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独生子女从小学会爱父母
发布时间:2022-01-19 让孩子学会乘坐电梯教学设计 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分享短篇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分享心理学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自私,心中无他人,劳动观念差等消极特点,主要是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前苏联儿童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影响最大。”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祖宗”“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
一、心中无他人,不知爱父母
例1:一位初中的男同学,在与父母外出游玩等汽车。同学一箭步窜上车,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面对站在自己身边挨挤的父母漠然。
车上的一位老者说:“孩子,应该让你的父母坐下。”还没等男同学作出反应,他的父母急忙对他说“你坐吧,我们不累。”可是男同学的父亲明明让旅行包坠的站立不稳了。老人沉重地摇了摇头。
例2:节日里,有一男孩随父母到爷爷家吃饭。饭菜上齐,准备吃饭时,男孩突然大哭大闹起来,谁也哄不住。问其原因,原来是他最喜欢吃的大虾没有摆在他前面,而是摆在爷爷面前了。最后大虾摆在了男孩面前才平息了哭闹。
看了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禁反问:“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舐犊之情,却换回如此的自私无情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父母对孩子一味简单地施予爱而没有对孩子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的恶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因此,做父母的要从小在孩子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
二、劳动观念差
按理说,独生子女因上无兄妹,下无弟妹,从小要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因而劳动观念应较强。但事实却相反,更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因为“疼”而“惯”,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还有家长因嫌孩子小,“碍手”,许多事情宁可自己做。结果,不少四、五岁的孩子上幼儿园时不会穿衣,不会吃饭,不会擦屁股,有尿不会蹲便盆(在家坐盆)。老师将饭摆在桌上,有的幼儿只因饭离他距离稍远些,就不知道吃饭(只需动手将碗拿过来),举手之劳都懒的动。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举着剥好的鸡蛋(上面有一点鸡蛋皮)惊恐的说:“这个鸡蛋不能吃,上面有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长大以后,也缺乏劳动观念,并且干什么也干不好。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财富,而是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叠被,自己洗脸洗脚,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家长干些家务。如:帮助摆碗筷、浇花、剥豆、择菜等。要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图书、玩具等,培养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有条理的习惯。
总之,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让他们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体贴之情,学会爱父母。
心理学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自私,心中无他人,劳动观念差等消极特点,主要是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前苏联儿童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影响最大。”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祖宗”“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
一、心中无他人,不知爱父母
例1:一位初中的男同学,在与父母外出游玩等汽车。同学一箭步窜上车,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面对站在自己身边挨挤的父母漠然。
车上的一位老者说:“孩子,应该让你的父母坐下。”还没等男同学作出反应,他的父母急忙对他说“你坐吧,我们不累。”可是男同学的父亲明明让旅行包坠的站立不稳了。老人沉重地摇了摇头。
例2:节日里,有一男孩随父母到爷爷家吃饭。饭菜上齐,准备吃饭时,男孩突然大哭大闹起来,谁也哄不住。问其原因,原来是他最喜欢吃的大虾没有摆在他前面,而是摆在爷爷面前了。最后大虾摆在了男孩面前才平息了哭闹。
看了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禁反问:“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舐犊之情,却换回如此的自私无情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父母对孩子一味简单地施予爱而没有对孩子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的恶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因此,做父母的要从小在孩子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
二、劳动观念差
