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不应该是“和稀泥

发布时间:2021-07-13 幼儿园应该学什么 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案和说课稿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读书笔记

《人民教育》2013年第7期发表了湛卫清的一篇文章《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亟待三个“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是教育价值取向:从“形而下”的关注到“形而上”的追求,而“形而上”的教育追求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的“属人”性。二是尊重教育的教育性。三是尊重教育的整体性。这三个大原则,我认为都是值得思考的。不过在论述“尊重教育的‘属人’性”的时候,举了一个案例,窃以为不恰当。这个案例是这样的:

某全国优秀班主任对待所谓的“调皮”孩子,从不气恼,而是包容。她常说:“七八九,嫌死狗。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吧:“老师,他打我了。”“谁打输了?(老师笑呵呵地问)”“我。”“谁叫你不好好吃饭,个子长得没他高呢?(老师)”……长高了他就不敢打你了(老师)”孩子真的从此开始认真吃饭了,但他绝没想着是为打赢那位高个子。家长也宽心了。

乍一看,这个案例中的教师不卑不亢,处理问题充满智慧,并且取得了圆满的结果。然而,细一想,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基于这个常识,处理儿童之间的纠纷的时候,第一个原则是心平气和,第二个原则是包容。这两个原则,案例中的老师都做到了。然而还有第三个更重要的原则,就是“分清是非。”

面对孩子的告状,老师扮演的既是一个调停者的角色,也是一个裁判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以及隐含在处理过程中的道德判断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于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案例中的老师,面对两个孩子打架,开始的时候不气不恼,做到了心平气和,值得称道。问“谁打输了”,然后嫌被打的孩子不好好吃饭云云,还勉强可以说是幽默。但事情到此为止,戛然而止,就不是教育,而是“和稀泥”。

两个孩子打架,肯定有原因。这原因往往是鸡毛蒜皮,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然而,在孩子看来却是大事儿。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地处理,矛盾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有可能酿成更大的矛盾。更进一步说,个子长得高矮,牵扯到很多因素,并不是仅仅靠好好吃饭就解决的。老师这么说,孩子心里不会太好受。案例中说“孩子真的从此开始认真吃饭了”,我觉得也不大可能。教育一线的老师大都知道,所谓“一句话改变孩子的一生”云云,往往都是美好的梦想。因为孩子的任何一样陋习,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孩子的陋习,不经过长期的充满智慧的矫正,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一句话就能使孩子“幡然悔悟”“洗心革面”,那教育工作也未免太好做了。

回到这个案例本身。老师即便是在处理问题开始的时候转移话题,缓和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也是一种教育智慧。但话题绝对不能到此为止,也不能顺着这个话题走下去。我认为,接下来应该是话锋一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综合分析,一碗水端平:对的就是对了,错的就是错了,不能含混不清。这对于养成孩子正确的是非观,至关重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教育不应该是“和稀泥”。面对孩子之间的纠纷,正确的做法是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的基础上,认真帮他们分析,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然,断非教育之幸。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不普通的彩泥


今天的美工区活动主题是《笑脸饼干》,由于在教育活动上上过这节课,所以简单介绍了彩泥的使用规则后,孩子们们进入区域便开始动手制作“笑脸饼干”。

几个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完成了。这时,我走到宸宸那里,看到宸宸捏的“四不像”,我有点生气,宸宸平时动手能力还是不错的,虽然有点调皮贪玩,但都能很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今天这是怎么了?没多想我就对宸宸说:“宸宸,你捏的这是什么?上课的时候捏的不是这样的啊?”孩子们被我的声音吸引过去,“哈哈,宸宸你捏的什么呀,好丑呀”宸宸低下了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又重新捏了起来。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是一整天宸宸都闷闷不乐的,平常非常爱粘着我今天也不来找我了,嘴里还时不时小声嘟囔着。我问他也不跟我讲。于是,我请班内另外一位老师询问才得知,宸宸说“双双老师不喜欢我捏的小动物笑脸饼干”,我这才想起上午宸宸捏的“四不像”,仔细想想是特别像小动物,但由于是小班年龄段动手能力还有没达到那个水平,所以我看到的时候是呈现的“四不像”状态,我没有想太多,用“我认为”去评论了孩子的作品,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想通了这点儿,当时我感到非常羞愧。是啊,我们老师总是用我了解孩子,用“我以为”来评论孩子的表现,不知何时,就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事后,我向宸宸道了歉,并请宸宸来到美工区,跟他共同完成了他的“小动物笑脸饼干”,宸宸开心的对我笑了,我知道宸宸原谅了我,但我还是非常羞愧。从那以后我开始注重细节,认真观察孩子,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行为,努力做到尊重,爱护每一个孩子。

