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孩子间的矛盾纠纷
发布时间:2021-11-13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老师,他打我。”在幼儿园里,类似的告状声常常不绝于耳,幼儿之间大大小小的矛盾与纠纷(摩擦)接连不断,经常有孩子泪眼汪汪的跑到老师面前寻求帮助,可是经过了解,无非是幼儿之间玩耍时一些轻轻的碰撞和一些随意的比划而已,很多泪眼汪汪的孩子只不过是看到旁边的幼儿对自己用手比划或者被轻轻地碰了一下就委屈有加,真正意义上的殴打其实很少。特别是小班幼儿,这种情况就更多。
那么,如何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纠纷呢?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一、注意观察了解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小的孩子,因为他们年龄小,特别是小班的孩子,还不能明辨是非,经常人云亦云,甚至会把想象与真实相混淆。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例1:户外活动准备排队时,李海昊和聂子涵互相抱在一起玩,越抱越紧,摔倒在地,子涵大哭起来向老师告状说李海昊打他,海昊一脸惊慌赶紧向我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怎样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
怎样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
这天孩子们在区域里高兴的玩着,我来回的转着看,我发现图书角里雨桐和小雨在争抢书,她们都想看同一本书,我没过去制止,看他们怎么处理,结果雨桐抢过来了,小雨撅着嘴不高兴,过了一会,也许小雨不服气,就又去抢雨桐手里的那本书,我想只要不打起来我看你们怎么办,小雨终于抢过雨桐手里的书了,小雨抱着书扭转着身子,谁也看不成,雨桐可能妥协了,她说:“我们一起看还不行吗?”结果两人就一起看了起来。
其实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孩子们之间经常发生纠纷,搞些摩擦是常有的事,有时很让人头疼,所以孩子发生摩擦时,先不过去参与,而是不动声色地在一旁观察,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了,就不再过问了。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不了,再帮助解决。这样以来,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还锻炼了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本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留给孩子在自己亲自处理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的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在与小朋友的争执中,慢慢体会与人相处的基本道理,学会面对小小的挫折。老师也要留心事情的发展,公正处理,及时给予肯定;对受欺负没有得到公正待遇的孩子,给予帮助,争取到应有的理解和正义。让孩子们明白:与人相处,要友好,友善,礼貌,平等。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孩子间的矛盾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孩子间的矛盾
孩子们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玩着玩着就会发生一些冲突,小则拌嘴吵架,大则动手动脚。“自我为中心”是学龄前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在这一心理特点的影响下,幼儿在相处时经常会发生争吵和矛盾。由于孩子们的交往经验少,彼此又不愿意谦让,在和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难免会发生小摩擦。以下是两位小朋友吃午饭时的场景观察记录:
今天早晨吃面条,小蕊桌上洒出了几根,“老师,是李佳仪搞的!”小蕊和佳仪坐在一组,中间隔了一位小朋友。“怎么回事啊?”我忙上前询问,只见两人噘着嘴,满脸的不高兴,互不相让,决没有道谦的想法。了解后得知:小蕊说让吴欣雅不要与佳仪做好朋友,佳仪一气之下去动了小蕊的勺子,几根面就这样掉了出来。
吃完早饭后,大家都把小椅子搬到教室两边坐着看书,他们喜欢和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各自都有小群体。小蕊先吃完,搬小椅子坐在钢琴边上看书。佳仪吃完后把椅子搬到了小蕊的附近,然后对她说:“我不是来和你坐一起的,我是来跟你说对不起的!”小蕊看着佳仪,不说话,但接受了她的道歉,把自己的椅子挪了一下,接着佳仪就把椅子放在了附近,两人一起看书了。
从矛盾的出现到矛盾的消失,只是孩子的一小段生活片段。从这一生活片段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成长,他们的真实想法。其实这个矛盾的起源就是孩子间的一句话,仅仅是一句话怎能让一个孩子如此气愤?这要说到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人有成人的群体,孩子也同样有自己群体,也就是他们的朋友。于是坐在一组的孩子就成为一个小小的群体。上课时,他们相互讨论;做游戏时,他们互分角色;空余时开始聊天。虽说,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也常常会把这话挂嘴边,但孩子的好朋友还是有一定界线的。佳仪想嬴得朋友的爱,欣雅就坐在佳仪的旁边,要是真不和自己好了,那多没趣。为此她为小蕊的话而生气,停不了小蕊的嘴,只能另想办法对付,于是就出现了一开始洒面条的场景。
孩子们的这一小段生活片段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孩子们之间能自己解决矛盾。我们通常都是了解事情,帮助幼儿分清是非,然后就让他们相互道谦。孩子们是口服心不服啊,通常老师们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其实不然,佳仪的道歉是自发的,她想与小蕊在一起,也知道刚才的做法不太好会影响她们的关系,于是很自然的道谦,之后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孩子之间的矛盾
