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厌学情绪的产生
发布时间:2022-03-10 孩子厌学原因 幼儿园科学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儿童歌谣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时,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现实,想法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
(1)推脱责任
这些儿童把简单的失败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观地分析学习成绩不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检查自我,吸取教训。他们常常把考试成绩不好归于老师讲课没有讲清,卷子印的不清楚,老师阅卷不公平等原因。其实他们的心里对失败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责任。
(2)精神胜利法
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时,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现实,想法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于以往成功的回忆中。这些孩子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思维活动都与这些孩子的年龄不相称,这种自慰心理表明这些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3)合理化
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变为合理化。当这些孩子达不到所规定的标准时,就否定或指责这个标准不合理,尽量找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使目前的失败趋于合理化,这样的自慰可以使儿童减少自我形象与受挫感的反差,避免激烈的内心冲突。(36GH.cOM 合同范本网)
(4)自我保护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受挫以后,举出众多的受挫伙伴,表明自己与他人一样,并不是最差的,以推脱因受挫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社会化比较方式,是为了推脱责任,解脱心理压力。
(5)自我贬低
一些厌学儿童在学习成绩上遇到挫折后,自觉低人一等,极端自卑,感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不能从科学地分析中坚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智力发育落后,不是学习的材料。目前的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失败也是自然的事情,这种情况是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更改的。
以上这些心理活动往往会给这些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问题,使得学习困难成为恶性循环,不容易纠正。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五大原因
儿童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与家长们分享一下。
(1)推脱责任
这些儿童把简单的失败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观地分析学习成绩不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检查自我,吸取教训。他们常常把考试成绩不好归于老师讲课没有讲清,卷子印的不清楚,老师阅卷不公平等原因。其实他们的心里对失败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责任。
(2)精神胜利法
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时,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现实,想法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于以往成功的回忆中。这些孩子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思维活动都与这些孩子的年龄不相称,这种自慰心理表明这些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3)合理化
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变为合理化。当这些孩子达不到所规定的标准时,就否定或指责这个标准不合理,尽量找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使目前的失败趋于合理化,这样的自慰可以使儿童减少自我形象与受挫感的反差,避免激烈的内心冲突。
(4)自我保护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受挫以后,举出众多的受挫伙伴,表明自己与他人一样,并不是最差的,以推脱因受挫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社会化比较方式,是为了推脱责任,解脱心理压力。
(5)自我贬低
一些厌学儿童在学习成绩上遇到挫折后,自觉低人一等,极端自卑,感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不能从科学地分析中坚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智力发育落后,不是学习的材料。目前的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失败也是自然的事情,这种情况是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更改的。
以上这些心理活动往往会给这些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问题,使得学习困难成为恶性循环,不容易纠正。
儿童的自我安慰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儿童的自我安慰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1、合理化
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变为合理化。当这些孩子达不到所规定的标准时,就否定或指责这个标准不合理,尽量找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使目前的失败趋于合理化,这样的自慰可以使儿童减少自我形象与受挫感的反差,避免激烈的内心冲突。
2、精神胜利法
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时,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现实,想法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于以往成功的回忆中。这些孩子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思维活动都与这些孩子的年龄不相称,这种自慰心理表明这些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3、自我保护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受挫以后,举出众多的受挫伙伴,表明自己与他人一样,并不是最差的,以推脱因受挫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社会化比较方式,是为了推脱责任,解脱心理压力。
4、推脱责任
这些儿童把简单的失败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观地分析学习成绩不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检查自我,吸取教训。他们常常把考试成绩不好归于老师讲课没有讲清,卷子印的不清楚,老师阅卷不公平等原因。其实他们的心里对失败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责任。
这些自我安慰通常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是一个让自己不努力的理由,久而久之跟不上了之后就真的开始认为自己不行了,就真的开始自我贬低了,慢慢的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厌恶周边的人。甚至变得沉默寡言。自闭孤独等等。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不易纠正,所以应当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才是。
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启蒙儿童情绪
一般高情商的人高明之处在于他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本篇文章将带领妈妈们读懂与认清情绪,学习如何不生气处理孩子的事情与控制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1.控制情绪只为更好的认清自己
相信是个人都会看不惯,并且谴责这种行为!
但我们有没有真正考虑过这种行为的背后有什么?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位妈妈这样的行为呢?
其实这种行为不仅仅是这位“狂躁魔妈”的愤怒之举,而是无法与孩子建立正常的联结,所导致的的家庭悲剧!
当孩子的需求受到妈妈的忽略时,孩子与妈妈间的连结方式便会发生「质」的变化。
由于孩子的需求常得不到回应,便会试着以其他方式来安抚自己,如吸吮手指、咬指甲、自我伤害等。
若一再得不到适当回应,这种「自我调适」的方式会变成一种习惯行为。
长久下来他们会觉得「无助」,觉得没有人关心他,觉得妈妈不可靠且外面的世界不安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容易悲伤的性格。
而且妈妈有情绪问题,孩子日后也容易出现较多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学习情形也会比一般小孩差!
