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3-02-21 初中教案设计最新初中教案设计2000字12篇。
栏目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最新初中教案设计,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教案的作用性就显现出来了。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梳理教学思路。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1
总体说明:
完全平方公式则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同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是初中数学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有较大好处.而且完全平方公式是后继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分解因式、分式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恒等变形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作用.因此学好完全平方公式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继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的第8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探索与推导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习了整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幂的运算、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平方差公式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探索和应用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一定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同时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很多探究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探究意识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数学能力:
(1)由学生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能力.
(2)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暴露出来进行分析,避免形成教学上的“相异构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
2、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消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避免形成“相异构想”;
2、完全平方公式结构的认知及正确应用.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十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练习、暴露问题——验证——推广到一般情况,形成公式——数形结合——进一步拓广——总结口诀——公式应用——学生反馈——学生PK——学生反思——巩固练习.
第一环节:学生练习、暴露问题
活动内容:计算:(a+2)2
设想学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a+2)2=a2+22
②(a+2)2=a2+2a+22
③正确做法;
针对这几种结果都将a=1代入计算,得出①②都是错误的,但③的做法是否一定正确呢?怎么验证?
活动目的:在很多学生的头脑中,认为两数和的完全平方与两数的平方和等同,即:
(a+2)2=a2+22,如果不将这种定式思维,就很难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概念;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这种错误或其它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有的定式思维是错误的,为下一步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验证(a+2)2=a2–4a+22
活动内容:(a+2)2=(a+2)•(a+2)=a2+2a+2a+22yJs21.COM
活动目的:在前一环节已经打破了学生的原有的思维定式的基础上,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避免形成“相异构想”.
第三环节:推广到一般情况,形成公式
活动内容:(a+b)2=(a+b)(a+b)=a2+ab+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第四环节:数形结合
活动内容:设问: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很多公式都都可以用几何图形进行解释,那么完全平方公式怎样用几何图形解释呢?
展示动画,用几何图形诠释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意义.
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诠释完全平方公式?(课后思考)
活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与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数与形是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第五环节:进一步拓广
活动内容:推导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方法1:(a–b)2=(a–b)(a–b)=a2–ab–ab+b2=a2–2ab+b2
方法2:(a–b)2=[a+(–b)]2=a2+2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由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拓广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体会到符号差异带来的结果差异,由第二种推导方法体会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是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第六环节:总结口诀、认识特征
活动内容:比较两个公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a+b)2=a2+2ab+b2
(a–b)2=a2–2ab+b2
特征:①左边都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两者仅有一个符号不同;右边都是二次三项式,其中第一、三项是公式左边二项式中每一项的平方,中间一项是左边二项式中两项乘积的两倍,两者也仅一个符号不同;
②公式中的a、b可以是任意一个代数式(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
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相乘的两倍在中央.
活动目的:认识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口诀,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避免学生在应用该公式中出现错误.
第七环节:公式应用
活动内容:例:计算:①(2x–3)2;②(4x+)2
解:①(2x–3)2=(2x)2–2•(2x)•3+32=4x2–12x+9
②(4x+)2=(4x)2+2•••••(4x)()+()2=16x2+2xy+
活动目的:在前几个环节中,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感性认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以及下一环节的练习,使学生逐步经历认识——模仿——再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第八环节:随堂练习
活动内容:计算:①;②;③(n+1)2–n2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是否到位,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是否得当,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第九环节:学生PK
活动内容:每个学生各出五道完全平方公式的计算题给自己的同桌解答,比一比谁的准确性率高,速度快.
活动目的: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第十环节: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收获1: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简单应用;
收获2:了解了两数和与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之间的差异;
收获3: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对一堂课的归纳与总结,巩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认识,体会数学思想的精妙.
第十一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P43习题1.13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2
课题:
身边的音乐
教学目标:
1、找出身边的音乐,了解这些音乐的作用;
2、识别音乐的情绪,发挥创造想象力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配置背景音乐。
设计思路:
学生发掘自己身边的音乐,对生活中、社会中音乐的功能进行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伴随我成长”的道理,并能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配置音乐。
教学重点:
在音乐听赏中了解音乐的情绪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为场景配置音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听音乐进入教室。(音乐为《欢迎进行曲》,由几名学生列队进入,并挥手向其他学生致意。)
2、师生相互问好。
二、感受与探索
1、教师提问:刚才播放的这首音乐大家都很熟悉吧,曲名是什么?那几位同学随音乐进入教室时是什么样的神态呀?谁来模仿一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神态呢?
(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情绪与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
2、我们再欣赏几段音乐,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说说听到这些音乐时的感受,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找出身边的音乐)
3、教师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赏。
(《运动员进行曲》、《摇篮曲》、《国歌》等)
4、学生自己探索,寻找音乐。
教师提示:除了刚才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乐曲以外,还有哪些在你身边的音乐,请大家开动脑筋,找一找,比如你在电视中听到的,在书店听到的,在超市等很多地方都有音乐,你能唱一唱,哼一哼都可以。
5、对找出来的音乐进行简单的情绪情感分析。
6、试对已经分析的音乐设置场景,学生合作表现。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表现音乐,在熟悉的音乐中创设场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对音乐的兴趣)
三、创作与表现
1、试配场景。
刚才我们自己找出了许多身边的音乐,也为找出来的音乐配置了一些场景,下面我们来为场景试着配一配音乐。
2、将学生分组,各小组自行确定要表现的场景,并为场景构思配置什么样的音乐。
(学生讨论,教师下去指导)
3、教师提供音乐片段,学生自由选择音乐。
4、分组展示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只指导学生如何评价,不作结论性的评价,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但都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教师小结,下课。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五、板书设计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
2.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弄清有理数加法与非负数加法的区别;
3.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时,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又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则和运算律,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法则熟练进行运算。难点是法则的理解。
(1)加法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教材通过行程问题让学生了解法则的合理性。
(2)具体运算时,应先判别题目属于运算法则中的哪个类型,是同号相加、异号相加、还是与0相加。
(3)如果是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如果是异号两数相加,应先判别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绝对值相等,则和为0;如果绝对值不相等,则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就是较大的绝对值与较小的绝对值的差。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新课以前可以适当复习小学中算术运算以及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
2.法则是规定的,而教材开始部分的行程问题是为了说明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3.应强调加法交换律“a+b=b+a”中字母a、b的任意性。
4.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加法算式,应建议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不要盲目动手,应该先仔细观察式子的特点,深刻认识加数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合理的运算步骤,再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加法运算更为简化。
5.可以给出一些类似“两数之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的判断题,以明确由于负数参与加法运算,一些算术加法中的正确结论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未必也成立。
6.在探讨导出法则的行程问题时,可以尝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动画演示人或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运算.
2.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应用法则进行加法运算.
难点: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有理数大小比较是怎么规定的?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
-3与-2;|3|与|-3|;|-3|与0;
-2与|+1|;-|+4|与|-3|.
(二)引入新课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运算.
(三)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
例1 如图所示,某人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
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该用加法.
为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有以下三种情况:
1.同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
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绝对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
(-4)+(-5)=-( ),…取相同的符号
4+5=9……把绝对值相加
∴ (-4)+(-5)=-9.
口答练习:
(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
(2)(-20)+(-13)=?
(3)
2.异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
5+(-5)=0
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
(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5+(-3)=2.
(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3+(-5)=-2.
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
最后归纳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例如(-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8>5
(-8)+5=-(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8-5=3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8)+5=-3.
口答练习
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达到什么温度.
(-4)+7=3(℃)
3.一个数和零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容易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
请同学们把(1)、(2)画出图来
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
(3)一个数和零相加.
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绝对值的方法.
(四)例题分析
例1 计算(-3)+(-9).
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
解:(-3)+(-9)=-12.
例2
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
解:
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
(五)巩固练习
1.计算(口答)
(1)4+9; (2) 4+(-9); (3)-4+9; (4)(-4)+(-9);
(5)4+(-4); (6)9+(-2); (7)(-9)+2; (8)-9+0;
2.计算
(1)5+(-22); (2)(-1.3)+(-8)
(3)(-0.9)+1.5; (4)2.7+(-3.5)
探究活动
题目 (1)在1,2,3,4四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
(2)在1,2,3,…,11,12十二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零;
(3)在1,2,3,4,…,99,100一百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
(4)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能总结出一些什么数学规律?
参考答案 我们不妨不妨以第二问为例探讨,比如,在12,11,10,5这四个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则这12个数的和是:-12-11-10+9+8+7+6-5+4+3+2+1=2.
现在我们将各数的符号加以调整,考虑到将一个正数变号,其和就要减少这个正数的两倍,因此可得到两个(明显的)解答:
(1)得+1变为-1,有-12-11-10+9+8+7+6-5+4+3+2-1=0; ①
(2)将(+6-5)变为-(6-5),有-12-11-10+9+8+7-6+5+4+3+2+1=0.②
又如,在11,10,8,7,5这五个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得
12-11-10-9-8-7+6-5+4+3+2+1=-4,
我们就有多种调整的方法,如将-8与+6变号,有
12-11-10+9+8-7-6-5+4+3+2+1=0. ③
经过几次试验,我们发现了规律:欲使十二个数的和为零,其中正数的和的绝对值与负数的和的绝对值必须相等.但
1+2+3+4+5+6+7+8+9+10+11+12=78
因此我们应该使各正数的和的绝对值与各负数的和的绝对值均为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把①式所表示的一个解答记为(12,11,10,5,1),那么②,③两式所表示的解答就分别记为(12,11,10,6)与(11,10,7,6,5).
同时我们还发现:如果(12,11,10,5,1)是一个解答,那么(9,8,7,6,4,3,2)也必定是一个解答.同样,对应于②,③两式,还分别有另两个解答:(9,8,7,5,4,3,2,1)与(12,9,8,4,3,2,1).这个规律我们不妨叫做对偶律.
此外我们还可发现,由于的三个数12,11,10其和33
掌握了上述几条规律,我们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许多解答.最后让我们告诉你,第(2)问的解答个数并非无数多,其总数是124个.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6
每一次上完新课,我都会准备一至二课时的习题讲评课,其初衷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给学生对答案上,而是想通过对习题的讲评达到系统认知,解决疑难,复习、巩固、回顾旧知,并锻炼学生进行实战演练进而掌握解题方略的目的,但是就最近一段时间的习题讲评,我发现情况并非像我想象的那般乐观。具体归纳如下:
一、课堂参与度不大,追本溯源是学生对习题讲评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习题讲评课,学生总认为讲习题是在对答案,无聊,没新意,因此在课堂上你总会见到无所事事,自娱自乐,百无聊懒的逍遥者们痛不欲生的场面。但是话又说回来,不管我教学方法,目标如何设定,想学的同学还是乐此不疲地愉悦在其中。
二、拓展太多,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习题讲评,对我来说初衷简单,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典型题目的探究,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都会对所讲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点拨和拓展,比如,我在讲字音辨析题时,首先会让学生总结归纳,找出这类题一般都会哪些字词上设置陷阱。此时,同学们通过探究、分析得知,原来大都是些多音字和受方言影响较大的字。那么,针对此种情况,我便会让学生对此题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进行“地毯式”攻略——找出所有多音字,并将所得数字号,标于题旨左侧空旷处,以便课下查证,进而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我有时可能还会就个别字词进行特别点拨、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式”记忆,达到发散思维,落实新知的目的。
通过此上例证,不难看出,用“拓展迁移法”讲题,首先讲题速度明显下降;其次,习题课的课堂有效性和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道路曲折,但我仍需坚持,因为“放弃一定失败”。
针对上述问题,我特制订如下措施,来调和其间矛盾:
1、变学生被动的“得”为主动的“取”。课堂上我主要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真切参与课堂。具体过程:就有代表性的题旨,提问一学生,让其阐释自己的答题步骤及方法,过程中其余学生仔细倾听,后各抒己见,表述自我观点,最后师生合作,讨论探究得结果。如斯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质,还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点到为止,不再深究。对于有些问题,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做到面面到,但都是点而不透,留下楔子,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如前面提到的字音辨析,我引导学生使其发现问题的根源,进而做下标记,对涉及到的多音字,课下查证,并以书面形式总结归纳。采取如斯的方式,最大的益处就是节约了时间,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
3、为了保证第二点的实效性,还必须加大对学生检查、督促的力度。对此我会于课堂教学开始前的5—8分钟到教室,只要是在教室坐的同学都是检查对象,个个检查,并根据同学们的具体作答情况提出不同层面上的批评意见,争取尽己力保证习题讲评课的初衷画上一个相对完美的句号。
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再认识,我又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感悟,那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型,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细致,谨小慎微,付出比往昔更大的努力,如此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实现梦的渴望。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2、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如何祭奠?
二、大诗人屈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
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
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为多国文字)。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
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
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
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
四、佛教的传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
2、简介佛教的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
五、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
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
说说道教对今天影响的事例。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 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简洁的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 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 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 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
2.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
3.P54练习1、2。
四、小结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 1.课本P57第7,9题。
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
12.3.2 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 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3. 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 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12.3.2 等边三角形(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二、 新授: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都是60°;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注意:推论1是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方法.推论2说明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600,不论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就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3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3.由学生解答课本148页的例子;
4.补充:已知如图所示, 在△ABC中, BD是AC边上的中线, DB⊥BC于B,
∠ABC=120o, 求证: AB=2BC
分析 由已知条件可得∠ABD=30o, 如能构造有一个锐角是30o的直角三角形, 斜边是AB,30o角所对的边是与BC相等的线段,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唱这首快乐活泼充满谐趣的歌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获得了1965年(第38届)的奥斯卡影片奖、导演奖、音响奖、改编音乐奖和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 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摹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现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 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 课文中存在着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于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① 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风格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 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 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 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发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 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 介绍故事梗概,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10
《角平分线的性质》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
设计目的:能聚拢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具体过程如下:
播放奥巴马访问我国的录像资料------引出雨伞-----观察它的截面图,使学生认清其 中的边角关系-----引出角平分线;并且运用几何画板对伞的开合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伞面形成的角与主杆的关系-----让学生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并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寻找理论上的依据,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
设计目的:用生活中的实例感知。以最近大事作引入点,以最常见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其中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的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 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设计目的: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 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 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活动三)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思考:已知一角及其角平分线添加辅助线构成全等三角形;构成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有多少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全等的认识。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 m/s=3.6 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最新初中教案设计 篇12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最新教学教案设计2000字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专题推荐:“教学教案设计”。
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最新教学教案设计》。老师是一种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职业为他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者,教案根据大纲要求,需要深入阐述的知识。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成功前提。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最新教学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bigsmalllongshort四个形容词,了解short的另一含义,并知其反义词tall
2、激发学生充分动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认识。
3、学习句型look at the ,it is ,并能进行创编,成一个新的chant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听、说、认读几个形容词small, big, long, short 。
2、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学说带有这些形容词的语句。
难点
1、单词small中[ l ]的发音,舌头要上卷。
2、运用bigsmalllongshort四个形容词进行创编,成一个新的chant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Warm up
let’s chant
Look at the cat,it is fat.
Look at the pig ,it isbig.
