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教案

发布时间:2023-03-25 生态系统流动课件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教案4篇。

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教案。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教案(篇1)

一、教学设计思路

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出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是什么?

讲评: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制约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群落成员间的营养关系,但是人们也可以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看出能量转变规律对生态系统的.制约。

回答问题。

复习巩固旧知识并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牛吃草的图片。

提出问题:

(1)草的能量是怎样得来的?

(2)草的能量将何去何从?

(3)牛吃草后,草的能量能被牛全部利用了吗?

(4)牛是如何利用草的能量?

阅读“能量流动的过程”,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

(2)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输入的,为什么起点不可以是动物?

(3)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是如何传递和散失的?

(4)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

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态图解,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上述问题。

以草与兔两者之间能量的关系讨论能量流动的途径。

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使“能量流动”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深入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1.1 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安排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研究的知识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1.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知识目标】:

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能力目标】:

ⅰ、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二、教法分析

2.1教学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许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针对本校高二学生有较多小组合作经验等情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讨论法。此外,我还设计了本节课的导学案、制作了相关的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力求使知识更为直观,使课堂更加有趣。

2.2 重难点突破策略:

(1)提前让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以及预习本节课,为学习本节做好准备。

(2)上课前发给学生课堂导学案,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

(3)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建构能量流动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以及教师的修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建构模型的重要性。

(4)联系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实例,分析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重视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5)通过设置几个命题进行分组讨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2.3教学工具:课堂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教具。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ppt】大家看到这个班次的飞机应该并不陌生,马航mh370客机失联已有三个多月了,人们对此有很多的联想和猜测,那么飞机去哪儿了?假如飞机安全的降落到了印度洋一个美丽的小岛上,岛上没有任何食物,飞机上每一名乘客随身携带的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你认为以下哪些生存策略能让乘客们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教师:(分组讨论并统计各个选项的人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哪种策略能使乘客们获得最多的能量,从而能维持最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为了更合理、更科学的选择,这一节课咱们来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新课内容:

【ppt】能量与能量代谢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中与能量相关的概念有哪些

学生回答:糖类、脂肪、atp、热能、光能、化学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ppt】与能量有关的概念

糖类、脂肪、atp、热能、光能、化学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教师:糖类、脂肪、atp是能源物质;热能、光能、化学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与能量相关的生理过程。

教师:图中a、b分别代表什么生理过程,c、d分别代表什么形式的能量?

(通过建构主义理论,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与能量流动相关的概念: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等,从而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和顺延。)

教师:朋友聚会时,经常玩一种“老虎、杠子、鸡”的游戏,大家有没有知道这个游戏规则的?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游戏规则。

教师:在这个游戏中生物之间有制约作用。其中除了杠子对老虎的机械作用外,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靠捕食起到制约作用的。它们之间的捕食可形成完整的食物链。

【ppt】“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

教师:说出食物链中各生物所属营养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成分。

学生集体回答。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来源是什么?能量去路又有哪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套教具。然后指导学生以杠子为例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卡片指定的位置写出它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并用箭头标示清楚。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学生把构建好的概念模型按照营养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粘贴在黑板相应位置上,而且在每一个小组中,学生推荐一名代表来讲解自己的成果。

【ppt】屏幕上打出正确的第一营养级的概念图,学生自主对比并作修改。并总结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左图为原图,右图为简化图。)

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光能

去路:

(1)自身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一部分有机物,释放能量(散失);

(2)随残枝败叶等流入到分解者中(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能量);

(3)有一小部分有机物中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找出第一营养级(杠子)和第二营养级(虫)的异同

学生:三条能量去路完全相同,只有能量来源有差别。

教师:生产者能量从哪里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从哪里来?

学生: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

教师:第二营养级 (虫)的摄入和同化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教师:把每个营养级通过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就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ppt】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师:每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定义就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回答出屏幕上的问题并写在学案上: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

2.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3.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在食物链(网)中能量以什么形式传递?

4.能量最终的归宿是什么?

5.在“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中,能量是沿着“杠子-虫- 鸡-老虎”途径单方向流动的。该食物链能否发生能量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

学生回答:

1.太阳能;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3.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机物

4.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 不会。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因而能量传递的方向也是不可逆转的;同时,各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散失,这部分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

【ppt】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一:单向流动

教师:以上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使我们对能量流动有了定性的认识。下面我们通过赛达伯格湖的学习,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的分析。

【ppt—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老师:仔细观察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请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完成学案中“知识探究”中的表格。

营养级

流入能量

输入下一营

养级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

分解者分解

未利用

能量传递效率

生产者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教师:在刚才的赛达伯格湖预习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这样几个知识点不是很了解,现在我将这几个问题反映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1、能量传递效率如何计算?

2、赛达伯格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哪一部分的能量?

学生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认识。

教师引导、总结:

1、能量传递效率=输入到后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本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

2、未利用的能量:未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可依然存在于生物体内,也可能以煤、石油等形式存在。

【ppt——赛达伯格湖数据的整理】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 “流入” 和 “流出(包含未利用)” 是否平衡?

(2)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的含量上有什么特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哪些方式表现了该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1)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总量是相等的,遵循了能量守恒定律。

(2)能量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数字和箭头面积逐渐减小。

教师:表格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学生: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占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百分比是13.5%;第二营养级流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20%。

结论: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学生思考讨论:

(3)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为什么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学生:能量流动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ppt】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二:逐级递减

教师:请大家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分析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应该选择哪种策略?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选用策略a。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ppt】随堂检测

教师:(课后思考题)结合以上实践经验,考虑到中国国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调整饮食结构,做到粮食类能源的节约呢?

【ppt】以第一营养级为主的饮食结构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摒弃了原来的教学模式,意外收获了很多。采用以上教学模式,通过教具模拟、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的新课程理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时间长短不易把握,课堂时间稍显紧张,因此教师要果断安排学生讨论时长。学生表达不清楚和不规范时,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在教学中毫不吝啬的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展现自我,让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机会,但要控制好时间和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预设好每一节课。

五、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学生成果展示

一、定义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

二、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10%---2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教案(篇3)

一、教学设计思路

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四、课后反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并加以多媒体课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知识点归纳

名词: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语句: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6、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教案(篇4)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分析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3)应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念。

2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知识了解得很少,特别是对每一个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向问题,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这一章节一大难点。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应提供各种教学素材,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重难点

1. 学习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 学习难点:能量流动具有单向、逐级递减的原因;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与去向。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完成课本P91问题探讨,尝试回答讨论题,并思考选择此种生存策略的理由,导入新课。

活动2【活动】自学提炼,梳理要点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 和 的过程。

二、能量的流动过程

1.能量的来源

除极少特殊空间以外,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 。生 产者固定的 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能量流动的渠道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和 。

3.能量流动的形式

有机中的 。

4.某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

如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

①输入: 中的能量被摄入到初级消费者体内。

②散失:初级消费者通过 作用散失大部分能量;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中的 能量被 分解释放。

③传递:部分初级消费者被 捕食。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和 。能量在相邻

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 。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能

量 持续高效地流向 的部分。

活动3【活动】重点、难点分析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投影能量流动示意图,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能量的输入

①能量的来源?②能量流动的起点?③能量输入的总量?

2、能量的传递

①传递的途经?②传递的形式?③传递的过程?

3、示意图中的箭头的含义?

4、 能量能否逆向流动、循环流动?

学生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并用实物展示仪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教师点评并重点引导分析:

①在方向上:单向流动

(由于捕食关系不能颠倒,营养级也不能逆向,所以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②在数值上:方框大小、箭头大小→逐级递减

(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是不可再利用的,因此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二、定量分析能量流动

投影赛达伯格湖的具体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图解,并用一个表格来处理赛达伯格湖的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和流出途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 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2、能量在流动、转化后,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分解者分解及未被利用的能量总和是多少?

3、通过上述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让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三、分析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向

投影以第二营养级为例的能量来源与去向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并建立能量流动模式图。

学生交流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投影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活动4【测试】反馈矫正与巩固提升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B.能量可以循环流动

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能量从无机环境带入生物群落

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2.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太阳能辐射到系统内生产者上的能量

B.生态系统中能量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能

C.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

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

A.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总能量 B.流经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和

C.各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总和 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不可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5. 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l0kg小鸟,小鸟增重0.25kg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l00 kg要吃1000kg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 )

A.0.05% B.0.5% C.0.25% D.0.025%

6. 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看,是为了( )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7.“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 ( )

A.虎所需的生活空间很大 B.身强体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

C.虎性情孤独,不群聚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统计学课件教案系列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只有写出好的教案才能充分展现出教学意图,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出于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搜集了以下内容:统计学课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统计学课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3、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折线统计图

(1)这是20xx年3月一周的'日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吗?

(条形统计图)

(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

小结: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每天的平均气温,还能很快看出哪天的平均气温最高,哪天最低。

(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周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

出示折线统计图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二、解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

a)独立观察

b)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1)点: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②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每天的平均气温。

(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平均气温在上升)

①在这张图上平均气温上升还有吗?

②那么它们上升的情况一样吗?

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③除了平均气温上升的情况,还有没有其它情况?(气温下降)

能具体举例说说吗?

(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

①学生看书

②选择图上相邻的两天温度说说平均气温是怎么变化的?

③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5)刚才我们看的都是这两天之间的气温变化情况,那么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能不能说说整个一周的变化情况吗?

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我从卫生老师那了解到了我们班*同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体重变化情况,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1)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

(2)交流

(3)小结:

2、这是一张*同学的上学期的几次单元测验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我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你从中又了解到了什么?

3、小结: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4、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它与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吗?

