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玻璃心”孩子的对症良方
发布时间:2021-11-04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孩子害怕困难”,“输不起”,“说不得”,“经受不了一点挫折”……常听家长这么抱怨,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病因之1: 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强烈的“'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和任性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宝宝,受不得一点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顺心就会哭闹不停。
对症疗方:不轻易满足
对于这些任性的孩子,家长的态度最重要。当孩子在受挫后哭闹时,家长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听到哭声切不可心烦、焦躁、不知所措,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攻势所击败。要让孩子懂得靠哭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当孩子有了无论怎么哭也不能达到目的的体验后,就会学乖听话,停止哭闹。
要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先改变育儿观念,并且全家一致。具体行动上的改变是:
一是家长不要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孩子身上,溺爱只会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当始终保持理智,不要为了赢得孩子的欢心而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
三是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通过努力实现的愿望会使孩子感到更满足。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实现某些需要;
四是给孩子找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病因之2: 过分夸奖
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过分赏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自负,上得去,下不来。一旦遇到强手、被击败的话,很容易导致郁闷、丧失自信而变得自卑。
对症疗方:适度表扬和批评结合
在孩子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家长要适时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当孩子的热情能因分享和肯定转化为自尊、自信时,对其一生都将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也不能光让孩子听好话,当他们做错事时还要进行合理批评。有些家长特别怕孩子哭,在孩子做出过分或违反规则的事时,也不批评孩子,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别人稍说不是就哭闹。
虽然孩子当时心里会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接受批评也很正常的。
要注意的是,在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先严肃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的感觉,然后默默地望着孩子片刻,最后说,“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所作所为不好”,最后紧紧拥抱孩子。这一连串的过程在一分钟内完成。
病因之3: 总想孩子赢
有些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和孩子下棋、玩扑克、游戏、竞赛时,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赢。其实,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变得只能赢不能输,对日后的成长没有帮助。
对症疗方:有意设些小难题
宝宝由于受到能力、技巧、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很容易遇到困难,而其自身控制情绪的能力还不强,稍遇到困难就会显得焦躁。但家长切不可因此过分心疼孩子,不妨放开手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不防饿他一两顿,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别把他生活中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设置些小难题,引导孩子去解决。比如,在孩子学会爬的时候,就可以刻意地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孩子去跨越。孩子失败了,家长不要为孩子找各种借口,而是引导孩子找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方法,借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当然,家长自身还要做好表率,要让孩子看到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没有逃避和退缩,在参加各种活动或比赛时,也不要过分看重输赢。家长积极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享受过程的心态都会感染孩子。
病因之4: 包办替代
正常情况下,孩子从1-2岁起就会抢着要自己吃饭,还有些孩子要自己穿衣裤、穿鞋袜、帮忙叠衣物、收玩具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对动手做事的敏感表现,聪明的家长会很乐意配合。但相当多家长忍不住包办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
对症疗方:分配适当家务
自信心的培养其实是抗挫折的重要手段,而培育自信心的最佳方式就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般来说,1、2岁的孩子可以做些给妈妈递毛巾、纸张、收拾玩具等事情;3、4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报纸、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 劳动;4、5岁的孩子可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定期的家务,如擦桌椅、吃饭时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5、6岁的孩子可让他们独立洗 碗筷、洗手绢等。
除了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长还要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去思考。
比如,在陪孩子玩积木搭高时,看到孩子用半圆形做基底。很多家长会忍不住纠正: “半圆形不稳的,你应该把正方形积木放下面。”家长在说这段话的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孩子自然不可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了。
病因之5: 推卸责任
很多家长在孩子摔倒时故意打地板,并告诉孩子:“都是地面不平,害宝宝摔倒,妈妈打它!”这种类似举动将孩子摔倒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地板,长此以往,孩子碰到挫折时就习惯了不去面对或推卸责任。
对症疗方:让孩子勇于承担
幼儿做错事被发现后,因为害怕或为了逃避处罚,会有意识地为自己开脱责任,来个大哭大闹或“死不认账”。
这种现象表明幼儿还没勇气承认全部错误,需要给予鼓励和诱导,而不是责罚和打骂。
试想,如果最初幼儿老实把自己的错误告诉成人,得到的是简单的责罚和打骂,而不是有情有理地说服教育。如果幼儿最初偶尔的哭闹和“拒不认账”,反而使他免受责罚蒙混过关,两相对比之后,被迫选择“说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因此,这种类型的说谎实质上是幼儿自卫的一种措施,成人处理这类错误时不要严厉追问。然后让孩子知道,根本无需说谎,父母不责罚诚实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故事来给他灌输正确的行为准则,让他知道大家都喜欢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玻璃心”孩子如何变坚强
早上小温馨在吃喝粥,可能她想用手去抓着吃,馨爸一看见急忙说:“宝宝,不要用手抓,用勺子吃。”可能馨爸的声音大了些,小温馨一听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她满脸不开心的样子,我问:“宝贝怎么了,爸爸是希望你注意卫生,没别的意思哦。”馨爸一看小温馨不理他,有点小失落,凑上前来准备喂她吃。可小温馨根本不领情,一直拒绝馨爸的好意。看来,小温馨真的是生气了!
