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缺父母爱长大易失恋
发布时间:2022-04-02 歌颂母爱的学生作文 中班父母育儿心得范文 长大真好幼儿园说课稿当你对爱情患得患失时,当你不断要求伴侣的呵护时,会不会想到,这与童年时和母亲的关系相关呢?日前,美国研究人员调查了1500名男女后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性格、感情,乃至整个人生。
当你对爱情患得患失时,当你不断要求伴侣的呵护时,会不会想到,这与童年时和母亲的关系相关呢?日前,美国研究人员调查了1500名男女后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性格、感情,乃至整个人生。
从小缺父母爱长大易失恋
母爱影响恋爱模式YJS21.cOm
安全型爱情。拥有这类爱情模式的人占55%左右。母子关系主要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方式。而拥有安全型爱情的孩子大多有一个关心、爱护他们的母亲。儿时的安全感让孩子长大后,更懂得也更能够接受伴侣的爱,同时知道如何爱对方。
逃避型爱情。一个对爱情和婚姻表现出恐慌的人,恐怕在年幼时饱尝过被母亲冷落的滋味。孩子很小就懂得看父母的眼色了,尤其是母亲的态度。“妈妈的冷漠,会让他对异性产生排斥,成年后则出现‘不敢爱、不会爱’的现象。”
极端渴望型爱情。23岁的小曾2年内换了5个男朋友。“几乎每次都是我倒追。两个人刚在一起时我会很依赖对方,可没过多长时间,就会分手。”对此,王国荣指出,这类人的母亲童年时往往对他们照顾不够,于是他们就认为,只有“紧缠”母亲,才能获得爱。“这又叫‘情感饥渴症’,放到爱情和婚姻上,表现为不断追求完美,并极度依赖对方。”
父爱影响社会角色
如果说母爱影响孩子情感的话,那么父爱则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孩子扮演的社会角色。
在犹太国家,父亲常会对儿子说,‘我是怎样把你驮在鹰背上的。’这句话代表着最健康的父子关系。因为,在犹太人信奉的宗教中,有这样的教义: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老鹰就用枝条拨弄小鹰。小鹰就不得不在窝外盘旋,当看到小鹰要掉落到岩石上时,老鹰就会用背接住它。通过这样的故事,父亲首先告诉儿子“你可以飞”;其次暗示他“我会无时无刻保护着你”。“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大多有较强的伦理道德感,有广阔的胸怀和责任心。”
反之,在父爱缺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则可能产生反社会倾向。王国荣指出,一些犯罪的人,往往从小得不到父爱,或在父亲的“高压政策”下长大。
父母关系影响人际交往
父母关系则会影响到日后孩子的人际关系。王国荣告诉记者,孩子最初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关系。“比较完美的家庭关系应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人的关系是等距离的,亲一方或疏一方都可能让孩子长大后难以对人产生信任。
当然,这绝非决定性作用。“即便亲子关系好的家庭,保不齐孩子日后可能胡作非为;而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也照样能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对孩子喊,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你今天对孩子没耐心,就别怪他明天对你不耐烦;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就别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别人爹妈有权势;你处处苛求孩子完美,就别怪他自卑懦弱;你习惯打骂孩子,就别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别怪他不负责任。
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震惊很多人!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们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1、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
2、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您总是挑剔他。
3、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您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4、如果您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您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您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6、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捉孩子的话儿把,翻老账。
7、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您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8、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您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9、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10、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您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11、如果您的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是因为您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
12、如果您的孩子很自私,是因为您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13、如果您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为您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
14、如果您的孩子退缩、逃避,是因为遭到了您的轻视和打击。
15、如果你的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
16、如果您被孩子控制了,是因为您不敢严厉管教,总是哀求孩子。
17、如果您的孩子撒谎、骗人,是因为您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
18、如果您的孩子冷漠,攻击他人,是因为您对他的讽刺和冷眼太多。
19、如果您的孩子有暴力行为,是因为您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从孩子吃饭看父母的失败
每次带宝宝出去吃饭,别人都会看着她笑。然后有的人还互相讨论,说:“你看那小孩儿自己吃的多好!”
的确,在涵涵吃饭这件事儿上,我几乎没有操过什么心。可是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关于吃饭问题很让父母头疼。
有的小孩要拿着手机,边看边吃,这样才能安定下来。而更多的孩子需要大人追着喂,更神奇的是我亲戚家有个小孩,他奶奶不停地喂,他也不拒绝,可过一会儿就会吐出一大把到他奶奶手里。
你若非亲眼所见真的无法想象,原来小孩子的嘴巴可以临时储存那么多东西!
在小孩子吃饭这件事儿上,失败的父母各有各的缘由,但成功的理由却只有一点:那就是吃饭从来都是小孩子自己的事情!
很多人都在抱怨:“你看你家娃吃的多好,我家小孩自己就不会吃!”
小孩儿怎么就不会吃东西了?他从几个月开始处于口腔敏感期的时候,不是整天拿着东西往嘴里放吗?所以吃东西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根本不用大人帮忙,就算你一直喂,我就不相信等到七八岁他还是不会吃!
