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鲁班造锯》
发布时间:2021-10-30 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优质课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优质课教案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带锯齿的茅草,放大镜,粉笔。
2.匹配图片8幅:鸟、飞机;鸭、小船;鱼、潜水艇;蝙蝠、 雷达。
3.锯子一把,奖牌若干,故事挂图两幅。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茅草有锯齿的特点。
1.出示茅草,要求幼儿轻轻地摸一摸,用放大镜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笔上划一划,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
2.引导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活动。讨论:你发现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茅草的边缘有什么?像什么?
3.有的小朋友发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4.幼儿再次观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茅草边缘锋利的小锯齿。
5.刚才你们都发现了茅草很特别的地方,真聪明。古时候也有一个聪明人,他的名字叫鲁班。
二、 引导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初步经验。
1.出示挂图,有表情地讲述故事《鲁班造锯》(附后)。
2.提问:鲁班发明了什么?(出示锯子。)锯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发明的?(出示茅草。)锯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加锋利的锯子。;来源;;网事实上,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制造出来的。不信,我们来看一看。
3.出示匹配图片,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并连线匹配。
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鸟会飞,鸭会游,蝙蝠会使用超声波,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它们的特点,制造出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飞机、船、雷达和潜水艇。
三、通过竞猜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1.教师说出一种人造物,请幼儿猜一猜它是受哪种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说对的小朋友将戴上美丽的奖牌。
①渔(蜘蛛网)。
②母子雨衣(袋鼠)。
③电鼻子(猎狗)。
④脚蹼(蛙蹼)。
⑤迷彩服(动物保护色)。
2.小结:你们想做个“小小发明家”吗?那好!请你们平时多去观察周围事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模仿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赶快来告诉老师,好吗?
活动延伸:
在科学角中提供各种动、植物卡片让幼儿观察,同时准备一些奖牌,以便随时奖励“小小发明家”。
附鲁班造锯
古时候,有个聪明人叫鲁班。不但会盖房子,会造桥,还会制造工具。
有一次,鲁班要建造一座大宫殿,他和徒弟们带着斧头去南山伐木。用斧头砍树,又累又慢,砍了十几天,木料还是远远不够,鲁班心里十分着急。
这天,鲁班去一个险峻的山上寻找木材,正艰难地走着,忽然手指被茅草划了一下,鲜血直流。鲁班想:小小的茅草为什么这么厉害?他忘记了疼痛,聚精会神地研究起茅草来。他发现,茅草边缘上长着又密又锋利的细齿,他用小细齿在手背上划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口子。这使鲁班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想,要是在铁条上打出细齿,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他马上去找铁匠帮忙,打了许多带细齿的铁条,用这些铁条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不久,木料就备齐了。
鲁班也就这样发明了锯子。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延伸读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人造彩虹》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式制造“彩虹”。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活动准备
1.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2.部分制造“彩虹”的材料:镜子、浅盘、透明的圆珠笔笔杆、水、七彩颜料等。
活动过程
1.产生兴趣。
――有个小朋友在雨过天晴的日子里看到过一条美丽的彩虹,可是它一会儿就消失了。这个小朋友感到很遗憾。他就非常想要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
――启发幼儿为这位爱彩虹的小朋友想办法。
2.人造彩虹的诞生。
――提供各种材料,引导幼儿想出各种方法尝试制造“彩虹”。如:房间里的彩虹。"屈;老.师"在浅盘里装上水,把镜子斜放进盘子,然后对准太阳转动盘子,使太阳射到镜子上,调整镜子的角度,“彩虹”就会出现在墙壁上。
一滴油彩虹。在一盘水上放一滴油,也会有产生“彩虹”效应,但这需要耐心调整观看的角度。
笔杆彩虹。让阳光通过透明的圆珠笔笔杆射到白纸上,小心地转动笔杆,白纸上就会出现“彩虹”了。
3.交流实验结果。
――制造出“彩虹”后,请幼儿互相欣赏。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演示自己制造彩虹的过程。
――我们不仅帮助了那个小朋友,而且连我们自己也能轻松地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了。
活动建议
1.人造彩虹的制造方式多种多样,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他们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2.若幼儿对制造彩虹的过程非常感兴趣,教师可延长活动时间,允许孩子充分探究。
3.其他制造彩虹的方法:如在晴朗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的方向,用喷雾器喷水,能形成“彩虹”:将七种颜色的油画颜料滴进水里,用小棍轻轻搅动,制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花纹,将白纸平放靠近水面,使七彩颜料印到白纸上,晾干后成为彩虹画。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鲁班造锯》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带锯齿的茅草,放大镜,粉笔。
2、匹配图片人手一份。
3、锯子一把,故事图两幅。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茅草有锯齿的特点。
1、出示茅草,要求幼儿轻轻地摸一摸,用放大镜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笔上划一划,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
2、引导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活动。讨论:你发现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茅草的边缘有什么?像什么?
