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宝宝的“怪癖”
发布时间:2022-03-05 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宝宝听的益智故事推荐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在你眼里是那些不再有用的“垃圾”,在孩子看来却可能是色彩缤纷的宝藏,它们甚至还可能具有某种情感上的意义,比如蝴蝶结可能会让孩子联想起拆礼物的快乐,而快餐店玩具会让他回忆起那次外出的愉快的就餐经历。
怪癖之一:玩具狂型
当你带孩子想到公园或朋友家去玩的时候,你让孩子挑选一件最喜欢的玩具带上,免得路上无聊。可是他几乎把所有的玩具都装进了包了,甚至包括那些只适合在家里玩的布娃娃。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是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往往只限于字面上的含义,当你说“带上你想在公园玩的玩具”时,孩子就会把进入视线的所有玩具都带上,因为这些玩具都是他想在公园里玩的。
你该怎么办?
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选择,你可以把适合带到公园玩的玩具放到一起(即使脏了、湿了或者进了沙子也不至于被损坏的玩具),然后告诉孩子从这些玩具中挑选一件或两件带上。
怪癖之二:垃圾紧张型
每次你要倒垃圾的时候,孩子总会冲过来,把垃圾袋中一半的东西都挑出来,不让你扔,为什么他非要把家里变成垃圾场呢?留着那些已经旧了的扎礼物用的蝴蝶结和坏得不能再玩的快餐店玩具有什么意义呢?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在你眼里是那些不再有用的“垃圾”,在孩子看来却可能是色彩缤纷的宝藏,它们甚至还可能具有某种情感上的意义,比如蝴蝶结可能会让孩子联想起拆礼物的快乐,而快餐店玩具会让他回忆起那次外出的愉快的就餐经历。
你该怎么办?
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盒子,让他把自己那些舍不得丢弃的小玩意儿都放进去,不然就会被扔掉。同时说好,假如小盒子满了他就必须要进行清理,否则就没有空间放进新的玩具了。或者,你可以选择在孩子睡觉或者不在家的时候倒垃圾。
怪癖之三:脏乱困扰型
吃饭的时候,面条掉到了地上,孩子便开始变得烦躁不安,直到你把地面清理干净,他才开始继续安静地用餐。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2、3岁的孩子正处于学习和了解纪律和规范的年龄段,他们会把这些纪律和规范认为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假如你平时总是教导他要及时处理自己制造的脏乱情况,那么他就会无法理解为什么你会忽略掉在地上的面条,这会给他造成困扰,让他心烦意乱。
你该怎么办?
告诉孩子有时候某些事情是可以先放一放的,过后再找合适的时间处理,对他说你会在吃完晚饭后再清理,而且可以请他来帮忙,这样就会让他的情绪平稳下来,也会让他觉得自己很能干。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如何看待宝宝的提问?
宝宝提出“为什么”是他思考的开始,面对宝宝的提问,作为父母,你们准备好了吗?
宝宝从牙牙学语开始,就经常喜欢问个为什么,而且问的毫无章法,令人哭笑不得时,父母常常不知所措,忽略宝宝的问题。真正聪明的宝宝不是那些乖乖的宝宝,当然也并非调皮捣蛋的宝宝就是有创造力,但是有创造力的宝宝都是“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其实,宝宝能提出问题是好事,这充分说明他在动脑子思考,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已经不满足与表面现象,而是想挖掘深层的内涵,宝宝的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值得我们鼓励。宝宝的问题也许会非常简单幼稚,但是家长的态度要真诚,不要嘲笑他,要以积极的态度诱导他。切记不要因为忙活心情不好就对宝宝的问题不理不睬,这样做只会使宝宝感到深深的失望,理性的探索欲望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对宝宝的求知欲是个打击。
在回答宝宝的问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一个劲的解析不停,只要然孩子明白简单的道理就行了。比如宝宝问:“为什么电话能听到声音呢?”你可以简单的回答:“这是因为有电话线接通。”至于更深的电路问题,宝宝理解不了,也就不必过多解析一些宝宝听不懂的知识。
处理宝宝的问题时,还可以与他一起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宝宝既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他与父母一起努力时,还会让他体会到父母象朋友一样可以互相帮助,从而使宝宝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因此,这是帮助宝宝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有时你可以采取反向思维来回答宝宝的“为什么”,那就是通过反问来诱导他思考问题,让他自行寻找答案,在询问的过程,可以适当的辅助他思考,帮他理清思绪。
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似乎也涵括了爸妈对刚出生小宝宝的爱。那么,该如何把对宝宝的爱把握得保质又保量呢?