不要怕脏、乱、慢,鼓励孩子自己吃!
涵涵快一岁的时候,除了稀饭其他我都不给她喂着吃了。每次吃饭她爷爷只要看见娃洒的到处都是,就在那里说说说,全程各种唠叨!后来爸爸回来了,看见这种情形,也不支持我让宝宝吃手抓饭。
再后来过了一岁的某一天,我丢给她一把勺子,她一开始也是掉的多,吃进去的少,甚至有时舀上饭后,往嘴里放的那一刻还会把勺子翻过来!家里人又是各种唠叨!什么弄的到处都是啊,什么吃得太慢啊……
他们只看见了浪费,只看见了脏乱,却没有看见小孩子自己吃手抓饭时,触摸到食物,认识了食物,了解了它的软硬、形状,最后终于吃到嘴里的那种惊喜!
孩子用勺子时,他们只看见了浪费的比吃进去的还多,却没有看到宝宝一次次锲而不舍地努力,自己摸索中学习的快感,终于熟练用勺子后的成就感!
我至今记得涵涵第一次用筷子吃饺子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得意!
所以,如果你能忍受得了脏乱慢,那就鼓励孩子自己吃,哪怕是从手抓饭开始,只要保证吃饭前把手洗干净,并多准备几件罩衣,吃完饭就换一个!坚持的结果就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吃完饭再去玩,不然就别吃
后来涵涵吃饭很熟练了,又开始贪玩了,常常吃着吃着就跑到别的地方拿玩具玩。
说了很多遍都不管用后,我就不理她了,你要玩就去,我吃完饭就把碗筷收拾了,那你就饿着去!
这期间她也会要求自己坐在除了饭桌外的别的地方,让我给她喂,那我就喂呗!小孩子任性撒娇,让你抱抱的时光也就那么几年,干嘛不满足她呢?
爷爷奶奶看见此情形又开始唠叨了,这么大了还让喂,吃饭乱跑,上幼儿园咋办?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上了幼儿园她饿上两次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如果她到那时都适应不了环境,反而饿肚子,那她就不适合上学,更别说以后踏入社会了!
零食可以吃,但要先吃饭
零食的安全问题确实令人堪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点也不能吃!从小家长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能吃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喜欢吃零食的,你越禁止什么她就越渴求什么,总有你看不住的那一天。
所以我们可以选一些相对安全的零食来给孩子吃,但是前提是要吃完饭,才可以吃!
我一开始还担心,鬼点子多的涵涵给我耍滑头,只吃几口饭就说吃饱了,要零食吃。却发现,小孩子的心地很单纯,只要你给她讲清楚规则和为什么,她不会轻易去违反的。
看清楚这一点之后,我就把零食从藏起来,变成了放到她自己可以拿到的地方。有时买回来后,我甚至叫她自己放,我只说明什么时候可以吃,一次吃多少,她很少违反规定。
我想这样做,我首选给予了她充分的信任,让她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满足。其次,也有利于让她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当然小孩子的自控能力毕竟有限,对于一些她抵挡不住的诱惑,比如:糖和巧克力,我还是会收起来,把发放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反正自从有了这样的协定后,几乎很少出现因为吃零食过多而不吃饭的情况!
当然有时候不在我视野范围时,她会吃一些熟人给的东西,那我的规定就是,你可以吃别人给的东西,但是咱家里所有的好吃的都归我所有了。既然说到,我也就做到!
小孩子还是会权衡利弊的,心里的小算盘一打,觉得不划算,她就不要别人东西吃了!
因此孩子独立自主吃饭这件事,本来就是很简单自然的事情,就是因为家长想太多,掺和太多,把它复杂化了,于是就给小孩贴上了“不会吃饭”的标签!
不过,你爱喂就喂吧,我不相信等到他上小学了还会叫你喂,去了幼儿园饿上两天,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吃了!
