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写作业要讲求哪些技巧
发布时间:2021-08-26 幼儿开展哪些活动方案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新小学生年纪较小,自觉性差,如果家长不陪同写作业,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作业难以完成。但是,陪同写作业也要讲求方法,这样才能既发挥家长陪同的优势,又避免产生负面作用。
首先,家长可用看书读报的方式陪同。如果家长只是单纯的陪同,眼睛紧跟着孩子作业的笔尖转,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感,一碰到困难就问家长,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压力,不能专心思考。相反,如果家长陪同在旁,但各做各的事,就留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减弱对家长的依赖感。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孩子旁边不适宜做一些干扰性过大的事情,比如玩电脑、看电视、打麻将,而应该看书读报,这样既可以创造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也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
其次,家长的陪同可逐步减少。如果家长陪同是“一天都不能缺”的话,孩子的依赖感还是容易形成的。孩子进入小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陪同,逐渐养成了写作业的习惯,此时家长可以考虑在一个星期中适当地找一天不在场陪同,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但是,家长不在场的时间不要有规律,当孩子摸清了规律后,反而会形成家长在旁就好好写、不在时就乱写的习惯。当然,当家长不在场陪同的时候,要 特别注意检查作业,让孩子意识到独立作业也必须认真面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陪同的时间可以适当减少,逐渐向独立写作业过渡。
再次,陪同写作业不等于当作业顾问。有家长陪同在旁时,孩子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问家长,家长为了省事就直接告知孩子,这样做极易养成依赖的习惯。当孩子问家长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查课本、查字典解决,如果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可以给予启发,千万不要轻易把答案告知孩子。
另外,做完作业后,不要帮助孩子检查对错,把这个工作留给孩子自己,哪怕这次因为粗心大意没检查出错误,而被老师罚了,也能够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以后就会加倍认真地检查。(实用文书网 Www.WeI508.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写作业家长要陪吗
01
“陪读”是如何出现的?
其实陪孩子学习不止是小学阶段,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最初的形态很温和,就是大家都熟悉且赞赏有加的“亲子共读”,跟孩子一起读读绘本,有趣又开心,基本不会有什么人抱怨。为什么呢?因为非功利啊!没有必须达到的目标,家长不焦虑,孩子很自由。当然也有家长会跑来问我:孩子不爱读绘本怎么办?孩子爱撕书怎么办?孩子坐不住怎么办?……但总体而言,都是小问题。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这主要还是因为年纪小嘛,等长大点了,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会加长,对故事、对绘本的兴趣多多少少会提升的。
但到了幼儿园大班、面临“幼升小”的时候,有一部分家长就已经开始“陪读”生涯了。跟从前不同,这时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比如必须学会20以内的算术、必须学好拼音、必须认得多少字、必须能用英文做简单的对话……项目在不断地增加,估计紧张的家长群体也在不断扩大。而且,这些内容在有些幼儿园的课堂上老师是不教的,这也就意味着,或者报外面的学习班,或者就是家长上阵了。其实,即便报了学习班,许多家长也还是会亲自督促的,尤其是会为孩子制订学习计划,比如报什么班、学什么内容、什么时间点达到什么水平等等,都是亲力亲为。这时候,如果孩子表现不佳,或者态度勉强,家长的各种脾气就已经开始出现。
而这种习惯延续到入小学以后,我想,就是“陪读” “陪写作业”的主要由来。为什么家长们回忆自己小时候,都觉得根本没有“陪写作业”这回事呢?你往前追溯,那时候就没有“幼小衔接”这一说,对不对?顶多有个学前班,也就是把孩子们往教室里一放,能学到点东西就好,家长并不承担学习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能否考上某个学校。
所以从我的角度分析,“陪读” “陪写作业”只是表象,根源则在于:家长开始承担孩子学习的结果。这句话写出来你就觉得:这好像有点错位了啊!怎么孩子学习,家长也要承担结果呢?