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
火眼金睛,解读宝宝提供的线索
爸妈都知道,对着宝宝笑笑、说说搞笑的话、做做鬼脸都可以逗乐他,如果宝宝开始回应你的笑容,那就好好地享受吧,并试着让宝宝笑得更多更持久。
每位宝宝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正如手上的指纹一样因人而异。所以,请爸妈注意观察你家宝宝最喜欢哪种互动方式。是你兴致高昂、大声嚷嚷的时候,宝宝最有反应?还是你轻声细语、缓慢柔和的时候,他比较快乐?当你抱起他时,他会不会流露出愉快的眼神,开心地动动嘴唇?他有没有用踢腿、摆手来表达对你的依恋?或许,他是用咿呀的声音把你引到他身边,然后作势要你抱抱?爸妈可以刻意用宝宝喜欢的表情、音调和姿势去投其所好。
起初可能是你主动去接近他的几率比较大,你亲吻他、拥抱他、对他说话、温柔地望着他,向他传达爱的时候,宝宝也在接受并回馈他对你的爱:他开始喜欢看着你的眼睛,他开始模仿你的笑容……多多利用喂奶、换尿片以及一起嬉戏的机会,你与宝宝互信互爱的基础便会日益牢固哟。
察言观色,顺着宝宝的步调行动
时机就是一切,宝宝的行为有他自定的韵律。前一秒他还在冲你笑,对着你手舞足蹈,后一秒他就当你是空气了;或许他会把小手含在嘴里,保持发呆状态30秒后,就变得活蹦乱跳,要你陪他玩。宝宝的行为是有起伏的,很难有持续性。
这种互动应由宝宝带领爸妈来进行,一段时间后,爸妈就该设法延长互动的时间了。仔细观察宝宝喜欢哪种玩法,然后设计各种变化吸引他的注意。你会发现宝宝满脸的惊喜与期待。
如果宝宝喜欢玩“妈妈在哪里”,那么妈妈可以变化着从不同的地方现身“在这里”,也可以控制(延长或缩短)让宝宝等待的时间,宝宝就会有所期待,有新鲜感。
虽然爸妈要尽量让宝宝享受亲子互动的时刻,但切忌把宝宝累坏,他想停止,就该停止。也请观察宝宝在什么时候会显得比较不愿理睬你,当你一整天不在家,回来后会不会觉得宝宝对你冷漠了?你是得花一两个小时哄他,他才会搭理你,还是只要花四五分钟就可以让他恢复正常?
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
如果宝宝对你们的亲子关系似乎不大感兴趣,那爸妈就得多花些时间、多下工夫,用更热情的态度去爱他。每天多爱一点点,日积月累总会有成效的。
有条不紊,发掘宝宝的好恶偏好
尝试学宝宝的姿态和表情,看他会如何回应。
在声音上,他也许对单音着迷。如果你特别突出某个好玩的音,或是在不同的音之间变换腔调,宝宝说不定会露出惊喜的表情。要是宝宝会自己发出声音来,那么你们就可以进行不成调的“二重唱”啦。宝宝此时对你温柔的声音已是很喜欢,也越来越有感情,这是吸引他注意的好方法。
另外,了解宝宝喜爱的触碰方式也非常重要哦。你家宝宝喜欢你在他的小肚皮上吹气吗?喜欢你在他胳肢窝挠痒痒吗?是比较能接受你稳稳当当、安安静静的抚摩还是上上下下、前后左右的晃动?对温温的洗澡水是抗拒还是欢迎?
宝宝都会有自己的表情来表达他的想法:咯咯地笑、微微咧嘴笑;手舞足蹈;用欣喜的眼神盯着你的脸瞧……
有的宝宝,在你对着他挤眉弄眼扮怪相的时候会非常兴奋,而当你对他念童谣的时候他却不理不睬;有的宝宝却正好相反,听你念童谣他会很开心,而对扮鬼脸这类视觉游戏却兴味索然。爸妈要善于观察,从宝宝比较灵敏的感官游戏入手是增加亲子感情的捷径哟。
如何正确看待幼小衔接
幼儿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也可以称为衔接时期。这是幼儿从保育阶段真正走向社会的一个标志阶段。幼儿从一个时刻被关注的对象转变成一个学习主体。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小学生行为心理特征同时并存,互相交叉。幼儿阶段的特征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特征逐渐增强。比如,大班幼儿渐渐增加对规则游戏的兴趣,反映出他们规则意识的逐渐加强,但仍然热衷于游戏;小学一年级学生能够接受许多规则的约束,但仍保留对游戏的兴趣。
发展过渡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这时期,如果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新阶段的特点较易形成,否则,会过多保留幼儿期的特点。
1.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新作准备
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有些家长或幼儿园过多注重大班孩子的学习,忽视其身体健康,其后果是孩子入学初期即难以适应生活上的急剧变化和紧张的学习任务,以至接连生病。
2.心理适应能力的准备
实验的大量资料证明,无论是身体准备、学习适应准备和社会性适应准备,首要的是儿童本身的学习主动性。如果儿童缺乏主动的态度,就得不到比较好的发展。强制也可能一时奏效,但最终是不成功的。有些孩子在入学后遇到的难题,并不是学习上或智力上的问题,而是生活自理问题,比如,不会整理书包,上课时找不到所要的书或练习本,接连丢失学习用具等。另一些孩子则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困惑,如有的孩子因为小学教师不像幼儿园教师那样和自己密切接触,就以为教师不喜欢自己,因此不愿学习该教师教授的课程;还有些孩子因不会处理同学间的关系而苦恼。由此说明,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是十分重要的。
3.逐步从兴趣教学向动机教学过渡
幼儿的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没有趣的事情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缺乏指导,幼儿的兴趣就仍然停留在被动地由外界事物的表面特点所左右,不会产生较强的、持久的主动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对幼儿兴趣的指导是必要的,这实际上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动机。从客观规律上看,幼儿园大班末期的幼儿已经有可能产生探索和思考的兴趣,如果教师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和日常生活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和自己寻找答案,可以培养幼儿旺盛的求知欲、上进心和学习兴趣。
4.阅读能力提前准备