如今的小温馨很敏感,遇到点事就会流眼泪,表现的不开心。比如她囔囔着要看iPad,每次订好规则,看半小时就得收起来。可是当我说时间结束,她又闹情绪了。还有昨天晚上馨爸在吃西瓜,她看到后也要吃。馨爸给了一块她时,她兴奋不已。可吃完后还想要,我说:“晚上吃太多西瓜不好,爸爸也不吃了,宝宝也不能再吃了,好不好?”明明是在和她商量,可她突然嘟囔着嘴吧,红了双眼,满脸委屈的看着我。我不懂,为什么现在的她会变得如此脆弱,一有什么不满足就会流眼泪。她的心怎么变得像玻璃一样易碎了呢?
可许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是渴望被呵护,被接纳的。我发现并不是孩子有一颗玻璃心,而是平时我们的“无心”伤了她。想想,如果我们想要吃西瓜,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可偏偏总有人限制我,阻止我,那么我们会开心吗?我们总会在无意间做一些事,说一些话而伤害到孩子。甚至我们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相反的,还责怪孩子不听话,不坚强!孩子的心很敏感,是玻璃做的,脆弱得不堪一击。所以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反思,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当然面对孩子的“玻璃心”我们也要防患于未然。现在的孩子一不顺心就发脾气,一语不合就离家出走,一有压力就选择自杀……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多花些时间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每个孩子生活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特征也与众不同。所以没有完全统一的教育模式,各位家长也只能根据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方式。有人说“玻璃心”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玻璃心”孩子也有变坚强的那一天,关键看父母怎么做!
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那和父母的教育肯定息息相关。孩子成长中所遇到的每一个难题,作为父母都得要用心去处理和解决。平时我们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参加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会使孩子心情愉悦。多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压抑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这样才能有助于她更好的成长!有时,小温馨看到我和馨爸为某件事争执不休时也会表现出不安和恐惧。我想孩子的安全感都是父母给予的,对孩子来说,我们就是她的整个世界。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大概就是和睦相爱,白头偕老。
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给老一辈的人带,长辈对孩子过度的宠爱导致孩子的性格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怒。加上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根本没时间去管教孩子。老人对孩子的过度包容,有求必应,更会让孩子容易有一颗“玻璃心”。孩子许多的不良习惯都是家长的处处溺爱导致,这种畸形的保护无形之中等于害了孩子。我和馨姥协商,当在教育小温馨的时候,切不可过度包容和阻扰。许多父母无法认可老一辈的教育,总觉得是他们没有节制的宠爱导致孩子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我想说,孩子是自己的,不管我们平时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管教孩子。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是最不会掩饰自己情绪的人,就比如小温馨,给她吃西瓜的时候回笑得没心没肺;带她出去玩的时候会乐不思蜀;陪她玩游戏时会兴奋得手舞足蹈。这都是她正面的情绪,每个父母都喜欢孩子的笑容。看着她无忧无虑的笑着,内心也不由自主的幸福着!而有时,小温馨也会这样。不让她玩水的时候会不开心,任性得拍打着水。因为她不想被阻止;看见我抱别的小孩子,她会皱眉头表不满。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妈妈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当她调皮捣蛋被我数落的时候,她会低下头躲在我怀里。因为她害怕会失去我的爱。而这些就是她负面的情绪,当孩子出现这些负面情绪时,只有接纳,才能帮助她正确的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应该多注意孩子的负面情绪,让那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变得强大起来。
孩子像小树,但不是只需要浇水施肥。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多让孩子吃吃苦,就像不经历风雨的吹打,小树怎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呢?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不慌不忙,用爱和耐心伴着孩子成长,在孩子的思想上加以引导和教育,让孩子认识到磕磕碰碰的人生并不可怕,无所畏惧,勇敢克服才会让自己强大起来。在父母的鼓励和陪伴下,相信“玻璃心”也会变成一颗坚强勇敢的心!
