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欧姆定律教案模板

发布时间:2022-12-30 欧姆定律教案

教师要研究如何设计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程序及要点。教案是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编写教案应有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你知道什么是教案吗?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欧姆定律教案,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欧姆定律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定律中各量的单位;

2。能较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3。知道什么叫伏安法;

4。培养运用物理公式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具

写有课堂练习题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它的电阻的关系,请一位同学叙述一下这个关系(抽中等学生或差等生不看书回答)。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不足之处由学生订正)上节课我们曾经把这个关系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回答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R一定时,I1/I2=U1/U2(1)

U一定时,I1/I2=R2/R1(2)

教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将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得出的一个电学的基本规律,即欧姆定律。

板书:欧姆定律

2。新课教学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大家阅读课本,请一位同学朗读欧姆定律的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中好像比上节实验得出的关系少设了一点什么,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说到“正比”或“反比”时,没有说“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否意味着“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需要保持电阻不变这个条件了呢?不是的。只有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同样,也只有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定律作了简明的叙述,但暗含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对定律应注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定律没有指明“正比”、“反比”所应满足的条件,还意味着它能适用于电压、电阻同时都变化时,电流应如何变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其次欧姆定律中说到的电流、电压、电阻都是属于同一段导体的。在后面将欧姆定律用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注意到这一点是很必要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可以用公式来表述,请大家看看课本上是怎样表述的。(学生看书,教师板书)

教师:欧姆定律的公式中,U、R、I各表示什么?各量各用什么单位?(学生答)。这个公式是怎样概括表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呢?我们以导体电阻R一定的情况来说明,若导体两端的电压由U1变为U2时,流过导体电流由I1变为I2,则由(3)式可以写出下面两式,(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板书)将两式相除,即得到(1)式。

板书:R一定时,I1=U1/R

I2=U2/R

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它的电阻由R1变为R2时,电流由I1变为I2。请同学们由(3)式导出(2)式。(学生推导,教师巡视后,请一个学生说出他的推导过程,教师板书)

板书:U一定时,I1=U/R1

I2=U/R2

教师:大家看到,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都简洁优美地概括了上节在一定条件下由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且从欧姆定律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知道了导体的电阻值和它两端的电压,就可求出导体中的电流。所以欧姆定律更全面地反映了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现在大家用了几十分钟就学习到的这个电学的基本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花了10年的时间,自己制造了测电流的仪器和寻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经过长期细致研究才得到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把电阻的单位和上述电流定律都用他的名字命名。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学习欧姆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下面大家看看课本中是怎样运用欧姆定律去解答实际问题的。(为节约篇幅,这里没有抄录课文及其例题,请读者参看课本)阅读完后请思考黑板上提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开始阅读时,教师板书。然后巡视指导约6—7分钟后,提醒学生结合板书的三方面思考)

板书:

(1)可以计算的'问题:(U、R、I三个量中,知道两个可求其余一个)

(2)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格式:(画出电路图或写出已知条件、求解物理量→写出根据公式→代入数据→计算结果)

(3)物理量的单位的运用:(若已知量的单位不是伏、安、欧,要先化为伏、安、欧再代入式子计算)

以上问题圆括号中的内容先不板书。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前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由两个学生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写出上面板书(1)、(2)中括号内的内容)在例2中(见课本),如果已知电流为450毫安时,应怎样用公式计算结果?(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写出(3)后括号内的内容)。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什么叫伏安法?(指示学生看课文最后一段)

现在请大家解答下面两个问题。(出示小黑板或幻灯片。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两个问题均有两种解法。例如①,可以先用欧姆定律解出电阻值,再用欧姆定律解电流值;也可以直接用前面比例式(1)求解。)

问题①一个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0.25伏时,流过它的电流是0.13安。如果流过它的电流变为0.91安,此时它两端的电压多大?

问题②一个电阻箱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上。把它的电阻调到350欧时,流过它的电流是21毫安。若再调节电阻箱,使流过它的电流变为126毫安,此时电阻箱的电阻应是多大?

教师:在解答问题①时,除了黑板上的解法外,有同学还用了另一种解法(教师板书出来)大家看都对吗?(学生答)欧姆定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定律。但在涉及只求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问题中,直接用比例式解通常要简捷些。

让大家阅读“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议论一下。(学生阅读,分组议论)

教师:为什么安培表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去?(学生回答,教师订正)伏特表接到电源两极上为什么不会被烧毁?(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4。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在实验得出的规律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欧姆定律。刚才大家看到,应用欧姆定律,不仅可以定量计算各种电学问题,而且还能简单明了地解释像安培表为什么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这类物理问题。今后学习中我们将会接触到这一电学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今天的复习任务首先是把定律的物理意义真正理解清楚。在作业中一定要注意解答的书写格式,养成简明、正确表达的好习惯。

5。布置作业

(1)工厂中车床照明灯采用36伏的安全电压,某车床照明灯工作时灯丝电阻是32欧,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2)一段导体两端电压是2伏时,导体中的电流是0.5安,如果电压增大到3伏,导体中的电流多大?

(3)电压保持不变,当接电阻为242欧的灯泡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91安,如改接电阻为165欧的电烙铁,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四)设想、体会

1。本课题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是处理好第一节的实验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关系,使学生易于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欧姆定律的公式为什么那样表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采用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再令K=1的办法引出,超出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是不可取的;直接把公式抬出来,不说明它为什么综合概括了实验规律,就急急忙忙用公式去解题的办法,给学生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留下悬案,也是不妥当的。本教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实验规律出发,引出定律内容,再把定律的结论与实验的结论对比理解,说明定律既概括了实验的结果,又比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在引出公式后,由公式导出两个实验的结论,说明公式也的确是实验结论的概括。这样,学生对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就有了切实的理解。对课文开头提出的欧姆定律是“实验结果综合起来”的才会有真切的体会。这样做的前提是在本章第一节的教学中,先通过实例运用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数学学习中已较熟悉的比例知识导出本教案中的(1)(2)两式,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和课时实际,不

难做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数学表达物理规律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特点。上述设计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

2。本课题的另一重点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题的能力。“掌握欧姆定律”的教学要求是本章以至电学学完后的最终要求。这节课只应是既简单又基础的应用。由于学生已经较长时间没有涉及到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在这一节课对解题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教案中采取学生先阅读课文例题,再一起概括小结解题思路方法;在本课小结中再次强调,对学生提出要求等措施来实现。

3。由于采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措施,这不仅有力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也减少了教师的重复板书,节约了一些教学时间,有条件加两个课堂练习题。这两个练习题的目的不仅在于强调在涉及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时,可以用比例法巧解,而且也再一次强化了欧姆定律与实验所得的规律的一致性的认识。但对U、I、R三个量同时变的问题,仅在教师阐明定律的意义时提及,在练习题中没有涉及,留待后续学习中去深化,以免加大学习的难度。

4。定律中的U、I、R是对同一导体而言,在本节课只需提醒学生注意就可以了。不必去讲不同导体的U、I、R要用下标区别的问题。待学习电阻的串联时,有了这种需要再提出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欧姆定律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会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3、通过介绍欧姆定律的发现问题,了解科学家为追求真理所做的不懈的努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欧姆定律及利用欧姆定律对电路问题进行计算。

三、教具。

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出示小黑板)请你分析表1、表2中的数据,看看可以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2、将上一问中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概括在一起,如何用简炼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

(1)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间纠正概括中出现的错误,补充概括中的漏洞,得到较完整的结论。

(2)教师复述结论,指出这一结论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二)讲授新课。

(板书: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如果用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用伏;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单位用欧;用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单位用安。

对欧姆定律作几点说明:

①此定律精辟地说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流、电压和电阻,它们是三个不同的电学量,但它们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定律中两个“跟”字,反映了电流的大小由电压和电阻共同决定,“正比”“反比”则准确的说出了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教师在“跟”“正比”“反比”的字样下方用彩笔画上“ ”)。

②定律中所说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教师用彩笔在“导体中的”“这段导体两端的”、“这段导体的”字样下方画上“”)。

需要在字母旁加脚标时,I、U、R的脚标应一致,如

③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渗透着科学家的辛勤劳动。

向学生介绍欧姆的优秀品质,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抓住以下三个要点:

其一:欧姆的研究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当时没有电流计、又没有电压稳定的电源。

其二:欧姆不是知难而退,而是勇于正视困难并解决困难。他先后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扭秤,找到了电压稳定的电源,又经过长期的细致研究,终于取得了成果,他的这项研究工作,花费了十年的心血。

其三:我们应学习欧姆的哪种优秀品质。

④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电学问题的方法,如过去要知道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只有采用安培计测量的方法,而如今,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在已知电压、电阻的情况下,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下面我们就利用欧姆定律来计算一些电路问题。

(板书:2、应用欧姆定律计算电路问题。)

介绍解题的一般步骤:

①读题、审题。

②根据题意画出完整的电路图或某一段电路的示意图。

③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④选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书写格式要完整,规范)。

例1:一盏白炽电灯,电阻为807欧,接在220伏的电源上,如图1所示,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结合此题具体讲解解题步骤,并板演解题格式。

已知:R=807欧 U=220伏,求:I=?

答:通过白炽电灯的电流约为0.27安。

例2:如图2所示,有一种指示灯,电阻为6.3欧,通过的电流为0。45安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由学生读题,并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如何求解未知量,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已知:R=6.3欧 I=0.45安,求:U=?

答: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大约2。8伏的电压。

例3: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伏,用安培计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0。4安,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学生个人作练习,由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解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在解例3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并说明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阻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明确欧姆定律这一电学中极其重要的规律是怎样得到的,它精确地阐述了什么问题?欧姆定律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的计算问题。

(四)巩固知识。

讨论课本46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

2、补充计算题:

(1)某电流表的电阻为0。02欧,允许通过它的最大电流为3安,通过计算回答,能否把这个电流表直接接到电压为2伏的电源的两极上?

(2)有一个电烙铁,工作时电阻丝里的电流是0.5安,如果电阻是72欧,电烙铁两端的电压是多少伏?

