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宝宝“童言无忌”
发布时间:2021-11-19 平等对待学生 怎样教育孩子 宝宝入园导读:孩子很容易被新鲜的东西所吸引,遇见他喜欢的就想占为己有,无法等待,不然就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同时,他也在挑战父母的权威。
很多时候,两三岁的孩子会在大庭广众时把父母弄得尴尬不已。其实只要了解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一些生理小秘密,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国庆长假期间,2岁多的圆圆无论跟着妈妈去大卖场购物,还是去亲戚家串门,都让父母心有余悸,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儿子下一时刻会说什么、干什么,或者怎么在别人面前表现。
他时常猝不及防地大发脾气或者令人瞠目的“童言无忌”,让妈妈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虽然周围人都会宽容地说:“没关系,小孩子这样很可爱呀!”,而这时圆圆正举着他抠鼻孔的成果在向大家炫耀呢!“真是丢人,我简直要疯掉了,下次我再也不想带他出去了……”圆圆妈妈说。
专家分析:很多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把握不好做事的场合、条件和限度,这是因为他们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弱。相反,探究欲望却很强。所以,他们哪怕在公共场合,也不会受到限制。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里那说真话的小男孩,大概也就是这个年龄。他们并不知道如果说真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会影响到别人的情绪、心理,这就需要父母帮助他们找到一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的行为方式。以下几招可以帮助父母处理日常生活中孩子容易发生的“尴尬事件”。
泄漏父母争吵秘密
生理秘密:处在两三岁年龄段的孩子,想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想检验一下自己正在拓展的语言能力。不幸的是,他们有一种天生的冲动,想立即和别人分享对他们产生巨大影响,譬如爸爸妈妈在家的吵架……
支招:父母知道后,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目光,然后平静地对他说:“现在我们不讨论这个事情,你为什么不把去动物园看到海豚如何精彩表演的事讲给大家听呢,那多有趣呀,大家一定会很喜欢听的。”并告诉孩子,要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有些事如吵架等是不能跟别人说的,说出去反而会让别人听了不舒服。当然,下一次即使发生争执时,应学会降低声音。
对别人品头论足
生理秘密:世界对于这般大的孩子无疑是新奇的,见到每个人他都会仔细观察,他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审美和爱好,同时他们还会用正在拓展的语言去表达自己所见的事物,当然,这种表达他认为是正确的。yJs21.CoM
支招:当父母发现后,赶紧向被冒犯的人道歉,不过不要过于表现出对这件事的负疚感,如果能让孩子道歉最好,但是不要太勉强。事后将这件事当作“授课的时机”,告诉孩子:“有的时候,说的话会伤害别人的感情,所以需要用一些让别人高兴的语言。”如果孩子乱说话是因为好奇,譬如他说,这人为什么那么胖?就要提醒孩子,如果他有问题可以私下问妈妈。
总做“脏话复制机”
生理秘密:当孩子的词汇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会听到一些包括不好的词语。如果孩子在好奇地重复这些词语,得到父母大为光火的反应时,他就会非常想知道如果他再说一次会发生什么。
