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的好习惯从家长的好习惯开始

发布时间:2021-09-15 幼儿好习惯故事 幼儿园好习惯说课稿 习惯的幼儿故事

我家住在一处有天井的小院,厨房和正屋被天井分隔两头。放学回家做饭,频频穿梭于厨房和正屋之间,由于正屋的屋门难关,所以经常将门虚掩。可最近这门好像特润滑,虚掩后自己竟慢慢悠悠的开了。弄得我好像没关门似的。五岁的女儿发现了这件事,一开始没说什么,并一次次的帮我关门,可几天之后她不耐烦了,喊道:“妈妈,你教我进出门记得关门,可你自己却做不到。你如果再做不到,我以后也不关门了。”这小家伙竟用这招来治妈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怎可自毁形象呀!看着女儿因为生气而微红的小脸和她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不敢不重视这个问题。便放下手中的活计,拉过女儿抱在怀里,并郑重其事的对她讲:“这个错误妈妈以后不再犯了,谢谢你帮妈妈指出来,在以后请你监督我。”并攥起拳头发誓,再犯错必受罚!”女儿看着我说:“那好吧,以后我就是你的监督官了。”说完便开心的跑开了。

此后的日子,我再没忘过关门。

通过这件事我想谈几点感触:

第一:教育无小事,所有的小事针对在孩子身上都是大事。父母重视了在小事上的处理,以正确的观点来引导孩子就是帮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会以做大事的的气质来回报父母。

第二: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在要求孩子做时就有说服力了。通过上文中孩子的一句话:“你教我进出门记得关门,可你自己却做不到。你如果再做不到,我以后也不关门了。”这句话落地有声,字字都重重地敲在我的心坎,作为妈妈我读出了孩子这话的分量,使我不得不重视。我便郑重向孩子发誓不会再犯,这样做其一,孩子得到了尊重,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其二,维护了自身的形象,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础。其三,使孩子掩门的良好习惯能很好的继续下去。

曾经读过一本书尹建丽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而妈妈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长的言行更要做到得体,文明,大方,到位。

家长们请记得,孩子好的习惯从家长好的习惯开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培养孩子,从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开始


激烈竞争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做家长的越来越感受到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是家庭里头等大事,但却常常不知如何下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总是在为断地思索和寻找教育好孩子的方法,有偶尔得法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失误带来的教训。这让我越来越意识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在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中,我体会到对孩子地培养不仅仅要注重她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注重对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的培育,让孩子受益终身。

首先,是要帮助孩子形成几种良好的习惯。第一,激发和保护女儿对书的兴趣。有时间我也会与女儿一起读书,与女儿交流读书体会。对女儿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尽力解答,或者查资料、上网,帮她获得尽可能正确的答案,不让她的阅读兴趣受挫。第二,培养女儿爱读书的习惯。让他感受书中有一个美妙的世界。虽然她现在还是喜欢漫画书多一点,但已经开始喜欢阅读了,包括临睡前也会看一会书。第三,培养女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家长怕孩子因为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而耽误了功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对女儿制定了一条规则:正常学习期间,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看课外书,而且一定要严格执行。第四,尽量少看电视。小孩子的天性所致,你不让她看她反而盯着看。为了培养女儿少看电视的习惯,变堵为疏。我自己首先在她在家时尽量不看电视,让她知道电视不是唯一有趣的。

其次,培养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一,形成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失利。其实每个家长都强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是最优秀的,我也一样,女儿考试稍有失误,便深感失望。可是,我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常常事与愿违。便放平心态,不再过分关注她的成绩,而是帮她分析原因,找出学习中存在的缺陷。这样,考试前她不过分紧张,反而能考出好成绩。第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因为女儿是住校的,回来后难免要谈到学校里的一些事情,包括学习啦,生活上的事。作为家长,应该从学校角度给女儿以客观的解释和评价,告诉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才。这样女儿就能愉快地接受学校,以在学校生活为乐趣。第三,培养孩子宽容的品格,支持她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一些行为。使孩子的品格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尽管我希望女儿成才,也为此在做着努力,但未来可能仍然很平凡的,但看她在健康地成长,不倦地保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我的心中是欣喜的。

