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我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发布时间:2022-02-20 小学敏特的英语教案 幼儿智力故事 小学演讲我的妈妈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
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
为了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呢?很简单,如果婴儿已感到了你的关心和爱抚,这就说明你已经在教育他了。这种教育训练是细小而繁琐的。孩子渴了要给他喝水,孩子饿了要给他喂奶,孩子尿布湿了要马上更换……父母要随时随地解除孩子的不愉快,以最敏锐的感觉去感知孩子的需要。能够成功地感知孩子的需要,便是父母成功的开始。这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起来的第一条成功的纽带,它会为今后的教育和训练提供良好的感情基础。
我从儿子四个月时起,在吃母乳前,先给他点蜜柑汁,后来又添加了香蕉泥、苹果泥、胡萝卜泥、青菜粥等等。再过一段,开始给他喂汤,吃煮熟的鸡蛋、马铃薯等。大多数孩子爱吃谷类食物,这是他们的最好食物。然而,我儿子却不爱吃。我认为爱吃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食物,所以只给他喜欢吃的食物。但是在他两周岁之前,不让他吃肉。
德国有句谚语,意思是“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看来食物同人的性格确有关系。曾经有人主张“菜食疗法”,他们说选择不同的食物,就能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比如:给孩子多吃胡萝卜,牙齿和皮肤就会美丽;吃马铃薯就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吃菜豆就能发展孩子的美术兴趣;吃青豆易形成轻率的性格。因此,可以让厌恶数学的孩子多吃马铃薯,让缺乏美术兴趣的孩子多吃菜豆,没常性的孩子禁食豌豆,粗暴的孩子禁食洋白菜。[实习报告网 wwW.sxw9.cOm]
儿子出生后的头半个月,我们坚持定时给他喂奶,喂水,使他的生物钟一开始就形成规律。直到他能吃饭后,两顿饭之间仍然只许喝水不许吃别的,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也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如果让孩子的精力只作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吃得过多除了障碍脑部发育,也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容易患上胃肠疾病。有人曾说过:“不同的胃,可以使人成为乐天派或是厌世者。”胃病会使孩子忧闷,不愉快、不幸福,胃弱者绝对享受不到健康者的幸福。因此我严禁儿子随便吃点心、零食,即使为了给他加强营养,也规定有固定的吃点心的时间。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亲子假期,抓住教育孩子的8个最佳时机
美国心理学家、家庭问题专家罗斯蒙德曾谈到,现代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多,也更讲民主,但总体而言,孩子却比过去骄纵。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家长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似是而非的观念。其实,如果父母能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受挫时。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建议,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要用“成长型理论家学习方式”教育孩子。如孩子被骗走一块糖,要告诉他:这也是件好事,因为你学会了识别谎言,以后不会再被骗。这样,坏事变好事就逐渐成为孩子的惯性思维。今后面对挫折时,就不那么愁眉苦脸了。
2.困惑时。
当孩子感到困惑,家长就可抓住他渴望解决问题的心理,及时帮着疏理。比如,某天孩子回家不停念叨“什么叫理解万岁”,妈妈可以自然地给孩子讲自己与同事发生误会的事,并告诉她,被人误会在所难免,如果自己没错,要及时与对方沟通;有错就找机会道歉。
3.待客时。
待人接物是孩子的必修课,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孩子的言行都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家长可适时点拨,效果很好。比如,客人带了礼物,爸爸可适当提醒:“是不是忘记说什么了?”如果孩子还没意识到,可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的礼物,我代孩子谢谢您!”,这时,孩子会自然的学会说“谢谢”。
4.家长会时。
不论表现好坏,家长会都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父母不妨借此机会,与老师充分沟通。尤其当指出孩子在校问题时,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并充分交换意见。沟通结束后,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会在日后积极改正。
5.感兴趣时。
发现孩子用物品探电源插座等举动,家长会立刻制止,但此时还要看到孩子对家用电器的浓厚兴趣。不妨从此入手培养其学习能力,再给予必要的安全教育,鼓励和支持安全的探索行为,因材施教。
6.不良行为刚露头时。
孩子养成坏习惯,往往与初次发生不良行为未能及时纠正有关。幼儿没有是非观,如把食物扔地上、无缘无故打小朋友、不给吃就大哭等,家长应抓住这“第一次”,帮孩子打下好基础。
7.取得成绩时。
孩子取得成绩时,自信心也比平时强,家长要抓住这个机会加以肯定和鼓励,帮他把一时的热情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同时,也别忽视可能出现的骄傲自满情绪。
8.小伙伴取得成绩时。
心智发展成熟的孩子都有不甘落后的共性。小伙伴取得成绩时,孩子表面上可能满不在乎,但往往暗下决心,要迎头赶上。父母应抓住时机进行指导,提出适当的目标。切不可过分攀比,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八岁前是为宝宝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
八岁前是为宝宝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都或多或少想到智力开发,不过你知道儿童智力开发的最佳时间么?美国科学家布卢姆曾就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期问题,对近千人进行了跟踪观察。他通过分析实例,提出一个重要的假设:即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次角色转换即经历了从婴儿到幼儿,从幼儿到儿童的转换。
两次环境转变即从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以个体生活的家庭到纪律约束的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幼儿园;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校班级。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好多小学生看上去活泼、顽皮、聪明、智力也正常,但就是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适应上述两次环境转变和角色转换。已经是小学生了却仍是幼儿的心理,已经在学校正规班级了却还像在自己家一样贪玩任性。
正如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玩性大、模仿性特别强,最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这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容易又牢固。在这一阶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导得当,可以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逐步形成诚实、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等优良个性品德,从而为其今后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了解人类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关键期教育。从而自觉投入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实践中。
以上内容供给大家参考,从中可以看出,儿童智力开发最佳时段是在八岁前,让我们把握时间合理适当开发儿童智力,让我们的孩子更聪明。
小儿心理和智能发育的最佳时期
