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坏习惯,改变原来很简单
发布时间:2021-09-24 习惯的幼儿故事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简单的幼儿故事孩子总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坏习惯,很令做父母的头疼。怎么办呢?其实,要改变原来也很简单!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个家长都有操不完的心,从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从晚上的刷牙,到上车系安全带,到不爱吃的食物,总之是千奇百怪。家长要对这些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因为不良行为一旦变成“坏习惯”,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喜欢在表扬和鼓励下做些事情,即使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对于父母来说,最好让孩子感觉你和他是一伙儿的,这样你所说和所做的才不会有太多的抵触,也更容易纠正不良行为。下面就介绍6个简单的方法:
1.不要事必躬亲
妈妈在喂养婴儿的过程中,要给婴儿喂奶、换尿布、穿衣服等,从而在婴儿长大些的时候,让他做些以前妈妈做的事情是很难的,因为孩子已经形成习惯或有了依赖心理。但妈妈比较忙的时候,没有时间或精力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如何穿衣服,自己拿瓶子喝水等,但一定要给宝宝传达“他有能力做”的信息,尽可能地让他完成尽可能多的小任务,让他成为你的小帮手。
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妈妈也可以给宝宝提些建议,而不是亲自上阵去替宝宝处理问题。比如:宝宝与小朋友闹了矛盾,要鼓励他去说服对方,即使是比较简单的语言,而不是对小朋友大喊大叫。相信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宝宝会得到锻炼,而妈妈也会得到难得的片刻休息。
2.从改善关系做起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更好地与自己合作,首先要从关注改变他,转变到关注改善你与他的关系上来。有些父母一听到有人“告状”或看到孩子行为不轨,就会大出手脚,恨铁不成钢。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一两次不礼貌或不良行为,此时家长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情况,逐一加以纠正,结果只能是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感觉不舒服。
家长感觉自己是一个坏妈妈或坏爸爸,孩子则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从而不敢尝试或产生自卑心理。家长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做的纠正工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正确的做法是,每天都给孩子一到两次正面积极的回应,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给予表扬,用肯定的态度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简单的表扬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家长还可以每天抽出时间来和孩子玩一会儿他喜欢的游戏,这对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只有关系改善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才容易改善。
3.保持冷静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没完没了,晚上不肯睡,早上赖床等行为,妈妈在当时情形下,通常会遭遇到孩子的哭闹、叫喊等抵抗,妈妈也难免会发脾气,从而开始了又一轮的吵闹比赛,这并不能促进孩子与你配合,结果只是使双方更生气,或让孩子知道如何坚持就能胜利。
处理这种情况的关键是家长保持冷静。那具体如何做才更有效呢?家长可以告诉他,无法接受他现在的行为,并再给他一个更好的替代选择,让其二选一,比如:坐在地上耍赖是不对的,你可以坐在凳子上告诉我你的想法。
家长应该知道,竞争或斗争需要对手,如果没有对手,竞争或斗争也就没有了意义。当我孩子小的时候,我时常发现我们之间的矛盾有时候就像拔河比赛,如果我在拔河比赛中放开了绳子,虽然他会摔疼,但他最后会停止抵抗我,放弃战争,从而使他关注他的行为并最终改变这些不良的行为。
4.适度同情
作为一个忙碌的妈妈,我们已经习惯将孩子的事情也按照计划、以自我为中心地安排,比如:我们需要孩子按时离去房间去睡觉以适应明天的早起,或者特别累的时候,希望孩子能安静地玩一会儿以使自己能打个盹。但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却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当你为了工作要强迫宝宝也早起的时候,只是为了和保姆交接班,孩子的感觉就会很不好。
当你注意并接受孩子的感觉时,需要将注意力多放在孩子身上几秒,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为了赶时间,妈妈通常会说:“我们必须马上出门,否则你去幼儿园就会迟到了!”这实际就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实际上妈妈可以换一种语气:“我知道这么早起很困难,今天晚上咱们早睡,今天克服一下,宝宝最乖了。”
有时候,妈妈应该学会容忍孩子的一些抱怨,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很失礼。比如,孩子说不想睡觉,这可能是他吸引家长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只要哄着玩一会儿可能就顺利睡觉了。但是如果家长坚决地拒绝孩子的要求,可能又会开始新的一轮战争,最后结果一样,孩子还是没有按时睡觉。所以,有时候有一点小同情心,可能能够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5.建立因果联系
