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变一变,快乐到跟前
发布时间:2021-12-15 幼儿园会变的圆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快乐 快乐幼儿园教案 我连续带了几年大班,今年安排我带小班,起初还稍有点不适应。大班的孩子已经养成了些好习惯,懂得跟老师配合,而小班却不行。刚开始,我认认真真地准备好了课,心情蛮好的要跟孩子们上课,可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孩子们干什么的都有,吵嚷的,乱动的,打闹的,哭泣的。闹得我头都大了,喊住了这个,那个又起来,一些小家伙们根本不懂得听话。我的心情一下子沮丧极了,上课的兴致也没了。过后仔细想想,觉得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立足于小班孩子的特点,他们是从在父母怀里撒娇刚来到这里,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还是无意识的呀!教师怎么能要求他们像大孩子一样呢?于是,我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一举一动。我不再为孩子们的“不听话”而烦恼,而是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逐渐愿意跟着老师的节奏行动。孩子们对游戏感兴趣,我就带领他们做游戏,寓教育于游戏中,他们渐渐从不识约束的顽童变成到懂得守规矩、爱学习的幼儿园学生。开心的笑脸显示了他们体验到了成长和求知的快乐。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更是喜在心里。有付出就有收获,我从这件事上体会到,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多从自身角度找找原因,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很重要。常常是:心态变一变,快乐到跟前。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餐前点名,得到快乐
为了发展小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本学期我用了另一种点名法:每日一句话.即根据主题活动内容或某件事或情感等,进行有主题`有内容的点名活动.
比如今天,我们进行了有关"手"的话题.以:"我的小手今天学会了什么本领,我最开心的是什么?"点名卡出现名字的孩子,自己上台大声说:"我的小手会跳舞,我最开心!"
"我的小手学会了捏葫芦娃,我最开心!"
"我的小手学会了拍皮球,我最开心!"
......
现在我班的点名活动,孩子们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到"或"我是***"了.经过尝试,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在轮到他的名字时,他都敢于上台说,虽然语句可能不连贯,声音有些小,但有这种勇气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步!
我想:创设一个让孩子想说,敢说,会说的语言环境是很重要的.我想继续尝试,继续创设,继续让他们体验,使他们逐渐体验想说-敢说-会说的过程,从而得到"说"的快乐,得到"听"的习惯.
计划跟不上变化
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课《一样多》,主要想让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有所提高。我设计启发幼儿用站排找朋友的方法来理解小动物一样多,可全班只有强强理解了我的用意,给小动物站好了排,其余的幼儿好像根本没听懂。他们只是把小动物堆在一起,虽然也能比较一样多,但一点秩序感、规则都没有,我急坏了,不停地启发幼儿,并让他们看看强强摆的好不好,提示他们站两排来比较,最后他们也按我所提的要求进行了排列,但时间也一分一秒过去了。
我设定的最后的环节是怎样使两排小动物变得一样多,为重难点部分。但事实上,把少的一排添1个小动物变成一样多,对幼儿来说并不是很难,他们很快就做对了,难就难在把多的去掉1个变成一样多。我连续提示了几次,请了3个在班级里比较创新的孩子回答,他们都用了添1的方法进行。最后我根据图片给孩子讲了一个我即兴创作的故事,结局是减1个变成一样多。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用减1个变成一样多的方法做对了。
课后我想,为什么孩子的反应出乎了我的设想,是否我设计的方法有问题?好在当时我及时做出了调整,让孩子们理解了我的用意,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后,我会更加用心去了解和揣摩孩子的思维和想法.
哪些运动能让孩子变快乐?