支招:当父母听见孩子偶尔说出的不好词汇,不要过度反应,只需简单地说声“请原谅”即可,然后平静地对孩子说:“以后我们不说这样的话。”并告诉他可以替代的词汇,如“真令人失望”、“太讨厌了”等等。
不如意就大发脾气
生理秘密:孩子很容易被新鲜的东西所吸引,遇见他喜欢的就想占为己有,无法等待,不然就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同时,他也在挑战父母的权威。
支招:在去超市前,父母就要和孩子一起商量,需要买哪些东西。并对孩子说,如果到超市胡闹,就取消下次去超市的资格。即使在超市里孩子执着于某件事情时,不妨蹲下身来,用手指着水果说:“这里有你最喜欢吃的红苹果。”然后把孩子引向其他事物,这样会让他暂时忘却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仍然乱发脾气,那就冷静地对他说:“我们的购物单里没有这件东西”,让他知道父母是说到做到的。当孩子知道某些事情并不因为他的无理取闹而改变时,下一次他就会收敛很多。回家后,让他对今天的表现添加个小哭脸,让孩子逐步学会等待。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怎样对待慢吞吞的宝宝
孩子做起事来总是慢半拍,看在父母眼里是又急又气,真恨不得帮孩子把事做完算了;究竟孩子为什么总是慢吞吞的呢?有些孩子先天气质就是属于慢吞吞型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并不容易去转变他的原有气质,反而是父母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来关注他的需要。
孩子之所以行动、做事缓慢,一定有其原因,追究形成原因,耐心去协助他,才是最重要的。
小玉生长在富裕的家庭,生活的一切事情均有人代劳,因此她从来不自己动手,所以变得依赖心很强。进入幼儿园以后,许多事都非得自己动手做不可,小玉因为从来没有做过,所以功课常做得比其他同学慢、也不能够得心应手,经常落在同学之后完成。上音乐课时,老师耐心地教小朋友们敲敲打打、扭动身体去感受韵律,此时小玉的爸爸妈妈就在教室外看着,他们发现小玉的反应和动作总慢半拍,完全跟不上老师的口令,甚至不太敢与同学互动,爸妈不禁开始担心小玉的学习状况……
慢吞吞的典型表现
表现一:基本动作慢
起床、吃饭、穿衣等速度慢。喜欢赖床,起来了又躺下;穿衣服总找不到前后。
表现二:注意力不集中
把任何事情都与玩结合起来。刷牙时喜欢玩牙刷牙膏;洗脸时喜欢玩水;穿鞋时喜欢拿着鞋子在客厅里跑一圈。
表现三:爱撒娇、等人帮忙
如果妈妈不在身边就不肯吃饭、穿衣;任何事情没有大人帮,就不愿意自己动手。
表现四:懒散,不知轻重
做动作,得先伸伸懒腰;四肢松软,如,穿鞋时,鞋拿在手上,手一软又掉在地上。遇事,从不着急。
动作慢有原因
孩子慢半拍、老是跟不上别人的速度,如起床、穿衣、穿鞋、收玩具等,总是丢三落四,非得等到大人发脾气才赶快做好。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慢吞吞的现象呢?
宝宝速度慢,没有时间观念,除了少部分是因为遗传外,大部分都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以及宝宝个性培养有关。要使宝宝速度变快,关键在于父母在平时的生活、教育中如何进行正确引导。2-3岁是宝宝教育的关键期,到了上幼儿园后,宝宝很多已成习惯的东西只有靠强制的办法才能改变。
专家认为,造成孩子慢吞吞有下列几种原因:
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慢吞吞常跟着“漫不经心”一起出现,因为漫不经心所以显得动作慢。此外,有些孩子之所以慢吞吞,是因为注意力分散度低,当他专注于一件事时,无法一下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大人交代的事情上,如看电视时叫他去收拾玩具。有时才听大人把事交代完,又被另一件事吸引过去,这是注意力高度分散,所以,不仅无法用心完成大人交代的指令,还很快忘了前面的叮咛。
操之过急
父母过于心急,经常是一个指令出去,就要孩子马上做出回应。然而每个孩子发展不太一样,有的孩子动作发展较快,有的则思考方面较快,当孩子的思考动作协调不是很好,而家长却又要求严格,超出孩子动作能力时,家长会认为孩子慢吞吞,而孩子却认为他已经很快了。家长和孩子的标准不一样,常是求好心切的家长认为孩子慢吞吞的主要原因。