(3)家庭电路中的某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0.2安,这时灯丝的电阻是多少欧?

3、阅读课本三、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欧姆定律教案【篇3】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品《狭路相逢》的视频片段。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交警手里拿的是什么?喝多喝少拿它测一测就知道了是怎么做到的呢?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欧姆定律》。

二:新课讲授

1.欧姆定律的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旧知:上节课的实验结论分别是什么?学生根据所学可以回答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电流和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电流和电阻成反比。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将两条结论综合起来,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个关系如何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讨论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电流和电压成正比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电流和电阻成反比的

欧姆定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教学建议

1、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能力,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决定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做为电源,由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希望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悉这个图线.

学生应该知道,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因此,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就可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在考虑电压表的内阻时,希望通过第五节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3、最后讲述闭合电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 , .要从能量转化的观点说明,公式左方的 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源提供的电能.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义:电源提供的电能,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其余部分输出到外电路中.

教学设计方案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巩固产生恒定电流的条件;

(2)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3)明确在闭合回路中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4)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

(5)掌握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在物理方法上的要求:

(1)通过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2)从能量和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3)通过对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电动势是表示电源特性的物理量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

(3)应用定律讨论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难点:

(1)闭合回路中电源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2)短路、断路特征

(3)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电路中的路端电压、电流强度随外电阻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线产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少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只有电场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

教师:为了形成持续的电源,必须有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静电性的力,能够不断地分离正负电荷来补充两极板上减少的电荷.这才能使两极板保持恒定的电势差,从而在导线中维持恒定的电流,能够提供这种非静电力的装置叫电源.电源在维持恒定电流时,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不断做功,从而把已经流到低电势处的正电荷不断地送回到高电势处.使它的电势能增加.

板书:1、电源:电源是一种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它并不创造能量,也不创造电荷.例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是把机械能、核能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教师:电源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并且能够提供恒定的电压,那么不同的电源,两极间的电压相同吗?展示各种干电池(1号、2号、5号、7号),请几个同学观察电池上面写的规格,发现尽管电池的型号不同,但是都标有“1.5V”字样.我们把示教电压表直接接在干电池的两端进行测量,发现结果确实是1.5V.讲台上还摆放有手摇发电机、蓄电池、纽扣电池,它们两端的电压是否也是1.5V呢?(学生回答:不是)那么如何知道它们两端的电压呢?(学生:用电压表直接测量)

结论: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完全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如材料、工作方式等)决定,同种电池用电压表测量其两极间的电压是相同的,不同种类的电池用电压表测量其两极间的电压是不同的.为了表示电源本身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电动势的概念.

板书:2、电源电动势

教师:从上面的演示和分析可知,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未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来源:高考资源网]

板书: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其两极间的电压.

例如,各种型号的干电池的电动势都是1.5V.那么把一节1号电池接入电路中,它两极间的电压是否还是1.5V呢?用示教板演示,电路如图所示,结论:开关闭合前,电压表示数是1.5V,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为1.4V.实验表明,电路中有了电流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减少了.

教师:上面的实验中,开关闭合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降为1.4V,那么减少的电压哪去了呢?用投影仪展示实验电路,介绍闭合电路可分为内、外电路两部分,电源内部的叫内电路,电源外部的叫外电路.接在电源外电路两端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叫外电压.在电源内部电极附近的探针A、B上连接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叫内电压.我们现在就通过实验来研究闭合电路中电动势和内、外电压之间的关系.

板书:3、内电压和外电压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方法,重点说明内电压的测量.实验中接通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使其阻值减小,由两个电压表读出若干组内、外电压

和的值.再断开电键,由电压表测出电动势.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呢?

学生:在误差许可的范围内,内、外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

板书: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即.

下面我们来分析在整个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

教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观察电键S先后接通1和2时小灯泡的亮度.

结论:把开关拨到2后,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比刚才接3V的电源时还稍暗些.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板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教师:在图1所示电路图中,设电流为,根据欧姆定律, , ,那么 ,电流强度 ,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板书: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源电动势成正比,和电路的内外电阻之和成反比.表达式为 .

同学们从这个表达式可以看出,在电源恒定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随电路的外电阻变化而变化;当外电路中的电阻是定值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源有关.

教师:同学们能否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上一个实验现象呢?

学生:9V的电源如果内电阻很大,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知,用它做电源,电路中的电流I可能较小;而电动势3V的电源内阻如果很小,电路中的电流可能比 大,用这两个电源分别给相同的小灯泡供电,灯泡的亮度取决于 ,那么就出现了刚才的实验现象了.

教师:很好.一般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在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那么外电阻 的变化,就会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继而引起路端电压 、输出功率 、电源效率 等的变化.

几个重要推论

(1)路端电压 随外电阻 变化的规律

板书:5几个重要推论

(l)路端电压 随外电阻 变化的规律演示实验,图3所示电路,

[来源:]

4节1号电池和1个10Ω的定值电阻串联组成电源(因为通常电源内阻很小, 的变化也很小,现象不明显)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是如何随 变化?

教师:从实验出发,随着电阻 的增大,电流 逐渐减小,路端电压 逐渐增大.大家能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吗?

学生:因为 变大,闭合电路的总电阻增大,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路中的总电流减小,又因为 ,则路端电压增大.

教师:正确.我们得出结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减小而减小.一般认为电动势和内电阻在短时间内是不变的,初中我们认为电路两端电压是不变的,应该是有条件的,当 →无穷大时, →0,外电路可视为断路, →0,根据 ,则 ,即当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直接测量电源两极电压,数值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当 减小为0时,电路可视为短路, 为短路电流,路端电压 .

板书5: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减小而减小.断路时, →∞, →0, ;短路时, , .

电路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可以用图像表示如下

(2)电源的输出功率 随外电阻 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纯电阻电路中,当用一个固定的电源(设 、r是定值)向变化的外电阻供电时,输出的功率 ,

又因为 ,

所以 ,

当 时,电源有最大的输出功率 .我们可以画出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板书6:在纯电阻电路中,当用一个固定的电源(即 、 是定值)向变化的外电阻供电时,输出的功率有最大值.

教师:当输出功率最大时,电源的效率是否也最大呢?

板书7:电源的效率 随外电阻 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电路中电源的总功率为 ,输出的功率为 ,内电路损耗的功率为 ,则电源的效率为 ,当 变大, 也变大.而当 时,即输出功率最大时,电源的效率 =50%.

板书8:电源的效率 随外电阻 的增大而增大.

四、讲解例题

五、总结

探究活动

1、调查各种不同电源的性能特点。

(包括电动势、内阻、能量转化情况、工作原理、可否充电)

2、考察目前对废旧电池的回收情况。

(1)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

(2)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当前社会对废旧电池的重视程度;

(4)废旧电池的回收由哪些主要的途径和利用方式;

(5)如何更好的变废为宝或使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小。

3、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有关知识,可以得出结论: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时,内外电阻应该相等,而此时电源的效率则只有50%;请你设计出一种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配置电源和负载之间的关系,使电源的输出功率和效率尽可能的达到较大。

欧姆定律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理解电阻的定义式,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知道导体的伏安特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流与水流的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

2、掌握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方法,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电流产生的历史材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知识规律的形成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思想品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电流强度的概念、欧姆定律是教学重点。

2、电流强度概念、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学生直流电源(稳压),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待测电阻。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电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促使电荷移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如:静电场中的导体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之前,其中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也有电荷定向移动。由于电流与我们生活很密切,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它,这节课我们将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电流作进一步了解。

(二)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人们对电路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也如对其他科技知识的认识与研究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过程。18世纪末,意大利著名医生伽伐尼受偶然发现的启迪,经进一步研究后,已能利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与青蛙腿相接触而引起肌肉痉挛,于是伽伐尼电池诞生了。但他对此并不理解,认为这是青蛙体内产生了“动物电”。伽伐尼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伏打于1792年将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中,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后来,他利用几个容器盛了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

1、电流

(1)什么是电流?

大量电荷定向移 动形成电流。

(2)电流形成的条件:例如:

静电场中导体达到静电平衡之前有电荷定向移动;

电容器充放电,用导体与电源两极相接。

①导体,有自由移动电荷,可以定向移动。同时导体也提供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路”。导体包括金属、电解液等,自由电荷有电子、离子等。

②导体内有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电场,或者说导体两端有电势差,从而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

③持续电流形成条件:要形成持续电流,导体中场强不能为零,要保持下去,导体两端保持电势差(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使导体中有持续电流。

导体中电流有强有弱,用一个物理量描述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从而描述电流的强弱。

(3)电流强度(I)

①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这样可以通过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来描述电流强弱,这个比值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 表示

②表达式:I=q/t

③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④性质:电流强度是标量。初中学过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电流是有方向的。(有方向的量不一定是矢量,是否矢量关键看满不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⑤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正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高电势向低电势运动,所以电流是有高电势向低电势流动,在电源外部,是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4)电流分类:

按方向分成两大类:直流电和交流电

直流电:方向不变,如果直流电大小不变,就称为恒定电流,这是高中阶段电流知识的重点。

交流电:方向随时间变化

前面讨论了电流,尤其是持续电流的形成,要求导体两端有电势差,即电压。电流强度与电压究竟有什么关系?这可利用实验来研究。

演示

先给学生介绍实验电路图,教师按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并请学生观察电表的正负接线柱,要求学生注意,正负接线柱的接法, 为待测电阻(定值电阻)。

演示

闭合S后,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观察电表的变化,说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都随导体的电阻有关。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由实验得到电压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呢?

分析:用控制变量法,先保证其中的一个量保持不变,让其余两个量之间相关,然后结合起来分析。

保证电阻不变,调节电压,记下触头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电压表测得的是导体R两端电压,电流表测得的是通过导体 的电流,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注意:这一方法可以类比数学中函数图像,用描点法来研究,启发学生思考物理与数学的联系。

把所得数据描绘在I-U直角坐标系中,确定I和U之间的函数关系。

欧姆定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认识变化的电路,准确找出变化前后两电路的变化

重点、难点

动态电路的连接方式,动态电路的电阻、电流和电压

课前导入知识:

在并联电路中,新增加一个支路对干路中的电流的影响?