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往往会觉得孩子都是非常快乐的,不用为了吃穿生活而有很多的压力。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快乐。孩子的焦虑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也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比如频繁地转学、搬家,都可使孩子的情绪变得焦燥不安。那么怎样让孩子变得快乐起来呢?试试下面几种能够让孩子变快乐的运动吧:
一、荡秋千
每天荡秋千20分钟,大脑分泌的“快乐因子”呔多芬会增加80%。父母当“助力推动器”兼保护人,对融洽亲子关系有良好助益。
二、放风筝
放风筝不仅让孩子享受到空旷地带的新鲜空气,放线、收线也锻炼了臂力和眼力,使孩子心胸开阔。
三、水中跑
可在泳池、河边、海边浅水区进行,长期坚持不仅令孩子变得更结实,也能使情绪更平稳。一般在浅水中跑20分钟左右,能让一个沮丧的孩子迅速平静下来。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四、双手接球(或物)
双手接球的练习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可帮助孩子驱除杂念,如愤怒、不安和沮丧等。习惯养成之后,孩子一旦感到烦恼,就会试一试自己的“杂技”。
运动有利于健康,运动也会带给我们快乐。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引导,孩子就能变得快乐。
雪花片变变变
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长和平时拼搭经验的不断提升,现在孩子们能用雪花片拼出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且小朋友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拼出来的。
今天玩桌面积木的时候,一个小朋友跑到我面前,举着她刚拼好的积木说:“老师,你看,这是我刚设计出来的战斗机。”她还跟我说,这是飞机发射导弹的地方,可厉害了。我看了一下,飞机的螺旋桨,机翼,机头都有。我表扬她说,你的飞机拼的真好。其他小朋友也听到了我对她的赞美。没一会,就陆续有小朋友把他们拼的东西拿来给我看。也有拼飞机的,也有拼的火箭,也有拼的花篮。他们拼的都跟他们说的东西很像,我一一表扬了他们,鼓励了她们。小朋友听到我对她们的赞美也都美滋滋地走了。
不经让我想到,小朋友的拼的这些东西我并没有教过啊。我想这就是实践后的成果。同时我也想到,下次可以给小朋友说一个主题,比如请小朋友拼搭水果、请小朋友拼搭动物。给小朋友一个大主题,让小朋友通过水果、动物的特征,琢磨着用雪花片拼搭出来。
博涵变勤快了
我们班新来了一个小朋友叫李博涵,既聪明又漂亮,嘴巴也很甜,可就是个“大懒虫”。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收拾玩具都要依赖别人的帮助。开始我以为她对新环境不熟悉,跟老师和小朋友也很陌生,所以我总是特别照顾她,很多事情都帮助她,可后来我发现她只要是动手的事情都会依赖别人,就连画画涂颜色都要小朋友帮助她完成,这触发了我想治治她的“懒病”的念头。
午睡起床了,别的小朋友都忙着自己穿衣服、叠被子,博涵又想向我“求救”,没等她开口,我就说:“博涵,你的小手特别灵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自己穿好衣服叠好被子的!”在我的鼓励下,她很无奈的自己动手了,虽然穿的很艰难,可是她最终还是自己穿好了衣服叠好了被子。我马上对她的“成功”进行了表扬,并且发给了她一朵小红花,并鼓励他以后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并且要学会帮助别人,她很不好意思的点点头,笑了!
这以后,每当遇到动手的活动,我都特别关注博涵的表现并及时指导鼓励她,绝不心软,使她的“懒病”有了可喜的转变,她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知道主动去做了,“懒妞”变勤快了。
孩子的“懒”并不是天生的,往往是我们大人太“勤快”了,包办代替造成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一定要大胆放手,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养成“勤快”的好习惯。
旭斌从哭到笑的转变
小一班曹蓓,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里大多数孩子都会哭,有的孩子比较敏感刚来就哭,有的孩子反射弧较长,过段时间才哭。半个月过去了,但当小朋友开始慢慢适宜,不哭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个小男孩,基本每天都哭,而且跟吃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刚开始,我们耐心的劝他:“旭斌,不哭了,你玩一会爷爷马上就来了。”他听到爷爷楞了一下,马上又哭起来:“爷爷,电话。”“那你不哭,老师去给你打电话。”“奥,爷爷,弟弟不哭。”终于停下来了,我前脚刚走,又开始哭起来。这个时候我听到,旁边的子晴开始安慰旭斌说:“你已经长大了