Look at the monkey,it is funny.
Look at the mouse ,in my house.ahhh!
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学big
T(出示一只大盒子): Today, I prepare a gift for you . Look, what’s this? Ss: It’s a box. T: Yes, it’s a box, it’s a big box, this box is big.
出示单词卡,学习big. B b b big
CAI(出示许多大的物品,让学生练说)
a big _____
Look at _______.It is big.
_______is big.
(2)教学small
T: Look at the big box. There is something in it . Please, guess what’s in it? Ss:……. T: Look ,it’s a box, too. It’s a small box. The box is small.
出示单词卡,学习small sm all small
操练:a small _____
Look at _______.It is small.
_______is small.
(3)CAI: Can you say?
_____________is big ,____________is small
(4)教学long and short
T: What’s in the small box .Let me open it ad see. Oh,it’s a ruler. It’s a short ruler. The ruler is short.
出示单词卡,学习short sh or t short
T: This ruler is a magic ruler. It can turn long, long, long. Let me say something to it” Long ,long, long, make yourself long. Long, long, long, make yourself long.”(边说边将尺子变长了) Look, the ruler is long, now.
出示单词卡,学习long l ong long
出示一对铅笔,两束头发让他们作出变化
short、long long、short
(5)描述短的钢笔,长的铅笔,并编成一个chant
short, short pen ,the pen is short, look at the pen ,it is short
long, long pencil ,the pencil is long, look at the pencil ,it is long
(6)单词操练
听录音,跟读
用动作表演:看教师做、—师生一起做、Let’s do (Big, big, big, make your eyes big. Small, small, small, make your eyes small. Long, long, long, make your arms long. Short ,short, short, short, make your arms long.) 、—教师说,学生做
找出反义词:教师向学生介绍这两对反义词(结合板书)、—师生通过动作来表演反义词、—CAI连线
3、拓展与延伸
(1)教学单词tall
CAI:以short的一封信引入,学习tall,并在班级中找出Who is short? Who is tall?、—Let,s do (Tall, tall, tall, make yourself tall. Short, short, short, make yourself short.)
(2)仿编chant
4、Homework
1、Read the dialogue 3 times.
2、Share your picture to your friends.
课后小结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PEP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6 Part A Let’s learn和Let’s do。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四个新授单词:long ,short,big,small。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听懂Let’s do中的指令性语言,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四个单词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让学生用句子“It’s big/small/long/short. It has a long/short tail”对相应的人或物的大小长短做出正确的描述。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把课堂分成两部分:long/short的学习以及,big和small的学习。按照整体设计思路:实物呈现、操练、情景操练、表演、chant的过程,首先通过动物图片引出兔子玩偶,两个大小不同的兔子引出big和small。并通过实物兔子玩偶引导学生用I have a rabbit,it’s big/small.让学生在句子中操练新词。运用角色扮演,让更多的学生在情景中运用句子,达到操练的目的。让学生在chant节奏鲜明的音乐中,听,说,做相结合。从呈现到操练,步步递进,让学生在高密度的操练中掌握新知。
最新教学教案设计 篇2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最新教学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纠正认为“y=f(_)”就是函数的解析式的片面错误认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函数的概念;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解析法;
(2)图象法;
(3)列表法.
新课教学
(一)典型例题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_ (_∈{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_) .
分析: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y=f(_)”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解:(略)
注意: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图象法:是否连线;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巩固练习:
课本P27练习第1题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王 伟 98 87 91 92 88 95 张 城 90 76 88 75 86 80 赵 磊 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分 88.2 78.3 85.4 80.3 75.7 82.6 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分析:本例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做学情分析,具体要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借助什么工具?
解:(略)
注意:
本例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这样更便于研究成绩的变化特点;
本例能否用解析法?为什么?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2题
例3.画出函数y = | _ | .
解:(略)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3题
拓展练习:
任意画一个函数y=f(_)的图象,然后作出y=|f(_)| 和 y=f (|_|) 的图象,并尝试简要说明三者(图象)之间的关系.
课本P27练习第3题
例4.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 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2) 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设20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公共汽车到站才能停车,所以行车里程只能取整数值.
解:设票价为y元,里程为_公里,同根据题意,
如果某空调汽车运行路线中设20个汽车站(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那么汽车行驶的里程约为19公里,所以自变量_的取值范围是{_∈N_| _≤19}.
由空调汽车票价制定的规定,可得到以下函数解析式:
()
根据这个函数解析式,可画出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注意:
本例具有实际背景,所以解题时应考虑其实际意义;
本题可否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如果可以,应怎样列表?
实践与拓展:
请你设计一张乘车价目表,让售票员和乘客非常容易地知道任意两站之间的票价.(可以实地考查一下某公交车线路)
说明:象上面两例中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最新教学教案设计 篇4
1、时代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
在文学上,人们已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2、主要代表:
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俄国人,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法国: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萧伯纳《苹果车》;
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以上后3点一般了解)
3、评价:
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其经典作品不仅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
由于历史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四、荒诞派
1、时代背景:
19世纪末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失望、苦闷、迷茫等精神危机,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成为荒诞派作家不断重复的主题。
2、代表:
贝克特,法国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的开山之作和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特点: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反传统的: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台词对话、情节结构、完整的主题等。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2000字通用12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内容专辑推荐:“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敬请浏览。
栏目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把一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在规划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教学模式。教师借助教案能在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教法。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虹、座、提、浇、洒、挑、兴、拿、镜、照、千、裙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着、那、到、高、兴、千、成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本文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学会关心父母、关心家人。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文章的学习中教育学生做一个关心父母、关心家人的孩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虹、座、提、浇、洒、挑、兴、拿、镜、照、千、裙12个生字,学会着、那、到、高、兴、千、成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
生:彩虹。
师:彩虹有什么颜色?
生:赤橙黄绿青蓝紫。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彩虹》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彩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了几件事情?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
生:三件事情:一是我在彩虹桥上洒水为爸爸浇山上的田地;二是在彩虹桥上拿镜子照妈妈梳头;三是在彩虹桥上荡秋千让哥哥高兴。(教师引导)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虹、座、提、浇、洒、挑、兴、拿、镜、照、千、裙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着、那、到、高、兴、千、成,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2
寒假生活(作业)小结及表彰;知道本学期课程设置;了解整册教材,突显主题性学习的特点。
1、通过检查学生各项寒假作业的完成情况(寒假新时空、日记、实践作业等),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借助奖状的发放鼓励作业优秀的学生,激发学习热情。
2、知道本学期的课程与上学期一致,《地方课程》的教材是连续使用的,对于循环使用的课本(音乐、美术)不必买,而语文除了书以外还有《春天的图画》(同步阅读)和《课堂作业本》。
3、一下的语文学习与上学期不同,以主题性学习设置了八个单元,让学生初步了解何为主题性学习,并知道八个主题的内容。
4、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让所有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寒假作业反馈;了解何为主题性学习。
了解何为主题性学习。
一、有收获——寒假生活小结
师导语:寒假是快乐的,因为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寒假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走亲访友、收取红包;寒假是充实的,因为我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1、小结寒假作业完成情况,展示部分优秀作业。
2、初试写话,规范格式。
(1)假期中让孩子们尝试写一句话或几句话的日记,没有要求天天写,但也有孩子写了不少,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孩子们书写中的问题进行第一次的指导。
a.每一自然段的开头要空开两格。空两格的要求从写一句话起就开始强调,让学生加深印象,并出示顶格写的本子讲评(不出示姓名)。
b.句子要写完整。一般一句话可以是“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或“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以学生写话中的句子来说明怎样的句子才是完整的,并针对少数学生的不完整句子进行补充。
c.写完一句话要写上“。”(句号)。句子的概念孩子们基本具备了,但真正要写的话常常会忘记写上“。”了,在强调的同时拿学生的本子示范。
(2)挑选部分优秀的日记读一读。
3、颁奖。
(1)(校)文明安全星;学习实践星;“小龙人”;(各3名)
(2)(班)文明安全星;学习实践星。(若干名)
在推荐学校“寒假之星”的基础上再设立班级“寒假之星”,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知道努力过后就是收获。
二、有启发——教材内容初探
1、了解本学期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与上学期一致,其中《地方课程》仍使用上学期下发的《人·自然·社会》。课程表仍使用上学期的。《音乐》和《美术》用书是循环使用课本,上课时老师会下发,用后收起来。
2、了解语文整册教材的编排。
以主题编排,共有8个主题,每个主题中均有1个识字、4或5篇课文、1个园地、1次口语交际。
3、初步理解“何为主题性学习”。
(1)以第一个主题为例讲解“主题”。
快速阅读本组课文,找找有什么共通点?揭示“春天”这一主题。
(2)阅读“目录”,从课题猜测“这是什么主题?”
让学生初步了解八个主题: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
在看课题猜主题的同时,随机地让学生谈谈翻阅新书的收获,如:《胖乎乎的小手》讲了什么;《棉鞋里的阳光》讲了谁做了什么事;《乌鸦喝水》的故事听过了吗;《快乐的节日》是指哪个节日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主要讲了谁呀,又是怎样的一件事呢……
4、齐读“新学期新希望”,知道新的学期,大家又要重新出发,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希望。
三、有快乐——与人分享生日
“过生日赠书”已经成了我们班的一条不成文的约定,这次开学适逢两个孩子的生日,两人共为班级送来了10本崭新的图书。因此,在课的最后我们全班起立为这两个孩子送上《生日歌》,恭祝生日快乐!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保护动物。
2、认识本课生字,能准确认读。
3、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认读。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动物与人互相依存,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动物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动物的拍手歌好吗?(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圈起来,遇到不会读的字还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或者是查字典。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将生字圈出来并大声读一读。
3、谁愿意做小老师领大家读?(出示字卡片)
护牢孔雀锦丛鹂灵
4.你觉得这些字哪些特别难记忆,谁有好方法记住?(在学生说字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板书形近字,如:锦──棉,从──丛;教师要相机出示课件──介绍搜集好的动物图片,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5、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6、猜字游戏(学生凭记忆说出学过的生字,并能说出字的组成和结构)
7、再读课文,巩固字音。
(三)学习课文:
1、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文中都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动物?请你默读课文,画出动物的名字。
3、同学们都查找了动物的资料,你们愿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汇报,教师出示课件)
4、听了大家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除了文中介绍的几种小动物以外,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都很有
趣,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吗?(指名介绍)
5、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愿意读读吗?(自由读)
师:课文以拍手歌的形式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你们愿意两个人拍手读读吗?(两人一组拍手读)
6、能背诵的小朋友可背诵。(指名在大家面前展示)
(四)总结:
地球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的家园,动物与人类互相依存,保护动物是我们的责任。
(五)实践活动:
根据课后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讲卫生的拍手歌,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拍手歌在全班展示。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壁虎等头饰若干;“摇、甩、摆”三张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入题,趣学生字
(放录像,小壁虎爬在墙上捉蚊子的情景)
1.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录像中捉蚊子的动物是谁?
师板书:壁虎。
学习生字“壁”“虎”想和它打招呼吗?那么你试一试吧。
2.揭题:
学习“借”。你借过什么?听说过借尾巴吗?
3.质疑:
你有什么疑问要问小壁虎?教师随机把学生的问题归类。
4.想知道小壁虎怎么借尾巴吗?
二、细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范读:
这个故事爷爷、奶奶听过,爸爸、妈妈听过,你想听这个故事吗?
(课件出示课文及插图,教师像解说员似的,边说边演,带学生进入有趣的故事中,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2.交流识字方法:
这课没有一个注音,遇到生字怎么办?你有什么方法?
(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猜字;通过相似的熟字猜字;问老师、问同学……)
3.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尝试读文,学习生字。
4.交流学习成果:
你学会了哪些生字?是怎么学会的?
(有借助图画学习新字的吗?联系上下文你猜到了什么字?……)
你又发现了什么新方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生评议。
3.带着刚才自己不懂的问题,边读边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交流阅读情况:
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说说你的想法。
5.教师帮助理一理:
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笔顺,然后描写。
2.提己写不好的地方。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
五、作业
收集资料:
请教父母,读读课外书,上上,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有尾巴,那些尾巴有什么用?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导入
1.猜字谜:
(1)你错一半。
(2)虫子爬到文字边。
(3)看字它是虫,其实不是虫。
2.读词语:
(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墙角飞舞着几只蚊子,每个蚊子身上各有一个词语。)
师:小壁虎最爱吃蚊子了,如果你能读准蚊子身上的词语,那么小壁虎就能吃到蚊子了,你来试试吧。
指名学生读,读准了,蚊子就不见了。
3.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自己读懂了好多问题,如: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指名学生说说)他向谁借尾巴?xx
(学生边说,教师边贴出这些动物的图片)借到了没有?
4.你们想帮小壁虎借尾巴吗?
今天我们分别组成小壁虎队、小鱼队、老牛队、燕子队,来做一次借尾巴的游戏吧。
二、细读课文,读中悟文
师:小壁虎队、小鱼队、老牛队、燕子队,你们先在课文中找找,哪些段落是讲你们怎么借的,怎么回答对方的。再读读,作好准备。大家作好了准备,我们的游戏就开始了。
(学生分别读相应的段落)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小壁虎队,你们先向哪队借?
(这三个自然段的教学顺序由学生的情况随机决定,下面仅以先教学第三自然段为例。)
1.学习第3自然段:
(1)引读:
师:小朋友,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文字和插图),我们做个“我问你答”的游戏,老师问,小朋友找到句子回答老师。
师:小壁虎爬呀爬,爬到xx生:(略)
师:他看见小鱼xx生:(略)
师:小壁虎说:“xx”生:(略)
师:小鱼说:“xx”生:(略)
(教师改变读的方式,引起学生读的兴趣。在不同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句子关系,领会了作者的顺序。为后面的续述打下基础。)
(2)练读对话的不同语气:
小壁虎队,你们借不到尾巴是因为你们不礼貌吗?
(找出小壁虎的话,读出礼貌语气)
小鱼队,是因为你们很高傲吗?
(找出小鱼的话,读出热情的语气)
(3)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表演读,品悟“摇”:
你们见小鱼摇尾巴了吗?
指名一学生用手势表演。
学生站起来边读边自由做动作。
(5)了解尾巴作用,启发想象,拓展延续。
师:小壁虎那么有礼貌,为什么还是借不到尾巴呢?xx原来小鱼的尾巴有那么大的用场。要是小鱼把尾巴借给了小壁虎,那会怎样?小壁虎借到了小鱼的尾巴有用吗?现在,小鱼队、小壁虎队你们分别想对对方说些什么?
(6):
请另两队评议,给优胜队发奖(奖品为小壁虎、小鱼等头饰)。
2.合作学习第4、5自然段:
学习方法基本与上面相似。
(1)各队找到段落,四人小组学习。先由一个“小老师”学老师问一问,其他同学答。然后交流自己读懂及有疑问的地方。再分角色感情朗读。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培养团结合作。
(2)引读。
(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4)引导学生品读第4段。
师:你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多想来读读,你们能给我一次机会吗?