让独生子女从小学会爱父母
心理学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自私,心中无他人,劳动观念差等消极特点,主要是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前苏联儿童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影响最大。”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祖宗”“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
一、心中无他人,不知爱父母
例1:一位初中的男同学,在与父母外出游玩等汽车。同学一箭步窜上车,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面对站在自己身边挨挤的父母漠然。
车上的一位老者说:“孩子,应该让你的父母坐下。”还没等男同学作出反应,他的父母急忙对他说“你坐吧,我们不累。”可是男同学的父亲明明让旅行包坠的站立不稳了。老人沉重地摇了摇头。
例2:节日里,有一男孩随父母到爷爷家吃饭。饭菜上齐,准备吃饭时,男孩突然大哭大闹起来,谁也哄不住。问其原因,原来是他最喜欢吃的大虾没有摆在他前面,而是摆在爷爷面前了。最后大虾摆在了男孩面前才平息了哭闹。
看了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禁反问:“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舐犊之情,却换回如此的自私无情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父母对孩子一味简单地施予爱而没有对孩子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的恶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因此,做父母的要从小在孩子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
二、劳动观念差
按理说,独生子女因上无兄妹,下无弟妹,从小要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因而劳动观念应较强。但事实却相反,更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因为“疼”而“惯”,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还有家长因嫌孩子小,“碍手”,许多事情宁可自己做。结果,不少四、五岁的孩子上幼儿园时不会穿衣,不会吃饭,不会擦屁股,有尿不会蹲便盆(在家坐盆)。老师将饭摆在桌上,有的幼儿只因饭离他距离稍远些,就不知道吃饭(只需动手将碗拿过来),举手之劳都懒的动。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举着剥好的鸡蛋(上面有一点鸡蛋皮)惊恐的说:“这个鸡蛋不能吃,上面有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长大以后,也缺乏劳动观念,并且干什么也干不好。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财富,而是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叠被,自己洗脸洗脚,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家长干些家务。如:帮助摆碗筷、浇花、剥豆、择菜等。要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图书、玩具等,培养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有条理的习惯。
总之,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让他们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体贴之情,学会爱父母。
心理学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自私,心中无他人,劳动观念差等消极特点,主要是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前苏联儿童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影响最大。”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祖宗”“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
一、心中无他人,不知爱父母
例1:一位初中的男同学,在与父母外出游玩等汽车。同学一箭步窜上车,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面对站在自己身边挨挤的父母漠然。
车上的一位老者说:“孩子,应该让你的父母坐下。”还没等男同学作出反应,他的父母急忙对他说“你坐吧,我们不累。”可是男同学的父亲明明让旅行包坠的站立不稳了。老人沉重地摇了摇头。
例2:节日里,有一男孩随父母到爷爷家吃饭。饭菜上齐,准备吃饭时,男孩突然大哭大闹起来,谁也哄不住。问其原因,原来是他最喜欢吃的大虾没有摆在他前面,而是摆在爷爷面前了。最后大虾摆在了男孩面前才平息了哭闹。
看了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禁反问:“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舐犊之情,却换回如此的自私无情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父母对孩子一味简单地施予爱而没有对孩子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的恶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因此,做父母的要从小在孩子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
二、劳动观念差
按理说,独生子女因上无兄妹,下无弟妹,从小要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因而劳动观念应较强。但事实却相反,更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因为“疼”而“惯”,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还有家长因嫌孩子小,“碍手”,许多事情宁可自己做。结果,不少四、五岁的孩子上幼儿园时不会穿衣,不会吃饭,不会擦屁股,有尿不会蹲便盆(在家坐盆)。老师将饭摆在桌上,有的幼儿只因饭离他距离稍远些,就不知道吃饭(只需动手将碗拿过来),举手之劳都懒的动。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举着剥好的鸡蛋(上面有一点鸡蛋皮)惊恐的说:“这个鸡蛋不能吃,上面有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长大以后,也缺乏劳动观念,并且干什么也干不好。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财富,而是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叠被,自己洗脸洗脚,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家长干些家务。如:帮助摆碗筷、浇花、剥豆、择菜等。要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图书、玩具等,培养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有条理的习惯。
总之,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让他们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体贴之情,学会爱父母。
父母爱唠叨,孩子易焦虑
核心提示: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今年读四年级的男孩大军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咨询中心看病。心理师在聊天后发现,大军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在诊疗室她就没有停止过说话。据大军说,相同的话母亲每天会重复几十遍,不厌其烦。因为母亲的唠叨,大军的父母关系并不好,大军的父亲经常在外面喝得醉醺醺的才回来。看到丈夫喝醉酒,大军的母亲就开始数落起来,有时候能说几个小时。因为受不了母亲从早到晚的唠叨,从今年暑假开始,大军就整日沉迷于打游戏,不愿意回家。开学后还经常逃学,与同学打架。
孩子焦虑父母爱唠叨是主因
没有办法,大军的母亲只好带他来做心理咨询。医生诊断,大军患上的是焦虑症,而母亲的唠叨是儿子发病的主要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往往沉浸于表达自我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动画片,不去做家庭作业,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其实孩子早就说过,“看完这一集后就去做作业”,但因为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就生出了厌烦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了。
当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不能做到就事论事,而是喜欢翻旧账,把此前孩子做错的许多事都拿出来说并唠叨不停,结果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其实,孩子犯一些错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父母应当一事一议,不能乱说一通,更不能反复去唠叨。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有些事情会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心理反应,唠叨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唠叨中,孩子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要么在唠叨中沉默,变得越来越孤僻自闭,要么在唠叨中和唠叨的父母一样,慢慢也变得唠叨起来。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大事小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当孩子犯了错,他们反复劝说,也很累、很辛苦,但是孩子却往往不领情。这是因为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逆反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专家支招
父母爱唠叨,后果很严重。反正父母爱唠叨,什么事都要管,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在孩子年幼不懂事的时候,父母的唠叨会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父母唠叨过多,孩子就算听从父母的话了,也会在内心产生抵触或怨恨等负面情绪,让亲子关系受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