按理说,独生子女因上无兄妹,下无弟妹,从小要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因而劳动观念应较强。但事实却相反,更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因为“疼”而“惯”,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还有家长因嫌孩子小,“碍手”,许多事情宁可自己做。结果,不少四、五岁的孩子上幼儿园时不会穿衣,不会吃饭,不会擦屁股,有尿不会蹲便盆(在家坐盆)。老师将饭摆在桌上,有的幼儿只因饭离他距离稍远些,就不知道吃饭(只需动手将碗拿过来),举手之劳都懒的动。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举着剥好的鸡蛋(上面有一点鸡蛋皮)惊恐的说:“这个鸡蛋不能吃,上面有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长大以后,也缺乏劳动观念,并且干什么也干不好。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财富,而是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叠被,自己洗脸洗脚,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家长干些家务。如:帮助摆碗筷、浇花、剥豆、择菜等。要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图书、玩具等,培养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有条理的习惯。
总之,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让他们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体贴之情,学会爱父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独立从父母放手开始
近期,是不少新生陆续开学报道的日子。对于刚上小学的许多学生家长来说都会对此高度重视,全家总动员,护送孩子上学,甚至手机、相机一起出动,记录孩子成长的“第一次”。对此,校方的观点是,新生入学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放松心态,“该放手就放手”。
新生入学家长不放心
8月24日,在西安高新区某小学门前,都是护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何女士告诉记者,早上7时多,她就和老公、公婆一起出 门,送儿子上学。“今天是孩子正式以小学生的身份进入学校,一家人都很想去见证这个历史时刻,于是一个娃娃后面跟了四个大人。”像何女士这样全家出动的新 生家庭不在少数,记者看到,家长们也都没闲着,有拿相机的、摄像机的,校门口乱成一团。由于不能送进校内,爷爷奶奶们只能在校门口帮孙子孙女整理衣服,然 后把一直背在肩膀上的书包给孙子孙女背上。张女士担心地说:“不知道孩子今天上课究竟怎么样,能不能适应,总有些不放心。”
培养独立性家长要放手“进入小学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方面,对其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小雁塔小学赵校长表示,培养独立性其实可 以从一些细节处着手,“比如不要替孩子背书包,要让孩子自己来。今年的新生这方面做得好很多,但一些老人还会不自觉地帮孩子代劳。”
雁塔路小学董老师也建议,新生家长心态适当放松,多让孩子自己干。要教会孩子每天按课程表自
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开始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让他重复着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赖父母了。
生活自理家长不可越俎代庖
孩子原来都是依靠我们的,现在让他自己做能做好吗?孩子笨手笨脚做家务耽误时间,影响了学习怎么办?这往往是大部分家长的担忧。西安心理学会会 长尚华对此表示,一个在生活自理方面比较缺乏训练的孩子,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会不知道如何解决。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孩子过起集体生活来会很容易适 应,不仅有利于成长,也为父母减少了烦恼。
西安高新区逸翠园学校孙爱娟老师建议,家长根据孩子成长的特点,对孩子逐步提出做事的具体要求,总的原则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3岁的孩子可 训练自我服务的各项本领,如吃饭、洗手、刷牙,自己需要的东西自己去取;4岁孩子可学习折叠被子、整理床铺以及自己照料生活,不要嫌孩子东西慢,家长常常 “越俎代庖”,这样会妨碍孩子能力的提高;五六岁的孩子要求穿脱衣服迅速、整齐,洗脸洗手要洗得很干净等,还要逐步教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拖地、 浇花等。在自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孩子肯定会用自己的方法,撒娇、耍赖、做出家长所期望的承诺等,以此来打动家长的心,这时候家长要狠狠心,要学会对孩子说 “不”,否则孩子是难以进步的。
让孩子学会生活,从小事做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但我不希望儿子除了学习以外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
儿子小的时候也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喜欢玩具,喜欢做实验,给他买的玩具到最后基本上是支离破碎的,拆了装,装了又拆了,难得有几件完整的,常常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我跟儿子讲道理,领着他一起整理了几回,儿子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还是没有主动整理东西。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开始找别的对策。我给儿子腾出了两个柜子,跟他约好,每次玩好玩具,必须自己整理好放进橱柜,不管你怎么整理,只要玩具外面没有,跑进橱柜就可以,否则后果自负。孩子毕竟是孩子,地上的玩具仍旧如此,这下真发火了。我拉着儿子的手,来到玩具旁,问儿子到底还要不要这些玩具,没等儿子开口,我的脚已经不听使唤地把玩具给踢出去了,这下儿子急得大哭起来,知道我生气极了,马上整理了起来。从此他知道不整理好东西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的玩具就学会了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有时还会自得其乐地说:“妈妈,怎么样?我整理得不错吧!”这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平常我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的时候,总是不忘记叫上儿子帮我。有时候去菜市场买菜我也把儿子带着,让他知道平常人家生活的情况,并不是美味的菜肴就会从天而降的。而是要经过很多道程序,从买菜、回家择菜、洗菜、做菜到端上饭桌,每一道程序都必不可少,都要通过努力去做,才能实现,哪怕只是一盘菜。让孩子明白所有的事情都要认真去做的道理。