因此,我们有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2.学会正确梳理孩子的情绪
对于还懵懵懂懂的孩子来说,我们要如何教导他们认识情绪呢?小新妈教你3个方法!
1
帮孩子说出情绪感受
最自然的方法就是在日常对话之中加入情绪的元素,在孩子有些情绪表现的当下,我们主动帮孩子说出这些情绪。
比如当孩子完成拼图时,我们可以说:
哇~你是不是觉得很开心
看到孩子扭扭捏捏不敢讲话时,可以跟孩子说:
宝贝,你看起来很紧张喔~为什么紧张呢,可以和妈妈说说吗?
一开始孩子对于自己的情绪感受较为模糊,这时候需要我们帮忙表现孩子的情绪感受及强度,比如:
宝贝,你现在看起来非常生气哦~ 宝贝,你现在有一点难过~
这样,孩子便能够有机会学习到,原来我现在的状况是叫生气、难过。
2
借机认识他人情绪
当我们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可以趁机引导孩子认识各种情绪。
比如:
妈妈今天在路上走路撞到东西,脚现在很痛,我心情很难过~
再让孩子看看妈妈的脚,以及一脸难过的表情,孩子便会了解发生这样的事情时,我的爸妈会有怎样的心情。
3
善于运用情绪绘本
坊间有许多适合孩子阅读的情绪绘本,都是很好的工具。
由于情绪概念较为抽象,如果孩子有些词汇不太能够理解,我们可以举出孩子日常生活的例子,把绘本与生活经验连结,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了解。
3.
当孩子闹情绪时,有些爸妈会忍不住动起怒火,这样其实是不可取的!
那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比较妥当呢?这4点很重要!
1
先控制住我们的情绪
情绪不只是小孩有大人也有!
当孩子闹情绪时,我们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若是我们自己的情绪也爆炸了,便没有办法回应孩子的需求。
对于原先的规定也无法理性看待,可能会变成抒发式的骂人,这对孩子的情绪认识是没有一点帮助的。
而我们想要控制自己好情绪,首先就要先照顾好自己。
如果我们一直照顾孩子,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太疲累了,便很容易对孩子的一些小事暴怒。
在此,小新妈建议各位爸爸妈妈,应该要有充足的睡眠、避免过于劳累,帮自己找到情绪的出口。
并且夫妻双方要有个共识,若一方感觉快受不了的时候,另一方要能够立即支援。
这种支持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良好的状态,也能顺利帮助闹情绪的孩子面对情绪问题。
2
简单回应孩子的感觉
当孩子闹情绪,我们很多爸爸妈妈总是会不停地追问着孩子:
宝贝,你怎么了?你要说阿~你不说,妈妈怎么知道?
这样不断逼着孩子说话,孩子反而越说不出话来,因为人在有情绪的时候是说不清楚话的。
小新妈建议各位爸爸妈妈,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去问孩子,可以自己先猜猜看孩子怎么了。
我们可以观察孩子的肢体表情,再做出简单的回应。
比如:
妈咪看到你很生气、妈咪看到你很难过~
我们先回应孩子的感觉,当孩子发现我们知道他的感觉时,情绪就会慢慢缓和下来。
如果孩子没有这么快缓和也没有关系,我们只要继续陪着孩子就好。
3
提供选项给孩子选择
等到孩子的情绪缓和之后,我们可以提供几个孩子可能闹情绪的原因给他选择。
若是孩子能够说的出来问题所在,我们就可以顺着处理。
如果问不出来,也没关系,就继续陪伴着孩子。
有时候,孩子闹情绪挑战了我们的规矩,我们也不要急着指责或评价孩子!
因为孩子不会因此而停下闹情绪,就算停了下来,也只是暂时屈服在威吓之下,其实心中并不服气。
不妨就让孩子继续抱怨!
4
理解及讨论其中困难
在孩子的情绪稍微缓和之后,我们再告诉孩子规则是什么,可以这样说:
宝贝,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不过,我们说好规则就是这样,妈妈知道你做不到,但妈妈只是想跟你讨论你做不到的困难是什么。
如此一来,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地和我们讨论,否则孩子会认为:
做不好我已经感觉十分挫折了,爸妈还一直骂我。
这只会让孩子更加生气。
没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当一位好父母,大多是真正当了爸妈之后,才开始学习。
或是从过往的长辈经验之中得到信息,但长辈不会教我们怎么处理孩子的情绪,市面上的书本大多也是处理孩子的行为 。
因此,遇到孩子的情绪问题,我们的情绪也被引爆了。
通常就是指责性斥骂或直接对孩子做出评价,而不是单纯针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进行引导!
