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为什么”遭遇“不知道”
发布时间:2021-12-16 小学语文教案不知道怎么提问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寒假宝宝的思维很奇怪.总有那么多个“为什么”,且这些“为什么”都问得如此古怪。当遇到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为什么”时,你的做法是“√”还是“×”呢?让我们来对号入座吧!
“妈妈,为什么爸爸还没回家?”“因为爸爸要加班。”
“为什么爸爸要加班”“因为爸爸有很多工作要做。”
“为什么爸爸会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爸爸要赚钱养这个家啊。”
“为什么爸爸要赚钱养这个家?”“因为爸爸爱我们。”
“为什么爸爸要爱我们?”“……”
宝宝的思维很奇怪.总有那么多个“为什么”,且这些“为什么”都问得如此古怪。当遇到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为什么”时,你的做法是“√”还是“×”呢?让我们来对号入座吧!
√耐心是首要态度
我家宝宝也喜欢问“为什么”,而且一连就是好几个,常常问得你不知所措。面对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如果盲目地打断,只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当孩子开始发问“为什么”时,不管你回答得出还是回答不出,家长首先要沉住气,耐心地听完他的每一个问题,仔细给孩子讲解,努力和他一起找出答案。——妞妞妈妈
×排斥宝宝的“为什么”
如果大声呵斥宝宝,排斥小脑袋的奇思怪想,那他以后很有可能就不敢在你的面前发问,有问题也只能憋在心里,长期以往会影响到宝宝的思考和探索能力。——路路妈妈
√与宝宝一起探索
宝宝的问题很多时候会很刁钻,按照成人的思维,或许没有答案可以解释,但这并不能阻止宝宝去探索事物。可以给宝宝一个探索的机会,带着宝宝一起找出事情的真相。例如,宝宝不明白爸爸为什么那么晚回家,可以让宝宝自己打个电话问问爸爸,一来他可以清楚了解到爸爸还没回家的原因,二来也给繁忙中的父亲提供了一个亲子沟通的机会。——成成妈妈
×直截了当地说“不知道”
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说“不知道”也许在成人看来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却会加深孩子内心的疑问。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这个问题真的好难。或许孩子就会因此而放弃寻找答案的兴趣。——清雅妈妈
√适时反问宝宝
当宝宝开始发问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为什么”时,你可以适当地反问宝宝:“你觉得呢?”“你认为呢?”虽然宝宝没能一下子得到他要的答案,但是面对新的问题,他会开始思考,用自己的能力来寻找答案。——佳妮妈妈
×太过大胆放手
小年龄的宝宝,遇到问题时还不知道用什么正确的方法去解决,所以你不能一开始就放手让宝宝独自去寻找答案,这会让他觉得不知所措。你要在一旁耐心引导宝宝,如宝宝问:“为什么天空要画成蓝色的?”你可以这样引导宝宝:“那你觉得用什么颜色好看呢?”“我觉得可以用绿色。”“那咱们就试试用绿色画一个天空吧。”——惠惠妈妈
√发挥宝宝的想象力
宝宝的“为什么”,有很多时候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有的时候更是一种口头禅。即便你了解宝宝问问题的心态.也不能置之不理,应该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宝宝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小狗为什么不理我?”“是啊,妈妈也觉得奇怪,不知道小狗在干什么?”“他在练气功。”“我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荧荧妈妈
×都用科学来回应
当宝宝开始接二连三地问“为什么”时,你意识到宝宝的求知欲望正逐渐旺盛起来,所以总想给他最正确最科学的解释。一旦遇到自己无法解释清楚的时候,就会去翻阅资料。但是有的科学道理是宝宝这个年纪所无法理解的,即便你解释再多遍,宝宝也是懵懵懂懂,不知所云。所以请按照宝宝的年龄,用适合他年龄的说法,哪怕加了想象的成分,只要宝宝可以接受,又有什么不可以呢?——糖糖妈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当孩子“遭遇”电梯,家长需做什么
26日上午10时左右,湖北荆州安良百货商场,一位30岁左右母亲带着一小孩经手扶电梯上楼时电梯踏板突然塌陷,这位妈妈在坠落电梯里的那一瞬间,用双手托起随行的孩子,而自己却被卷入了电梯里,已无生还希望。
此次电梯事故让我们为之扼腕叹息,这里,小编更要提醒各位家长,在带孩子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儿童乘坐电梯的安全。安全措施怎么做?看这里!
