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食症的孩子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2-02-12 幼儿园教案是怎么写 怎么给孩子扎头发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有些孩子身上在饮食方面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而这些孩子吞食某种并非食用的物品,如泥土、小石头、头发、塑料制品,这种行为为异食症。
(一)什么是异食症
有些孩子身上在饮食方面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而这些孩子吞食某种并非食用的物品,如泥土、小石头、头发、塑料制品,这种行为为异食症。
(二)表现
孩子在吞吃异物时可以发生各种的意外,如吞吃瓶盖会造成食管破裂、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吞吃泥土会导致贫血、厌食等;吞吃头发、石头、塑料制品会引起肠梗阻;吞食污物会引起肠寄生虫或导致肠胃炎等;吞吃水泥、金属饰品会引起中毒等等,如不加以制止可能会引起生命危险。有的孩子对某种物品特别感兴趣经常的大量食用。有的孩子异食行为会发生在晚上或独自一人时,不容易发现。孩子的异食行为危害常不在于的行为本身,而是在于孩子吃下去东西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有时这种行为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安、烦躁、忧虑、自卑等情绪问题。
(三)原因
孩子一出生就吃奶,这是人类的天性。孩子刚出世后对客观世界了解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嘴巴和眼睛。孩子慢慢成长,逐步有了感知觉,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其它感官,仍然想用嘴的活动来了解这是什么东西。所以拿到什么都会往嘴里送,形成一种习惯。
吃怪东西往往是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一边在玩沙子或者泥土,不知不觉地把沙子、泥土放到口中。有些孩子由于动嘴吃东西的时间太少,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口欲需要,就会把各种东西往口里塞。这种需要不是吃饱来得到满足,而是通过嘴的运动而满足。特别那些家庭情况较差的,没有足够的零食供给孩子,异食症的发生率较高。据调查,例如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约有百分之十六的孩子吃过泥土。其它如父母离异或弟妹的出生、突然减少或失去母爱、父母的过分严厉等也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失衡,出现异食行为。某些疾病,肠道寄生虫,性格缺陷、精神病,痴呆症等也会出现异食行为。
(四)辅导
为解除孩子对疾病的顾虑和伴随的情感问题,树立信心,父母应该尽量分析了解引起孩子异食行为的原因。
在孩子很小的时侯,孩子活动的环境中要尽量避免放置以些容易导致中毒、引起身体损伤的东西,特别是外形尖锐,色泽亮丽容易吸引孩子的物品,如针、硬币、胶泥、颜料等。家长在给孩子购买玩具时也要注意,不买体积过小和容易咬碎的玩具,因为孩子会常用口去咬这些东西,有时会咬下一些接着给吃了,有时会将整个玩具吞下去。大人佩戴的各种饰品,也不要随便给孩子玩,吞食戒指、耳环等金、银饰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已能到处行走,这就更需要控制环境条件以防止孩子异食行为所引起的事故。孩子咬东西,基本上能通过指导来达到预防和矫正的目的。父母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告诉孩子什么能吃,那种东西不能吃,并简单地描述一下吃了这种东西的后果。
对于习惯吃某一类异物的孩子,除进行制止以外,也要给孩子一点惩罚。如孩子咬橡胶小动物,就不给他玩,并对他说这是危险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小孩写作业拖拉是怎么回事
很多家长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孩子写作业太慢,老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非常令人头疼,拖拖拉拉,磨磨唧唧,没完没了。
可是,即使你坐在他旁边,盯着孩子写,一笔一划指导他写,孩子未必能改变写作业磨蹭的毛病。
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很多家长没有找到孩子写作业慢的真实原因,孩子写作业慢,有可能是因为他条理性差——学习无方法,也有可能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有困难,还有可能是时间观念差——不会管理时间,家长一定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改变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毛病。
一、条理性差——做题没顺序,总是在乱找东西
一会儿找找橡皮,一会儿找找铅笔,本来是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他就要花两个小时甚至更多。而且一会儿写几道语文题,一会儿再去做做数学题,不按照顺序来。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也发现,这类的学生作业经常不按照顺序做,也不写题号,根本弄不清是哪道题,所以有些题经常会做错或漏做。
