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早教方法你试过吗?
发布时间:2021-07-17 幼儿早教故事 幼儿早教活动方案 幼儿早教故事大全除了秋千、滑梯、转椅等传统的玩具外,世界各地的幼儿园里,给孩子们玩什么呢?有的游戏真是出人意料。
“玩”木工
这里说的木工可不是用类似我们见到的塑料或专用儿童性模拟工具模仿做木工的想像式游戏。在欧美的一些幼儿园,孩子们要真正地做木工活儿,从锯开木料,刨平木板,切割,打磨,装钉成型到油漆完工,孩子们要作出真正的木制生活用品或玩具来。很多读者耳熟能详的关于爱因斯坦幼年时制作小凳子的故事假如属实,那么这个传统也流传了很多年了。据说,有些孩子做出来的东西很是有模有样呢。
至于最令人关心的安全问题,老师们自有解决之道。通常的安全守则包括:工具各安其位,用毕立即放回原处;工具仅能用于指定的用途;不断强调安全要领以及必须由足够的成人监护等。有趣的是,老师们发现,在喜爱木工活方面,女孩和男孩是没有分别的。yjS21.COm
“玩”做饭
同样的,这里说的做饭也不是“过家家”用的小盘小碗盛沙子做饭哦。有的幼儿园设有专门的课程,孩子们来到厨房,制作简单的美味食品,然后大家一起吃光,孩子们真是开心啊。小厨师们在这样的厨房里做出来的菜肴主要有:鲜黄瓜片,烤杂菜串、自制柠檬水、花生酱卷面包或果冻饼等。通常在美国国庆日很多幼儿园都会安排孩子们自己做庆祝大餐配着著名的苹果派吃,吃完了还要玩一种“扮演焰火”的游戏:孩子们轮流跳、跳、使劲跳到最高,然后像焰火落下一样倒在地上,孩子们总是玩得非常开心。
“玩”沙子
沙子是西方很多国家最“经典”的玩具之一。孩子们在家里、沙滩上、幼儿园……到处都可以玩沙子,玩法真是千奇百怪。甚至出版了一些专门指导玩沙子的书籍。
“玩”音乐
幼儿园的音乐可不同于成人正式的乐器训练。在很多西方幼儿园,音乐课更像是对儿童的“声音启蒙”教育。孩子们会面对各种材料,如桌面、玻璃条、金属片等等,自己尝试敲击,了解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的声音,进而直接到树林里大海边聆听风的声音、水的声音、鸟儿的歌声和动物的鸣叫。孩子们可以自己制作能发出优美声响的乐器,体验音乐的感觉。当然假如有孩子对乐器感兴趣,老师也会鼓励她甚至专门教导她。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另类”话题面面观
调皮捣蛋并非天性,只要我们用心加以改造,我们的孩子会是体贴和充满关爱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教师,而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对待不听老师话的孩子,我是这样进行教育的:
一、让他们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他们浑身无从释放的能量通过正当的途径释放出来。我请他们给小朋友分盘子、勺子,帮小朋友叠被子,安慰那些不愿来幼儿园的小朋友等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二、赋予他们重任,让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自我约束力很差,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我可以让他们当“小小侦察员”。来“管理”其他小朋友,这样他们在要求别人的同时,会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从而潜移默化的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三、以正面的表扬激励来启发他们。孩子都喜欢表扬、赞赏,孩子虽然调皮,但他们身上总有闪光点,我们应看到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一点点闪光之处也不应该放过。让他们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他们做错了事,教师应灵活处理,切忌盲目批评。
通过以上方法教育调皮孩子,你会发现,其实他们并非“另类”,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也需要表扬,需要爱,需要呵护,需要成人的提醒。与这些孩子相处好,对教育和培养好全班幼儿的良好行为品质也就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你见过红色的柳树吗?