对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辅导五个方法
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辅导:
一、不要歧视
首先要说的是多动症并不是病态,只是一种儿童常见症状,家长不要认为自己孩子患有多动症,就是不健全的儿童,经常面对孩子调皮和屡教不改的情况感到无力,同时感觉自己孩子不如他人的孩子的情绪会油然而生,请记住的是如果家长对自己孩子都持有这种消极情况,那么孩子的同学、老师更会对孩子持有歧视态度。
二、不要打骂
面对多动症孩子的调皮,家长在数次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就会进行粗暴的行为,如粗骂,打骂,这让多动症孩子感到父母嫌弃自己,自己也得不到父母、同学、老师的爱,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暴自弃,让孩子的症状更加严重。但是家长们要知道,多动症孩子有时候他自己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三、提高孩子注意力
多动症孩子往往是注意力不够集中,室有什么动静都会让他们受到影响,或者会放下手中正在的事情,这个时候家长就要进行引导和必要的限制,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完这件事情,再去做其他事情,妈妈会很开心,而且会陪你一起去玩,你不觉得这样更好吗?同时在生活中,可以多带孩子去动物园或者是超市买东西,可以让孩子数一下多个动物回来告诉你,叫孩子买多少个水果等,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四、多带孩子出去运动
多动症的孩子一般是有很强大的精力,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运动,一来可以把孩子的精力消磨一点,二来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可以加以适当的称赞,这样也可以培育孩子在运动方面的能力,让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五、与孩子一起学习
家长应该做好榜样从中让孩子学习,如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家长可以拿出书本或者是工作上的事情,让孩子也拿出作业,大家一起坐到书桌上进行学习,家长让孩子不要出声,自己同时也不要作声,在进行之前告诉孩子,如果你作业先做完了,妈妈可以煮你喜欢吃的宵夜。
最后还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当孩子还处于婴幼儿的时候,要留点单独玩的时候给孩子,这样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大大提高。
家园共育:怎样防止孩子脆弱的玻璃心
现在,好多家庭都有2胎娃娃,爸妈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孩子的“玻璃心”,从各方面的了解中,感觉其实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都起源于小孩太敏感脆弱玻璃心,自我调节能力底下,一点点挫折就造成极大的损伤。那么如何教育可以使孩子心理强健,不害怕挫折和打击呢?即便遇到问题,也可以良好的自我调节。
1、“透过你的世界观的,我的眼”
比方说,俩小孩打架,A妈妈把孩子拉开,问A“你怎么能让他欺负你?”那难以避免的,A长大了会有“受害者心态”。“他欺负我,全世界欺负我”。老这样看问题,脆弱那是妥妥的。B妈妈把孩子拉开,对B说“你俩是好朋友,老在一起玩儿,又亲密,发生点儿小摩擦正常。不跟你好的、不跟你玩儿也不会也有争执啊!”这何止是更淡定的视角,还是小处着眼的情商教育啊!我们都喜欢成熟、乐观、从容、坚定、心思澄明的人。
如果家长没有这样引导的功力,只能拼将来遇到好老师的概率了,特别聪明敏感的孩子这事儿也能想明白,不过是不是要走很多弯路、付上很多情绪代价?
2、“给坏脾气一个容身之处”脆弱的孩子中有一拨,因为负面情绪累积的太多,太痛,所以才脆弱逃避。成人伤了心还不去谈恋爱了呢,何况小孩子?孩子脆弱有这样一个循环:事情有难度——面对的时候烦躁——被大人否认、压抑(有什么可着急的?你耐心一点儿!/你那么急躁有用吗?)——负面情绪得不到处理——面对可能再次出现的情绪“痛点”,选择逃避。
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你很难过,跟某人倾诉,某人一副不以为然,你马上就生出“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强烈感慨,发誓“以后再跟这货说这问题我就是怂包”!