良好习惯需从幼儿时开始培养


良好的生沽习惯,比如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等,应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父母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习惯时,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1、逐渐养成小儿夜间不吃奶的习惯,让孩子有更多的睡眠时间,这样大人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可增加孩子早晨第一次吃奶量,这样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十分有益。2、吃饭前先收拾好玩具,然后安心进食,这样能避免孩子养成边吃边玩的怀习惯。进餐时精力集中,情绪愉快,但也不能过度兴奋,说说笑笑,更不能在吃饭时候责备孩子。白天孩子吃饱后,应该让他(她)玩一会儿再睡,发现小儿不爱吃饭要寻原因,以便正确解决问题。3、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充足的睡眠能够积聚能量,促使大脑发育和身体成长,2至8个月的婴儿每天需要18到2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8至12个月的婴儿每天需要13到15个小时,1到3岁的小儿每大需要12小时,4到6岁的小儿每大需要11个小时。婴儿初生时可左右两侧睡,以免肺部受压,要训练孩子自己入睡,不要养成抱拍摇吓的办法哄小儿入睡。卧室要保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另外,充足睡眠能让孩子能长得更高。4、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婴儿6至7个月后,就要训练他们按时人小便,训练前要留心观察每次排便时间,从中找出规律来,一般是睡觉前,睡醒后,吃饭前,吃饭后,外出前,回家后,督促孩子小便,先是大人用手把他撤尿。等小儿大点,能坐盆时,就让他坐盆。坐盆时,孩子爱玩,精力不集中,大人要耐心教导,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能够养成定时大小便的习惯了。5、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该做到,各人用各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手帕

、碗勺、杯等。经常洗澡,夏日每天1到2次、冬天至少每周1次。中小儿能自己进食时,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生活习惯许许多多,主要是父母有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父母重视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从中正确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习惯,就一定会有收获。 

孩子的好习惯究竟从何而来?


一提到坏习惯,有的家长就特别紧张,一提到好习惯,就想拿来训练孩子。我想问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大家都这么认为,所以它真的就是不可置疑的真理吗?可能家长会说,养成好习惯,孩子将来的生活才能幸福成功。好,既然我们的根本目的都是希望孩子拥有幸福人生,那我们就用苏格拉底的精神,把这个问题看个清清楚楚。

1、训练出来的好习惯必然带来幸福人生吗?

2、好习惯如何形成?

3、坏习惯如何形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女士在微博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都在午饭摆上桌时不愿下线。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愉快地把饭碗端给孩子,让他一边玩一边吃,不让孩子别扭;另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不再吱声,吃完饭收拾掉饭桌,把剩下的饭倒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吃饭。大家觉得哪个方法好?

这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话题。一些家长训孩子就像训狗一样,通过惩罚、给脸色、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边界,不养成坏习惯。如同狗若尿到地板上就让它少吃顿饭,狗就不会养成地板上尿尿的坏习惯。这就是行为主义的核心理念,人跟电脑程序没两样,你允许他边吃边玩,他就会永远边吃边玩,永远不懂得按时专心吃饭。你要求他吃饭时必须放下游戏,他就学会了专心吃饭,从此养成“好习惯”。若给孩子完全的自由,孩子就会一事无成甚至杀人放火。很多家长心目中理想的孩子,不是一个独立丰富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人。日本人有前途,希望他们早日造出机器人孩子,这样有些家长就不必生养一个真正的孩子,让双方都活在痛苦和压抑当中。

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成长的?

除了行为主义,几乎各种心理学流派都研究出同一个结果: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模式,内化到心里去,就成为了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若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无论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若妈妈压抑怨恨,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内化到孩子心里去的,其实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若妈妈真实自然,孩子也就学会灵活自在的爱。将来,自己的爱人忙于工作或者打游戏正开心,可能会劝爱人放下工作休息一会,好好吃顿饭,也可以把饭菜端给爱人,甚至甜甜蜜蜜互相喂两口,不必执着于“必须按时专心吃饭”的“好习惯”而和爱人闹别扭。大多数夫妻情感破裂,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就是各自认为的“正确人生方式”不同。

正确,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不可置疑,因为童年只有在符合父母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需要。

没有被父母训练过一定要按照正确行为习惯生活,并且得到爱和支持的孩子,面对大家觉得很难处理的矛盾,常会有各种出人意料的灵活解决方案。这样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少见,我见过的,做生意都很成功,而且特别轻松,公司很少去管。智慧,是健康心灵自然的表达。