知识点一:伏安法测电阻中的误差和非误差

(1)非误差:如果用灯泡代替电阻,灯泡两端的电压逐渐减小,灯泡逐渐变暗,测出来的电阻值是逐渐减小的。显然,这不是实验的误差。这是因为随着灯泡两端的电压的减小,灯泡的温度也随之降低,温度越低,钨丝的电阻越小。因此,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并不能减少误差,测量的数值会偏小,不是钨丝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2)误差:标准伏安法测电阻电路中,电流表测的是电阻和电压表的总电流,虽然电压表阻值很大,流过的电流很小,但电流表的示数总比流过的被测电阻的电流大,根据R=U/I可知测出的数据偏小。

例题 南京市某中学九年级课外兴趣组的同学,按照正确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做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灯泡标有2.5V字样),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如下的一组U和I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灯两端U(V) 0.5 1.0 1.5 2.0 2.5 3.0

电流I(A) 0.18 0.22 0.26 0.30 0.32 0.34

灯泡发光情况 微亮→逐渐变亮

(1)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

(2)在灯丝中电流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灯丝的电阻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

知识点二:动态电路分析

(1)当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串联时,滑片的移动会引起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定性分析变化的一般思路是:○1知道电源电压不变;○2根据滑动编组器的变化确定总电阻的变化;○3再由总电阻的变化确定电流的变化;○4根据电流的变化判断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5根据不变的总电压和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确定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

(2)当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并联时,滑片的运动只能引起干路和其所在支路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除短路外,对其他支路没有影响。

(3)开关的闭合和断开也会造成电路中的电阻变化,从而引起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分析思路与(1)相同,关键是确定电阻的变化。

【注意】 确认电路变化前后连接方式和电路中电阻的变化,准确判断电压表测量的对象是分析电流电压变化的关键。

知识点三: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1)串联电路的分压定律

两个电阻R1和R2组成的串联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与电阻的关系满足:U1:U2=R1:R2

这个关系式称为分压定律。该关系式告诉我们,两个电阻串联时,电阻大的分得电压多。

(2)关于并联电路的分流定律

两电阻R1和R2并联,通过它们的电流与各自电阻的关系满足:I1:I2=R2:R1

这个关系式称为分流定律,该关系式告诉我们,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越大,通过的电流就越小。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知识点四:应用欧姆定律综合计算

(1)必备知识

○1欧姆定律公式及变形公式

○2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3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2)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1欧姆定律使用于从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纯电阻电路。

○2定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及“导体”的电阻R,是针对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具有对应性。

○3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间有同时性,即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闭合或断开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移动,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因而公式R=U/I中三个量是同一时间值。

○4公式中三个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即电流安培,电压伏特,电阻欧姆。

随堂练习:

1、如图所示电路,电压U不变,当闭合开关S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压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减小

(B)电压表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增大

(C)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减小

(D)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增大

2、某同学连接电路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S,发现灯不亮,为检查电路故障,他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结果是UAD=3V,UAB=3V,UBC=0,UCD=0。此电路故障可能是

A、开关S接触不良 B、电灯L灯丝断了

C、电灯L短路 D、电阻R短路

3、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后,电压表V1的示数为0,电压表V2的示数为6V。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双选) :

A、电阻R1短路B、电阻R1开C、电阻R2短路D、电阻R2开路

4、如图4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L1不亮,L2正常发光。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单选):

A、开关S接触不良 B、电灯L1灯丝断了 C、电灯L1短路 D、电灯L2短路

5、把一根长1米、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两极上,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强度是1安培,若将此电阻丝对折起来后再接到这电源的两极上,通过电阻丝的总电流强度是( )

(A)4安培(B)2安培(C)0.25安培(D)0.5安培

6、如图所示,R1=4欧姆,R2=R3=8欧姆,电源电压为6伏特,电流表1、电流表2、电流表3的示数分别为I1、I2、I3,则I1、I2、I3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I1>I2>I3;(B)I1<I2<I3;

(C)I1=I2=I3(D)I1=I2>I3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R1∶R2=4∶1。当K1断开,K2闭合时,电流表示数I1。当K1、K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I2。则I1与I2之比为〔 〕

(A)4∶1(B)1∶4(C)3∶4(D)4∶5

8、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9伏特,定值电阻R为5欧姆,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4欧姆,那么当滑动片由滑动变阻器的a端滑向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是( )

(A)由0逐渐增大到9伏(B)由0逐渐增大到5伏

(C)由0逐渐增大到4伏(D)由4伏逐渐减小到0

9、把甲、乙两段电阻线接在相同的电压下,甲线中的电流大于乙线中的电流,忽略温度的影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当它们材料、粗细都相同时,甲线长乙线短

B.当它们材料、长度都相同时,甲线粗乙线细

C.当它们长度、粗细都相同时,两线的材料一定不同

D.甲、乙两电阻线的材料、长短、粗细不可能完全相同

二、填空题

10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S1、S2断开时,

灯泡_串联;当开关S,S1、S2均闭合时,灯泡_并联,此时电流表测的是 中的电流.

11、如图11所示,当开关由闭合到断开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的情况是: A1_________;A2 _________;V __________。

12、如图12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路的总电阻将______;电流表A的示数将_______;电压表V1的示数将_______;电压表V2的示数将________。

13、如图13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向b端移动时, A表的示数将______;V表的示数将______。

三、连图题

14、按照图14甲、乙电路图,将对应右图各实物元件连接起来。

四、实验题

15、用伏安法测定一只电阻的阻值,现给你一块电压表、一块电流表、一个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个,未知阻值的电阻一只、导线若干。

(1)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右边的方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标出电表的“+”、“--”接线柱)。

(3)在实验中电流表用0~0.6A量程、电压表用0~15V量程。根据你画的电路图,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将下面图16中所给的实验器材连接起来(导线不要交叉)。

(4)在这次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示位置如图17所示,那么未知电阻Rx中的电流是______A,Rx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__V,Rx的阻值是___________Ω。

五、计算题

16、如图18所示电路,R1=7Ω,R2=3Ω,当S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1V,当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4V。求R3的阻值。

17.如图114所示电路,已知R1=2欧姆,R2=4欧姆,U1=2伏特,求(1)通过R1的电流强度I1;(2)R2两端的电压U2。

18.在图115的电路里,安培表的示数是0.3安培,如果小灯泡L的电阻是10欧姆,整个电路里的电阻是30欧姆。求:

(1)小灯泡L两端的电压;

(2)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3)伏特表的示数。

19.如图106所示,已知电阻R1=6欧姆,通过R2的电流强度I2=0.5安培,通过R1和R2的电流强度之比为I1:I2=2:3求R2的阻值和总电压U。

20.如图104所示,电源电压为8伏特,电阻R1=4R2,安培表的示数为0.2安培;求电阻R1和R2的电阻值各为多少欧姆?

欧姆定律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比较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实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设计思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应该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出实验表格;第二部分准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根据实物图说出实验中的注意点,为下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开展实验,先进行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部分,仿一仿,开展实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讨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平均值。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四、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 板书:(第四节 欧姆定律的应用 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动一动”)

1、设计实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准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实验原理

答: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 板书:R=u/I

(3)问:根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板书:实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实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进?) 投影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投影:①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多次测量取平均植,减小误差。②保护电路

(“探一探”)

2、实验准备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板书: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 、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投影)

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 板书:设计表格

提醒: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规范,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为了计算方便,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

U/ V 电流

I/ A 电阻

R/ Ω 电阻平均值

R/ Ω

(3)连接实物图(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纠正。

(4)实验注意点 板书:实验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2)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实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 (投影)

(5)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

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电流的示数为0、1A,0、2A,0、25A时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投影

(“做一做”)

3、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地方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实验规范 准确 迅速

4、分析与讨论

实物投影学生的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议一议”)

分析:1、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仿一仿”)

小电灯也有电阻,将待测电阻R换成小电灯,仿照刚才的实验测小电灯的电阻。

注意:加在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小电灯上所标注的电压

实验时,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板书:(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汇报测小电灯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2、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

这似乎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优点矛盾,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电灯的灯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电灯越亮,灯丝的温度就越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有的几乎部首影响)

问:对于小电灯的灯丝,他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电灯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义?表格中还有必要写平均值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三)课堂小结

(“谈一谈”)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和小电灯的电阻,并且根据所测出的实验数据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说明: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测未知电阻Rx

1、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

2、电路图

3、实验器材

4、设计表格

5、实验注意点

6、实验步骤

(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欧姆定律教案【篇8】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定律中各量的单位;

2。能较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3。知道什么叫伏安法;

4。培养运用物理公式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具

写有课堂练习题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它的电阻的关系,请一位同学叙述一下这个关系(抽中等学生或差等生不看书回答)。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不足之处由学生订正)上节课我们曾经把这个关系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回答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R一定时,I1/I2=U1/U2(1)

U一定时,I1/I2=R2/R1(2)

教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将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得出的一个电学的基本规律,即欧姆定律。

板书:欧姆定律

2。新课教学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大家阅读课本,请一位同学朗读欧姆定律的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中好像比上节实验得出的关系少设了一点什么,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说到“正比”或“反比”时,没有说“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否意味着“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需要保持电阻不变这个条件了呢?不是的。只有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同样,也只有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定律作了简明的叙述,但暗含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对定律应注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定律没有指明“正比”、“反比”所应满足的条件,还意味着它能适用于电压、电阻同时都变化时,电流应如何变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其次欧姆定律中说到的电流、电压、电阻都是属于同一段导体的。在后面将欧姆定律用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注意到这一点是很必要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可以用公式来表述,请大家看看课本上是怎样表述的。(学生看书,教师板书)