可你除了某人,还有某某人,闺蜜朋友什么的一大把,不愁没地儿宣泄。而孩子,除了父母以外,就再少有其他的情绪支持者了。如果在父母这儿都被堵,基本上就没戏了。按照循环走下去,脆弱逃避是迟早的。
3、“爹妈云淡风轻,孩子处变不惊”
见过不少火急火燎、凡事儿大惊小怪的家长,我妈是这样的人,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一个人。作为一个以前也有这毛病、现在“预后良好”的病友,我对这个问题,简直不仅仅能用“感同身受”来形容。我之所以以前脆弱,觉得一遇到事儿跟天塌了一样,本能地想要躲起来,是因为我妈是这样对事情反应的。从她惊慌的样子我觉着事儿很严重——大人都处理不了的事儿,小孩子就只能接受恐惧的折磨。
其实后来才发现是小事儿,没啥大不了的。但心理阴影已经存在了,习惯性的心理反应已经形成了。再说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学习心理学、完成充分地自我觉察。我的其他实践经验也告诉我,孩子之所以脆弱、逃避困难,跟爹妈反应过度绝对有关系。
所以,孩子急,孩子怕,孩子慌,咱得淡定。你从来见有战斗力的部队,中层将领着急忙慌地进入帐篷“报~~~~~”,其统帅啥时候跟着他一起着急过?不是胸有成竹地指挥若定吗?如果有着急,等着丢盔弃甲吧!整个部队会变得无比脆弱。所以,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做形容最恰切不过了。方法还是要找的,但是在情绪回应和思想境界上一定不能输了气势。
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
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
作为一名老师,我发现近年来父母经常用“校园欺凌”这个词来定义孩子们之间发生的矛盾。校园欺凌对孩子来说是一场噩梦,但“校园欺凌”有其具体的含义。
“Stopbullying.gov”网站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种恶意攻击行为,包括威胁、传播谣言、故意排挤他人等。
该网站称,校园欺凌有一个前提: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力量强弱、受欢迎程度、信息获取等各面,实力都不均等。而且校园欺凌存在“反复性”,这种行为会经常发生,欺凌者“常常”欺负弱者。
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父母、校方、执法部门需要相互配合,立即制止,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开始意识到:并非所有不友善的行为都是校园欺凌行为。
前几天,有位学生遭到了同学的讽刺和挖苦,他非常难受、自卑,觉得自己好像被孤立了,当他将这件事告诉我时,我非常愤怒,气急之下做了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有类似的经历,当孩子告诉我们他在学校受欺负时,我们很容易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将这些行为直接定义为校园欺凌,然而我们忽略了一点——“校园欺凌”这个词很重,千万不能轻易使用。当我冷静下来后,我仔细想了想“校园欺凌”这个词的含义,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上升到欺凌的程度。
有些人性格本来就是咄咄逼人、强势的,他们通常不怎么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他们并没有恶意。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孩子的余生中,他们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都与他们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矛盾和人际关系有关。
如果我们每次都把孩子在学校的不愉快遭遇都定义为校园欺凌,我们就错过了一次教育孩子如何处理矛盾的机会,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临床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摩尔在《今日心理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我们无法区分校园欺凌和普通矛盾,就会忽视一些严重的校园欺凌案件。”
但是,如果把普通矛盾随便上升到欺凌行为,就会使孩子产生这样一个思维定式:我很脆弱,当有人对我不友好时,我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
近年来,社会开始重视“校园欺凌”现象,但这也导致了父母对“校园欺凌”这个词的误用。当孩子在学校遭遇不顺时,很多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凌。殊不知,这无形中也会使孩子变得脆弱不堪。
我认识一个学生,平时父母很宠爱她,她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但她想融入一个新的圈子。刚开始这个圈子里的小伙伴不太懂这个女孩,但还是对她很友好,如果这个女孩请看电影、吃饭聊天,大家都会欣然接受。但是当这个新圈子里的小伙伴出去玩,没有邀请这个小女孩时,女孩的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在学校被孤立了,遭到了校园欺凌。
我还碰到过类似的一件事,我的一个学生对一门课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课堂讨论中就表现得特别活跃,一位同学因此嘲笑了这名学生,回到家后,我学生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凌。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都会伤害孩子,但这绝没有到“校园欺凌”这个地步。如果父母夸大其他孩子的“不友善”行为,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减自己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开始将自己视为受害者,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家长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错误判断对孩子长远发展也很不利,当孩子长大后,会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孩子们会变得敏感脆弱,一旦有人对他们不友好,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受欺负了,从而感到非常焦虑、自卑,长此以往,同伴也会慢慢疏远他。
肯尼迪·摩尔在她的文章中还指出,误用“校园欺凌”行为还有一个不利影响。如果有学生向学校报告自己受到校园欺凌,但结果证明不是欺凌行为时,那么这个学生在学校的威望和人缘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同龄人都不喜欢爱告状的孩子。
此外,随便指责一个孩子是校园欺凌者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一旦给这个孩子贴上了“校园欺凌者”这个标签,就很难撕掉,被贴上这个标签通常意味着被排斥和隔离,而且日后很难再回归正常生活,这对这个孩子来说很不公平。因此,随便指责孩子是校园欺凌者,这本来也是一种“欺凌”行为。
那么,当孩子遇到不友善的对待时,家长该如何做呢?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一些自己处理问题的权利,让他们学着自己去面对。
当孩子在学校和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回家想谈论对方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倾听并表现出同情心,接着问孩子:“你的选择是什么?做出这些选择后,会导致什么结果?”
总之,让孩子自己学着去处理这些人际关系和矛盾,而不是“护犊子”,轻易地将孩子们之间发生的“不友善”行为直接上升到“校园欺凌”,甚至直接替孩子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