近年频发儿童电梯悲剧事件
高空坠落
2013年11月,位于河南省长垣县博爱路南段的欧洲小镇居民小区电梯井道内发生一起电梯高空事故,造成1名5岁儿童惨死。
电梯逆行
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扶梯发生逆行事故,很多人摔倒,人压人成了一堆,来自安徽的13岁男孩被压在最下面身亡,同行的还有父亲和姐姐三人正准备去动物园玩。
扶梯夹倒
2011年7月20日上海家乐福大场店,一名10岁左右的男童独自在超市自动扶梯上玩耍时,不小心被夹到自动扶梯扶手与旁边墙壁的缝隙中,拖行了2米多,头面部受伤。
玩耍坠落
2011年,台州国际塑料城里两个小孩在自动扶梯上来回玩耍,5岁女孩突然绕到扶梯外围,手挂在扶手上。电梯上行至二楼时,女孩撞到玻璃栏杆,不幸从二楼摔到一楼,导致颅内出血。
带着孩子坐电梯,哪些细节要注意?
家长要做好看护工作:家长最好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身体前方,紧紧拉住孩子。0-3岁的孩子,在人多的情况下,上下电梯,尽量让大人抱着,不要让孩子自己走进电梯,以免电梯故障,发生意外。
电梯上禁止孩童玩耍:在电梯上不要逗孩子玩,孩子手里尽量不要拿东西,因为如果东西掉了,孩子就会去捡,但是电梯是一直运转的,所以就会发生踩踏事件。乘坐直梯时,不要在电梯里跑跳纵跃,可能使电梯突然停运。
儿童服装要注意:不要穿轮滑鞋乘梯,注意系紧鞋带,小心长裙裙边被卡。5岁以下孩子乘电梯时尽量别穿洞洞鞋。材质很软的凉鞋,容易被卷入扶梯,而且卷入后,电梯的安全装置可能无法及时启动使电梯停运。
保证安全距离:人太多的时候,不要坐扶梯。搭乘扶梯时一定不要挤上拥挤的扶梯,最好与上下台阶的其他乘客保持一到两个台阶的距离。
直梯内禁止蹦跳:乘客在轿厢内跳动幅度过大,可能导致电梯钢丝绳跳槽、拉长受损,在电梯上行时,人体跳跃落地的相对速度,是人体下落速度和电梯上行速度之和,冲击力更大。
儿童乘坐电梯“十不要”,家长讲给孩子听
1、不要在乘扶梯时看手机、平板电脑
2、不要让孩子单独乘扶梯,要有家长看护
3、不要踩在黄色安全警示线以及两个梯级相连的部位,更不要在扶梯上走或跑
4、不要将鞋及衣物触及扶梯挡板
5、不要在扶梯进出口处逗留
6、不能将头部、四肢伸出扶手装置以外
7、不要蹲坐在梯级踏板上,随身携带手提袋等不要放在梯级踏板或手扶带上
8、不要携带婴儿车等大件物品乘扶梯
9、不要将手放入梯级与围裙板的间隙内
10、不要逆行、攀爬、玩耍、倚靠或争先恐后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厌学么?
