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伙伴玩耍锻炼社交
发布时间:2021-08-19 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 游戏与幼儿园 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导读:在宝宝的早期成长中,如果有机会学到有用的社交技能,比如学会与人分享,培养合作意识,懂礼貌讲礼仪,将非常有益于宝宝今后的发展。即使小宝宝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争吵打闹,也是宝宝学会妥协与取舍的绝好机会。
3岁的小萱和小芯已经认识一年了,但她们一起玩时。妈妈从来都没弄明白宝宝们究竟在玩些什么。前1分钟她俩似乎还密不可分。一转眼又各玩各的,互不相干了。如何让宝贝顺利迈出社交第一步呢?
3岁左右的宝宝,经常会像小萱和小芯那样。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虽然已对和其他宝宝一起玩有了点兴趣,但还会时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实际上,他很需要经常同小伙伴一起玩耍和相处。在宝宝的早期成长中,如果有机会学到有用的社交技能,比如学会与人分享,培养合作意识,懂礼貌讲礼仪,将非常有益于宝宝今后的发展。即使小宝宝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争吵打闹,也是宝宝学会妥协与取舍的绝好机会。
父母不妨让宝宝拥有几个玩得来的小伙伴,让宝宝迈好社交第一步。
物色好合适的小伙伴
当你的宝宝还只有3岁时,物色小伙伴往往是父母的事。为了帮宝宝选个真正的好朋友,给父母3点提示:
1、年龄。选择年龄相仿的较为合适,不过也可以适当选一位年龄大一些的,这样,自家宝宝可以通过模仿大孩子来学习如何处事。
2、性格。考虑性格是否合适。比如,自己的宝宝是内向慢热的,那就不该选太外向的宝宝做亲密伙伴。
3、对方父母。要考虑一下对方父母的育儿理念是否与自己相吻合,如果差异较大,很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安排好与小伙伴的相处
如何让宝宝在与小伙伴的相处中真正受益,年轻父母可参考以下8点:
1、选择合适的时间
把与小伙伴的相处时间安排在宝宝情绪较好的时候,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争吵和打闹,一般上午或下午午睡过后是比较理想的时间段。
2、控制合理的人数
尽量每次只给宝宝安排一个小伙伴,特别是在室内活动的时候。当与小伙伴一对一时,宝宝更容易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同时人数越少,发生打斗哭闹的几率也就越小。
3、定好一些规矩
告诉宝宝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但是一定要说得言简意赅,比如“我们只在厨房里吃东西”或者“不要在爸爸妈妈的卧室里玩”等。你越是长篇大论,宝宝越是忘得一干二净。
4、随心所欲地玩
父母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宝宝可能会感兴趣的活动,但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决定到底玩什么。有时一开始宝宝部还是自顾自地玩,这没关系,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对方学习到与人相处的技能,所以不用刻意地非要让宝宝一起玩耍。
5、分享玩具变容易
让宝宝分享玩具常常是他们打闹的导火线,也是最让父母头疼的难题。除了事先提醒宝宝要懂得与小伙伴分享之外,准备的玩具也要便于均分,比如一打可爱的小球,或者干脆安排不需要玩具的活动,比如跳舞等,都是理想的解决方法。
6、不要过多的干预
父母应该经常去关心一下宝宝玩得怎么样,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干预宝宝的事。如果父母每次都在宝宝与小伙伴发生矛盾时介入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学到如何独立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7、选在公共场所玩
如果是和小伙伴在自己家里玩,宝宝常常会变得霸道和小气,尤其是在和小伙伴分享玩具时。尽量把玩耍地点安排在公共场所,比如公园的草坪,购物中心的儿童乐园等,在这些场所,宝宝的独占意识和优越感会降低,可以有效减少纷争。
8、别一起玩得太久
3岁左右的宝宝不需要太久的玩耍时间,大多数情况下在60分钟左右,最多90分钟,他就会厌倦了。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帮助宝宝与小伙伴交往
2岁多的小孩子,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交往之中难免会有摩擦。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应该好好和孩子沟通,教会孩子与小伙伴交往的方法。
小孩子1岁以后,随着孩子肢体运动迅速发展,运动空间扩大,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但这时他还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和情感。2岁以后,孩子开始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由于语言发育尚不成熟,他们还不太会讲出自己的需求,而更多的是直接使用肢体动作表达。在这个阶段,孩子虽然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但是他不可能去考虑别人的需求,更不可能顾及和体验别人的情感,或者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而感到内疚。因此他不能够理解其他小朋友为什么会哭。孩子到了3岁以后,他才能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知道对于别人痛苦的事不见得自己会痛苦,别人高兴的事不见得自己也高兴。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产生移情,逐渐发展共情,能够对别人的喜怒哀乐做出自己的反映,会因别人高兴自己也高兴,并开始对他人的痛苦或悲伤做出反应,逐步学会同情和安慰别人。
