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宝宝敢做敢当?
发布时间:2021-11-22 宝宝入园 家长哄宝宝睡觉故事 宝宝睡前故事导读: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要不要孩子向别人赔礼道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懂什么,非要道歉不可的话,由家长替孩子道歉就行了。这种处理方式是错误的——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事情本来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他们看来,这个小“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了,这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家长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小时候,一般还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于家长总是出面认错,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有家长给他“兜着”,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那时候,家长可就后悔莫及了。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全面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让宝宝变勇敢的方法
导读:只有爸妈放开保护的大手,宝宝才能敢字当头,要有意识锻炼宝宝的胆量,坚持一贯地培养,就会开花结果的。
窝里横的宝宝,多半生活在爸妈过分保护、溺爱的家庭中,特别是隔代带养的宝宝,更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这些爸妈总怕自己的宝宝受别人欺侮或出什么事故,不许宝宝出门与同龄伙伴交往,或者吓唬宝宝说外面有坏人,会把小宝宝卖掉,宝宝自然就胆小害怕起来;在家里,为了让宝宝安心玩耍,爸妈千方百计顺着他,以宝宝为中心,这样就培养了宝宝称王称霸的习惯。
这样的宝宝一旦走出家门,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往往会搬出在家里的作风来指使别人,但小伙伴可不吃这一套,宝宝这时不但指挥不动别人,反而会遭到小伙伴们的拒绝。经过几次这样的挫折,再加上自我能力不足,宝宝只好采取逃避,躲在一旁生闷气,拒绝跟小朋友一起玩耍。时间一长,当宝宝的不满情绪和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需要发泄时,突破口自然转向家庭中的“弱者”,以自己在家里更加地横行霸道来补偿,达到心理上暂时的“平衡”。
家庭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当给宝宝越多的时候,宝宝的索取也就越多。一方面,爸妈溺爱宝宝,宝宝要什么就给什么;另一方面,宝宝对爸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点点小事就想要让爸妈帮自己做。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宝宝会认为爸妈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爸妈就该为自己服务,甚至会下命令来指使妈妈。随着宝宝的成长,需求越来越大,索取越来越多,直到爸妈无力支付的那一天。当要求不被满足时,宝宝甚至会对爸妈施加暴力,许多悲剧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由爸妈自己酿成的。
宝宝的心理分析
宝宝在外面感觉害怕,从心理学上说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窝里横的宝宝,缺乏与外界的碰撞,离开了窝以后,就不知所措了。当他处于陌生环境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处理,只会躲在爸妈身后,没有任何行为来保护自己。宝宝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和外在的力量抗衡,只能粘在爸妈身边,期望成人能够保护自己。这种宝宝在幼儿园里无法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耍,总爱缠着老师不放。而老师又不可能只对付一个宝宝,于是宝宝便越发感到不安,渐渐地不想上幼儿园了。如此下去,宝宝的交友能力便成长不起来。
改变宝宝有妙招
家庭应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
爸妈过分溺爱宝宝,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以宝宝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导致宝宝变得自大、自私和任性。因此,爸妈应改变教育模式,对宝宝要严爱相济,让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成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员,重新制定家庭规则,而且每个人都要遵守。
教会宝宝懂礼貌,守规则
这两点在人际交往中是重要的两点,只有充分尊重别人的权利,你的权利才会被尊重。只有遵守共同的规则,生活才会井然有序。
停止对宝宝的过度保护
对于宝宝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宝宝自己尝试去做,由于宝宝在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帮着做事情,所以,一开始时他还会说帮我做,这时不要再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应该对他说:自己试着做做看。在这种情况下,宝宝会渐渐地开始鼓起勇气自己试着做起来。宝宝有一点成功,有一点努力,都应当及时地夸奖宝宝,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备宝宝,责备会让她更不知所措。宝宝需要爸妈的引导。爸妈在这个阶段不要给宝宝设置过高的目标。一旦宝宝产生挫折感,就会产生失落感,产生自卑。
不比较
不要拿宝宝和别人家的宝宝进行比较。有些妈妈总是对宝宝抱怨:你真笨,这有什么可害怕的呀?你看看人家豆豆。等等,宝宝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点,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才是最重要的。
创造交往机会
宝宝的勇气与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爸妈可以代替给予的,必须是宝宝自身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的,这是谁也给予不了的。爸妈要给宝宝创造交往的机会,主动地带宝宝到户外玩,让宝宝多接触同龄小朋友,让宝宝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学会谦和合作。宝宝在交往中发生的争吵,只要没有危险,爸妈最好不要干涉。遇事让宝宝自己动手去试试,以培养宝宝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减少依赖性。
爸妈要有耐心
要宝宝由胆怯变得勇敢大方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绝对不仅仅是只想办法让他变得不胆怯,而是要从本质上提升宝宝的自我力量。在这一点一点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宝宝会逐渐产生这样的自信:我能行!
