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成长路上的领航灯
发布时间:2021-12-28 儿童成长 幼儿成长 幼儿成长故事“一个男孩和一个好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就永远不会走上邪路。”
“没有哪个男人比一个蹲下来帮助男孩的男人更高大。”
父亲对于男孩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无论其影响是好还是坏。父亲对于男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中国父母大多认为养儿育女是母亲的事,“男主外,女主内”,说的就是这种模式。
美国家庭教育权威杜布森告诉我们,男孩的情感形成与男孩对于父亲的依赖方式之间有着重要联系,而这是人们最近才开始认识到的。
在成年之前,有两个时期,男孩的心灵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尤其需要父亲的关爱。男孩需要父亲关爱的第一层意思是:男孩需要父亲出现在家中,男孩需要父亲给予他时间。第二层意思是:父亲以言传和身教的方式,在家中实行他的影响力。第三层意思是:在孩子受到外部世界伤害的时候,父亲应给予孩子持续的心灵支持。
3—5岁
阿帽是个小男孩,两岁多,他在确立了初步的自我的概念之后,紧接着开始对性别有了理解。但是,这是懵懵懂懂的。
一次在幼儿园,教形体的年轻女老师问阿帽:“我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阿帽回答。
“啊?我这么温柔美丽,我怎么会是男的?”形体老师不理解地对阿帽说。
过了几个月,当形体老师再次问阿帽“我是男的,还是女的”的时候,阿帽已经对性别有了理解了,他正确地回答道:“彭老师是女的。”
差不多3岁的时候,阿帽对男女区分准确了,这个时候,他小脑袋中对女孩的兴趣也日渐增强:“女孩子是怎么尿尿的?”“女孩子尿尿的地方跟我们男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很想看看女孩子尿尿的地方。”等等。
3—5岁是男孩性别生成的时期,这个时期,他开始与母亲渐渐地拉开距离,在这之前的婴儿期和学步期,小小的男孩完全沐浴在母亲温柔的目光下,而这时,小男孩内在的发展冲动推动着他离开母亲的怀抱,跨过一座并不平稳的桥梁,去投向父亲的世界。
男孩3—5岁时所要跨过的这座桥梁,并不是每一位男孩都能顺利跨过的。这个时期,父亲的“在场”能使男孩的男性身份得以确立。
这个时期,父母的首要职责是:
1、母亲应多鼓励小男孩多与父亲在一起;妻子应鼓励丈夫平衡家庭和职业的关系,给孩子和家庭留出时间;
2、父亲应更多地与小男孩玩耍游戏;
3、父母共同帮助小男孩确立男性身份和使命,告诉小男孩当男人意味着什么。Yjs21.coM
然而,现代生活中充满着“40秒父亲”,在美国和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父亲与子女之间沟通所花的时间为平均每天40秒。另外,还有非常多单亲家庭的男孩,他们更少机会近距离模仿男人举手投足的样子和男人的思维习惯。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男孩的幼年,父母离婚会对男孩的心灵造成这么大的伤害的原因了,这也能解释同性恋如此普遍的原因了。在小男孩经历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心灵危机时,父母的离异和父亲的忙碌使得小男孩在生活中缺乏积极的男性影响。
青春期
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都同样经历情感的“跌宕起伏”和荷尔蒙的急速增长。这个时期,父母若离婚,男孩心灵所承受的痛苦比任何时期都要剧烈。男孩在成年之前的最后阶段,需要度过难关的信心,同时,男孩需要学习成为一位健康的成年男子的礼仪、行事为人的作风等等。如果这个时期男孩子的父母离婚,他在生活中缺少一位男性的榜样,那么,单亲家庭的男孩在成年之前的发展将会比完整家庭的男孩艰巨很多。
这是杜博士自己经历青春期风暴的故事:
在度过了一个幸福安全的童年之后,我进了初中读书,我几次受到比我大的学生的打骂。我记得有一天哭着回到家里,起因是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说了侮辱我的话,我陷入了一场信心危机,是我爸爸帮我渡过了这一关口。看到这么多的孩子面临着我经历过的同样压力,我经常对中学的孩子们说,只要他们能度过13岁和14岁的关口,那么他们就能对付以后一生中经历的任何困难。当然我说这话只是带着开玩笑的口气。
前几日,有一位母亲来找我,他们14岁的男孩想自杀,他在学校被人嘲笑,因为他的动作有点卡通化。
面对外部的压力,青春期的孩子经常手足无措,这时,父亲,你在哪里?你是否像杜博士的父亲那样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青春期的孩子而放弃即将成功的事业而回到家中?
