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个思维发散的宝宝
发布时间:2021-08-1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导读: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教育则属于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据研究表明:若忽视对5岁以上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会急剧下降。可见,开发脑力资源,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应从幼儿期抓起。
“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马路上没有红绿灯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有一对翅膀,你会做什么?”“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树木,会发生什么事?”
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教育则属于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据研究表明:若忽视对5岁以上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会急剧下降。可见,开发脑力资源,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应从幼儿期抓起。
幼儿创造思维可分为两个方面:知和情。知是指认知目标即创造性思维品质,是由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精进性和独创性组成的。情是指创造个性品质,其特点是:勇敢、甘愿冒险、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一丝不苟。这两方面的培养对促进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起着根本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家长或老师可以就某一问题引发幼儿回答众多答案。如:“什么是红的?什么是圆形的?什么会滚动?什么会飞?什么会在水里游?”等问题,让幼儿在一定时间内充分说出答案,越多越好。例如教师出示波形线条图,引导幼儿想象“它像什么?”幼儿回答出若干答案,如:海流、驼峰、大雁、海鸥、牙齿、鱼头、麦当劳标志等等。教师再将线条图变成倒放的8字时,继续请幼儿回答,让幼儿说出像葫芦、眼镜、手拷、眼睛、雪人、蝴蝶结等等。如此促进幼儿思维流畅性的发展。
思维的变通性体现于思维方式类别与观念类别的多少,标志着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说,说出的答案要同类不同种。例如:教师提问:“什么可以吃?”幼儿若回答冬瓜、茄子、芹菜、圆白菜等,这些虽然都可以吃,却都属于蔬菜,只是1种类别。若回答:西瓜、桔子、土豆、芹菜、饼干、蛋糕、鸡蛋、松花蛋、香肠等等,这些都可以吃,但却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糕点类、蛋类和肠类共5类,这就是幼儿思维变通性的发展。
思维的独创性体现于能够产生不平凡、新颖、独特观念的能力,幼儿在创造过程中,产生出的不同凡响、独特的想法、作品,均属于独创性。在培养独创性方面,可有以下做法:
成人可经常给幼儿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独特的想法。如:“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马路上没有红绿灯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有一对翅膀,你会做什么?”“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树木,会发生什么事?”以上这些假想的问题会激发出幼儿的奇思妙想,引发幼儿说出不同答案,充分发展了幼儿的独创性。还可以利用游戏《设计迷宫》,通过启发幼儿在哪儿见过迷宫?迷宫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做迷宫等这些问题来激发幼儿设计迷宫的兴趣。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自主性,自己选择、自己制作。有的幼儿在设计过程中还设计出了暗道、雷区、电门、士兵等机关,加大迷宫难度,并自己设计玩法,使幼儿兴趣大大增强,也促进了幼儿独创性的发展。
二、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
(一)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是幼儿不断进步的标志。无论在任何时候,成人都要以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为主,无论幼儿的想法有多么怪异,成人都要先给予肯定,使其树立自信,然后再同幼儿共同分析,找出结果。幼儿只要有了自信,就会变得勇敢,甘愿冒险。
(二)其次,要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性格对创造力的发挥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有了开朗的性格后,就会爱说、爱笑、爱交往、不拘束。并在教师的逐渐引导下有幽默感,有“乐天派”的性格。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起示范作用,以自身积极、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三)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由于成人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
(四)培养幼儿做事认真的态度
认真的态度是获取成功的秘诀。成人在培养幼儿时,要注重对幼儿态度的培养。教育幼儿在做事时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无论结果的好与坏,都无所谓,只要尽力就好。对于发展幼儿创造力来讲,态度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凡是富有创造力的儿童,他们都会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满足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识,遇到疑点和含糊不清的地方,总喜欢刨根问底,不把问题问个水落石出不会罢休。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培养宝宝好的习惯
宝宝该到睡觉时间,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闹;正餐不吃爱吃零食;怎么纠正就是改不掉吸奶嘴、吸手指头的习惯;玩具总是丢满地,不会爱惜……孩子生活上,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如果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人格发展。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不管是大人、同伴、喜爱的玩偶或是电视节目,孩子很容易被其所吸引,进而模仿。生活中孩子有些不当的行为习惯,大部分是受到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所影响,特别是父母亲。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却造成家长和孩子间相处困难,甚至对孩子未来性格的养成造成困扰。
宝宝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不趁孩子还小时纠正,将可能影响他未来人格发展。父母在帮助幼儿改正坏习惯时,要先了解幼儿这些行为习惯背后真正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方、寻求解决方法,让孩子能逐渐远离这些不良习惯,使家长和孩子间的相处能更加的顺利。
由模仿养成习惯