厌学的原因有着复杂的心理背景,是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教环境不良:(1)家长的不良榜样。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子女心灵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学习的态度、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对学习漠不关心,终日糊吃闷睡,生活堕落,行为不端,争吵不宁,态度粗暴,爱发牢骚,流露轻视知识,鄙视教师,与学校对立的言论,更有甚者哄骗子女弃学挣钱,这些家庭的学生容易染上不良习气,大多心理阴暗、粗野性格执拗,智力发展受到压抑。(2)家教的不良方式。有的家长期望值太高,常用神童的标准要求孩子,不断给孩子加压,一旦达不到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反感,甚至与家长对抗,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和偏爱,孩子不需努力,便拥有一切,物质上超前满足迷乱了对学习的认知。
2、学校教育失当:(1)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大部分乡镇学校,从小学就开始分主副科,只上语、数、外所谓主科,其他音乐,美术,自然,体育,社会等孩子心中的“好课”只写在课程表上。由于教师包班的原故,一半天或一整天连续上语文或数学的现象,时常发生,学生焉能不腻不厌,那是多么痛苦的折磨,孩子偶尔上一次体育或音乐课都能兴奋几天!可叹那些校长和老师们仍在善意地这样做着!(2)教师素质是造成厌学的重要原因。低水平的教学,让孩子乏味,烦闷海量的重复性作业,让孩子沉重、枯燥,生畏,反感,往往越是教学挫劣,越需用作业来上“保险”。学习自然成了机械、被动,盲目,惩罚性的活动,成了一种负担,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尤其是成绩中下等的同学疲于奔命,长此下去只能选择弃学,过点人过的日子!(3)对差生的忽视。一些有升学任务的学校(高、初中),只对上级负责,也就是完成升学指标。从校长,班主任到科任老师只重尖子生,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持任意处置,听任不管的态度如排位,分班、参与班级活动等,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关心和帮助,造成差生的自尊心受损,师生关系紧张情绪对立,隔阂与日俱增,于是自暴自弃,致使厌学弃学。
3、社会环境不良:(1)粗俗文化的传播。由于金钱作祟,一些媚俗低劣的影视媒体泛滥一些学生缺乏鉴别能力,追逐时尚沉溺于言情武打及黄色书刊,网吧和游戏中吸烟酗酒早恋、偷盗吸毒攀比消费,淡化转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2)媒体的误导,一些媒体正面的报道宣传不足,为迎合读者,将升高就业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不科学地人为放大,将区域性的潜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代替全局性的,制造紧张空气,错乱社会认知。
4、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丧失了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伟大的目标才能激发伟大的动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一些家长对子女期望太低往往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力,另外,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一旦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便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
厌学表现与危害:厌学是诸多心理障碍中最普通,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其表现为认识存在偏差缺乏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中有不愉快体验,如心烦、头痛、焦虑、枯燥、厌恶等;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如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行为上表现出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如讨厌作业、不认真听课、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甚至出走、辍学;常与家长教师抵触对立,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成绩反应麻木等。
厌学直接导致学业不良,更为严重的是它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专家研究表明:厌学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乐学者,极易导致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如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即表现出孤独、麻木、反应缓慢,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焦虑、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冷漠,心肠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
由于对学习认识上的偏差,家长期望值太高,学校升学的压力,社会就业的竞争等因素,使厌学者整日生活在不安紧张、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中,很难解决个体的学习行为与社会要求间的一系列矛盾,困于其中,难于自拔,导致心理失衡,疲劳,挫伤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降低了自尊水平,同时,厌学者也有正常人的心理情感,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但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爱护,在班级中常遭排斥,歧视其归属、接收支持和爱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出现危机,长期如此,便易导致自卑,抑郁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易对人对事产生消极认知,过于敏感,不好交际,不信任他人,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冲动倔强,难以适应环境,从而形成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
另一方面,厌学具有弥散性。他们错误的认知,不良的心理反应和人际关系等,易污染班级的学习气氛,传染周边同学,大面积地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对策之一: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部分。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需要、情感、意志、性格和理想等,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学习成绩与智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相同的智商状况下,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直接的动力。它的发展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具有直观性、盲目性、广泛性,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即对事物的特殊爱好,具有专一性、自发性和坚持性。志趣是兴趣与理想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方向性,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并发展到乐趣和志趣,就会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转化为持久的动力。
(2)增强学生的自尊感。情感是知识渗透的载体,“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神奇的期望效应,实质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才能避免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3)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具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它对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两方面作用,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调控作用,正是厌学者所缺乏的。
(4)塑造积极的性格特征。积极的性格特征有勤奋、自信、谦虚、进取心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慢、自卑、骄傲、安于现状等,则阻碍学习进步。
上述心理素质的教育与训练,可开设心理教育课大面积进行系统地学习与辅导,也可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进行。对于少数厌学症需要进行的个别心理咨询、建立心理档案,追踪矫正。
对策之二: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多元评价。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每个人都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得很突出,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智能强项,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因此从教育内容上必须摈弃主副科观念,开足开好各门课程,超越教材、超越课堂以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从教学方式上必须改变满堂灌,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构建生动、欢乐的课堂,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评价方式上,必须摈除一把尺子的做法,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如此,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会一刀切,自然就会有多类好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其自由发展的优势空间,沐浴兴趣,体会成功,找回自信,赢得自尊,塑造自我,张扬个性,从而健康发展。
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害羞?