有的家长会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使孩子始终处在紧张中;而且对于有些严厉的家长,可能孩子得到的总是“不”或唠叨。告诉那些刚会走的孩子别到处乱扔玩具,可以告诉他“当我看到屋里让你弄的一团糟,每当我整理清扫的时候我就会头痛”,接着要给孩子一个警告,并强调你将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再乱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给隔壁的宝宝”,这可能对孩子懒惰产生一种威胁。
当家长把重心集中在自己的行动上,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上的时候,会发现控制力会增强。因为孩子将会开始发现他的行为和家长的行动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训练策略,那么这种方法有助于建立因果关系,并有效地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6.确立家庭规则
孩子经常未经过大人同意就随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开电视看,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听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规矩应早早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随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电视。放任孩子不遵循规矩做事绝不是好办法。如果父母继续纵容,等孩子到了8岁就可能出现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况。
对于家庭规则的确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诉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将其写下来并在家庭中公布。比如告诉孩子:“想吃糖时,应该问问父母,这是咱们家的规矩。”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以外打开电视,应让他及时关闭电视机,并且大声清楚地再陈述一遍规则,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铭记在心。不要以为孩子一定能从父母的行为、好恶中明白所有的规定和限制。事实上,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对他不满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难怪孩子会将父母的指责视为父母的“情绪”。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对着他发脾气,真心地感到自己很无辜。另外,每个人对同一规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规定必须很明确。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一定要改正的坏习惯
孩子一定要改正的坏习惯
坏习惯1:长期饱食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
这些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如果长期饱食的话,势必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
坏习惯2:轻视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久而久之对大脑有害。此外,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也有密切联系。据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儿童在课堂上的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食素的儿童情绪和精力下降相对较快。
小朋友每天养成吃早餐的习惯,人会机灵聪明些,读书写字精神也会集中些。不过,很多小朋友所吃的早餐,都不是很有营养,例如肠仔煎蛋、速食面、肠粉、点心等,这种早餐不但油分高,盐分也高,小朋友吃完早餐已经用完一天两克的食盐分量了。
坏习惯3:甜食过量
甜食过量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这是因为儿童脑部的发育离不开食物中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大脑发育。
坏习惯4:睡眠不足
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太差,只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
睡眠已经成为困扰大城市儿童的第一大问题。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市0—2岁婴幼儿每天睡眠时间比美国同龄孩子平均少1小时。专家表示,婴儿睡眠少和父母习惯、环境因素有关,直接影响孩子今后发育、智力和学习,睡眠不足的孩子多动、好斗、易怒,学习问题多。因此,从0岁开始就应该培养婴儿良好的睡眠习惯,这将使其终生受益。
睡眠不足者多动易怒根据规定,新生儿的睡眠总量应该在每天16—20小时,日间、夜间睡眠量相等。而婴儿的夜间睡眠应该为9—12小时,日间小睡,每次长度为30分钟至2小时。到9个月时,应建立起稳定的睡眠规律。
研究发现,晚间睡眠不足而白天嗜睡的孩子不仅发育缓慢,学习问题突出,注意力、记忆力、组织能力、创造力和运动技巧相对较差。特别是在行为问题上,夜间晚睡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好斗,同时还可能伴有多动症、自我控制能力差、精神不集中等症状,在情绪调节上,更容易激怒。
此外,在生长发育中,夜间睡眠缺乏还会扰乱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使得免疫系统受损、内分泌失调,代谢出现问题,易发胖。