今天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美术课,一上课,我就说:“孩子们,春天到了,你看到了哪些变化?”孩子们议论纷纷,一一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我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要画春天的柳树,大家说怎么画?”孩子们一起回答:“柳树发芽了,变绿了。”我说:“好,孩子们,现在开始画吧。”孩子们很快就画好了,一个个陆续来给我看,“老师,你看我画的柳树。”“老师,你看我画的”……我看了以后,总是夸奖一番:“嗯,花得不错。”“嗯,画得很好,柳枝长长的,弯弯的,一直拖到地上,柳芽绿绿的,真美,真像春姑娘的长头发。”随后,我把孩子们的作品挂到主题墙上,展示给大家看,而孩子们总是乐呵呵的回到座位上坐下,一会儿,彤彤拿着她的作品走过来说:“老师,我也画好了。”我接过来一看,不禁有些发火:“你怎么把柳树画成红色了,你见过红色的柳树吗?”只见她拿着作品,嘟着小嘴回到了座位上。
望着她嘟起的小嘴,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错了,她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孩子,既然孩子把柳树涂成红色,那说明在孩子的心目中,柳树也可以是红色的,这是她创造思维的一次闪电,我们当老师的应当保护她,让她的想像伴随她一起长大,孩子才只有四岁啊!谁也不能保证她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名大画家呢?孩子毕竟是孩子。想到这里,我心里感到自己的做法是一种失误,于是,我又说:“彤彤,把你的画拿来我再看看。”我又一次接过他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并说:“彤彤的柳树画得也很漂亮,是吧?”“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那我们也把她的画挂到主题墙上吧。”彤彤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那颗悬着的心也搁下了。
通过这件事,使我意识到:评价孩子的作品,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她的想象与创造,一定要慎重再慎重,更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面对“调皮”的孩子时,你的2020教育方法真的对吗?
我们班有个男孩子很调皮,他的专注力时间非常短暂,每日的活动中,不管是排队,还是集体活动,他不是用小手拍打出各种声响干扰别的孩子,就是以各种姿式“斜躺”在小椅子,严重影响了班级的活动秩序。虽然教师始终坚持引导教育,甚至是找父母沟通,开展家园共育,最终的效果都不佳。
一天,我正在给大家讲绘本故事,突然教室后部传来“咚”的一声,所有小朋友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原来他因为在椅子上扭来扭去,不小心连同小椅子一起摔倒了,配班老师和保育阿姨赶紧走了过去,仔细检查后,并没有大碍,于是再次提醒他,下次好好坐哦,别摔跤了。
可是,他们刚刚离开他的身边,他似乎并没有因为摔跤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或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反而暗暗窃喜自己刚刚的小动作成功的“吸引”了其他幼儿目光,于是便断断续续发出碎小声音,偶尔还会故意制造大响动,发现有幼儿回头看着他,他更受“鼓舞”。
终于,有孩子觉察受到干扰,举手向我“投诉”:“老师,小旭一直在吵,我听不到你说的故事了!”听他这么一说,其他孩子也陆续表达自己的不满,“他还扯我头发”“他的脚放在我的凳子上了……”听到这里,我索性合上绘本,询问大家:“那应该怎么办呢?你们有没有好办法,能够让小旭和大家一起认真的听故事呢?”
有的孩子说“我们把他送到别的班级吧,这样就没人吵我们了”
有的孩子说“老师,你把他放在淘气椅上坐,我妈妈就是这样的”
还有的孩子说“那等会儿不带他出去玩!”
……
总结了孩子们的“建议”,我发现他们似乎更喜欢用“惩罚”解决问题,希望小旭能够从受惩罚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虽然这可以成为一个参考办法,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小班下学期的孩子而言,他们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让他们从惩戒中学会反思,归根到底是治标不治本,实用性很小。
于是,我又问孩子们,“那除了这些惩罚的小办法,我们还可以怎么帮助他,避免下次再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小朋友们瞬间安静了,低下小脑袋默默思考。突然,小雨轻轻的走过来,在我的耳边说;“老师,我可以成为小旭的朋友吗?这样上课时,我可以告诉他认真听课。”这是一个很棒的主意,我微笑点头表示认可,并马上分享给其他的孩子们,大家又开始热热闹闹的讨论:
“那下次我也做他的好朋友,如果他没有坐正,我就教他正确的坐姿!”