小天鹅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第一次睁开眼睛,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这种动物认作妈妈。这种出生后的“认母”现象,是动物智力发展中的“母亲印刻期”,错过这个时期再也不能弥补。
小儿心理和智能发育,也存在类似状况,在不同时期抓紧进行相应的教养,则事半功倍。
两岁前是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
人在出生以后,虽然在胚胎时期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人体,但许多器官特别是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像某些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走路,自行觅食。而人类在出生1年左右,才能做到上述动物生下来就能做到的事。因此,在人生开始的1年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刺激就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一个教育良好的小儿,在1岁时已经情感丰富,表情多变,开始萌发自我意识。所以,应将孩子的周围环境,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环境单调,必然影响小儿心理发育,而恶性刺激会使小儿变得胆小。
2岁左右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这个时期小儿学习口头语言的能力提高最快。要想使孩子既懂中文又懂外语,只要用不同国籍的语言与其搭话,小儿可在“无意”中同时掌握两国甚至三国语言。我们一些英语教师夫妻平时多用英语对话,结果孩子的英语竟“不学自通”。
3岁左右是识字的最佳时期
我的孙子,去年才上幼儿园。许多孩子的家长都知道他认识很多字,问是怎样教的。其实很简单,关键在教学法不能用灌输式,而是在游戏中学。可用卡片、图片、实物等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例如,大人打扑克孩子也要摸牌,我们就利用扑克游戏教他认识1~10的数字和AKOJ。后来把纸壳剪成扑克大小,上面写中文字,由易到难,一说打牌了,他就来认字,一面出牌,一面叼出牌上的字,做了数百张牌,很快学了许多字。家里人喜欢唱“卡拉OK”孩子也凑热闹,一边唱一边学上面的字。现在他能唱数十首歌曲,认识千余字了。当然,相似的字常读错,不认识的字还很多;读错我们就告诉他,不认识就说给他听。不讲究系统,不求甚解词意,使小儿在大脑里有一个信息根植就够了。我们从不强迫,只是用卡片、图片、实物引导他,使他在玩中开发智力,据说有1个小孩17个月开始玩识字游戏,6岁时已识字3千。
4岁左右是数字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
此时期可引导孩子认识数字,由简到繁,做些加减乘除的演算,背唱“九九”歌。方法当然也是启发诱导,以实物、回片、玩具等引起孩子的兴趣。
音乐灵感发展的最佳时期为3~5岁
可以给予音乐启蒙。
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3~6岁
此时期可以多带孩子游览参观,开拓视野,多讲一些童话故事,并增置智能玩具等。当然,不一定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很严格地遵照以上规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婴幼儿是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在教育上错过这个时期,就意味着过了一生。无论怎样弥补,结果是事倍功半,或者劳而无功。所谓“天才”儿童的培养,就是按发展的规律,“因时”施教的。奉劝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切莫错过教养孩子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
3岁看老,抓住孩子最佳成长期
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
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3岁看到老的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证实3岁在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
研究者以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先是经过一番调查分析,然后将他们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当这些3岁孩子都长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走访。
这些3岁幼童的言行竟然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让卡斯比教授十分惊讶。他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在2005年发表了报告演说,这一报告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为“3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由此可见,在孩子3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担当着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师只有深谙育儿之道,抓住3岁这一关键期,才能赢得孩子未来的成功和胜利。
3岁大脑开发关键期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发大脑潜能必须尽早。我们知道,出生时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之后不再增加。刚出生时孩子的大脑共有50亿个突触;出生后第一年,突触数目会增加20倍;3岁时大脑大小即是成人的80%;4岁时,脑的代谢达到高峰,脑逐渐成熟,对能量的利用也更有效。这一年龄的孩子之所以会不停地动,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在不断获得信息,能量消耗比较大,需要的营养比成人要多,身体发育同时也加快。
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视、听、触觉接受大量的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且研究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形,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形。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计算机一样,硬盘已经格式化完毕,就等待编程了。
正因为如此,孩子幼时的生活经历将会极大地影响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程度。在一个充满忧虑和紧张气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很容易被自身的感情压垮。相反,那些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环境里的婴儿则会与环境频繁地进行交流,进而促进额叶前部的循环,这样就增加了以后对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抵抗力。
抓住孩子思维发展关键期,教育孩子更轻松
思维能力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能力,也是人类进化史中最高的成就之一。
众所周知,新生儿从一个毫无生活能力的弱者成长为一个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强者,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认识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更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正因为拥有这样的能力,人才成其为人。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人类将周遭生活经验与知识的累积做出理解的反应。幼儿思维的发展,表现在幼儿出现意志行动的企图,幼儿开始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理解行动的意义,继而能够按一定的目的去实现行动意图。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征
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1、直观行动思维
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事实上,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