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电话教育花絮
发布时间:2021-08-06 亲子教育笔记 打电话教学设计 幼儿活动方案亲子教育打电话,对于成年人是最普通不过的事。但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则是不可回避的,需要启蒙教育的一种文化行为。龙华古寺释妙泽师父,向佛常戒,慈悲为怀,深谙亲子教育须从小抓起,从日常生活点滴抓起,潜移默化,让向上向善,孝亲感恩,爱国爱家的美德开悟启示,平易直观地贯穿在孩子们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教育中,既有德育,又学到情景语言表述,掌握到一定的学习和生活方法。下图为释妙泽师父教孩子们怎样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释妙泽师父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通过设定不同的情景要求,结合孩子的年龄段,教导他们组织语言,恰如其份地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敬爱。
这个男孩一改过去腼腆内向,当着小伙伴的面,大声说出“爸爸、妈妈我爱您”!
兄弟俩,弟弟说完,哥哥又按释妙泽师父的情景要求,向爸爸妈妈嘘寒问暖,表达对爸妈辛勤工作供养自己和弟弟生活读书的感恩之情,很动人。
这个小妹妹,一连按通了几次电话,都没人接,开始有失落,释妙泽师父则引导她善解父母工作忙,不能及时接电话是常有的事,但父母亲是十分惦挂自己孩子的,话刚落音,小妹妹妈妈就复电话来了,母女俩在通话中互道歉意,都说“我爱你”!在场的家长无不动容。
这个小男孩平日很少打电话,释妙泽师父手把手教他。
一个下午,孩子们通过打电话,与释妙泽怀师父互动,与爸爸妈妈互动,但又秩序井然,盘腿合十端坐,承习国学传统和佛学礼仪。
当日,有好几个家长从其他镇送孩子来参加周末亲子教育活动的。和他们交谈起来,都说孩子们来这里几期活动学习,进步很大,显得懂事有礼貌,读书专心了,人变勤快了,独立能力强了,有的大一点的孩子回家主动煮早餐、煮饭菜给家里长辈吃,还热好水给爸妈泡脚去疲劳。家长们说起来很开心,并且表示自己来参加学习,收获很大,懂得了怎样和孩子以及家人和睦相处,邻里和谐互相尊重。当得知今年龙华寺又举办冬令营,马上表示一定要送孩子来参加,多受这样的亲子教育。同时要把举办冬令营的消息宣传给更多的家长,惠泽更多家庭。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亲子教育不是亲子教训!
我们中国家庭通常有如此温馨的一幕:大人教育小孩一定要礼让大人,有好东西时要先让老人吃,但这时老人通常欣慰地婉拒,这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认识:可以让一路,但东西是自己的。
某次,我未满周岁的小儿得美食又如是让,让姥爷,姥爷说谢谢宝,你吃。让姥姥,姥姥说真乖,宝宝吃。让他爹,他爹说宝宝吃吧。让到我,我吭哧一口吞下,小儿大吃一惊,立刻扑过来,两只小手掰之撬之挖之,显虎口夺食之象……
其实这一瞬的表现,才是孩子的真性情。而且如是做,也是生活的真相,这世上,不会有人总领你的情、总让着你。
前者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因为他虚假的礼让而礼让他;而后者我的行为至少会让他知道虚假会让他付出代价,至少他会从震惊中感受到什么。
当然了,孩子还是厚道孩子,而且聪颖,后来他还会礼让,但面对我时,他会大笑,并先吃一口再礼让……
而我呢,依旧会接受他的美意,我会跟他说妈妈愿意和你一起享受美好。更重要的是,他长大后,喜欢分享。
英语教案:打电话
活动内容:1 幼儿有学习用英语打电话的愿望,了解用英语打电话的习惯。
3 听懂并能将运用到打电话当中去。
2与同伴合作游戏时,能较熟练的用简短的英语打电话,声音清晰,自然、大方。
活动准备:磁带、录音机、卡片、
活动过程:
一、 教师以情景表演引出活动主题。
T1: Hello!
T2: Hello!
T1: Lily?
T1: Let’s go to the park!
T2: Good idea!
T2: Yes.
T1: See you late.
T2: See you late.
二、学习用英语打电话。
T; What did you hear?