教师:欧姆定律的公式中,U、R、I各表示什么?各量各用什么单位?(学生答)。这个公式是怎样概括表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呢?我们以导体电阻R一定的情况来说明,若导体两端的电压由U1变为U2时,流过导体电流由I1变为I2,则由(3)式可以写出下面两式,(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板书)将两式相除,即得到(1)式。

板书:R一定时,I1=U1/R

I2=U2/R

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它的电阻由R1变为R2时,电流由I1变为I2。请同学们由(3)式导出(2)式。(学生推导,教师巡视后,请一个学生说出他的推导过程,教师板书)

板书:U一定时,I1=U/R1

I2=U/R2

教师:大家看到,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都简洁优美地概括了上节在一定条件下由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且从欧姆定律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知道了导体的电阻值和它两端的电压,就可求出导体中的电流。所以欧姆定律更全面地反映了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现在大家用了几十分钟就学习到的这个电学的基本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花了10年的时间,自己制造了测电流的仪器和寻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经过长期细致研究才得到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把电阻的单位和上述电流定律都用他的名字命名。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学习欧姆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下面大家看看课本中是怎样运用欧姆定律去解答实际问题的。(为节约篇幅,这里没有抄录课文及其例题,请读者参看课本)阅读完后请思考黑板上提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开始阅读时,教师板书。然后巡视指导约6—7分钟后,提醒学生结合板书的三方面思考)

板书:

(1)可以计算的问题:(U、R、I三个量中,知道两个可求其余一个)

(2)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格式:(画出电路图或写出已知条件、求解物理量→写出根据公式→代入数据→计算结果)

(3)物理量的单位的运用:(若已知量的单位不是伏、安、欧,要先化为伏、安、欧再代入式子计算)

以上问题圆括号中的内容先不板书。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前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由两个学生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写出上面板书(1)、(2)中括号内的内容)在例2中(见课本),如果已知电流为450毫安时,应怎样用公式计算结果?(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写出(3)后括号内的内容)。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什么叫伏安法?(指示学生看课文最后一段)

现在请大家解答下面两个问题。(出示小黑板或幻灯片。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两个问题均有两种解法。例如①,可以先用欧姆定律解出电阻值,再用欧姆定律解电流值;也可以直接用前面比例式(1)求解。)

问题①一个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0.25伏时,流过它的电流是0.13安。如果流过它的电流变为0.91安,此时它两端的电压多大?

问题②一个电阻箱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上。把它的电阻调到350欧时,流过它的电流是21毫安。若再调节电阻箱,使流过它的电流变为126毫安,此时电阻箱的电阻应是多大?

教师:在解答问题①时,除了黑板上的解法外,有同学还用了另一种解法(教师板书出来)大家看都对吗?(学生答)欧姆定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定律。但在涉及只求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问题中,直接用比例式解通常要简捷些。

让大家阅读“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议论一下。(学生阅读,分组议论)

教师:为什么安培表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去?(学生回答,教师订正)伏特表接到电源两极上为什么不会被烧毁?(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4。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在实验得出的规律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欧姆定律。刚才大家看到,应用欧姆定律,不仅可以定量计算各种电学问题,而且还能简单明了地解释像安培表为什么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这类物理问题。今后学习中我们将会接触到这一电学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今天的复习任务首先是把定律的物理意义真正理解清楚。在作业中一定要注意解答的书写格式,养成简明、正确表达的好习惯。

5。布置作业

(1)工厂中车床照明灯采用36伏的安全电压,某车床照明灯工作时灯丝电阻是32欧,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2)一段导体两端电压是2伏时,导体中的电流是0.5安,如果电压增大到3伏,导体中的电流多大?

(3)电压保持不变,当接电阻为242欧的灯泡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91安,如改接电阻为165欧的电烙铁,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四)设想、体会

1。本课题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是处理好第一节的实验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关系,使学生易于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欧姆定律的公式为什么那样表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采用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再令K=1的办法引出,超出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是不可取的;直接把公式抬出来,不说明它为什么综合概括了实验规律,就急急忙忙用公式去解题的办法,给学生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留下悬案,也是不妥当的。本教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实验规律出发,引出定律内容,再把定律的结论与实验的结论对比理解,说明定律既概括了实验的结果,又比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在引出公式后,由公式导出两个实验的结论,说明公式也的确是实验结论的概括。这样,学生对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就有了切实的理解。对课文开头提出的欧姆定律是“实验结果综合起来”的才会有真切的体会。这样做的前提是在本章第一节的教学中,先通过实例运用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数学学习中已较熟悉的比例知识导出本教案中的(1)(2)两式,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和课时实际,不

难做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数学表达物理规律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特点。上述设计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

2。本课题的另一重点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题的能力。“掌握欧姆定律”的教学要求是本章以至电学学完后的最终要求。这节课只应是既简单又基础的应用。由于学生已经较长时间没有涉及到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在这一节课对解题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教案中采取学生先阅读课文例题,再一起概括小结解题思路方法;在本课小结中再次强调,对学生提出要求等措施来实现。

3。由于采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措施,这不仅有力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也减少了教师的重复板书,节约了一些教学时间,有条件加两个课堂练习题。这两个练习题的目的不仅在于强调在涉及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时,可以用比例法巧解,而且也再一次强化了欧姆定律与实验所得的规律的一致性的认识。但对U、I、R三个量同时变的问题,仅在教师阐明定律的意义时提及,在练习题中没有涉及,留待后续学习中去深化,以免加大学习的难度。

4。定律中的U、I、R是对同一导体而言,在本节课只需提醒学生注意就可以了。不必去讲不同导体的U、I、R要用下标区别的问题。待学习电阻的串联时,有了这种需要再提出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欧姆定律教案【篇9】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2、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1、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

○1根据U=E-Ir、I=可知:当R_____时,U增大,当R_____时,U减小

○2当外电路断开时,R=,I=_____,U=_____

当外电路短路时,R=0,I=_____,U=_____

2、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像

由U=E-Ir可知,U-I图像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如图

说出:

○1图线与纵轴截距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线与横轴截距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像斜率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部分电路欧姆定律UI曲线的区别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姆定律教案【篇10】

一、预习目标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二、预习内容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电动势E、外电压U外与内电压U内三者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1、电动势等于电源___________时两极间的电压

○2、用电压表接在电源两极间测得的电压U外___E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___________

○2、表达式

高一物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常用变形式U外=E-Ir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欧姆定律教案【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会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3.通过介绍欧姆定律的发现问题,了解科学家为追求真理所做的不懈的努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欧姆定律及利用欧姆定律对电路问题进行计算。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出示小黑板)请你分析表1、表2中的数据,看看可以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2.将上一问中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概括在一起,如何用简炼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间纠正概括中出现的错误,补充概括中的漏洞,得到较完整的结论。

教师复述结论,指出这一结论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二)讲授新课

(板书)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如果用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用伏;

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单位用欧;

用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单位用安。

那么,欧姆定律的公式写为:

对欧姆定律作几点说明:

(l)此定律精辟地说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流、电压和电阻,它们是三个不同的电学量,但它们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定律中两个“跟”字,反映了电流的大小由电压和电阻共同决定,“正比”“反比”则准确的说出了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教师在“跟”“正比”“反比”的字样下方用彩笔画上“ ”)。

(2)定律中所说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教师用彩笔在“导体中的”“这段导体两端的”、“这段导体的”字样下方画上“”)。

需要在字母旁加脚标时,I、U、R的脚标应一致,如

由学生读题,并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如何求解未知量,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已知:R=6.3欧 I=0.45安

求:U=?

3.家庭电路中的某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0.2安,这时灯丝的电阻是多少欧?

阅读课本三、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评析】

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案,教案不仅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完整,而且注意了教书育人。欧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很好内容,教案正体现了这一点,是值得各位老师仿效的。教案的另一个优点是注意利用和巩固前一节课,同时又为下一节课打基础。教案中的三个补充题也很好,比较联系实际。教案中的举例示范很规范,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很重要,对学生来说就更应如此了。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延伸读

欧姆定律教案精选4篇


栏目小编精选了一些跟“欧姆定律教案”相关的资料供您参考,以下意见仅供参考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一份成功的教案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欧姆定律教案(篇1)

[设计意图]

欧姆定律是研究电路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是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课标对欧姆定律这部分的要求是:理解欧姆定律,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发现,中考中对学生的两个方面的能力考察明显增加。一个是对电路图的识别,这个也是学生在初三涉及电学知识时候感到最头疼的地方,教师要在平时的电学题目分析过程中慢慢的引导学生去正确的分析电路,所以在复习欧姆定律时候也不要忽视这一点;二是对欧姆定律的计算方面有所加强,并且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题目,针对这一点,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各种类型的题目,了解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复习目标]

1、电路中的电流、导体两端的电压或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判断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或通过导体中的电流改变时,导体电阻是否变化。

2、应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如:

⑴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大小

⑵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出的串联分压,并联分流来求电路中的比值大小问题;

⑶分析当电路组成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或计算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计算在不损坏电表的情况下,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等。

3、实验能力:

⑴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得出结论;

⑵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会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器材等;

⑶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生电路故障的原因;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利用欧姆定律的简单的计算;

3、欧姆定律的应用,包括伏安法测电阻;串、并联的分压分流问题;动态电路的取值问题;电路故障的原因问题。

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具和学具]ppt课件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复习前对本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在课前务必要将课本精读一遍。并且要完成课前复习提纲。

欧姆定律教案(篇2)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二、预习内容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电动势E、外电压U外与内电压U内三者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1、电动势等于电源___________时两极间的电压

○2、用电压表接在电源两极间测得的电压U外___E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___________

○2、表达式

○3常用变形式U外=E-Ir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2、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1、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

○1根据U=E-Ir、I=可知:当R_____时,U增大,当R_____时,U减小

○2当外电路断开时,R=∞,I=_____,U=_____

当外电路短路时,R=0,I=_____,U=_____

2、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像

由U=E-Ir可知,U-I图像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如图

说出:

○1图线与纵轴截距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线与横轴截距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像斜率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部分电路欧姆定律U—I曲线的区别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在图1中R1=14Ω,R2=9Ω.当开关处于位置1时,电流表读数I1=0.2A;当开关处于位置2时,电流表读数I2=0.3A.求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

例2、如图2所示,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C向B方向移动时,电路中各电表示数如何变化?(电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不计)

例3、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店员电动势为6V,当开关S接通后,灯泡L1和灯泡L2都不亮,用电压表测得各部分电压是Uab=6V,Uad=0,Ucd=6V,由此可断定()

A、L1和L2的灯丝都烧断了

B、L1的灯丝都烧断了

C、L2的灯丝都烧断了

D、变阻器R断路

[例4]四节干电池,每节电动势为1.5V,内阻为0.5Ω,用这四节干电池组成串联电池组对电阻R=18Ω的用电器供电,试计算:

(1)用电器上得到的电压和电功率;

(2)电池组的内电压和在内电阻上损失的热功率.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一个电源接8Ω电阻时,通过电源的电流为0.15A,接13Ω电阻时,通过电源的电流为0.10V,求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电源的电动势为4.5V,为电阻为4.0Ω时,路端电压为4.0V。如果在外电路并联一个6.0Ω的电阻,路端电压是多大?如果6.0Ω的电阻串联在外电路中,路端电压又是多大?

