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不良行为,惩罚不是上策
发布时间:2021-09-09 幼儿行为故事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导读:惩罚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一时显示出这种效果,那也是很难持久的。更令人沮丧的是,惩罚很多时候还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惩罚因何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惩罚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一时显示出这种效果,那也是很难持久的。更令人沮丧的是,惩罚很多时候还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带来以下的负面影响:
1、惩罚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虽然越来越多的爸妈意识到“棍棒教育”的弊端,但是当宝宝表现得特别顽劣,而我们又无计可施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举起手中的“大棒”,试图尽快解决问题。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可以凭借这种方式貌似“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立竿见影”往往不会长久,甚至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下面的场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妈妈想要宝宝关了电视去洗澡,小家伙却跟没听见似的,继续坐在电视机前不动窝。于是,妈妈提高了声线,继续下达指令。直到妈妈的声音都变了调,变成了一种怪异的吼声,小家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慢悠悠站起身走向洗漱间。再过些日子,即便妈妈对着宝宝吼叫,他也会无动于衷,甚至还会跟妈妈顶上一句:“我不洗澡,我要看电视!”非要妈妈巴掌相向,小家伙才会哭哭啼啼听从指令。WwW.YjS21.cOm
如同上例一样,惩罚常常无法持久有效地解决问题,一种惩罚措施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失去效用,相反,我们还需要不断增加惩罚的力度,才能让宝宝对我们施加的惩罚有所反应。
所以,从批评到怒吼再到体罚,惩罚常常是不断升级的。一旦走上惩罚的路线,爸妈和宝宝之间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宝宝对爸妈的惩罚无动于衷,爸妈的内心因此积淀了更多的愤怒,于是在这种愤怒情绪支配下,爸妈不得不一再加大惩罚的力度,而宝宝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之后,逐渐过度到无动于衷的状态……
2、惩罚让宝宝习以为常
我们很容易被惩罚最初“卓有成效”的假象所迷惑,继而在改变宝宝行为的“斗争”中陷入惩罚的怪圈。而事后我们却会沮丧地发现,惩罚终究还是无济于事。这就跟我们看恐怖片似的,看多了,再多恐怖的电影都吓不住我们了。实际上,惩罚对于被罚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种威慑力会随着惩罚次数的增加而减弱。
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刺激,即便这种刺激最初带给我们很强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们就适应了,习以为常了,不会再给它以格外的关注,所以有“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不闻其臭”,“熟视无睹”一类的生理反应。
当我们听到爸妈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对着宝宝大声吼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不许……你就是记不住!”的时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实是爸妈,而不是宝宝。经常性的惩罚会让宝宝变得越来越皮,无视惩罚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怎么被惩罚的宝宝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经常挨罚的宝宝反而更顽劣的根本原因。
3、惩罚关注的重心是不良行为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宝宝学说话的阶段,他特别喜欢重复我们刚刚说过的话,如果你对他说:“宝宝说,我要吃饭!”他会跟着重复:“吃饭!”你再说:“宝宝不吃饭!”他通常也会重复:“吃饭!”最后这两个字往往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那个“不”字,他反而会比较淡漠,因为他关注的是“吃饭”这个行为本身。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当听人谈论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常常也会存在类似的现象。
爸妈惩罚宝宝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但是任何类型的惩罚方式都是针对行为而来,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为本身。所以,当我们一边惩罚宝宝,一边冲着宝宝吼叫“不许打人!不许乱扔东西!再打人,再乱扔东西,我就……”之类威胁的话的时候,他接受到的最多的信息恰恰就是“打人”、“乱扔东西”,除了“打人”和“乱扔东西”,他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于是,爸妈这种处理方式会将宝宝关注的重心转移到那些不被允许的行为本身,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景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想不起别的解决方式,相反,因为惩罚带给他的深刻记忆却会更多地诱使他去“打人”和“乱扔东西”。这样一来,我们的惩罚自然就会背离初衷,进一步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4、惩罚给了宝宝更多负面关注
每个有宝宝的家庭都会看到类似的情景:妈妈对宝宝说过多次不许碰电源插座,当妈妈发现宝宝有这样的企图的时候,立刻大喊:“不许碰电源插座,危险!”宝宝不仅不会停下来,反而会更为顽皮地走上前,将手伸向电源插座。于是,妈妈情急之下不得不“啪”地一声,给他来上一下。
虽然被这样惩罚过多次,但是宝宝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因此递减,相反,他甚至会故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一边走向电源插座,一边对着妈妈坏笑,当妈妈冲他喊叫或者举起手假装要去打他的时候,他会停下来,过一会儿继续这种行为。
类似上例所描述的,惩罚之所以不生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给予了宝宝一种变相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悦,但是对于宝宝来说,成功地吸引爸妈尤其妈妈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惩罚,他也会不惜任何代价地通过他的行为更多地吸引爸妈的注意。
在宝宝表现不错的时候,很多爸妈都会因此松了一口气,赶紧抓紧时间干点别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会儿,但是只要他表现不好,爸妈关注的重心就会回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会一再利用这种捣乱的方式来扭转局面,让爸妈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如何遏制孩子不良行为?