(教师读第3段,故意读错一些地方)
师:你们喜欢这样读吗?
学生评议,指出老师朗读中感情处理不当的地方。
师:我们一起读读吧!
(5)放手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
师:我又想读这段,但想想刚才很担心,我想还是你们读给我听听吧。
(师生互动过程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渠道。这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给学生的朗读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同时,教师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一改原先的“教师指导,学生接受”的被动的学习局面,让学生通过对老师朗读情况的评议,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展示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
(6)表演读。品悟“甩”、“摆”:
(课件演示老牛竖尾巴、甩尾巴,燕子摆尾巴的动画。)
学生看后出示与画面中的动作相对应的字“甩”、“摆”。并让学生用手势表演。
两两合作,表演赛读。
(7)及时鼓励,分发“奖品”。
3.全体起立,戴上“奖品”,表演第3、4、5段。
三、续述故事,拓展延伸
1.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交流上节课后资料。
学生自由说。
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资料,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而且从交流中获得了许多课外知识,使课内与课外自然地沟通了,使生生之间的感情沟通了,使语文教学的层面拓宽了。
2.他们的尾巴有什么用?
(课件演示老虎)
3.松鼠、袋鼠等动物用尾巴做事的情景,教师一边讲解他们的尾巴的作用。
4.壁虎没有借到尾巴,于是就跑去向他们借。你们想小壁虎会怎样借?
提示学生先想想:
小壁虎爬到什么地方?看见谁在干什么?小壁虎怎么说?对方怎么答?
学生选一种动物,看图借一借,说一说。
(尽管这课文介绍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但语文课不能离开“语文”的根本。课堂上,不要拘泥于课文,除学习课文内容之外,应适时拓展。这一课,应以这一知识为载体,让学生模仿课文段落结构续述故事。这既让学生解说了知识,又让他们亲手触碰了课文段落的顺序,发展学生语文的说写能力。)
四、交流成果,积累感悟
读了课文后,你比以前又多了哪些知识,又发现了哪些学习方法?
五、分层作业,各显神通(任选一道)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与爸爸妈妈一起交流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3.画一幅小壁虎向其他动物借尾巴的图,并注上他们的对话。
4.续讲故事:
小壁虎长出尾巴了,他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每个学生个体,由于身心发展、生活阅历等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分层作业,正是从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展示。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准确认读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准确流利地读课文,小学一年级《绿色的和灰色的》教案。
能力目标:写字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美的意境。读出自己对诗中小动物的真实感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美丽的绿色世界,看看那里发生的故事。
生:欣赏美丽的绿色世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产生读书欲望。
新授:
1、认读二类字。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在文中圈出来。同桌之间读一读圈出的字。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3、出示词语、句子,强化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不丢下任何一个孩子)。
4、要求学生读熟课文。生自由读。
5、检查读书情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一年级《绿色的和灰色的》教案》。谁来把自己读的很棒的一遍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个人读、分组读。学生间互相评一评。
6、让学生讲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把诗歌的语言转化成叙述的讲故事的方式,随机点评。以鼓励为主。
7、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先分组,再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听、说、演、记等综合能力。
生:准备语言、动作。分组表演。
8、提出问题:通过表演课文内容,你们有什么想法?你想对诗中的那个小动物说说话?
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读与思相结合,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9、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指名学生回答。并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总结,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受。
10、指导学生读出诗歌韵味:“叹气”生读出一定的情感即可。
11、出示课件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问吗?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指名学生说一说。学生提出问题。
12、记字写字。体现主动性,方法性、审美性。强调书写习惯的养成。
生: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6
语文《四季》教案一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以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谷穗弯弯”“鞠着躬”“顽皮”等词语。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看看我们今天的课堂有什么不一样呢?说说身边的不同。
2、你们观察真仔细,真不愧是小小观察家,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动画片。(播放四季的美丽画面)
3、说说你刚才看到什么?(指名说)这些都是大自然中四季的美景,小朋友喜欢它们吗?今天,老师把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季节都请到了课堂上,看,它们来了。(播放四季的画面,定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通读课文
这是一首可爱的小诗,作者写得可美了!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
要求:拼读生字,读通全文,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生字可以请教小组的成员。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和朗读情况
(1)小朋友,读好了吗?现在,老师要检查检查,看看你们是不是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了。(课件出示:贴满生字苹果的大树)
(2)开火车读生字。
(3)生字宝宝大家都认识了,可它们到课文里,你们还认不认识呢?哪个小组愿意来试一试,读读课文?
指名小组朗读(小组可选择齐读,也可以轮读)
评价:读音是否准确、有没有读通顺、有没有表情或感情。
(4)他们第一次站起来读课文能读成这样子,老师已经很满意了,谁有信心超过他们?为了让小朋友读得更好一些,请小朋友在准备一下,待会儿在请小朋友来朗读,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朗读小能手。
指名读课文。
3、小朋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四季哪些美丽的景物呀?
(边回答边板书)真能干!全都找到了!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这些可爱的动植物,美丽的景物,小朋友都认识吗?有哪些是你不熟悉的呢?(根据回答,随即开展教学)
秋天部分
(1)什么是谷穗呢?(板画)看图理解(课件出示图片)
(2)你们看秋天的谷穗是怎样的?利用动作理解“鞠着躬”。
(3)农民伯伯们见到了这样的谷穗,他们会怎么说呢?谷穗弯弯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谷穗自己会高兴吗?
(4)指导感情朗读秋天部分。
春天部分
(1)什么是草芽呢?(板画)看,春天的草芽是怎样的呢?看图理解(课件出示图片)
(2)草芽对小鸟说了些什么?(指名读)(指导朗读)
(3)春天里还有许多很可爱的动物植物和美丽的景物,除了课文中的草芽你还知道哪些?想一想,它们会怎么说?
展开想像,说话训练:(什么)(怎么样),()对()说:“()”
请你学着书上的样子,也来说一说。
评价中抓住春天的景色特征。
夏天部分
(1)转眼间,夏天到了,看,这是什么?(板画荷叶)()的荷叶,荷叶()
它对青蛙说了些什么?(指导朗读)
(2)看,(课件出示呱呱叫的青蛙),青蛙开心地唱着歌,它在唱什么呢?想象说话。
冬天部分
(1)你还喜欢什么季节中的景物?(引出雪人)(课件出示)
(2)这是一个怎样的雪人呢?(顽皮的,可爱的,等等)
(3)你是从哪里看出它很顽皮?(大肚子一挺)
你能来当一回雪人吗?(边表演动作,边朗读课文)着重体会“顽皮”
2、是啊,四个季节中都有它们不同的特色,都非常美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吧!
3、你能背一背吗?尝试背诵。
四、当一回小诗人
1、其实,四个季节中除了上面说到的景物之外,还有许多的美景呢!像春天,刚才小朋友就说了这么多,夏天、秋天、冬天,还有哪些可爱的事物呢?(指名说)请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你最喜欢的景物,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当一回小诗人。(可以同伴合作)
2、自由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别请四个小朋友来当小诗人,串成一首小诗。(四人分别说四个季节)
小朋友真能干,小诗人当得真棒!甚至超过了大诗人!
五、课外作业
1、小朋友们,四季美吗?你想用什么方法向别人介绍四季呢?指名说一说(朗读、表演、画画)
2、课外作业:画画你喜欢的季节。
语文《四季》教案二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渲染,*导入
1.教师引言: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秋天的景色)
2.教师配乐朗诵:听,这悠扬的笛声;看,那满山遍野充满了红色和金色,这里简直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瞧,那一棵棵高大的白桦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挺拔。金灿灿的叶子随风摆动,那一片片枫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瞧,那鲜红的山楂多么可爱!叶子红了,果实也熟了。那一串串水晶似的紫葡萄,更是惹人喜爱。还有这不知名的果实也挂满了枝头。这不,就连那小小的蘑菇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一阵风吹来,一片片金色的叶子慢慢地飘落下来。
3.教师引学:看了画面上的景色你们想说点什么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教师引问: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能看到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板书:春、夏、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板书:四季)
5.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教师充满诗情画意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了硕果累累的秋天。本环节通过自然的导入,揭示了课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教师引学: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主识字,用圆形画出会写的字,用三角形画出会认的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教师引导:同桌交流,如果遇到困难要相互帮助。
3.教师巡视,组长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4.教师引导学生汇报生字认读情况。
(1)做游戏识字。多媒体课件出示能够明显体现四季特征的事物的带字图片(柳树、荷叶、菊花、梅花、雪人、草芽、谷穗、桃花、橘子、麦苗、杨梅等),让认识的学生上来说说这些事物是属于哪个季节的。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卡片上的生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3)学习多音字“地”。
(4)开小火车:每个同学和每个生字打个招呼,先开小火车读,适当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5)记忆比赛:以课件的形式快速出示生字,一次四个,看谁记得准,读得好。
(6)扩词比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每个生字进行扩词练习,重点用“尖、说、弯、春”扩词。(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词汇的积累)
(7)练习说话。用“是”练习说一句话。(注重说话训练)
5.自由读文。(在读中体现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引言:同学们把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最熟练、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一读:咬字准确,声音响亮。
二读:读通句子,语速稍快。
三读: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6.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1)每组选一名代表,读后师生评价。
(2)组与组齐读,评出优胜组。
7.合作探究,朗读课文。
引言: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比谁读得最美。
(1)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美美地读一读。
(2)(多媒体课件)启发、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
(3)生生、组组、师生挑战读。
(4)熟读成诵。
(5)离开课本,看四季的画面,试着背一背。
8.欣赏,背诵。
(1)学生离开座位,边欣赏画面,边做动作,边背诵全文。
(2)师生合作,共同背诵。
(3)思考:这么美的景物,大家知道是谁带给我们的吗?(大自然)
9.学生质疑,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
预设:学生会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小草、荷叶、谷穗、雪人都是景物,怎么会说话呢?
(2)“谷穗”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弯弯的呢?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学文、识字与交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注重对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教师指导,学生练写
教师引言: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画得好、唱得好。有个新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就是“撇”,你看它像什么?
1.认识笔画撇,指导学生书空练习。
2.指导学生书写“四、是、天”。
(1)引导学生发现“四、我、是、天”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四”,第四笔是竖弯,不要写成竖弯钩。“是”,第二笔是横折,第五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天”,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最后一笔是捺,从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汇处捺出。
(2)学生观察字形。
(3)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4)学生练习书写,每个字练写两遍。
(5)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每节课上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即使写一两个字,也可以。这既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又将课外作业在课内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是一举两得。
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引言: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春、夏、秋、冬四位小姐姐也向大家竖起了大拇指。大自然妈妈请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喜欢她,还要学会保护她,让她变得越来越美。对了,大自然妈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好多礼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课件展示四季图,学生观看。
3.教师引导:大自然妈妈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画出更美的画。下课之后,请同学们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季节,明天带来和这些画比一比,好吗?
设计意图:将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将自己对大自然美的感悟用图画表现出来,将语言美与艺术美进行整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1.教师引导: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抽同学读全文。
2.教师激趣导入:同学们,一年四季都是非常美丽的,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芽、荷叶、谷穗、雪人分别喜欢的季节。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抽同学读全文等教学过程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四位朋友的喜好,唤起了同学们对四季的喜爱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
二、根据学情,随机学文
1.春天视觉篇万紫千红总是春
(1)教师导入:这么多小朋友喜欢春天,谁来说说理由?
(2)引学课文:有一个朋友也很喜欢春天,他还给春天写了一句话呢!课件出示: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3)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草”和“草芽”比较,“草芽”是什么样啊?(除了“尖尖”,还有“绿绿、嫩嫩”等)正因为春天才有尖尖的草芽,所以草芽说:“我是春天。”
(4)教师引读:尖尖的草芽在对小鸟说的时候是什么表情?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表情来读一读。
(5)多读评价:请同学们也来做小草芽,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生*分读等多种形式,读出小草芽的自豪、高兴等语气,并进行评价。
(6)教师引导拓展:同学们,春天除了尖尖的草芽外,还有什么呢?你们看(出示课件:美丽春光图),春天多美丽啊!谁能也给春天写一句话呢?
(7)课件出示句式:桃花(),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梨花(),他对()说:“我是春天。”()(),他对()说:“我是春天。”
(8)总结升华:欣赏了美丽的春天,你们觉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教师出示课文中的一句及学生补充的三句,组成一首小诗。)
2.夏天听觉篇大珠小珠落玉盘
(1)*导入:夏天多热闹啊!这是谁在唱歌啊?谁在说话啊?让我们赶快去听一听!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在读文的基础上,说说你知道了夏天的什么。(重点品味“圆圆”)美读词句并想象:青蛙跳上荷叶会说些什么?(荷叶圆圆,可以当我的)
(3)教师引导拓展练句:让学生也以课文为例说句子。
()(),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
()(),他对()说:“我是夏天。”
3.秋天触觉篇绝知此事要躬行
(1)*导入:同学们看一看秋姑娘给我们送来了哪些礼物。指名说:秋姑娘给我送来了()。
(2)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分小组,看看、摸摸、闻闻秋姑娘带来的礼物,自己练说:秋天到了,()。
(3)教师导学: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果子熟了,庄稼也熟了。课件出示诗句: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4)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重点:一是理解“弯弯”。可用实物演示,因为秋天谷穗成熟了,非常饱满,所以是弯弯的。二是理解“鞠着躬”。人会鞠躬,谷穗怎么也会鞠躬?让学生看看弯弯的谷穗的样子,明白两者很像,小作者把谷穗当成人来写,形象生动。)
(5)美读感悟:如果你是谷穗,你会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指名读、带动作读、齐读,等等。
4.冬天感受篇熟读深思子自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冬天雪景图)请同学们读一读雪人的话。
(2)读文品味:你觉得雪人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顽皮。从“大肚子一挺”可以看出来)读出雪人的顽皮,比赛读。
(3)表演品读:让学生边读边表演,体会雪人的顽皮。
(4)练习说话:如果请你对冬天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课件出示句子:
冬天,()。
设计意图: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本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通过美读、评价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件内容,进行言语图式拓展训练。学生从文本的言语中获取信息,并用个性化的言语进行表达,进而展开想象,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练习说话,为学习句式打好基础。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品味语言与动作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拟人的修辞方法,并通过美读加深理解。
三、思维拓展,强化训练
1.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仿照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________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________对____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对________说:“我就是冬天。”
2.教师引言:同学们说得可真好!大自然中除了诗中所描写的这些景物,还有许多奇妙的景物。谁愿意把自己课前收集的描写四季景物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练习说话。
4.分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赞颂四季。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等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尽情发挥,在课程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找找描写四季方面的小诗,读读并介绍给自己的小伙伴。
2.浏览有关四季的图片,朗读有关四季的儿歌。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积累内容。这种开放性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板书设计
四季
草芽(尖尖)春天
荷叶(圆圆)夏天
谷穗(弯弯)秋天
雪人(顽皮)冬天
语文《四季》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尖,说,春,青,蛙,夏,弯,地,就,冬”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文三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地”;会写“天、四、是”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丽。
3.模仿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言字旁、虫字旁和折文三个偏旁;会写“天、四、是”3个字。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去认识一位漂亮的妈妈,她的名字叫大自然。大自然妈妈有四个美丽的女儿,她们呀各有各的本领,她们可以让草变绿、花变红;可以让太阳变成大火球,晒得我们成天想泡在水里;可以让红红的苹果挂在枝头,稻谷弯下腰来;还可以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
师:你们知道这四位漂亮的女儿叫什么名字吗?(预设:春夏秋冬)
师:它们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的四幅图,说说它们分别画的是哪个季节?(出示图画,贴字:夏、秋(禾字旁)、冬)你认识这几个生字宝宝吗?谁来拼读?(指名拼读,随机纠正读音)真棒!我们一起来拼读!