宝宝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在谈论,为什么别人的宝宝都会乖乖吃饭、睡觉、收拾玩具……可是我的宝宝怎么教都教不好,总是要弄到破口大骂、生气,才可以解决。
成长中的幼儿,在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是很普遍的。根据调查发现,一般幼儿容易出现的坏习惯,除了由模仿而来外,绝大部分还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等。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习惯的养成。
培养宝宝的言语IQ
导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大的小孩,有人表达辞不达意,学习能力不尽人意,有人心灵嘴巧,学习表现优秀。而这就是孩子言语IQ水平高低的一些重要体现。
言语IQ作为一个育儿启智的新概念,不少爸妈可能望文生义理解为语言表达的范畴。实际上,言语IQ并非仅体现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注重的是对逻辑与思维能力的考察。如要判断宝宝言语IQ的水平,可进行包括词汇、类同、造句、常识、理解、算术等多个智力方面的测量。而这些测试内容都是宝宝日后学习的必备技能。因而在全球流行的IQ测试中,言语IQ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项目,相比其它的测试,更能预测宝宝今后的学业成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大的小孩,有人表达辞不达意,学习能力不尽人意,有人心灵嘴巧,学习表现优秀。而这就是孩子言语IQ水平高低的一些重要体现。专家指出,学龄前儿童所进行的言语测试项目,与4年后他们取得的成绩相关。发育良好的言语技巧能预示宝宝将来有较高的学业成就。而要让宝宝获取言语IQ上的优势,爸妈就得从以下方面注意了。
营养:高水平DHA至关重要
0-3岁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也是言语发育的重要时期。研究发现,在该时期,适当的营养支持对认知发育很重要。其中DHA营养素,更是宝宝获得高水平言语IQ的关键。
DHA是大脑发育的重要营养物质,俗称“脑黄金”。它是脑细胞膜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脑生长黄金期大量蓄积于大脑皮层的细胞膜中,占大脑脂肪总量的30%-45%。
DHA对言语IQ的作用有多重要?美国营养专家贝兹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说明。贝兹在最新的4年跟踪实验中,发现在婴儿期持续摄入高水平DHA(17毫克/100千卡)的宝宝,相比没有补充DHA的宝宝,他们的言语IQ值要高出6分。到4岁时,这些宝宝的言语IQ仍保持这一优势。而高6分的优势,能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为未来创造更大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早教:言语启智不能忽视
要使宝宝言语IQ高,早期的言语启智也不容忽视。在大脑言语发育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大量词汇的积累,还要培养良好的逻辑与思维能力,宝宝的表现才更优秀。
爸妈应从早期就开始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如让宝宝听儿歌、对宝宝多说话,不过爸妈们注意语速要慢,以短语为主,特别单词重点突出,音调欢快。而与宝宝的对话互动是关键部分,对于宝宝发出的任何声音,都要有所回应。
在玩宝宝喜欢的玩具或游戏过程中,爸妈可介绍物件名称,同时引导宝宝进行一些指令动作,帮助宝宝学会物件分类、顺序、群体等概念。这些都能促使宝宝的逻辑与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宝宝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然而这方面研究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当前,许多幼儿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怯懦、任性、自卑、自负、嫉妒、过分敏感、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培养呢?
谈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帮助幼儿确立自我,促进自己适应环境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我意识水平低,不能正确估计和评价自己。帮助幼儿确立自我意识,使其正确地估计自己和别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和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特别是要保持个人和环境的心理平衡,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幼儿能顺利地步入心理健康发展的轨道。
(1)克服自负心理
自负是指孩子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的表现。例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教师可通过故事《谁的本领大》、《不骄傲的孩子》等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幼儿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地发挥。并教育幼儿“不管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还是生活条件比别人优越,都不能瞧不起别人,不可以骄傲自满”。逐步让孩子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
(2)战胜自卑心理
自卑的幼儿总是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教师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①要引导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计自己,帮助他们把自己比同龄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来,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②引导孩子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要不断使自己“扬长避短”。同时教师应提供给孩子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爱好和能力的活动,让他们把事情做好,从而提高自信心。③针对孩子的弱点,要指导其主动求得别人的帮助,不可因害怕自己不如别人而自我封闭。
(3)消除嫉妒心理
有的孩子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或获得进步时,脸上就不高兴,心理就不平衡。这时,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帮助。作为教师也有责任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以期帮助孩子增强“消除嫉妒心理”的自信心和能力。首先应观察分析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交往活动等实情,找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的各种因素。留心观察孩子日常的言谈举止,及时发现并制止嫉妒心理的萌芽。其次是平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如通过故事《不嫉妒别人》等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性,教育幼儿善于学习同伴的优点,启发诱导幼儿:每个孩子都在争取进步,自己也会不断进步。当别人进步时,自己不生气,不嫉妒,而要迎头赶上,争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