导读:当场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落实您和孩子之间达成的协议。即使孩子的不良行为依然没有改正的迹象,也要把您和孩子之间达成的协议坚持完成。您必须保持协议的一致连贯性,而且要做到言出必行,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您是认真的。一旦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您就应该马上加以纠正。
第一步:制定规则。请您想清楚您可以容忍以及您决不能容忍孩子什么样的行为。要有的放矢,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然后让孩子了解您的想法以及目标。请务必牢记,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您对他(她)的期望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因此不必害怕改变,也不必担心可能需要妥协您的原则。?
第二步:一次解决一种不良行为。假如您的孩子一直重复出现某种不良行为,那么您就要集中注意力了。的确,也许您的孩子有一大堆的行为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要改善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次只解决孩子的一种不良行为(永远不要超过2种)。这样您将更有可能去永久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再度出现。因此请缩小范围,明确目标,集中全力消除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那些不利于母子关系的融洽以及妨碍孩子个性的健康养成的具体不良行为,例如嘀嘀咕咕地抱怨、耍脾气、很晚才回家等。?
第三步:冷静地与孩子沟通。如果孩子破坏了您定下的规矩或者是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的话,您就应该考虑严格要求孩子了。每次在您和孩子说话前请做一个深呼吸,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如果您需要暂停一下,过一会儿再说,那么不妨一试。然后请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出您的要求,要确保您已经引起了孩子的注意。请记住,您的目的是要在对孩子的疼爱中规范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在愤怒中斥责孩子。?
第四步:明确您所关注的问题。请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会自己明白他(她)做错了什么。要运用严肃而冷静的语调,向孩子重述您制定的行为规范或者向孩子解释说明为什么说他(她)的行为是错误的。一开始,您或许可以这样询问孩子:“我们家的规矩是什么?”“你认为你的朋友为什么生气了?”或者是“你认为我为什么生气了?”如果孩子还是搞不清楚导致自己犯错的原因,那么您就要向他(她)解释说明为什么说他(她)的行为是错误的(重点要放在解释清楚您制定的行为规范,比如“我们不会去抓小猫的毛皮,我们会轻轻地拍拍它。”“你不应该打人。”)请记住您的解释要清楚简洁。例如“如果你把自行车放在外面,它可能会被偷走。”“你的语调非常无礼。”同时为了公平起见,您也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解释,这样您才可以了解事情整个的来龙去脉。如果您在调查实情的时候发现是您自己做错了(要知道,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的话,一定要向孩子承认错误并道歉。?
第五步:建议孩子进行积极的选择。具体来说,您希望孩子形成哪些新的行为呢?请给孩子提供一两个可以进行正面选择的机会。如“请你温和有礼地和我说话。”“游戏一结束你就应该立刻回家。”为了确保让孩子理解您提出的要求,您可以先让一个小一点的孩子按要求去做出某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比如“做给我看应如何向别人寻求帮助。”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孩子征求意见,不必有所顾虑,例如您可以问:“下次你该怎么做才不会违反我们定下的行为规范呢?下次你该怎么做才能保证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呢?”?