孩子处在2岁的生长阶段时,因其生理、心理发育所限,尚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其他小孩的不满;但这个时期又是孩子开始观察、学习同他人交往的重要阶段,妈妈要充分利用这个过渡期,引导宝宝从认识自己的情绪开始,逐渐去观察和接纳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从而为他的人生打下一个美好的基础。例如,妈妈要根据孩子心理发育的特点,经常鼓励孩子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讲一些富有同情心的故事,例如照顾小动物等;同时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逐渐地,妈妈可以具体指导孩子如何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学会如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耐心并及时地指导他如何与其他小朋友分享、鼓励他向别人学习,并改变自己不当的行为。当孩子与他人相处大有进步时,一定要及时表扬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好的交往方式,从而将这个行为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受其他小朋友欢迎的好宝宝。
如何看待孩子不让伙伴玩玩具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不愿借玩具给小朋友玩,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大致有如下几种不良的行为反应:
1、无所谓。有些家长这样说:“我这孩子就是小气,拿他没办法。”
2、怕别的孩子要争自己孩子的玩具而发生吵闹,就让孩子把玩具藏起来。
3、有些家长强迫孩子把心爱的玩具交给别人玩,孩子不愿意就严厉处罚。
4、空洞说教。对孩子一本正经地谈话:“不自私的孩子讨人喜爱,拒绝把玩具给别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以上这些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那么,孩子不愿把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家长怎么办呢?
1、帮助孩子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家长可通过诗歌、故事等形式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明白好玩的玩具应该与小朋友分享。
2、孩子不愿把玩具借别人,家长不可强迫,更不可把玩具藏起来。成人可用商量的口吻引导孩子乐意借出玩具,如“等你玩完了再让给××玩一会儿,他会还给你的”。这样使孩子自己有控制权,他将决定什么时候可以把玩具借出,而想得到玩具的孩子会因为机会将来临有一种获得承诺的安慰。
3、给孩子练习分享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当许多孩子在一起玩时,可让大家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共同分享,让孩子体验玩别人玩具的快乐,使孩子明白分享并不等于失掉自己拥有的东西。
4、成人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在日常生活中邻居或朋友向你借东西时,你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宝宝说话晚,交友来锻炼
导读:扩大宝宝的社交圈。经常带宝宝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并鼓励他和年龄稍大的孩子一起玩。这样在开心的游戏中,在和别的宝宝的交流玩耍中,宝宝就会发现,开口说话并不难。
初为人父人母,最盼望的莫过于听到孩子亲口叫出爸爸妈妈。然而,同龄的孩子已能蹦出一连串的话语了,有些宝宝却连爸爸妈妈这样简单的词组都说不清。早教专家表示,宝宝说话晚,原因有很多。看一看你家宝宝属于哪种情况。
表现一:宝宝会说的词语不多,吐字不清楚,听力也存在问题,有时候别人和他说话,就好像没听见似的。
分析:孩子学说话,首先要听得懂别人的话。如果孩子存在听力受损、智力低下、铅中毒、口腔肌肉发育不足和孤独症等问题,都会影响他的语言发育。
其中,听力受损最为常见,如孩子出生时得过黄疸等疾病,影响了听神经,或者孩子患有化脓性中耳炎,使耳膜的活动性减弱,都会降低孩子的听力。而很多时候,孩子的听力受损并不严重,只是对某一频段的声音听不到,父母很难发现。
支招:
一旦发现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一定要及时就医,找对病根,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在治疗期间,父母最好面对面地跟孩子说话,而且发音一定要清楚。
表现二:宝宝的听力没有问题,智力发育也很正常,你说的话他都懂,可他宁肯打手势也不愿开口说。
分析:一般情况下,孩子在10-15个月之间就会开始说话,到2岁多应该会说含有主语和动词的简单句子了。如果宝宝没有生理原因,语言发展仍然缓慢,父母就该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指责、嘲笑让宝宝不愿开口。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孩子做比较,如果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宝宝说话不如别的小朋友清楚流利,甚至嘲笑宝宝读音不准确,都会刺伤他的自尊心,让宝宝对开口说话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