师:小朋友,春夏秋冬就是我们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我们称它们为--四季!(板书:四季)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
师:好。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要是你们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时,那该怎么办?(预设:问同桌,拼拼音,问老师)
师: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多啊!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要是遇到不懂的字时可以用笔圈起来,借助上面的拼音拼读,或与同桌互相交流,也可以问老师。老师很乐意帮助你们。
2、学习生字
师:刚刚老师走了一圈,发现小朋友们都读的非常认真。现在老师手里有几个生字宝宝(贴生字卡片)你们愿不愿意跟它们交朋友。
师:好,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读。认清了请跟老师打一声招呼。
生:我会读。。。(生起来读自己会读的字,师随机纠正,并提示生需要注意的地方。如:“说”是翘舌,“是、叶、圆”是整体认读音节)
师:现在同学们都能正确地叫出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了吗?那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生字。(师范读,生跟读,小组读)
过渡: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可是生字宝宝们非常淘气,它说它不想再戴着这些帽子了,这可难住我了,我在想,脱掉帽子的话,你们还认识它吗?现在老师来考一考你们。(脱掉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真行,都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了,那又该怎样把它们记住呢?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把它们记住?
师: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它长什么样子了,也都能把它叫出来了。可是生字宝宝一个人还是很孤单,我们来帮它找找朋友吧!(生用开火车的方式口头组词)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太厉害了。这么快就把这些生字宝宝记住了,那放回课文中的话,你还认识它吗?
3、再读课文
A、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并且流利。并数一数这篇课文共有几句话?)做评价
B、反馈。(共有四句话)
那春、夏、秋、冬到底有哪些景物呢?我请几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课文,下面的同学认真听,把它里面所写的景物找出来。
4、第三遍读课文(指名读)
师:每个季节都有谁在和谁说话呢?
生:春天:草芽和小鸟
生:夏天
过渡:他们到底在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字写的特棒。老师今天也想让别的老师一起来欣赏欣赏同学们的字。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发现“天、四、是”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天”,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最后一笔是捺,从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汇处捺出。“四”,第四笔是竖弯,不要写成竖弯钩。“是”,第二笔是横折,第五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
学生观察字形。
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练习书写,每个字练写两遍,反馈评价。
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师: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春、夏、秋、冬四位小姐姐也向大家竖起了大拇指。大自然妈妈请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喜欢她,还要学会保护她,让她变得越来越美。
师:大自然妈妈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画出更美的画。下课之后,请同学们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季节,明天带来和这些画比一比,好吗?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学会7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句子,理解词语。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图片,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黑板,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
请一位同学读课题。
板书:小公鸡和小鸭子
(1)从课题上看,这课书讲的谁和谁的事?(小公鸡和小鸭子)
(2)和在题目中是什么意思?(表示事情发生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小公鸡怎样对待小鸭子,小鸭子又怎样对待小公鸡)
二、初读课文,看图,了解大意,读准字音,能读成句。(读2遍课文)
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几幅图?(4个自然段,2幅图)
师述:同学们结合看图,一段一段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出示生字卡片,读准生字的音。
三、结合看图,分段阅读。
1.读第1自然段。
这段讲什么?(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
2.读第2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1)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问题:(小黑板)①他们来到什么地方?
②他们一块做什么?怎么样?③谁帮助谁干什么?
(2)看看图上画的小公鸡和小鸭子,她们长得什么地方不同?(嘴:小公鸡尖嘴,小鸭子扁嘴。脚:小公鸡脚趾分开,小鸭子脚趾间有蹼相连)
(3)这段讲了什么事?(小公鸡帮助小鸭子捉虫吃)
(4)小鸭子为什么捉不到小虫?(小鸭子的嘴是扁扁的,脚有蹼连着不容易捉到小虫)
3.读第3自然段,(自读2遍)。
(1)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问题:(小黑板)
①他们来到什么地方?
②小鸭子为小公鸡做什么了?他说了几句话,什么意思?
③小公鸡怎样做?
(2)读读小鸭子讲的话,说说他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①小鸭子要到河里去为小公鸡捉鱼吃,②他不让小公鸡下水)
(3)小公鸡为什么捉不到鱼?(小公鸡的爪子是细尖的,无法用来拨水,所以小公鸡不会游泳,也就捉不到小鱼)
(4)小鸭子为什么能捉到小鱼?
4.读第4自然段,(读2遍)观察第二幅图。指名读,大家思考问题:
①小公鸡不听小鸭子劝告也下水了,结果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②小鸭子怎样做的?从哪些词语看出小鸭子奋力抢救小公鸡?(忽然听见、飞快、背上)
③讲讲这几个词语怎样表现出小鸭子是奋力抢救小公鸡的?
④指名读,大家思考,小公鸡说了些什么,表示什么意思?(A感谢小鸭子;B承认错误)
5.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请两位同学分别读小公鸡和小鸭子说的话,大家齐读叙述部分。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图画中的意思读出来。
(2)根据板书说说小公鸡和小鸭子是怎么互相帮助的?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8
情景相融大胆创新《皮球掉进池塘了》教案设计
在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口语交际课《皮球掉进池塘了》一文中,本应该设计四幅图,但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教材上出现了三幅图,给学生留下悬念,激起他们想出办法解决问题的兴趣。以提高孩子们的绘画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要求
1、能根据三幅图的想象,画出新的图画,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能向别人说出自己所画的内容,培养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3、能动脑子,帮助小猴子想出巧妙的办法,把皮球捞出来。
二、教学设想
根据口语交际课要鼓励学生说、问、评,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在教学中,以图为基础,以画为内容,以口语交际为目标,通过看图、画图、说图、评图、讲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双向互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四、教学过程
1、导课讲故事
有一群可爱的小猴子在池塘旁边的草地上玩皮球,他们你追我赶玩的非常高兴,当他们玩的正起劲时,一只猴子由于用力过猛把皮球踢到池塘里去了,猴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该怎么办!同学们谁能帮猴子想出一个好办法,把皮球捞上来。
2、出示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
图上除了小猴子以外还有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里、岸边还有什么?)
3、小组讨论;你们认为最好的办法。
(1)用长树枝把皮球捞起来。
(2)把石子投进水里,让波浪把皮球推到岸边。
(3)伸出的树枝倒挂下来,像猴子捞月亮一样把皮球捞上来。
(4)游到水里去捞。
4、画画、评评
(1)让学生画出你认为最好的一种办法,看谁画的最好。
(2)指名说出你所画的内容。要求:说话声音要洪亮。
(3)在上述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尽情地说。
(4)小组为单位,先出最好的作品,参于全班的评选。
5、说说、讲讲
(1)自说,把四幅图以讲故事的形式自己练说。
(2)互说同桌相互说。
6、全班交流要求把你编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7、课外延伸把四幅图编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9
本学期我将很好了解学生,我深入班级,认真观察了解,同时通过任课教师及家长,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表现。开学后一周内我必须对全班同学的学习能力、学习状况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在长期接触中,我了解、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一些应变措施,尽量提高课堂的气氛,在教学内容里增加一些有趣的话题,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集中精神听课。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并不是件容易事,因为班主任工作繁杂、琐碎的事较多,如果掌握不好方法,会做很多重复性工作。魏书生老师曾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因此,我在工作之余,必须认真钻研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经验,积极进行实践,同时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力求把每件事处理好。开学初,同时我还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值周班长职责》及相关的校规校纪和班规班纪,组建好班干部集体,确立好值周班长轮流顺序,利用《怎样当好班干部》主题班会,教给学生明确工作的方法,并制定出奖惩措施。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我要让每个值周生在工作期间选择一项工作进行主抓,并让班干部协助工作,这样既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其工作的责任感又从中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小干部。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在家里父母根本舍不得让孩子干活,因此在学校、在教室看见地上有纸,哪怕是踩上也不捡起来。如有这种情况发生,我必须强调学生把地上的纸捡起来,放入纸篓。这样才能使学生人人关心班级,人人讲卫生。使同学看见地上有脏东西主动打扫干净,再也不用老师去指派了,对这些同学我将及时的予以表扬,夸奖他们已经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优良品行,我想这样渐渐地全班同学都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谁也不会往地上扔一块纸屑了。要让学生真正养成好习惯,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我将组织好主题班会《我能为班级做点什么》。全班同学积极行动起来,使我班黑板有人擦,地面的卫生有人做,使人一走进我班会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充分的发展。,使一部分学生不但善于管理,而且学习刻苦,还要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找他们谈心,深入细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划分学习小组等。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经常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和向书本学习。工作中不断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指导班级工作,使班级工作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和有新的起色。
国家己经实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用课程标准,教学中必须有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材的需要,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重视学生的自我锻炼和个性发展,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最优的发挥,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只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在学生面前才有
威信,才有利于班级的管理。所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班级管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用一组较有方向性的线条来表现雨滴。
2、回忆雨中人、事物的特征,并将他们表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感受并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淅沥的小雨。
课前准备:
(1)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雨中人物、景物、动物的特征。
(2)教师、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雨具展示在教室中。
(3)教师搜集一些有关雨景的照片、录像。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导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并交流雨中实物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在雨中,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小动物怎么样了,树木、花草有没有变化,汽车开过积水的路面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用喷壶向打开的雨伞上洒水,引导学生听雨声、观察雨水顺着伞流下的样子;向装有水的水盆里洒水,引导学生看雨滴在水里的样子;向花盆里洒水,看泥土淋雨后颜色的变化。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与众不同的雨景特征。教师在适当时机出示相应图片、录像对学生进行启发。
(2)发展阶段:
建议学生将向要表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而且要画的大一些,然后再添加与主体有关的背景。添加背景时,教师出示范作并示范如何“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如:雨伞将人头遮住一部分。
鼓励学生将画面自认为最满意的部分或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涂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彩纸剪贴、色纸画等形式表现画面。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尝试在深色的纸上用银色中性笔画出雨滴的样子,或用珠子串成串,拴在伞边上,转动伞,感受下雨的情景。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11
小学一年级的开学第一课教案1
1。让学生初步了解小学生活,感受老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学习的快乐。
2。知道上课要遵守纪律,做到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主动举手发言,声音响亮。
3。熟悉校园,教育学生爱校、尊师,为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而骄傲。
教学重点:师生初步熟悉,了解学校生活。
教学难点:学生能言行合一,逐步养成习惯,做到主动自觉。
教学准备:幻灯儿歌
1。静听上课铃声,养成良好预备习惯(教师提前1分钟,面带微笑走上讲台。)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再过一分钟,我们就会听到上课铃声了,让我们静静地等待吧。(孩子们静静地倾听。)
铃声响过,师:这就是上课铃声,多响亮呀,它告诉我们:上课啦,上课啦,小朋友们坐好啦!身子快挺直,小手快放好,眼睛看前方,小嘴不吵闹。(教师示范,表扬做得好的孩子)
师:小朋友们可真会聪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坐得多端正,听得多专心,对啦,铃声响起来,我们的心儿静下来,笑容露出来,快乐的学习开始啦!
2。通过识字、复习汉语拼音,进行教师的自我介绍。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你们的班主任,也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故作神秘)想不想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里有三个字,我把它写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这就是汉字,读什么呢?不认识?没关系,我只要给它注上拼音,你们就知道读什么啦!(在名字上注上拼音)请几个小朋友读一读。小朋友的拼音学得不错呀!知道老师名字的小朋友举手,都知道啦?真了不起!不过在我们中国,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不能直接喊长辈的名字,老师也是你们的这个长辈,你们平时应该怎么和我打招呼呢?(邵老师好!)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师生互相打招呼,例如:展鹏鹏,你好!邵老师好!)
3。教师展示自己的特长,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师:邵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样,平时也有很多爱好呢,请小朋友来猜猜看,老师喜欢什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画一些简单的符号。例如书(爱看书,说说自己看书的故事)音符(喜欢音乐)画笔(爱好画画)漂亮的字(爱好书法)
表达对孩子的喜爱,最后画两个小朋友的简笔画。
师:我还喜欢什么呢?对啦,邵老师最喜欢小朋友们!小朋友们,愿意和邵老师交朋友吗?呀,我真是太高兴啦,我多了那么多的朋友啦!那你们愿意跟着邵老师学本领吗?好的,朋友们,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自己变得更棒!
1。歌曲引线,让学生体验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一首歌,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小朋友们的歌声里充满了快乐,你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是呀,我们现在已经从幼儿园毕业了,上小学啦,我们有一个新的称呼,叫――小学生。开心吗?老师祝贺你们!(很庄重很认真地)成为一名小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会写字,会看书,会许多许多本领,多了不起!谁来神气地说说这句话:我是小学生!(你来说,多自信的小学生!我真喜欢这位小学生!)一起说说。,
2。知道学校名称、班级名称以及所在位置。
师:小朋友,我们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呀?(出示学校图片,教师讲解:位置,功能)我们是几年级几班呢?我们的教室在哪儿?
3。填写表格(拼音)。(反面印儿歌)
学校:
姓名:
班级:
教室所在位置:
我的老师:
(请几名小朋友上来读读自己填写的内容)
1。学习《上下课》儿歌。
上课下课歌
上课铃响,快进课堂。下课铃响,不慌不忙。
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做好准备,再出课堂。
积极动脑,发言响亮。走路轻轻,入厕及时。
自觉做好,人人夸奖。游戏文明,争做榜样。
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上下课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
2。解读儿歌要求,细化上下课的规范。(注意时间安排,来不及可留待下节课再进行,切忌匆忙,每个规范要训练到位,在进行下个规范的训练)
下课铃响,及时上厕所,课间不在走廊里追逐打闹,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书本文具摆在什么位置,上课怎么站立和老师打招呼,举手发言姿势、下课和老师再见等方面的要求。
师:小结:小朋友们,我们是小学生啦,我们的学校又大又漂亮,有美丽的花坛,干净的操场,宽敞的教室,还有可亲的老师,可爱的小朋友,喜欢我们这个大家庭吗?让我们相亲相爱,在这个大家庭里开心地学习、生活吧!