第六步:如果孩子继续违反规则或者他(她)依然没有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那么您需要向孩子解释他(她)这样做的后果。例如“如果你不能温和有礼地跟我说话,你就不能用电话。”“如果你再对你姐姐大喊大叫,你就要去坐禁闭。”请记住,您的解释务必做到具体、简短而又严格。如果孩子再次出现不良行为,您也可以考虑征询一下孩子的意见看看怎样的处理结果才算公平。一般来说,与父母选择的处理方式相比,孩子们的选择往往会比较公平,而且更“符合他们的罪行,”但是做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果想要确保孩子理解您的要求,您可以让孩子重复一遍您所说的话。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孩子来说,如果想纠正他们身上存在的某些极端恶劣的行为,您可以把您制定的行为规范写下来,双方共同签字达成协议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如果想对年纪小一些的孩子也使用这个办法,可以通过“画合同”的方式进行。请妥善保管您和孩子达成的协议书,这样以后如果您需要它可以很快地找到。?
第七步:当场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落实您和孩子之间达成的协议。即使孩子的不良行为依然没有改正的迹象,也要把您和孩子之间达成的协议坚持完成。您必须保持协议的一致连贯性,而且要做到言出必行,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您是认真的。一旦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您就应该马上加以纠正。?
第八步:务必做到公平。您的目标不是要把孩子表现出的每个小问题都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因此要把握尺度,力争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做到严格与公平平衡共存。当孩子的行为与您制定的规矩相冲突的时候,一定要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解决您和孩子的争端时,以下列出的几个方法或许会对您有所帮助:?
折中。“这个时候你本该去做家庭作业,但是我看你现在专注于练习运球,你同意半小时后去做作业吗?”请记住,不要让孩子影响您的判断,不要做出您认为不公平或不合适的让步。?
让孩子进行选择。“今天你要把家务活做完。你想在晚饭前做完还是等吃完晚饭再做呢?”?
共同解决问题。首先您要搞清楚您和孩子是否有可能达成双方都赞同的协议。这就意味着您需要适当变更一下您为孩子制定的行为规范以使您和孩子都能接受。?
让步。如果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是微不足道的琐碎小事,那么您不妨可以同意孩子的要求,但是要确保孩子能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同时您也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这次通融的原因。此外,不管什么时候如果您犯错的话,一定要做出让步,并且要向孩子承认错误。?
第九步:为孩子的努力而感到自豪。在改变孩子的行为时,请不要忽视那些最简单,但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你刚才和我说话时表现出了对我的尊重,我喜欢这种说话方式。”要知道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对于孩子而言。因此您要适时肯定、赞赏孩子付出的努力,表扬孩子的每次进步。
Baby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
导读: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l岁宝宝还没有道德的判断,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宝宝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在掌握语言以后逐步产生的。当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愉快的表情并且用“好”、“乖”这些词给予奖励;当宝宝做出不良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不愉快的表情,并且用“不好”、“不乖”这些词给给予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宝宝逐渐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场合,宝宝就能不加迟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来。而对于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则会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但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宝宝还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成人只能用简单明了而具体的事例来使宝宝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也是不稳定的,经常需要成人加以鼓励和督促。比如,当宝宝看见别的孩子折花的时候,他会说:“妈妈说的,折花就是不乖。”但是也可能过了一会儿,他自己也忍不住地折起花来。
总之,在幼儿期要用合乎宝宝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宝宝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不要要求太严,期望过高。