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应该从0岁开始培养。现在很多不良睡眠习惯都是父母造成的。比如,不少年轻父母担心孩子半夜饥饿,硬是半夜把他弄醒进行喂食。入睡前抱着孩子又哄又拍,哄其入睡,甚至半夜里只要孩子一哭就抱起来。专家认为,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宝宝半夜里惊醒4—6次完全属于正常现象,应该培养他惊醒后自动重新入睡的习惯。
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太差,只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
坏习惯5:少言寡语
大脑中有专司语言的叶区,经常说话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大脑的功能。应该多说一些内容丰富、有较强哲理性或逻辑性的话。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并不一定就聪明。
坏习惯6:空气污浊
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钟消耗氧气500~600升。只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用脑时,特别需要讲究学习环境的空气卫生。
许多专家已研究证明,丰富多采的环境刺激对婴儿的智力开发有明显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同一天出生的婴儿分成两组,一组放在一间墙壁雪白、什么东西也没有的静室内;另一组放在天花板和被子上都有花纹的房间里,婴儿隔窗可以看见医生、护士在工作,还可以听到音乐,充满了良好的环境刺激。两组婴儿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分别护理几个月后,对他们进行了智力测验。结果在缺乏刺激的房间里长大的婴儿,在智力上比另一组婴儿迟钝3个月。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直接影响着婴幼儿早期的智力发展,家庭生活和社会刺激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更为重要。
坏习惯7:不愿动脑
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只有多动脑筋,勤于思考,人才会变聪明。反之,不愿动脑的情况只能加速大脑的退化,聪明人也会变得愚笨。
改变孩子做事慢的习惯
很多小孩做事都比较慢,吃饭很慢,一顿饭要吃一个小时。做作业也慢,起床也慢,等等。如何改变孩子做事慢吞吞的习惯,这里有两个不错的建议:
1、兴趣激励。
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平时最爱听的故事,最爱玩的游戏、最爱看的动画片等,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促使孩子快速行动。如孩子爱听故事,父母可以对他说:"你快些把餐桌收拾干净,碗筷放入盆中,来听《小红帽》的故事。"这样就激发了孩子快速做事情的愿望。用这种方法家长要注意,不能用谎话欺骗孩子,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
2、教给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提高做事效率的基本保证,而孩子做事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方法不当。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做事的过程,找出做事慢的原因,及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例如孩子穿上衣总是不能把胳膊伸到衣袖中,翻来覆去,越做越慢,这时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穿上衣的合理顺序和方法,让孩子按正确的要领去做,这样就会提高速度。
怎样改变孩子的拖拉习惯
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什么都喜欢磨磨蹭蹭的,这种坏习惯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家长还是要注意观察,仔细分析,对症下药。
首先要找出养成这种习惯的原因,
1.孩子天生性子慢,干什么都不着急,即使天塌下来也是如此;
2.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总以为来日方长,不知道珍惜时间;
3.孩子对有些事情没有兴趣,之所以要做,就是为了应付父母或是老师;
4.孩子依赖性很强,没有大人的监督,掌握不了做事的节奏。
磨磨蹭蹭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长期得不到纠正,对于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而言,不利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因此,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尽快帮助孩子改变这种坏习惯。
对症下药,就是要摸清孩子磨磨蹭蹭的真实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
1千万别总是骂他慢。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骂多了,习惯了,他就会把慢当作他生活的一种状态。你边骂,他心里边想,我本来就是这么慢的啊。你越骂,他只会越来越慢。
2用行动来干预他的“慢”生活。不骂他慢,不代表放任他慢,我们要从行动上来惩罚他。
3表扬点滴进步。用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当他取得进步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你的孩子是真的磨蹭吗?在要求孩子快之前,家长也应该反思一下,这件事情你是否已经很耐心地教过他了,他是否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来快速完成。
怎么改变孩子的拖拉习惯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弹指一挥间,人生已数年。昨天的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重新回来。父母要教会男孩化被动为主动,运用各种合理而实用的方法来有效地掌控和利用时间,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如何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
