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当心打孩子打出心理问题

发布时间:2022-01-01

孩子教育问题。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当心打孩子打出心理问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导读: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郁闷 “滥用体罚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儿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孩子过得并不开心。”最近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手举办的调查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开心,因为父母责怪、训斥甚至动手打孩子而感到不开心的占到15%。 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罪魁祸首”。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 “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肖峰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肖峰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肖峰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有些孩子所咕哝的:“动不动就打,只会打”。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0%的父母觉得打骂之后,孩子的表现还是一样。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 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屁……”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日前,美国一个专家小组分析调查了过去60年有关“打屁股”的案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童年经常挨“屁板”的人们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会的行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的意义,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态度。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因为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的是非善恶。 肖峰主任肯定地说,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爱吃手指心理有问题


近日,江门市民王女士带着3岁的儿子来江门市妇幼保健医院看病,她反映自己的小孩3岁了还不会说话。

据介绍,小孩两岁还不会说话时,王女士已经注意到儿子的这个问题,但听家里的老人说,小孩说话说得晚才聪明,王女士因此也没在意。但转眼间,小孩满了3岁,还是一样不能说话,这下王女士可着急了,连忙带孩子到

医院检查。

一检查,医生发现小孩的智力发育方面有问题,急需治疗。王女士十分后悔,称应该早点把儿子带来看病。

婴幼儿心理疾病发病率为8.7%

据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主任医师彭晓珊介绍:“儿童坐不住特别爱动,爱发脾气,不爱讲话,来回重复地做一个固定动作……这都是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很多小孩从小喜欢吮手指,习惯性的拿起手指开始吮,这其实是小孩焦虑行为的一种表现。还有小孩很大了还有遗尿的问题,这也可能是一种心理问题。”

据调查,江门婴幼儿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为8.7%,虽略低于全国12.97%的平均水平,但仍需要引起重视,儿童多动症、孤独症、抽动症、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障碍等问题,都是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家长易忽视婴幼儿心理疾病

记者了解到,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容易忽视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家长不容易察觉到,由于小孩还不会说话,无法与大人正常交谈,只能靠家长细心观察小孩的一举一动,有些粗心和没有经验的家长很容易忽视这些问题。

其次,就算有些家长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由于是心理问题,不是生理问题,家长往往也不知道该把小孩送到哪里去治疗。

专业心理咨询师指出,除了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外,高危儿童也应引起家长的注意,一些早出生、低体重、缺血缺氧的儿童都属于高危儿童,其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和智力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故在儿童管理中加强对高危的管理和监测很有必要,应该早发现、早干预和早训练,尽量减少智能缺陷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温顺的孩子易得心理问题?


在许多家长的眼中,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应该比较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但心理学家指出,这样的“温顺”孩子很有可能是问题儿童。因为这样的孩子心理上往往过于防卫,一切按大人指导办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点,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如果在成长中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缺乏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往后发展很可能导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缚智力的发展。

因此,学校和家庭不应对儿童管教过严,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气的孩子往往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

所以,教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规律,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谎,其他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孩子心理问题的家庭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其次,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最后,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宽或过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现状,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听话的孩子心理问题多


大多家长以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这可以说是家长们的公识,可心理学家指出,这样的"听话"孩子很有可能是问题儿童。因为这样的孩子心理上往往过于防卫,一切按大人指导办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点,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在成长中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缺乏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往后发展很可能导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缚智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不应对儿童管教过严,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气的孩子往往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

所以,教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规律,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谎,其他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听话的孩子可能心理问题多


大多家长以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这可以说是家长们的公识,可心理学家指出,这样的“听话”孩子很有可能是问题儿童。因为这样的孩子心理上往往过于防卫,一切按大人指导办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点,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在成长中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缺乏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往后发展很可能导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缚智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不应对儿童管教过严,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气的孩子往往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

所以,教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规律,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谎,其他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家长如何改正孩子的心理恐惧问题