(1)生说

(2)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四、联系生活

1、(1)在生活中我们也常要用到一些统计图,比如上周我们开了校运动会,如果要统计我们四年级每个班的总分?你觉得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

(2)如果要统计我们班*同学入学以来的身高情况呢?

2、你能再举些例子,说说如果要统计某件事情,准备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3、小结: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

统计学课件教案 篇2

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够正确填写表格,制作表格,并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2、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单式统计表动手制作出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理解复式统计表,知道使用复式统计表的意义,会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

课件,单式统计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学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小视频

这是我们学校在组织同学们参加什么活动?(社团活动)

师:是的,我们每周都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我们学校有哪些社团?(口答)

师:是啊,学校为同学们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老师想知道我们班男、女同学分别最喜欢的活动是哪一项呢?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你能用我们以前学习的办法解决吗?

引题:可以用统计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复习铺垫

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6个学校的社团,每位同学只能选择一个最喜欢的社团。我们要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一同举手表决

预设2:我们统计的是男、女分别最喜欢的社团,所以应该分开统计。

2、完成单式统计表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师:好的,现在我们就分别对男、女生最喜欢的社团进行统计,女生统计男生的,男生统计女生的(每个学生手中只有一种统计表)(略)

请几位同学到前面统计各项人数,填写表格。

3、根据你手中的统计表,你们知道了什么信息?

(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口答)

4、师:由于男、女生的特点不同,看来喜欢的社团差别很大,老师想知道女生喜欢舞蹈的比男生的多多少人?只看手里的这一张表格你能告诉老师吗?(学生困惑)

5、师: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我们需要把两张表放在一起,才能比较)

6、小组合作

师:看来只有一张表是比较不出结果的,需要把两张表合在一起,下面我们同位两人为一个小组,根据两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一个“男、女生最喜欢的社团”统计表,并画出来。

教师巡视指导。

7、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作品。请同学说一说是如何设计的?

观察几类表格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导学生选出最优方案。

8、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师根据表格内容引出表头,并加以介绍

第一行横向为社团,第一列纵向男女为性别,中间部分的内容是统计出的人数。

师:我们的这张统计表是怎样得到的?(把以前的两张合在了一起)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单式统计表,把表格中的数据加以归纳整理,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板书: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

9、复式统计表与我们之前的单式统计表有什么不同?(口答)

10、现在看着这一个统计表,你能马上比较出每个社团男女生的差别了吗?(口答)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11、你觉得复式统计表有什么好处?

板书:信息丰富便于比较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下面我们就尝试利用今天学习的复式统计图解答问题。

三、练习巩固,运用拓展

(1)填空

2班同学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和做家务的时间统计表

1、大多数爸爸每天工作和做家务的时间是()小时。

2、大多数妈妈每天工作和做家务的时间是()小时。

3、看到这个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感受。

(2)选择

三年一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1、女生喜欢()节目的人最多。男生喜欢()节目的人最多。A。动画片B。体育运动C。科教片D。少儿综艺

2、男生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比女生多()人?

A、10 B、8 C 、6 D、2

3、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较喜欢的节目吗?()

A、动画片 B 、电视剧 C 、知识竞赛类 D、少儿综合类

(3)判断

中国、美国、俄罗斯在三届奥运会中所获金牌数量统计表

关于上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4)整理数据回答问题

育才小学三(1)班学生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比较一下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体育成绩。

这个班的体育成绩怎么样?

四、回顾所学,总结梳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是怎样学会的?

统计学课件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通过对熟悉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渗透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如不偏食、多参加课外活动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收集数据。

1、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参加暑假的夏令营活动吗?我们二年级7班和8班决定在暑假组织一次夏令营活动,一共有四个地点供大家选择,一起来看看。(课件1)

A、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城市的领航者。

B、 上海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刚刚开幕的世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C、 海南三亚在我国的南方,金色的沙滩碧蓝的大海,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D、 云南的昆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四季如春,百花盛开。

师:现在我想问问小朋友想去哪里举行夏令营呢?大家的想法现在不统一呀,可是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

生:统计。

师:统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板书:统计)

2、初步统计。

师: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

统计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想好你最想去的地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你们两个可别忘记自己呀,准备好了吗?开始。

二、整理数据。

1观察统计结果。

师: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小朋友最想去哪个地方?

生:XX。

师:那咱们两个班就可以决定去XX举行夏令营了吗?

师:为什么不是?谁来说说看?这只是我们班的情况,那还要怎么办呢?

师:在课前老师已经把7班的情况调查统计过了,瞧(出示表2)从这两个统计表中你们能知道去哪个城市了吗?但是这样的两张表看起来方便吗?为了让大家一看就能清楚明白的知道应该去哪个地方举办夏令营,老师给大家想了个办法。把两个班的统计结果填在一个统计表中。(出示表3)

2、认识复式统计表。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继续板书课题)

师:复式统计表的上面一排是城市的名称,左边是班级。7班想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写在上面一排,8班想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写在下面一排。

师:能完成这张统计表吗?谁到前面来试试?(请一生上台)

师:现在统计的结果出来了,我们应该去哪个地方举办夏令营活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是的,应该分类的汇总,把两个班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加起来。

三、分析表中的数据,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仔细的观察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

师:是的,统计表能让我们清楚明白的知道一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四、小组合作,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1、导入。

2、学生小组活动,小组长收集数据填在表格里。

3、每组的组长汇报,全班汇总。

4、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来安排比赛的时间?

5、小结:大家下课后要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这段时间老师就发现下课后再也没有追赶打闹的小朋友了,这样有益于身心健康,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发扬。

五、独立自主学习填写复式统计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导入:老师还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挺爱运动的,多运动锻炼身体,能增强人的体质,老师带来了咱们班小朋友一年级时的体重表,(课件出示)二年级时的体重表(课件出示),请你打开书翻到107面,先完成中间的复式统计表,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2、对于体重较轻和较重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建议?

师:是的,我们不能偏食和挑食,每种菜里的营养都不同,我们要合理搭配,这样才能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

3、预测三年级时体重在哪个千克段的人最多?

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体重也在不断的增加,大家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六、联系实际说说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今天这节课一起学习了复式统计表,统计表能让我们清楚明白的知道一些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统计的知识?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只要我们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一定能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统计学课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简单分析统计图。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第二步:确定直条和间隔的宽度;第三步: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直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多媒体课件第2页)谈话:自古至尽,我们国家就是一个山清水秀,名山众多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名山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话:今天,老师把其中的五座名山给同学们搬来了。(展示课件第37页:五座名山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简单了解五座名山海拔高度,感受祖国山川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条形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8页)出示问题:你能很快说出哪座山最高吗?

(设计意图:为下面研究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展示课件第8页:五座名山海拔高度统计图)出示问题: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从统计图中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初步分析图,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简单概括条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展示课件第9页:四幅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学习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出示课件第10页的问题:该怎么画条形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制图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全班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出示制图步骤。

(3)(展示课件第11页)出示例题,指名读出例题统计表中的数据。

教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画图。(教师课件演示制图步骤)

(4)幻灯机展示学生学生画图,及时给予评价。对于不规范的图给予指导,画图难点集中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图,亲身感受画图的难点,教师针对难点集中指导,让学生突破本课难点)

3、引导学生简单分析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12页)游戏:你来问 我来答

出示问题,让学生选择问题,指定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此环节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有学习疲劳的感觉。)

4、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展示课件第13页: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提出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哪一种方式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第14页)让学生依据统计表中给出的数据画一幅条形 统计图。

2、(出示课件第15页)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强化教学重点,突破画图难点)

3、(展示课件第16页,出示问题: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告诉我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提高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统计学课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获得的信息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感受统计图的特点,能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把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折线图不仅能直观形象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反映数量变化情况,感受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参观科技展的图片,这是学校参观科技展的图片。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吗?

2、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的情况呢?统计表和统计图

3、出示教师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学校历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图

仔细观察,从条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学生观察、口述,每年人数,哪年最多,哪年最少。

师出示问题引入新课。在相邻的年份中,哪年到哪年人数增长最快呢。你是怎样得到此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

1、师在科技馆看到这样一张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请学生观察,说说从此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小结:具体数量和人数变化情况。

2、比较两种统计图

相同点:横轴、纵轴表示的意思不变。都有具体数量

不同点:条形表示数量多少,点表示数量,折线表示变化情况。叫作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三、深入探究:

1、观察折线统计图,解决下列问题。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下降了,哪年 人数增长最快?

说说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来的?

2、师小结板书:点——表示数量多少;线——陡,表示变化快,线缓表示变化慢。

3、借助整副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变化情况,并预测09年参观人数变化,并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师小结:折线的起伏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不仅能表示具体数量多少,而且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培养变化情况。也就是说,需要体现这种特点时,可用折线统计图。

四、拓展应用:

1、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折线统计图吗?生活中许多事物数量都呈现一定变化趋势。试试,用手势表示下列变化过程。(1)、树叶从春发芽,到夏繁茂至秋落尽的过程。(2)、温度变化,早、中、晚气温。

2、出示中国队历届奥运会获金牌统计图。请学生分析从折线统计图中你都获得哪些有效信息。有什么想说的没有。

3、小华学习折线统计图后,觉得折线统计图优点很明显,去文具店搞调查时,也绘制了一张文具销售情况折线统计图。请你分析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五、总结。谈谈你的收获,下节课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板书设计:折线统计

点——表示数量多少

线陡——表示数量变化快,线缓——表示数量变化慢

特点:不仅可表示出具体数量,而且能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统计学课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实际问题。(2)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断,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学重点:

经历认识、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逐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根据折线判断增减幅度的大小并进行合理预测。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考考你——用手势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吗?上升——下降——起伏不定,有升有降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这个学术报告厅,你知道是哪年建成的吗?不知道吧,老师告诉你——(课件)2003年。请问,2003年你几岁?生:??