缺乏兴趣
孩子对他有兴趣的事动作就很快,没兴趣的事就慢吞吞,如今天要去动物园玩,他可以在3分钟内穿好衣服、袜子,还反过来催大人。如果换成要他去收拾地上玩具的话,他就开始慢吞吞,任你三催四请,直到你急得要发火了,孩子的动作才稍微快一点。
天生气质
外向的孩子其反应表现常是积极、勇敢、乐观活泼的个性,对一些学习活动总是充满好奇心;相反的,内向的孩子却表现出畏缩、害怕、害羞、沉默的个性,且不愿意与别人互动。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给予不同的协助,才能让孩子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并增进其学习智能。
积极改造“慢半拍”的孩子
从好的方面来说,慢半拍的孩子有他从容不迫、深谋远虑、谨慎细致的一面,不能一概说他不好,或是把他当成问题儿童。然而,若幼儿时期的迟钝没有及时纠正,一直到长大后还既迟钝又缓慢,可就要注意了。如果孩子做任何事情总是慢半拍、跟不上别人的速度,一定有原因存在。追究形成原因,让孩子更积极些、机灵点、速度加快点。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供父母参考:
培养自理能力
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并非故意,也许是他小肌肉尚未发展成熟。此外,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吃得慢、吃得少,便主动喂他吃饭;急着出门时,干脆帮孩子将衣服、袜子、鞋子都穿好。孩子缺乏学习机会,一旦要自己做时动作当然慢。为了不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多给他自己动手的机会,在稳定的情绪下学习生活自理能力。
提供机会刺激学习
当孩子会爬的时候,父母可以把他喜欢的玩具,放在他再爬几步就可以拿到的地方,让他去拿、去抓,训练其手指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他再大一点时,用他喜欢的玩具跟他玩抓抢游戏,以刺激学习。若是孩子的学习速度比较缓慢时,父母应放慢脚步,给他更多参与的机会,才容易帮助孩子在学习上进步。
勿过度保护
有些父母过度保护及宠爱孩子,使他很少有外在的刺激,造成孩子在学习发展上有较缓慢的现象发生。如:觉得地板脏或太硬,爬了会伤害肌肤,就不让孩子爬,使其感觉统合失调;或觉得其他孩子不干净,禁止他们接触互动,影响孩子日后的社会行为发展。
增加同伴相处机会
孩子在一起玩,可以互相刺激学习。找邻居或朋友的小孩,彼此年龄差距不大,让他们一起玩,并从中观察孩子的反应如何,然后在互动过程中,找出谁最快?谁最努力?谁最勤劳?每个人都替他找出一个优点来。千万不要说谁第一名、谁最后一名,这样会让速度快的孩子更快,而速度慢的孩子更有挫折感。
找出原因、明确指示
当孩子慢吞吞,首先要了解他是故意的还是没有兴趣?如果确定是没有兴趣,就不要勉强他,而是要设法引起他的兴趣。如果是故意的,很可能是父母的压力造成孩子的反抗心理,调整情绪并明确指导他,或是清楚的示范给孩子看,让他明白事情进行的步骤。
给予正面的赞美
平时给予孩子正面积极的赞美,使他有充分的自信心。负面、否定的语调,如“你怎么动作那么慢,像个蜗牛在爬一样。”“你真笨,笨得像猪。”这只会使得孩子更加惶恐和担心。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就给予他适当的赞美及鼓励:“加油哟!妈妈相信你会做得到。”让孩子更有信心且主动学习。
树立良好典范
孩子模仿的对象大多来自家人或父母,所以希望孩子行为有所改善,父母必须先以身作则,树立好的典范,唯有良好的学习对象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模仿的榜样。
多关心,多了解
孩子行为有问题,并不一定表示他是故意的,客观评量孩子的发展特质,耐心地去协助他,调整自己的行为;此外,父母不要因为爱孩子,就帮他处理日常琐碎事情,这样反而害了他。让孩子从小对所做的事情负责,不管是快也好、慢也好,让他学着去承担,父母才能放心、放手。
怎样对待过度依赖父母的宝宝?