前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关键,比如,文字是符号,相对于图画和实物来说是抽象的,而儿童入学后要去适应大量的文字和符号。又如在语言方面,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说话往往是非常形象的,常常是罗列和描述许多细节,但是到了小学,孩子要面对许多术语和比较概括的指令,由此可能产生不适应。
5.任务意识的准备
这在体操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幼儿园用比拟性的、描述性的指导语,小学从第一天开始就用口令,因此,在幼小衔接期,幼儿教师应该适当提高语言和教学内容的概括性,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6.规则意识的准备
而规则意识的缺失给一个人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影响他们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状态,进而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例如,缺乏入学准备教育的孩子,到了一年级的课堂,仍然随意活动,难以自控。因此,学前阶段幼小衔接的任务,就是做好入学准备,为新阶段特点的产生和发展打下基础。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和法律组成各种有序而稳固的系统,一个人要在这些系统中生存,必须认同并遵守相应的规则,才能与系统产生和谐统一,才能得到群体的承认和尊重,才能真正树立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自尊感,否则就容易受到系统的排斥而变得不快乐,感受不到自我在群体中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如一个从小不受约束的人,在群众中更容易受到挫折,他可能在幼儿园因抢玩具受到同伴攻击、在小学因上课讲话屡受批评、在工作中因无视制度得不到好的评价……而这些,往往不是因为不了解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而是没有规则意识所造成的。所以他们明明是自己不遵守规则而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却总是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
7.时间观念的准备
调查发现家庭对儿童的时间观念培养有很大的缺失。很少有家长对孩子的时间管理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只是感觉到习惯不好,没有想到时间管理能力的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面对小学严格的作息时间,很多一年级的孩子在起床、到校、上下课时间、作业时间等都出现了问题。
8.前书写能力的准备
幼儿园不要求幼儿写字,但通过游戏和绘画活动培养写字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或基本功。如坐姿和握笔姿势,空间、方位知觉能力,熟悉田字格和四线格,规范地画小圆形和横平竖直地画(写)直线的能力等。这是体现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教学方法,既重视打基础和培养基本素质,又不超越年龄特点。小学生一般在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但不代表写字能力不重要,其实很多地方一二年级的学生作业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没有前书写的基本功,面对作业时,很多孩子会出现作业磨蹭的现象。
行为习惯:如何教宝宝正确地如厕
整理了行为习惯:如何教宝宝正确地如厕,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比如在宝宝一岁以后,针对大小便问题,爸爸妈妈就要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训练,这对于他将来的自主如厕有很大帮助。那么要如何训练孩子如厕呢?
1.耐心辅佐
想要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最缺少不了的就是爸爸妈妈的帮助了。爸爸妈妈正确的行为和态度会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让孩子能够更快地学会自己如厕。在刚进行训练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停止给孩子使用尿布,不然孩子的思想是不会改变的。
爸爸妈妈要让孩子转变思想,跟孩子说明道理,然后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如厕。
在刚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孩子没来得及脱裤子就尿出来的情况,这个是正常的。教育孩子要慢慢来,不能够太着急,不要由于孩子没学会就打骂他。在训练的时候要以鼓励为主,同时积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做法。训练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学会自己大小便了。
2.坐盆意识
训练时,首先要进行定位训练,跟孩子说明大小便的正确场所,引导孩子改变站着小便和随地大小便的习惯,让孩子养成坐盆意识。
妈妈可以预先估计孩子的排便排尿时间,提醒孩子在适合的时间坐盆,并且不能让孩子长时间坐盆,孩子结束后为孩子擦拭屁股,提醒起身。注意观察孩子情况,出现脸涨红用力的情况,询问孩子是否有大便的意愿,带领孩子到正确的地点进行排便。
3.定时排便
爸爸妈妈平时要多观察下孩子,了解孩子的排便规律,最好是能够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和每日排便的习惯。每天提醒一下孩子排便,防止他玩得太高兴忘记了。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就会有思维定式,想上厕所的时候就会去正确的地方了。
爸爸妈妈早一些对孩子进行良好高效的早教训练,可以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使用正确的方式,不要打骂孩子,耐心教导。让孩子慢慢调整思想,了解正确的做法,养成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