报综合报道调查显示,以色列儿童据说是世界上最大胆的儿童,而日本和中国儿童是最害羞的,英国和美国的儿童则介于两者之间。一种比较普遍的解释就是:西方国家更加鼓励儿童张扬个性,敢于表达自我;而东方国家则更主张内敛和低调。
本报综合报道害羞是一种对社交场合过分的恐惧。《精神健康百科全书》对害羞的定义是:“在社交场合感到不舒服,想退却……这是一种过分关注自我的表现。”有统计数据显示,害羞的情绪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50%的成年人。
“害羞基因”
有大量关于害羞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将来是否会成为害羞的人,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是,科学家认为,还有第三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略:生理因素。有专家指出,害羞和其他人类性格特征一样,部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研究显示,在社交场合中,害羞的人和自信的人的大脑运作各不相同。身处陌生环境时,“害羞的大脑”在前半叶的右侧有更多的脑电波活动,显示大脑主人正感到恐惧。与此同时,他还会出现心跳加速和肌肉紧张等生理现象。
此外,害羞的人体内往往含有“害羞基因”——一种与压力敏感度有关联的基因。这种基因负责支配复合胺的分泌,而大脑内的复合胺与人的情绪、胃口和好斗性有关。
父母引导很重要
但是,害羞并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对害羞的儿童给予恰当的教导,就能够克服基因的影响,使得他们变得大胆和自信起来。一对自信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子女往往比害羞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子女更加自信。
美国马里兰大学儿童成长实验室的负责人内森·福克斯教授表示,父母的行为将决定“害羞基因”被进一步激发还是压抑:“如果你有这种‘害羞基因’,但是你的母亲自信大方,那么你并不会比你的同龄人更害羞。但是,如果你开始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基因的作用将会开始对你的行为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你有这种基因,而又生长在一种压力重重的环境里,那么你有很大的可能会成为一个胆怯、焦虑和压抑的人。”
福克斯教授并表示,人成年后突然表现出来的害羞往往与基因并没有太大关联。受人欺负、父母过分保护、离婚或者失恋等打击都可能使人变得胆怯。
害羞是公共卫生问题?
美国印第安纳州害羞研究所负责人伯纳多·卡尔杜齐认为,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婴儿天生就具有“内向的性情”,他们在突然受惊的时候更有可能会手脚乱蹬和号啕大哭。有证据显示这些婴儿的感官特别敏感。
害羞有多普遍?美国两个顶尖的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博士和林恩·汉德森博士的一项调查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一个害羞的人的美国人从40%上升到50%。另外有40%的人表示自己曾经很害羞;15%的人表示自己在特定的场合(例如约会)里会害羞。
辛巴杜表示,害羞和内向并不相同。内向的人并不害怕与人交流,他们只是更喜欢独处。辛巴杜还建议把害羞视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因为害羞的男人更可能会嫖妓;十个杀手里面有八个是受到巨大压力的性情害羞的人。
链接:
克服害羞的10个技巧
1.调整呼吸,放松肌肉,可以试着握紧拳头再放开,如此重复多次。
2.不要依靠酒精或者药物放松,这种放松的效果会慢慢消失。
3.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购物的时候,学习试着跟陌生人短暂地交谈。
4.为了使谈话得以继续,你必须要有话题。尝试广泛地阅读,关心新闻报道,尝试敞开式的提问,例如“你觉得某人怎么样?”