如果训练孩子好习惯的过程,没有爱的流动,没有轻松愉快,必然带来反弹。我自己深有体会,我和妈妈因为收拾房间的问题吵了10年,妈妈每天充满怨气的要求我收拾东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乱放东西。后来因为太痛苦开始学习心理学,学习包容自己,允许自己的所有行为习惯。有自己的房子,乱了半年后,开始喜欢收拾东西,最后井井有条,布置得温馨又方便,比妈妈整洁得多,就算去很乱的朋友家住,也不觉得有问题。为什么没有人要求我训练我的时候,我却开始喜欢秩序了?因为秩序,和所有美德,都是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要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

若有充足的爱和流动,那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也无须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最自然的选择。比如独立,每个生命带着自己的使命而来,妈妈对婴儿经常积极回应,尽力满足,婴儿可以全然的依恋妈妈,长大后自然信心慢慢,昂首挺胸地去探索世界,完成他灵魂的使命。你若硬要帮忙,孩子还嫌你障碍自己呢。相反,从小训练孩子独立,不可以依赖父母,孩子可能一辈子卡在无助和不安当中,总在寻找依恋满足,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再说宽容,婴儿都有攻击性,在大人的观念看来是无理取闹,如果妈妈能抱持婴儿的攻击,孩子就感受到,攻击是可以的,展现攻击性的我也值得爱,那孩子长大后自然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会充满力量捍卫自己。再说说合理要求,若孩子常常被及时满足,心中对“得到”很有确定感,不会因为得不到的恐惧,歇斯底里的要求立刻兑现。越长大,越能安然的等待合适的时机,提出合理要求。

父母经常担心自己的坏习惯会让孩子学去。比如父亲酗酒,夫妻感情又很差,妈妈忍不住教育儿子,你爸爸是个混蛋,你千万不能学他。儿子小时候会很乖,烟酒不沾,结婚后,却突然开始酗酒,甚至打老婆,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每个孩子都天然地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若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就会补偿,而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所以变成了行为上认同父亲。奥巴马的父亲,真可以说是“混蛋”,抛妻弃子,奥巴马妈妈靠救济金独自养活儿子,但妈妈没对儿子说,你爸不是个东西,抛弃我,你绝对不能爱他。相反,妈妈一直讲给儿子,你的爸爸是非洲的王子,歌唱得特别好,非常有才华等等。妈妈鼓励儿子认同爸爸,奥巴马果然成了很有男人味的“国王”,家庭稳定,没有抛妻弃子。

父母无须完美,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坏习惯”,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有自己的原因,并愿意为此负责,这不影响彼此尊重和相爱。如果酗酒的爸爸对孩子比较爱,妈妈也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会获得这种感觉: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的尊重。孩子获得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没关系,关键是,给孩子这种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坏习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家长经常担心孩子沉溺网游,觉得今天不管他,将来他就会沉溺其中一事无成。我曾经在小学2年级时疯狂爱上电子游戏,现在看来我的父母真是奇葩,妈妈从来不制止,爸爸甚至主动拉我比赛。这样沉溺了1年,成绩从班里第1名往后掉,父母居然也不担心,还是兴致盎然地陪我玩,后来我们全家人都玩够了,我也充分体验过打游戏的快乐,感到很满足。从中学到大学,对同学们痴迷的网游都不感冒,偶尔玩之,拿得起放得下。

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那些真正长期沉溺游戏,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的人,一定在现实中匮乏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自在和快乐的能力。而游戏,却能带来掌控感和虚拟的社交。真实的世界其实远比虚拟世界有趣,但为什么我们不敢进入真实世界呢?作为婴儿,妈妈就是整个世界,如果妈妈能“看到”婴儿,婴儿就能拥抱整个世界,长大后敢于体验真实的生活。若孩子严重匮乏爱和关注,在现实世界中也会不断重复体验到挫折,越来越退缩,最后缩进安全的网络世界。所以网瘾背后最深处的声音是,“我渴望被妈妈看到,但是我太绝望了。”