家长如何改正孩子的心理恐惧问题

如何矫正儿童恐惧心理

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简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脱敏法",即让儿童有保护地逐步接触恐惧对象,逐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儿童对黑暗处,要以先抱着或拉着他的手走过黑暗处(暗室或野地),同时告诉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经过一两次,待孩子适应后,可改为陪着他通过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离分别通过黑暗。最后让孩子单独通过黑暗。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也就不再惧怕黑暗了。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当孩子表现勇敢,不恐惧时就立即予以奖励和表扬。

如何预防儿童产生恐惧心理

一、是不溺爱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长此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绝无好处的。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这样,其恐惧的发生率会更高。

二、是对孩子不宜反复无常

有些家长一会儿说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就会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规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三、是父母不可随便对孩子发脾气

孩子对父母过分惧怕,会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脸色行事,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以致形成畏畏缩缩的坏习气。

四、是不要过分责难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可有节制地表示气恼,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好,不能过分责难。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专家从心理疏导角度剖析孩子教育问题


8月9日是奥运会首个正式比赛日。精彩的赛事却挡不住桂林市民听讲座的热情,当天下午的“大讲坛”的讲座主题是百姓关注的子女教育,因此上座率很高。全国十佳心理教师、首师大桂林附中心理辅导中心主任高永金,从心理疏导角度剖析孩子教育问题。

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无师自通的

高老师认为,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源于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恰当。在讲座中,他批判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比如分数高乖巧即是好孩子、对孩子过分关爱、物质刺激是万能法宝、“棍棒之下出孝子”等。

他认为,家长首先要走出“教育无师自通”的误区。“不少父母认为没必要花精力去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加之从父辈那儿得来的一些教育观念,每当在孩子教育上遇到困惑,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造成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那么,分数高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高老师觉得不一定。他说,家长要走出重智育、轻德育、轻实践的误区,走出忽视孩子心理健康与心智发展规律的误区。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和读书成绩,会忽视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人格、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培养。

高老师觉得,家长要走出过分保护孩子的误区。此外,过分干涉孩子的行为也要不得。孩子在玩,一些家长不断提醒甚至大声喊“这样玩不对,那样玩不行”;玩的时间太长,该停下了,又喊“坐地上太凉,要拿个垫子垫上”。长期下来,会导致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上学后不能专注听讲和做作业,发展到最后就是多动症,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以至厌倦学习、讨厌父母。

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烦恼

相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家长了解之后能有针对性地观察和理解孩子,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烦恼。高老师详细介绍了各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台下的家长们听得很认真。

婴幼儿时期是早期智力开发、行为习惯培养、心理素质教育的时期。如果放松教育,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再进行矫正就十分困难。高老师举例说,幼儿和母亲建立的依恋关系越好,对他后期安全感的建立以及与人交往的顺畅会打下坚实基础。7个月时,孩子能辨认父母的特征,被别人抱时会认生地哭,家长就要赶快抱回来,不要让他产生恐惧。

他认为,小学四年级、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是心理成长的三个重要阶段,家长们要高度重视,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哪些?一是开始进入难以指导的叛逆时期。二是只要指导得当,大多数开始喜欢看书。三是“自我”观念开始成形。“孩子不愿意再被当成小孩子看待,家长就不要强求他一定要听自己的话,可以给他时间思考,让他看看应不应该听从家长的意见。引导孩子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对孩子喜爱但有损健康的事,如迷恋网络游戏、崇拜各种明星等,家长不能粗暴地禁止,而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激发他们对歌舞、绘画、舞蹈、书法、下棋、体育的兴趣。”

初二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上讲是进入了一个断乳期。青春期身体变化大,孩子的情绪波动也大,自控能力较差。没有刚进初中的新鲜,也感觉不到初三的升学压力,学习积极性会有所下降,有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兴趣爱好狭窄,女生爱看言情小说,爱打扮,男生沉迷网络游戏等。