3、现有电动势1.5V,内阻1.0Ω的电池多节,准备用一定数量的这种电池串联起来对一个“6.0V,0.6Ω”的用电器供电,以保证用电器在额定状态下工作。问:最少要用几节这种电池?电路中还需要一个定值电阻做分压用,请计算这个电阻的规格。

4、关于电源的电动势,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电源的电动势就是接在电源两极间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

B、同一电源接入不同电路,电动势就会发生变化

C、电源的电动势时表示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D、在闭合电路中,党外电阻变大时,路端电压变大,电源的电动势也变大

5、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恒定不变,电灯L恰能正常发光,如果变阻器的滑片向b端滑动,则()

A、电灯L更亮,安培表的示数减小

B、电灯L更亮,安培表的示数减大

C、电灯L更暗,安培表的示数减小

D、电灯L更暗,安培表的示数减大

6、如图8所示为两个不同闭合电路中两个不同电源的图像,则下属说法中不正确的示()

A、电动势E1=E2,发生短路时的电流I1>I2

B、电动势E1=E2,内阻r1>r2

C、电动势E1=E2,内阻r1>r2

D、当电源的工作电流变化相同时,电源2的路端电压变化较大

7、一个电源分别接上8Ω和2Ω的电阻时,两电阻消耗的电功率相等,则电源的内阻为()

A、1ΩB、2ΩC、4ΩD、8Ω

8、在如图9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3.0V,内电阻r=1.0Ω;电阻R1=10Ω,R2=10Ω,R3=35Ω,电容器的电容C=100uF,电容器原来不带电。求接通电键K后流过R4的总电荷量。

9、如图10所示电路中,R1=R2=R3,S断开时,伏特表示数为16V,S闭合时,示数为10V,若伏特表可视为理想的,求:

(1)、电源电动势的内阻各位多大?

(2)、闭合S前R1消耗的功率分别多大?

(3)、如箭电源改为图乙所示电路,其他条件不变,则断开和闭合S时伏特表的示数分别为多大?

10、如图11所示,电灯L标有“4V,1W”,滑动变阻器总电阻为50Ω。当滑片滑至某位置时,L恰好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5A。由于外电路发生故障,电灯L突然熄灭,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变为0.5A,电压表的示数为10V。若导线完好,电路中各出接触良好。试问:

(1)、发生故障的是短路还是断路,发生在何处?

(2)、发生故障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大?

(3)、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为多大?

能力训练

1、E=1.5Vr=2Ω2、U1=3.84VU2=4V

3、5节R=14Ω4.C5.A6.B7.C

8.Q=2.0×10-4C

9.(1)E=20Vr=5Ω(2)P1=6.4WP2=2.5W

(3)U断=8VU闭=5V

10.(1)断路L处(2)20Ω(3)12.5V5Ω

欧姆定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单纯举例、记忆类的知识点:欧姆定律内容;UI图像电阻的串并联

2.作图: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限于两个用电器(包括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可以外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要求会运用4个接线柱;节点用加粗黑点表示;开关为单刀单掷

3.计算类的知识点;欧姆定律公式:I=UR及其变形式的应用

4.实验、探究类的知识点;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不讨论内外接)

5.情感类:感受科学家(欧姆)之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进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欧姆定律过程

2.会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

3.会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的的欧姆定律的计算

4.熟悉电路的简化画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实验:及伏安法测电阻实验;

作图: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计算:欧姆定律公式:I=UR及其变形式。

难点

欧姆定律的探究;简化电路图。

教学准备

指导书、听写卷、检测卷

教学过程

一、双基听写(另案)

二、整(P67——知识梳理):全班一起梳理本章知识点(亦可通过实物投影)

重点强调:内容

欧姆定律

1、划考基要点(强调“同一性原则”)。

2、回忆探究欧姆定律的全过程。

3、根据P69实验数据和图像练习归纳结论。

4、做P70巩固练习5。

反馈练习:P70巩固练习3分2: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

(1)划考基要点(实验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实验电路图及实物图)

(2)强调开关状态滑变位置及其缘由

反馈练习:P73——1分3:串并联电路计算

划考基要点1:串联电路电阻特点;并联电路电阻特点

欧姆定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的定义

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

教师强调

(1)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巩固练习

练习1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精选(5篇)


为了使您更加满意我们特别编辑了“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非常有用请把它收藏下来留作记录!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篇1

一、预习目标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二、预习内容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外电压U外与内电压U内三者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1、电动势等于电源___________时两极间的电压

○2、用电压表接在电源两极间测得的电压U外___E

2、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___________

○2、表达式

○3常用变形式U外=E-Ir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 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2、 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 、学习过程

一、 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 系

1、 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

○I = 可知:当R_____时,U增大,当R_____时,U减小

○2当外电路断开时,R=∞,I=_____,U=_____

当外电路短路时,R=0,I=_____,U=_____

2、 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像

由U=E-Ir可知,U-I图像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如图

说出:

○1图线与纵轴截距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线与横轴截距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像斜率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部分电路欧姆定律U—I曲线的区别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在图1中R1=14Ω,R2=9Ω.当开关处于位置1时,电流表读数I1=0.2A;当开关处于位置2时,电流表读数I2=0.3A.求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

A、 L1和L2的灯丝都烧断了

B、 L1的灯丝都烧断了

C、 L2的灯丝都烧断了

D、 变阻器R断路

(三)当堂检测

A、 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 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C、 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D、 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A、电源的电动势就是接在电源两极间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

B、同一电源接入不同电路, 电动势就会发生变化

C、电源的电动势时表示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D、在闭合电路中,党外电阻变大时,路端电压变大 ,电源的电动势也变大

A、电灯L更亮,安培表的示数减小

B、电灯L更亮,安培表的示数减大

C、电灯L更暗,安培表的示数减小

D、电灯L更暗,安培表的示数减大

A、电动势E1=E2,发生短路时的电流I1>I2

B、电动势E1=E2,内阻r1>r2

C、电动势E1=E2,内阻r1>r2

D、当电源的工作电流变化相同时,电源2的路 端电压变化较大

5、一个电源分别接上8Ω和2Ω的电阻时,两电阻消耗的电功率相等,则电源的内阻为( )

A、8Ω

6、在如图9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3.0V,内电阻r=1.0Ω;电阻R1=10Ω,R2=10Ω,R3=35Ω,电容器的电容C=100uF,电容器原来不带电。求接通电键K后流过R 4的总电荷量。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

2、掌握电流强度的概念,并能处理简单问题。

3、巩固掌握,理解电阻概念。

4、理解电阻伏安特性曲线,并能运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电流强度的概念、是教学重点。

2、电流强度概念、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学生直流电源(稳压),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待测电阻。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电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促使电荷移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如:静电场中的导体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之前,其中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也有电荷定向移动.由于电流与我们生活很密切,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它,这节课我们将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电流作进一步了解。

(二)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人们对电路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也如对其他科技知识的认识与研究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过程.18世纪末,意大利著名医生伽伐尼受偶然发现的启迪,经进一步研究后,已能利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与青蛙腿相接触而引起肌肉痉挛,于是伽伐尼电池诞生了.但他对此并不理解,认为这是青蛙体内产生了“动物电”.伽伐尼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伏打于1792年将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中,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后来,他利用几个容器盛了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

1、电流

(1)什么是电流?

大量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形成的条件:例如:

静电场中导体达到静电平衡之前有电荷定向移动;

电容器充放电,用导体与电源两极相接。

①导体,有自由移动电荷,可以定向移动.同时导体也提供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路”.导体包括金属、电解液等,自由电荷有电子、离子等。

②导体内有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电场,或者说导体两端有电势差,从而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

③持续电流形成条件:要形成持续电流,导体中场强不能为零,要保持下去,导体两端保持电势差(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使导体中有持续电流。

导体中电流有强有弱,用一个物理量描述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从而描述电流的强弱。

(3)电流强度

①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这样可以通过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来描述电流强弱,这个比值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毫安表示。

②表达式:

③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④性质:电流强度是标量.初中学过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电流是有方向的。(有方向的量不一定是矢量,是否矢量关键看满不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⑤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正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高电势向低电势运动,所以电流是有高电势向低电势流动,在电源外部,是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4)电流分类:

按方向分成两大类:直流电和交流电。

直流电:方向不变,如果直流电大小不变,就称为恒定电流,这是高中阶段电流知识的重点。

交流电:方向随时间变化。

前面讨论了电流,尤其是持续电流的形成,要求导体两端有电势差,即电压.电流强度与电压究竟有什么关系?这可利用实验来研究。

演示

先给学生介绍实验电路图,教师按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并请学生观察电表的正负接线柱,要求学生注意,正负接线柱的接法, 为待测电阻(定值电阻)。

演示

闭合S后,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观察电表的变化,说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都随导体的电阻有关。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由实验得到电压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呢?