师:在那一年的春天,我国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你知道什么是“非典”吗?

(课件)解释:“非典”也就是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一旦染上,就有死亡的可能。(展示图片)那时,医护人员,普通百姓、国家领导人都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每一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会播报疫情发展的情况。北京地区尤为严重,在这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病人人数。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2003年。

2、展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简单回忆。

师:这是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的情况。

为了能更清楚的看出当天病人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什么?(统计表)

这就是我根据这些数据制作的一张统计表,同时我也从网上下载了一份有关这些数据的统计表。请看看,是每天都统计吗?”

生:不是,每隔5天统计一次。

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5月1日,6日各增加了多少病人吗?生:5月1日新增122人,5月6日新增70人。

师:对,这就是统计表的优点,可以直接看出当天新增加病人的人数。

师:除了用统计表,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统计这些数据呢?生:条形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这就是根据刚才这些数据制作的一张条形统计图,根据这幅图,你能很快看出什么呢?生:??最多??最少。

师:(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它能更形象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课件)你能用手势,把条形统计图中病人人数的变化表示出来吗?

生比划。

师:如果把大家用手势表现出来的路线画出来会是什么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新朋友,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折线统计图(板书)

二、观察分析,认识特征

比一比,找一找,你能发现这两幅统计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吗?

预设:一个是用条形来表示的,一个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的,或它们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用直条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一个是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中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数量的多少,那么这些点和折线各有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板书:点、线)

解决点:

师:首先请看这些点,你知道这些点用来表示什么吗?生:表示数量。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看的吗?我们以第一个小圆点为例,这里的113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4月26日有病人113人。师: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课件)看点所对的横轴和纵轴的信息就是这个点表示的数量。师:嗯,说得真好。谁来说说1

22、70分别表示什么呢?生:??

师:新增病人在几月几日最多?几月几日最少呢?生:5月1日最多,5月31日最少。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看点上的数字。

师:这是一个办法,如果点上没有数字(隐去数字),现在谁能看出什么时候最多?什么时候最少?

生:看小圆点,5月1日的小圆点最高,表示数量最多,5月31日的小圆点最低,表示数量最少。

师:原来通过看点的位置就可以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所以,折线统计图的点的位置就决定了——数量的多少。

师:说得真好。(板书:点:数量的多少)(2)探究线的作用

师:研究完这些点,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线,数数一共有几条线段?生:7条。

师:这7条线段一样吗?都有什么不同?生:长短不同。(有的长,有的短)生:倾斜方向不同。(有的上升,有的下降)生:倾斜程度不同。(有的倾斜度大,有的倾斜度小)

师:这些不同又能反映出什么呢?让我们先从倾斜方向研究起。有谁知道,折线上升和下降分别表示什么?生:人数(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师:你能不能指着图说说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增加,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减少?

生:26日到5月1日这段表示人数增加。其余的都是减少。师:结合点上的数据看的,对吗?生:对。

师:看来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是表示——数量增加。线段下降是表示——数量减少。

师:如果线段是水平的,表示什么呢?生:表示不变。

师:说得真好。(指着图说)那这表示人数减少,这也表示人数减少。哪一条线段表明人数减少得最多?能看出来吗?(课件展示线段。)

生:5月1日到6日减少最多。(原因那条线段陡些。)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比较图中数量的大小(算出来的)。

师:(算出来,)除了比较数量的大小,我们再看看这两条线段还有什么不同?

生2:一条线段越长,倾斜程度越大,表示减少得多,一条线段越短,倾斜程度越小,表示减少得越少。

师:说得真好。(课件)(看来,线段的长度和倾斜度影响着数量增减的幅度。)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把折线统计图中线段的变化分成这五种情况。线段上升,又长又陡,表示数量——大幅上升。短而缓,表示数量——小幅上升。线段下降,又长又陡,表示数量——大幅下降。线段下降,短而缓,表示数量——小幅下降。线段水平,表示数量——保持不变。

所以,折线统计图中这些不同的线段反映的是——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师: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从5月1日到6日减少了几人?(112-70=52)6日到11日减少了几人?(70-42=28)

师:通过验证,充分说明了,线段的长短和倾斜程度可以看出数量变化的幅度。

师:通过比较数量的大小和观察线段的变化都能看出新增病人数量的变化,你会选用哪种方法?

生:我会选看线段的变化,因为一眼就能看出数量是在增加还是减少。还能从线段的倾斜程度上直接看出数量变化幅度的大小。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病人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吗?

生:整体呈下降趋势。

师: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一下6月初新增病人的变化情况?

A、会很少了,没有了。(大家说可能吗?)

有没有不同想法呢?(如果没有问:确定是下降吗?会不会增加呢?

1、不会:有的病人是潜伏期呢,可能会暴发了呀?会:也有可能。如果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数下降的可能性大,也不排除增加的可能。)

B、会增加。(大家说有可能吗?)

大家预测的情况都有道理,不过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数下降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也不排除增加的可能。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从后来的事情证明,到了6月初,(课件)新增病人的人数确实是减少了,到了6月xx号就完全控制住了。

(4)你了解新增病人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预设:

A、有新药物。(医学的进步)B、白衣天使。(对,一定不要忘记他们的无私奉献)C、人们讲卫生了。(好的习惯发挥了作用)D、?师: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战胜了非典。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现在谁来用上语文课上学的关联词来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生: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又??)

师:说得真好。老师用一首儿歌来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解释儿歌表示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首儿歌表示什么

折线图,很常见。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制作的方法是:先根据数量描出点,然后把各个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后面两句说的是他的特点: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再次齐读儿歌。

三、欣赏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图,很常见。你们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生举例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除了孩子们刚才举出的股市分析图和心电图。看一看,这是十年来中国黄金价格走势图,能看出它的价格走势是怎样?(上升)这是今年的黄金价格走势图,又是怎样的呢?(下降)这些离我们好像有点遥远,再看看我们身边的,(课件)这是昨天我测试的我家网速统计图,可以看出我家的网速比较稳定。你看这些折线都只有小幅的变化。再看一个,这个统计图的变化就不稳定了。这是我从去年8月到今年7月一年来在淘宝网进行网购的消费趋势统计图。在这个统计图里,你能找到在过去的一年中,什么时候消费最多?消费最多的还有哪个月?一个:我家装修房子。一个:双十二活动。(本来没什么必须要买的了,但网上的活动吸引了我。)

从这个起伏不定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我其实是很矛盾的,你看,当我发现我用了很多钱的时候,我会克制自己一段时间不去买,但一段时间后,我又控制不住了,禁不起诱惑有下手了。根据这个趋势,你预测一下,今年下期,我会在什么时候再出现一个网购高峰?看到我这样参加网购,你有什么想说的要说给我听吗?

师:我一定虚心接受孩子们的建议。合理消费,计划开支。

三、数据分析,实践应用

1、身高变化统计图

师:看了我的消费趋势图,再来看看你们。孩子们身体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请看,这是陈东的妈妈记录的陈东十六年来身高的变化数据,制成统计图是这样的。请睁大眼睛,静静的、仔细的观察。(课件)

师: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飞跃期,在这两个飞跃期中,身高增长特别快,你能发现在哪两个年龄段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0岁到2岁和xx岁到12岁,因为这两条线段倾斜幅度最大。师:12岁以后身高的增长呈怎样的趋势?

生:12岁以后身高增长缓慢了,因为12岁以后的线段倾斜幅度越来越小。(小幅上升,小幅增高)

师:根据统计图呈现的趋势预测陈东18岁时的身高是多少?生:172厘米,173厘米。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从12岁以后身高增长得缓慢了,所以不可能增长得太多。师:孩子们的想法很有道理,预测的也比较合理。现在,请拿出你的右手,用手势表示出陈东16年来的身高变化的趋势。生比划。

师:嗯,不错,现在请你比划出陈东30——40岁的时候身高变化情况。(成年时期,身高进入平稳阶段,不再长高,所以比划的手势应该是水平的。)

师:60——70岁的时候身高变化情况。(这个时候是老年时期了,脊柱会变弯变短,老年人的身高就会有小幅的降低。)

2、联系生活,体验变化。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

(1)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拿起手来,先找到起点,准备,春天发芽了,一直长到夏天,很多,很茂盛,秋天开始落叶了,落,冬天落完了。(不错,大家很认真)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出生时长牙没有?找到起点,准备,出生,开始长牙,长长长,长齐了,又换牙,到了成人了。不长也不掉。老年开始掉牙了,掉,掉,没有了。

3、(课件)毛衣衬衣统计图。

现在我们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帮一帮这位粗心的会计。师:这是根据某商场去年7至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量制作的一张折线统计图,粗心的会计忘记给统计图添加标题了,你能根据统计图说一说:哪张是毛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哪张是衬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吗?生:左边是毛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右边是衬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师:为什么?