导读:父母不要强迫孩子与人亲近,不要勉强孩子留在陌生的环境中。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保护和帮助。
每个小婴儿似乎都是“社交家”。谁抱他,他都要;无论对谁,都是笑眯眯的;和谁都一处就熟。大人总能从孩子友好的表现中,得到享受和快慰,爸爸妈妈也因为有这么个“亲善大使”而得到许多赞赏。
贝贝长着长着,不知怎么越来越不“出趟”了,老是黏着妈妈,别人抱他,他不让;别人看看他,他躲进妈妈的怀里;对着陌生人心存戒心,而且溢于言表,有时让大人很难堪。爸爸妈妈虽然拿他没折,但总不免稍有微词。其实,这不是贝贝的退步,而是贝贝认知能力发展了。小脑袋里能留住妈妈的“图象”,把陌生人与妈妈的“图象”一比较,不对,他们不同,于是贝贝感到恐惧和焦虑,他要拒绝,要躲避。这个时期,婴儿不仅害怕陌生人,还害怕许多陌生的物体和没有经历过的情况。这个年龄段的婴儿有这样的反应是正常和健康的。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与人亲近,不要勉强孩子留在陌生的环境中。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保护和帮助。
贝贝对陌生人的焦虑和恐惧,受许多因素制约。爸爸妈妈有许多办法可以帮你的贝贝减弱、消除这种恐惧。
怎么应对孩子的童言无忌?
导读:小宝宝有什么说什么,率真可爱,讨人喜欢,如果说错了,不过是“童言无忌”听听就算,可是也难免两三岁的孩子,会在大庭广众时把父母弄得尴尬不已。其实家长们只要了解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一些生理小秘密,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宝宝有什么说什么,率真可爱,讨人喜欢,如果说错了,不过是“童言无忌”听听就算,可是也难免两三岁的孩子,会在大庭广众时把父母弄得尴尬不已。其实家长们只要了解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一些生理小秘密,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国庆长假期间,2岁多的圆圆无论跟着妈妈去大卖场购物,还是去亲戚家串门,都让父母心有余悸,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儿子下一时刻会说什么、干什么,或者怎么在别人面前表现。
他时常猝不及防地大发脾气或者令人瞠目的“童言无忌”,让妈妈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虽然周围人都会宽容地说:“没关系,小孩子这样很可爱呀!”,而这时圆圆正举着他抠鼻孔的成果在向大家炫耀呢!“真是丢人,我简直要疯掉了,下次我再也不想带他出去了……”圆圆妈妈说。
专家分析:很多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把握不好做事的场合、条件和限度,这是因为他们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弱。相反,探究欲望却很强。所以,他们哪怕在公共场合,也不会受到限制。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里那说真话的小男孩,大概也就是这个年龄。他们并不知道如果说真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会影响到别人的情绪、心理,这就需要父母帮助他们找到一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的行为方式。以下几招可以帮助父母处理日常生活中孩子容易发生的“尴尬事件”。
泄漏父母争吵秘密
生理秘密:处在两三岁年龄段的孩子,想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想检验一下自己正在拓展的语言能力。不幸的是,他们有一种天生的冲动,想立即和别人分享对他们产生巨大影响,譬如爸爸妈妈在家的吵架……
支招:父母知道后,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目光,然后平静地对他说:“现在我们不讨论这个事情,你为什么不把去动物园看到海豚如何精彩表演的事讲给大家听呢,那多有趣呀,大家一定会很喜欢听的。”并告诉孩子,要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有些事如吵架等是不能跟别人说的,说出去反而会让别人听了不舒服。当然,下一次即使发生争执时,应学会降低声音。
对别人品头论足
生理秘密:世界对于这般大的孩子无疑是新奇的,见到每个人他都会仔细观察,他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审美和爱好,同时他们还会用正在拓展的语言去表达自己所见的事物,当然,这种表达他认为是正确的。
支招:当父母发现后,赶紧向被冒犯的人道歉,不过不要过于表现出对这件事的负疚感,如果能让孩子道歉最好,但是不要太勉强。事后将这件事当作“授课的时机”,告诉孩子:“有的时候,说的话会伤害别人的感情,所以需要用一些让别人高兴的语言。”如果孩子乱说话是因为好奇,譬如他说,这人为什么那么胖?就要提醒孩子,如果他有问题可以私下问妈妈。
总做“脏话复制机”
生理秘密:当孩子的词汇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会听到一些包括不好的词语。如果孩子在好奇地重复这些词语,得到父母大为光火的反应时,他就会非常想知道如果他再说一次会发生什么。
支招:当父母听见孩子偶尔说出的不好词汇,不要过度反应,只需简单地说声“请原谅”即可,然后平静地对孩子说:“以后我们不说这样的话。”并告诉他可以替代的词汇,如“真令人失望”、“太讨厌了”等等。
不如意就大发脾气
生理秘密:孩子很容易被新鲜的东西所吸引,遇见他喜欢的就想占为己有,无法等待,不然就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同时,他也在挑战父母的权威。
支招:在去超市前,父母就要和孩子一起商量,需要买哪些东西。并对孩子说,如果到超市胡闹,就取消下次去超市的资格。即使在超市里孩子执着于某件事情时,不妨蹲下身来,用手指着水果说:“这里有你最喜欢吃的红苹果。”然后把孩子引向其他事物,这样会让他暂时忘却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仍然乱发脾气,那就冷静地对他说:“我们的购物单里没有这件东西”,让他知道父母是说到做到的。当孩子知道某些事情并不因为他的无理取闹而改变时,下一次他就会收敛很多。回家后,让他对今天的表现添加个小哭脸,让孩子逐步学会等待。