分析:用控制变量法,先保证其中的一个量保持不变,让其余两个量之间相关,然后结合起来分析。

保证电阻不变,调节电压,记下触头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电压表测得的是导体R两端电压,电流表测得的是通过导体 的电流,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注意:这一方法可以类比数学中函数图象,用描点法来研究,启发学生思考物理与数学的联系。

把所得数据描绘在 直角坐标系中,确定 和 之间的函数关系。

分析:这些点所在的曲线包不包括原点?包括,因为当 时,这些点所在曲线是一条什么曲线?过原点的斜直线。

把 换成与之不同的 ,重复前面步骤,可得另一条不同的但过原点的斜直线。

结论:给定导体,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或者对不同导体,图象斜率是不同.相同电压下,两导体电流分别为,导体2对电流阻碍作用比导体1大,的倒数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若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称为电阻。

2、电阻

(1)定义: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做这段导体的电阻。

(2)定义式:

说明:①对于给定导体, 一定,不存在 与 成正比,与 成反比的关系。

②这个式子(定义)给出了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

(3)单位:电压单位用伏特(V),电流单位用安培(A),电阻单位用欧姆,符号Ω,且lΩ=1V/A

常用单位:1kΩ=1000Ω;1MΩ= Ω

3、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早用实验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最后得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内容:导体中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 注意:

(1)式子中的三个量 必须对应着同一个研究对象。

(2)大量实验表明,适用于纯电阻电路(金属、电解液等)。

(三)小结

1、不要认为在任何导体中,电流都与电压成正比,对于非纯电阻电来讲则不然。

2、仅仅是带内阻的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电阻的大小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

##结束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闭和电路欧姆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

一、教材分析

,再让学生获得操作体验。先了解《闭和电路欧姆定律》一课的教学目标。

2、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能够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理解 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掌握电源断路和短路两种特殊情况下的特点。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熟练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知道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化。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通过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定律进行有关讨论。 教学难点: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演示实验、讨论、讲解法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的构想

用电器 连成闭合电路,电路中才有电流。那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源提供的电能是如何在闭合电路中分配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写出在t时间内,外电路中消耗的电能E外的表达式?(E外=I((

结论: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适用的条件就是外电路是纯电阻电路。

演示实验:探讨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投影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外电路的电阻,观察路端电压怎样随电流(或外电阻)而改变。总结实验结论: 当外电阻增大时,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当外电阻减小时,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就某个电源来说,电动势E和内阻r是一定的。当R增大时,由 得,I减小,由U=E-Ir,路端电压增大。反之,当R减小时,由 得,I增大,由U=E-Ir,路端电压减小。

提问提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例题。关于“思考与讨论”栏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路端电压和电流的数学表达式来画U-I图线,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线并结合演示实验现象来讨论,结合短路、断路来讨论U-I图线的截距、斜率等的`物理义。

点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①、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电动势等于闭合电路内、外电阻上的电势降落U内和U外之和,即E=U内+U外。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③、路端电压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减小。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式为U=E-Ir,其U—I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3

四、板书设计:

1、电源电动势E=U内+U外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

3、路端电压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减小

4、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式为U=E-Ir,其U—I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篇4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答辩及解析

一、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路的功率如何计算?

【参考答案】

电源的总功率为P总=IE(只适用于外电路为纯电阻的电路),电源内阻消耗的功率为P内=I2r,电源的输出功率为P出=IU外(只适用于外电路为纯电阻的电路),电源输出的最大功率Pmax=E2/4r(r为电源内阻)。

二、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是什么,谈一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电动势是对电源而言的,它描述移送单位电量时非静电力做功的多少,即移送1库电量时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多少。电压是对某一段电路而言的,它描述在这段电路中移送单位电量时电场力做功的多少,即移送1C电量时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多少。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物理量,万勿混淆,顺便指出,从能量转化观点来说,电势差、电压、电压降、电压损失等,都表示电场力移送单位电量时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多少,只不过是几种形式不同的说法而已,习惯上在静电学中常用电势差的说法;在电路问题中常用电压的说法;在串联分压电路中,常把分压电阻上的电压叫做电压降;在远距离输电问题中,输电导线上的电压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常叫做电压损失。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什么?

【参考答案】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很多。首先,最直接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多样化,极大地扩展知识面,让孩子们见到更多生活中见不到的东西,让学生能够感受事物的美妙,见识到更多有趣的人和事、物。其次,多媒体能够让整个教学更加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篇5

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1825年5月欧姆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是有关伽伐尼电路的论文,但其中的公式是错误的。1826年4月欧姆改正了这个错误,得出有名的欧姆定律。

《探究欧姆定律》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灵活应用

【学情分析】

1.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欧姆定律的内容

2.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1)分压式电路的设计与连接

①不看实验条件,直接设计成限流式电路;

②开关闭合前滑片P的位置随意。

(2)实验数据处理

①绘制U-I图象时,坐标轴上一格习惯取1V或 1A为一个标度;

②当U-I图线为曲线时,图线上某一点电阻值的计算方法与该点切线的斜率相混淆。

3.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的方法。

(2)理解电阻的定义,理解欧姆定律。

(3)完成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利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用分压式电路探究导体电压和电流关系的过程。

(2)能根据实验数据正确绘制U-I图象,正确分析图象中所隐含的信息。

2.教学难点

(1)分压式电路的连接及优缺点。

(2)对U-I图像中各类信息的判断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

电键、导线、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

2.加强U-I图象绘制与信息判断,为后面的图表绘制继续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欧姆定律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我们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欧姆定律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欧姆定律

教师:既然在导体的两端加上电压,导体中才有电流,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投影教材图2.3-1(如图所示)

教师:请一位同学简述如何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来研究导体A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学生:合上电键S,改变滑动变阻器上滑片P的位置,使导体两端的电压分别为8.0 V,记下不同电压下电流表的读数,然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教师:选出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读取实验数据。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换用另一导体B,重复实验。

教师:同学们如何分析在这次实验中得到的数据?

学生:用图象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电压U,用横轴表示电流I,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相应的`点。根据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作U-I图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

学生:作图,如图所示。

教师:这种描点作图的方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同学们一定要掌握。

分析图象,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对于同一导体,U-I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电压和电流的比值等于一个常数。

这个比值可以写成:R=

对于不同的导体,这个比值不同,说明这个比值只与导体自身的性质有关。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的属性。

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概念:电压和电流的比值R=,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

教师:将上式变形得I=

上式表明:I是U和R的函数,即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我们初中学过的欧姆定律。

教师:介绍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讨论:根据欧姆定律I=得R=,有人说导体的电阻R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这种说法不对,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所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中的电流没有关系。

教师:电阻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 Ω。

常用的电阻单位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1 kΩ=103 Ω;1 MΩ=106 Ω

教师:1 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如果在某段导体的两端加上1 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 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 Ω。所以1 Ω=1 V/A

教师:要注意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液。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纯电阻电路不适用。

[投影]例题

例:某电阻两端电压为16 V,在30 s内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量为48 C,此电阻为多大?30 s内有多少个电子通过它的横截面?

解析:由题意知U=16 V,t=30 s,q=48 C,

电阻中的电流I= =1.6 A

据欧姆定律I=得,R= =10 Ω

n= =3.0×1020个

故此电阻为10Ω,30 s内有3.0×1020个电子通过它的横截面。

[说明]使用欧姆定律计算时,要注意I、U、R的同一性(对同一个导体)。

2.导体的伏安特性

教师:用纵轴表示电流I,用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的I—U图线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所示,是金属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学生讨论:在I—U曲线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总结:在I—U图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导体电阻的倒数。即k=。图线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小。

教师: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叫线性元件。

实验:

(1)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告诉学生我们会亲自去做实验)

(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连成如左下图所示的电路,改变电压和电流,画出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右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图线不是直线。

教师: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

(三)课堂练习

R2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

(1)这两电阻的大小之比R1∶R2为_______

A.1∶3 B.3∶1 C.1∶ D. ∶1

(2)当这两个电阻上分别加上相同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之比为_______

A.1∶3 B.3∶1 C.1∶ D. ∶1

解析:(1)由欧姆定律I=可知,在I—U图线中,图线的斜率k= =,即电阻的大小等于伏安特性曲线斜率的倒数。

R1∶R2=tan30°∶tan60°=1∶3。所以A选项正确。

(R2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I1∶I2=R2∶R1=3∶1,故B选项正确

2.若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3/5时,导体中的电流减小了0.4 A.如果所加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多大?

解:由 得 A

又 ,所以 A

说明:(简捷。物理意义更鲜明。

(I无关,因而 ,用此式讨论问题更简单明了。

(四)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10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10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

一、说教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

(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

学们的反应快不快。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知道加法交换律只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其余的不变。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提问:如果老师想突出强调先算跳绳的人数,可以怎么做?

生:添上小括号

教师给28+17加上小括号。

提问:还是这个式子28+17+23,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学生同桌交流,指名说说。

教师添上括号:28+(17+23)。

提问: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学符号相同,得数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可以写成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指名学生口答。

归纳加法结合律:

提问: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写一写)教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考考你:运用加法结合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5+36)+64=45+(□+□)

560+(140+70)=(560+□)+□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巩固应用,扩展提高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棒!那现在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呀。我们的闯关开始啦!

1、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2、第二关:大显身手

在途中,小熊遇到了麻烦,它想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可是它必须答对问题,才能拿到苹果,你能帮助它吗?

相加等于100?

3、第三关:勇夺第一,想想做做4

38+76+2438+(76+24)

全班男生完成第1题,女生完成第2题。

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观察(88+45)+1245+(88+12),哪题运算简便。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7册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用字母表示的一般规律,熟练掌握简便运算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加法交换律

1、课间操时间,大家都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大家说说你在操场上喜欢玩什么?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示:今天主要研究加法运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 17+28=45)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它们的结果呢?(两个加数相同,都是28和17,加数的位置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指出: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两个数相加,尽管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和不变,所以可以用加号连接.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3、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两个数相加时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象这样的算式还有多少?也就是说任何两个加数相加都存在这样的规律.你们能结合上节课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新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板书:a+b=b+a。

4、教师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二.组织练习

完成练习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28+(17+23)(28+23)+17=68(人)28+(23+17)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4、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合适的符号吗?(30+10)+50Ο30+(10+50)(27+23)+47Ο27+(23+47)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再交流,教师: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渗透简便运算。计算比赛:两位同学上前比赛,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看谁速度快!