2020不应该去一味的批评


老师:“看看,秋语有没有小便身上……”这是搭班老师传给我的讯息。闻声我就过去午睡室看了一下秋语,没想到是真的。“很奇怪,难怪今天在床上赖着不下来。”秋语很懂事,平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老师过多的操心,可是今天……???

午睡一半的时候,秋语就说要小便,老师让她去了,可是怎么还是会小便身上呢?这让我跟搭班老师都觉得很奇怪,有两点,那就是(一)、秋语在告诉老师自己要上厕所之前床上就已经有点湿了(二)已经告诉老师自己小过便了,又想小便不敢再说了。

为了事情的真相,又问了这个懂事的小姑娘,:“秋语你是什么时候小便床上的,小便床上自己知道吗?”秋语说:“我知道的。”那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自己尿床了?秋语好半天没做声,当然我自己也想到了,要么就是秋语怕难为情,要么就是秋语怕老师责怪。结果还是属于后者,也有怕难为情的因素。

在此,包括以前有孩子的尿床现象,我们都并没有责怪,都只是给予孩子下次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况了,没想到事隔一天,又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对于发生的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审思,为什么孩子尿床不敢告诉老师?相当于别的事例,怎么样就能够让孩子犯了错误还能够自己反映给我们?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孩子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时,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该去一味的批评,因为让孩子在大家面前接受批评是件很残酷的事情”反而应该是去支持他们,让孩子在点滴中改正、吸收好的事点。

小孩子就是应该疼大人的


今天下午放学时,我心里一直暖暖的,不为别的,只因我听到了孩子说了这样一句很贴心的话——小孩子就是应该疼大人的。

同时,我也享受到了“被宠”的感觉。

下午接孩子时间,我总是牵着前面小朋友的手和他一起走。

由于高方铭小朋友平时站队总是惹惹前面的,戳戳后面的,于是,我把他安排到最前面。

我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走。

方铭惊讶的说:“赵老师,你的手怎么这样凉呀?”我说:“老师的手就这样,其实老师不冷的。

”可他不信,用劲握着我的手。

过了一会儿,觉得这样还不行,他让我摸摸他衣服里面的毛毛说:“老师,你看看我衣服。

”我不明白说:“哦,你衣服很暖和。

”接着,他把我的手放在他衣服里,又用另一个手使劲攥着我的手,我这才明白,原来孩子是想让我的手赶快变暖和,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我感动地说:“方铭,你真疼老师,谢谢你。

”谁知,他竟像“小大人”似的说:“老师,小孩子就是应该疼大人的。

”说得我心里甜甜的。

记得方铭妈妈以前说过孩子很懂事,知道大人忙了一天很累,晚上吃了饭后,自己一个人到楼下找小伙伴玩,而不是缠着大人。

那时,方铭妈妈脸上洋溢着幸福,很是满足。

直到现在,我也有了这种感觉,也享受到了“被宠”的快乐与幸福。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的,只是我们没用心观察。

只要我们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他们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不应只是“字”的世界


前不久,我作为城乡手拉手结对老师被派到某镇中心幼儿园。

走进幼儿园,一阵浓郁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挺拔秀丽,种植园中一行行的大葱晶莹青翠,院子的一角堆着许多棉花棵和豆秸,我想这些应该是当柴火做饭用的。孩子们有的在玩滑梯、荡秋千,有的在走平衡木,还有的在玩打仗游戏,这些都显现着农村孩子的率真。

我来到中二班上课,拿出一幅用树叶粘贴的飞机,问孩子们像什么。“像‘大’!”一个男孩抢着回答。“像‘大’?”我还没反应过来,接着又听见几个孩子重复道:“像个大字!”我恍然大悟。“你们再看看,还像什么?”我启发到。“大!”孩子声音低低地说。“你看呢?”我又问旁边的小女孩。“大!”她也很坚定地说,好像还在期待我的表扬。“这个呢?”我又拿出一个用树叶粘贴的小人。“这个像‘小’”,“对,像‘小’。”孩子们一起说。“不用从字的角度来看,看它像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孩子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最后还是说“小”。