父亲们,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因你的“在家”而像幼儿那样手舞足蹈,但他会因你的“在家”而获得心灵上的支持,从而度过青春期的“疾风苦雨”。
父亲,伸出你的手来,在你的男孩成年之前,帮助他、疼爱他、管教他、引导他,他会长成一个健康的男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的“情感关怀”
前段时间走进班里的群,才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我班有一名幼儿,家长平时很忙,孩子几乎天天来园,只是在生病时孩子才能享受到浓浓的家庭温暖。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吃过晚饭,电脑就是孩子的朋友加玩具,孩子一直玩游戏到10点左右。后来导致孩子的饮食越来越差,吃的饭菜经常吃进去,再吐出来。偶然的机会,看到孩子的妈妈说孩子玩游戏到深夜10点,作为老师的我害怕,其实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没有想到现在的父母还有这样带孩子的。其他的家长也议论:第二天孩子起不来床,怎么办?孩子的妈妈说:使劲叫,大声叫。当时作为老师的我,有点气愤了,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也要说。就算是好朋友,你错了,别人说你也是为了你好,为了孩子好。随即我打上了两行字:XX妈妈,请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让孩子早休息。要想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必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其母看到了我的回复,马上说:我下了,让孩子睡觉去。对呀,作为妈妈,自己已是而立之年,应该学会克制自己,就是自己在喜欢玩,也要管孩子。不但给孩子优质的衣、食、住、行,而且也要给孩子“情感关怀”。让孩子知道温馨岁月里有了妈妈的陪伴,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儿时妈妈的故事,给孩子多少美好的回忆。
从那次回复后,孩子的妈妈对孩子关心多了,照顾的也多了,孩子较以前开朗了。现在孩子生病时,妈妈总是很担心孩子在园的情况,经常问孩子的情况,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孩子也可以大声地说:“老师,我有点不舒服,给我妈妈打电话!”孩子与妈妈的距离拉进了,母子情深了。通过孩子那双大眼睛,我似乎读懂了孩子:老师,我妈妈现在很关心我,我很少玩游戏了,我按照作息时间睡觉、起床,是个懂事的孩子了。爸爸、妈妈在孩子心目中地位非常重要,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用爱滋养孩子的心田。我能感受到孩子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孩子非常在乎妈妈的感觉:妈妈的夸奖、陪伴、拥抱、微笑、牵手……,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的“情感关怀”。
有了父母的情感关怀,孩子们会一天比一天活泼、勇敢、自信。慢慢改变自己,展示他特有的个性。
育儿路上父爱无可替代
育儿路上父爱无可替代我生了两个女儿,幸好老公婆婆没有封建思想,对两个宝贝都很好,而这也稍稍弥补了我心灵上的缺失。以前怀孕的时候我也担心两个孩子会照看不过来,老公开玩笑着说:“不会的,母爱对孩子来说都很泛滥,只会多,不会少”。的确,两个宝贝就像是影子一样跟着我,晚上睡觉时一边搂一个。可是时间长了才发现即使母爱再多,父爱也是无可替代的。
且不说孩子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只说孩子是夫妻双方爱的结晶,这当爸担负一半的责任也是无可厚非的。以前我体谅老公忙,孩子在家里尽量都是我陪着,时间长了发现孩子渐渐的疏远了,“妈妈,咱们出去玩,不带爸爸”、“妈妈,我快点吃饭,不让爸爸吃”、“我不喜欢爸爸”等等。感觉孩子很抗拒爸爸,晚上也不让爸爸睡在她身旁。
这冬天来了,天气也冷了,我一个人搂两个宝贝睡觉,不是这个孩子踢被子就是那个宝贝露出了小腿,弄的好多晚上都睡不了觉。只能找来老公帮忙,刚开始是和**宝贝做好约定,和爸爸一起睡的话有奖励,时间长了也形成了习惯。慢慢的孩子和也爸爸亲近了不少呢,有时晚上睡觉还非要让爸爸搂着她念故事书呢。
而老公对自己在孩子心中形象的转变也很惊喜,是啊,和孩子相处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了,需要长期用爱心在生活的一点一滴,细微的动作和言语中筑造的。有研究显示,父爱有助于儿童的大脑发育。而在建立儿童的自信心方面,父亲更加无可替代。当然天天忙天养家糊口的奶爸也可以趁着和宝贝玩亲子游戏的机会,好好放松一下自己紧张的情绪,减轻工作造成的压力,真是一举两得呢。
宝宝成长路上四个敏感期
小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四个敏感期。每个时期有何特点?父母也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的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行为,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加以引导和教育。
孩子似乎总有着无穷的精力和随时会变的小脾气,你是不是还在为摸不着孩子的“脉”烦恼?给你出点主意吧。
李文道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孩子出生后的前6年是由4个敏感期组成的。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变化,做好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自我发展期。1—2岁的孩子,好像总是完全没有理由地胡闹,这是孩子在使用他的自我意识,所以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周围的人和事。对此,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顺其自然。