甲同学计算45+(88+12),乙同学计算(45+88)+12,30秒时间到!停笔!我宣布,甲同学快!乙同学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不公平!尤其是乙同学!甲同学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乙同学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75+25)+48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

9、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58+36+22+64= 357+288+143= 248+192+352= 129+235+171+165=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与思考题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课始从学校参加吴中区小学生运动会话题作为课堂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字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1)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2)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练习

(1)填空、(2)判断、(3)验算

(设计意图:新课刚结束就配以填空、判断、验算多种形式的联系,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以上面4、练习题为内容,让学生提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非常自然,

(1)学生一起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

(2)交流学生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

(3)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相等,为学生接下来题目,探究打下基础。

(2)教师写出左边算式,让学生写出右边算式(与左边相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3)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揭示加法结合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正直组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基础训练,分三个层次

(1)想想做做1:运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法进行练习,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体会在每个等式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拓展练习,分二个层次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通过用图形式字母表示数来巩固加法运算定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使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五、教法、学法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撷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P28页例1,P30页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甲数+乙数=( )+( ) 偶数+( )=奇数+( )

2、连线

56+68 50+B

B+50 68+56

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达标训练

1、填空题。

(1)360+482=( )+ 360 128+275=125+( )

(2)( )+ 78 =78 +149 133+( )=125+133

2、连线。

38+175 47+B

B+47 175+3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89+91+11 268+147+32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四、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84 + C = B + 84

(2)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简便计算。

81+78+19 679+132+121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30页习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56+40 =96(千米)

a+b = b+a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5)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流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流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流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流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流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联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流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流律。

6、加法交流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流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个数的(),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得的数叫做()。

②86+124=()+86()+25=25+a

③两个数相加,交流它们的位置,它们的()不变。

④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律。

⑤一个数加上(),是原数。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任意两个数的和,必定比这两个数大。()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流律?

430+270=280+420()28+a=a+28

570+250=250+570()40+30+10=40+10+30()

③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流律写成:a+b=a+c。()

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流律?(加法验算)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流律的含义。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附板书: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流律

例1(略)7+0=70+7=70+0=0

(画示意图)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137+357=357+137

加数加数和18+17㈡17+18

答:(略)两个数相加,交流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流律。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a+b=b+a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6)

一、复习。

口算

13脳3095梅19360梅60420梅3

11脳4092梅4690梅1890-15

指名回答。

二、新课。

1、出示P56的图。

四(1)班的体育活动课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如果让你选择,你选择参加哪种活动?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出示: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第一个问题。

(1)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板书:28+17=45(人)17+28=45(人)

提问: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结果怎么样?

28+17和17+28有怎样的关系?

板书:28+17=17+28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把28和17交换位置相加,和怎样?

根据这些特点,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同桌讨论)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等式。

观察一下,同学们说说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得到:加数不变,加数的位置变了,和不变。

(2)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一发现吗?

(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展示学生的表示方法。

学生(1):△+○=○+△

学生(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学生(3):a+b=b+c

师: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追问:a+b=b+a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3、出示第二个问题。

(1)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学生回答,师板书:

(28+17)+23

提问:这种算法你是怎样想的?

28+(17+23)

提问:这种算法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关系?

得到:(28+17)+23=28+(17+23)

出示P57的题组。

提问:你能看出每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地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得到:加数相同。

(2)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回答练习结果,老师在○里板书等号。

提问:在这几组算式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上面的例子里,你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发现表示出来,同桌交流。

指名口答(请三名学回答)。

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

(a+b)+c=a+(b+c)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追问:(a+b)+c=a+(b+c)表示的是什么律?

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这里的a、b、c表示任意三个数,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补充说明:在连加运算中,只要改变运算顺序,就是运用加法结合律。

4、小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指出: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所以我们刚才学习的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2)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

(3)指出:在连加运算中,只要交换加数位置,不改变运算顺序,运用加法交换律;只要改变运算顺序,就是运用加法结合律;如果既改变加数位置,又改变运算顺序,那么既运用加法交换律,又运用加法结合律。

三、想想做做。

1、P58第1题。

让学生说说这些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注意提醒的是第四个等式,先交换48和25的位置,在应用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既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2、P58第2题。

先让学生填一填,再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3、P58第4题。

先算一算,再比较。

4、P58第5题。

让学生连一连。

四、布置作业。

P58第3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a+b=b+c

(a+b)+c=a+(b+c)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7)

教学内容:p.56~5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书上的情境图,师:四年级的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说一说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可能有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答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列式计算,写在自备本上。

做完后交流,老师依次随学生回答写出两个算式:

28+17=45(人)17+28=45(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是一样的,但加数的位置不同,和相等)

指出:这两个算式因为得数一样,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改写成28+17=17+28

2、继续回答刚才的第2个问题:

请你列式解答。再交流。同样可以得到:17+23=23+17

3、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出几个吗?老师巡视,注意各种写法,在交流的时候有序呈现

4、随学生回答板书,可能有的情况: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依次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重点要说清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没变)

问: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呢?(a+b=b+a)为什么?(更为简便)

指出:两个数加的时候,可以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这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要来研究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运算律

运算律有多种,这种加法中的运算律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

5、运用加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呢?

其实我们以前做加法验算的时候就用到了它。

出示题目:357+218

说说你竖式怎么写?验算的竖式呢?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第3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请不同的解答的同学说一说。依次板书。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式,说说每一个综合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出现前面部分加括号的,指出:为了强调先算这一步,我们有时也会给它加上括号。)

2、比较这些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因为得数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连接

板书成:(28+17)+23=28+(17+23)

3、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36○36+(18+36)

4、看板书,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告诉我们什么?(三个数相加,位置不变,但括号的位置不同也就是加的顺序不同,但和是一样的)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几个吗?写写看。

选择交流,解释:(a+b)c=a+(b+c)

问:a、b、c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这也是加法中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谁知道它的名字呢?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称呼它么?

板书:加法结合律

5、观察(28+17)+23=28+(17+23),请你猜一猜,加法结合律会有什么用呢?

(后面的先加,正好得到的是一个整十数,这样就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指出: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这在下一节课中将会有重点的介绍。

四、巩固应用:

1、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其中最后一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它先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交换了48和25的位置,再是用了加法结合律。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学生填写完之后,要让他们说说是应用了加法的什么律?

观察下面两个算式,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结合律,两边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请你观察一下,你更喜欢算哪题?算一算

看来熟练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十整百整千,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3、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连一连

学生连完后,指名交流经验

4、补充:4+3+8+2+6+1+7

这个算式你会怎么加?想一想,这里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指出:较多的数一起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综合运用了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全课总结:我们今天学的这两个运算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么?(和都没变)

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交换律是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结合律是三个加数不交换位置,但运算的顺序改变了,和不变。)

五、布置作业:

p.58第3题

教后反思:

在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我充分考虑到了新旧教材目标定位的不同。从课堂的引入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体育要闻十运会金牌数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

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前思考:

运算律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作用有二,其一是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其二是运用运算律进行乘法和加法的验算,在之前的计算过程中其实学生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规律的发现是依靠学生观察自己列出的加法算式,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讨论得到,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概括,也许概括的话不是十分的简练,只要意思对就行了。而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学生应该能准确表示。

规律的验证可让学生自己举例进行,从大量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解运算律。

课堂上,要告诉学生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很多时候,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是同时进行的,而交换律一步常常不必单独列出。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理解,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观察,立刻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就是在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该运算律的时候有些词不达意,但用字母或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非常快,与之前估计的一致。

在一个混合运算中常常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就算,这时学生似乎有些迷茫。课后还需继续强调。

课后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就如周老师所说的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学生通过算式的观察,能够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懂得语言进行表术,而且各种不同的说法,能够汇聚成同一个定律,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也练得不错。

在一个三个数连加中,即用到了加法的交换律有用到了加法的结合律,很多同学只能看出一个规律,大多不能看出两个规律在同时运用,事实上这两个规律往往是同时运用的较多。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8)

设计理念: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进行数学探索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从情境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2.创设问题情景。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并给它命名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4.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五、在应用中深化规律

1.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300+600=()+()()+55=55+420 ()+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

(责任编辑付淑霞)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9、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28+17)+23=68(人)28+(17+23)(28+23)+1728+(23+17)(23+17)+2823+(17+28)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28+(17+23)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5、电脑出示: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45+(25+13)(36+18)+2236+(18+2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36+18)+22=36+(18+22)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板书:(a+b)+c=a+(b+c)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28+17=45(人)17+28=45(人)

加法结合律

(28+17)+2328+(17+23)28+17=17+28=45+23=28+40=68(人)=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a+b=b+a(a+b)+c=a+(b+c)

楞次定律教案五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学习的重要实践,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来看看编辑准备的这篇关于“楞次定律教案”的内容,感恩光临希望我们的资源对您有帮助!