还是从源头上来说,我觉得是整个环境对“亲子关系”、对“陪伴”的强调,使得许多家长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刚开始这当然是好事儿,但很容易失去适当的度,把原本应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也揽到了家长身上。当你看到其他家长都在为孩子“加课”,当学校里的老师也觉得家长应当为孩子的作业,包括预习、复习、订正等功课负责的时候(比如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这种“错位”就渐渐地加深了。
01
树立“边界”非常重要
身为家长,我们得意识到,固然,孩子的学习质量很重要,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很重要,但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树立起清晰的“边界”,对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因为孩子要成为他自己,需要有独立意识,也就需要从父母这里“分离”出去,从家到幼儿园,再从幼儿园到小学,“分离”和“独立”的过程也应该是在不断加深。孩子会越来越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情。但“幼升小”及进入小学后的“陪读”状态,却在某种程度上打断了甚至阻碍了这个过程。
事实上,在这种共同背负(原本应该是孩子的)责任的过程中,在“边界不清”的关系里,不仅仅孩子的独立性发展会受到阻碍,这对他的成长非常不利,而且家长也并不舒坦,反而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暴躁。因为一方面,很容易把孩子跟自己等同起来啊,孩子没做好,就等同于自己没做好,但又不能代替孩子做吧?就只能倒逼孩子,对不对?另一方面,家长的时间被侵占,也会导致整个状态变差,原本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做不成了,家长的自我也在缩小。
不过好在,一旦意识到这些问题,其实解决之道也很简单,就是划定清晰的“边界”:什么是家长要做的,什么是孩子得自己去做的。
家长的自我边界。这或许是很多家长都容易忽略的,所以我放到最前面来说。就是家长自己想要做什么、需要什么、不希望遇到什么情况。比如我,我需要每天有一段足够长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可以专心写作。那么在开始之前,我就跟孩子约定:现在妈妈要去写稿,1小时内请不要打扰我。这就是划出“边界”。要不然,孩子每隔10分钟就找我说点话,我的写作就完蛋了。我得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我不可能无限制地围着他转。而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关系是相互的,调整则是从自己开始最容易。一旦家长开始声明自己的边界,转回头,也就更容易理解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独立边界。
家长的责任边界。要明确,家长并不是对孩子负无限责任的。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成长所需的资源,但不确保他必定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我们可以跟孩子探讨“作业”的意义、完成作业的最佳方法,以及以身作则让他看到“认真”工作/学习是什么样子的,但“完成作业”这件事本身是孩子的责任,而不是家长的。在其他事情上也一样,比如做个手工,家长可以给予协助,指点做法,但直接动手做就不合适了。哪怕孩子做得不好,歪歪扭扭,那也是他的学习过程;哪怕他做失败了,家长给予安慰和鼓励,再来一次就是了。包括给予安慰这件事,我都觉得是需要划定边界的:孩子就是得学会自己处理各种情绪,家长只负责提供方法和协助。总之,一旦把“边界”这个概念放进来,很多事情就会变得清晰。
事实上,家长有时候也是惯性使然,老觉得孩子很小、需要保护和教导。那么就要经常提醒自己、乃至强迫自己,退后一步。其实只要尝试几次,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孩子自己处理他的事情,状态和结果都蛮好的呀!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之前没想到过的新可能,比如用一些家长都没想到过的新办法,或者展示出一些家长都没意识到孩子已经具备的能力。总之,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越来越独立的过程,如果家长觉得自己跟孩子反而“绑”得更紧了,那就需要反省一下“边界”问题。
指导孩子做作业有技巧
指导孩子做作业有技巧
有些家长提起孩子做作业就头痛。确实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在他们细小的心灵里,往往没有责任感。因此,他们常常敷衍了事。指导孩子做作业便成为父母的日常工作了。在指导孩子做作业时,请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陪读”。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边监视,这样做可以理解,但这种“陪读”会引起孩子的紧张,不利于学习。
二忌“指指点点”。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旦发觉作业有误或不会做时,马上就指出来,这样做会阻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忌,“代劳”。有些家长怕孩子累着,常常代替孩子做作业。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一些打根基的内容,父母的代劳削弱了这种根基。
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做作业呢?