,不要哭,爷爷就回来接你了。”旭斌听了,哭泣的声音轻了一些。我感觉到小朋友之间的安慰能让旭斌卸下防备,便跟坐在旭斌那一组的小朋友说,让他们照顾旭斌,他哭了你们安慰他,给他拿餐巾纸。他们欣然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旭斌,早上来的时候哭,这个可以理解,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强,其他时间开始慢慢的适应了。可是一到晚上放学的时候,又开始哭起来。
后来,我发现旭斌与其他孩子相比自理能力比较欠缺,不会拿勺子吃饭,有小便不会自己去厕所解决,搬椅子时我们不单独叫他,他就坐在那里不动,我也及时的跟她妈妈沟通,他妈妈说孩子平时都是爷爷带的,见面比较少,孩子有时候妈妈都不肯叫,也答应我以后会多多陪孩子。当其他小朋友在玩玩具的时候,旭斌不玩,就这样坐着,看别人玩。这是一个不会玩的孩子,孩子的注意力很难得到转移,所有更多的时间才花在哭上面。
旁边的孩子玩玩具做出好的作品总是会拿到我们面前让我看一看,旭斌受到小朋友们的影响也开始慢慢的玩起来。
旭斌开始慢慢有了笑容,也不哭了,有时候我们上课有了笑点,其他孩子笑一笑就停了,这孩子看别人都在笑,就跟着别人笑,然后是呵呵呵呵傻笑,笑到停不下来。早上爷爷送来,也是面带微笑,这样的转变让我们觉得非常欣慰。
星期六、星期天放假了,他妈妈孩子群里说,旭斌现在在家乖了好多,旭斌说想去幼儿园上学。
孩子就是有这种魔力,也许前一秒他还很调皮闹事,后一秒就会很暖心。我们的生活也因为孩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迟到的快乐
每天离园时,总有几个孩子爱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模仿老师的样子写字、画画。当被我发现时,他们就立即放下粉笔,好像做了错事一样迅速“逃离”现场。对于孩子们的这种调皮举动,我往往一笑置之,并不在意。
这天晨间活动时,我发现浩浩和乐乐又偷偷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五角星。这两个“捣蛋鬼”不参加我安排的活动,还将干净的黑板画得乱七八糟。就在我准备向他们“发火”时,眼前忽然闪现出孩子们平时离园前,在黑板上画画时被我发现后的那种既充满渴望又胆怯的眼神。这一曾经被我忽略的眼神此时触动了我,既然他们都喜欢在黑板上画画,我何不趁势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组织一次活动呢?“快看,浩浩和乐乐画的五角星真好看,你们也想试试吗?”“噢,太好了”“何老师万岁!”孩子们欢呼雀跃,一拥而上。
随着来园的孩子越来越多,一块黑板已经容纳不下他们的“大作”。看着教室里干净的地板,我灵机一动,干脆让孩子们“转移阵地”,将“战场”从黑板转移到地板。孩子们很快地就找到了各自的“领地”,投入地画了起来晨晨画了一座比人还要高的房子,天天画了五棵大树,明明画了一辆很大的汽车地板上的作品使孩子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骏骏说“我今天可开心了,我要把我画的鲜花送给何老师。”思成说“我画的小汽车可以带小朋友到瘦西湖玩。”连一向寡言少语的思思也兴奋地说-“我今天很快乐,我画了一座很大的房子想送给阳阳。”
由此,我想到,孩子们所要的快乐其实很简单,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也有选择的自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还要能够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想法。我庆幸这一次我读懂了孩子,理解了孩子,也让我体验到了这“迟到的快乐”,体会到了教育的魅力。
教育随笔:瓶盖变变变
教育随笔:瓶盖变变变
前几天,我倒垃圾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很多瓶盖,什么颜色的都有,很好看,倒掉了有点可惜。于是,我把他们从垃圾桶里捡出来,再用清水洗干净,随手放在区角中,也许以后活动中会用到。
为了防止孩子们再把瓶子和瓶盖扔到垃圾桶里,我把那些好看的瓶盖在桌子上摆出各种小动物、花后,把他们都叫了过来,孩子们过来后,都惊奇地说:“真好看,”并且争着说:“这是小兔、这是小狗、这是小花。”我看到孩子们兴趣这么高,就趁机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摆的吗?”“用瓶盖”孩子们争着说,“对了,这就是我用你们喝完奶、饮料后扔到垃圾桶里的瓶盖摆的,喜欢吗?”“喜欢”“那么以后你们喝完奶和饮料,就把瓶盖放到这里,洗干净后我们来玩瓶盖,瓶子带回家,让妈妈卖了,不要随便扔了,这样即环保又节约,你们说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就这样,区角中的瓶盖也越来越多,每天区角活动时,孩子们会用瓶盖摆出很多好玩的小动物、花、房子、大树等,他们对瓶盖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了。休息的时候,有的孩子也拿起瓶盖摆弄着玩,这样减少了他们互相追逐打闹的机会,安全多了。还有在认识颜色的时候,我把收集到的瓶盖都拿出来,让他们认识不同的颜色,并把同一种颜色的瓶盖放在一起,孩子们的兴趣大,学的也很快。
很多家长看到后也很满意,他们认为幼儿园老师的心真细,把看似无用的东西变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宝贝,从这件事上看,不禁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养成孩子节俭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