楞次定律教案(篇1)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探究物理规律。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和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在高考试题中常以综合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学生已从第二节课的学习中掌握了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学生通过电场、电流、磁场部分的学习,已经认识到了电流也能产生磁场,并能熟练利用安培定则来判定通电线圈和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但是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仍存在几个难点: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易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影响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

(二)能力层面

学生已从第二节课的学习中掌握了实验的思路及操作方法,具备了实验探究能力,此时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时机已成熟。但楞次定律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而高中二年级的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并不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也常常表现出相当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以,本节课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探究,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所遵守的一般规则。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二)科学探究

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总结规律,对规律的验证几个步骤。旨在带领学生重演科学发展之路,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感知物理科学探究过程的美妙性。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理解能力等是这节课能力培养的重点。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认识到物理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一项创造性工作,物理研究是一种对自然现象进行抽象和创造性的工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教学难点

1、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

2、定律内容表述中阻碍二字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选择

(一)教法介绍

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本课采用物理实验,巧设物理情景激发动机,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探索实验和老师的情景演示强化动机,让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再通过物理游戏保持动机,让学生体会收获与成功的喜悦,并把这种情感带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对来源于观察实验的知识运用归纳法进行加工整理,得出一般性的物理规律是本课的突出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再一次领略到物理知识的逻辑性和严整性,从而发现物理世界的“美”。

六、教学程序设计

科学探究部分

1、实验引入,提出问题;2、提出猜想假设;3、设计实验;实验准备;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6、总结规律。

楞次定律教案(篇2)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该怎么写呢?怎么处理好教学中遇到问题,并且反思自己的不足呢?下面是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回顾旧知识→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节课,我尝试的探究课强调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具体到探究课的设计,我在强调“过程性”的前提下总体上把握好了这样几个环节。

1、激发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构建情景,引出问题,用复习已有的知识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事件引出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冲动:“我想要学习。”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我让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寻求规律。强调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创新,让学生“参与”,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去了解、学习许多新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这一来,教师做起来就难多了。但是再难,也要给学生这个机会。今天我们教师确应具有转换自身角色的紧迫感。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交流,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全面发展。

3、促使学生用心体验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努力运用假设猜测、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获取知识,更去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这种体验的'不断沉积,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他们一种能力——学力。当然,仅仅强调第二环节中的参与,一堂课或许也会非常热闹,但热闹的下面却可能会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我想说:参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才是探究课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当然,在这里还要再次强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参与体验中,将学生动手实验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实验结果可信,媒体演示直观,让学生能够更

热情地参与,同时更真切地体验,以此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之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4、激励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不断探索

我还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一种发现新问题的习惯。学生时时获取,又不断有所发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大概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循环状态吧?

当然在这节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创设情境问题上,要放在能激发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上;在知识模块的时间安排上还要更合理些;在课堂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去摸索。而且我觉得在探究过程中,关键还在于体现其“重过程”的核心要求。还要应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大胆地放开,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总之,我觉得探究课中的环节,环环相扣,互为依存。同时各环节又都有其追寻的目标,有新意;学生参与讲究“全”: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更要让每一位学生全方位的参与;用心体验强调“细”:要慢,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要引导学生仔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同样重要;获取规律后力求“变”:既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更要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这四个字“新、全、细、变”或许就是探究课众多模式当中的一种了。

楞次定律教案(篇3)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按下图将磁铁从线圈中插入和拔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

①为什么在线圈内有电流?

②插入和拔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③怎样才能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

(二)进行新课

1、楞次定律

教师:让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实验。(利用CAI课件,屏幕上打出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律。

[实验步骤]

(1)按右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记录下G中流入电流方向与电流表G中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如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右偏还是向左偏?)

(2)记下线圈绕向,将线圈和灵敏电流计构成通路。

(3)把条形磁铁N极(或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并从线圈中拔出,每次记下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方向,然后根据步骤(1)结论,判定出感应电流方向,从而可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根据实验结果,填表:

磁铁运动情况N极下插N极上拔S极下插S极上拔磁铁产生磁场方向线圈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教师:N极向下插入线圈中,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

教师:再把该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时,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

教师: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情况怎样呢?

教师:再把S极从线圈中拔出时,情况如何?

教师:通过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说法都正确。物理学家楞次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在1834年提出了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这就是楞次定律。投影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投影]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师生共同活动: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

(1)“阻碍”并不是“阻止”,一字之差,相去甚远。要知道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仍要发生变化,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变化而已。

(2)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具有普遍意义。

教师:楞次定律符合能量守恒。从上面的实验可以发现: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要消耗能量,在磁体靠近(或远离)线圈过程中,都要克服电磁力做功,克服电磁力做功的过程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楞次定律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电磁感应中,矛盾双方即条形磁铁的磁场(B原)和感应电流的磁场(B感),两者都处于同一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形成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矛盾,在回路中对立统一,正是“阻碍”的形成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

2、楞次定律的应用

教师:[投影]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

(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

(2)明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下面让我们通过对例题的分析,熟悉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同时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楞次定律教案(篇4)

要点: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课堂设计: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从实验当中发现现象,总结出规律,这对理解愣次定律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先搞清楚从电流表中指针的偏转来判断电路中电流的流向以及螺线管的绕向就显得比较重要,实验之前先讲清。再者原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电流又要产生磁场对学生来说不能联系,需要先强调。而后根据实验进行。

解决难点:感应电流关键搞清“阻碍”,以实验来让学生自己总结,

学生现状:知道磁通量的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知道电流能够产生磁场,但不知道这之间的联系。

课堂教具: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表达式。

2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产生与磁通量变化量有关、感应电流的大小也与磁通量的变化量有关,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量是否也有关?

实验准备:明确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

实验:用条形磁铁的.N、S极插入线圈,或从线圈中拨出。

实验要求:要求观察四种情况下,电流表指针的摆动方向(把握电流的流向),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变化量情况(增减)。

学生观察上表,总结归纳,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归纳情况。

原磁通量增加时,引起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条形磁铁磁场的方向相反,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增加;原磁通量减小时,引起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同,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减少。

【板书】愣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阻碍”并非“阻止”

总之:从磁通量的变化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磁通量的变化;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相对运动。

分析思考与讨论总结: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如果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螺线管的上端,螺线管中用楞次定律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N极,这个N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律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感应电流方向与用楞次定律判断得出的方向相反,则螺线管的磁场将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这样条形磁铁的速度会愈来愈大。也就是说在电路获得电能的同时,磁铁的动能也增加了。这时,对于电路和磁铁组成的系统来说,它将找不到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电能和动能是凭空产生了,这显然与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判断感生电流方向的方法。

【板书】判断感生电流方向的方法:

①确定引起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的方向。

②判断原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③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增时两磁场方向相反,减时两磁场方向相反)

口答:(1)如果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向上,而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也向上,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减少)

(2)如果磁通量是减少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向上,那么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向上)

(3)如果两个磁场的方向相反,磁通量是增加的还是减少的?(增加)

(4)如果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向下,磁通量增加,那么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向上)总结记忆。

楞次定律并不难,理解运用记心上;先找外磁场方向,再看磁通增还减;

减时二场方向同,增时二场正相反;最后定下电流向,螺旋安培把好关。

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楞次定律教案(篇5)

楞次定律作为本章的第3节内容,与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第2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起,从感应电流的角度来认识电磁感应现象,这是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为后面深入地从感应电动势来认识电磁感应现象打下了基础。

楞次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涉及的因素多(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变化、线圈绕向、电流方向等)关系复杂;二是规律比较隐蔽,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因此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较大的难度,成为本章教学难点。课程标准要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因此,学习本课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总结规律,培养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在探究楞次定律后,通过应用楞次定律进行有关判断,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顺利突破这一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细化过程:

内容 概念体系 知识地位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的内容、含义 重要 感应电流的方向 非常重要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确定行为条件,确定行为程度。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的内容 具体 说出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准确 无前备经验 “阻碍变化”的含义 抽象 阐述 分析实验数据 准确 无前备经验 感应电流的方向 具体 判断 运用楞次定律 熟练 无前备经验

综合上述思考,得到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准确说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2)分析实验数据,准确阐述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变化”的含义。

(3)熟练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体验楞次定律实验探究的过程,提高分析论证,概括及表述的能力。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

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对楞次定律“阻碍变化”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1.已有知识与技能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场、磁场基础知识;已经知道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以及右手螺旋定则;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楞次定律”其理论的抽象性和知识的复杂性比前面知识高了一个层次.前面学习的“电场”和“磁场”只局限于从“静态场”方面考虑,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由静到动”是一个大的飞跃,学生要难理解得多。?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两者都处于同一个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它们形成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矛盾。在讲授时,如果不明确指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势必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

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能够理解“楞次定律”,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物理观念上要有所更新。

1.教法:秉承“科学探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利用“中介”研究和表述问题的方法、比较总结法等教学方式,运用观察、引导、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展开教学。

2.学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

1.教师实验:铝管两根(1米)、小圆柱形磁铁和木块、条形磁铁、电池、灵敏电流计、线圈、楞次定律演示仪等。

2.学生实验:灵敏电流计、线圈、条形磁铁、电池、导线等。

引入 演示实验:

1、永磁铁靠近、远离楞次定律演示仪的铝圆环。

2、小圆柱形磁铁和木块分别通过两根相同铝管。

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如何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导入新课。 观看实验现象,思考。带着好奇心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复习

2、演示上节课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 1 GB3 ① 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左右偏转又能说明什么?

相关推荐

  • 欧姆定律教案精选4篇 栏目小编精选了一些跟“欧姆定律教案”相关的资料供您参考,以下意见仅供参考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一份成功的教案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3-08-26 阅读全文
  •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精选(5篇) 为了使您更加满意我们特别编辑了“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非常有用请把它收藏下来留作记录!...
    2024-03-08 阅读全文
  • 欧姆定律说课稿精选9篇 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欧姆定律说课稿,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些人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作为一名老师总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修改教案。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有效率的开展课堂教育。...
    2023-03-24 阅读全文
  • 《墨菲定律》读书心得900字模板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墨菲定律》读书心得900字模板,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书中有链状效...
    2023-02-12 阅读全文
  • 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10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10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一...
    2023-06-24 阅读全文

栏目小编精选了一些跟“欧姆定律教案”相关的资料供您参考,以下意见仅供参考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一份成功的教案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3-08-26 阅读全文

为了使您更加满意我们特别编辑了“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非常有用请把它收藏下来留作记录!...

2024-03-08 阅读全文

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欧姆定律说课稿,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些人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作为一名老师总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修改教案。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有效率的开展课堂教育。...

2023-03-24 阅读全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墨菲定律》读书心得900字模板,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书中有链状效...

2023-02-12 阅读全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10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一...

2023-06-2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