首先,应培养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做作业的能力,对于低了,父母可以多花些时间进行指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要缩短。第三,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让孩子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这样可使孩子记住错误,以免下次再犯。
第四,遇上难题家长指导时要注意分寸。可以采取分步法,即家长先给予提示,让孩子思考正面如何做。当孩子弄懂后,再出些类似的题目让他巩固。
与孩子沟通要懂得技巧
家长和孩子交流,并不是指简单的对话,最好做到深入沟通。家长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也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售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其三,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从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说理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发拗,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说理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往往不会奏效。
最后,跟孩子讲道理,最好找孩子比较信服的人。让孩子信服的人跟他讲道理,他会比较愉快地接受。否则,若让孩子本来就反感的人去和他说理,即使说得再好听,孩子也会无动于衷的。
孩子写作业磨蹭的原因有哪些
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孩子写作业太磨蹭,老是耽误很长时间。可是,即使你坐在旁边盯着孩子写,孩子也未必能改变写作业磨蹭的毛病。
以下四种原因需要爸妈们对号入座,找准自己孩子作业慢的原因才能更好的纠正。
【原因之一】注意力不集中——无关动作多
这种情况在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中尤其多,这些孩子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如果让他们连续做作业超过30分钟,他就会坐不住,产生玩文具,看闲书等小动作。
对此,小编建议爸妈采取以下方式:
1.作业分段——如果当天作业太多,可以把作业分割成两个或三个阶段,每段时间不可过长。如第一次规定做15或者20分钟,当孩子的注意能力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以后所定时间就可以慢慢延长。
2.要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
3.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
例如“玩扑克游戏”——取三张不同的牌,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让孩子盯住这张牌,然后把三张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长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然后,让孩子报出选中的牌在哪儿。
也可以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让孩子每天坚持做练习。
【原因之二】学习基础差——写作业有困难或没兴趣
有些孩子学习基础差,很多知识点没弄懂,因此题目不会做。一让他写作业,他就头疼。还有的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实在逼得没办法了,才做点。如果孩子属于这种类型,那么真正要解决的不是磨蹭的问题,而是怎么辅导孩子,让孩子学习好起来。
小编建议这么做:
1.教孩子如何调换顺序做题——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可以先做其他的题目,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也不会打断孩子的思路。
2.了解孩子到底哪里没弄懂,然后给孩子补上这部分不懂的知识,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3.想方设法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
比如可以用计时的方式完成某一项作业,规定时间完成了就表扬或记一个“★”,得够二十个“★”,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
【原因之三】时间观念差——不会管理时间
有的孩子不会管理时间,对时间没有概念,写作业、做事磨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给孩子自己管理时间的自由。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
对策如下:
1.善用小闹钟
每天让孩子在写作业之前先上闹钟,闹钟在孩子完成作业的期限前10分钟响。这样,闹钟代替妈妈的催促。同时,孩子在自己定闹钟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体验到了成功感,学习会更加自觉。
2.把作业当成考试
和孩子确定“考试”的要求,需要的时间,如果按“考试”要求做完作业,孩子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有父亲这样尝试一个月,孩子做作业的速度快了许多,准确率也大大提高。
3.少催促,多表扬。
催促只会让孩子的动作更慢,家长就更生气!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做事快的一面,适当表扬,要让孩子不断意识到自己确实比以前快了。
4.与学校老师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孩子。
孩子磨蹭,时间观念差,家长在家里督促孩子的同时,还需要与学校老师沟通,争取取得老师的配合。
【原因之四】追求完美——橡皮综合征
有些孩子是天生的 “追求完美主义者”,但有些孩子过度追求完美却是因为父母本身就希望孩子样样都做到最好,放大孩子的小毛病。导致孩子压力大,情绪焦虑。对于这种老是喜欢使用橡皮擦来擦去修改作业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橡皮综合征”。
“橡皮综合征”有以下两条对策供爸妈参考:
1.父母不要指责孩子,要用奖励手段安抚孩子
孩子做作业时夸奖他已经做得很好了,适当减轻孩子的心理焦虑,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2.收走修改工具
如果孩子离不开橡皮,家长可以把橡皮没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孩子依恋橡皮的坏习惯会逐渐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