望着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刚来这个幼儿园时,我非常喜欢它,觉得它是一片净土。可刚刚的问话后,我不知所措,不知道这是教育的必然还是悲哀?我宁愿孩子们想象得不着边际,乱七八糟,也不愿看到一个一个的汉字从孩子的嘴中说出来,我很难想象,他们那天生的想象和创造都被谁抢走了,被谁剥夺了。他们天天生活在大自然中,更应该保留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一片片黄黄的树叶,一块小小的石头,在孩子们的心中,都应该是一个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作为老师,我们究竟在孩子幼稚的心灵,稚嫩的童年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是创造,是奇思妙想?还是一味地压抑、禁锢,把应试的种子从童年就埋下?或许这不是我们所想做的,更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只有我们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和家长统一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才能让孩子们都拥有一个花样的童年,留下一串串充满幻想的回忆,而不只是一个“字”的世界!

学前教育到底该重学还是重玩


学龄前儿童应该以玩为主,还是要侧重学前的智力开发?幼儿学前班该不该把小学一年级课程列入教学内容?

一、早期教育不是识字背古诗

有人说:“三岁定终身”,“三岁看八十”,在幼儿时期是施以教育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早期教育决定幼儿的未来。所以家长们都纷纷进行各种各样的早期教育,为的就是把好“关键期”这个关。有的家长听说音乐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不惜花费精力、财力、时间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听说学珠心算可以开发幼儿的大脑灵活性,也让幼儿去学一学。甚至有的家长为了培养一个天才儿童,强迫孩子去学习天文地理,并进行各种艺术教育。这些父母是真正理解“关键期”的意思了吗?

中心幼儿园园长黄志华说,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认识几个字、会做几道题、会背几首诗。其内容相当宽泛,包括坐、爬、跳等运动功能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道德品质启蒙等全面的发展教育。

中心幼儿园早在2005年就针对0至3岁的幼儿开设了红蜻蜓早教指导中心,先后引进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台湾奥尔夫音乐体系、亚太体智能游戏教学,经过学习、探究、吸收,逐渐形成了蒙特梭利、艺术、健康三大课程特色。早教中心的每次活动,老师都会根据不同年龄,精心安排活动内容,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在音乐中、在游戏中体验和老师、家长一起玩的快乐。同时,在参与早教的活动中,指导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经验,在家中如何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孩子进行培养。

现在,早期教育的书层出不穷,而年轻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往往采取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提前教育,希望对孩子今后有所帮助。但是,有些父母只花重金在智育方面,却忽略了其他智力因素如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结果发展的不全面就影响了其智力的发展与成才过程。黄志华说,我们总是鼓励孩子拿到一个东西后会自己找答案,这个智力构建过程,孩子是很有自信、很开心、很愉悦的。孩子的智能得到充分开发,他才会学会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性格方面也会很稳定。

过早确定培养目标、过早进行高强度专业训练,到头来会适得其反。正确的早教方法可通过刺激不同的感官来起到不同作用。比如,刺激听觉可促进语言和记忆能力的发育;刺激视觉可促进注意力;刺激触觉对运动技能的发育很重要;刺激味觉有利于学习和情感发育;刺激嗅觉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等。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隐形危害

提前,提前,再提前。一岁开始认字,三岁开始学外语,四岁开始参加各种培训班,大家似乎在比着学,看谁家孩子能更早地读、写、算,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外显性很强,字认一个是一个,题算一道是一道,外语说一句是一句等,家长希望看到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市机关幼儿园园长金笑君说:“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列入学前班,这其实是‘提前学’,这对孩子的学习并不好。到了一年级以后,孩子就会缺乏新鲜感,重复学习也是一种浪费。”

目前,不少民办幼儿园受经济利益驱动,只顾投家长所好,把读、写、算作为主要活动内容,尤其是一些学前班,拿教一年级课程等小学化东西来吸引家长送孩子入园。这种超负荷或者说是超年龄的学习内容和教育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不仅有损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倦。

其实家长看不到的是,孩子受到的内伤,这是内隐性的,很少有家长能发现。因为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决定其学习方式更多地依靠实际的活动,游戏、生活、探索、交往,依靠“做中学”。而学前教育小学化无疑是剥夺了孩子们的天性。她呼吁说,我们不能只看孩子学会了几个生字,而应该去分析孩子们真正的能力,要看到孩子在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这些方面健康协调的发展。