生:因为

7、8月份热,买毛衣的人少,买衬衣的多;

xx、11月份天气冷,买毛衣的人多,买衬衣的少。

师:如果你是经理,根据这幅销售图,在进货方面你会做出怎样的安排?生:

7、8月份多进衬衣,少进毛衣,

xx、11月份少进衬衣,多进毛衣。

师:看来我们的孩子都很有生意头脑,是的,要让学到的数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五、课后拓展

其实啊,统计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产生

课件:(统计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产生,)比如古人用“结绳记事”正是统计思想的一种体现。如今统计图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除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还用扇形统计图、柱形统计图等等。人们的创造力很伟大呢。

师:除了人类,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统计方式,请看。树的年轮、鹦鹉螺的纹路、乌龟背上的纹路等等,大自然像这样的统计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们,借你一双慧眼,发现身边的数学。未来的世界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

统计学课件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2.(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思考:这个表格与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阅读表格?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4.设计活动(课件出示对应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4~6题。

统计学课件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 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

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统计图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逐步呈现

(添加图例——添加折线及数据——修改名称)

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

①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④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统计图的图例告诉我们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趋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这幅统计图统计的的是什么内容?你对“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样理解的?)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你认为我国6—12岁的小学生,是男生身高增长的快,还是女生身高增长得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约几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纵轴上的标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样表示的?这幅图为什么不从0厘米开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画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从1厘米画到160厘米?)

谈话:为了是绘制的统计图更加美观,更能突出地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有时就像这幅图一样,把标尺省略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1、情景介绍:假设你是位苏宁电器家电柜的部门经理,“五一”期间电器比较好买,现在仓库里电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厂家进一批电器来销售。

2、问:你会选择哪一家呢?(口说无凭,要拿出数据来说话。)

3、小结:看来学习统计图还真有用。

(三)、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问:你认为要准确无误的绘制这幅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你是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回答的?为什么?这说明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更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篇教案是取自赵老师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几点感想:

一是统计表的内容不能太单一。

二是统计表的内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统计学课件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问:20xx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生:边指边答20xx年489支。追问:489在哪?生:在20xx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4.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xx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xx年呢?

5.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妈妈记录了陈东0~xx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统计学课件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20xx~20xx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xx—20xx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xx—20xx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月份气温最低,从3月份气温上升,5~8月份气温,从8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xx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8~14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

14岁比13岁增长的幅度。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情态动词课件分享4篇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准备,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情态动词课件分享4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情态动词课件 篇1

情态动词:

①常见的情态动词有: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shall (should), will (would), dare (dared) , need等,另外,have to、had better也当作情态动词使用。情态动词后面必须加动词的原形。

②can表示体力、脑力方面的能力或客观的可能性。口语中, 在询问或说明一件事可不可以做时,常用“can”代替“may”。情态动词“can”的过去式是“could”,否定式是“cannot”通常缩写成“can’t”,“could”的`否定式是“could not”,通常缩写成“couldn’t”。如:Can I help you?(要帮忙吗?)/ He can swim.(他会游泳)/ That can’t be Mr Li.(那不可能是李先生)

③ may表示允许、请求或可能性,用may提问时,肯定回答一般用Certainly或Yes,you may.;否定回答一般用can’t或mustn’t. 如:May I ask you a question?―Certainly.(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当然可以)/ You may go now.(现在你可以走了)/ It may be in your pocket.(它可能在你的衣袋里)

④ must表示“必须”、“一定”的意思。表示“必须”时否定形式是mustn’t;表示“一定”时,否定形式是“can’t” 如:We must be very careful when we cross the road.(我们过马路时一定要非常小心)/ It must be Jack.(那准是杰克)/ I haven’t seen Kate today. She can’t be here.(我今天没有看到过凯特,她不可能在这里)

[注意]用must(必须)进行提问时,肯定回答用must,否定回答用needn’t;用must(一定)进行提问时,肯定回答仍用must,但是否定回答用can’t.如:Must we clean the room before we leave? CYes,you must.或No,you needn’t.(我们走之前必须要打扫房间吗?是的,必须打扫。/ 不,不需要。) / Must she be in the romm? CYes,she must.或No,she can’t.(她一定在房间里吗?是的,一定。/ 不,不可能在。)

⑤ “have to”表示“不得不”、“必须”。We’ll have to leave now for it is very late at night.

have to的疑问形式是:助动词+…+have to,否定形式是:助动词+not+have to或者用needn’t.如:Do you have to stay until 8 o’clock?(你得呆到8点钟吗?)/ You don’t have to do so.(=You needn’t do so.)(你不用这么做)

情态动词课件 篇2

1) 情态动词不能表示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只表示期待或估计某事的发生。

2) 情态动词 除ought 和have 外,后面只能接不带to 的`不定式。

3) 情态动词没有人称,数的变化,即情态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不加-s。

4) 情态动词没有非谓语形式,即没有不定式,分词,等形式。

1)can could 表示能力;可能 (过去时用could),

只用于现在式和过去式(could)。be able to可以用于各种时态。

They will be able to tell you the news soon. 他很快就能告诉你消息了。

a. 位于助动词后。

b. 情态动词后。

c. 表示过去某时刻动作时。

d. 用于句首表示条件。

e. 表示成功地做了某事时,只能用was/were able to, 不能用could。

He was able to flee Europe before the war broke out.

= He managed to flee Europe before the war broke out.

1)提出委婉的请求,(注意在回答中不可用could)。

--- Could I have the television on?

--- Yes, you can. / No, you can't.

I. 情态动词基本用法:

在英语中主要的情态动词有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have to, need , ought to, dare (dared), shall (should), will (would) .

(1)情态动词本身有词义,但词义不完成,因此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和其他的动词原形一起构成谓语。

(2)情态动词后接的动词不定式一律不带to。

(3)情态支词不随人称变化而变(即不管是何人称,后面接的情态动词都一样)。

(4)含有情态动词的否定都是由“情态动词+not”构成的,如:can-can not may-may not need-need not

May I come in?我可以进来吗? Can you lend me some money?你能借给我一些钱吗?

注意:含有have to 的句子变成疑问句时不同。如:

I have to go today,今天我必须走,

Do you have to go today?你今天必须走吗?

①表示体力或脑力方面的“能力”

Can you drive?你会开车吗?

Can you speak English?你会说英语吗?

Can you lift heavy box?你能将这个重箱子拎起来吗?

You can skate on the lake.(The ice is thick enough.)

The airplane can take off now.(The storm has stopped.)

You can’t park your car here. 你不能在此停车

③can用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时,有时表示说话人的怀疑,惊异、猜测或不肯定:

no, no, it can’t be true.不,不,这不可能是事实

How can you be so careless!你怎么会这么粗心

He can’t be in the library。他现在不会在图书馆

注意:a,在口语中can常可用来代替may,来询问或说明一件事能不能做

b, can 和 be able to在表示能力这一点是同义词,

I can speak English.=I am able to speak English.

①表示过去的能力或“可能性”

I could run very fast when I was young. 我年轻时跑得很快

I couldn’t understand what he said at all. 我一点也听不懂他说的话

How could you be so careless? 你怎么会这样粗心

We thought the story could not be true. 我们当时以为那个故事不会是真的。

③可以代替can用于现在的动作,但语气较为婉转,如:

Could I use your bike?

我可以用一下你的自行车吗?

You could do it this way.

①用来询问或表示允(在此用法中may和第一人称连用时都以疑问句形式出现)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You may take the boy there.你可以把这个男孩带去。

He may come if he likes.如果他想来,可以来

They may stay in our house.他们可以在我家歇息。

 Might 是 may的过去形式,表示询问或允许或可能、推测等。如:

Might I give you a piece of advice?

He told me he might come.

I was afraid he might not like this place.

我当时担心他可能不喜欢这个地主(Might 与was相呼应,都是表示过去。【注意】:A。有时Might也可用来表示现在的事情,只是语气较may更弱一些,可能性更小一些,如:

He might know her address. 他也许知道她的地址。

Be careful, you might break it. 小心点,要不你可能会将它打碎

B.May(might)后加动词不定式的完成式可以表示对过去的推测、认为某事在过去“可能”发生,这一用法中may和might都指过去,不过might较may更含蓄或更不肯定。如:

He may (might) have watched TV the whole night.(For he looks very sleep)

They might ( may) not have caught the train.他们可能没赶紧上车。

①表示“必须”或“应当”。如:

We must rely on ourselves.

You must finish the work before four o’clock.

【注意】:A,在回答用must引的的疑问句时,否定结构只能用needn’t如:

Must I do this? No, you needn’t Yes, you must.

B,在表示“必须”这个意思时,must的意思和have to是很接近的,只是have to 比较强调客观需要,而must侧重说明主观看法,在下面情况下两都就不宜换用:

It’s raining heavily, we can’t go now. I think we’ll have to wait till the rain stops.

We must ask for permission if we do it.

如果我们要干,一定要先征得同意。

②must只有现在式而无其他时态变化,通常也只用来表示现在,但有时出可以用must表示过去(多用在间接引语中),如:

He told me I must do according to what he said. 他对我说,我必须按他说的做。

③must也可表示推测,但比may肯定得多,可译成“一定”或“准是”,如:

He must be in the library.他现在准在图书馆

It must be four in the morning now.现在一定是到了清晨四点钟了

后接动词原开,表示“不得不、必须”的意思,它比must更含有“客观条件使得必须如此做”的意思。并有较多的时态,如:

We have to get up early.

We will have to get up early tomorrow. 我们明天必须早起

We had to get up early at that time. 我们那时不得不早起

【注意】:在口语中常用have got to 来取代have to,如:

You ought to finish your work before you go home.

You ought not to be so careless. 你不应当这样粗心

His father ought to know his address.

If we start work right now, we ought to finish it before lunch.

③ought to 后接动词不定时的完成时,如用肯定结构,表示过去某事该做而未做,如用否定结构,则表示过去不该做的事情发生了。

You ought to have been more careful.

You ought not to have interrupted them.