“排队的时候,我会牵着他的手,让他和我站在一起,他肯定不会乱跑了”
“如果他把脚放在我的小椅子上,我可以告诉他,小椅子会不开心的。”
……
就这样,大家谈论了很多的办法,每个孩子不仅想出这一次的事件的解决办法,甚至还延伸到班级的其他事件中。在这之后,我们三位老师和他们一起将这些想法制作成小标语装饰在墙面,督促大家共同落实到日常活动中。虽然一开始,因为小旭的调皮捣蛋,成为大家最“不喜欢”的朋友,但是现在,他变成了最受关注的一个孩子,在全班幼儿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小旭也渐渐开始遵守班级的一日常规了,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来上学。
经历了这件事,我不禁反思,孩子最初的处事经验源于成人,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都影响他们今后处理问题的思维,最初他们对小旭的“不满”和“疏远”,希望借用惩罚的小办法纠正行为,不正是老师对小旭屡劝不改后,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吗?但是,当老师提出更积极的办法,孩子们的态度也立刻发生转变,帮助的方式也更加具有积极的价值,教学的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我想,这样的“小魔头”,也许每个班级都会有,教师教育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但也都会“因材施教”。如果下一次你发现自己的方法没有效果,不妨冷静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在无意识中用“惩罚”强化了他们的错误,是不是还有更多可以弱化行为的、积极的教育办法,也许这样更有效。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无论是《纲要》或是《指南》当中,都再三要求要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相信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后,这些即将升入中班的孩子,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必然可以尝试更多新思路去解决,对于幼儿个人的成长,也是一次极好的经历。
教育方法反思:你先玩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到了活动场地,他们高兴的玩了起来,有的拍球、有的跳绳、有的玩呼啦圈、有的做游戏,他们玩的很开心,这时候突然听到杨震宇小朋友哭了起来,我快步走了过去,看到杨薪雅小朋友正在跟他夺一轮胎,两个孩子抱着一个轮胎谁也不肯松手。这时我没有批评他们,只是给他们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他们认真地听着,并慢慢的松开了抱着轮胎的手。并听到杨薪雅小朋友说:“老师,让杨震宇先玩吧”,这时杨震宇小朋友也接着说:“让薪雅先玩吧。”当听到他们的话后我的心中非常高兴,并及时对他们进行了表扬,说他们都是敢于认错的好孩子。我又跟他们说还是你们两个一起玩吧,这时两个孩子高兴地玩了起来,并且他们合作的很愉快,他们高高兴兴的结束了这次活动。
通过这件事情,使我对以前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反思,有时只要看到孩子们犯错,就一味的批评,并没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致没有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真正做个教育的有心人,有的放矢的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迈好人生的第一步。
妈妈爱你,你知道吗?
小草在无意中生长,花儿在悄悄的开放,宝宝在不自觉中一天天长大,一直觉得做母亲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一个小小的生命,交付你,由你来把宝宝带大,让宝宝成为一个能懂你并与你相知相爱的亲人,是一个多么浪漫的母亲工程。自从宝宝出现后,我和其他父母一样,无怨无悔如痴如醉的爱着自己的孩子,总希望宝宝是最好的,最杰出的,总希望宝宝过着安稳舒适的生活;总把宝宝看作生命的延续,总把一些自己无法完成无法实现的追求梦想寄托在宝宝的身上。宝宝到今天为止刚好五个月,宝宝每一天都有变化,宝宝的每个表情都那么可爱,当可爱的宝宝睁开双眼时,一定要把握住这短暂的第一时刻,用温柔地眼神凝视他,做为妈妈真的舍不得放过每一次的点点滴滴,恨不得把精彩瞬间都变成永恒。亲爱的宝宝,妈妈爱你,你知道吗?每次听到宝宝呓呓呀呀的声音妈妈都好感动,看到宝宝迷人的微笑,是那么的甜美。看到宝宝跚跚的走步,是那么的可爱。宝宝挥舞的小手要抓妈妈的脸,哦!儿子妈妈真的好爱你。因为“快乐”是妈妈送给宝宝的最好礼物。儿子的可爱确实给家中带来许多的乐趣,一张生动的小脸蛋衬托出弯弯细细的眉毛,长长的眼睫毛下覆盖着一双机灵的、有神的大眼睛,小鼻子肉嘟嘟的,这就是我的宝贝儿子……我的最爱!妈妈要让宝宝明白:不管宝宝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妈妈永远爱着宝宝!
教育随笔:你会说话吗?
教育随笔:你会说话吗?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觉自己有一颗童心,了解孩子,会和孩子们沟通,可实际带班中往往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一个问题问到孩子们,孩子们没有反应,或是回答的答案偏离了预设;游戏中的规定不遵守,出现了各种状况等。在出现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很沮丧、懊恼,也会责备、埋怨孩子为何如此不听话,甚至觉得孩子是否存在行为问题。
当读到卡罗尔博士的《让幼儿都爱听你说——幼儿教师说话的艺术》这本书时才发现原来是我“不会说话”,原来和孩子沟通不是简单的用童言童语就够了。和孩子们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内容和方式都要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进行思考后再回答,所谓三思而后言。
书中写了不少的案例让我感触颇深,其中有一些是与幼儿沟通中无效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也是我们经常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对孩子说的话。如:请坐好!好好玩玩具!认真画画!……当孩子们从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小公主”进入幼儿园,孩子们在游戏时、与同伴相处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玩玩具都会发生抢玩具、扔玩具、玩具都混乱在一起;与同伴游戏时会抢玩具、打人、咬人……尽管一遍遍提醒孩子们玩具要好好玩,和小朋友要友好相处,可效果并不明显,读了此书发现对于幼儿,尤其是年龄更小的小班幼儿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如一张桌子上放一种玩具,玩玩具时玩一个、拿一个,轻轻地将玩具收好放回玩具篮里;不扔玩具;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如果想要玩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时,可以说“我可以玩这个玩具吗?”等。这样提出具体要求后,孩子们慢慢知道了玩玩具的一些规则,混乱、争抢的现象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句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你真棒!”也被作者重点提出,我们为什么要对幼儿说这句话,是表扬还是鼓励?得到了什么效果?孩子们获得了什么发展?应该真诚而具体地表扬幼儿的某种行为和举动,如“你真棒,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了。”“你真棒!小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你真棒!把娃娃家的衣服都挂起来了!”让幼儿在与我们的语言交往中知道哪些是好的行为,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帮助幼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本书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发展和认知水平出发,还提出了如何观察孩子,及时回应孩子,根据孩子的行为给予指导和帮助的方法,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将继续拜读,用更有效、有艺术的语言与孩子沟通,让孩子都爱听我说。
教育随笔:你举手了吗?