怎样看待宝宝的好奇心
在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心目中,幼儿的好奇心被当作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而遭到指责、约束、冷漠或讥笑。这与他们对幼儿好奇心的发展特点、重要价值以及如何诱发幼儿好奇心的模糊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冲突有关:一是应然观念与实然观念的冲突。后者是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过程中获得的缄默性知识,具有强势作用。在教师的缄默性知识中.幼儿的好奇心应当以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或设计为前提,一旦超越这个界限,幼儿好奇心将招致冷落与压制。二是教育的工具性与育人性的冲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是从事教育的工具,幼儿是工具下的奴隶,当幼儿的好奇心与教师要求一致时,好奇心就得到支持,相反就遭到训斥。因此,有必要引导教师梳理其缄默性知识中的盲点,觉察自己教育观念中的误区,引导教师自觉转变观念,扮演好幼儿学习的支持者的角色。
一、好奇心与动机
动机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反映人类行为的主动性特征。从个体动机的自发性与目的性看,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外在动机由活动之外的目标或奖赏引起,如幼儿对学习活动本身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的表扬与奖励而进行学习。内在动机则是“一种不依赖外在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为的东西”。[1]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幼儿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创设满足幼儿好奇心的环境条件,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向强烈的智力活动。这些探究行为如果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满足,还会逐步内化为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好奇心与学习
学习是由经验或者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学习是知情交融的过程。研究学习过程本身离不开对教学过程的探讨。教学活动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离不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幼儿以及认知信息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窥见一斑。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治学三种境界的见解,就把好学、乐学作为学习活动的理想境界。明代王守仁认为学习中的愉快情绪体验对于儿童来讲,犹如时雨春风对于花草树木之生长一样重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2]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3]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十分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本身应该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提出了智能与情感协调发展的“全人”学习理论。近年来,心理科学界也出现了强调动机、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热认知”(hotcognition)思潮,把好奇心作为学习中的主要情绪与动机。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幼儿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幼儿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幼儿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好奇心对幼儿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三、好奇心与创造性
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材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类最初的好奇心来自于婴儿的探究反射。观察发现,婴儿一旦发现新奇事物,就会用手触摸,用舌头品尝。到了幼儿期,好奇心更加强烈和明显,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励与强化,就会变成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好奇心对于幼儿之发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儿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产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东西相接近”。
怎样对付娇气宝宝?