高老师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反叛心理很强,家长要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予以理解和宽容,不要大惊小怪。在教育方法上更要讲道理,态度不要太粗暴,语言不要挖苦。不过,看言情小说和沉迷网络游戏这两样,家长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到了高二,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有些学生严重偏科,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对此,家长要正确对待成绩波动,始终做孩子的坚强后盾。一旦出现反常状态,家长一定要重视,和孩子谈谈或者找老师交流。要关注孩子的交往圈子,加强对孩子进行人际关系问题的辅导,家长可以和孩子交流人际交往的感受和技巧。

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器

到底怎样做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呢?高老师认为,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原则:理智施爱、欣赏鼓励、期望引导、因材施教、心灵沟通。他强调,期望是推动孩子成长进步的积极力量,但期望要掌握尺度,不要期望过高,要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桃子。

在讲座中高老师给现场家长支了几招:

一是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器”。高老师说,“望子成龙”是我们的期望。但期望不等于现实,神童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是普通人。“器”是有用之物,可大可小,可方可圆,可精可粗,无时不用,都为世间所需。“望子成器”不是降低了要求,而是符合了实际,是什么材成什么器,是小马驹就让他跑得更快,是牛犊就让他负重而道远,不该强求孩子都成“龙。

二是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家长要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要多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平时学习情况和考试情况;熟悉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听取老师的合理化建议。家长还要正确引导孩子走好人生路,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是与孩子多交流。多和孩子谈心,但不要再加压。孩子们在心智上多已逐渐成熟,他们已能够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长能做到的,应该是把家变成一个避风港,一个让孩子能够放松的地方,让孩子在家得到放松与调整,使孩子增强自信心,自觉地排除困难。

他最后说,优秀的家长站在山顶上,成竹在胸引着孩子登高峰,事半功倍。负责的家长站在山腰间,陪着孩子攀高峰,事几功几。糊涂的家长站在山脚下,晕头转向跟着孩子摸高峰,事倍功半。孩子尚未成熟,我们仍需努力。若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必须天天向上。

这段话得到了很多的掌声,被很多家长记在本子上。

喜欢《当心打孩子打出心理问题》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爱吃手指心理有问题 近日,江门市民王女士带着3岁的儿子来江门市妇幼保健医院看病,她反映自己的小孩3岁了还不会说话。 据介绍,小孩两岁还不会说话时,王女士已经注意到儿子的这个问题,但听家里的老人说,小孩说话说得晚才聪明,王...
    2022-03-05 阅读全文
  • 教育不当引发孩子心理问题 导读: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杜绝责骂和训斥,关注孩子精神上的变化,如焦虑、胆小、孤独等心理症状,及早预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持在平衡状态。 ...
    2021-09-20 阅读全文
  • 温顺的孩子易得心理问题? 在许多家长的眼中,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应该比较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但心理学家指出,这样...
    2022-02-24 阅读全文
  • 听话的孩子心理问题多 大多家长以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这可以说是家长们的公识,可心理学...
    2022-04-13 阅读全文
  • 孩子心理问题的家庭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
    2022-01-07 阅读全文

近日,江门市民王女士带着3岁的儿子来江门市妇幼保健医院看病,她反映自己的小孩3岁了还不会说话。 据介绍,小孩两岁还不会说话时,王女士已经注意到儿子的这个问题,但听家里的老人说,小孩说话说得晚才聪明,王...

2022-03-05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杜绝责骂和训斥,关注孩子精神上的变化,如焦虑、胆小、孤独等心理症状,及早预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持在平衡状态。 ...

2021-09-20 阅读全文

在许多家长的眼中,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应该比较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但心理学家指出,这样...

2022-02-24 阅读全文

大多家长以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这可以说是家长们的公识,可心理学...

2022-04-13 阅读全文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

2022-01-0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