2.信任培养期。2—3岁的孩子逐渐具有清晰的意识,慢慢开始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一阶段是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形成期,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家长也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多陪他吃饭和游戏。
3.自主探索期。3—4岁的孩子性情会发生一些变化,对新鲜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再时刻要求别人陪伴。父母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任务,比如买东西、送东西等,不要过度保护。
4.语言发展期。4—6岁的孩子开始感受到语言的力量。除了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的接触,他们还需要更多的交流。家长应不断用语言鼓励和引导孩子尽量多说,多表达,不要不耐烦,否则会损害他们的自信心。
父母可以根据这四个敏感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父母也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的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行为,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加以引导和教育。
把孩子当成父母育儿路上的“出题师”
把孩子当成父母育儿路上的“出题师”昨天xx爸出差下午五点,办完事就回了家,他去接xx时,xx约了一位同学一起到家里来玩。等我到家时只看到xx同学和xx爸在吃饭。我问xx呢?xx爸指了指xx房间说:“他吃完了,一个人在里面玩。”xx同学听了我的问话,大口大口把碗里的饭赶完,放下碗一溜烟也钻进了xx房间。两个小家伙在房间里讨论着,xx对他同学说:“我们先把作业完成,然后一起读会书,争取多点时间我们一起去广场玩。”我在门外听了,心想不错,懂得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了。有进步,不像之前那样,家里来了人,就只顾着玩,把作业的事早忘在脑后。写作业前xx对我和xx爸说:“我们现开始写作业了,你们不可来打扰。”说完把门给关上了。
半小时过后,听到xx和他同学在大声的诵读课文,吵得我耳朵都快震聋了,我没去阻住他们,虽然说这样的读书法可能一点意义的没有,但练练他们的声音贝分也是一件不错的事,况且现在还早,大家都还没休息,对别人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再说两个小家伙若不在一起,也不会有这么高的兴致,这整体看来还是个难得的机会呢!
等xx他们读完书后也快八点了,xx爸帮他们切了西瓜后,对两位小家伙说:“吃完西瓜,就去把同学的书包送回家,然后一起去广场玩。”我在旁边听了,心想,若这是一道育儿题,满分为10分的话,可以为xx爸打上6分,因为他知道在事先与孩子约定了。另4分被扣的原因,就是两个小家伙这会心思全放在西瓜上,xx爸的话可能被他们又当作耳边风了。若xx爸想拿满分的话,就应该在切西瓜前把这约定提出。
果不然等三位下楼后没几分钟,我在五楼就听到xx爸大声的叫xx,并且还可以清楚的听得出是在边追边叫。哈哈!把我给乐了,孩子们好样的,又给xx爸出“难道”了,不用说我已猜到事情大概原因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九点xx和xx爸回来时,xx爸这回没被气成黑脸,反而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并也不在我面前发牢蚤,好像什么事都未曾发生过一样。等xx睡后,看到xx爸在电脑旁看韩老师的博文,这博文里正好有一段话,这段话的开头说的是:“育儿是门技术活......,”xx爸对正着这段话在深思呢!我拿张椅子在旁边坐下,自己也把这篇博文看完。之后我拍了拍xx爸的肩问:“是不是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贴切?”xx爸轻轻地叹了口气,没有说话。我接着问“陪孩子下楼时,怎么听到你大声叫xx呢?”xx爸回道:“我说先把他同学的书包送回去,但这两个小家伙,一下楼打开大门,就像铁笼里放出地小老虎一样,朝广场一会跑得没影了。”我笑了笑问:“是不是在想,事先已跟孩子们约定好了的,孩子怎么还是不听,对吧?”xx爸挠了挠头,没说话。我说:“有时看是同一种方法,但因为中间的一些小小细节,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当我把中间的一些细节给xx爸说了后,从xx爸脸上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现意识到,育儿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现有时间我都让xx爸多带着xx,让他从xx的犯错中一步步来提升自己。我也对xx爸说,孩子就像我们育儿路上的出题师,孩子的每次犯错,就如同给我们出的一道道难题,当我们解答不来这些题时,我们就得用功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孩子的难题卡住。
在此非常感谢,上次发的“孩子犯错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这篇日记里,各位博友给我的指点,让我现心态放平了许多,能耐心的对待xx爸育儿路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