包办代替让宝宝懒于说话。很多“勤快”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让宝宝失去了学说话的动力。如孩子想喝水,刚想张嘴提出要求,这时眼明手快的父母就已经把水杯递了过去。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惰性心理,不愿再张嘴说话,而是通过手势和眼色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语境不统一让宝宝无从开口。现在很多家庭里,语言环境非常复杂,如一个小朋友的爷爷说上海话,奶奶说地方话,而爸爸妈妈说普通话。同时面对几种不同的语言,让处在语言敏感期的宝宝一时之间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跟谁学说话,他很可能会选择不说。
缺乏交流让孩子没有学说话的语境。现在大多数家庭里都是老人带孩子,而老人本来就话少喜静,如果父母下班后再不和孩子进行充分的语言交流,那么孩子就会缺乏学习语言的情境,语言发展自然受影响。
支招:
和宝宝多说话、多交流。每天都要拿出大量时间和宝宝说话,哪怕是你在说,他在听,也会对宝宝的语言发育有影响。如每天给宝宝穿衣服时都说“宝宝伸胳膊”、“脚丫出来了吗”,或者“今天真是个好天气”等,宝宝会逐渐对“脚丫”“天气”等词汇熟悉起来,为将来开口说话做好准备。
鼓励宝宝多开口、多模仿。比如,让宝宝坐在腿上,妈妈指着苹果发音,让他摸妈妈的嘴唇和鼻子,然后说“苹果”。孩子说对了,就给些小奖励。即使宝宝发音不准确,也不要训斥或嘲笑他,温柔地纠正就可以。
对宝宝的要求要延迟满足。比如,宝宝用手势告诉你他想要桌子上的水杯,这时你要引导他用语言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把水杯和玩具同时递给他,并问他:“宝宝,想要什么?水还是小熊?”直到宝宝开口说出他的愿望,再递给他。
扩大宝宝的社交圈。经常带宝宝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并鼓励他和年龄稍大的孩子一起玩。这样在开心的游戏中,在和别的宝宝的交流玩耍中,宝宝就会发现,开口说话并不难。
特殊训练锻炼孩子交往能力
导读:孩子的交往能力要从小培养,同时家长还要注意采用合理的训练方式,让孩子的交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很多父母苦于不知道如何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其实只要坚持以下8个训练,便可轻松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1、增加与孩子的主动接触
坚持母乳喂养,可以让孩子通过乳房或怀抱享受吃奶的快感,引发特有的快乐反应,由此体验最初的社会接触。妈咪还可以利用每次吃奶后精神好的时候,让孩子看着你的脸,然后慢慢移动头,以此吸引他的视线追随。
妈咪更应该经常和孩子面对面地对视着说话。要面带笑意,用轻柔和蔼的声音,逗孩子多笑、多动。这种笑与刚出生时嘴角浮现的奇妙的浅笑不同,那是一种自发性的笑,而逗引下的笑是一种“诱发性”的微笑,它体现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快乐。
2、回应孩子的所有反应
当孩子咿呀自语时,妈咪应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主动与他交流,即使你正在做家务,也要及时用声音回应他,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发音的兴趣。当孩子发出近乎“爸”、“妈”的声音时,虽然可能是出于无意识,并不具有语言的指向性,但此时也要尽可能回应、模仿,使他了解声音在与人沟通中的作用。
3、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妈咪要有相应的反应。比如,注意观察孩子不同的哭声,尽量及时满足他的要求,以培养母子感情,促进孩子对人的友善和信任。
4、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给孩子穿上满裆裤,告诉孩子在大小便前要告知妈咪;训练孩子自己坐盆,尽量保持白天不尿裤子。这样做虽然有点麻烦,但有利于孩5、教给孩子应有的社交礼仪
平时应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交动作,如挥手再见、摇头表示“不”、拍手欢迎等;妈咪离开时可以亲亲孩子,回来时向他问好;家人的礼貌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6、带孩子的参加社交活动
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儿,这样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但一定要确保安全,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玩耍。即使弄得浑身“脏兮兮”也不要大惊小怪。如果孩子一时还不能和小朋友玩得很好,那也不要着急,只要孩子还有兴趣来,慢慢地会和谐起来的。
7、理解孩子的特点及需要
当孩子参加成人的社交聚会时,可能会对身边的生人感到陌生和害怕,可以早去些,让他先对环境有个熟悉的过程,再把他介绍给客人;也可以将客人介绍给孩子,让孩子逐渐习惯。宗旨是不要太突兀,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
8、经常性地赞许和鼓励
当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宠物等表现出爱和关切时;或当家里人进门,孩子帮助拿拖鞋时,要及时给与鼓励并表扬,强化孩子表达爱意的行为。在对孩子好的“社交”表现赞许的同时,对不好行为的要从表情和言语上表示出不满。
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也是社交活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