其实,生活中都是些很细小的事情,但必须尝试做好。现在只要儿子有空就帮我洗菜、帮着倒垃圾,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时刻提醒他不要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要做一件事就要认真去做好,让他明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越来越多的事情都要学着自己去做,而且要做好。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磨练意志,培养品质的过程。我希望孩子能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情,拥有独立、坚韧的优秀品格。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孩子让家庭和学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孩子的学习也成了家庭和学校唯一的连线点。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庭和学校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很多学者也认为教育应该是家庭、孩子和学校三方共同配合和努力的结果,但仅仅对于学习来说,学校的义务就大得多。
教育,也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是教书育人,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但现在的学校越来越多把这种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家庭里,孩子从学校回来,好像又进入了另一个“学校”,感受不到一点家的温馨,父母越来越像老师,学习慢慢地侵蚀着孩子的全部。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背负着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们就像是背上驼着沉重货物的驴子一样,只能低着头,被人牵着慢慢走着。他们不知学习是为了什么,也许只是为了父母和老师吧,当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一下子没有了牵引,没有了沉重的压力,却迷失了自己。
家,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享受父母爱的温暖港湾,但孩子越来越不想回家了,是因为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在家里,父母像是另一个老师一样,总是说着教育的话,总是督促着孩子写作业,总是写完了还有一堆课外的作业,在他们的感觉中,家除了吃饭休息外,已经变成了另一所“学校”。
很多父母们也跟我抱怨说,老师发来作业的短信,就是要我们好好的督促孩子写完作业,如果孩子写不完作业,老师就会打电话来责怪我们没有尽到责任,我们也感受到学校的压力,所以最后只好把这种压力又加到孩子身上,不惜一切地让孩子完成作业,为了达到好成绩,有时还会给他们额外的作业,竞争太激烈了,不多做些,就会输在起跑线了。本来我们工作一天了,压力也很大,回家就是想放松下的,结果还要为了孩子的学习发发脾气,真的很累。
怎么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呢?我想这应该是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担起的责任。
首先学校应该让孩子减负,不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尽量让学生在适合的时间内可以把作业写完,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一个负担,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第二,别对孩子过多的压力,包括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去享受学习,不要把学习当作是为了满足老师的期望的工具,有些老师很喜欢讲:“我做那么多,都是为了你们好,为了你们都能学好,考到好成绩,我付出了那么多,你们总该给我点回报吧。”无形中,他们就会认为考到好成绩是回报老师的唯一途径,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为了老师而学,却失去了学习最初的快乐。
第三,别为了学习的事去为难家长。如果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不会让他去学校了,到了学校,学习的事当然就是老师自己的事了,虽然说的有点武断,但细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呢。除非学生有了行为上的问题,则可以找家长,三方一起去讨论,解决问题。在学习上,家长的作用不是去教孩子写作业,而是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开心地做完作业,仅此而已。
第四,对于家长,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一些期望架在孩子身上,别让孩子从小就背负那么重的压力去学习,而失去了学习的初衷,是为了自己而学,并快乐的学习。在家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并提供孩子比较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疼爱和家的温暖,别一回来就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教育这,教育那的,并且对于自己的付出夸大地塞给孩子,让孩子觉得只有学习好才能报答父母。
第五,真正解放自己,就要解放孩子,让孩子在家能做一些课外的,感兴趣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去学习,当作业完成时,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多做少说,孩子能体会的可能更多。家就是家,不是另一所“学校”。
做一个轻松的父母吧,让你的孩子也能快乐的学习!