时间:中午午饭时场景一:中午吃面。
小翔的桌上洒了一些面条,看到我走过来,小翔说:“老师,是天天弄的!”小翔和天天坐在一组,中间隔着菲尔。
我问:“怎么回事?”两人都不说话了,嘟着嘴,互不相让。
我又问了一遍,还是没人说。
后来了解后得知:小翔和天天因为抢勺子,不小心将碗碰倒了,面条撒了一点出来。
场景二:午饭后。
吃过饭,大家把小椅子搬到两边,一般小朋友都喜欢和自己喜欢的朋友坐在一起,每人都有各自的小群体。
天天先吃完,坐在了鱼缸旁观察着鱼儿。
小翔吃完后把椅子搬到了天天的旁边,然后对他说:“我不是来和你坐一起的,我是来看小鱼的!”天天看着小翔,没说话,两人刚坐一会儿,就叽叽咕咕的讨论起小鱼来了,接着两人的小椅子也挪在了一起,边看着小鱼边说着话。
反思:从矛盾的出现到矛盾的消失,只是孩子们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我把它们记录下来,是因为从这一瞬间看到了孩子成长的片段,看到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从这个案例上看,这个矛盾的起源是孩子们因为抢东西,抢东西在孩子们之间是经常发生的一件事,孩子因为抢东西而感到气愤,互不理睬是正常的事。
孩子之间也同样有自己群体,也就是他们的朋友圈子,上课时,他们相互讨论;做游戏时,他们互分角色;空余时互相聊天、说热闹。
虽说,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也常常会把这话挂嘴边,但孩子们之间不会因为是好朋友就不会发生矛盾,他们发生矛盾后也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矛盾,重新赢得友谊,于是场景二的画面就出现了。
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孩子之间能自己解决矛盾。
但平常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然后让他们相互道谦,以为问题就解决了,其实孩子是口服心不服。
如果让孩子们自己来解决问题,让他们自然和好,他们之间的友谊会更加牢固的。
原来,孩子们的矛盾里也是有学问。
教育随笔:让孩子学着自己处理同伴间的矛盾
教育随笔:让孩子学着自己处理同伴间的矛盾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凡是喜欢包办,孩子的依赖性及独立性及自理能力较差。在幼儿园这个群体中,孩子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孩子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作为老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孩子的父母们,在遇到自己的孩子带点小伤或者挂点小彩后,如何处理,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呢?这是我们经常遇到而又必须及时处理好的一个现实问题。
有一天,我在组织孩子排队做操时,听到队伍后面传来争吵的声音,原来是高铭煜和逍遥发生了矛盾,我问她们原因,两个人同时对我说:“她挤我。”“是她先挤我的。”“她还推我了呢。”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抢着说着,我接着问:“为什么会挤到对方呢?你们有没有听到我整队的口令?我已经让大家保持半臂的距离。”这时两个人都不说话了,我又问:“你们两个人都动手推对方了,这样能解决问题吗?”两个人摇摇头说:“不能。”“那现在应该怎么办啊?”我问。这时两个人都表示不再这样做了,只是谁也没有向对方道歉。
做完早操之后,我看两个孩子都比较平静了,就和两个女孩儿说:“我们都是大二班的小朋友,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但是不能动手,动手打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找老师来帮忙,现在你们两个握握手,还有好朋友。”说完,两个人握握手,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们班还有一个叫李炑樊的小朋友。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在游戏时发生争执,我们没有及时发现,他也没有和老师说。结果第二天他的妈妈就来跟我们说,说有一个小朋友打他的头。结果当着他妈妈的面,我把他们两个叫到我的跟前,问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正当我要跟他的妈妈解释时,他妈妈突然拉着那个小朋友问:“你们两个是好朋友吗?”他回答:“是。”“好朋友之间不因该打架,你们两个既然是好朋友那就相互抱一抱吧!”两个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下开心的抱到了一起。
我们作为老师,发现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一方面要告诉孩子,打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形为;另一方面,要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如: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学会原谅别人的错误等。更要本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留给孩子在自己亲自处理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的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在与小朋友的争执中,慢慢体会与人相处的基本道理,学会面对小小的挫折。
老师还应该留心事情的发展,对于孩子间的公正处理,及时给予肯定;对受欺负没有得到公正待遇的孩子,给予帮助,争取到应有的理解和正义。让孩子们明白:与人相处,要友好、友善、礼貌、平等。