5.预演可能会谈及的话题。在家对着镜子先练习一遍。
6.善意的小举动,例如在宴会里主动帮人拿饮料等,将令你的社交更成功。
7.记住:世界并没有盯着你看,人人都倾向于关注自己。
8.如果别人结束谈话,不要假设那是因为他觉得你很沉闷。
9.不要把别人的拒绝理解为是你个人的问题。你不是一定要和每个人都处得来。
10.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去上美术课可能会比去夜总会让你更开心。
先别恼!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尊重你?
有这样一类父母,跟孩子交流时习惯性的被无视,即使父母说得对也听不进去,说错了更会被驳斥甚至顶嘴,这样的父母尊严个人根本无从体现。孩子们为什么不懂得尊重父母?显然这跟父母和孩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方式有关,许多时候是父母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父母需要平等的和孩子相处,但也要保持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
记得自己小时候,如果哪个小屁孩不听父母话甚至敢跟顶撞父母肯定会招来一顿痛骂或皮肉之苦,只要父母朝自己一瞪眼,我立马老老实实该干啥干啥去,现如今我们当然反对父母靠武力来让孩子屈从。
可现在,我在越来越多的场合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大声跟父母说话,有的父母则更严厉训斥回应,也有的则俯首笑脸相迎,这在老人眼里大人小孩都不像话,用他们的话就是“老的没有老的样,小的没有小的样”。那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问题出在哪里?难道孩子的叛逆期不讲道理是正常的?尼奇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成长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下面几种情形会让孩子不尊重父母:
不会接纳孩子的负情绪
从心理角度来讲,孩子发脾气是发泄他自己的不满情绪,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绪,哪怕孩子发脾气的理由是错误的,父母要分析孩子发脾气背后表达的需求,根据情况给予引导,借此对孩子进行是非教育。
负情绪宜“疏”不宜“堵”。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如果发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让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绪。父母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等孩子情绪稳定点再和他讲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怕在外人面前“丢面子”而使用强制手段。
因为我们要学会一个耐心倾听的父母,孩子乱发脾气,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孩子小时候缺乏有效的情绪控制和合理的情绪表达能力。他用发脾气的行为方式来告诉父母他的不满、失望、恐惧等等,寻求父母的注意、帮助。因此最不合格的父母就是以发脾气解决孩子的发脾气。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时的一个晚上,女儿与老公玩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先是哭爸爸欺负她。哭着哭着,她突然极伤心地说:为什么我的工作总是做不好?这样我才慢慢问出来她在幼儿园受挫的事。倘若我不耐心,可能会烦她不讲理,就问不出后来的事情。
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
在中国当父母的有句老话很流行:我们活着不都是为了孩子么?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很浓,父母无条件为孩子做一切,特别是现在一家大多就一个孩子,家庭条件也好了,只要孩子开心又不是犯大错误的事父母都可以去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现在许多孩子的大事小情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全都包办,稍不满足就朝着大人发泄,慢慢的,就养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发号施令成了习惯。
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和孩子,孩子的语言行为许多都是从模仿开始,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当,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为折射出来。平时自己遇到不顺的时候就发脾气,夫妻间也经常吵架,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认为无理取闹,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贬低、打击甚至打骂孩子,长期以来孩子认为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学会了。
父母经常让孩子失望
现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做一些许诺,比如:答应孩子周末假期去哪儿玩?孩子伤心难过时候或某些节日时答应给人家买好吃好玩的,但最后大人以种种理由没有去兑现承诺,这让孩子非常失望,负情绪积累就会发火表达不满。还有的父母无视孩子感受在别人面前说他们的一些毛病,或者无休止的在孩子面前拿以前错误来教育现在的错误,让孩子觉得自己全是错导致情绪的冲动。时间一长就会经常与周围的小伙伴发生冲突,不自觉的被排斥,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慢慢会觉得孤独,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
最后来探讨下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尊重的父母?我个人总结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首先给孩子树立一个是非观,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错的事情声音再大也没用。这里父母首先也以身作则,当孩子做错事情当心平气和把道理讲清楚,指出正确的方法和提醒以后该注意啥,而不是朝孩子大呼小叫,趁机跟孩子讲道理:如果爸爸妈妈对你大喊训斥你是否会更难受?你以后也不要这样对别人;如果父母做错了则认真给孩子道歉承认错误,慢慢的让孩子知道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并尊重规则,懂得尊重规则的孩子就会尊重以身作则的父母。