T: This time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T; What did you hear?
T: “Good idea!” Guess! What’s meaning?
T :Read after me:Good idea. Good idea……….
T:Children, this time where do you go?
T:, Let’s call Miss Zhou.Ok?
T:Togher .
C: Hello.
T2:Hello.
C :Miss Zhou?
T :Yes!
C:Let’s go to the zoo.
T2:Ok!
C:See you later.
T: See you later
用同样的方法练习几遍。
三、幼儿分组练习
T:Now two in pairs.
让幼儿两个两个自由组合练习,鼓励幼儿大胆与教室里的老师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结束本课内容。
亲子教育——让孩子既听话又有主见四大技巧
孩子乖巧听话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同时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从而把听话作为评判好坏的标准,但是孩子如何一味的听话,就会没有自己的主见,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要想让孩子有主见,父母就要多训练,孩子就要多“锻炼”。这里的锻炼并不是让孩子去跑步锻炼身体,而是,让孩子多做一些事情。有主见,就要多做事,孩子不经历一些事情,就不会思考,也就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又怎么可能会有自己的主见。
所以,在家庭环境里,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过程中就会激发其自身的能力。比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让孩子自己去买一些日常所需用品,这都是锻炼孩子的最好契机。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既听话又有主见呢?小编为您提供四大技巧:一、稳定情绪,不急不火
情绪是一切问题的导火索,很多父母就是因为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火冒三丈”。这种负面的情绪不仅让自己失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也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孩子在这种高压的情况下,表面上会屈从,听话,内心之中却埋下了一颗抗拒的种子。 不论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都要稳定情绪,和孩子一起面对,这时也正是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而不是火上浇油,父母遇事不慌、不急不躁的态度同样会影响着孩子。
二、探讨征求,不要唠叨
在家庭环境里,不管孩子年龄多大,如果能够遇事就和孩子说一说,特别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提前征求一下孩子的建议,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这种形式会激发孩子的思考,从而锻炼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够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听话。 父母的唠叨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因为,唠叨会扰乱孩子的思考,不但不能够起到让孩子听话的作用,还会因为唠叨让孩子产生反感。
三、就事论事,不要延伸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协助孩子一块去解决,千万不要因为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又牵引出其它的问题。比如:当孩子犯了错,很多父母会把之前的陈年旧帐翻出来,认为这样才会起到“警示”的作用。父母这样做不仅帮不到孩子,而且还会因为问题的延伸,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让孩子不听话,有时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说的话不中听。
四、多听少说,不要打断
当孩子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父母要耐心的听完孩子所说的话,而不要从中打断,或者过早的判断,下定义。因为,很多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有通过孩子的倾诉才会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倾听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接纳,父母的接纳会让孩子乐于表达,当孩子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孩子就会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父母的“断章取义”,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孩子也会因此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切事情都等着父母做决定,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有自己的主见?