其他要注意训练的要点(可选用,时间允许的话,可加入第一课时):
一、小朋友简单自我介绍(让孩子们互相认识,知道这是一个受欢迎的新集体。)
二、知道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才能保护视力,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进口语文课本进行训练(读书看书姿势,握笔姿势,坐姿,站姿)
三、继续进行坐姿训练、听课发言常规训练、课前准备和下课时的常规训练。
四、参观校园,进行路队训练。
五、行为要点。
1。爱护公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学校里所有的东西都要爱护。不踩花,不摘花,不踩草坪,不摘树叶,不在桌子上乱刻乱画,不在教室里追逐打闹。我们学校的操场正在施工,请小朋友们不要到操场上玩耍。
2。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包括书本、练习本、铅笔、橡皮、文具盒等,每天上学前或放学时检查自己的学习用品有没有带整齐。
3。下课之后马上先去厕所,去过之后再玩耍,并做到不争不抢,文明入厕。
4。讲文明,懂礼貌。要来上学时,要跟爸爸妈妈说再见。要尊敬老师,向所有见面的老师问好,和小朋友之间文明相处,团结友爱。
5。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要及时向老师求助,找老师帮忙。
6。按时作息,晚上早睡,早上不懒被窝,并认真吃早餐,按时上学,不迟到。
7。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坚持每日刷牙,每周洗澡,特别是要勤剪指甲,衣服要干净整洁。垃圾要丢进垃圾箱,不随地吐痰,预防传染病。
8。我们是小学生了,不能带玩具来学校玩,并且注意不随便乱吃零食,在校园、在班级不乱扔果皮纸屑。
9。爸爸妈妈不来接送,不得私自走出校园,和小朋友做游戏时要时刻注意安全。放学路上靠右走,不在路上玩耍,要准时回家。
1。坐姿要求:小手平方桌面(右手在上),双脚平放地面,腰背挺直,眼睛看着黑板或老师。
2。听课发言要求:听课要专心,坐姿端正,不能教室里随意走动,不能同桌或边上的。小朋友随便讲话,眼睛跟着老师转。别的同学发言,要认真倾听,如果有话要说,要先举起右手,得到老师的同意,起身,向右或向左轻移一步,站到凳子旁边,双手自然垂肩,腰背挺直,发言要响亮。
3。课前准备和上课规范训练要求:根据课表安排,拿出相对应学科的课本、作业本以及文具,按大的在下,小的在上的顺序整齐地摆在课桌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动作要轻。师生问好,学生站姿参考发言时站立要求,坐下立刻端正坐姿。
4。下课训练要求:老师说下课,小朋友们再见,小朋友起立,说老师再见。然后轻轻收好课桌上的东西,把下节课要上课的课本文具轻轻摆好。轻轻走路,轻轻说话,及时入厕,安全游戏。
5。路队训练要求:安静,快速,整齐,和前面小朋友对齐,不能走到队伍外面,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能推挤。
1、 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 进行预防灾害,防肺结核的教育。
1、 芦南公路上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安全意识不强。
2、 班级举例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3、 国家、政府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4、 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
1、 学生讨论。
2、 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特别是吸毒者,课外不玩火,不玩火。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 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 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新学期开学以来,为提高四年级一班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预防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上好新学期第一堂安全课:在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育:
一是教育学生时刻注意交通安全,平时外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无安全保障的黑车、病车等。
二是教育学生谨防发生在身边的伤害事故,用血淋淋的事例教育学生平时严格遵守《守则》《规范》,远离学生伤害事故。
三是教育学生做好个人卫生,严防水痘、腮腺炎等春季传染病的发生,若有发烧症状的及时自觉就医等。
同时,给学生上的安全第一课,坚持安全第一,落实安全措施的原则,着重进行防水、防电、防火、防毒、防骗、防病等知识的宣传及交通法规、卫生知识、安全常规等知识教育,切实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的能力,为全学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最新小学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12
一、动画导入,板书课题
师: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段,同学门看屏幕。
(放课文动画)
师:片子放完了,你们知道片中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吗?
(生回答)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狼和小羊的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坐端正了,认真的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6、狼和小《狼和小羊》教案设计
跟老师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32页,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看准音节,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都会了吗,大家看屏幕,认读一下。
(伙是三声,在这里是轻声,读的又轻又短,大家跟老师读)
师:生字词语大家都读得很好,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准吗?
下面我们分自然段接读课文。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接读课文)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
三、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是呀,狼是怎样找碴的呢?我们先学第一自然段。大家看屏幕放动画)
你知道,狼和小羊谁先来到小溪边的?
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2、3自然段,看你读懂了什么?
(狼想吃小羊,就说小羊把水弄脏了。)
师:狼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一下文中的句子。你把我喝的谁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投影: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标点不同)
师:观察的很仔细,听老师再读一下,能听出什么不同?(范读)
(生:第二组表现了狼凶狠、找碴的语气)
师:很好,体会的不错,用这种语气,你在把第二组有感情的读给大家。
师:听了狼这些毫无根据的话,小羊的表情是怎样的,课文用了哪个词(吃了一惊)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理解这一词语。
同学们,尽管小羊吃了一惊,但还是很温和的同狼讲道理,谁愿意把小羊的话读给大家?
(生读)
师:你读懂小羊的话了吗?
生:(羊不会弄脏水)
师:是呀,狼明明知道小羊不会弄脏它的水,却还要指责小羊,你们说狼在干什么?(故意找碴儿)
联系这段话,你知道找碴儿的意思吗?(找毛病,找借口)狼找毛病,找借口干什么?(吃掉小羊)
师:很好,同学们学得不错,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这两个自然段。老师读叙述的语句,谁来读狼的话、小羊的话?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2000字12篇
下面是编辑为你推荐的“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做人做事都需要做好准备,在教学任务开始前,老师都会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1】
本学期我担任初中书法课的教学工作,在学期初试拟定如下教学计划,以期指导本学期教学工作。
一、教学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对于每个学生的成长以及今后的初中教学工作都有着很实用的意义。我们立足于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通过讲述书法渊源和字体演变以及中国的汉字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明白书法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明确书法是一种反映生命的艺术,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课程目标
1、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2、通过书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
3、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良好的姿势。
4、掌握正确的笔划、笔顺和字体的间架结构。
5、学会正确使用书法用具,并养成整洁的习惯。
6、了解中国字的源流演变和中国文房四宝的文化。
7、培养欣赏碑帖和读贴的兴趣。
三、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以及手段
1、“选”,即选帖,选字。练字总是从临帖开始的,初学者宜从正书(楷、隶、篆)学起,选择的字帖需做到点画准确正规,字形平稳严整,必须是名家名帖。其中欧阳询所书的楷书《九成宫碑》,可谓点画精到劲挺,结构安排合理,间架端庄标准,实践证明,初学者以此入手,易进入状态。故我选取《中学生字帖》柳体为范本。
2、“读”,即对字进行观察、揣摩。“读”字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但重要的是“授之以法”,使学生能对字的造型予以初步的观察、分析、领会。可用“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去“读”,首先对字要有一个总的印象,是长是扁,是大是小,然后由整体到部分,分析字的偏旁结构以及整体字的结构(如汉隶是扁平结构,取横向势,篆书是上下细长结构,取纵向势)。笔顺笔划的长短、粗细,乃至每个笔划起、运、收笔的占格位置或角度;最后总起来重新发现字的突出特点或容易偏差的地方,真正做到“目视,指划,心记”。
3、“摹”,即印字。用透明程度较好的白纸覆盖在范字或字模上仔细描写,好比手把手教字,摹写的字型与所用的田字格或毛笔练习用的米字格相配套,大小相合,力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沉心静气,求质求量,手摹心记。
4、“临”,即对照着去写,应包括对临和背临两个步骤。对临,这里边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即由帖上的字通过自己的眼、手、心,变成努力所接近的帖上的字,但只有在“读全、读准、读熟”并有一定时间摹写训练的基础上,写得才越像,效果才越好,掌握得才越快。“临”时应注意做到:临与写的大小相当,先整体后部分;自查自纠,对比校正,养成习惯。毛笔字则需严要求,宁精勿滥,点画应准确精到,结构合理得体,反复性训练,方式方法力求灵活,并做到因材施教,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为主,也要突出对领会接受较快、感受力较为敏锐的学生的重点培养。
5、“评”,是检查写字效果的重要一环,包括教师对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议、改,教师可让学生到黑板上去写,面对全体同学进行评点,指出得失,示范正确写法,做到以点带面,也可以在投影上书写,学生先看后写,而后师生共同评议,让学生能积极地思考,热情地参与,并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做到活学活用。对当堂或课后的练习作业教师可采取用朱笔对写的好的字进行圈勾。这样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可以对掌握正确写法的字一目了然。
6、“创”,即运用所学进行创作,活学活用,达到一定要求,并非出奇创新,形成自己风格。毛笔字可进行少字数“集字式”创作,其中有的字可直接从帖上拿来用,没有的可用相关笔画进行组合。多一些鼓励表扬,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写好字的信心。
四、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
总之,“字无百日功”,扎实的教学,不懈地努力,才能迎来书法教学的春天。
五、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及要求
第一周至第四周:
基础临摹阶段,着重楷书的临习力度,在保证学习进度的前提下掌握字体结构和单一笔画的不同写法,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楷书基础主要以欧阳询的九成宫为主。、训练为主,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适当增加作业量。由过去的一天五张作业提升到六张,作为基础临摹阶段,作业的数量是保障,没有数量,其他都是闲谈,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点。
第五周至第八周:
根据学生专业水平以及特点,确定适合自己的临摹范本,以楷书为主,适当作出调整,避免出现一帖多人的现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内部竞争,并分流一部分学生写魏碑墓志。、讲解+训练,临摹三点要求:1、姿势正确,基本笔画正确;2、把字的结构安排得当,点画之间的承上启下,顾盼照应搞清楚;3、要与字帖上字形差不多,基本相似;然后逐渐临写得既雄健刚劲又舒展秀润;最后由入帖到出帖,是临摹的目的所在。
第九周至第十三周:
加强楷书的临摹,适当开设创作。强化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进行反复的对临、背临,在对比中让学生找出自己的弱点,并加以改正。、训练+测试+讲评要求:精细化的临摹,认真读帖: 1、看用笔,分析笔画的的起收运行,提按顿驻长短方圆等;2、看结构,疏密匀称,比例适当等;3、看神态,领会范本的整体精神,气韵,架势。
第十四周至第十八周:
在巩固楷书的基础上,开设隶书临摹课程。、以曹全碑为临摹范本,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适合自己的临摹范本。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2】
《小蜻蜓》
《小蜻蜓》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3/4拍,五声F宫调式,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并扮演《小青蛙找家》;
2、歌词创编。
教学目标:
1、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青蛙找家》,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地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
2、通过演唱和身体的动作表示自身保护动物,维护大自然的心情。
3、能随音乐创编歌词。
教学重难点:演唱歌曲时能够较好的表示出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琴、场景安排、蓓蕾评价牌、动物卡片
课时数: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来,闭上眼睛。(多媒体演示动物王国的场景)
2、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对,这儿就是快乐的“动物王国”,小动物们生活在这里,可幸福了。你们听,谁来了?
(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同学根据音乐说出动物的名字,并模仿动作)
3、(多媒体演示青蛙)
师:咦,小青蛙怎么这么着急的跑出来了?原来他有一件高兴的事情想早点告诉小朋友。你们听!
(多媒体演示《小青蛙与暴风雨作斗争》)
师:小青蛙们靠着自身的勇敢和身手,终于战胜了暴风雨,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4、师:可是,在与暴风雨作斗争时,有几只小青蛙迷路了,还没回到家。这可怎么办哪?
师:大家都很关心小青蛙。别着急,老师帮小青蛙编了一首歌,只要大家都会唱了,小青蛙们听到了,就能找到家了。
(多媒体演示歌曲动画)
二、学习歌曲
1、师:你们看到了谁?(……)
那么这几只小青蛙在做什么呢?(……)
(同学发言,教师总结完整的歌词)
师: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小青蛙找家》吧!(出示课题)
2、师:让我们来跟着音乐一起说。
(师生一起随音乐朗读一遍歌词)
师:真好,下面我们来个竞赛。
(分组说“跳跳、呱呱”)
3、师:我们和小青蛙一起轻轻地唱一唱吧。(师生一起轻声唱歌)
教师指导演唱两处歌词的感情,启发同学联系自身的情感来表示,表示好的发给头饰。
4、师: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让我们拍着手和小青蛙再唱一遍吧!
5、师:唱得真好,现在你们都是小青蛙了,咱们一起来扮演,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6、师:真好听!刚才老师发现有几只小青蛙已经做好准备了。来!戴头饰的小青蛙待会儿和老师一起扮演,好吗?
三、编创歌曲。
1、师:听到小青蛙美妙的歌声,小动物们都来了。
(多媒体演示)
师:他们也想有一首自身的歌,你们能帮他们编一首这样的歌吗?
师:有一只小鸟已经飞到了老师的身边,所以我给他编了一首《小黄鸟找家》。听!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
师:其他的小动物们早已来到了你们身边。请你们轻轻地把他们请出来吧。
(请组长举起头饰,教师介绍哪里是动物的家)
师: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们听着音乐,轻轻地送小动物回家吧。
(听音乐让同学轻轻地坐到动物小组)
2、师:你们真棒!现在就你们为小动物们编歌吧。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们最团结、最聪明,编出的歌曲听。
(同学分组编创,教师巡回指导)
3、师: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编好了吗?
(请各小组以各种形式扮演、汇报)
师:你们觉得他们演的怎样,轻轻商量一下,要不要为他们举起我们的蓓蕾呢?
四、小结
1、师:今天,我们不只帮小青蛙找到了家,还协助动物王国的许多小动物都编出了好听的歌。现在就让咱们唱着动听的歌,带着小动物们一起,回到咱们的班级,咱们在学校的家吧。
(同学随着音乐,唱着自编的歌,带着小动物们离开教室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3】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新的偏旁。
⒉借助插图,理解本课词语,了解一些体育运动知识,积累词汇。
⒊教育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运动,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内书写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词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体育运动有关的识字。板书课题:识字2
二、指导看图
⒈你知道哪些体育运动?你最喜欢什么运动项目?
⒉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体育运动的图片,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老师边出示插图,学生边说运动名称。
三、学习韵文
⒈学生自读韵文。(由激发学生学习与运动名称相关的词语的积极性导入)
⑴小朋友们,图上的这些体育运动的名称你们都会说了,那表示它们名称的字词你们都认识吗?
出示12个词语: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字音读准确。
⑵这些词语中,哪些字的读音是不容易发准,要注意的。四人小组相互说一说,再一块儿读一读。
⒉小黑板出示词语。
这个词会读?
相机正音:“足、走”是平舌音;“竞、饼、登”是后鼻音。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⒊这么难读的词你们都能读准了,真不简单!下面,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老师把词卡发给小朋友,请小朋友把词卡贴在相应的图下面,再带着大家读两遍。
⒋这些运动项目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比较了解的,能向同学们说说相关的知识就更好了。
⒌指导读韵文。
⑴单个的词你们会读了,一横行一横行读,你们会读吗?生自读。
⑵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
⑶自己再轻声地读一读,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⑷齐读。
四、巩固生字词
⒈出示去拼音的词语。
刚才借助拼音,小朋友们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读准它们吗?