导读:孩子过于娇气,主要是大人过于疼爱、过于娇惯造成的。在家庭里,几个大人中如果有一个人不娇惯孩子,他往往会成为失败者,因为其他大人会跟孩子一起做他的反对派。要想给孩子治娇,长辈先要统一认识,认清娇惯孩子将带来恶果,害了孩子,也影响家庭。
孩子因其小,因其稚嫩,有点娇气是可以理解的,在家庭生活中,小女孩、小男孩向大人充满稚气地撒点娇、耍点赖,不是什么错误,反而让大人感受到天伦之乐,增加幸福感。然而凡事都有“度”,孩子一旦娇过了头,养成了过于娇气的毛病,就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现在的独生子女,太娇气的不少,常有的表现是:
一、生活上娇气。吃东西挑挑拣拣,爱吃的吃个没完,不爱吃的一点儿不动,饭桌上大人颇费口舌,有时逼着家长做这做那;使用文具、物品由着性儿来,喜欢的就用,不喜欢的就扔在一边,磨家长买了这个买那个。有一点不舒服就不想上学,要求家长请假;经常要求不上体育课。
二、学习上娇气。做一会儿功课就喊累;让家长削铅笔、包书皮、整理文具;念会儿书就像“大爷”似的,支使家长倒水、拿饮料、拿水果;作业没做好,不赖自己赖家长;考试考不好,赖家长没给复习好;学习时遇到困难,动不动就厌烦,发脾气。
三、劳动上娇气。一让干活就反感——“又让干活,我累着呢”;劳动时无精打采,应付差事;洗衣服怕水凉;打扫卫生、倒垃圾嫌脏;重活干不了,轻活不爱干;在学校还能努力表现,回家连脚都懒得洗。
四、经不起批评表扬。一受批评就委屈,情绪低落,流眼泪,有时跟家长强辞夺理;受点表扬,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
孩子过于娇气,主要是大人过于疼爱、过于娇惯造成的。在家庭里,几个大人中如果有一个人不娇惯孩子,他往往会成为失败者,因为其他大人会跟孩子一起做他的反对派。要想给孩子治娇,长辈先要统一认识,认清娇惯孩子将带来恶果,害了孩子,也影响家庭。有些家长总以“孩子还小”作为娇惯孩子的借口,这没有好处。要明白,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使娇气逐渐减小,变成意志坚强的孩子。一般地说,小学中年级以后,就应把娇气克服掉。
治娇方法主要有:
一、劳动治娇。劳动是治娇的好方法。在给孩子讲清道理之后,安排难度稍微大一点的劳动任务,鼓励孩子坚持干好。开始,最好家长跟孩子一块干,随时指导。比如家庭大扫除,学习擀饺子皮,每天擦地板,刷洗卫生间等。关键是持之以恒,孩子劳动时,多肯定、多指导。寒暑假里,可以安排更多的劳动任务。
二、跑步、爬山治娇。娇气的孩子最怕跑步、爬山。家长跟孩子订个协议,每周一起跑步,不少于三次,距离远近依孩子年龄和身体情况而定。开始1000米,跑几次后提高速度,以后逐渐延长距离。记时间能调动积极性。利用双休日去爬山或者徒步远足也是好办法。跑步、爬山既能开阔视野,又能锻炼身体,磨炼意志。
三、定时完成学习任务治娇。跟孩子讨论,一次专心学习时间能达到什么水平,然后定一个目标。比如原来能专心学习30分钟,现在就定40分钟,而且明确学习质量要求。上好闹钟,抓紧分分秒秒,让孩子看到效果,及时鼓励。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长可以一起来,读书,划重点,记笔记,互相竞赛,互相监督。家长的表现要认认真真,不能装样子。
四、跟班主任老师配合治娇。先与老师沟通,请老师给孩子安排一些经常性的任务,并给以表扬、批评。表扬、批评之后,家长及时跟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受表扬、受批评,应如何正确对待。几次之后,孩子就能经得起表扬和批评了,而且学会调控自己情绪。还可以建议老师与孩子谈谈娇气问题,并在操行评语中写出“如能克服娇气,会取得更大进一步”一类的话,调动孩子自己治娇的积极性。
最后,再次提醒家长,为了治娇有好效果,不至于半途而废,家长必须下狠心,关键时候不能心软。
怎样对付磨蹭宝宝?