首先,耍帮助孩子树立强烈的时间意识。
要让孩子意识到时间就是生命,帮助他们从小就树立强烈的时间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他们做到惜时如金。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态度决定一切。对待时间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每个人最终会如何利用自己手里有限的时问。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小时候的鲁迅在三昧书屋读书时,就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也正是因为他珍惜时间,才给我们留下了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孩子只有强烈地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才会珍惜时间。
只有强烈的时间意识还远远不够,父母还要教会男孩有效地掌控和利用时间的方法,教他们做时间的主人。
如何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
其次,要告诉孩子合理地安排时间。
学习是孩子目前的主要任务。而学校已经把孩子每天上学的时间安排好,父母可以把精力放在教会孩子如何合理安排放学时间和假期上来,要遵循二八原则,引导孩子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再做次要的事情,学会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如何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
再次,让孩子懂得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节约时间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预先安排,提前计划。父母可以事先给孩子列一张时间表,告诉孩子第二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要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按计划做事的习惯。从最开始帮助孩子制定计划表,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制定计划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的孩子一天到晚死读书,本该休息的时间都在读书,可是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而有些孩子看似很轻松,可学习成绩却遥遥领先。关键不在于谁用的时间多,而是看谁有效地利用了时间。
如何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
4
最后,告诫孩子要牢牢把握住现在。
寒号鸟的故事人家都知道吧:面对寒冷,寒号鸟不是选择面对,不是选择解决,而是一味地选择逃避,选择拖延,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其结果可想而知:它已经等不到了明天。它用自己的生命付出了蔑视现实的代价……
孩子还小,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总喜欢把事情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来。要改掉这种不良习惯,光靠说教是不行的,需要父母的积极配合。
当然,不是说孩子做每件事都需要父母去“推”,关键是要习惯成自然。
如何改变孩子磨蹭的习惯
“一个孩子做事拖拉,属于缺乏条理性的表现。一个缺乏条理性的孩子,即使再有天赋、很聪明,却往往因为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从而导致真正重要的事情要么没时间做,要么做得差强人意,最终堕落成一个低效能的孩子,远离本该属于自己的成就。那么,如何改掉孩子缺乏条理性和规划性的习惯呢?今天小编就列出五个小方法让家长们参考!”
第一招:一分钟专项训练
(1) 训练孩子专心做题。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根据年级不同,难度可以不同)。规定一分钟,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题。让孩子感觉到一分钟都能做十多个小题,而自己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几分钟也写不出一个小题。(计算不仅练速度,还锻炼专注力)
(2) 一分钟写汉字训练,找一些笔画和书写难度相当的生字,看孩子在一分钟内最多能写书多少个字。记下每次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3) 一分钟写数字训练。我班上一个孩子的数字书写特别差,而且非常慢。这学期,我让他每天练习一分钟“0123456789”的快速书写。写一分钟算一次,看一次能写几组,他给我看了最近几天的练习成绩,原来一分钟最多能写5组,现在最多可以写9组,而且还写得工整好看一些。
以上训练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原来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珍惜时间。同时也提高孩子的写字速度和做题的速度。训练时以1分钟为一组,每天练习三至五组。在训练的时候注意记录孩子的成绩,并进行对比,练习时间以一星期为宜。
可以通过奖励积分机制引导孩子参与,因为孩子可能第一次有兴趣,第二次好玩,第三次就不新鲜了。设定挑战小目标不断激励尝试。
第二招:停止催促,坚持表扬
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喊,不断的催促,结果感觉是越催促,孩子的动作越来,家长就更生气,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快,就表扬。如刚开始可以给孩子出几道简单的题,给1分或2分钟,孩子会很快做好,家长要作大吃一惊状呼道:“还不到一分钟呢!”总之,很夸张的样子。随时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对做得快的事情立即表扬。“现在穿衣服快多了!”“现在收拾书包快多了。”……这样的话。但千万不要说成“现在穿衣服快多了!如果写作业也这样快就好了”。只表扬,不提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通过表扬,会激发孩子内在快的动力。