父母用自身行动让孩子懂爱继而学会爱
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现实中发生的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那个年龄段应有的道德,就有那个年龄段该有的痛苦。所以,孩子更需要父母以一种对待朋友的方式,充满人情味地,于理于情地言传身教,去教育和感化他们,都会他们如何去爱每一个人。
做一个会爱的人。父母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充满爱的情感的人中,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会爱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处处关爱他人。比如:带孩子去逛街,看到有乞讨的人,给他们几元钱;有些地方发生了自然灾害,主动带着孩子为灾区人民捐款;看到路边的流浪猫,把自己手上的食物给猫吃;等等。
在大连的海滨浴场,我们把面包给海鸥吃;在平湖的图书馆,我们又来带宝贝一起喂金鱼;在岩头古村的一家门口,有一只狗蹲坐在那里,眼皮直打架,宝贝看出来了,说小狗要睡着了,我就对她说,那和小狗拜拜吧,不要吵到它,孩子就很理解了。
这些都是在给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在父母的爱的感染下,孩子碰到这样的问题,也会用父母的方式来做,这就是一种爱的教育、爱的传染。
父母的爱让孩子懂得回报。父母对孩子的爱尽管是无私的,但是一定是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的,那么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进行回报呢?
首先,父母要善于索取。累了,就让孩子帮自己捶棰背,为自己倒杯水;做家务的时候,让孩子给自己搭把手;病了,让孩子帮着给自己做口吃的;等等。
今天,我给宝贝买了一大包气球,还送了一个脚踩的打气筒,我就让她学着我的样子自己来把气球充好气,在绑绳的时候也让她给我搭把手,第一个气球充的太大了,一会儿就破了,我就让宝贝把破了的气球丢到垃圾筒里,这样不知不觉地做这些事情,她都是很乐意的。
其次,明确地告诉自己,父母也需要孩子回报一份爱。无论在什么时候给孩子什么好吃的东西,千万别违心地告诉孩子“我不喜欢吃,你自己吃吧”,而是让孩子留下一份给父母。在给宝贝买吃的东西时我一直让她给我一点吃,让她懂得分享和爱。
最后,孩子在关心父母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关心他人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孩子的爱能使得父母和他人得到最大的愉快。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尝试!
妈妈对孩子的保护,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开始。根据调查发现,有9.5%的妈妈整天抱着婴儿不放。或许我们可以说,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从哄抱婴儿开始的。 三岁的小宝,个性非常顽皮。每次和小朋友玩不是抢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闲事,所以妈妈一刻也不容许他离开自己的视线。小宝想要做点什么,妈妈立刻飞奔而来。“要好好一起玩!”、“会不会痛?”一碰到问题,妈妈总以最快的速度帮小宝解决。 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缘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孩子自己解决难题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妈妈事必躬亲,随着孩子的成长就会演变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换言之,出现一群没有“动力”的孩子。 为了避免这类困境,从小就必须让孩子尝试各种事物。散步回到家里,让他自己把脱下来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处都是,也要让他自己吃饭;脱下衣服,自己放入洗衣篮内;早上起床,自己洗脸、刷牙;吃点心时,一定坐着吃。 从幼年时期,便把这些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让他习以为常。一旦孩子长大,妈妈的唠叨会一下子减少许多。如果妈妈认为“孩子还太小,这样子太勉强啦……”什么事都抢着做,到头来,孩子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些全都是妈妈该为我做的事。 孩子刚开始尝试时,通常笨手笨脚的,也可能犯错和失败。没关系,让孩子自己来,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给他赞美。这是教养孩子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