孩子受惩罚哭个不停怎么办
导读:当孩子受惩罚啼哭不止时,父母要先转移他的注意力,后讲清道理。
有的孩子受到惩罚后哭个不停,父母或是后悔,或是许愿,或是更严厉的训斥,这显然都是错误的。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可制止其哭闹,供你试用。
1、先转移注意力,后讲清道理。
当孩子受惩罚啼哭不止时,父母要先转移他的注意力,后讲清道理。比如,一个孩子在情急中跟另一个孩子打架,并把对方的脸抓破了,通常成人会狠狠训斥他一顿,叫他站在一边,不准和小朋友再玩了。不叫他玩,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惩罚,加之看到自己闯了祸,心里十分害怕,孩子来说是最大的惩罚,加之看到自己闯了祸,心里十分害怕,于是就哭个不停。这时不管他怎么哭,都不应劝慰,而应故意大声说:××的脸上流血了!大家赶快来,帮他包起来。这时正哭的孩子一听说流血了,会马上睁开眼来看流多少血。接着你就说:“××你的脸被抓破了,痛不痛啊”受伤的孩子会说“痛”。你可再反过来对哭的孩子说:“××是你的好朋友,你把他的脸抓伤了,今后谁愿跟你玩啊?今后还抓不抓人了。”他看着对方脸上的血,会惭愧地说:“我不抓人啦。”于是他停止了哭声,又和小朋友一起去玩了。
2、可用反问表扬法不制止哭声。
反问表扬法是对固执、任性、做错事不能批评,一批评就哭的孩子使用的一种冷处理的方法。比如:在家游戏时,孩子把玩具搞得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又不愿收拾。你看见后火冒三丈,于是就痛骂或打他一顿,惹得孩子哭闹不休。孩子一哭,你就束手无策。不要紧,可用反问表扬法来对付。当他哭的时候,你可以用期望的口吻对孩子认真地说:“我知道,你们幼儿园的老师最喜欢小朋友玩完玩具,能把玩具放加原处,放好、摆整齐。聪明能干的好孩子在家也能把玩具放好、摆整齐。比比看,谁能把玩具放好。你一定是个好孩子,会把玩具摆放得整整齐齐。等上幼儿园时,我告诉老师说:“你在家是个好孩子。”孩子在成人的鼓励下和想得到老师表扬的愿望中,自己会停止哭闹,并把玩具放好。这样父母也不会因为太生气而去体罚孩子,孩子也不会因受惩罚而哭个不停。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都能互相协调一致,和睦相处。
3、对受惩罚后哭个不停的孩子应先婉言相劝,讲道理。
如果无效时,可采取“不理睬”的方法,即大家都不管他,各人干各人的事。他哭一会儿,觉得没意思了,会由大声变小声,小声变无声。当孩子真的不哭了,父母应该给以爱抚,晓之以理,若能承认错误,按要求去做,应给以表扬或奖励。
父母对孩子要少用或不用惩罚手段,应以理服人,争取和孩子友好相处。
预防孩子行为不良分七步走
导读:爱无止境,如果你的爱是正确的爱,你就需要为他/她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下面这7个步骤可以防止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爱无止境,如果你的爱是正确的爱,你就需要为他/她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下面这7个步骤可以防止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1.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好好琢磨琢磨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哦!)和“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就这样。”
2.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
规矩就是规矩。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能再吃第二块饼干,可是之后又会劝告自己其实没必要这么苛刻。这里的窍门是眼光要放长远。也许这一次吃第二块饼干确实没什么问题,可是你真的想要每次你设定了一个规矩之后就来反悔吗?如果你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会反悔。
3.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
这很好理解——一旦你这样做了,就等于是告诉你的孩子乞求这招儿好使,不是吗?
4.让你的孩子说服你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你还没想好要不要随他,那就让他给出充分的理由来吧。他想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他说他的作业都做完了,钢琴也练完了,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答应他嘛。
5.要求孩子做完家务活儿以后才可以玩
什么家务活儿都不会干,对你的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儿好处。有研究表明,能把家务做好并有责任感,有助于孩子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6.不要害怕让孩子失望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总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学会接受失望,会让你的孩子受益匪浅,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7.让孩子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争取
很多专家都认为,如果想要的东西得到太容易,孩子们就会被宠坏,因为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一辆新自行车,你就可以建立一套表现好的奖励机制,让他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