教育随笔:你举手了吗?
婷婷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女孩子,她的接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很好,而且每天都能听到她那甜甜地笑声。每次教学活动,她总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是,最近上课时发现她总是无精打采,并且很少举手,而且对我好像很疏远,我很纳闷,我哪里做得不好呢?难道孩子有委屈吗?
这天,她照样子背着书包上幼儿园,我见到她,就亲切的说“婷婷,早上好”,还搂着她和她一起聊天,我悄悄地对她说“婷婷,老师发现你好像不太高兴,发生什么事吗?”她摇摇头说:“没有,”可老师最近很少见你举手呀!是没听清楚问题,还是觉得老师最近不请你呢?”她有点害羞地说“不,老师,我最近身体有点不舒服,而且喉咙有点痛,所以……”哦!原来是这样。我坦诚地对她说“最近这段时间,老师很少请你回答问题,以为你和老师赌气呢?其实,老师很喜欢你,也很想请你回答问题。可是,我们班有那么多小朋友,有时,老师也想让其他小朋友都有表现的机会啊!”她受宠若惊地说“老师我知道了”露出羞红的脸,转身就跑到小朋友中间玩去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谢谢你!老师错怪你啦!从这以后,每天都能见到孩子灿烂的笑容。
这件事对我的感触颇深,我很庆幸,能及时发现这孩子的变化,坦诚地对待孩子,感化孩子,使孩子能和老师融洽地交流,化解不应该的误会,缩短师幼之间的距离,使老师真正成为孩子心中的朋友。
老师,你哭了吗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老师,你哭了吗”,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这一学期,我带的是大班,这些小家伙果然比在中班的时候更有活力了,心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细心了。
星期二的午睡时间,我们班的昊昊心情特别兴奋,就是翻来覆去的不睡觉,我平常对孩子中午难以入睡这件事情最头疼了,我就忍着困意陪他玩游戏,我打了个大大的哈欠,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昊昊看见了,就问:“老师,你哭了,为什么要哭呢?”“我没哭。
”我急忙跟他说。
“没哭,你的眼睛里怎么都是泪水呢?”我笑了笑说:“那你猜一猜,老师的眼睛里为什么有泪水好吗?”昊昊挠了挠头,对我说:“老师,你不会是因为我没有睡觉,你就流泪了吧,老师,你生气了吗,对了,老师你刚才打了个哈欠,所以你眼睛里流泪了,我猜对了吗?”我笑着对他说:“还是昊昊最聪明了,一猜就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流泪了。
”我接着问他:“昊昊,那你知道打哈欠会流眼泪,还有什么时候会流眼泪呢?”这下他可来劲了,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老师,我知道吃辣椒吃多了就会流眼泪,还有小朋友抢了我最喜欢的玩具我会流眼泪;我做错事老师批评我我会流眼泪;妈妈看电视的时候也会流眼泪;我生病打针的时候也会流眼泪,因为我怕疼。
在我的启发下,昊昊说出了很多流眼泪的情况,而且这些情况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他自己周围甚至自己身上的事情。
我又接着问他,喜欢什么时候流的泪,不喜欢什么时候流的泪?为什么?这下昊昊更有精神了。
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他自己明白了该如何减少那些令人不愉快的眼泪,如,生病时要坚强,小伙伴之间要友好相处,每做错一件事,都要从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
说到这里,小家伙累了:“老师,你是打哈欠流泪的,打哈欠说明你困了,咱们睡觉吧!”“嗯!”在心底为昊昊懂事儿高兴的同时,我决定午睡后赶紧找资料查阅一下泪水的成因,以准备回答昊昊可能要提到的问题。
关于“老师,你哭了吗”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