道理本是为维护感受而生,因为我们的真实感受被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包裹着,干枯地活在头脑中,所以我们需要学心理学,认识这些防御,最终的目是让感受自由流动。心理学道理是用来进行自我认识的,若拿来要求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本末倒置,又成了防御。比如夫妻吵架,妻子说:“我今天很难受,所以脾气大了点”。丈夫学了心理学,说;“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你不能跟我发脾气。”这个说法,和“没看我养家赚钱忙着吗,别烦我”本质一样,只是套上了心理学的外衣,显得更正确。无论说法多正确,问题是,爱的流动被切断,这个说法本身又变成了一种防御,防御我们体验当下的真实情感,又一次从感受中逃跑了。

所有学科、道理,都只是个说法,我们要学习正确的方法,也要学会放下,真实勇敢的投入生活,让爱流动。

家长出击培养孩子好习惯


一个人如果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他将受益一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从小儿时期开始,它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等等。助小儿建立良好习惯时,必须要有耐心和信心。

1、逐渐养成小儿夜间不吃奶的习惯,让孩子有更多的睡眠时间,这样大人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可使孩子早晨第一次吃奶量增加,对生长发育有利。

2、吃饭前收拾好玩具,然后坐好进食,不要边吃边玩。进餐时精力集中,情绪愉快,但也不能过度兴奋,说说笑笑,更不能在吃饭时候责备孩子。白天孩子吃饱后,应该让他(她)玩一会儿再睡,发现小儿不爱吃饭要寻原因,以便正确解决问题。

3、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充足的睡眠能够积聚能量,促使大脑发育和身体成长,2至8个月的婴儿每天需要18到2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8至12个月的婴儿每天需要13到15个小时,1到3岁的小儿每大需要12小时,4到6岁的小儿每天需要11个小时。婴儿初生时可左右两侧睡,以免肺部受压,要训练孩子自己入睡,不要养成抱拍摇吓的办法哄小儿入睡。

4、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婴儿6至7个月后,就要训练他们按时大小便,训练前要留心观察每次排便时间,从中找出规律来,一般是睡觉前,睡醒后,吃饭前,吃饭后,外出前,回家后,督促孩子小便,先是大人用手把他撒尿,等小儿大点,能坐盆时,就让他坐盆。坐盆时,孩子爱玩,精力不集中,大人要耐心教导,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能够养成定时大小便的习惯了。

5、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应该做到,各人用各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手帕、碗勺、杯等。经常洗澡,夏日每天1到2次、冬天至少每周1次。小儿能自己进食时,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相关推荐

  • 行为习惯: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习惯的好与坏和孩子以后的人生宽度是有关系的,有一个好习惯的孩子到哪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因此,爸爸妈妈不...
    2020-12-26 阅读全文
  • 培养孩子,从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开始 激烈竞争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做家长的越来越感受到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是家庭里头等大事,但却常常不知如何下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总是在为断地思索和寻找教育好孩子的方法,有偶尔得法的喜悦,但更多...
    2020-10-27 阅读全文
  •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从小班开始 幼儿期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我认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最重要是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作为小班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育,做到因人而异,...
    2020-12-04 阅读全文
  • 良好习惯需从幼儿时开始培养 良好的生沽习惯,比如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等,应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父母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习惯时,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1、逐渐养成小儿夜间不吃奶的习惯,让孩子有更多的睡...
    2020-10-31 阅读全文
  • 孩子的好习惯究竟从何而来? 一提到坏习惯,有的家长就特别紧张,一提到好习惯,就想拿来训练孩子。我想问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大家都这么认为,所以它真的就是不可置疑的真理吗?可能家长会说,养成好习惯,孩子将来的生...
    2020-12-14 阅读全文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习惯的好与坏和孩子以后的人生宽度是有关系的,有一个好习惯的孩子到哪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因此,爸爸妈妈不...

2020-12-26 阅读全文

激烈竞争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做家长的越来越感受到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是家庭里头等大事,但却常常不知如何下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总是在为断地思索和寻找教育好孩子的方法,有偶尔得法的喜悦,但更多...

2020-10-27 阅读全文

幼儿期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我认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最重要是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作为小班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育,做到因人而异,...

2020-12-04 阅读全文

良好的生沽习惯,比如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等,应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父母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习惯时,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1、逐渐养成小儿夜间不吃奶的习惯,让孩子有更多的睡...

2020-10-31 阅读全文

一提到坏习惯,有的家长就特别紧张,一提到好习惯,就想拿来训练孩子。我想问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大家都这么认为,所以它真的就是不可置疑的真理吗?可能家长会说,养成好习惯,孩子将来的生...

2020-12-1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