3、有的小朋友发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4、幼儿再次观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茅草边缘锋利的小锯齿。
5、刚才你们都发现了茅草很特别的地方,真聪明。古时候也有一个聪明人,他的名字叫鲁班。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初步经验。
1、出示挂图,有表情的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2、提问:鲁班发明了什么?(出示锯子)锯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发明的?(出示茅草)锯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加锋利的锯子。事实上,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造出来的。不信,我们来看一看。
3、出示匹配图片,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并连线匹配。
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鸟会飞,鸭会游,蝙蝠会使用超声波,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它们的特点,制造出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飞机,船、雷达和潜水艇。
三、通过竞猜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1、教师说出一种人造物,请幼儿猜一猜它是受哪种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
(1)渔网(蜘蛛网)
(2)母子雨衣(袋鼠)
(3)电鼻子(猎狗)
(4)脚蹼(蛙蹼)
(5)迷彩服(动物保护色)
2、小结:你们想做个“小小发明家”吗?那好请你们平时多去观察周围事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模仿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赶快来告诉老师,好吗?
幼儿百科: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字依智,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人造彩虹》课件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式制造“彩虹”。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活动准备
1.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2.部分制造“彩虹”的材料:镜子、浅盘、透明的圆珠笔笔杆、水、七彩颜料等。
活动过程
1.产生兴趣。
――有个小朋友在雨过天晴的日子里看到过一条美丽的彩虹,可是它一会儿就消失了。这个小朋友感到很遗憾。他就非常想要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
――启发幼儿为这位爱彩虹的小朋友想办法。
2.人造彩虹的诞生。
――提供各种材料,引导幼儿想出各种方法尝试制造“彩虹”。如:房间里的彩虹。"屈;老.师"在浅盘里装上水,把镜子斜放进盘子,然后对准太阳转动盘子,使太阳射到镜子上,调整镜子的角度,“彩虹”就会出现在墙壁上。
一滴油彩虹。在一盘水上放一滴油,也会有产生“彩虹”效应,但这需要耐心调整观看的角度。
笔杆彩虹。让阳光通过透明的圆珠笔笔杆射到白纸上,小心地转动笔杆,白纸上就会出现“彩虹”了。
3.交流实验结果。
――制造出“彩虹”后,请幼儿互相欣赏。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演示自己制造彩虹的过程。
――我们不仅帮助了那个小朋友,而且连我们自己也能轻松地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了。
活动建议
1.人造彩虹的制造方式多种多样,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他们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2.若幼儿对制造彩虹的过程非常感兴趣,教师可延长活动时间,允许孩子充分探究。
3.其他制造彩虹的方法:如在晴朗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的方向,用喷雾器喷水,能形成“彩虹”:将七种颜色的油画颜料滴进水里,用小棍轻轻搅动,制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花纹,将白纸平放靠近水面,使七彩颜料印到白纸上,晾干后成为彩虹画。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泥鳅》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 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 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 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 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 平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 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 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为什么这样?
5、 师生小结
三、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