只有爸妈放开保护的大手,宝宝才能敢字当头,要有意识锻炼宝宝的胆量,坚持一贯地培养,就会开花结果的。
如何让宝宝学会用厕
导读:如何让宝宝学会上厕所,常是妈妈感到烦恼的事。专家提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规律,关键在于采用适合他的方法。
如何让宝宝学会上厕所,常是妈妈感到烦恼的事。专家提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规律,关键在于采用适合他的方法。
不必过早强求学用厕
情景:嶙嶙从3个月起开始不用纸尿裤,妈妈总把她背在背上,并能很准确地观察出女儿的“动向”。虽然每天可能会紧急备战20来次,但是却让嶙嶙10个月就已经可以定时坐在尿盆上大小便了。到了1岁半,嶙嶙基本上能解决便便问题。
专家提示:妈妈在嶙嶙上厕所的训练上开始的比较早。由于妈妈能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并能准确处理,使嶙嶙掌握了使用便盆的技能。其实嶙嶙此时还不具备自我控制大小便的能力,孩子有这方面的意识最早也要到18个月,有些孩子甚至要到3岁或更晚。因为这需要孩子把肚子胀的感觉和上厕所的行为联系到一起,并告诉自己想大小便就要上厕所。这不是提早训练就能解决的,所以妈妈们一定不要强求孩子。
引导孩子用厕主动性
情景:乐乐23个月就开始对厕所产生兴趣,尤其是对冲马桶这个环节。去别人家做客时,他总是喜欢到卫生间按一下放水龙头。平时有尿意时,他就会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时妈妈会把他抱进厕所。渐渐地,乐乐不再尿裤子了……
专家提示:虽然对23个月的孩子来说,养成上厕所的习惯还比较早。但是乐乐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能时刻观察孩子的表现,及时领他进厕所,并且让他享受冲马桶的乐趣。乐乐用厕习惯的养成,更多的不是由于父母的主观要求,而是借助孩子自己的主动性。
让孩子逐渐摆脱习惯
情景:3岁的鲁鲁上幼儿园前3个月,还在穿纸尿裤。妈妈为此很不安,便给他买了个漂亮的红便盆,开始训练鲁鲁。之后,鲁鲁在家能够较好地用便盆大小便,可是外出时,鲁鲁就不愿意用那里的卫生间,只有当他的小便盆放在厕所时,鲁鲁才愿意拉臭臭,还是让妈妈感到苦恼。
专家提示:一般来说,幼儿园不会硬性要求孩子不能穿纸尿裤,因为这违背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表”的规律。鲁鲁在外不肯用厕,主要是他不能获得在家用厕的感觉。很有可能是对那些空间比较大的洗手间产生某种恐惧,如粗粗的管道和大大的冲水声音。所以妈妈可以与幼儿老师沟通,尝试让鲁鲁把自己的便盆带到幼儿园,然后再帮助他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逐渐摆脱自己的便盆。
允许孩子偶尔尿裤子
情景:4岁多的君君早在一年前就能独自上厕所了。但是每两个月总会有一次尿裤子。每当这时,她就会对妈妈说:“不怪我呀,这是屁屁没有跟我说!”妈妈对此很不理解,这是孩子玩得太疯造成的,还是孩子故意的呢?
专家提示:君君的这种反复和她受到的压力有关。那些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某一件事上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他们瞬间的注意力还有待提高。通常情况下,孩子事先知道有便意,但是信息传递到大脑常会慢半拍,出现尿裤子也就很正常了。所以当孩子聚精会神地在玩时,父母不妨适时提醒她:“君君,是否该上厕所了?”
尿床后别埋怨和责怪
情景:5岁的丽丽常让妈妈感到烦恼,白天她什么事都没有,一切正常。可就是到了晚上,隔三差五就要尿床。
专家提示:确有不少孩子到5岁还在尿床,他们并没有患任何疾病。可能是他睡得太沉,即使憋尿了也意识不到。丽丽父母每天晚上可以在孩子临睡前提醒她上一次厕所,或者成人准备关灯就寝时再叫她去小便一次。重要的是,当孩子尿床后,父母不要埋怨和训斥,不然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和暗示,反而造成不良后果。
如何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
在开学初发现班级的幼儿在语言方面较为不足,表现在:同伴间缺少交流,上课多数幼儿不愿上来发言、不敢大方地面对集体发言,讲述时不完整等。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要做的就是首先让孩子想说,只有有了说的欲望,孩子才会忘却害怕勇敢地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意思大胆地说出来,有了交流,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沟通也就多了,语言也就在这种自然的交流、沟通里得到了发展。一学期来,我们就是本着这种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班级幼儿从不愿说到想说,从不敢说到争着说,从不会说到完整讲述,整个课堂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一)让孩子想说。依据班级幼儿好表扬,喜欢小礼物的特点,用鼓励的方式、互相激励的办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如,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以贴红点、拥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也积极上台发言;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急于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一开始就能站出来说,而是进行个别交谈,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从能站出来——能和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独立说——大声地说,最后大方地与人交谈。
(二)让孩子敢说。其实有些孩子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开展“开心小主持”、“餐前播报”、“故事大王”、“自由交谈”等活动,让幼儿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现及说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让孩子会说。在孩子想说、敢说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说好话,也就是把要说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的生动、贴切些。怎样去引导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1、在日常生活中学。如秋天来了,带幼儿散步时,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的变化。幼儿在寻找过程中发现好多树变了样,“石榴树的叶子黄了,像一把金色的小扇子”“有树叶落下来想小船”、“松树好是很绿,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幼儿在观察议论、想象中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总之,幼儿一日生活中,如户外活动、谈话、种植等都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有益资源,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幼儿学习和发展语言。
2、在游戏中学。如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活动,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
3、在相互渗透的各科领域中学。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互相渗透各个领域的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感觉到了什么?然后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