⑴同桌互读。
⑵开火车读。
⑶齐读。
⒉出示生字,认读。
五、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足、竞、走”。
⒈学生看笔顺表,记忆生字的笔顺;认识“立”字旁。
⒉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⒊教师范写生字。
⒋说说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哪些笔画。“足、走”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竞”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第五笔的横要写得长些。
学生描书上红田字格里的生字。
⒌学生在练习本上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⒍反馈纠正。
展示学生的字(好、中、差),点评。
⒎学生在练习本上再写一个。
六、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12种体育运动项目,其中有些项目是小朋友们比较熟悉的,还有些项目“竞走、铁饼、铅球、标枪”,小朋友们还不太了解,课后大家可以问问体育老师,也可以问问家里的人,还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七、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剩余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新的偏旁。
⒉借助插图,理解本课词语,了解一些体育运动知识,积累词汇。
⒊教育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运动,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能认识本课所有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内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⒈抽读生字词卡片。
⒉按“足、竞、走”的笔顺书空。
⒊出示:竞走铁饼铅球标枪
认读这四种体育运动项目,现在你们了解了吗?谁来说说看?
二、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跳、高、远、标、枪、泳、击。
⒈认读生字。
⒉看笔顺表,记忆生字的笔顺。
⒊认识5个新的偏旁“足字旁、六字头、走之、三点水、击字框”。
⒋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⒌教师范写生字。
⒍说说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哪些笔画。
“远”的“走之”不要远离“元”,要紧凑些;“跳”、“标”、“枪”、“泳”均是左窄右宽的字;“泳”的右边不要写成“水”。
⒎学生描红、临写,老师巡视指导。
⒏反馈纠正。
展示学生的字(好、中、差),点评。
⒐学生在练习本上再写一个。
三、作业
⒈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⒉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足字旁:木字旁:
三点水:草字头:
⒊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篮球()足球()排球
()铁饼()铅球()标枪
四、课外延伸
收集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或优秀运动员的图片,在班级中举办一次“体育之窗”展览,同学们自己来做解说员。
五、作业《补》《练》
板书设计
识字2
篮球足球排球
竞走跳高跳远
铁饼铅球标枪
游泳射击登山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认识笔画“横折弯钩”,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描写“气、少”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拼读音节的兴趣;复习声母j、q、x,能拼读带有这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教学重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
2、能拼读带有声母“j、q、x”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蜡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导入:一天清晨,母鸡妈妈带着它的宝宝们到草地上做游戏来了。有个宝宝名叫小黑鸡,可是,大家都叫他——小淘气。
2、学习“小淘气”的“气”。
1认识一个新的笔画“横折弯钩”,教师当堂板书“气”字,重点指导“横折弯钩”的书写。并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本子上描一描这个“气”字,教师作巡视指导。
2读词语:“小淘气”
3、揭示课题,拼读“鸡”字的音节jī。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数小鸡》这首儿歌。
二、朗读儿歌,学习生字。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边听录音,边跟着指读。
(二)轻声读儿歌,圈出儿歌中的生字。
(三)读儿歌,随机学生字。
1、学习生字“戏”
师:小朋友,你们看,“戏”是由左边的“又”和右边的“戈”组成的,这样的结构就叫“左右结构”。想一想,我们认识的哪些字也是左右结构的。
1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当场书写“戏”。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学习生字“急”,读词语:着急
1鸡妈妈发现少了一只小黑鸡,心里可着急了。你们能不能劝劝它,让它别着急呀!(请学生轻声读句子)
2谁来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呀!(指名读句子)
3我们一起来劝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齐读句子)
3、学习生字“毛”
1正音,读词语:毛茸茸(máorōngrōng)
2学生交流:哪些东西也是毛茸茸的?
4、学习生字“少”
1带读。2齐读。3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意思同“少”相反的?(多)4给“少”组词,再说出几个反义词。(大小、上下、左右、前后、黑白、高矮、长短……)
三、朗读儿歌,尝试背诵
1、师生合作读儿歌。
2、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读儿歌。
3、指名读。
4、试背。(能背的小朋友可以一起背,背不出的小朋友可以看着书读。)
四、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读句子:鸡妈妈和小鸡一起做游戏,发现少了一只毛茸茸的小黑鸡,鸡妈妈心里可着急了!
2、看图拼读音节“jiā、xià、júhuā、húxū、jīqì”。
3、照样子描写“气、少”。
1教师通过板书把“少”的“先中间后两遍”的笔顺规则展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一些基本的笔画笔顺。
2学生当堂练习书写“气、少”,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3、小结。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iu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掌握iu的四声,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一、复习αoe
1、T:小朋友,上个星期我们认识了拼音王国里的3个单韵母朋友,大声地喊出它们的名字。 S:αoe
2、T:你看αoe一叫它们吧! S:áǎàōóǒ
二、学习的iu发音
(一)看图说话引出
1、T:,你看,空气清新的早晨,嫩嫩的草,绿绿的树,,谁能接下去说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S:
T:,,还能接着说吗?
他提着一只小水桶,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喂起了鱼,真能干!
S:小鱼跳出水面。
T:小鱼见到小男孩来喂鱼,都跳出水面来迎接他了。
S:乌鸦在树上做窝。
T:小河边的树上有一只乌鸦做了一个漂亮又结实的窝。
2、T:小朋友们,其实这幅图里面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3个新的单韵母朋友。看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尖,最亮,能够最快找出这3个韵母朋友。
T:_小朋友最快举起了手,你来说一说他们是谁?
S:它们是“iu”。
T:其他小朋友有意见吗?对,这3个韵母朋友就是“iu,念一遍i u。
3、T:那老师要问一问, S:i
T:小眼睛看得真仔细,i的形状。
T:找到了小i,?
S: T:对,u的形状。小眼睛看得真仔细。小也很?
,你来说。
T:对,小鱼跳出水面时泡泡就是小的形状。
三、学习iu的发音
(一)学习i的发音
1、T: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iu。那就让我们和iu来交交朋友吧。小朋友,“衣服”的“衣”就是单韵母“i”的读音。
跟老师来叫一叫它“i i i”,看老师的口形,听老师的发音。念“i”的时候,嘴角要向两边拉开,笑眯眯的,牙齿要对齐。i i _你来试一试(念得真好),你也来试试(笑得真好看),不错!
2、T:老师编了一句顺口溜来记“i”:牙齿对齐“i i i”,一起来,哪位小朋友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来编一句顺口溜记记“i”?
S:像支蜡烛“i i i”。
T:比老师还编得好, S:请大家给我读:1上加点“i i i”。
2、T:我们编顺口溜记住了“i”,其实,乌鸦的“u”就是u的发音,念,中间留一个小孔,跟着老师念一念。,念得响亮些(指名)。 T:嘴巴突出“u u u”张得太大了,,,u的嘴巴要比o更圆更小,嘴巴突出“u u u”。
T:u”,带大家读一读
S:请大家跟我读:乌鸦唱歌u,u,u。
T:真是聪明的大拇指宝宝。
T:小朋友能编顺口溜了,能不能给“u”组个词呢?
3、T:认识了u,再来叫叫“”吧。小鱼的鱼就是“”的读音,念“”的时候就像在吹笛子,看老师的口形“ ”。_你来念一念,
念得真好,转过去带大家念遍。
T:孩子们发现了吗?刚才这个和u有什么联系。
S:就是u上面加上两点。
T:那你能根据这个发现来编一句顺口溜吗?
S:u上加点 。
T:跟老师想的一样,带大家读一读。
T:谁还能看着这一幅图再编一句顺口溜?
S:小鱼吐泡“”。
T:真是聪明的大拇指宝宝,
四、课中操
T:小朋友们,我们认识了i ,,你们想来学一学吗?起立,
阿姨 你好 唱歌 u u u 鱼儿 吐泡
i u 交上了朋友,它们心里可高兴了,小i就想,变,变,变,小i变完魔术后你不礼仪咜吗?谁来叫叫它?
T:看来你已经认出了它,谁也认出来了?S
T:全班小朋友一起来叫一叫。
T:小朋友们,刚才你们发现了吗?小i戴上四声帽子的时候跟αoe戴帽子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S:它要先去掉圆圆的点再戴上帽子。
T:老师把它编成了一句顺口溜:小i有礼貌,标调就摘帽。一起念。 T:小i变完了魔术,它还想和小朋友们玩一个“大转盘”的游戏,转盘里出现了哪个字母,大家就响亮地叫出它的名字,好吗?
2、学习“u”的四声
小u看见了小i变出了四顶漂亮的帽子, S:ū ú ǔ ù
T:你认出来了,_
T:小u戴上了帽子,,我们也一起跟着去吧,,
T:汽车平地走 S:ū ū T:
T:小i,小看见他们都变出了漂亮的帽子,他,于是小也戴上了帽子。小朋友们能叫出它吗?一,男同学来叫一遍,女同学来叫一遍,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小变魔术要不要去掉小圆点?
T:老师把的四声也编成了顺口溜,跟我念一念。
ǖ ǖ ǖ 阿姨她姓于。
ǘ ǘ ǘ 小明在喂鱼
ǚ ǚ ǚ 天要下大雨
ǜ ǜ ǜ 田里长玉米(妈妈送我一块玉)
五、巩固练习
1、T:认识了戴帽子的i u ,老师要奖励你们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拔萝卜”,小白兔种了许多萝卜,萝卜丰收了,可这萝卜也太难拔了,她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忙,愿意吗?只要你读对了萝卜叶子上的字母,萝卜就拔出来了。老师请第X,念对了,你们就喊两声“嗨哟”,听清楚了吗?
六、书写指导
T:萝卜都拔出来了,i u 个房间。
S:i住在上格和中格,u,
T:老师先把i,顶住二楼的天花板写“l”,脚踩在地板上,3楼上去想看看什么,可不能把,拿起你的铅笔在书上描一次)
师范写:顶住二楼的天花板写竖右弯,再写竖,一起用手写一遍,在书上描起来,写起来。
3、T:最后送回家吧:先写下面的u,两个泡泡吹到了3楼去,跑两竖对齐。
七、小结
T:小朋友把i u 送回了家,他们都舒舒服服地住了下来,小朋友们真能干,老师心里也很舒服。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小鸡的孵化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巩固掌握本课的9个生字,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周围的世界美不美呀?有谁能为大家说一说周围的世界美在哪呢?
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眼中的美好世界,教师鼓励评价。
2、以游戏的方式复习生字词
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粘贴画)小朋友,你们瞧,这幅图画上那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世界多美呀!想得到它吗?只要你们能闯过生字关,把图画上的生字读准,读好,就能得到它!现在赶快练习吧!
学生分小组相互读词语,相互评价,小组推荐优胜者,再全班比赛,评出优胜者,奖励一幅粘贴画。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师:说说这幅图美在什么地方?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投影图下的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让学生认真的读两遍。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是表示颜色的?能找出来后能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吗?
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三个词,想象画图。
教师分别出示投影,向学生展示“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和“碧澄澄的小河”。并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想象画,加深对表示色彩的词语的理解和认识。
4、复习诗歌《家》
师: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祖国多美呀!孩子们,你们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诗来赞美它吗?齐背诗歌《家》。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地感知课文,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把过去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联系起来,起到以旧带新的目的。)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谈话引入,提出朗读要求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要通过这节课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学得的本领!展示什么本领呢?第一,展示我们读课文的本领;第二,展示我们小朋友写字的本领。有信心吗?好,老师要求你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句子的意思。(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能否把课文意思读懂?
2、出示问题,指导阅读
⑴、小鸡在蛋壳里认为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小鸡啄破蛋壳看世界很容易吗?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关键词予以提示:“先――后来”、“睡――醒了”;“看见――想”
“啄呀啄呀”、“很久”、“才”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师生共同评价、补充。
⑵、小鸡想象的世界和它看到的世界一样吗?小鸡看到如此美丽的世界,它的表现会怎样?它又会说些什么呢?
⑶、学生自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象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一撑”、“就……撑破了”。
“叽叽叽”,“慢慢”。
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境并准备对教师的朗读水平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并衷恳接受学生的评价。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以学生的阅读为主,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创设情境,体会感悟
1、师生合作引读课文并配上音乐
师:看来,小朋友把课文读懂了,现在老师也想读读课文,要想赛过老师,你们的眼睛可要盯好课文,注意老师的手势,看谁接得好!
师生共同玩抢接读比赛。
2、师:小朋友读得非常流利,老师觉得大家读课文时再加把劲就更感人了。你们谁喜欢哪一部分课文就读那部分课文。一会儿,让大家评一评你读的声音是否洪亮,有没有适当的动作和表情。
学生自己练习后展示读课文的本领,师生共同评价。
3、出示头饰
师:老师这里有4顶神奇的蛋壳,只要你戴上它就能变成这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小鸡。谁喜欢演小鸡?指名愿意展示的学生戴上。
师:现在你戴上蛋壳的头饰就变成谁了?想想,小鸡的声音、动作、表情是怎样的?请戴头饰的同学上台表演,下面的小观众注意听他是否把高兴和惊奇的心情读出来,有没有动作和表情。
表演结束,把头饰奖励给参加表演的学生。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读好课文,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指导书写
小朋友刚才欣赏了很美很美的图片,读了一篇很美很美的课文,那么,你们还能写出很美很美的字吗?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结构,说说要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作业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字型掌握汉字的结构,养成写好汉字的习惯。)
五、指导背诵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学生尝试当堂背诵课文。
六、作业
画画写写:《美丽的世界……》。
要求学生课下在回忆课上内容的同时,想象画出身边美丽的世界。
(设计意图:在学生讲述身边的世界是美丽的基础上,再修改课堂上的想象图画,写出句子,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与兴趣,避免学生将来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尾、巴”等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两个偏旁“八”“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4、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教学重点;读好书中问句是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2个偏旁“八”和“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问句。
【课时重难点】
识字、朗读,读好问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摸摸你的眼睛,一二三;摸摸你的鼻子,一二三;摸摸你的耳朵,一二三;摸摸你的小脸,一二三;摸摸你的肚皮,一二三;摸摸你的尾巴……
2、你们有尾巴吗?小朋友们都没尾巴,那你知道谁有尾巴吗?3个同学回答(猴子兔子,动物有尾巴)
3、师:是啊,小动物有尾巴。今天,小动物们都聚在了一起,要进行一场特别的比赛呢!比什么呢?请你说[课件出示音节:bi wei
ba][课件:“尾巴”强化轻声。]评价:你的轻声读得真好(出示比尾巴字)
师:尾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宝宝,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呢?
生预设:尾巴上有毛,所以“尾”里面有一个毛。齐读课题
师:看到小朋友们表现的那么好,狮子大王想请小朋友们那来当裁判,愿意去吗?好那就让我们坐着快乐号到比赛现场上去看看吧!你们看,小动物们都来迎接你们了。出示欢迎图。
二、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参赛选手。
1、师:咱们快去看看吧!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这次比赛呢?请把书翻到83页读读课文,圈出生字宝宝,把难读的字多读几次。(自由读)3—5分钟
2、师:老师发现啊,小朋友们读的特别认真,知道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呢?一次指名学生回答之后,师问:你都说对了,谁能把这个句子说完整呢?参加比赛的有……
3、教师慢慢拖着说,出示动物贴图。
生答:有: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猴子、兔子。(学生边说动物名,教师随机把带拼音的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
4、师总结:参加比赛的有齐读,边读边贴带拼音的词,边正音。说到松鼠的时候,问小朋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松呢?开火车读松鼠
(带拼音猴子 鸭子 兔子 孔雀 松鼠 公鸡)
师:小动物们一进场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谁能帮他们找找吗?(找同学贴对应的图片)
师:找对了吗?