你当时不应当打断他们(的谈话),(但当时的事实是打断了别人的谈话。)

【注意】:此用法相当于”should (not) have done”结构

情态动词课件 篇3

基本助动词与情态助动词最主要的区别之一是,基本助动词本身没有词义,而情态助动词则有自己的词义,能表示说话人对有关动作或状态的看法,或表示主观设想:

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since? (构成完成进行体,本身无词义)

I a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一定要)

You may have read some account of the matter. (或许已经)

除此之外,情态助动词还有如下词法和句法特征:

1) 除ought和used以外,其他情态动词后面只能接不带to的不定式。如果我们把ought to和used to看做是固定词组的.话,那么,所有情态动词无一例外地只能接不带to的不定式:

We used to grow beautiful roses.

I asked if he would come and repair my television set.

2) 情态助动词在限定动词词组总总是位居第一:

They need not have been punished so severely.

3) 情态助动词用于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的时候,没有词形变化,即其词尾无-s形式:

She dare not say what she thinks.

4) 情态动词没有非限定形式,即没有不定式、-ing分词和-ed分词形式:

Still, she needn't have run away.

5) 情态助动词的“时”的形式并不是时间区别的主要标志。在不少场合,情态助动词的现在时和过去时形式都可以表示现在、过去或将来时间:

Would you mind very much if I ask you to do something?

She told him he ought not to have done it.

6) 情态助动词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即在一个限定动词词组中只能出现一个情态助动词,但有时却可以与have和be基本助动词连用:

You should have washed the wound.

Well, you shouldn't be reading a novel.

情态动词课件 篇4

情态动词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动作或状态的态度。

1. 情态动词有一定的词义。

2. 情态动词不能单独做谓语,它必须和其他动词的原形一起构成谓语。

3. 情态动词没有人称,数的变化。

 否定句: 主语+情态动词+not+动词原形+......

must“必须” ; can/could“能,会” ; may/might “可以”; should“应该”; would“愿,要” ; have to“不得不” ; need“需要”

1) 表示人或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意为“能,能够,会” :

Two eyes can see more than one. 两只眼比一只眼看得清。

2) 表示可能(理论上或是逻辑判断上) He can’t (couldn’t) have enough money for a new car. 他不可能有足够的钱买新车。

3) 表示允许:

水彩课件教案系列4篇


精心制作教案和课件是老师成功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制定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老师们按照教案和课件来进行授课,教案如何写才能让课堂更优质?编辑整理了一篇题为《水彩课件教案》的文章,欢迎您阅读!

水彩课件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水彩笔勾画积木的轮廓线,并能用各色线条装饰积木娃娃。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给积木娃娃添画手、脚和五官。

活动准备:

1、新村背景图一张,各种形状的贴绒积木娃娃。

2、水彩笔、作画用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美丽的佳佳新村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小客人,它们是谁呀?(积木娃娃)它们在干什么呢?让我来问一问!(教师把耳朵贴近黑板,作倾听状)原来它们在找自己的小伙伴呢!

二、教师示范。逐一示范圆形积木、方形积木和不规则积木这三种有代表性的积木,给积木娃娃添上手、脚,并用各种线条装饰积木。

三、幼儿作画。

1、鼓励幼儿展开想象,把所见过、所玩过的积木形状大胆地画出来。

2、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线条来装饰积木,提醒幼儿运用各种颜色。

水彩课件教案 篇2

第六课水彩静物画(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写生练习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调色练习使学生初步尝试用水彩颜色,熟悉水彩画工具的性能,了解水彩画的干画法和湿画法二大技法。

2、初步学习掌握水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2、难点:水分和时间的掌握与条件的观察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

1、教具:(1)优秀的水彩画作品或教师习作。

(2)水彩颜色、水彩笔、调色盘、笔洗和水彩静物写生步骤范画。

2、学具:水彩颜色、毛笔、调色盘、盛水瓶、铅笔等。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水彩画工具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课,讲授新课。

1、水彩画的工具性能和表现特点。

提问:第一册和第三册我们学习了色彩的基本知识,水彩颜色调色练习和铅笔淡彩练习,同学们知道水彩画的表现特点及工具性能有哪些?

(欣赏水彩画作品)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颜料画在特制的白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它具有清新、透明、轻快等特点,水彩画技法在用水用色和用笔方面同我国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有很多近似的地方。水彩画工具简便,携带方便,适宜在短时间内作画,是学习色彩造型较理想的画种。

2、水彩画技法的的基本练习

(教师示范并讲解掌握水分的时间及用笔的方法)

画好水彩画,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素描基础和色彩知识外,关键在于掌握好水分和时间,只有用水稀释调合水彩画颜料渲染在白纸上的绘画才能叫做“水彩画”,由于水的作用,才使水彩画产生出清新、透明、润泽、轻快、简洁等特点。

①稀释练习和渗化练习

这两个练习是使学生了解、掌握水分和时间,是水彩画技法的关键的基本练习。通过稀释和渗化练习还可以使学生认识水彩的色相和在水的稀释下所产生的深浅变化以及渗化时所产生的复杂的色彩变化。

②干画法色快练习

干画法是在前一层颜色干后再涂上第二层,层层加深的多层画法,但叠色一般以三遍色为宜,以免次数过多而造成色彩灰暗混浊。干画法有干后重叠、干后并置、枯笔、点彩等技法。

③湿画法色块练习

湿画法是在画纸的湿底子上着色或接色的技法,包括湿时接色、晕化、渲染湿时重叠等。湿时连接或重叠、晕化,使色与色之间相互渗化、逐渐过渡,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

(三)课堂练习

在作业本上进行稀释练习,渗化练习以及干画法和湿画法的技法练习,要求初步了解与掌握基本技法。

(四)巡回辅导学生练习、讲评作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辅导学生做好练习,对优秀的作业进行讲评,布置下节课必须带的绘画用具。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课,讲授新课

提问:干画法与湿画法在技法上有什么不同?各有何特点?

总结:干画法是在画纸的干底子上着色或在第一遍色的纸面水分干后再着色的方法。这种画法适宜表现体面转折明显的物体,湿画法是湿时连接和重叠,趁第一遍色未干即着色,使各种颜色相互渗化,逐渐过渡。这种画法适宜表现体面转折不明显的物体。

“水彩静物”这一课,由于写生条件不具备,故改为临摹范画《书》,基础好的学生可临摹《包壶》作业。

1、临摹水彩静物的作画步骤(挂范图),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视听、手临摹同步进行。

①打轮廓

在大小适中的水彩纸或作业本上,用铅笔轻轻打底稿,注意构图适当,轮廓准确。

②略分明暗

用铅笔将物体的明暗交界线,暗部及阴影部轻轻画出,注意不要太黑太密。

③着色

《书》干画法:第一遍整体色调应轻淡,基本平涂,色块之间避免渗化。待干后再罩上暗部色彩,层层薄涂,深入刻划,逐渐达到色彩与形体造型完美的效果,叠色一般以三遍为宜,避免造成色彩灰暗混浊。

《包壶》湿画法:一般先画亮面,待干时画中间面,再画暗面,使多种颜色相互渗化、逐渐过渡,达到塑造形体和质感的色彩效果。作画过程中可将湿画法和干革命画法结合运用。

④调整画面,完成作业。最后整体观察,不足的地方适当调整。

(三)本课作业要求与注意事项

临摹范画《书》和《包壶》

1、要求学生以写生色彩的条件色观察方法塑造物象形体、空间关系,表现光线与色彩的冷暖变化。

2、学生应该将颜料挤入调色盘内用水稀释调色,不要用毛笔直接在锡管中上沾一点画一笔,干巴巴的往画面上涂抹,使画面枯涩而失去水彩画润泽流畅的特点。

3、湿画法作业要求一气呵成,用笔果断迅速,色彩肯定,避免重复,接色的时间和水分的干湿要恰到好处,画出的效果要明快流畅,能充分体现水彩画的特点。

(四)总结

总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优秀的作业给予表扬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水彩课件教案 篇3

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花瓶(水彩画)》

一、教学课题:第四课花瓶(水彩画)

二、教学目标:

1.德育: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增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

2.智育:初步形成物体形体结构、比例概念、对称概念;认识各种不同色彩:初步了解色彩的深浅度、对比度概念;了解水彩画的特点与基本要求。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技能:初步学习水彩画,懂得水彩画的基本画法与步骤。

4.实训:自己动手完成一幅《花瓶》水彩画习作。

三、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边教边画,讲练结合。

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水彩画的基本画法与步骤。

五、教学难点:正确选色、调色和上色。

六、教学器材:打字纸20张;铅笔20支;橡皮20块;12色水彩画颜料5盒;小塑料桶5个;画笔20支;水彩花瓶画作1幅;直尺1把;彩色卡1套。

七、教学过程:

1.点名、检查学生到课情况。

2.导入课题师:母亲节是妈妈的节日。妈妈爱你,你更应爱妈妈。你会给妈妈送上一束鲜花作为节日礼物吗?

生:会!

师:很好!你们都是好宝宝!

生:鲜花放在什么地方才能保存得更好更久呢?

生:放在有水的花瓶里。

师:现在,我们就来画一个漂亮的水彩花瓶送给妈妈好不吗?

生:好!

3.认识花瓶形体结构师:(展示一幅水彩花瓶作品)花瓶有哪几个部分呢?

生:有瓶口、瓶颈、瓶身和瓶底四个部分。

师: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想想,它们的形状各像什么呢?

生:瓶口是圆形;瓶颈马鞍形,又像个溜溜球;瓶身和瓶底合起来像个大酒杯。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想象力很丰富。很好!哪一部分最粗?哪一部分最细?

生:瓶身上方最粗,瓶身中部最细。

师:哪一部分最长?哪一部分最短?