孩子间的不友好行为是幼儿成长阶段的正常现象,教师和家长对此都要有正确的认识,真爱孩子就不要袒护孩子或者武力替孩子解决问题,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有机会享受“矛盾”中的成长,学会在成长的路上解决矛盾,大人和孩子就会共同成长,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
如何纠正孩子说谎
孩子说谎是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言行、不诚实的一种表现,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是成人深感头疼。导致孩子说谎的心理因素很多,有时是记忆、想象等方面的错觉造成的。孩子记忆的特点是具体形象,记忆的方法上以机械记忆为主:孩子想象十分丰富,有时把想象中的东西带到言行中并与像是东西混淆起来,记忆错误和想象丰富都可以造成孩子说谎。对这种说谎是孩子的求悦心造成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为了讨得成人的欢心、表扬赞赏而讲了假话。这样老师就要在意了,平时不要不适当的给孩子奖赏,也不要过头表扬,要实事求是,适度表扬为主。有时候是孩子恐惧心造成孩子撒谎,孩子为了避免承认的责骂、惩罚,把自己的缺点错误遮盖起来,编了瞎话。这种撒谎完全要从成人方面去找原因并加以避免。承认要正确的对待孩子的过头行为,心平气和的帮助孩子认识错误,不要动辄就训斥、打骂孩子,而造成孩子为避免皮肉之苦而撒谎。有的时候有虚荣心和报复心造成撒谎,孩子为了自己的自尊心和面子而编造谎话,为了报复别人而乱说,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帮助他去惩罚对手。这种说谎成人经分析他不正确的思想,耐心地说理解释,帮助孩子认识不说真话是不对的。成人要热情的帮助孩子纠正说谎行为,使孩子明白说谎是不良行为,说了假话要承认,并努力改正,老师对这种表现要表示欢迎,今后还是信任他。当孩子说了真话,尽管他有再大的过错,也要热忱欢迎,表示谅解,这样孩子会逐渐说真话。
化解孩子纠纷有妙招
我们从东营市实验幼儿园了解到,幼儿园孩子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当纠纷出现时,作为教师有不少妙招来处理好这些纠纷,引导孩子解决矛盾。
据介绍,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教师要先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先不过去参与,不动声色地在一旁观察。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了,就不再过问了,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不了,再帮助解决。
同时,作为教师也要留心事情的发展,公正处理,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们明白,与人相处要友好、友善、礼貌、平等。如果平时关系特别好的小朋友之间发生纠纷时,教师选择适时介入,但不是干预。在较安静的地方,让发生冲突的两个小朋友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让两个孩子都有解释的权利,教师一定要让感觉受欺负的一方发泄出来。“教师可以用心理学里的移情方法,创设游戏的情景,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两人之间的纠纷,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赵老师说。
另外,东营市实验幼儿园教师还经常教孩子与人相处的原则,教会孩子自我控制,使孩子初步懂得不侵犯同伴的道理。赵老师说:“可以引导孩子运用适当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习使用准确的礼貌用语,并且要懂得谦让,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平时多帮小伙伴,帮助别人,以后别人也会帮助你的。”
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小班幼儿正确处理同伴间矛
每当孩子之间出现争执时,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冲过去,询问原因,然后告诉做错的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接着再让这个孩子跟另一个孩子道歉说“对不起”,另一个孩子就会说“没关系”,最终孩子间的矛盾和争执就会得到解决了。这在我看来是几乎正确的处理流程,而且应该是通用的。但当杰杰和小翔出现争执时,我突然发现这看似简单一个处理矛盾的流程,其实中间还是有许多细节需要去考虑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达成一个“对不起→没关系”的形式和双方和好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方式方法及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9月2日,也就是小班幼儿入园的第二天。这一天的上午,我在组织幼儿入厕后,让他们回到座位上坐好。突然看到杰杰正在拉扯坐在小椅子的小翔,他还朝小翔挥起了小拳头。原来小翔从厕所出来后误以为杰杰的座位是他的就坐了下了,杰杰拉小翔他不走,杰杰就打小翔了。于是我蹲下来跟杰杰说:“打人是不对的,小翔不知道这张椅子不是他的,小翔不是故意的,我们应该说什么?”他不知道,我告诉他应该说“对不起”,然后我让他跟小翔说对不起,可是他怎么也不说。于是我又跟小翔说:“这不是你的位子是杰杰的,自己的位子要认好,不能做别人的,知道吗?”小翔点点头说:“哦”。然后我又对杰杰说:“你看小翔多乖呀,他已经知道不能做人家椅子了,知错能改就是好宝宝?你要不要当好宝宝?快点说‘对不起’,不说我们大家就不喜欢你咯。”就在我规劝杰杰说对不起时,我突然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一定要让他说“对不起”呢?但我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个想法,只想着快点说对不起,不然我没法想小翔交代了,他就要哭了,说了对不起就好了。终于杰杰含含糊糊地说了:“对…不…起!”我马上让小翔说没关系。之后我让他们会自己的位子上做好,大家一起又开心得唱起歌来。
本来矛盾解决了,我应该开心才是,但是我心里却有一种不出来的滋味,好像被什么堵着了,有一种犯了错误后的感觉。之后我就意识到自己的处理是不当的:
1.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没有意识到小班幼儿还小,他们没有能力分辨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当杰杰看到小翔坐在他位子上不肯离开,他就去打小翔,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打人”是不对的,相反他甚至可能认为小翔是故意坐在他位子上的。而我却只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告诉他们什么是错,什么是对。
2.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当。我为了达成让杰杰和小翔和好的结果,忽略了解决他们矛盾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方式方法的运用。我反复地规劝杰杰跟小翔说“对不起”,之后再让小翔说“没关系”,以为这样矛盾就解决了,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形式和结果。其实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尤其在他们刚刚入园的时候,可能还没理解“对不起”和“没关系”所表达的意思。我甚至在批评杰杰打人的行为时还带有一点威胁性:“如果不说我们大家就不喜欢你咯。”
3.未考虑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在处理孩子矛盾时,一味的依靠以往处理中大班孩子情况的经验,而中大班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能初步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能理解和自觉地说“对不起”和“没关系”。我之前的做法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对错,真心的进行道歉,可能造成孩子以后不管犯了什么错,随意的说声对不起和没关系,让这一切都流于形式。没有能让孩子知其所以然,而是让孩子盲目听从,这样当孩子以后再遇到与同伴发生矛盾时,他还是不懂该如何解决,就会产生先打,后说对不起的情况,这是我们在孩子中常会看到的现象。
这次的事件让我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矛盾时明显的经验不足,有时候还不够细致,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实际上我也应该跟孩子说:“孩子,对不起!”。这次我主要是对自己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让自己下次再碰到这类问题时不再犯这些错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放下教师架子与孩子真诚相处,避免做事只顾形式和结果。
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
又到了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还是像以往那样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区角进行游戏,在我的一声令下,很多孩子都一窝蜂地跑到建构区,东东、奇奇、宇宇、晨晨全都抢着拿木头积木,东东和奇奇拿着积木筐的一边,宇宇和晨晨拿着积木筐的另一头,谁都不肯放手。就这样僵持了半天,其他的孩子都已经在那里玩了,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夺积木。这时,宇宇看了看周围,说道:“那这样吧,我们四个人一起玩吧!”“可是积木那么少,我想搭一幢大房子呢!”奇奇说道。“那要不我们一起搭一幢大房子吧!”东东提议道。四个人都手握着积木筐,低着头想了半天,最终,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一起搭积木。在搭建房子的过程中,我看到他们有过分歧,但最终都在宇宇的调解下解决了,当活动结束的时候,他们用所有的积木搭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他们脸上漾满了笑容。
孩子们似乎都对木头积木情有独钟,每次晨间接待时间玩积木的时候,孩子们也会抢着选择。虽然积木并不是很多,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对木头积木的喜爱。宇宇和晨晨是乘班车的,奇奇和东东也来得比较晚,所以他们一般情况下都玩不上木头积木,所以今天的区域活动,他们才会不约而同的去拿木头积木,而且谁都不愿意让步。宇宇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当他发现大家这样僵持着没有结果的时候,适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大家一起玩。”但问题接踵而来,人多积木少,很难分配。孩子们马上又提出了合作搭大房子的想法,由此可见,教师平日让孩子合作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孩子们才会想到合作。虽然大家并不是最乐意的,但是他们也意识到这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就接纳了。在合作的过程中,虽然意见有分歧,但是宇宇的领导才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最终的作品是成功的。
其实在孩子们夺积木的时候,很多教师就会参与进去,帮助孩子们解决,但是我认为,大班的孩子,教师应该给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不要过早地介入。当然,教师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应该在旁边观察,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引导。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他们已经有能力解决矛盾,给孩子们机会,让孩子们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