金笑君说,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教育的内容包括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所以,一直以来,机关幼儿园的办园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运动、快乐成长,重视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注重个性化成长,强调和谐发展。

三、学前教育,到底该重学还是重玩

“儿子,你们今天上课学了什么呀?”或是“你今天学会哪个字呀?”……每天放学,总会有不少家长在见到孩子的第一句就问这个。甚至于,不少家长会问老师,“我看见有些幼儿园已经开始教写字了,为什么你们都没教我的孩子写字呢?”

白水洋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许青春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不爱玩。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获得充分、健康的发展。

在不少“望子成才”心切的父母观念里,往往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在他们的眼里,学写字、学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就有了家长要求幼儿去学这学那,不顾幼儿的兴趣,也不管幼儿是否愿意。

身为父母,别为了塑造一个“天才儿童”而犯了“拔苗助长”的错误,忘记了“以人为本”。从婴儿落地开始,他就具有求知的能力,并且像一块吸水的海绵,能吸收无限的知识。好奇就是驱使孩子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正因为有了好奇心,孩子什么都想去探索,都想去尝试,难免会有一些危险。而父母就是担心这“万一”才会有了诸多的约束、干涉等。比如不允许孩子玩泥沙,因为太脏了;不允许孩子去碰剪刀、锤子等一切锐利的东西,原因是太危险了……其实这一切的约束都会削弱孩子探索世界的主动性。

徐青春认为,智育只是构成智力的各方面能力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把知识教育当成幼儿教育的全部,应该在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幼儿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随笔:我不是最慢


午饭时间快到了,大家正忙着搬自己的小椅子回座位再去洗手,而焦传志已经搬好了小椅子,却没有马上去洗手,而是到边上的玩具筐里拿玩具玩,我看见了喊他:“焦传志,快去洗手,要吃饭了。”他回过头来看着我,向我点点头就把玩具放下去洗手了。过了一会等小朋友都洗完了,他也还没洗好,我很着急,催促他快点,可是他一点也不着急,不慌不乱的关上水龙头出来了,接着自己又是最后一个去端饭,吃饭也慢吞吞的,等小朋友都吃完了,他才吃完。

经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焦传志是个内向慢性子的孩子,在上课时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容易分心,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做另一件事了。面对这样不着急的孩子有什么好办法呢?

我觉得还是要从平时的生活入手,从一点一滴开始,帮助他变快,从早上入园吃饭、如厕到教学活动等,我都提醒他,让他有时间意识。在玩游戏时给他规定时间,说好玩多长时间,等到时间到了,就要收拾玩具不玩了。

在跟家长的沟通中,让家长配合教师在家里也要让孩子遵守作息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养成什么都依赖大人的毛病,鼓励幼儿在完成后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孩子就会有更好的积极性,越来越好。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焦传志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同时也不拖拉了,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有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棒了!相信孩子也会更加自信,越做越好!

该不该“拉下脸”?


作为刚开始工作的新教师,面对着的不只有新的同事、新的环境,还有新的班级,今年有幸接手了大五班的孩子,刚到班的感受就是这些孩子都挺乖巧。可是没想到的是,第一天我上午班的时候,这些可爱的孩子,俨然变成了一个个“小恶魔”,你追我来我追你,我就拉住其中一个,我蹲下身去说:“轩轩,我们自由活动是让你去玩玩玩具或者看看书,都是在座位前方的区域里,这里是不能乱跑的。”轩轩听到了点点头,可是没过多久,这些孩子又开始乱跑了,甚至还发出了很大的声音,我不得不用钢琴声来阻止他们。他们也听到了,于是就回到了座位前。上课时,有很多孩子都在讲话,于是我提高了嗓门:“管好自己的小嘴巴,不要讲话了。”没过多久,又开始有小声音,这次,我立刻拉下了脸,用了最大的嗓门:“老师讲话的时候,底下的小朋友要学会保持安静,我们是大班孩子了,不需要老师提醒好几次了。”这次,他们似乎是被我严肃的脸色以及声音吓到了,一节课顺利的上下来了。

