30的插图】

师:现在呀老师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我该花多少钱呀?

把你的算出来的结果和方法记录下来并和同桌说说。

【集体交流,学生叙述各自的方法,教师相应把学生的运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并根据实际情况说明学生的做法,做适当点评】

师:那么同学们用分步做的方法很好,不过我们能不能列出一个算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总结方法

1、让学生观察刚才的两个算式并说说各表示什么数量关系;

2、那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生讨论交流后总结最佳式子:53+20】

4、那么让学生说为什么要列成:53+20?

我们在算的时候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样算?

【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过程,明确这样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再算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书写格式的指导。】

5、出示P30的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混合运算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

然后交流并讨论运算的顺序,为什么要这样运算?

6、总结比较两个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的规律。三、巩固提高

1、出示P31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打开书本仔细观察P59第2题找出其中的错误,再进行订正。

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每题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3、出示P31的第3题先让学生分组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进行计算,最后集体交流。

4、出示P31的第3题先帮助学生弄清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分别解决三个问题。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

P31第4题

课后感受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利用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教学效果很好。

相关推荐

  • 笔算乘法教案通用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教师自我提高与发展的敲门砖,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幼儿教师教育网在翻阅中发现了一篇十分实用的“笔算乘法教案”,如果您觉得本文有用请把它加入收藏夹中!...
    2024-07-27 阅读全文
  • 笔算乘法教案经典十二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优质课堂,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防止学生抓不住重点,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笔算乘法教案经典十二篇,欢迎你的品鉴!人教...
    2023-11-05 阅读全文
  • 乘法运算律教案收藏十三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以下有关“乘法运算律教案”的内容供您参考。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建议你将这个链接分享到社交媒体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帮助!...
    2024-08-15 阅读全文
  • 乘法运算律教案实用 作为资深的小编我特别推荐这篇经典的“乘法运算律教案”,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阅读本文希望你喜欢。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老师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课堂教学。...
    2023-09-28 阅读全文
  • 乘法运算律教案系列10篇 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在工作中必备的准备材料,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只有在前期充分的设计工作下,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也使得很多老师都担心自己写不好教案课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别挑选了一些与“乘法运算律教案”相关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2023-05-29 阅读全文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教师自我提高与发展的敲门砖,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幼儿教师教育网在翻阅中发现了一篇十分实用的“笔算乘法教案”,如果您觉得本文有用请把它加入收藏夹中!...

2024-07-27 阅读全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优质课堂,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防止学生抓不住重点,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笔算乘法教案经典十二篇,欢迎你的品鉴!人教...

2023-11-05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以下有关“乘法运算律教案”的内容供您参考。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建议你将这个链接分享到社交媒体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帮助!...

2024-08-15 阅读全文

作为资深的小编我特别推荐这篇经典的“乘法运算律教案”,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阅读本文希望你喜欢。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老师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课堂教学。...

2023-09-28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在工作中必备的准备材料,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只有在前期充分的设计工作下,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也使得很多老师都担心自己写不好教案课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别挑选了一些与“乘法运算律教案”相关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2023-05-2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