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我们的情绪很激烈,而孩子的情绪也没缓和,最终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所以啊,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从小给孩子建立好的情绪教养更重要!
孩子还小,路还很长,成长阶段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正确引导!
与其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不如先改变自己!
就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吧!
管理儿童情绪的方法
一天中感到最自由的时间是晚上十点半以后,精力旺盛得可怕的小家伙终于上床睡觉了。静下来仔细想一想一天中和孩子的相处,发现读再多的书,懂再多的道理,总还是会有想发火的时候,也有板起面孔说教的时候。
尤其当孩子大喊大叫时,我便开始怀疑温柔的劝说是否正确,是不是“狂风暴雨”更容易让孩子长记性。
比如昨天茜茜一直要在小区轮滑,下雨了却闹脾气不肯回家,对我喊叫。我觉得很丢脸,每天那么耐心的跟她讲道理,教她怎么控制心里的“小恶魔”,为什么还是不管用。板起面孔让茜茜回家,她哭的时候不管她继续往家走。一边走一边心里在纠结,到底该冲她发火还是继续讲道理。最后我选择了停下来等她,给她台阶下,握手言和。
孩子错了还是我错了?
为什么下雨就不能在外面轮滑?如果她自己能接受可能会感冒发烧的结果,还是选择不回家,为什么必须强求她回家?
她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为什么会大喊大叫?
重新学习一遍关于儿童情绪的知识,提醒自己,应该“接受孩子的情绪,规范孩子的行为。”
.
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价值:
这些负面情绪,不是给我们力量就是指引我们新的方向,了解了。就可以运用。
愤怒——是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
痛苦——给一份动力摆脱方向(青蛙与热水);
恐惧——是不想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
困难——是以为付出比收取的更多;
失望——对己:不接受自己,对人:想操控的企图失败。
烦躁——不该放在这里,可是不得不在;
委屈——把自己放低,你没给我应该的;
无奈——已知、已做的不管用,需找全新的方向,但没有找到;
愁——我不愿意站在这里,可不知道到哪里去(无力);
惭愧——内疚、遗憾,以为完全的事里还有没完成的部分;
恨——毁灭自我或他人,是唯一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情绪。
传统无效的处理方法:
“交换”——就是对有情绪的人提供一些他追求的价值,让这个人抛开情绪,例如“不要哭了,我给你买……”或者“不要不开心了,我带你去吃……”这份交换,因为没有针对引发情绪的事情做过什么,所以只有短暂的转移效果,过后情绪又会回来,其实,这也是“逃避”的招数而已;
“惩罚”——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东西,是不应该有的。谁有负面情绪就是他的错,应该受到惩罚,所以对有情绪的人说的话里面充满惩罚的文字,例如:“你老是……!再……就揍你!”或者“跟你说话就生气,我们还是不说了。”身边的人不能沟通,是最常用的惩罚对方的武器之一,使陷入情绪的人更受到隔离和孤独,更难跳出来了;
“冷漠”——碰到孩子有情绪求助的时候,叫他们“自己搞定”。例如“这些事,别人帮不了的,还是自己冷静去想想吧”。,这样的话,使有情绪的人就像堕入了情绪的黑洞一样,感到十分孤单和无力;
“说教”——是父母在无计可施时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对有情绪的人说大量的道理:应该怎样、什么不对……但对事情的解决,或是情绪的舒缓完全没有帮助,他们坚持自己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嘴里说的都是无法反驳的东西,但是就没有提供什么有效可行的办法。有情绪的人面对这些喋喋不休的人,情绪只会变得更差:“你真是烦死人了”孩子在心里就这么喊。
有效的EQ型处理:
“接受”——就是你注意到孩子有情绪,同时接受这个有这份情绪的孩子。这可以用类似以下的话表达出来:“我看到你有些不开心,愿意跟我谈谈吗?”或者“你的样子糟透了,坐下来告诉我有什么事?”假如你装着没有看到他(她)的情绪,或者否定他的情绪,例如“你又闹情绪了!”、“什么事又发脾气了?”等,你便是在把他推开了。
“分享”——这一步里,最重要的是先分享情绪感受、然后才分享事情本身。他总是先说事情:谁、谁不合理、什么事不如意等,你必须把他的注意力迁移到他的情绪感受上,例如“现在你感觉怎样?”、“原来你受到委屈了。”、“他这样对待你感到愤怒或者悲伤?”当对方回答是愤怒时,你继续问:“愤怒的背后是什么?失望或无力感”;不断的把注意力引向身体感觉或者情绪感受上,待对方说出大约6个这样的词语时,你会发觉对方已经开始平静下来,或者声调降低了、身体动作减少了。现在,你可以问对方引起情绪的事情了。当你明白了是什么一回事,你可以进入第三步。