父母怎么办
首先,父母要先告诉孩子,写作业之前要做好准备,文具,作业的顺序都需要孩子来安排。没有条理,也就是没有做计划的问题。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养成事前准备的好习惯,防止遇事慌乱。
真正要治本,还得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全方位要求孩子,慢慢地从各方面放手,要让孩子自己学着照顾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父母不要手太勤,忍不住帮孩子去做,要学着做一个懒妈妈,甚至可以让孩子适当帮父母做点家务,这样孩子条理性也会越来越好。
二、过于追求完美——橡皮综合症
还有的孩子,什么都好,作业工整,成绩优秀。就是有一个毛病,写作业特别慢,写的字稍微有一点点不整齐或者不干净的地方,就会马上擦掉重写,有时甚至把本子擦破了,如同强迫症一般。
父母怎么办
老是喜欢使用橡皮,不停地擦来擦去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橡皮综合症”。原因是孩子学习压力大,心情焦虑,怕出错,对自己要求高或者是父母对孩子要求高造成的。
对患有橡皮综合症的孩子,父母不要过多指责,要用奖励手段进行强化训练来达到目的。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尽量少用橡皮,如果作业本保持清洁、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写好字,就有一定奖励。
如果孩子离不开橡皮,家长最好把橡皮没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孩子依恋橡皮的坏习惯会逐渐得到纠正。
三、学习基础差——对学习不敢兴趣,做作业吃力
本身的基础就差,上课老师讲的很多知识点还没有消化吸收,回到家做作业的时候自然就很费劲。一个人干着自己头疼的事,他当然不可能主动,当然是能拖则拖呀!
父母怎么办
了解孩子到底哪里掌握的不好,家长可以自己给孩子补习,或者告诉老师,让孩子及时消化掉新学的知识点。基础是从小就要打好的,所以小学期间家长一定要紧盯着孩子的作业学习情况,等到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学习就不用家长费心了。
想方设法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每个人都是这样,对于喜欢的事、有趣的事都愿意快点做;而对于枯燥的事,不那么有趣的事,则能拖则拖。所以,父母要多想办法,尽量调动孩子的写作业兴趣。
四、注意力不集中——无关动作多
因写作业时总是东看西看,磨磨蹭蹭,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吃铅笔,要么咬手指,而且写一会儿就起来溜达一圈,到外摸摸看看。你家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毛病吗?
父母怎么办
父母可以让这样的孩子分段写作业。放学后,问问孩子总共有多少作业,以20分钟为一段,做20分钟作业后,休息一会。这样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
给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的地方要简洁、整齐,尤其是书桌,不能堆放玩具等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要求孩子在学习之前准备好所有要用到的文具,避免写作业的过程中又找东西。
五、协调性差——感统失调
有的孩子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的话,问题都能答对,但是不能太着急,不能逼他,只能耐心地等。每次写完作业时,由于思维比较快但是表达和写的慢,所以就经常写错、漏写、跳字甚至串行,那样就要重新擦掉,有时写了擦,擦了又写,经常把本子擦破。孩子自己也很着急,很生气。
影响孩子磨蹭的原因还有一类是孩子生理方面的。儿童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甚至语言表达差。
父母怎么办
这样的孩子,需要专门做一些感统训练!孩子是否有感统失调,细心的父母只要有心,是能发现孩子的。如果发现孩子确实不是因为态度问题,不是因为主观努力不够,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看看感统是否失调!如果确实有,只要坚持做一段时期的感统训练,孩子就会有所好转!
小孩做作业拖拉是怎么回事
拖拉是怎么回事?
拖拉是一种具有消极倾向的行为模式,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性格。
拖拉就是喜欢把该做的事情尽量往后拖,懒散、低效、耗时。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排斥,不仅在学校环境中常处于劣势,而且长此以往,会一直弱化孩子的自信心,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爱拖拉,首先要考虑的原因是孩子是否缺乏学习的目标,或者家长从小一味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孩子责任感缺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也是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度不够,家长都不信任,孩子那里来得自信心动力呢?