当宝贝遭遇挫折时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发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但如果挫折超出了人的容忍力,可使人心情苦闷,情绪烦乱,行为出现偏差,甚至造成疾病。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引导孩子变挫折为动力
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
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成人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成人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不包办代替
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不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成人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成人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美德,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帮助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
孩子在同别人交往时常常是无目的、无计划的。成人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识地提醒孩子,设想交往的过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当教给他一些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对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再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较顺利地克服困难。
先别急,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当婴儿哭闹的时候,父母会关注孩子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猜测他可能是饿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好像渐渐丧失了这个能力,变得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却很少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里举两个例子,你就能明白,孩子明知道那么做不对,为什么会做一些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事。
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书,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妈妈埋头忙碌,6岁的孩子在用蜡笔涂色。安静了没一会,6岁的孩子开始用脚踢桌子。“别踢了!”妈妈很生气地瞪了他一眼。孩子撅了撅嘴,停了下来。没一会,又开始踢桌子,妈妈呵斥了他,孩子安静了没两分钟,又开始踢桌子,这时同桌的人已经不胜其烦,换了座位,妈妈感到又窘迫又恼怒,狠狠打了孩子一巴掌。
妈妈对孩子调皮的行为感到气愤,并且急于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却从没想过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踢桌子的行为,让妈妈的注意力从书本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虽然是被妈妈批评、责骂,但他依然很满足,因为他的真实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就是寻求妈妈的关注,即使是负面的关注。
如果上面的故事说服不了你,下面这个故事你可能会更有感触。三岁的贝贝本来是个快乐可爱的孩子,他成长得很快,父母感到很欣慰。他一岁前学会走路,十八个月就不再用尿布了,两岁时能清楚地说出正确的语句,而且他很擅长表现自己的聪明可爱,得到大人的肯定和喜爱。可是忽然,他开始哼唧、哭叫,还经常尿裤子、拉裤子,这些年龄倒退的行为发生在弟弟出生两个月之后。贝贝的父母,感到很疑惑,就向儿童心理医生请教。
医生,告诉他们:“贝贝会出现这些行为,是因为他观察到,弟弟得到了全部的关注,自己失去了在家里的位置。他认为,只要自己变成一个婴儿一样不能自理,就能重新得到妈妈的关注。你会觉得孩子采取的方式有点莫名其妙,这是因为孩子并没有察觉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的方式也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完全依靠的是自己的直觉。”
贝贝的父母现在明白了,孩子出现这些错误行为的原因,是想寻求关注,所以父母及时做了调整,平时在照顾弟弟的同时,也给予贝贝足够的关注,比如妈妈如果抱弟弟,就一定会抱他,不会因为弟弟是婴儿,他是个大孩子而区别对待。另外,父母还邀请贝贝一起来照顾弟弟,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通过这样的调整,不久之后,贝贝又回到了那个聪明伶俐的状态。
从上面两个故事,你可能已经知道了,孩子真的很需要父母的关注。因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能依赖的只有父母,他们除了父母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他们感到父母不够关注自己,就会极其没有安全感。
而父母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孩子,还有我们的伴侣、父母,以及自己的事业和财富,我们的安全感也来自多方面,精力也同样被分散到各处。所以我们越来越难做到:将100%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我们,原来孩子爱我们,远比我们爱孩子的还要多啊!
孩子错误行为的背后,有着特定的原因,所以在遇到孩子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时,我们先别急着纠正、责骂、或者惩罚,想想孩子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孩子经历的少,很多事情没还需要引导,只有找到每件事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不适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