生:瓶身最长,瓶底最短。

师:大家再认真看看,这个花瓶在形状上还有什么特点?我们把它左右对折一下,不难发现,花瓶的左右两部分对折线来说是对称的。即大小一样,长短一样,相应部分离折线远近相同。我们身上的左手和右手、左眼和右眼、左耳和右耳也是左右对称的。对称是一种美。我们在画花瓶时,一定要把这种美表现出来。

4.水彩画的特点师:水彩画就是用水调和颜料在白纸上作画。水彩画的最大特点是亮丽、颜色薄而透明,很像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水墨画。

5.画水彩画的方法与步骤师:怎样画水彩花瓶呢?下面我们介绍一种易学的方法:

第一步:用铅笔轻轻画出花瓶草图;第二步:用浓色彩画出花瓶轮廓线;第三步:选色、调色、上色、调整,完成作品。

5.教师示范表演第一步,学生观摩边画边讲解要点,突出强调要较准确地表现花瓶的形状结构和对称性质。

6.学生做第一步实训,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7.教师讲解色彩相关知识师:颜色的种类很多,你们能说出哪些颜色的名称?(出示颜色挂图)生: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灰、白……师:其中你最喜欢哪几种颜色?

生:……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颜色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白色和黑色放在一起,对比分明,对比度大;橙色黄色放在一起,很难分清,对比度小。颜色有深浅、浓淡、冷暖和轻重的不同。绘画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自己的爱好挑选运用,创造性地去发挥。

8.教师示范表演第二步,学生观摩师:下面,我选用较深的天蓝色把花瓶的外形轮廓画出来,它显得简朴典雅。要特别注意把花瓶的左右对称特点细心画出来,一边高一边低就不对称,千万别那么画。你们可根据自己的喜爱选出一种较深颜色,把花瓶的外形轮廓画出来,完成第二步。

9.学生实训,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10.教师示范表演第三步,学生观摩师:怎样给花瓶用湿画法上色呢?如先把选好的适量红色颜料挤些调色盘内,加水用毛笔调均匀,然后在画面上需要上色的地方,果断用笔,一气呵成,不要反复涂抹,使画出的效果明快流畅。注意不要用毛笔接在颜料锡管上,沾一点画一点。上色时,要注意计划性,先画大面积的色彩,或从主要部分开始。少用白色或黑色,换色彩画时要把毛笔洗干净,保持色彩纯度,避免画面出现脏乱现象。下面,大家按照我说的这些方法,动手上色。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画得好,画得快,画得美。开始!

11.学生上色,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12.评比、总结和表彰

13.课后小结师:记住画水彩画的方法是:打草稿、上色、调整完成。今天刚入门,以后大家要多多练习。熟能生巧,慢慢就会越画越好。

水彩课件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1.认读本课4个生字。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3.了解“母亲”温暖宽容而充满智慧的爱对艾尔比产生的巨大影响,懂得爱的付出与回报都能带给人幸福快乐。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学,体会“母亲”对艾尔比的感情及影响。

教学难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过程:

1.字词义

悻悻然——怨恨愤怒的样子。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话茬儿——方言,话头的意思。

欢呼雀跃——欢快地呼喊,像雀儿一样跳跃,形容高兴的样子或欢乐的情景。

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爽朗——开朗,直爽。

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做谦辞)。

2.落实篇的训练

本学期教材对篇的训练要求明显加强,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均有这方面的题目要求(如第29、30课中的第3题)。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就是一个理解全篇、理解组材方法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训练方式。

课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因此,除了“教材说明”中提到的划分方法外,还可以按时间顺序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xx年前,一个打错的电话,让“我”以“母亲”的身份帮助了艾尔比,使他免去了“小偷”的嫌疑。这部分内容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分为3层。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xx年后,已是大学生的艾尔比突然充满感激地站到了“我”的面前。

叙事性的文章在归纳段落大意时,要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交代清楚,“经过”中的要点不能遗漏。在初步归纳完成之后要进行修改,使语言通顺、简洁。

3.教育学生懂得感恩

诚然,这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这却是课文传达出的一个信息。不可否认,感恩,目前已经是我们社会比较稀缺的品质,尤其是孩子,他们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其实,没有什么是生来就该如此的。我们生活在世上,蓝天绿树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能够健康成长是家人、师长对我们的付出,不断进步发展是占有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结果,我们的生命都和别人的付出息息相关。得到与付出促成了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而感恩是这循环的动力。就像艾尔比,“我”无私地帮助了他,并不求回报,但他以自己的快乐成长、突然出现让“母亲”喜极而泣,相信艾尔比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像“母亲”一样对待他人。教学时,应该让孩子对此有所领悟,用这盒美丽的“水彩笔”为孩子的道德修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本课的人文性所在。

生物课件教案系列(12篇)


一般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位老师都十分熟悉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的流程,只有写好了教案和课件,老师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如果你正在寻找“生物课件教案”相关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可能会为你提供帮助和参考。欢迎阅读!

生物课件教案【篇1】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生物课件教案【篇2】

一、说教材

《 》是济南版___年级生物第___单元第____章的第___节。该单元以_______为主题展开。

本节课

根据本章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依椐新课标中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的要求,我从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2、

3、

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立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方式的的目标,我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教法以“启发式谈话法” 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观察法,探究法为主, 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改变学习方式的的目标我具体的学法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学习:

1、教师提出问题

2、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生物课件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设计意图

“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随着学生年龄的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2.在单元中的位置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五课,《种子发芽实验》、 《蚯蚓的选择》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生态系统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3.教材内容结构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谁吃谁;第二部分是水田的食物网。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一至四课的学习后,学生在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认识变得顺理成章。虽然学生的科学意识在不断的提升,科学素养也在不断的提升,但让我担心的是学生对平时的生活观察较少,科普知识不足,导致在寻找食物链的时候有诸多困扰。

三、说目标和方法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学会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认同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描述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寻找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重难点突破措施:

通过猜谜、动画及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首先给学生感性认识,通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由浅入深的理解食物链;再由学生动手寻找食物链,构成食物网,认识食物网概念。拓展延伸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出课题

今天上课前,我们先猜个谜语,请大家注意听:

草原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

草原上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

学生猜出草莓和杨梅,并解释。教师及时板书:

草 羊 狼

播放动画《螳螂捕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信息:

蝉 螳螂 黄雀

食物是生物生存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生物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关系,也就是食物链。

(二)小组合作,探究整理

师提示学生观察,箭头朝向谁(箭头代表着食物的流向)

你能找到一些食物链条吗?教师出示一个环境(花丛中)。

生发现了许多生物。

组内完成,共同寻找食物链。

(三)展示点拨,解难释疑

师出示图片。

学生代表板演食物链,让全体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一个生态群落中间有许多的食物链条,并且学会正确的寻找和标识食物链的方法。

通过分析这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四)自主检测,学以致用

师出示测试图,请学生将其中的食物链画出。

通过自主检测,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同时在画的过程中体会到许多的食物链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食物网,分析得出食物链由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播放科技视频,总结新知,同时引发思考: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再出示一些历史上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生态不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我国的除“四害”活动、美国的护鹿杀狼启示……)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谈一谈,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课后回顾

回顾本节内容,完成练习。

搜集一些生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的例子,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物课件教案【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教材的地位作用;二、教学目标;三、重点难点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实验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一般过程,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及重要性。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渗透了“科学探究”,“环境因素”,“实验设计”等主题。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依据:非生物因素为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做好铺垫,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学生自学课本后分小组做探究实验,教师通过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结合实际强化重点知识。

难点: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依据:学生初次接触探究实验,要完整的完成一次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所以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通过分组实验,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分析:主体采用先学后教模式,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学习目标,目的是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第二阶段,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充分体现学生为主题的思想。第三阶段,结果检测,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找出那些真正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重点强调,以提高教学效率。整个课堂以“先学后教”为总体模式,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探究活动,所以重点难点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突破。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2、鼠妇10只,湿土、解剖盘、纸板、玻璃板(八份)。

学生准备:

课前在学校或家里的花盆、砖块下寻找并观察鼠妇。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模式图

教学过程包括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师正确揭示学习目标,给出整个课程中学生自学的依据。第二环节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课本,掌握学习目标一、二所要求的相关内容。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非生物因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次探究实验,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控制变量及设计对照试验的思想。第四个环节小结(当堂练习)教师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个别学生应给以课后指导。

(2)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离开水的鱼的图片引出提问:

①鱼离开水后会怎么样?