其次孩子没有学习的目标,学好学坏一个样子,是否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严有关呢?孩子没有学习的目标,没有树立起学习的理想,行动自然就不会主动,就会很随意,免不了拖延和低效。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沉淀成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孩子一味拖拉,家长若也一味包办代替,随意迁就,孩子就会在拖拉中尝到甜头。孩子一旦习惯了,就会把自己当成“国宝熊猫”,事事都等着家长操办,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次,孩子的自我管理的培养是否到位,孩子在时间观念上的培养是否有效,都值得家长思考。爱拖拉,是孩子缺乏自我管理动力的表现。做事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意力的集中与否。而注意力的培养又与严格的要求有关,要求的随意性,必然会给孩子带来松懈的理由。好的时间观念的培养也非常关键,比如说家长是否以身作则,在家庭活动中是否也能定时、守时、按时完成每一件事呢?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孩子时间观念的形成。
建议
“爱拖拉”看起来是小问题,但不进行矫正,就可能发展成大毛病。像现在社会上给“90”后的潜台词就是“自我”在以上这几点里是不是也有很重的“自我”形为呢?因此这一点尤其需要家长朋友们重视,要在错误发生的“初始阶段”就进行干预和纠正。
建议家长朋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首先,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目标。生活中,我们不妨采用记笔记的方法,记下今天必须完成的学习目标,越具体越好,例如今天必须背诵10个单词,或者必须完成某科作业。然后,根据笔记,随时监督。
其次,教会孩子时间管理的方法。这里可以采用“契约”的方法,也就是用约定监督并有规则的督促孩子做作业。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作业量和孩子做作业的效率,帮孩子估算出做作业需要的时间,和孩子商量出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慢慢地,家长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按任务定时间,孩子在自己给自己定时间契约的过程中,学习就会慢慢自觉起来。
再次,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精神。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比如做俯卧撑、举哑铃等,以做10个为起点,每天增加1个,坚持1个月,然后保持或适时增加。通过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孩子改变拖拉的毛病。
行为习惯:孩子喜欢打人,这是怎么回事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喜欢打人,这是怎么回事,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有的孩子可能在小时候会有一些暴力倾向,不仅仅是冲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打出手”,到了学校,还会跟小伙伴打架。面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要怎么做呢?
1.要正确引导孩子
当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时,爸爸妈妈先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如果自己的行为没有错误的话,就要及时跟孩子进行沟通,跟孩子讲道理,跟孩子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先在思想上让孩子放弃打人,然后从行动上对孩子进行引导和监督,这样才能让孩子改掉打人这个坏习惯。
2.有样学样的环境
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很善于模仿。爸爸妈妈的行为,他们看在眼里,然后不自觉地就开始模仿。如果爸爸妈妈处理问题是采用拳头的话,那么孩子可能也会采用这种方式。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不要孩子犯了点小错,就拿起孩子的小手掌就打。另外,如果爸爸妈妈出现矛盾的话,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
3.以暴制暴不可以
如果爸爸妈妈自己的脾气就不好,在知道了孩子跟别人打架以后,可能会不由分说抓着孩子就暴打一顿。这种情况下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心生怨恨,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孩子充满着怨气,下次可能还会使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孩子的攻击心理
如今非常多的孩子都被宠爱过了头,孩子不喜欢自己被冷落,不喜欢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一旦发生易出现心理失衡,孩子可能就会出现打人的行为。
所以爸爸妈妈要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是否有溺爱孩子的行为。在孩子出现攻击他人行为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
打人是个很严重的坏习惯,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重视起来,不然会让孩子以后进入学校和人相处变得很困难。
儿童遇事不肯动脑子是怎么回事
①智力因素:有些儿童虽然看起来不象是傻孩子,但其智力确有问题。儿童的智力水平不象一般疾病那样具有无或有的概念,智力介于正常水平与低下之间有一个移行部位,心理学家称这部分儿童为智力的边缘状态儿童。而智力处于边缘状态的儿童,往往给人一种貌似聪明,但不爱动脑筋的印象,很容易发生学习困难以及其他学习问题和其他心理障碍。对这类儿童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检查,尽早发现其智力问题。对这些儿童应积极引导他们发挥其非智力因素,并给予恰当的教育,防止学习困难的发生。
②社会适应能力差:一些学习很好,社会交往能力差,遇事不爱动脑筋的儿童,在受溺爱的独生子中比较常见。这是由于父母过分溺爱,过分保护,一切替孩子包办代替,导致这些儿童遇事不爱动脑筋,使其独立性和创造性都很差。这样,同样可以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发生。
③其他因素:一些患有精神病的儿童,生活懒散,精神衰退,遇事不爱动脑筋。这种情况同时还伴有一些怪异行为和想法,有时甚至荒谬离奇。这种情况需要找医生及时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