贴完生字,看大屏幕。
师:看,这就是比赛名单。(多媒体出示)我们一起来做播音员,播报一下它们的名字?
三、读第一段了解比赛项目。
1、小动物们各就各位,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快来读一读吧。第一场比什么呢?[课件出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自由读一分钟
2、请你宣读一下比赛项目。2个(谁能比他宣读的更标准,你能不能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听到呢?顺随出示“长、短、一把伞”。打乱顺序贴到黑板上。有长,短他们是一对反义词。正音
3、这一小节当中,每句话后面都有一个相同的标点符号,[课件点击:“?”]它叫—问号。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句子,谁来问一问?指名读(学生回答问问题的时候)标准的播音员,你的声音真好听。
4、各位裁判,你们说得太快了,小选手们都没听清楚呢,让我们在来读一读吧。(齐读)
四、公平评选,宣读第一场比赛结果。
1、经过激烈的比赛结果终于出来了,谁来宣布一下?2个
2、下面颁奖仪式开始。谁来颁颁奖呢?(图片文字对应贴起来)
3、现在你们就是获奖的小选手,我来采访一下,谁来当小猴子?
师拿话筒:小猴子你好呀?你能夸夸自己的长尾巴吗?你的长尾巴能帮你做些什么呢?有什么用呢?
师:小兔子在哪呀?你的短尾巴帮了你许多忙吧,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最令人好奇的是松鼠的尾巴。小松鼠是不是等不及了,请你说说看。(1-2个),它的尾巴怎么会像一把伞呢?
生预设:松鼠从一棵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尾巴像一顶降落伞
师:像一顶伞有什么好处?(扇风、当被子盖……)
师:明白了吗?好一把轻巧实用的降落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2-3个。
五、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动物尾巴的特点,我们又获得了新知识,你们高兴吗?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1、自由读。
2、老师问,学生答。
3、男生问,女生答。
4、我们还可以三问三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笔画,会写3个字。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动物的尾巴特点及作用。
【课时重难点】
写字、知识拓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利用卡片抽读生字
2、指名背诵课文。
二、创设情景,快乐写字。
师:小朋友们个个都是朗读的小行家,也一定能当小小书法家。
1、出示生字:云、公、认读,组词。
2、指导观察,这两个字的笔画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习新笔画:撇折,书空。)
3、这节课学习写“云、公”两个字,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得好看。(同桌交流)
4、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所得范写。(“云”字第二笔横要比第一笔长,要托住第一笔的横,并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开口度要适中。)
5、学生先描一描写一个红,再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6、评议。(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作品,奖励一颗红苹果。)
三、实践及知识拓展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画画”
(1)读读图中动物的名字。
(2)说说这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3)添画动物的尾巴。
(4)大家评议
2、交流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及用处。、
3、师补充材料(鱼、牛、狗等动物的尾巴的作用)
四、作业
1、认真书写学会的3个生字
2、亲子背诵(与爸妈合作背诵课文)
仿照课文编一小段儿歌。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出“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欢读诗歌。
教学重点: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出“爸”、“全”等6个字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欢读诗歌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全家有看电视的情景)、生字卡片。
2、学生准备:留心观察家人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欢读诗歌。
教学重点:会写出“爸”、“全”等6个字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欢读诗歌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全家有看电视的情景)、生字卡片。
2、学生准备:留心观察家人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
1、猜谜: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换花样。找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补上“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我们一起把题目念一念。
2、谈话: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电视?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你们知道吗?
3、过渡:(出示课文的插图)这家人也爱看电视,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爱看什么电视又是怎么看的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号。
2、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3、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谁教会了自己什么,小组内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的。
三、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己尝试着读。
2、把自己认为觉得很好的那个生字教给其它的小朋友,老师帮助正音。
3、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
4、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去掉拼音打乱顺序读,开小火车读,并给这个字找个朋友,组词)
5、完成随堂练习本上的第四题我也说几个。(关、写、家扩词)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小组进行读,读给组里的同学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个别读,评议,要求在听的时候注意听读的小朋友有没有读得不对的地方。
3、练读,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比如:小组读,男女同学对读,分小节读,全班齐读。
4、进行比赛,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朗读者,加以鼓励。
五、图文结合
1、我们来看看这图上有哪几个人啊?他们在做什么啊?你觉得他们开心吗?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小节,有哪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第一小读得物棒的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的呢?
②以“奇妙”设立县念:这家人看电视有哪些奇妙的事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苏、柳等13个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万、冬、齐、丁、百5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4.主动收集积累春天的词语。
5.认识并了解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识字。
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随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词识字
1.出示课件我会认,激发学生自主说认识的字。
你会认生字条中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学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让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拼一拼,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2)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看清韵母读:冰、丁、争、鸣(后鼻韵母)
看清声母读:苏、争(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
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指名汇报读。
三、理解韵文,领略春天
1.分小组合作朗读。要求:团结互助,互相提醒,共同努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3.表扬最佳合作小组。
4.看图尝试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整齐、规范书写万、冬、齐、丁、百5个生字。
2.主动收集积累春天的词语。
3.认识并了解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要认的字。
1、看图,照例句说句子、找词语、读字。(方法:一人描述说句,一人根据意思取词语字条认读。)
(1)出示例句: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找词语:万物复苏
认读生字:万、复、苏
(2)照样子说句,找词读字
句:春天来了,
词:柳绿花红(柳)莺歌燕舞(歌舞)
冰雪融化(冰)泉水丁冬(泉丁)
百花齐放(百齐)百鸟争鸣(争鸣)
2、分析字形结构,记字。
偏旁联想识字:柳冰泉鸣(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部件组合识字:歌(哥+欠)百(一+白)
二、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冬和齐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撇笔和捺笔要舒展开。
丁的亅要写在竖中线上。
万字注意笔顺是一、?、丿;丿在竖中线上起笔。
百字的横写得长一点。
三、读词想象
1.用适中的速度朗读词语。
2.读词语的韵味。
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苏、舞、冬、鸣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看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情景。
4.自己读词语,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
四、实践活动
1.出示课后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3.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图
4.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1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青蛙找家》,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地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
2、大胆积极地参与扮演,创编歌谣。
教学上限:
1、大胆积极地参与扮演,创编歌谣。
2、参与、创编
教学下限:
1、学会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
2、感受歌曲的活泼,并能随音乐扮演。
教学准备:
节奏乐器、纸工青蛙
教学过程:
一、听《小蜻蜓》歌曲随歌曲律动进教室。
1、扮演小蜻蜓感受歌曲的优美进入情景。
二、导入
1、告诉同学今天有位小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展示青蛙卡通动画形象和叫声,请同学和小青蛙问声好!(出示节奏)
XXXX│XX│XXXX│XX‖
欢迎小青蛙呱欢迎小青蛙呱
按节奏念欢迎词。(加上拍手)
2、小青蛙看见朋友们那么热情它想念一首儿歌:
XX|XX|XX|XX|XXX|
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
XXX|XXX|XXX|
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
请同学模仿读歌谣。并可以边做动作边念。(注意节奏)
3、你能编一编自身喜欢的小动物的歌谣吗?如:“跑跑、喵喵”等。
三、学唱歌曲
1、故事导入:有几只可爱的小青蛙,贪玩迷了路,心里很着急,一路上边跳边叫着,真想快点回家去,最后他们找到家了吗?让我们一起听听小青蛙的故事。(聆听歌曲范唱1)
2、今天小青蛙想请你们帮助,请小朋友们赶快学会这首歌唱唱一唱,你们的歌声能协助小青蛙妈妈听见,让小青蛙找到自身的家。
3、听歌曲,同学拍手。(范唱2)
4、展示歌词,学习按节奏读歌词。
5、启发同学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伴奏2)
6、模仿青蛙的动作扮演,启发同学自编动作扮演。(伴奏2)
四、游戏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11】
把它们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沙子、小苏打、勺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看:三个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皮球,小兔子一使劲,把皮球踢进了一个深深的树洞,于是三个小伙伴开始想办法,小猴看到附近有一条小河,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知道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他们把水倒进树洞,皮球飘上来了。
2、同学们真聪明,和小伙伴们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他们抬来了水,把水倒进树洞,皮球就浮上来了。小伙伴们又开心的玩了起来。
3、大家都是利用了皮球能在水里浮起来这一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皮球是固体,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放到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把物体放到水里,看看是溶解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上。
二、探究
(一)预测物体在水里的情况。
1、认识材料。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物体,快看一看都有什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沙子、小苏打、食用油)
3、猜一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生讨论:(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不见了。)
4、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物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就让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用实验来验证吧。你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三)师小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三、拓展活动:
1、饮料可以冲着喝,知道为什么吗?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2023一年级教案设计【篇12】
教学内容:
1、聆听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2、学唱歌曲《雁群飞》
教材分析:
1、《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4/4拍,大调式,由A、B两个乐段构成。歌曲音调昂扬,旋律欢快,节奏富有特点。
A段旋律中乐句间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运用,形成了具有推动力的节奏,使得歌曲紧凑,具有张力和跳跃感。歌词借喻浪花、大雁,歌唱了团结能战胜困难,歌唱了团结就是力量。
B段为合唱部分。旋律在高音区起唱,音调激昂、宽广,富有号召力和时代气息,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歌唱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心愿:把鲜花献给母亲,把忠诚献给祖国。歌曲以其热情的旋律,号召小伙伴手拉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2、《雁群飞》这是一首单乐段六乐句的抒情歌曲,旋律优美。第一、二乐句呈示主题,第三、四乐句强化主题,第五、六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了第一、二乐句,但寓意得到了升华,歌词毛病了少年儿童友爱团结,亲如兄弟的美好情谊。
《让我们手拉手》《雁群飞》小学音乐一年级第2册第3课手拉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动作表现聆听作品中“手拉手”的音乐形象,表达同学间的友爱之情。
2、能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和流畅的动作,表演歌曲《雁群飞》,学会从旋律上找相同的乐句。
教学重点:
能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和流畅的动作表演、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能从旋律上进行乐句划分并能找出相同的乐句
教学方法:
演唱法、聆听法
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
《让我们手拉手》《雁群飞》小学音乐一年级第2册第3课手拉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1、导入
小朋友们,你有好朋友吗?你和你的好朋友之间都有些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呀?能说说吗?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但是我们更应该让每个同学都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就要手拉手,团结友爱。
2、初听歌曲
今天我们就来听歌曲《让我们手拉手》,听完了告诉大家你听了歌曲心情是怎么样的?歌曲中唱了谁和谁手拉手?
3、了解歌词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歌曲唱了些什么?
《让我们手拉手》《雁群飞》小学音乐一年级第2册第3课手拉手第一课时
4、复听歌曲
(1)让学生在视觉辅助下聆听:这首歌曲有齐唱和合唱两个部分,老师用不同的色块来代表,红色的表示是齐唱,绿色的表示合唱。
(2)建立声部的听觉意识:请你仔细地听听歌曲,在齐唱的地方用一只手跟着音乐挥动,在合唱的地方请你用两只手跟着音乐挥动。
5、.表现歌曲
(1)教师把歌词中的““鲜花、大雁、高山、浪花、我们等手拉手”的歌词做成图片,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
(2)分成若干小组代表以上群体,用有节奏的动作参与聆听,并随歌曲此起彼伏的先后表现,营造欢乐的气氛。
《让我们手拉手》《雁群飞》小学音乐一年级第2册第3课手拉手第一课时
二、学习歌曲《雁群飞》
1、小事导入
有一群大雁要飞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他们整齐的队伍像写在天上的“人”字。有一天,一只年轻的大雁突然离开大队,自己飞走了。他一边飞一边想:我为什么一定要排着队呢?多不自由呀!他飞呀,飞呀。渐渐地,他感到吃力了,身体也越来越沉了。这时,他才后悔不该离开集体。正在这时,一只年长的大雁飞来接他。年轻的大雁地问:“为什么离开队伍,就飞不动呢?”年长的大雁地告诉他:“大家排队飞行,把周围空气扇动起一股向上和向前的气流。借着这股气流,每只大雁飞起来就省一点力。你离开队伍,没法利用气流帮助,所以很快就累了。”年轻的大雁明白了,他跟在年长的大雁后面,去追赶队伍。大雁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到达了目的地,靠的是集体的力量。
以我们看到的大雁都是一群群的,是雁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雁群飞》。
《让我们手拉手》《雁群飞》小学音乐一年级第2册第3课手拉手第一课时
2、初听歌曲
(1)说说歌中唱的什么内容?
(2)边听边来给歌曲分一分乐句,看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乐句?
3、学习歌词
随伴奏音乐轻轻地拍节拍,边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4、复听歌曲
找旋律相同的地方:歌曲一共有六句,哪几句是一样的?(歌曲的第一、二句和第五、六句是一样的。)
《让我们手拉手》《雁群飞》小学音乐一年级第2册第3课手拉手第一课时
5、学唱旋律相同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用“lu”来唱一唱这两句。让我们加上歌词一起唱一唱。
6、再听歌曲
让我们再来听听歌曲,请跟着歌曲在第一、二句和第五、六句的地方跟着音乐唱一唱。
7、学唱歌曲
(1)教师用柔美的声音范唱歌曲,请学生小声模唱。
(2)师生接龙唱,生唱第一、二和五、六句,师唱第三、四句。
(3)师生换过来唱,生唱三、四句,师唱第一、二和五、六句。
(4)生齐唱歌曲
(5)师指导演唱
(6)分角色演唱
(7)跟着老师的弹奏,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8、编创动作表演唱歌曲
你能给歌曲加上动作吗?相同的乐句用相同的动作,不同的乐句用不同的动作来表演唱。
9、随着音乐一起想象大雁回家时的情形,有感情的演唱,在想象中结束本课。
《让我们手拉手》《雁群飞》小学音乐一年级第2册第3课手拉手第一课时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聆听了《让我们手拉手》并且演唱了歌曲《雁群飞》。在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让我们手拉手成为生活、学习上的好朋友。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通用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杰出的幼儿教学工作者能使孩子们充分的学习吸收到课本知识,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通用 ”,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1)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重点句型:How was your vacation?Where did you go? Did you go out with anyone?
2. 理解并掌握几个不定代词:any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everything, nothing的用法。
3. 熟练运用句型:Did you …?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对where引导的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已经掌握,能自然地与本课知识相衔接。让学生回忆他们的假期情况,引出一般过去时态的句型,并且进行大量练习。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渗透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句型: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Did you go out with anyone? Did you buy anything? Did you visit anyone?
教学难点
能用句型Did you …?提出尽可能多的有关过去假期的问题。
教法导航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创设英语语言氛围,使学生能较快地融入到英语语言学习的情景中来。
学法导航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同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准备
视频,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class as usual.