导读:由于孩子没有目的性,他们经常在做事情的时候,不是直奔主题,而是在做的时候,受到别的东西的吸引,偏离了主题,在家长看来,这也就是磨蹭,做事情不好好做。家长不能容忍孩子这点,家长的心中有一个标准,就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做,这个做完,再做下一个,可孩子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吸引孩子的东西太多,他们不看重结果,他们喜欢过程,经常在过程中看到更好的东西。等慢慢,孩子的心智成熟了,这个情况会有所改变。
现在家长对孩子磨蹭的抱怨,来自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但是孩子并没有随着生活节奏而加快自己的生长速度,他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可是家长很少有耐心等着孩子慢慢成长,所以,现在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快快快,你再快点。
其实,做事情不专心,本身就是3岁以前孩子的特点。三岁左右的孩子是先做再想,比如玩拼图,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想着怎么拼,他们完全无意识,拼出后才发现原来是这样的。但是,大人就会觉得他们怎么这么磨蹭,东放一块西放一块,完全没有目的性。由于孩子没有目的性,他们经常在做事情的时候,不是直奔主题,而是在做的时候,受到别的东西的吸引,偏离了主题,在家长看来,这也就是磨蹭,做事情不好好做。家长不能容忍孩子这点,家长的心中有一个标准,就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做,这个做完,再做下一个,可孩子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吸引孩子的东西太多,他们不看重结果,他们喜欢过程,经常在过程中看到更好的东西。等慢慢,孩子的心智成熟了,这个情况会有所改变。因此,对孩子,要给他们成长的时间,要尊重他们的特点。
在家庭中,有几点比较关键:
1。家长一定不要唠叨,你越唠叨,孩子越磨蹭,这几乎就是一个规律。但是,看着孩子磨蹭,不唠叨也很不容易,那么还有几个技巧。
2。磨蹭源于孩子的不自信和没能力,以及没兴趣。而能力是需要锻炼的,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孩子可能会很慢,做得很不好,但是,慢慢的他就会做得很好。如果总是家长代替,看着是节省时间了,可是以后孩子会很依赖你,孩子会认为这是家长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家长再让孩子做,孩子会很磨蹭。
3。如果家里计划出去玩,孩子肯定不会磨蹭,他们一定在不停的催,怎么这么慢呀,还不走呀。可是,如果干别的就不一定这样了。孩子有兴趣的事情,他们一定会很期待,很兴奋的投入。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想办法调动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多参与。
4。孩子如果做得好,要及时鼓励。
5。帮孩子列计划,孩子不认字也没关系,他们对写在纸上的东西很认真的。家长告诉他们这些是什么意思,什么时间干什么,他们会很愿意执行。
6。事先提醒,事先提醒是一个心理缓冲,有了心理准备后,孩子会很难乐意面对时间的限制,如果没有这个缓冲,到时间就告诉孩子,你现在该结束游戏,去刷牙了,孩子一般会很不情愿,他们都会再想办法磨蹭一会。
7。计时。要求孩子做什么,需要在多长时间内结束,一定要明确。对于小孩子,一般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多少个数内结束。家长在一边数数,孩子就有了紧迫感,会加快速度。
8。这个现象在4、5岁的孩子中比较普遍,孩子们有很多兴趣班,平时家长留的功课可能也多,孩子做完这个,还有那个,为了逃避,孩子会磨蹭。所以,事情不要安排得太满。任务要定量,而不是定时。比如,弹琴,弹得好就少弹,弹两编,弹不好,多弹几遍。孩子尝到又快又好的甜头,就不会用磨蹭做逃避的工具了。
9。创造安静的环境,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打扰他。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干扰孩子,然后又说孩子不专心。比如,有一个爸爸,非常喜欢女儿,看到女儿玩,就过去摸摸头,吻吻脸,给喂点吃的,说几句话。这都不好,不要分孩子的心。
10。平时做一些小游戏,比速度,快的有奖励,慢的要惩罚。
最后一个,家长要尽量遵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