新老师的我,经验还不足,特别是面对大班孩子,大班孩子已经能够适应换了新老师的环境,但是他们也是会“看人”的,也许知道我是新老师,所以很多孩子都不怎么怕我,有一天,我看了《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里面讲到,要让孩子打心底里喜欢你敬重你,那么你说的话他们都会听。是啊,这是我现在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敬重我,听我的话,适当的时候也是应该“拉下脸”,体现一下我的威严。我的脚步不停,对教师这项职业的探索也不会停止。

不理不睬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孩子胡乱发脾气;当你忙得不可开交时孩子还对你吵闹不休……,这时的你该怎样做呢?大声训斥?揍他一顿?其实对待孩子的这种情况你也可以这样:

不理不睬也是一种管教方式。

不理不睬和奖励恰恰相反。不理不睬就是对孩子的行为不给予任何的奖励或援助――孩子犯错,父母故意视而不见。当然有许多时候对他的行为视而不见,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有时候这一招倒是很管用。

有时候在孩子发脾气时可以使用这种方式。父母甚至可以径自走出房间不理会在发雷霆的孩子,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失去观众了。

孩子干扰你时,采用视而不见的方式也有可能见效。

有时孩子干扰你,你表现得很在意,那他们便不会就此罢休。这下子他们可成功了!但如果你不理不睬,他们下次就不会在你忙得不可开交时故意吸引你的注意力,因为他们知道那根本没有用。 当然你需要事先和他们沟通,你可以告诉他说:“如果我正在和别人谈话,你要找我只要过来站在我的身边,我一定会在一分钟内看看你为什么要找我。 但要是你一直叫我,而且在旁边吵闹,我就绝不会理你。说到就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在一分钟内注意他,特别是对学龄前的孩童。

相关推荐

  • 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该不该打? 现代的父母,尤其是狼爸虎妈,总是喜欢打孩子,认为棍棒下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但教育专家认为,殴打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而且有些孩子由于天生敏感或自身原因,一旦殴打会影响身心健康。 经常打骂孩子有危害:...
    2020-09-30 阅读全文
  •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多些包容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多些包容昨天下午放学接了孩子回来,在外面玩了一会,儿子想骑自行车,于是我走回楼下去取自行车,远远听见一女人高声在叫骂:妈XX,兔兔儿整天吵吵吵,滚回家去……,后面骂的听不懂的。门口...
    2020-11-02 阅读全文
  • 父辈的育儿经验是否应该听?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第二代独生子女饮食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独生子女的育儿经验受同龄人影响最大,甚至通过网络请教育儿方法,而对父辈的育儿观念只是有选择地借鉴。 和父母公婆约法三章 网友...
    2021-09-22 阅读全文
  • 孩子应该咋样教育 01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渥。但是许多的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我身边...
    2020-09-30 阅读全文
  • 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爱他是应该的 你每天都给孩子准备丰盛的早餐,然后叫孩子起床上学,一年200多天都是如此,有一天,你突然病了,没有做早餐,没有及时叫孩子起床,孩子就对你发脾气,说你不称职,不是一个好妈妈,你一定会觉得很委屈?为什么我...
    2020-08-08 阅读全文

现代的父母,尤其是狼爸虎妈,总是喜欢打孩子,认为棍棒下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但教育专家认为,殴打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而且有些孩子由于天生敏感或自身原因,一旦殴打会影响身心健康。 经常打骂孩子有危害:...

2020-09-30 阅读全文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多些包容昨天下午放学接了孩子回来,在外面玩了一会,儿子想骑自行车,于是我走回楼下去取自行车,远远听见一女人高声在叫骂:妈XX,兔兔儿整天吵吵吵,滚回家去……,后面骂的听不懂的。门口...

2020-11-02 阅读全文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第二代独生子女饮食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独生子女的育儿经验受同龄人影响最大,甚至通过网络请教育儿方法,而对父辈的育儿观念只是有选择地借鉴。 和父母公婆约法三章 网友...

2021-09-22 阅读全文

01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渥。但是许多的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我身边...

2020-09-30 阅读全文

你每天都给孩子准备丰盛的早餐,然后叫孩子起床上学,一年200多天都是如此,有一天,你突然病了,没有做早餐,没有及时叫孩子起床,孩子就对你发脾气,说你不称职,不是一个好妈妈,你一定会觉得很委屈?为什么我...

2020-08-08 阅读全文
Baidu
map