我还是认为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孩子毕竟小,一畏的表扬会迷失方向,也不利于心理承受力的成长。哪件事做得好就表扬,做的拖沓的也要及时指出来。但避免孩子受到表扬高兴的时候泼冷水提以往的拖沓行为。要是批评那就在错误正当时,孩子体会到拖沓不好的时候趁热打铁。
第三招: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布置一些家庭内部的作业,比如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会布置什么读英语,孩子刚读完英语,家长又安排做奥数题。等等。总之家长给孩子安排得相当充分。孩子也看出问题的所在,那就是,只要有孩子空闲时间,家长就会安排任务。所以,孩子的对策是,化整为零,在写作业的时候边写边玩。这样拖很长的时间,由于老师的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家长也不会另外安排任务。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就玩了。
对策:把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一个大概的时候估计,将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家长布置的任务)进行一个时间预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休息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一共要一个半小时,那么孩子一个半小时(甚至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如果玩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打一会儿游戏,进行一会儿体育锻炼等。就是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很多时间玩了。
随着孩子长大,会越来越希望独立和自主,逐渐给孩子自主的空间,去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这也更利于孩子成长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第四招:从生活习惯训练
只能从生活习惯抓起啊,先给他规定时间,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要做的事儿。一位家长说,她女儿早上起床穿一双袜子要十分钟,孩子在床上把袜子理呀理,理得家长冒火。什么吃饭,穿衣,洗漱能拖时间,尽量地拖时间。
对策:通过训练缩短孩子生活自理行为的时间。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在比赛之间先教孩子怎么穿得快的方法,手把手地训练。家长在比赛时,可以故意放慢一点,让孩子觉得有有取胜的可能。甚至有时候不经意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快。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快,在学习中才会快起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孩子最大的榜样就是离自己最亲近的父母)
也可以用记时完成某一件事情,规定时间完成就表扬或记一个“★”;得够二十个“★”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
第五招:规定时间没有完成立即停止
有些孩子写作业拖延时间到晚上十点,减少了睡眠时间,导致第二天上课没有精神,降低了学习效率。周而复始,造成恶性循环。这时,我觉得可以给孩子确定一个作业完成的最后时间。要保证孩子十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很多家长规定孩子九点钟上床睡觉。所以到了晚上九点,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就不再写了,要求孩子必须睡觉。作业没有完成,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孩子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了。这个是狠招,家长要具体分析孩子作业的量,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超标了,就不能用这个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这一招。
怎样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
如何改掉孩子拖拉的坏习惯?
一位家长说:孩子上一年级,作业拖拉,每天花大量时间来督促,还不一定能完成作业。为了培养孩子自觉、按时完成作业,我们想尽办法软硬兼施,也没见效。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支招:
可从孩子做作业的预备工作是否足够、环境配合是否理想方面思考并运用辅导策略。
1、找出孩子不能顺利完成作业的原因,连续几天观察孩子做作业情形,找出困难所在。一般初入学孩子因握笔能力不佳,笔画掌握不好而速度慢。
2、培养先完成功课再玩的习惯,作业是每天的例行工作,父母向孩子说明作业与学习的关系,更应坚持做完作业才能玩的原则。
3、了解作业是否过多。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约半小时,作业量过多,影响孩子学习兴趣,了解孩子作业量和所需完成的时间,及时与老师沟通。
4、找出干扰专注的因素,桌面上的东西常是转移孩子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清除桌面及临近区域的杂物,可避免边写边玩的情况。
此外,须重点提示的是,孩子在做作业时,父母不必过分干预或过度指导,这样只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养成非要成人陪伴才肯做作业的习惯。父母除了给予必要的辅导(教导、检查、提醒)外,须让孩子明确,做作业是必经的学习历程,让孩子逐渐适应每天做作业的作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