②影响鱼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教师通过点评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学生回答:

鱼离开水会死亡。

影响与生活的因素有:空气,水,营养物质,其他鱼,人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善于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1)教师通过以下两个

问题检测学生自学的结果。

①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分类?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可分哪几类?对于学生回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错的部分强调更正。

(1)教师通过几幅图片检测学生对生物之间关系的掌握程度,加深理解。

学生根据自学指

导学习相应内容

学生回答:①有

阳光、温度、水、

空气等非生物因

素和生物因素。

②影响某种生物

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有竞争、捕食、合作等关系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完成学习目标一、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目标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用牛顿用发现苹果总是往下落的现象而最终发现了地心引力的故事引出探究活动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1)教师进一步引导:课前捉过鼠妇你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提出问题后,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经多次筛选确定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及实施计划:学生分八个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在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后,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报告册上的要求,完成实验,记录结果。

(4)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5)表达与交流: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理解本实验中除光照不同外,其他因素(湿度、温度等)应保持一致且为最状态。

由于课前已经安排学生翻动花盆或砖块寻找妇,所以可以提问学生鼠妇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整个过程学生要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4、(1)教师小结:

①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生做练习册相关、习题,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课后练习

参照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过程,独立完成一个类似的探究(如土壤湿度,温度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6、下课后和学生一起将实验鼠妇放生。

学生积极回顾本

节所学内容,认

真完成练习册上

的有关习题

目的:回顾本节知识点,加深记忆,让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爱护实

验动物的情感

五、巩固练习: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B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六、评价及反思

对于初次接触探究过程的学生来说,引起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授课时特地借助牛顿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注意点:

在课堂上虽然重点强调了设置对照试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别,从课后练习可知,有少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还不能灵活用运,当变量改变时,不能迅速正确的做出调整,在课后应对其单个辅导,使其能真正掌握并灵活利用

生物课件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提高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的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相关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话,那么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儿,成为“珍珠项链”蛋白质的呢?如果告诉你氨基是具有碱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胆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酸碱中和。)带着这样的思考,接下来共同学习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过渡: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所谓大分子就是相较无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的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等。

提问: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那么大的蛋白质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说一说从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经历了二肽→三肽→多肽,通过盘曲、折叠形成了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过渡:这种氨基酸和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称为脱水缩合。

2.脱水缩合过程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脱水缩合的含义: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此时重点强调肽键的含义及写法。

活动(角色扮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邻的同学手牵手,牵手的部分可以称作什么?(肽键。)

问题:

怎样才能更高地还原脱水缩合过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左右手相连的时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学观察,4位同学站成一排,会形成几个肽键?脱去几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学呢?(4;4)6位同学呢?(5;5。)

继续提问:那么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n-1;n-1;n-m;n-m。)

(三)巩固提高

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果4位同学站的不是一排,是一个圈,结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形成环肽,形成4个肽键,脱去4个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点评,总结结论。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如果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是一样的么?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活动,并且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生物课件教案【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对生物的起源和进化这章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材把本章节的内容安排在生物的多样性之后,在生物分类学知识的基础上,本章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生物进化的理论和证据,解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第一节主要介绍生命的起源,为生物的进化铺垫背景知识。第二节则提出生物进化的证据、进化的历程和进化的原因。

具体到本节课则要着重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所以首先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在清楚了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的基础之上,再展开如何利用化石揭晓生物进化的秘密的学习和讨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并初步学会研究化石从而推测生物的进化历程,进而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

对于化石学生并不陌生,但大部分学生仅知道化石的存在,而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它的重要作用知之甚少。同时,学生在上一章对生物分类的学习过程中,对生物的进化有了初步的概念,但对生物为什么会进化,生物是怎样进化等问题都还很模糊。所以,首先要给学生建立起化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让学生确信要想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依据化石。

由于化石本身的知识并不难,在教材中只有简单的图片和文字的举例,学生往往体会不到化石的使用方法,甚至会忽略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故本节课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动手观察一种生物的化石图片,尝试制作出该生物的进化树,这不仅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更有效的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的进化规律。

根据上述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而能够通过制作生物进化树,初步归纳生物的进化规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为在努力达到此知识目标的过程中,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分工并合作等能力。

教学流程分为六个环节,下面我分别对六个环节进行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科学家发现了三十多亿年前的细胞化石,所以推测出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四十亿年前,进一步向学生抛出问题“是谁为我们揭开了几十亿年前的事实真相呢?”设疑引起兴趣,进而马上为学生播放视频《化石吟》,引起兴趣,引入新课。

这样一来使学生对化石有一个初步了解,二来明确了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从而明确本课的课题。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二:化石的形成

在看过视频中的多种化石后,向学生提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再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此时再向学生提问“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是什么?”,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可以回答出“化石所在地层越深,年代越久远。”这个结论。

这个环节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带领学生回到远古时代,感受上亿年的地层变迁,从而让学生体会化石资源的珍贵,且了解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三:化石的作用

在了解了化石的形成过程后,学生会对课题产生疑问“为什么说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这也正是研究化石的原因。此时给学生播放视频《生物的进化趋势》,明确出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为进一步明确化石的作用,展示始祖鸟和孔子鸟的图片,指出它们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从而证明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即说明通过研究化石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历程。

让学生明确研究化石可以推断出生物的进化历程,从而激发起研究化石的热情。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四:一种假想动物进化树的制作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主要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化石制作进化树的实验中来。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让学生当一次科学家,给一些动物通过化石寻找亲缘关系及进化历程。明确任务后则展示这些假想动物的化石图片,包括现存假想动物的图片和假想动物的化石图片,讲解清楚化石图片右下角的括号数字为距今n百万年的含义,例如73号化石距今20xx万年。此时可以向学生寻求方法,于是提问“我们有了这些动物化石标本,并且知道了它们出现的时间段,怎么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完成家族谱系图呢?”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可先展示范例进化树的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制作进化树。看过范例后,学生应该可以说出:要把同一年代的化石放在一层,并且根据分类学知识,要把结构特征相似的化石放在一起。当学生把大致思路讲明后,再并告之制作进化树的具体步骤。之后便是分配各小组的任务,并巡视指导小组实验。学生是八人一大组,每四人一小组,承担一半进化树的制作,小组内两人按年代排序,两人对比分类并黏贴,最后两小组将进化树合并完成一棵完整进化树,即从两千万年前到现在,这种假想动物的进化发育图谱。

让学生亲自体验通过研究化石从而推测生物进化历程的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讨论、分析、推理、分工并合作的能力。同时体会科学工作者的乐趣与艰辛,认识动物的进化是不平坦的。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五:展示进化树

首先展示学生的进化树作品,并与科学人员制作的参考进化树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问题,反思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之后则让学生对进化树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在此进化树中的什么证据可表明进化是相对缓慢的?又有什么证据可表明进化是相对迅速的?”在学生通过观察进化树的特征后,可查找到相应证据。然后再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有的进化速度快有的慢呢?为什么现存动物有的复杂,有的则相对简单?”组织小组讨论后,举例解释环境对生物进化受环境的影响。

这样做,一方面,对比学生的制作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另一方面,考察学生对进化速度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同时继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并且为后面讲解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做好铺垫,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环境给生物进化带来的影响。

最后师生共同进入环节六:本课小结

由教师结合板书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并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次。而最后的设问“究竟环境是怎样影响生物的进化的?”引出了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

在本节课最后,再次肯定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并强调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为下面介绍进化理论做好铺垫。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得以实现。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请多指教!

生物课件教案【篇7】

说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b、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2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3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 4

的办法。

3)同时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

1)自学辅导法:本小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不难掌握,所以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之间的异同点,然后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物质穿过细胞膜的动画,使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更直观。

学法:

3)比较学习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生物课件教案【篇8】

一、说教材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必修1第6章第3节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生熟悉的是个体的衰老,而对于看不见的细胞的衰老却知之甚少。细胞衰老有哪些表现呢?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细胞都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细胞的凋亡与死亡有什么关系?这一连串的问题构成了本节内容的主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有完整的认识。同时细胞衰亡机制的研究与生物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对细胞衰亡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知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而且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寿命息息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这都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但是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以及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这都需要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衰老的特征;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简述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2.培养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通过有关衰老问题的讨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由于学生对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判断易混淆,因此教学难点为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五、说教法学法

运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提问学生:在家里大家注意观察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体和行为上具有一些不同于年轻人的特征,试举例说明。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将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征?引导学生从老年人的器官老化分析出老年人的组织细胞衰老、死亡,从而引出课题——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通过联系生活导入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与生物之间构建联系,发现生物来源于生物,提高学习的兴趣。

2.新课展开

本节课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

首先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如下问题:(1)大家都处于青少年阶段,在我们体内有没有细胞衰老、死亡呢?你能举例说明吗?(2)每一器官内都有细胞不断衰老、死亡,那怎么办?(3)老年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在老化,有没有新细胞产生呢?能举例说明吗?(4)由以上分析你能看出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一样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交流,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讲解,从而让学生明确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细胞衰老。

首先,我将讲解细胞衰老的含义,即细胞衰老过程是细胞内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之后设疑:为什么形容老人会用“干瘪的老人”?老年人为何出现“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的现象?老年人的头发为何会变白?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结合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出细胞衰老的特征。即:水分减少,代谢减缓;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沉积;呼吸速率减慢;膜通透性改变。

之后继续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细胞的衰老呢?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我将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呈现,辅助学生理解相关学说。

第三部分:细胞凋亡及细胞坏死。

我将通过课件展示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蝌蚪尾的消失,以及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五个手指的分开的实例。通过实例引出细胞凋亡的概念,之后我将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叫细胞编程性死亡,然后组织学生从个体发育和组织细胞更新与机体的功能区分析讨论细胞凋亡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最后强调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最后,师生共同探讨一个与细胞衰老有关的社会问题——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即教材的“资料搜集和分析”。首先提问: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老年人的比例去讨论分析,从而引出“老龄化社会”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长辈,让大家说一说他们的生活能力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在公共场所遇到老年人应该怎么做?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设计的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内容,总结问题,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观点。

3.小结作业

为帮助学生形成对本节课的整体认识,本节课采取学生总结的形式,归纳本节重点知识,我会针对教学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申,保障学习效果。关于作业,布置学生课外到有关部门搜集资料,分析本地区的老年人的人口特点,并在市政建设方面给他们提出一些有利于老年人生活的建议。这一活动,旨在引起学生对老年人的关心,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社会和国家以及老年人自身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思考,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炼学习的重点。

生物课件教案【篇9】

大家好,我是高三生物教师,我说的教科书是高三生物选修课本全一册,这册教科书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基础上的一册选修教材,通过这册书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价值