孩子最初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大多来源于家庭,来源于和父母日常的互动。所以,让孩子听话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讲究策略,因为也只有孩子听话,才能够引导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不要单纯的让孩子听话,因为听话未必就是优秀的孩子,也不要只让孩子有主见,如果坚持自己没有见解的主意,只能是固执己见。听话,就是能够分析利弊,善于借鉴;主见,就是有主意,更有自己的见解,听话又有主见才是真正优秀的孩子。
亲子教育:关于教育的智慧
关于教育的智慧
巴关说:每个人都必须懂一些生命发展的基本心理学,以及当孩子在五岁、十岁、十五岁、二十岁时,会有什么样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多的谜都源于此。孩子叛逆不听话、不服从你、不与你说话,全都受到生理的控制。
当你具备这些知识,一半的问题就消失了。此外,对待孩子时,你必须也成为一个孩子,将自己放在孩子的角色中。回想自己五岁、十岁、十五岁大时的样子,你就会知道要如何对待孩子。
还有,不要把孩子当小孩来对待,要将他放在与你平等的位置上,而不应视为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人。在印度有个通则,长久以来一直是指导原则,几千年来帮助了数百万人民:在孩子六岁前,待他像个国王或皇后;六岁至十二岁时,待他像个王子或者公主;十二岁后,则把他当作朋友来对待。我们严格遵循此原则,成果斐然。
在这之后,你必须做好父母,也就是你的内在必须没有冲突、恐惧、焦虑,你必须是个整体,内在绝不能分裂,必须保持完整;你必须看见自己本来的样貌,如实如是地爱自己与接纳自己,这是你可以对自己做的,如此一来,无论之后你做什么,对孩子来说都是完美的,他会忠实地回应你、但是如果你内在不和谐,那么不论做什么,都只是做出动作而已,这样就会对孩子创造奇迹。
把孩子当国王皇后般对待
教育0-6岁的孩子时,请做到:
一、给予丰沛的爱、注意力与关怀;
二、试着不要说‘不’。
在孩子0-6岁的成长期间,你要倾注爱、注意力与关心在孩子在身上。做所有你能做的事,但必须持续爱着孩子,不要在这期间伤害他。还有一点很重要:你要减少对孩子说‘不’的次数。这个年纪的孩子非常难以管教,且会持续跟你要这个、要那个,总是跑来跑去、动个不停。但是如果父母一直对他说:‘别做这个,别做那个,这个不是给你的。’像这样持续地说不,通常孩子就会渐渐养成暴力倾向,因为孩子的内在没有可以接受拒绝的系统。
尽可能减少说‘不’的机会,试着去顺从孩子的希望。你当然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希望,也许是因为财务状况不允许,或者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好好辨别。如果你无法提供某些事物,尽可能就别让孩子看到它。试着防止孩子产生要它的欲望,因为即便是大人,要对自己的欲说‘不’也很困难。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经验宇宙与生命,所以尽可能陪在他身边。孩子六岁之前所体验的品质,决定了他日后的观点如何发展。如果要孩子未来成为快乐的人,就尽可能给他欢乐;如果要他未来成为有感知能力的人,就尽你所能地给他爱;如果希望他变成懂得感恩的人,就多多赞美他。做所有你能做的事,直到这个孩子满六岁为止。
把孩子当王子公主般对待
养育六到十二岁的小孩,则必须:
一、在自由与纪律之间取得平衡;
二、成为孩子的模范。
在六到十二岁的阶段,你必须像对待王子或者公主一样地对待孩子。此时你开始找寻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平衡。不是透过强迫来规范孩子,而是帮助他形成良好的制约,对生命有正确、全面的观点与意见。如果你希望孩子尊重工作的价值、关系与财富,那么请以身作则。找一件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看着孩子模仿你,而在这过程中,你也会有所成长。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要是看到父母互相破口大骂,他很快也会对父母大声顶嘴,不能对孩子说‘不要大吼大叫!’‘你还小’这类的话,因为他只是在模仿大人,而且孩子不会听你的话,他只是模仿自己所看到的。
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操控的,像是我们无法控制孩子跟哪一种朋友交往,也无法得知生命本身会提供何种教导,但只要父母能接受自己,彼此关怀并相亲相爱,孩子就有可能成为很棒的人。
把孩子当朋友般对待
对待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建议你:
一、成为孩子的朋友,带着尊重来爱他;
二、帮助你的孩子思考与做决定、父母必须把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当作朋友,你们是平等的。
在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孩子和你都是平等的,而你必须带着尊重来爱他,因为受到尊重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伟大的个体。满十二岁以后,你和孩子的对话必须有所改变,里面没有指令,只有建议和提问。
如果父母能培养问适当问题的艺术,协助孩子思考、做决定等,对孩子会相当有帮助。满十二岁以后,孩子可能会养成拒绝你的习惯,去做那些你不要他做的事。比方说,如果你要他早点回家,他可能很晚才回家;如果你说不要跟某人玩,你会跟你唱反调;如果你建议某个课程可能对他有益,他就会拒绝去上。
通常孩子都会度过这个‘说不’的时期,这在孩子人格的演化上是非常自然的阶段,因为他需要确立自己的个体性。在这个阶段,孩子试着找出‘我是谁?我是什么?’无法再把自己想成某某人的女儿、某某人的儿子,而是试着将自己和父母分开,去寻求并证明自己是谁。所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拒绝你,即便你提供的建议可能更合理。但是,无须担心或惊慌,因为孩子满十八岁或二十岁时,自然会度过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