“设范”——在这一步里,你先找出事情中你可以接受的地方,对之加以语言上的肯定,例如“你觉得他这样做很不合理,难怪你这么生气啦。”“你已经准备了这么长时间,突然取消,你当然失望啦。”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对方看事情的角度并做出肯定,或者干脆肯定对方的情绪(“事情不如意当然生气啦”)肯定的行为会使对方说“是呀”、“对呀”“就是嘛”等的话,这时,在心里对方已经认为你站在他的一边了。接下来,你向对方指出事情中他需要改变的地方,你不可以直接说出对方的不对,或者应该怎样做,因为这样你是把自己重新放在与对方对立的位置,使刚才建立出来的心理效果破坏了。你应该从对方的位置出发指出需要的部分,例如:“可是,你每天都要跟他一起相处,他每天这样不讲理你便每天生气,你会变得很辛苦的呀!”或者“你虽然准备这么久了,可因故取消是你控制不了的,但你可以控制‘怎样才能开心’这件事呀!”有了前面的肯定,你现在这样说,对方当然会容易接受改变了。
“策划”——就是对未来行动做些计划,目的是让自己会有更好的表现。你用一句话做这个部分的概念基础:“凡事都有三个解决的办法嘛!”你可说:“想想你怎么做他对你的态度会有不同?”或者“有些什么其他的选择,是你能够在活动取消后还能开心的度过这一天?”引导对方看到其他可能性,对方的负面情绪便不会再出现,同时也会有更积极的表现,重新把事情的控制权掌握在手里了。
儿童情绪障碍的五个特点
儿童情绪障碍主要是指在儿童发育的过程当中一些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这组疾病包括了很多种类,比如儿童分离性焦虑,儿童广泛性焦虑,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症,学校恐惧症,儿童癔症,儿童强迫症,以及适应障碍等等。其中分离性焦虑、恐惧性焦虑和社交性焦虑是儿童特有的。
在国际诊断标准当中,儿童情绪障碍被描述为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以前把它叫做儿童神经症,但是由于儿童的情绪分化不像成人那么明显,所以就把它改为儿童情绪障碍。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病率在国外列位儿童心理问题的第二位,我们国家是第三位,排在前面的是儿童行为问题和发育障碍。
儿童青少年是一个生长发育当中的个体,所以跟成年人不一样。他们的情绪发育和情绪障碍都有自身的特点。
儿童情绪发育的三个特点:
1. 儿童情绪发育主要是取决于于遗传,也就是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和他所处的环境,所谓的环境最重要指的是依恋关系的质量,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儿童情绪发育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有些问题随着成长就消失了。
3. 儿童情绪发展受到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任何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的一些因素,就有可能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产生影响。
儿童情绪障碍的五个特点:
1. 临床表现比成人简单,往往以某一个症状比较突出,或者是以躯体的症状为主。
2. 在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比较难以划分。随着年龄慢慢地增长,临床分型才逐渐逐渐地跟成人相似。
3. 在学龄前期或儿童期,情绪障碍的情况跟男女的性别关系差别不大。到了少年期以后,女孩子就开始增加了。
4. 儿童情绪障碍的病程是暂时的,很少持续到成人。
5. 儿童的情绪障碍跟成人期的神经症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内在联系。
儿童情绪管理的训练方法
常见情绪问题儿童
我搭积木如果搭不好,就会把所有积木都推倒拂袖而去;
我的滑板车晚几天到我就急得全身直冒火;
我不能忍受枯燥的任务,尤其不能排队,久一点就急得我要上蹿下跳啦;
特别生气时,我想打人,想骂人,还想摔东西……事后我也会后悔,可是总是控制不好自己!
碰不得
总是翘着嘴巴,总觉得自己好倒霉;
什么事都不敢和家里人商量,总是担心家里人不同意;
家里人叫做的事总是不情愿!总是觉得不开心!但是又不敢说;
爱抱怨
想跟同学们玩,可是总容易误会同学的意思;
老师也不喜欢我,同学们常故意惹我烦;
妈妈故意让我多学习,外婆很小气不肯给我买玩具;
我总是莫名其妙心烦,想发火。
儿童情绪管理
其实孩子不是不服管教,不听话,易怒或者“情商太低”,而是需要多一点帮助掌握多一些技巧来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
因此,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一直坚持开展儿童情绪管理训练,不仅仅是让孩子变得“听话”,而是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成为情绪的主人,让整个家庭拥有更好的情绪氛围!
儿童情绪管理课程
“
让孩子学会识别及谈论情绪、理他人的感受,学会自我调整和管理负面情绪
认识情绪规律,拥有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力,表现出更稳定的情绪、更好的亲子关系,更好的学校适应。
父母也参与学习,教导孩子认识管理情绪,同时拥有更平静的心态和理智的方式来处理自身的情绪,提升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