1、知识构建功能:这册书共分6章,通过这册书的学习,让学生完成以下知识目标:

(1)理解人体的稳态是如何调节的,知道免疫的过程和意义。

(2)理解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了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结构特点,理解如何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掌握固氮微生物的类型及氮循环的过程。

(3)了解细胞质遗传的原因及特点,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及应用,理解基因的结构及人类的基因组计划。

(4)了解什么是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及应用,掌握细胞工程中的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要点及这些技术的应用。

(5)了解微生物的类群,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掌握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及应用。

(6)自学能力,即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和阅读教材,能把一些基础问题找出来并解决,并能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理解、分析、总结。

2、能力培养和实践操作功能。

(1)培养学生能根据书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及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高三生物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和预期等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能力。

(3)明确实验原理及操作中的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

(4)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过程。

(5)能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解释身边的常见的现象。

3、心理教育及情感教育功能。

(1)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培养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求实精神。

(2)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承受失败和压力,以平静的心态对物对人的能力。

(3)通过生物学家在探求科学真理上默默而又执着的精神的介绍,培养他们不畏辛苦,执着追求的品德。

(4)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

(5)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课程价值达成度

1.内容选取:

(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高二生物的升华,是对高二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高二没有涉及到到由于生物学的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而生物书的编排内容比较滞后的一种补充,更注重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各章节内容紧密联系,都围绕一个中心——服务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角度展开内容的编排,比如人类首要的问题是生存,所以第一章就介绍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营养和免疫,而人类的生存中最关键的就是吃饭,所以第二章介绍的是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尽量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在所有的方法中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它带来人类的便利正越来越明显。所以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而在这些高科技的工程中又常常需要微生物来帮忙,比如基因工程中就用到了细菌,或用它的质粒用我们做运载体或用它小小的身躯做受体细胞,通过它的大量繁殖为我们人类生产许多有用的东西,如胰岛素、干扰素等。

2.内容组织:

这一册书是在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而开设的,是对原有知识的一种补充和拓展,所以学生学起来要比在高二刚接触这门课程要容易入门一些,比如高二讲过光合作用,在高三再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就容易领悟一些。还有象基因重组在高二讲自由组合定律时已介绍过,那么在我们讲基因工程要用到基因重组就不用太费劲去讲。但毕竟这本书要比高二的知识更加抽象、更加尖端,也就是事情虽然在身边但道理却很深奥,而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又很难,所以学生学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尽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并且多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3.形式特征:

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多种形式把内容呈现给大家。要求学生必须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以正文黑体的形式出现:需要了解或辅助说明某些内容的以小字或小资料形式出现:专业性太强、需同学们简单了解的又以“选学内容”出现;而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书的旁边还有许多小资料以及还有一些致课外读,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增长了知识。而且书上还有许多图,使本来比较抽象、高深的知识形象、鲜活起来。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和改造

1.加工和改造教科书的视角

高三选修这本书既然是对高二知识的一种补充。那么很多内容都和高二有直接联系,完全可以把它和高二知识进行整合,比如第六章《人与生物圈》,和高二的第七章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就完全可以以高三的知识点为线索把高二的知识进行一下复习和穿插,这样既使知识系统化,又便于学生形成整体感觉,而且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其实自己就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一定要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

2.加工与改造教科书的途径

这本书的知识点是:第一章稳态的平衡如何维持及免疫过程;第二章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及生物固氮过程第三章基因工程的过程及应用第四章细胞工程及作用第五章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这些知识点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重点知识也是一个难点知识,一方面是它在现在生物科技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它和人类关系密切,它的发展确实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健康问题,粮食问题及环境问题等等,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教科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特别是教科上表述不够详尽的知识,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书上对二次筛选,介绍的不祥细,我广泛涉猎相关的资料,通过上网等途径,自己先学习、研究,然后将资料尽量清晰、简捷的呈现给他们,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为了做到教学统一,我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比如对书本上一些比较难而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知识,我就鼓励他们亲自去查资料,这样就更容易把学习中的疑惑自已解决,既增长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高三学生既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完全不用老师一一讲解,可以把很多时间、很多学习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比如他们能说的老师不说,他们能懂的老师不讲,在课堂老师就是一个学习的引领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

3.教材不足:

(1)这本书中很多实验就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是做不了的,所以,这些实验的安排就显得有些形同虚设。

(2)有些内容介绍得不清楚,比如在讲免疫时的效应T细胞能否杀死抗原,表达的不好,而又没有地方可查。

生物课件教案【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16册《海洋生物》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

《海洋生物》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节课通过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个性的表现力;让学生在畅游海底世界的同时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神奇的海洋生物,初步认识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

2、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来表现海洋生物,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海洋生物,表现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

教学难点:能够对海洋生物的某个特征着重描绘,色彩亮丽,生动有趣。

三、说教法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感受、观察、比较、想象、表现等方法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具和学具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海洋生物》、勾线笔、油画棒、彩笔,刮画纸、纸盘、废旧材料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而,新课伊始,师生共同欣赏一段《海底总动员》的动画片,跟随镜头去探索神秘又美丽的海底世界。观看之后请学生谈谈观看感受,学生对这种动画片很感兴趣,会纷纷发表看法,互相交流。我随机引导:“海底真美啊,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底世界,去认识神奇的海洋生物。”(此时板书:“海洋生物”)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发挥了动画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素材,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突破难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赏图怡情,归纳方法

海底世界是神奇美丽的,然而我们这个地区的孩子很少有亲身经历的,基本要通过电视或动画片来了解,所在要想很好地完成海洋生物的绘画,有相当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破此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多层次的欣赏环节。

1、边猜谜边欣赏。用多媒体出示有趣的谜语,学生猜谜的同时欣赏到海洋生物的图片。凶猛无比的鲨鱼,聪明灵巧的海豚,那艳丽无比的珊瑚??各种神奇美丽的海洋生物深深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欣赏之后我激励学生说出“通过欣赏这么多海洋生物图片,你最喜欢哪些海洋朋友?它有什么特点?他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2、欣赏小朋友的美术作品,在欣赏之前老师提出2各问题共大家边欣赏边思考,(1)你觉得他们的作品怎么样?(2)他是如何表现海洋生物的?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此环节的设计,

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3、创作思路。看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有了这么多的独特感受。今天你们小组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你喜欢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呢?请(各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们的巧妙构思。(学生谈想法,教师引导,讲解创作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欣赏,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设计,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三)指导表现,鼓励创作

这一环节中为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师示范作画,学生根据观察以及之前的学习经验自已尝试着总结画法,然后再由我适当适时的`点拨。使学生对海底生物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发展,教学的重点很快被突破了。学生掌握了海洋生物的表现技巧以后,最为急迫的是想给亲自动手画一画。我没有过多的言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而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我也将黑板创作成了一副海底蓝图,为下一环节的展示做好了铺垫。

(四)评价总结,展示作品当学生完成图画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评价之后,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评价和展示中个性得到发挥,充分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渗透德育

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大家都沉浸在这美的世界中。我在这时将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伴随着叙述我将黑板上的海洋生物摘下,”掉落到底边。“了解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刚刚还美好的海底世界,瞬间化为乌有,孩子们的内心必然顿生出一股愤慨与惋惜之情,我便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向同学们发出号召:“大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的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捡起一块纸屑做起,从节约一滴水做起,为保护我们的大海、保护这些神奇又可爱的海洋朋友做出我们的贡献。”

五、说板书设计

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这样,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创作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接着,又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效果预测海洋生物是学生一直感兴趣的题材,但感兴趣并不一定就能表现好。保持学生高昂的情绪,将学生模糊的记忆变成清晰的形象,转化为个性的创作非常重要,因此,这节课,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运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定能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物课件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四、《教法》

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

五、《学法》

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回答。

2、展示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

(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计划,让学生画实验记录表

(4)学生分组实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实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1、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实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

(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实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7)表达交流: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

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回答。

5、展示图片,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展示主要内容,并进行感情升华

(五)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写一篇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倡议书

(六)巩固练习:分组比赛练习

(七)评选表演优秀小组,鼓励其他小组。

生物课件教案【篇1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智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三、教学过程概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

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一亲代噬蔺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5S蛋白质外壳32P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四、教后体会

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相关推荐

  • 生态系统教案12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式。感谢查阅栏目小编为你推荐生态系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04-26 阅读全文
  • 生态系统说课稿精选(12篇) 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生态系统说课稿,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准备教案也是老师工作内容里的一部分。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有效率的开展课堂教育。...
    2023-04-30 阅读全文
  • 统计学课件教案系列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只有写出好的教案才能充分展现出教学意图,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出于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搜集了以下内容:统计学课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03-27 阅读全文
  • 情态动词课件分享4篇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准备,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情态动词课件分享4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情态动词:①常见的情态动词有:c...
    2024-10-19 阅读全文
  • 管理系统课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管理系统课件”方面的资料。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编写需要注意知识点的合理组织和安排。愿您在阅读本网站的同时还能获得些有用的信息和帮助!...
    2024-07-07 阅读全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式。感谢查阅栏目小编为你推荐生态系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04-26 阅读全文

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生态系统说课稿,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准备教案也是老师工作内容里的一部分。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有效率的开展课堂教育。...

2023-04-30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只有写出好的教案才能充分展现出教学意图,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出于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搜集了以下内容:统计学课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03-27 阅读全文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准备,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情态动词课件分享4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情态动词:①常见的情态动词有:c...

2024-10-19 阅读全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管理系统课件”方面的资料。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编写需要注意知识点的合理组织和安排。愿您在阅读本网站的同时还能获得些有用的信息和帮助!...

2024-07-0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