Step 2 Revision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1 and make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 / No, I didn’t.
Step 3 Role play
The teacher acts as Rick and ask a student to act as Helen and practice the dialogue of 2d on Page 2.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pairs and finally ask two or three pairs to act it out.
Step 4 Grammar Focus
Review the grammar box. Ask students to say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Revie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gular –ed past tense verbs (stay –stayed, visit-visited) and irregular past tense verbs (go –went, buy-bought). Then get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in pairs.
Step 5 Game
Ask one student to act as the teacher and ask some individual students questions. Get as many students as possible to be the teacher.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ds: no one, anyone, everyone, something, nothing, anything.
Step 6 Practice
3a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and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3b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e-mail mestudentsage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After checking the answers,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m aloud.
Step 7 Group work
Make a survey.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a survey by asking the questions about their last vacation: Did you eat anything at a reastaurant? Did you read anything interesting? ….Make sure the students practice the dialogues again and again and write down the results in the form.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results.
Step 8 Homework
Ask your classmates as many questions about their last vacation as possible.
课堂作业
Fill in the blanks.
1. Where ___ you ___ (go) on vacation?
2. I ___ (go) to New York City.
3. —___ you ___ (go) out with ______? —No. No one was here. Everyone was on vacation.
4. —Did you buy _______ special? —Yes, I _______ (buy) something for my father.
5. —___ was the food? –Everything tasted really good!
参考答案:1. did, go 2. went 3. Did, go, anyone 4. anything, bought 5. How
教学反思
为了避免语法学习的枯燥,本课设计了几个小组活动和小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学习效果较好。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的动物单词:duck, bear, dog, cat, dog。
2.学习表达It’s a ...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常见的动物单词:duck, bear, dog, cat, dog。
2.学习表达It’s a ...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
(1)教师播放Let’s sing!的录音,师生共同演唱歌曲How Are You?并伴有打节拍等动作。
(2)学生口语表演。教师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编会话。(若课上没有准备的时间,教师可留口头家庭作业,让学生头一天准备。)在学生准备完毕后进行课上表演。会话内容为所学知识的总和,也可鼓励学生将课外知识引入。以下提供两个简单的会话内容:
a. ----Good afternoon, Fang Fang.
----Good afternoon, Lan Lan.
----Lan Lan, this is Dong Dong. He is new.
----Hi, Dong Dong.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b. ----Hello, Bai Ling. How are you?
---- Hi,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Very well, thank you.
(3)教师播放Chant and Find的录音,师生同说此段内容。
2.呈现新课
(1)教师举起自己的钢笔说:Look!It’s a pen.请学生用Look!It’s a ...的句型再次复习文具。
(2)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篮子,篮子中有duck, bear, dog, cat, dog等动物玩具。教师将篮子举起,兴奋地说:Look! Wow! I have so many animals. I love animals.教师拿起pig说:Look! It’s a pig.教师教授新单词pig。
(3)用同样的方法讲授新单词duck, bear, dog, cat, dog等。学习单词时,让学生手举玩具与老师一起说。其中以rabbit, monkey为主。在说新单词时教师鼓励学生用完整句表述,如:It’s a cat..
(4)再次认读单词。教师用动物的图片制成教学课件。教师点击鼠标,每点击鼠标一次,屏幕上出现一个图案和相应单词。教师让学生按图案认读单词duck, bear, dog, cat, dog。
(5)教师播放Let’s talk!部分的课件。
(6)播放教学录音,学生模仿录音说对话。注意模仿语音正确、语调自然。
3.趣味操练
(1)教师让学生手拿自己的玩具,两至四人一组练习说Look! It’s a rabbit / dog …
(2)教师让学生将玩具交换,并把自己新得到的玩具随意展示给某个同学看,或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将新玩具展示给其他同学看。边展示边说:Look! It’s a rabbit / dog …听者用感叹词Wow! Cool! Great! Super!做出反应,并发出这种动物的声音。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表演才能,比一比,看谁模仿的动物叫声及形体特征最逼真。
作业:
1.学习新单词。
2.使用本课重点句型造句。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Unit4 We Love Animals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3)
一、基本情况
略。
二.指导思想
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探索教学规律,遵循教学原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习学科教学大纲和研究中考英语试卷。明确教学任务和复习方向,把握初中各册重点,制订全学期授课计划。分析考题方向和学生的实际,明确德育渗透,双基训练、智能培养等各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选定最佳教学方法。总结上一届初三的教学经验,努力把学生的英语基本功打扎实,同时还得加强对听力,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的培养和指导,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为六月份的中考奠定基础。
三.工作目标
略。
四、具体措施
1.以德育工作为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有计划地对优生和后进生进行辅导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积极探索分层次教育模式,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
2.不断探索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45分钟,让课堂事半功倍
3.研究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把握趋势和动态,同时,精心选择试题,强化训练。
4、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5、 该年 级学生英语表达基础很差,优秀率较低、及格人数有待增加,开始进度要放慢,并且要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忌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切行为,耐心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因材施教,争取让学生少掉 队。
6、及时小测验,查漏补缺。
7、注意发 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五、教学方法及教改计划
1、生词教学:在授课中,注意学生的听力训练,课本附有配套磁带,注意生词教学继续采用“集中识词”法,一般采用单元集中法。一开始就让学生听地道的语音,学地道的发音。
2、句型教学:句型仍然采用五步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注意设置合适的语言情景,使学生感到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同时要注意学生听力的培养,争取课课有听力,杜绝考试前突击的错误方法。争取课课有听、说、读、写的训练。
3、阅读课的教学:阅读课要按照教研室提倡的七步教学法,注意学生的自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字典的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本期共xx周,初三英语科共有xx节课时,计划进行x次月考,共用课时x节单元,实用课时为xx节。我校初三英语复习分三轮进行:第一轮,从单词、语法、词法的应用等入手,加强听、说、读、写的复习,讲练结合。以语言基础复习为线索,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第二轮,讲评新书“基础知识与综合”以课本复习为线索,以让学生熟识课本单元体系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第三轮,以模拟考试为线索,以让学生建构应试元认知体系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以上三轮复习均以知识和能力为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练兵的机会,又避免了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局面。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4)
名词、数词、介词和介词短语、连词、形容词、副词、冠词、动词、句子。掌握动词六种时态的构成及基本用法和被动语态,即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进行时。句法包括掌握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构成和基本用法,掌握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并列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阶段目标:熟练的掌握知识要点,使知识形成系统。教师传授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具体思路:这一阶段我将语法分成几大块复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总结为辅,学生复习为主。注重学生归纳,教师总结指导应注意事项。对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对学生不够熟练的要重点讲,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复习的语法内容,按中考题型精选练习题,使学生每天复习的知识都能够加以巩固。
重点语法内容举例:
比如在动词时态的复习中,一般现在时重点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的句子变 化,如将She often does her homework at home every day.变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作肯定、否定回答,分别对主语,宾语,定语,频度状语和地点状语提问等。
复习现在完成时,要把它同一般过去时作比较,为说明与现在完成时连用的时间状语,要求学生分清持续性动词 与非持续性动词的区别。
如在复习含有时间、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句中,若主句的谓语为一般将来时,那么从句的谓语要用一般现在时;在复习含有宾语从句的复合句中,如主句的谓语为过去时,那么从句的谓语多半用相应的过去时形式;在复习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时,要向学生强调只要从句用了一般过去时,那么主句则一定要用现在完成时;在总结归纳重点句子时如:By the time we got there ,the bus had already gone.要对学生说明此句前面的从句用了一般过去时,那么后面的主句就要用过去完成时。
复习宾语从句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宾语从句的概念:宾语从句属于名词性从句,在句中作主句的宾语。!宾语从句三要素:引导词(连接词);语 序;时态 引导词:由从属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注:that 在句中无词汇意义,在从句中不能充当成分,在口语当中往往省略
由从属连词whether, if 引导的宾语从句“是否”,说明对陈述的事物不明确或不清楚。常用在ask, wonder, can(could) you tell me 等后。
由连接代词 Who, whom, whose, which, what 和连接where,how,why,when引导的宾从J,[代词或副词连接主句和从句,并在从句中担任句子成分,具有一定的意义,不可省略。
B.语序:陈述句语序 即:主句+连接词+从句(主+谓+其他)Do you remember __(他多大岁数)? C.时态:主句用现在时或将来时,从句可用任何时态.
主句用过去时,从句用与过去相关的时态。(1).从句说明的是一般真理、客观事实、自然现象、名言时,仍用现在时。2).从句中有具体时间状语,即使从句动作发生在主句动作前,仍用一般过去时。第三轮: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基本词汇:restroom, stamp, bookstore, postcard, pardon, washroom, bathroom, normal, rush, suggest, staff, grape, central, mail, east, fascinating, convenient, mall, clerk, corner, polite, politely, speaker, request, direction, correct, direct, whom, address, underground
基本句型:Excuse me, do you know where I can buy some medicine?
Sure. There’s a supermarket down the street.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post office?
Sorry, I’m not sure how to get there.
I wonder where we should go next.
Could you tell us when the band starts playing this evening?
You should try that new ride over there.
2、 技能目标:
(1)能用宾语从句礼貌的寻求帮助。
(2)能用正确的方法指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对人有礼貌,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礼貌的向他人寻求帮助。
(2)正确使用宾语从句。
2、 教学难点:
运用宾语从句礼貌的寻求帮助。
三、教学步骤:
Section A 1 (1a-2d)
Step 1 Warming –up
Greeting
Step 2 Presentation
(1)Guessing game
Show pictures to the whole class, one student explains the places in English and another one who doesn’t look at the blackboard guesses what place it is. For example, one student say: We can save money or exchange money in this place, another one guess it is a bank. Get students to guess the places like bank, post office, bookstore, museum, bathroom, washroom, mall and so on.
(2)Show some stamps to students and present the new sentences: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I can buy some stamps?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I can get a dictionary?
Do you know where I can get some magazines?
Step 3 Practice
1) Match each thing with a place in the picture in 1a.
2) Read the phrases.
___ get some money
___ get some magazines
___ have dinner
___ get a dictionary
___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own
___ buy a newspaper
___ buy some stamps
___ get a pair of shoes
Step 4 Listening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s in the picture in 1a.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5 Practice
Make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1a. Then talk about your own city. For example:
A: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bookstore?
B: Sure, just go along Main Street until you pass Center Street. The bookstore is on your right, beside the bank.
A: Thanks. Do you know when the bookstore closes today?
B: It closes at 7:00 p.m. today.
A: Thank you!
B: You’re welcome.
Step 6 Listening
1. Listen and number the directions in the order that you hear them.
2a You will hear some of the directions below. Number the directions in the order you hear them.
___ Go to the bird floor.
___ Turn left.
___ Go to the second floor.
___ Turn right.
___ The supermarket is between the flower store and the bookstore.
___ Go past the bookstore.
2. Listen again. Show how the boy walks to the supermarket. Draw a line in the picture in 2a. Then get one student draw the line on the blackboard.
3. Listen the third tim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where I can buy some medicine?
2) Do you know how to go there?
3) OK, great. Oh, and one more thing. Do you know when this shopping center closes tonight?
4) OK, thanks a lot.
Step 7 Pairwork
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other places in the picture in 2a.
A: 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where I can buy some stamps?
B: Yes, there’s a post office in this shopping center.
A: Do you know how to go there?
B: Yes. Go to the third floor and turn right. Then go past the bank. The post office is between museum and library. You should be able to get stamps.
A: OK, great. Oh, and one more thing. Do you know …
B: I’m not sure, but you …
A: OK, thanks a lot.
B: You’re welcome.
Step 8 Reading
1.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2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2. Role – play the conversation.
3. Explain the language pints in 2d.
(1) Go along Main Street until you pass Center Street.
1) until和 till同义为“直到……” ,till多用于口语,until可以放在句首,till则不能放在句首。
2) l“直到……才”,表示直到某一时间, 某一行为才发生, 之前该行为并没有发生。
e.g. I did not study English until 9 o'clock last night.
(2) Pardon? Restroom? You already want to rest? But we haven’t even started yet!
1) pardon用作动词,后面既可以跟宾语,也可以跟双宾语;pardon sb. for doing sth.意为“原谅/宽恕某人做某事”
e.g. Can you pardon me for not passing the exam, Mom?
2) 在没有听懂对方的话,请对方重复一 下时也可说 pardon。
e.g. Pardon? I’m sorry I can’t follow you.
(3) I’m excited to try the rides!
excited和 exciting的区别:
1) excited意为“激动的;兴奋的”,作表语时,主语通常是人;作定语时,常用来修饰人,说明激动的表情。
e.g. All of us were excited when we heard the good news.
The excited child opened his present quickly.
2) exciting意为“激动人心的”,作表语时,主语通常是物;作定语时,常用来修饰物。
e.g. The movie is very exciting.
My father told me an exciting story.
(4) I mean … you know, a washroom or bathroom.
mean作动词有以下含义:
1) 有……的意思,指(多作及物动词),其后可跟名词或代词,也可跟从句。
e.g. What does this word mean?
2)意味(着)(及物动词),常跟名词,有时可跟动词-ing形式或从句。
e.g. Carl really could not do that — it would mean the end of his career.
3)有……意图,打算,想,常跟名词、代词或动词不定式。跟带不定式
的复合结构时,还可用于被动语态。
e.g. I never meant to hurt you.
四、总结
(略)
最新英语初中教案设计(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8单元,教材以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 为中心话题,围绕着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展开,学习和运用一般过去时态的一般疑问句Did you go/see /buy…? Were there any…?询问过去的事件,让学生学会谈论和分享过去发生的事件。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换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Section A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复习一般过去时态和动词的规则与不规则变化,学习一般过去时态的两种一般疑问句: Did you…? Were there any …?教材安排了许多听,说,读,写的任务活动,我将灵活运用这些活动,将其中的一些活动进行变化或整合,如:1c,2c和3c的Pairwork活动内容相似,我将把2c和3c整合成一个Interview(采访)的任务活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第八单元的教材内容,我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
1、知识目标:单词:学习掌握词汇aquarium,, gift shop, seal, shark, hang out等。
功能: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语言结构: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
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
句型:Did you go to the zoo? Yes, I did. No, I didn’t. I went to the aquarium. Were there any seals? Yes, there were. No, there weren’t any sharks.I saw some sharps/ I went to the aquarium.
2、语言技能:听: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并能根据语调变化,判断句子意义的变化;能听懂本课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做出较得体的回答。
说:能在本课的任务型活动如:游戏、调查、故事接龙等中进行简单有交流。
读:能正确朗读本单元对话和句型;能查阅工具书为完成任务做准备。
写:能写出本节课学习的单词和句型,能运用简单的句子写出过去的活动和感受。
3、学习策略:抓住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在交际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意思的表达上,必要时借
助手势和表情。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善于和他人合作。
4、情感目标:通过描述过去所做的事,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学会交换不同的看法,了解他人的喜好,增进情谊。
5、文化意识: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或自己的观点;了解英、美国家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世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